中国历史上的改革及其启示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615950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38 大小:55.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历史上的改革及其启示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中国历史上的改革及其启示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中国历史上的改革及其启示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中国历史上的改革及其启示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中国历史上的改革及其启示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中国历史上的改革及其启示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8页
中国历史上的改革及其启示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8页
中国历史上的改革及其启示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8页
中国历史上的改革及其启示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8页
中国历史上的改革及其启示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8页
中国历史上的改革及其启示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8页
中国历史上的改革及其启示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8页
中国历史上的改革及其启示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8页
中国历史上的改革及其启示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8页
中国历史上的改革及其启示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8页
中国历史上的改革及其启示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8页
中国历史上的改革及其启示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8页
中国历史上的改革及其启示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8页
中国历史上的改革及其启示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8页
中国历史上的改革及其启示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8页
亲,该文档总共3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历史上的改革及其启示文档格式.docx

《中国历史上的改革及其启示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历史上的改革及其启示文档格式.docx(3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国历史上的改革及其启示文档格式.docx

中国历史上的改革,大体上都是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激化情况下发生的。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矛盾。

当生产关系束缚生产力发展的时候,必然导致各种社会矛盾的凸显,危机加深。

在这种情况下,通过改革来调整社会生产关系就成为克服社会发展障碍的最常见、最有效的途径。

中国历史上曾经发生过不胜枚举的改革和变法,但影响比较大的改革有十几次,研究这些不同性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的改革,它的发生条件以及策略和方法是否运用得当是很有价值的,无论成功的经验还是失败的教训,都是我们的无价之宝。

下面我们就分别介绍几种不同类型的改革。

一是变革型改革,二是修正型改革,三是盲动型改革。

我们就分三讲,对三种类型的改革做一些粗略的考察和分析。

一、变革型改革

下面,我们先讲第一种类型的改革,即变革型改革。

所谓变革型改革,它是指在社会形态转变时期,为了用一种社会制度代替另一种社会制度而进行的改革,从某种意义上讲,变革型改革即是革命。

我们将这一类改革按照它的时间和性质分成三种情况。

(一)春秋战国时期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改革

第一种情况,春秋战国时期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改革。

春秋时代,奴隶制的生产关系已经延续了一千多年,由于牛耕和铁器的发展,逐步地推广,荒地开垦日益增多,私田急剧地增加,建立在集体劳动之上的井田制的弊端就日益地显现出来,出现了公田不治,公田没有人去耕种这样一种现象。

随着土地私有制的发展,“田里不鬻”,即原来规定的田地不可以买卖的格局就被打破了。

当时奴隶主之间争夺土地的斗争就层出不穷。

上至天子,下至大夫,还有大大小小的奴隶主都在竞相的购买土地。

与此相适应的是阶级关系也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一部分奴隶主转化为封建的地主,获得小块土地私有权的奴隶和平民也转化为个体的农民,由此封建依附关系和租佃关系就产生并发展起来了,而奴隶制的生产关系就成了束缚生产力发展的桎梏,各种社会矛盾也日益地尖锐。

当时针对腐朽的奴隶制这样一种关系,而且针对奴隶主残暴统治的奴隶起义和平民暴动是此起彼伏,还有工匠斗争和国人暴动越来越高涨,再有的是“私家”(指当时的大夫)对于“公室”(诸侯国君)之间的斗争也愈演愈烈。

再有是新兴地主阶级向奴隶主贵族展开了夺权斗争,比较有名的是田氏代齐,还有三家分晋这些都相继出现。

被称为“战国七雄”的各国国君为了避免在激烈的竞争中遭到宗族灭亡、社稷瓦解的这样的厄运,因而他们都纷纷地变法图强,进行了政治与经济各方面的改革。

著名的改革有这样几个,如由齐国的“管仲改革”、郑国的“子产改革”,魏国的“李悝变法”,楚国的“吴起变法”,韩国的“申不害变法”,齐国的“邹忌变法”,燕国的“乐毅变法”,秦国的“商鞅变法”,这些变法相继经过了60、70年的时间。

在这些变法当中最有名的是秦国的商鞅变法。

我们今天来看各国变法的性质是由于旧奴隶制度所积累的各种社会矛盾集结所以造成了各国的变法,所以在各国的变法中封建化就逐渐地实现,所以我们可以给它定性为“它是一场封建化的运动”。

