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意义及策略研究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159767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8.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渔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意义及策略研究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渔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意义及策略研究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渔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意义及策略研究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渔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意义及策略研究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渔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意义及策略研究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渔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意义及策略研究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渔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意义及策略研究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渔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意义及策略研究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渔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意义及策略研究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渔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意义及策略研究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渔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意义及策略研究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渔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意义及策略研究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渔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意义及策略研究Word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渔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意义及策略研究Word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渔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意义及策略研究Word格式.docx

《渔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意义及策略研究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渔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意义及策略研究Word格式.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渔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意义及策略研究Word格式.docx

2象山渔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条件分析

2.1地理位置优越

象山县是国务院首批确定的沿海对外开放县之一。

县境北临象山港,南傍三门湾,东濒东海,西接天台山脉,一路穿陆,辖十镇五乡三街道。

全县总面积6510平方公里,其中陆地面积1175平方公里,海域面积5335平方公里,海岸线长达800公里,占全省海岸线的六分之一,是海洋特色鲜明的半岛县。

象山地处世界黄金海岸旅游资源线,与佛罗里达、墨西哥湾、夏威夷三大世界疗养胜地同处一线,排列在北纬25度至30度之间的黄金线上,四季分明,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16.3℃,素有“天然氧吧”之称。

2.2渔文化资源类型丰富

2.2.1海岛型旅游景观

象山海域辽阔,大小岛屿密布,共有608个岛礁,是宁波市唯一拥有山、海、岛、崖、滩、物、景的滨海旅游资源地区。

其中500平方米以上的岛屿有419个,约占宁波市527个岛屿总数的80%,岛礁数在省市均列榜首。

海域上最大的岛是南田岛,是宁波市第一大岛,浙江省第三大岛,面积90多平方公里,海拔最高点为445.4米;

最南的岛是南渔山岛,拥有湛蓝的海水和奇特的海岛景观,至今仍保留有中国渔村原始风貌;

远离海岸的东海中还有省级海洋生态自然保护区韭山列岛。

世代居住在海岛上的群众有6万多人,约占全县总人口的12%。

海岛拥有丰富的港口、渔业、旅游等资源,象山的东门岛、檀头山岛、渔山岛群、以及象山港内的强蛟岛群,都具有良好的海岛开发条件。

2.2.2浓厚的渔家风俗

象山渔文化溯源于境内的塔山文化,塔山先民以海为伴,以渔为生,早在6000多年前就开始耕海牧渔,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形成了底蕴深厚的渔文化习俗。

过去渔区每当渔民出海,妻儿家人总要在码头相送,渔民们也要放鞭炮、喝酒以壮行;

每当渔讯来临,都要敬拜妈祖,祭奠大海,祈求生产丰收,祈盼平安归来。

自休渔制度实施以来,这些风俗愈来愈被渔民看重。

为期三天的开渔节已成为展示渔区民俗的盛大庆典,踩街、对歌、抬阁、挂鱼灯、舞龙灯、跑马灯等一系列古老的民间活动纷纷登台亮相,重新焕发了新鲜而持久的活力。

其中最具震撼力和影响力的是开船仪式和祭海仪式。

届时锣鼓齐鸣,千帆竞发,充分展示象山渔民敢立潮头、无所畏惧的精神风貌和渔区文化恢宏刚健、大气磅礴的精神底蕴。

象山民间各节日是渔区风俗的主要体现,包括农历“三月三,踏沙滩”民间活动、四月妈祖文化艺术节、五月渔文化民俗节、六月禁渔期放生仪式、农历六月初六城皇庙会、农历七月放水灯祭祀活动、八月渔家婚俗文化节、九月中国开渔节、十月中国渔村海鲜美食节、十一月沙滩渔火活动等。

2.2.3特色渔文化饮食

象山民间渔饮食文化源远流长,随着旅游的进一步发展,象山特色餐饮也得到很大的发展,目前象山境内已经形成几条富有名气的海鲜长廊,如石浦渔港海鲜长廊、爵溪沙滩夜排档、泗洲头农家菜和墙头农家餐饮等。

