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浙江高考选考科目历史仿真试题及答案一.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160756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187.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浙江高考选考科目历史仿真试题及答案一.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届浙江高考选考科目历史仿真试题及答案一.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届浙江高考选考科目历史仿真试题及答案一.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届浙江高考选考科目历史仿真试题及答案一.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届浙江高考选考科目历史仿真试题及答案一.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届浙江高考选考科目历史仿真试题及答案一.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届浙江高考选考科目历史仿真试题及答案一.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届浙江高考选考科目历史仿真试题及答案一.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届浙江高考选考科目历史仿真试题及答案一.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届浙江高考选考科目历史仿真试题及答案一.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届浙江高考选考科目历史仿真试题及答案一.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届浙江高考选考科目历史仿真试题及答案一.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届浙江高考选考科目历史仿真试题及答案一.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届浙江高考选考科目历史仿真试题及答案一.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浙江高考选考科目历史仿真试题及答案一.docx

《届浙江高考选考科目历史仿真试题及答案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浙江高考选考科目历史仿真试题及答案一.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届浙江高考选考科目历史仿真试题及答案一.docx

届浙江高考选考科目历史仿真试题及答案一

仿真试题

(一)单元滚动检测卷·历史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4页。

2.答卷前,考生务必用蓝、黑色字迹的钢笔或圆珠笔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学号填写在相应位置上。

3.本次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4.请在密封线内作答,保持试卷清洁完整。

浙江选考科目历史仿真试题

(一)

第Ⅰ卷(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中国古籍中曾出现下列人名:

殷孝祖、刘敬先、汤显祖、蔡兴宗等。

下列制度中,对这些人的起名影响比较大的是(  )

A.分封制B.宗法制

C.郡县制D.刺史制

2.有学者认为,“家”字在商周时期具有“氏族宗庙”的含义,春秋末战国初期开始具有“个体家庭”的含义。

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宗法制的强化B.小农经济逐步形成

C.社会政局动荡D.“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3.春秋战国时期,认为“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的思想家属于(  )

A.道家B.儒家

C.法家D.墨家

4.“秦始皇设职授官,从一面看是官僚政治的开始,从另一面看却是政治权力等级世袭的中止。

”秦始皇设职授官使“政治权力等级世袭”中止的是(  )

A.分封制B.皇帝制

C.内阁制D.郡县制

5.生产工具与技术的革新是生产力水平提高的显著标志,下列工具(技术)与两汉时期农业生产相匹配的是(  )

 

A.石锄  B.骨耜   C.耦犁法   D.曲辕犁

6.古代中国某政治制度规定,凡遇军国大事,中书省秉承皇帝旨意草拟意见,送门下省审议,由尚书省执行。

该制度是(  )

A.三省制B.科举制

C.行省制D.内阁制

7.培根说:

“这三种东西曾经改变了整个世界事物面貌和状态:

第一种在文字方面,第二种在战争上,第三种在航海上。

”这里所说的第二种东西是我国古代的(  )

A.火药B.指南针

C.印刷术D.造纸术

8.清朝设置了一个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中枢机构,其特点有机构简单,人员精干,有官而无吏,办事效率较高等。

该机构是(  )

A.中朝B.枢密院

C.军机处D.宣政院

9.清朝林福祥《平海心筹》记载:

“初十日(1841年5月30日)辰刻,逆夷……抢劫,予闻锣声不绝,即带水勇应之……来会者众数万,刀斧犁锄……将夷兵困在垓心矣。

”该记载反映了(  )

A.三元里抗英B.黄海海战

C.反割台斗争D.义和团运动

10.下表为中国工业发展初期(1872~1911年)设立的厂矿数量统计表。

其中,纺织业的数量最有可能是(  )

行业

矿冶业

机器业

纺织业

食品工业

其他工业

数量(家)

72

3

100

153

A.2B.31C.73D.193

11.下图所示是中国近代的一部法律文献。

下列对这一文献的评述不确切的是(  )

A.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

B.从法律上宣告了君主专制制度的灭亡

C.近代中国民主化进程的一座丰碑

D.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12.“山歌越唱越开怀,东山唱到西山来。

红色瑞金闹革命,工农政权建起来。

”这首民歌反映出当时中国革命的特点是(  )