各国变法的结果就使奴隶主贵族遭到了沉重的打击,奴隶制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基本上被废除,由奴隶制引发出来的各种社会矛盾就逐渐地得到了化解,生产力得到了解放,社会和经济文化得到发展,中国历史由此迈入了蓬勃发展的封建时代。

下面,我们就以秦国的商鞅变法为例,来介绍一下改革的内容和措施。

春秋时期,秦穆公当政时期的秦国曾经是一个西方的大国,但在秦穆公以后,由于几代当政者不求进取,所以使得秦国国势日下,到了战国初期的时候已经衰落得各国都看不起秦国,不与它会盟这样一个地步。

到了战国中期以后,秦献公继位,奋起图强,着手进行改革,来挽救秦国衰退的趋势。

秦献公的改革就使得秦国的政治局面趋于稳定,国力有所恢复,但并没有从根本上来富强秦国。

秦献公死了以后,当时年仅21岁的秦孝公即位,秦孝公虽然年轻,但他雄心勃勃,他有志于来统一天下,成就霸业。

他在上台以后就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史书》上记载它是“振孤寡,招战士,明功赏”,用此来笼络人心,安定内政。

同时他还下令求贤,他明确地宣布说:

宾客群臣,有才华的人如果能提出奇计,使秦国富强的话,我将要给他很高的官职与他来分享这个国土。

所以,这就提出了很优惠的条件来争取各国的贤才到秦国来,商鞅正是看了秦国招贤的命令以后就来到了秦国。

商鞅他原来名字叫公孙鞅,是魏国陈,原来叫魏鞅,后来他因为带兵打败了魏军,受秦王的封邑,封在了商这个地方,一共有15个亿,所以人们就称他为商鞅。

他从小就喜欢“刑名之学”,抱负宏大,向往着李悝、吴起的改革事业。

商鞅进入秦国以后就晋见了秦孝公,主张霸道,提出了变法的主张,提出了秦孝公的赏识,双方一拍即合,最终就确定了变法的根本大计。

秦孝公就任命商鞅为左庶长来主持变法,这个变法一共进行了20多年的时间,其中集中变法有两次,一次是在公元前359年,一次是在公元前350年。

下面我们就简要地给大家介绍一下这两次变法的内容。

第一次变法的内容主要有这样几点:

一个,奖励耕织,发展生产,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商鞅认为:

农业是本业,商业是末业,所以他下令:

“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

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

”如果你努力地耕织,努力搞农业生产,导致你的粮食增产,你家庭富裕了,可以免除你的徭役,如果你从事商业,而导致你懒惰,结果贫穷的话,官府就要收你为奴,连通你的妻子、儿女都沦为奴隶,所以这样一项政策就是鼓励农民去从事农业生产。

而且商鞅还把奖励、开垦荒地作为重点,制定了几十条措施来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同时他还发布了不少抑商的政策,如提高商税、不准私自贩卖粮食、商人要向政府登记他所拥有的各种奴隶的数量和名字,以便官府用来摊派徭役,国家还垄断了盐铁和粮食的购销,这些政策都是抑商的政策,这个政策是重农抑商的政策,从商鞅变法开始,再往后就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几千年来坚持的一个很重要的国家的政策,这个政策对封建农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增强了封建政权的经济力量,巩固了政权的根基。

第一次变法的第二个内容是奖励军功,废除世卿世禄制度,限制旧贵族的特权。

商鞅他颁布了分为二十等的军功爵制,确定了这样一个制度,立功受奖,怎么受奖?

具体到斩获敌人的一个首级的话,就赏爵位一级,另外还赐给土地和宅院。

军功越大,爵位和田产就越多,同时他又明令规定:

“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宗室贵族如果你没有战功、军功的话,你就要被从宗室贵族的簿籍当中除名,除了名以后,你就不能再继续享受爵禄和特权,这样一个政策就打击了旧贵族的腐朽势力,为中小地主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结果就收到了这样一个效果,有军功的就可以享受荣华富贵,如果没有军功的,即使你是宗室贵族的话,你家里可能还有财富,但你不可以铺张,不可以炫耀,形成了这样一个局面,这是第二个内容。