其中“石浦菜”是象山渔文化饮食的主要代表。

石浦饮食文化是石浦及象山渔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

石浦镇地处东海之滨,盛产鱼虾,不少名菜来自民间,制作精细,变化较多,其特点是清香鲜美,嫩爽可口。

石浦海域辽阔,鱼和海鲜资源极为丰富,主要有黄鱼、带鱼、鲳鱼、鳗鱼、鲥鱼、鳓鱼、髋鱼、石斑鱼、乌贼、蟹、虾、蚶子等。

石浦菜以鱼等海鲜为原料,烹制成各色菜肴,久负盛名的菜肴有石浦鱼捶面、石浦鱼翅菜、石浦梭子蟹、石浦鱼饼白丸、石浦大黄鱼、石浦鱼包肉、食饼筒、水晶饺子、黄泥萝卜等都是特色鲜明的渔文化饮食。

2.3区域经济发展形成有利支撑

2.3.1象山区域经济发展现状

象山县域综合实力逐年增强。

2005、2006、2007三年全县生产总值增长率分别为12.5%、13.5%、17%;

财政收入增长率分别为16.8%、21.4%、28.6%,2007年象山跃居全国百强县63位。

自1997年象山旅游起步以来,象山旅游业一直保持较快发展,2007年旅游经济总收入18亿元,比2006年增长43.7%。

2007年象山进入中国最佳休闲旅游县行列。

表1象山县生产总值、财政收入统计表(2005-2007年)

年度

全县生产总值(亿元)

年增长百分比

财政收入(亿元)

2005

137

12.5%

15

16.8%

2006

160.6

13.5%

17.7

21.4%

2007

195

17%

22.77

28.6%

数据来源:

象山县统计局

2.3.2象山渔产业经济结构分析

据《2004年中国海洋经济统计公报》显示,长江三角洲经济区海洋产业总产值4169亿元,占全国海洋产业增加总值的32.5%,是我国海洋经济发展最具潜力的地区之一。

象山地处长三角最南端,2006年全县生产增加值突破160亿元,其中海洋经济增加值达到全县GDP比重的50%以上,进入全国海洋经济比重较高的城市之列。

象山县是海洋渔业大县,拥有2100多艘大马力钢质渔轮,总吨位超过70万吨,海洋捕捞能力居全国第一。

目前,象山渔产业经济结构主要包括水产养殖、水产品加工及海鲜餐饮。

水产养殖是象山渔业经济发展的主要增长点,是广大渔民就业和增加收入的一个重要领域,目前年产各类养殖海产品11万吨,成为我国重要的水产养殖基地。

水产品深加工通过采用工厂化、现代化的工艺技术,采用生物、复合食品等前沿技术,将人工养殖的大黄鱼、海鳗等各类水产品,加工成国际流行的方便食品、调味食品,将鱼骨头,鱼内脏等加工成鱼精膏、水解蛋白,鱼粉等系列产品,广泛应用于医药、化妆品、保健品和食品调味等行业。

在海鲜餐饮方面,2007年象山餐饮零售额为8.73亿元,加上农家餐饮的营业收入,全年营业额将近10亿元,而象山县外餐饮企业的全年营业额已近6亿元。

2.4象山旅游客源分析

从国际旅游业的发展来看,当人均GDP从1000美元向3000美元甚至更高过渡时,旅游需求将从观光性旅游提升到休闲性旅游、度假性旅游。

从国内看,人均GDP已经超过1000美元,已经跨入休闲时代的门槛,中国旅游业已进入黄金时期,观光旅游向休闲旅游、体验旅游升级的趋势不断加快。

象山县位于经济发达的长三角区域,而长三角区域多数城市的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为象山旅游提供了充足的客源,也为象山发展渔文化旅游创造了良机。

自1997年象山旅游起步至今,象山旅游客源市场日益拓展,已初步确立长三角重要的滨海旅游目的地地位,象山已成为长三角区域居民出行旅游、度假休闲、商务会议的重要目的地之一。

2006年,沪、杭、甬三地来象山游客占62%,其他周边地区游客占38%。

表2象山县年旅游人数、旅游收入统计表(2005-2007年)

年旅游人数(万人次)

经济收入(亿元)