A.城市暴动,武装起义

B.以俄为师,党内合作

C.工农武装割据,农村包围城市

D.国共合作,全民抗战

13.全面抗战爆发后,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国共两党合作抗日。

国民政府在正面战场组织了多次会战,其中打破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计划的是(  )

A.淞沪会战B.太原会战

C.徐州会战D.枣宜会战

14.“日本鬼子野心狼,侵略中国逞凶狂。

全国军民齐奋起,打得日寇投了降。

”此童谣反映了中国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最主要原因是(  )

A.得到了海外华侨的大力援助

B.进行了正面战场的抵抗

C.加入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

D.实行了全民族抗战

15.“一五”计划中大规模的工业化建设,初步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基础,构筑了牢不可破、巍然屹立的新生共和国的“钢筋铁骨”。

在这一计划中,工业建设方面的最大特点是(  )

A.优先发展重工业B.优先发展轻工业

C.轻重工业同时进行D.优先发展高科技产业

16.“忆往昔,求和割地华夏声咽忍顾黎民血;看今朝,喜迎回归举国同庆再造中国魂。

”下列各选项中,最符合这副对联主题的是(  )

A.开国大典B.“文化大革命”结束

C.改革开放D.香港回归

17.“亚洲最大国家的代表第一次在西方为亚洲讲话……周恩来今天是地球上人口最多国家的代表,成为全世界注意的焦点。

”这是某西方报纸对一次重要国际会议的评论,该国际会议是(  )

A.布雷顿森林会议

B.1954年日内瓦会议

C.1955年万隆会议

D.第26届联合国大会

18.瑞士学者皮埃尔·莱曼在《我眼中的中国》把中国形象分成这样几个时代,这种认识主要是基于(  )

①所处的时代、社会或政治地位的影响 ②西方对中国长期的敌对态度 ③中国的不同时期外交政策变化而变化 ④国际地位的提高而不断改变

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①④

19.恩格斯说:

“罗马法……包含着资本主义时期的大多数法律关系。

”下列表述符合恩格斯论断的是(  )

A.罗马法是第一部资产阶级成文法典

B.罗马法是罗马帝国统治的有力支柱

C.罗马法维护了罗马的共和制

D.罗马法是近代欧美国家的立法基础

20.“凡未经国会同意,以国王权威停止法律或停止法律实施之僭越权力,为非法权力……凡未经国会准许,借口国王特权,为国王而征收,或供国王使用而征收金钱,超出国会准许之时限或方式者,皆为非法。

”上述材料出自(  )

A.英国《权利法案》

B.《德意志帝国宪法》

C.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D.《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21.梁启超说:

“欧洲之所以有今日,皆由十四五世纪,古学复兴,脱教会之樊篱,一洗思想界之奴性,其进步乃沛乎莫能御……”梁启超所说的欧洲“古学复兴”是指(  )

A.智者运动B.文艺复兴

C.宗教改革D.维新变法

22.“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上述言论出自(  )

A.《四月提纲》

B.《共产党宣言》

C.《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D.《告工人、士兵和农民书》

23.雨果是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给人类留下了丰富而宝贵的文学遗产。

下列作品,属于雨果创作的是(  )

A.《巴黎圣母院》B.《战争与和平》

C.《狂人日记》D.《老人与海》

24.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政治格局被以美苏为两极的世界政治格局所取代。

美苏两极对峙格局正式形成的标志是(  )

A.“杜鲁门主义”的提出

B.北约和华约的建立

C.经济互助委员会的成立

D.马歇尔计划的实施

25.两极格局瓦解后,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

下列各项属于当时多极化趋势加强表现的是(  )

A.不结盟运动兴起B.华沙条约组织建立

C.欧洲联盟成立D.马歇尔计划实施

26.[加试题]董煟在《救荒活民书》中指出:

“自田制坏而兼并之法行,贫民下户极多,而中产之家(相当于自耕农)赈贷之所不及,一遇水旱,狼狈无策,只有流离饿殍耳。

”下列各项对材料的理解正确的是(  )

A.说明了自耕农经济对国家的重要性

B.论证了小农经济的封闭性和保守性

C.反映了封建社会小农经济的脆弱性

D.揭露了封建国家对小农的残酷剥削

27.[加试题]某著述的部分目录如下:

“第1章 家养状态下的变异”、“第2章 自然状态下的变异”、“第3章 生存斗争”、“第4章 自然选择即适者生存”。

下列各项最有可能包含上述目录内容的是(  )

A.《物种起源》B.《论动体的电动力学》

C.《哲学通信》D.《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28.[加试题]富兰克林·罗斯福是美国历史上任期最长的总统(1933.3~1945.4)。

下列关于罗斯福事迹的表述错误的是(  )

A.与英、苏领导人发表《波茨坦公告》

B.领导美国摆脱了1929年经济大危机

C.通报珍珠港事件情况并对日宣战

D.新政初期下令所有银行停业整顿

29.[加试题]威廉·夏伊勒在《第三共和国的崩溃》中写到:

“如果美国关注欧洲事务,欧洲和平就有了保障。

”下列不属于20世纪四十年代美国介入欧洲事务的是(  )

A.通过新的《中立法》,为英国购买军火提供方便

B.确定了美国参战后“先欧后亚”的战略方针

C.苏德战争爆发后,立即宣布支持苏联

D.提出马歇尔计划,对西欧国家提供经济援助

30.[加试题]秦始皇陵出土的武士俑不仅神态逼真,而且装饰各异,有轻装步兵、有重装步兵、有车兵、骑兵及警卫严密的指挥部。

这说明兵马俑是(  )

A.大型军阵

B.只是陪葬的习惯器物

C.当时用活人陪葬的代用品

D.秦始皇陵的核心部分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40分)

31.在社会学上,社会转型主要是指社会结构的整体性、根本性变迁……其具体内容至少应该包括结构转换、机制转轨、利益调整和观念转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当代学术界认为宋朝是一个大变革的时代,有信息革命、金融革命、商业革命……

材料二 据资料统计:

在明朝至清前期200余年间,世界白银产量的一半流入中国,拥有一流城市和最为密集、完善的市场网络体系的中国,成为当时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中心区域。

然而当时它却没有形成强大的日后能扫荡旧经济基础的革命性变化。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史实,指出宋代在“信息革命、金融革命、商业革命”方面的具体表现。

(5分)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没有形成强大的日后能扫荡旧经济基础的革命性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5分)

32.东西方文明的交流,在不同的时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1300年到1800年的五百年中,据英国经济学家安格斯·麦迪森的研究证明,中国的人均GDP增长率为零,长达五百多年的明清两朝是一个长期停滞的时期。

而这五百年里……外部世界开始以加速度的方式,成十倍成百倍地往前狂奔的时候,中国像“龟兔赛跑”中的那只兔子一样,在一棵枯树下酣睡了五百年。

——吴晓波《历代经济变革得失》

材料二 从1763至1914年,是欧洲直接或间接的成为全球主人的时期,在世界历史上具有突出地位。

欧洲霸权不仅在政治领域表现得很明显,而且在经济和文化领域也表现得很明显。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据材料一,概括五百年里中国与欧洲在政治、经济、思想领域发展的不同特点。

(5分)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欧洲这一时期“成为全球主人”的表现是什么?

(5分)

33.[加试题]2015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18年11月11日,历时4年有余的一战结束,中国参加的协约国阵营是战争的胜利方。

而早在和会召开前,“欧西报纸颇有中国参战不力,且闻有人拟乘机破坏,不使加入之说。

”因此,中国的所谓“战胜国”地位不过是虚幻的,列强从未将中国视为平等一员。

——摘编自姜涛主编《中国近代通史》(十卷)

材料二 对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中国的国际地位问题,目前学术界有两种观点:

第一种认为中国因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贡献而成为战后5强之一;第二种持相反观点,认为中国没有成为战后强国,没有摆脱被奴役的命运。

——摘编自赵毓坤《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中国国际地位之我见》

(1)阅读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一战后列强“从未将中国视为平等一员”的表现。

(4分)

(2)关于二战对中国国际地位的影响,你更倾向于材料三中的哪一种看法?