下面,变法的第三个内容,颁布了法律,编制户籍,实行什伍连坐法。

商鞅认为,国家要用法制才能够治理好,所以他就在秦国颁行李悝的《法经》,并且实行轻罪重刑的政策,他的目的是要以刑去刑(我用刑法来去掉刑法),我虽然有刑法,但因为老百姓都不去违反刑法,所以刑法也就没有必要存在了。

商鞅他还进一步整顿编制了户籍,他把五家编为一伍,十家编为一什,这样编完以后就可以使一伍一什互相监督,如果有人犯罪,就必须进行告发。

如果你不告发的话,查出来以后,那十家都会受到牵连,所以这个是什伍连坐法,这个政策就使得农民被牢牢地掌握在国家政权的手中,就保证了社会的稳定和新法的顺利推行,这是商鞅变法当中第一次变法的三个主要内容。

第二次变法的主要内容有这样几个方面:

第一,改革田制,废井田,开阡陌。

商鞅下令:

为田开阡陌封疆,他把田制以240步为一亩,实行一户给100亩土地这样的授田制度,同时,还规定:

国家分配给你的土地可以终身使用,这样就从制度上解决了秦国当时地多人少的矛盾,保障了土地和劳动力稳定地结合,和土地私有的合法化,提高了土地和劳动力利用的效率,激发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商鞅的这项措施是对所有制实行的根本变革,也是秦国得以富强的根本保证。

第二个内容,改革税制,均平赋税。

为了改变各地农民赋税负担不太合理的状况,商鞅决定“訾粟而税”,按粮食产量来核算田税,以粟来交纳,这项措施效果是很显著的,它就达到了上一而民平,上面统一了,老百姓所承担的赋税相对地均平了,这样的效果就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和国家赋税收入的增加。

第三个内容,统一度量衡。

商鞅命令人制造了标注的度量衡器,命令全国都以此为标准。

现在上海博物馆里面展示的就有秦孝公十八年“大良造鞅”,“大良造”的是什么呢?

是商鞅督造的铜方升,一升的标准。

这个标准是全国统一的,以它唯一的标注。

除了升以外,还有丈、尺、权、衡,这些都全国统一。

由这些出土文物,当时统一度量衡是非常严肃、认真的,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

它有利于全国各地的经济交往,维护了集权统治的经济基础。

第四项内容也很重要,废除了分封制,普遍推行了县制。

县作为一种行政机构,早在春秋初期,各国当中就有实行县制的,商鞅在废除了井田制的同时也废除了分封制,就在全国设立了31个县,当然有的史书记载是40余个县,这还是有争议的。

每个县的长官都是由朝廷统一任命的县长、县令,县以下有若干个乡,在此之前,秦国是自然村落,没有统一的国家的一个行政区划,划分县以后,这就属于秦国的一项重大的政治改革,它就确定下行政的体制了。

这样就有对于以后秦国所进行的统一战争、统一的调配军力和物资就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这是第四项内容。

第五,迁都咸阳。

为了便于变法的顺利进行,图谋日后向东的拓展,商鞅建议秦孝公把国都从岳阳(今陕西临潼的东北),岳阳这个地方旧贵族的势力比较强,所以,为了避开强大的守旧势力,商鞅就劝秦孝公把国都迁到了咸阳,并在那儿修建了宫殿。

咸阳那个地方处在秦国的中心,地理位置非常重要,而且水陆交通很便利,农业发达,物产丰富,在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都有利于秦国未来的发展,所以迁国都的决定是商鞅极具战略眼光的,对他日后统一六国也是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第六个内容,革除落后的习俗,禁止父子兄弟同居。

禁止父子兄弟同时居住,一户如果有两个以上成年儿子不分开居住的话,结果加倍地征收户口税,这是他定的规定,这样一来,就使得过去同财共居的大家庭就开始逐渐地瓦解,出现了千百万个一夫一妻制的小农家庭。

这个做法就为的是增值人口,还有便于增发徭役和户口税,所以它是适应了当时秦国的农业发展的水平,对于巩固小农经济有着重要的意义。

以上,我们讲的是商鞅变法的这两次变法的内容,这些内容大家可以看出来,它是从政治、经济、军事各方面对于奴隶制进行了一次扫荡,促进了封建制的发展。

秦国经过这20多年的改革就完成了由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过渡,由原来的落后转变为富强。

由此史书上记载,秦国的国内是“乡邑大治”,“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秦民大悦”。