200

10

25%

232

12.5

30%

302.4

18

43.7%

3象山渔文化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3.1渔文化内涵挖掘不够

旅游文化内涵是旅游开发的灵魂,是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有力支撑,忽视旅游文化内涵的挖掘将损害旅游的长远发展。

目前象山渔文化旅游开发尚在起步阶段,旅游开发过程中面临一些不足,如旅游发展层次不高,转型提升压力较大,渔文化旅游产品文化内涵低,缺少能够体现当地浓郁特色的旅游文化产品,象山旅游发展仍以数量型、外延型为主,主要景区景点缺少游客参与性强的旅游文化小品。

渔猎文化作为渔文化的组成部分,在旅游开发中被普遍忽视,仍属潜形资本。

部分渔家乐片面追求经济效益,抛弃渔家特色,在房屋装修上投入过多,使原有渔家风味被现代化别墅所取代,渔村道路由原先的石板路变成了水泥路,失去渔村原有魅力。

古镇景区传统街道新旧建筑相杂,极大地破坏了古镇旅游超越时空的良好感觉。

古镇文化景区在开发建造过程中,融入过多现代商业气息,使景区文化景色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坏,产生不和谐的现象。

3.2缺乏完善的渔文化旅游管理体制

象山渔文化管理体制还有待完善。

在旅游景区管理方面,与旅游配套的景区服务设施较为欠缺,渔家餐厅、度假休闲住宿、公共卫生安全等旅游服务基本配套设施不够完善;

缺乏旅游专线交通线路,通往景区道路的景区方向指示牌数量不多、不够醒目,无法为散客旅游者带来方便;

旅游购物商店缺乏,景区旅游纪念品特色不明显,数量有待增加。

在旅游行业管理方面,酒店业档次不高,服务体系不健全,当地开办旅行社分散,缺乏有实力的集团,操作规范性有待提高。

在环保管理方面,旅游开发要具备环保意识,开发文化资源还要着眼于环保长效的考虑,不少渔家乐对一些生态资源的利用采取竭泽而渔的破坏方式,使海鲜餐饮面临严重的资源紧缺情况,有的一味追求经济利益,在相对有限的资源和经营规模下招徕和接待大量游客,使得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

3.3缺乏旅游高层次人才

随着象山旅游消费的增长及客源范围的拓宽,象山旅游人才面临规范更新和补给的过程。

全县旅游行业从业人员有3000余人,大专及以上学历人数只占10%左右。

总体上旅游从业人员学历层次低、专业技术人才缺乏,特别是缺乏一批规划、营销等各类专业人才,将严重制约今后旅游业的发展。

由于渔家乐旅游从业人员大多是象山当地渔民,文化素质较低,年龄偏大,加上有关部门对渔家乐旅游从业人员在旅游知识、接待常识、安全知识、环保意识等方面的培训教育力度不足,针对性不强,导致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和管理服务水平提高缓慢。

象山当地旅行社成立时间较晚,大部分导游人员从业时间不长,经验不足,接待能力不强。

酒店业从业人员来源较少,大部分服务人员来源于当地居民,服务概念及系统知识不足,服务水准有待提高。

3.4渔文化旅游产品结构单一

象山渔文化旅游还处在观光游览阶段,渔文化旅游产品设计较为粗糙、结构单一,各渔文化景区多数接待观光游客,如游客在中国渔村、石浦渔文化古镇等渔文化游览线停留时间较短,对象山渔文化了解不深。

渔文化产品观光性较强,但娱乐性、体验性明显不足,能让游客在各景区之间作出选择与分别的余地较小。

在象山原有渔文化旅游产品基础上,尚需开发如渔场作业参与型、渔家风情体验型、养殖垂钓休闲型等旅游产品,让游客在观光的过程中置身渔文化的氛围当中,亲自感受渔文化带来的各种乐趣。