试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

(6分。

只列看法,不加论述不得分)

34.[加试题]孙中山先生曾说:

“长城之功有功于后世,实与大禹之治水等。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长城之利,烽燧明而野易清也,攻拒久而兵易集也,粟入多也,生息繁也,小举之莫能犯也,大举之易于调伏为应援突击也,虏归之难而不敢深入也。

——[明]尹耕《塞语》

材料二 南京罗缎铺,苏杭绸缎铺,潞州绸铺,泽州帕铺,临清布帛铺、绒线铺、杂货铺,各行交易,铺沿长四五里许。

——[明]万历《宣府镇志》

材料三 约公元前220年,一统天下的秦始皇,将修建于早些时候的一些断续的防御工事连接成一个完整的防御系统,用以抵抗来自北方的侵略。

在明代(1368~1644),又继续加以修筑,使长城成为世界上最长的军事设施。

它在文化艺术上的价值,足以与其在历史和战略上的重要性相媲美。

——世界遗产委员会

材料四 我看见一段段长城得以修复。

可是简单的、粗暴的修复,惟一的作用就是让长城失却了历史,同时失却了灵魂!

我就只喜欢拍那些真实的、残缺的、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的长城。

因为,那是历史,那是美的语言,那是先辈们留给我们的财富。

——陈长芬《仰望长城》

(1)据材料一,概括长城的作用。

(2分)

(2)材料二反映了长城关口张家口互市贸易的情形,从中你获得怎样的历史信息?

导致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3分)

(3)材料三中世界遗产委员会高度评价长城在文化艺术上的价值。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样评价的依据。

(3分)

(4)据材料四,指出保护长城应该遵循的重要原则及其原因。

(2分)

答案精析

浙江选考科目历史仿真试题

(一)

1.B [孝祖、敬祖、兴宗等均隐含血缘传承关系,与宗法制的内涵关联最密切,故选B。

]

2.B [春秋战国时期,宗法制趋向崩溃而不是强化,故A项错误;春秋战国时期,随着铁犁牛耕的使用,生产力发展,小农经济逐步形成,男耕女织的劳作方式逐渐取代以前的集体劳作,“家”的含义相应地发生了转变,故B项正确;社会政局动荡是经济变化带来的政治方面的影响,不是主要原因,故C项错误;“百家争鸣”是经济变化和政治变化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反映,不是主要原因,故D项错误。

]

3.B [“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出自《孟子·公孙丑上》,意思是统治者若真能施行仁政,将无敌于天下。

故B项正确。

]

4.D [“政治权力等级世袭”在先秦时期集中体现为分封制,秦朝与之对应的政治制度是郡县制,故选D项。

]

5.C [石锄、骨耜都是原始社会出现的工具,故A、B项错误;二牛一人的耦耕法出现在西汉,故C项正确;曲辕犁是唐朝出现的牛耕工具,故D项错误。

]

6.A [“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等关键词均是隋唐时期中央政治机构三省六部的组成,故选A项。

]

7.A [文字方面指印刷术,战争方面指火药,航海方面指指南针,故答案选A。

]

8.C [“清朝”是关键信息,备选项中只有军机处是清朝的历史现象,故答案选C项。

]

9.A [“1841年”是关键信息,备选项分别是1841年、1894年、1895年、1899年出现的历史现象,故选A项。

]

10.D [在1872~1911年间,中国民族工业纺织业、面粉业是发展最快的两大行业,发展数量也应该是最大的,故选D项。

]

11.D [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标志是新中国的成立,故D项与《临时约法》无关。

]

12.C [“红色瑞金闹革命”是关键信息。

1931年瑞金此成立了苏维埃政权,”工农武装割据,农村包围城市”是中国革命这一时期的典型特点,故选C项。

]

13.A 14.D

15.A [“一五”计划的主要特点是优先发展重工业,从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

16.D [近现代历史上与“求和割地、喜迎回归”关联最密切的历史现象当属香港、澳门的回归,故选D项。

]

17.B [“第一次在西方为亚洲讲话”是关键信息。

周恩来总理第一次外交活动在备选项中当属1954年的日内瓦会议,故选B项。

]

18.D [据材料可知中国在不同时代有不同的形象,主要源于所处的时代、社会或政治地位的影响,故①正确;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不能体现出西方对中国长期的敌对态度,故②错误;材料信息中中国形象的变化与不同时期外交政策的变化没有明显的关系,故③错误,据材料可知中国在不同时代有不同的形象,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和国际地位的提高,中国形象大大提升,故④正确,选择D项符合题意。

]