意思是说,在乡村里都很安定,秩序很好,盗贼很少,家家老百姓都很富裕,秦国的老百姓都非常高兴,秦国是国富而兵强,这样一次改革,商鞅变法奠定了秦国日后统一六国的基础。

后来战国末年的时候,李斯也这样评价商鞅变法,他说: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这一段话就充分说明了秦朝经过变法以后,他富强了。

而且后来进行了统一战争,也扩大了疆域。

秦国富强了,但商鞅本人在变法当中,他得罪了旧贵族势力,损害了他们的既得利益,如太子曾经犯了法,但对太子不能用刑,商鞅就对他的师傅公子虔用的劓刑(割鼻子),遭到了他们的记恨。

龚子谦死了以后,太子即位,秦惠公,公子虔就诬告商鞅要谋反,秦惠公就发兵逮捕商鞅,商鞅回到他的封地起兵抵抗,兵败以后就被除以车裂(五马分尸)的刑法,全家被族灭,商鞅最后是以这样一个悲惨的下场来结局的。

但商鞅死了以后,秦法未败,秦惠公还继续实行商鞅的新法,为秦朝灭六国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这是我们讲的第一种情况。

(二)中国历史上的少数民族政权在向奴隶制过渡或由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转变的改革

下面讲第二种情况,中国历史上少数民族政权,他在向奴隶制过渡或由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转变的改革,这里面改革有这样几个重大的改革:

如北魏孝文帝改革,吐蕃的松赞干布改革,契丹的耶律阿保机改革,女真的完颜阿骨打改革,金世宗改革,元世祖改革,后金的努尔哈赤改革等。

其中,最有名、最典型的是北魏孝文帝改革。

北魏孝文帝自幼“雅好读书”,喜欢读书,手不释卷,他对儒家的经典、史传百家、庄老释义这些书都非常注意研习,他还经常说:

“凡为人君,患于不均,不能推诚御物,苟能均诚。

胡越之人,亦可亲如兄弟。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要作为君主的话,最重要的是要均平,使老百姓能够享受物质、精神方面的均平待遇,如果你不能够公正地、平均地来驾驭百姓的话,就不会有使国家安定。

正是北魏孝文帝这种文化素养和政治经验的学习,使得他就成为一个头脑很清楚的,而且大有作为的改革家。

孝文帝是5岁的时候即位,因为当时他年幼,所以他的祖母冯太后辅政,所以孝文帝改革的初期阶段是由冯太后来主持的,到了490年,冯太后死了以后,孝文帝亲政,继续进行改革。

孝文帝改革的内容主要有这样几点。

第一点,他推行均田制和新的租调制。

均田令是在太和9年下达的,它是为了限制土地兼并的发展,并且通过给那些无地或少地的农民分配一定数量的土地,这样使他们转化为由依附于大地主而转化为国家的编户。

具体的措施是这样的:

说男子年龄到15岁以上的可以受露田40亩,倍田(已被休耕的田地)有40亩,露田在本人死了以后或年满60岁以后就归还给官府,除了露田以外,还要在南方适于种桑树的地区受给桑田20亩,在北方适于种麻的地区给麻田10亩,而且规定在3年之内必须种上桑树50株,枣树5株,榆树3株,桑田可以世袭,这是很具体的规定。

妇人受露田和倍田都减半,如果是奴婢的话,受田的方法和农民相同,但他在露田上所获得的收入全部归奴隶主所有,而且奴隶在被出卖以后还要把田还给国家。

因为当时鲜卑族还是属于奴隶制末期,正在向封建制过渡,通过这样的受田的具体的制度就使得它产生了很多农民(自耕农),当然还有一部分奴隶还存在。

再有是地区官员在任职以后,他也要接受公田,他也可以得到土地,刺史15顷,太守10顷,治中、别驾8顷,县令、郡丞6顷。

如果官员调职或免官的话就将土地移交给下一任,不许私自出卖。

还有一条,在地广人稀的宽乡,居民可以不受限制地开垦土地,但不得随意迁徙,在地少人多的狭乡,居民可以迁移到宽乡去垦荒,但需要交纳赋税,这是均田制的主要内容。

赋税方面,下面我们会讲到新的租调制。

均田制,我们来概括一下,它基本上是一种封建国家的土地所有制,符合当时社会实际的需要,使得很多奴隶得到了土地,农民队伍扩大了,促使了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转化,也增加了国家的编户和赋税收入。