另外,可将海岛作为旅游休闲基地,在海岛中开发主题性较强并融有多种旅游要素的海岛旅游产品,发扬海岛渔文化及乡村文化。

4象山渔文化旅游发展对策研究

4.1深度挖掘渔文化内涵

旅游是经济性很强的文化产业,又是文化性很强的经济产业。

要充分借助文化的凝聚力和感召力来吸引旅游者。

渔文化旅游依托其丰富的渔文化内涵,这种内涵强调旅游个体与群体间的文化氛围、文化经历、文化体验、文化传播、文化欣赏,渔文化挖掘不够,将导致景点缺乏底蕴和活力。

要打造渔旅游文化,一要丰富其内涵,通过挖掘、提升、营销,大力弘扬渔文化,让游客在象山这座滨海城市感受文化的脉搏、领略文化的底蕴、体验文化的个性。

要把渔文化融入旅游项目的开发、旅游活动的策划和旅游景区的布局中去,突出渔业特性,形成渔区旅游的核心文化。

二要保护好古迹建筑,石浦古镇和东门渔岛都保留有浓厚的古渔镇原始风貌,其中东门渔岛拥有传统渔民居住建筑群,这些古建筑带有浓郁的“海味”,且建筑种类多样,极具古典风范,飞檐画廊,富有明、清两代建筑特色,是较为典型的海岛渔业古镇,在开发过程中应减少人为成分的过多加入。

三要壮大渔业民俗文化、丰富渔村旅游活动,以现有的传统风貌为切入点,弘扬渔文化,通过产品规划、设计、开发,深化渔区生活习俗、服饰、建筑及生产劳作等文化内涵,全方位展现渔家风情。

充分挖掘丰富多彩的海岛文化、滩涂文化、渔村文化、渔船文化等渔文化内涵,有机融合渔船、渔具、渔港、渔村、渔民服饰、渔业劳动技能以及渔民画等各种资源,凸显渔家乐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提升旅游的文化品位。

4.2构建系统的渔文化旅游管理体制

4.2.1构建系统的渔业活动管理机制

近年来,随着象山旅游人数不断增加,休闲渔业活动增加,生活废水也随之增多,近海污染严重;

另外,海鲜餐饮需求日盛,渔业资源供不应求,一些海钓和捕捞人员不顾及各种鱼类的排卵期,进行掠夺性生产,造成鱼类品种减少。

因此,在发展渔文化旅游的同时,加大渔业行政监管和执法力度,对渔区旅游活动实施规范化管理。

第一,建立废水处理机制,限制经营者向近海区域排放,指定排放口,进行废水集中处理,第二,建立海产品生产销售制度,减少向海中过度捕捞,提倡多采用人工养殖产品,在餐饮经营上,向游客区分出售海域产品与人工养殖产品,在两类产品价格上分清标码,同时也可突出海产品的珍贵性,又可增强对游客的购买吸引力。

第三,建立渔文化旅游工作管理会议制度,成立渔文化旅游管理办公室,对渔文化旅游活动、旅游行业操作进行组织协调、服务指导并监督管理,对符合规范的旅游行业进行扶持并奖励。

第四,建立渔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保护管理机制,依靠较强针对性和操作性的地方法规和行政规章,营造依法开发并管理渔文化资源的良好环境。

4.2.2构建系统的环境保护机制

  渔文化旅游活动依赖良好的渔业生态环境,良好的海洋生态、健康的海鲜食品才能创造可持续的旅游经营。

第一,建立协调统一、整洁卫生的环境保护机制,由对口部门、地方政府和责任领导负责,制订渔业经营者环境卫生保护条例,和渔家乐业主签定责任状,督促业主购买消毒卫生设施;

整治海鲜排挡经营区内外环境卫生,禁止向港口和近海乱倒垃圾,实行定点集中、定时清扫的保洁制度;

抓好海鲜食品卫生管理,杜绝变质、腐乱的海鲜食品上桌;

第二,制定渔文化旅游区生态环境保护机制,在搞渔文化旅游活动的同时,保护和休养渔业资源,维护海洋生物多样性;

定期进行宣传教育,设置生态环境保护标语,增强渔文化旅游从业人员及游客保护渔业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意识;

鼓励提倡人工增殖鱼类资源,实现海洋资源可持续利用。

第三,建立文化环境保护机制,鼓励景区和渔家乐营造文化氛围,对硬件设施进行生态性、文化性改造和修饰,建筑外观及参观内部、饮食器具、照明灯装饰、道路铺设等体现传统渔业文化和地方文化特色。