19.D [罗马法是奴隶性质的法律体系,故A项错误,罗马法维护了罗马共和国、罗马帝国的统治,故B、C项说法片面。

]

20.A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干材料内容属于英国《权利法案》的具体规定,故选A项。

]

21.B 22.B 23.A 24.B

25.C [“两极格局瓦解后”是关键信息。

1991年,苏联解体是两极格局瓦解的标志,备选项中发生在1991年之后的只有1993年成立的欧盟,故选C项。

]

26.C [材料“田制坏而兼并之法行”“一遇水旱,狼狈无策”反映了小农经济破产的原因,这说明小农经济具有脆弱性。

]

27.A [材料探讨的是不同环境对生物进化的影响,与达尔文的进化论内涵有一致性,故选A项。

]

28.A [1945年7月26日《波茨坦公告》发表,但1945年4月12日罗斯福病逝,由副总统杜鲁门代签了公告,故A项错误,符合题意;罗斯福新政使美国摆脱了1929年的世界经济大危机,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1941年珍珠港事件爆发,罗斯福对日宣战,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新政初期,为了整顿财政金融,罗斯福下令所有银行停业整顿,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

29.A [《中立法》为20世纪30年代,美国为防止卷入西半球以外的战争而进行的立法,故A项错误,符合题意;1940年9月,在罗斯福的主持下,美国政府召开了高级别的决策会议,确定了”先欧后亚”的战略方针,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苏德战争爆发于1941年,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马歇尔计划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对被战争破坏的西欧各国进行经济援助、协助重建的计划,该计划于1947年7月正式启动,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

30.A [秦始皇陵兵马俑直观再现了强大的秦代军阵,故选A。

]

31.

(1)信息革命:

活字印刷术的发明。

金融革命:

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商业革命:

商业活动不受时间地域限制(或一批商业名镇兴起,城市的经济文化职能有所增强。

(2)原因:

政治上,中国的君主专制制度日趋腐朽与衰落;经济上,中国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实行重农抑商、闭关锁国政策;思想上,中国厉行文化专制,压制人们的思想。

32.

(1)特点:

政治:

中国君主专制空前强化;欧洲资本主义代议制逐步确立。

经济:

中国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欧洲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思想:

中国思想专制、文化高压;欧洲文艺复兴、启蒙运动等思想解放运动兴起。

(2)表现:

政治上:

欧洲资本主义制度确立和完善。

经济上:

世界殖民体系最终确立和以欧洲列强为主导的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思想文化上:

欧洲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促进了先进思想文化及科技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

33.

(1)表现:

巴黎和会上,英法美同意把德国在山东的全部权益转交给日本。

华盛顿会议签订的《九国公约》,肯定了美国提出的“门户开放”政策,使中国又回复到帝国主义列强共同支配的局面。

(2)要求观点明确,条理清晰;史论结合,言简意赅。

在“结合史实加以论述部分”,可按三个层次给分:

回答优秀的5~6分,较好的3~4分,一般的1~2分。

倾向于第一种:

二战中中国多次以四大盟国身份参加重要国际会议或签署重要国际文件;收回了一些国家权益和领土,如治外法权,收回东北,台湾光复;二战后中国成为联合国的创始会员国和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并拥有安理会否决权。

倾向于第二种:

没有改变在国际社会中任人宰割成为大国强权政治牺牲品的命运,如美苏雅尔塔秘密协定;二战并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弱国地位;仍有许多国家权益和领土没能收回。

34.

(1)作用:

便于军事防御;保护边民正常生产生活。

(2)历史信息:

边关贸易繁荣。

原因:

长城内外经济的互补性;历朝政府设置边贸市场。

(3)依据:

长城是建筑艺术的典范;长城诞生了众多传说故事;长城留下了大量诗词歌赋。

(4)原则:

真实性。

原因:

尊重历史。

解析 解答本题要熟悉有关长城的知识。

(1)问从材料一中可以看出长城具有军事防御以及保护边民生产生活的功能。

(2)问在第

(1)问的基础上考查中国古代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原因主要从长城内外经济(农业经济与畜牧经济)的互补性、政府的政策措施角度分析。

第(3)问实际考查长城的文化艺术价值,要求多角度分析其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依据。

第(4)问根据材料“我就只喜欢拍那些真实的……的长城。

因为,那是历史……”分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