第二项,实行“三长制”。

“三长制”是李充建议的,是一种地方基层行政组织形式,它是五家为一邻,设有邻长,五邻为一里,有里长,五里为一党,有党长,即现在最基层的组织。

三长的职责是检查户口、征收赋税,征发徭役和兵役,维持社会秩序。

“三长制”的推行就使得国家直接控制的农户大量增加,保证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租调制,我刚才提到了,它是一种国家对农民征收的赋税,比较轻,按他的规定是一夫一妻每年交纳粟两袋,帛一匹,如果是15岁以上还没有结婚的男女4人或从事生产的奴婢8人、耕牛20头,也是按一夫一妻所交纳的租调来交纳。

这个新的租用调制,它减轻了农民的负担,是在北魏孝文帝改革之前,他那个租调不到一半,他所交纳的数量是改革前的一半,所以农民就很高兴,接受比较轻的租赋。

这三项制度,均田、“三长制”、租调制,它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一个是土地制度,一个是户籍制度,一个是赋税制度,这三项制度互相联系,相辅相成,就为孝文帝的改革取得成功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第三,魏孝文帝整顿了吏治。

在北魏的前期,地方的行政区划分为州、郡、县三级制,它的长官分别为次长,州为刺史,郡为太守,县为令长。

但吏治很混乱,地方官不管他政绩的好坏,任期都是三年,没有俸禄制度,地方官到任以后就随意地搜刮人民,这次改革就规定了地方官的任期要按政绩的好坏来决定,不固定年限,又制定了俸禄制度,这个俸禄统一由国家来筹集,按品第的高低来发给官吏,不许官吏自筹,又制定了惩罚贪污的办法,非常严厉。

凡贪污帛一匹及枉法者,一律处死。

这是整顿吏治这方面的一些改革。

再有,因为它是鲜卑族,它要和汉族融合在一起,所以他在门第种族方面,他实行了量才录用,不分种族的用人政策,广泛地吸收汉族地主来参政,扩大统治基础。

第四,迁都洛阳。

经过一番斗争以后,克服了重重的阻挠,有些贵族反对迁都,北魏孝文帝经过一番斗争以后就在太和18年就向天下宣布:

要把国都从平城(今山西大同东北)迁到中原腹地洛阳,目的是为了移风易俗。

在洛阳这个地方来吸收汉族的先进文化,消除鲜卑族和汉族之间的民族矛盾,他自己也以此来取得华夏的正统地位。

第五项改革措施,全面推行汉化政策。

迁都洛阳以后,他又进行了革除鲜卑的旧习,全盘汉化的一些措施,这里面有这样几项:

革衣服之制,禁止穿鲜卑的服装,一律改穿汉族的服装。

“断北语”,首先从官吏做起,在朝廷上不能说鲜卑语,只能说汉语,故意说鲜卑语的话就要被降爵罢官。

第三,变籍贯。

迁都洛阳以后,如果鲜卑人去世了,死后只能葬在洛阳,不能还葬北方。

第四项,改姓氏,把鲜卑复姓都改为汉族的单姓,如拓拔这个姓就改为元姓,这样一种改了118个鲜卑姓为汉姓。

第五项措施,提倡鲜卑贵族按门第和汉人的望族来通婚。

孝文帝自己就娶汉族大姓,卢姓、崔姓、政姓、王姓、李姓的女子充纳后宫,其他的鲜卑贵族也可以按照同等的门第来和汉族通婚。

第六项,建立了门阀制度。

按照政治地位规定了门第等级。

第七项,废除了鲜卑旧的政治制度,凡是管制、法律、礼仪、典章制度等全面实行汉族的制度。

以上这些改革涉及的是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各个领域,是一次全面的改革。

它顺应了社会发展的趋势,这样就使得以鲜卑民为主的北方各少数民族就走上了野蛮的征服者总是被那些被他们征服民族的较高文明所征服这样一条道路,向先进的中原文明靠拢,由此也完成了向封建制的转化。

以上我们所讲的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这是当时的从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两次重要的改革。

(三)从封建社会末期向资本主义制度转变的改革

下面我们讲第三种情况,从封建社会末期向资本主义制度的转变的改革,它的代表是戊戌变法。

19世纪末叶的中国,在经历了中日甲午战争以后遭到了失败,甲午战争失败了,中国失败了,在失败以后,帝国主义掀起了刮风中国的狂潮,使得中国的半殖民地化进一步加深,出现了严重的民族危机,这种情况极大地刺激了中国人民爱国救亡运动的蓬勃兴起。