4.3加大力度培育并吸收旅游管理与服务人才

4.3.1强化象山当地旅游人才建设

精心筹划旅游人才资源开发计划,探索灵活的选人、用人机制,造就一批代表象山形象的翻译、导游、宾服等休闲旅游服务业队伍。

营造良好创业环境,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人才流动和收入分配机制。

在渔港区域酒店培训从业人员方面,要结合专业化和本土化的特点,面对取自当地的服务人员需加强酒店专业服务操作培训,面对向外引进的专业管理人员需结合当地渔文化知识,融入到酒店特色服务项目中去。

另外,通过“请进来、送出去”的办法,重点引进一批经营、策划、营销及专业技能人才,加强在职人员旅游经营、旅游规划、旅游营销等方面培训,全面提高队伍整体素质。

加强与国内各大专院校合作,建立休闲旅游培训基地,培养渔文化旅游产业链所需的各类人才。

4.3.2培育并提高渔家乐旅游服务水平

  “渔家乐”旅游是以渔民为市场经营主体,以渔民所拥有的渔船、庭院、经济作业和海岛资源为特色,以服务游客为手段的渔村家庭经营方式,具有投资少、见效快、风险小、时尚性、平民化、乡土气息浓郁等特点,发展“渔家乐”旅游,对于调整渔业产业结构,促进渔民就业、增收及渔区稳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提高渔家乐旅游服务水平不可忽视。

渔民既是“渔家乐”旅游的建设主体,同时,渔民本身又是“渔家乐”旅游的特色和内容之一,应提高渔民的素质,积极培养一批具备现代经营、管理、服务和营销知识的“渔家乐”旅游业从业人员。

采取多形式、多渠道的培训方式,加强对“渔家乐”经营户的法律、法规、思想道德教育,使经营户更新观念,树立长远发展的思想,自觉规范经营行为,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

同时加强与外界的沟通、交流,分期分批将“渔家乐”旅游经营者、管理者送出去培训、参观,开拓视野、激活开发潜力。

通过培训增强服务意识和经营理念,使之取长补短,拾遗补缺,摆脱陈旧、保守观念的桎梏,自觉抵制制假售假、欺客宰客、胁迫消费、恶性竞争等扰乱市场秩序的行为,共同促进“渔家乐”旅游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4.4研发创新渔文化旅游产品

4.4.1增设娱乐性旅游产品

象山港水域宽广,风平浪静,水质清净,是开展现代海洋娱乐活动的理想海域。

在原来单一性海岸游览观光游览的基础上,发展集海洋渔文化各种类型、形态的娱乐休闲游。

一是渔场作业参与型,利用渔区的渔船、渔具设备和渔民的专业技能,渔港、渔业设施和村舍条件,让游客直接参与近海传统捕捞作业。

同时做好安全防范措施,渔船上配备捕捞指导者、救生员,游客必须穿戴救生服,并划定捕捞区域,限定海水深度,娱乐时间不宜过长。

二是渔家风情体验型,依托自然风景优美、生态优势明显的渔村,挖掘利用渔家庭院、民俗风情、渔家生活和乡村文化,开展以“吃、住、干、看”为主题的休闲、娱乐活动,感受淳厚的渔家风情。

三是养殖垂钓休闲型,利用海水网箱养殖、围塘养殖基地及淡水养殖池塘,放养名贵海、淡水鱼类,配备一定的设施,开展以垂钓为主,集娱乐、餐饮为一体的休闲活动。

四是海上垂钓娱乐型,象山地处浙江东南沿海,岸线曲折,岛礁众多,海域辽阔,发展海钓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象山港、乱礁洋、韭山列岛、大目洋、檀头山、渔山岛、岳井洋等都是适合海钓的区域,可进行船钓、拖钓、岸钓、筏钓等多种海钓活动,适合登礁钓的岛礁达500多个,全年海钓时间长达10个月。

4.4.2打造海岛旅游休闲基地

石浦镇东门渔岛是象山海岛风貌的缩影,东门渔岛妈祖文化、渔耕文化浓厚,充分展示了象山地方渔文化特色,岛上具备“海洋气候、海岛风光、海洋食品、海上垂钓、海上运动”五项海岛旅游资源基本要素,人文景观丰富,易开展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集出海捕捞、家庭旅馆、海岛风情于一体的海岛旅游,可作为一个典型的海岛乡村旅游休闲基地。

在开发过程中,首先重视突出“渔”味和“海”味,其中服务设施建设、日常餐饮提供和旅游项目开发要力求贴近渔家生活,必须注重特色开发,扬其所长,反映本地多彩的乡土文化、纯朴的民俗风情和恬淡的渔家生活。

其次认清海岛的自身特色,深挖其内在涵义,进行特色定位发展,在景区内部进行特色规划,创立东门渔岛自己的特色和品牌,构建面向不同消费层次、具有不同消费内容的乡村旅游网络,以满足游客多元化旅游需求。

再次开展宣传促销,提升海岛资源吸引力,通过旅游企业介绍渔岛景点、节庆活动、往返交通、服务设施、客房及餐厅预订等信息,让旅游中间商为海岛旅游做宣传广告,为东门渔岛休闲旅游提供客源,打响象山海岛旅游品牌。

4.4.3发展旅游基础设施

首先,适度发展旅游宾馆,形成不同比例协调的旅游宾馆接待网点,增建适合团队接待与普通消费者的经济型宾馆,在石浦半岛大酒店、荔港大酒店、海景大酒店等一批新建高档酒店的基础上,大力发展设施齐全的旅游主题宾馆,积极开发适合渔港观光、沙滩沐浴的休憩设施。

其次,逐步建立起设施先进、服务规范、品种丰富、风味独特的旅游饮食网点,有组织、有规模地宣传、营销象山海鲜食品,可建立集餐饮、观赏、娱乐为一体的综合性海鲜文化城,把象山“海鲜王国”的牌子打出去,实现餐饮业品牌化、连锁化、规模化。

在沪、杭、甬地区营造“去象山吃夜宵”的氛围,引导旅游者前往。

再次,丰富象山旅游商品,特别是旅游纪念品,提升象山旅游商品的知名度与美誉度,构建旅游商品供销网络,吸引旅游者购买。

可专门成立旅游商品策划组,定期了解分析游客需求,并形成特色纪念品经营区域。

在石浦渔港马路一带可首先设立旅游商品展销中心,建立旅游商品一条街,在中国渔村、渔文化古镇适度增加旅游商品销售摊点,并提高档次。

加强对旅游者的导购宣传,积极引导旅游者购物。

4.5渔文化旅游整体形象塑造策略

旅游整体形象的塑造,是旅游开发与规划的难点之一,好的形象设计,是政府发展旅游产业的抓手,是旅游企业进行旅游产品建设的依据。

4.5.1树立渔文化休闲度假主打品牌

按照打造目的地的要求,树立品牌意识,推进象山独树一帜的渔文化旅游主打品牌形象。

突出“海洋、生态、文化”主题,积极实施渔文化旅游区旅游规划,建设长三角渔文化休闲度假胜地。

象山渔文化需要将文化物质外壳、历史遗存、传统、餐饮和休闲渔业、立体旅游等综合起来,向海洋辐射,辐射点是星罗棋布的大小岛屿和从乱礁洋开始到三门湾外的200里海上丝路,渔文化离开水搞到陆上、山上,那只能成为无水之鱼。

要充分依托象山良好的滨海渔文化旅游资源和生态环境,全面提升旅游开发水平,扩大旅游综合效应,建设滨海休闲目的地,推进形成科学文明的休闲方式,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与社会协调发展。

注重整体形象包装,做好城市主题形象设计,突出城市标志性景观打造。

借鉴国内外旅游发达城市的经验,建立门类齐全、国际通用的城市旅游标识系统。

以大型城市项目为载体,实现所有建筑形式的景观化,强化其旅游功能,突出象山城市海洋文化特性和时代特征,形成城市景观群落。

加快旅游开发,打造滨海渔文化休闲度假中心。

按照“发展大旅游、完善大配套、形成大产业”的要求,做大做强滨海旅游业。

不断丰富象山“东方不老岛、海山仙子国”旅游形象,大力开拓旅游市场。

积极拓展相关产业,健全服务体系,开发景观房产,壮大海鲜餐饮业,发展旅游特色商品。

提升现代服务业,推进大型商贸设施建设,培育新型业态。

4.5.2大力挖掘节庆文化

节庆活动本身是旅游产品,但重要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