当时以康有为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就发起了“维新变法运动”,这是当时国人为了救国而做出的一种选择。

康有为,他字广厦,号长素、更生,他是广东南海人,他从小接受了封建传统的教育,博通经史,青年的时候接触到西方的资本主义文化,他在上海、香港等地看到了当时一些高楼大厦,还有一些管理制度,道路非常干净,所以他羡慕,大开眼界,然后当时他还购买了一些西方的书籍,所以他对西方资本主义当时的发展有些一些了解,就产生了要改变落后中国,要实行变法这样一些思想。

在1895年4月《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来以后,举国哗然,群情激愤,当时康有为就邀集了在北京参加会试的1300多个各省来的举人,联合向清廷上书,这个上书是由康有为起草的,提出了一些维新的主张,这是当时著名的“公车上书”。

此后,维新运动就开始了。

在康有为不断的努力之下,在1898年6月11号,光绪帝就接受了建议,颁布了变法的国诏,正式宣布变法。

变法是从6月11号开始到9月21号失败为止,一共是103天,历史上称为百日维新。

变法的主要内容有这样几项:

第一个,在政治方面是准许市民上书言事,各部院衙门要删改旧则例,另外制定新的则例,裁撤詹事府和光禄寺这样的闲散衙门;

选派王公宗室游历各国;

准许旗人自谋生计。

这是政治方面的,对于当时康有为上书当中提出的定宪法,设议院这些内容都没有涉及。

在经济方面有这样几项:

保护和奖励农工商业,京师设立农工商总局,各省设商务局,还有振兴农业,可以实行中西各法结合,另外开农会、办农报、购置农业机器、兴办新式农场,还有京师和各通商口岸设立邮政局,京师还设矿务铁路总局,负责修铁路,开矿藏。

还有在经济上要改革国家的财政,编制预算;

奖励士民发明创造,准予专利之权;

在沿海、沿江、沿边地区开设口岸,以便有利于商务流通,这是在经济方面。

这些措施都有利于在中国发展民族资本主义。

在军事方面,变法的内容有,裁减绿营兵、裁汰冗兵;

再有,军队一律改练洋操;

添设海军,筹造兵轮;

在全国整编营伍,增强军队的战斗力。

在文教方面,改革科举制度,废八股文,改试策论,开经济特科,在考试当中要对当时的形势进行议论。

设立学校,开盘京师大学堂,这是北大的前身,还有允许自由创办学会和报馆,设立译书局来翻译外国的新书。

这些在文教方面的改革就使得学校在课程当中增加了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使得学生能够接触一些当时比较先进的西方的一些科学技术知识,还有,争得了一些出版和结社的民主权利,扩大了知识分子的眼界。

所以,这些措施当时是对旧制度、旧观念和封建守旧势力的一个猛烈冲击。

因此,维新变法在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封建守旧势力的强烈的反对和抵制下。

在9月21号,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宣布她重新训政,并且下令逮捕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这些维新份子,由此维新变法运动就最终失败。

这个过程咱们就不详细说了。

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大概是有这样几点:

第一点,强大的既得利益集团的阻力,任何一场改革都是利益的再分配,有人从中得利,也必然有的人的利益受损害,而受损害的一方必然会拼死地反对改革。

第二点,保守势力的干扰。

人民头脑当中已经流行了几千年的封建思想,他是根深蒂固的,那他对于新的思想是有很大抵制能力的;

第三点原因,改革时机的不成熟和维新派本身的不成熟。

当时戊戌变法不是在资本主义经济已经发展到很强大的程度,自然要求进行政治改革的时候的产物,它没有一定数量的资产阶级在背后支持他,所以他缺乏这方面的阶级基础,也没有改革的强有力的领导力量,他只是民族危机的产物,维新派在亡国灭种的形势的压力下,在这种民族危机面前,他仓促上阵,上演了这场轰轰烈烈的改革运动。

光绪帝和康有为是在仓促上阵,不得不充当改革的领袖的这样一个角色的情况下来进行改革的,所以可以说他们不但时机不成熟,而且他们本人也不成熟,所以这样一种不成熟的时机和不成熟的领导人领导的运动,它的失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