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课件.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161238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28.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主义课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社会主义课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社会主义课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社会主义课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社会主义课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社会主义课件.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社会主义课件.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社会主义课件.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社会主义课件.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社会主义课件.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社会主义课件.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社会主义课件.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社会主义课件.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社会主义课件.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社会主义课件.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社会主义课件.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社会主义课件.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社会主义课件.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社会主义课件.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社会主义课件.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社会主义课件.docx

《社会主义课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主义课件.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社会主义课件.docx

社会主义课件

第一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与发展

目录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的条件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确立与发展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容

四、如何认识特色理论体系及中国道路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的条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代世界主题,社会主义现代化成为当代中国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在中国共产党科学总结中国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成败兴衰的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在改革开放和中国现代化建设丰富实践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

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创立,并经过第三代、新一代领导集体进一步丰富和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在中国的继承与发展,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确立与发展

特色理论的提出阶段(1978年至1982年)

形成理论轮廓阶段(1982年至1987年)

形成理论体系阶段(1988年至1992年)

概括为邓小平理论(1992年至1997年)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时期

科学发展观形成时期

2007年中国共产党十七大概括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容

1.邓小平理论

社会主义本质论;

社会主义发展阶段论

社会主义改革开放论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

社会主义所有制理论和收入分配理论

社会主义民主法制论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论

社会主义对外战略理论

“一国两制”与祖国统一等等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着眼于回答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做出的重大战略思考。

3.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

总结中国发展的实践;适应新的发展要求、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落实科学发展观:

坚持基本路线;构建和谐社会;深化改革开放;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

四、如何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一个开放的体系,将包含今后的创新理论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倡导的是走中国特色的发展之路

任何一个国家,都习惯于凭经验去看世界。

如果中国崛起为世界最强国,她就会按照自己的价值观和喜好去塑造世界。

因此,认为中国对世界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经济方面,实在有些过时,中国的政治和文化可能会产生无比深远的影响。

中国未来带给世界的影响,将可与20世纪的美国媲美,甚至有可能超过美国。

迄今为止,任何一个新的全球霸权力量的出现,都会导致国际秩序的重大转变,英国和美国的情形都如此。

关于中国,人们很容易接受一种看法,即:

中国的崛起最终将预示着一种全新的国际秩序的诞生。

——自(英国)马丁·雅克《当中国统治世界》

西方一些势力对中国要么“棒杀”要么“捧杀”。

对付前者我们有些经验,对付后者则是个新课题。

关于中国特色的发展之路(对所谓“中国模式”的回应)

1.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关键;

2.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为基础(中国是发展中国家);

3.坚持独立自主与对外开放的结合,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市场经济的结合;

4.以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为根本目标;

5.坚持走和平发展之路,不走历史上大国崛起时对外扩张的侵略之路;

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基本特征是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与和平发展。

第二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论

目录

一、社会主义本质论的创立

二、社会主义本质论的内容

三、社会主义本质论新概括的特点

四、社会主义本质论的意义

一、社会主义本质论的创立

(一)社会主义本质论是邓小平长期探索什么是社会主义得出的科学结论

首先从理论层次上讲,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在19世纪马克思、恩格斯已经创立,这是清楚的。

其次从现实层次上讲,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过去一段时间并没有搞清楚。

•邓小平语:

什么叫社会主义,什么叫马克思主义?

我们过去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不是完全清楚的。

(1984年6月)

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

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1985年)

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的方向是完全正确的,但是什么叫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还在摸索之中。

(1987年)

我们搞改革开放,把工作重心放在经济建设上,没有丢马克思,没有丢列宁,也没有丢毛泽东。

老祖宗不能丢啊!

问题是要把什么叫社会主义搞清楚,把怎样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搞清楚。

(1991年)

在探索什么是社会主义过程中,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本质论主要考虑使用了两种方法

•第一是排除法。

通过对中国建国以来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反思,他讲了许多不是社会主义。

•如:

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不是社会主义,平均主义不是社会主义,两级分化不是社会主义,僵化封闭不能发展社会主义,照搬外国不能发展社会主义,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等等

第二是创新法。

社会主义本质论是邓小平不拘泥于本本,大胆创新的结果。

邓小平指出:

离开自己国家的实际谈马克思主义,没有意义。

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这样的事,马克思的本本上找不出来,列宁的本本上也找不出来,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情况,各自的经历也不同,所以要独立思考。

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

(二)社会主义本质论形成与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孕育阶段(70年代末80年代初)

没有社会主义本质的概念,但已经提出两个凡是不符合马克思主义,对什么是社会主义这个问题也要解放思想。

说明已经在反思社会主义本质了。

第二阶段,形成阶段(80年代初期到末期)

社会主义是个很好的名词,但是如果搞不好,不能正确理解,不能采取正确的政策,那就体现不出社会主义的本质(1980年5月会见杜尔时讲)

改革开放搞活了经济,搞活了社会主义,没有伤害社会主义的本质(1985年8月会见尼雷尔时讲)

有些人满脑子里的四化同我们脑子里的四化不同。

……他们只讲四化,不讲社会主义,这就忘记了事物的本质,也就离开了中国的发展道路。

(1987年2月会见邦戈时)

第三阶段,成熟阶段(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

1987年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概念。

1990年12月邓小平与几位中央领导同志谈话时讲:

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

1992年南巡讲话时最终提出了准确的社会主义本质的新概括: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二、社会主义本质论的内容

第一层次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社会主义制度得以巩固和发展的物质前提和根本途径。

(从生产力的角度)

第二层次是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

确保社会主义主义的方向,为共同富裕创造条件。

(从生产关系的角度)

第三层次是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和最终目标。

(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统一的角度)

三、社会主义本质论新概括的特点

(一)把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纳入社会主义本质中,视生产力为社会主义本质的基本点,这是新概括的第一个特点。

这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的基本概念;反映了时代精神;也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创新。

(二)把人民群众的物质利益明确地引入社会主义范畴,提出共同富裕的目标,这是新概括的第二个特点。

1978年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中指出:

不讲多劳多得,不重视物质利益,对少数先进分子可以,对广大群众不行,一段时间可以,长期不行。

社会主义经济政策对不对,归根到底是要看生产力是否发展,人民收入是否增加。

这是压倒一切的标准,空讲社会主义不行,人民不相信。

(三)社会主义本质论基本内容的辩证统一是新概括的第三个特点。

1、本质论揭示了社会主义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党的认识有一个过程)。

2、本质论说明了社会主义是根本任务和根本目的的统一。

3、本质论表明社会主义是效率原则与公平原则的统一。

(四)本质论的第四个特点是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

新概括连续使用了解放、发展、消灭、消除、达到五个动词,充分说明社会主义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是一个辩证的运动过程。

四、社会主义本质论的意义

第一,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的科学内涵,从根本上帮助人们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

第二,从直接意义上讲,社会主义本质论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开了绿灯。

第三,社会主义本质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又一次新突破。

第三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

目录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依据及理论意义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征、矛盾及任务

•四、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

(一)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理论及其历史经验教训

1、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理论观点;

2、列宁在《国家与革命》中把共产主义第一阶段称为社会主义,并提出过“完全的社会主义”、“发达的社会主义”、“初级形式的社会主义”等概念;

3、斯大林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理论观点,其理论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

4、赫鲁晓夫及其以后苏联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观点;

5、中国第一代领导集体时期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观点,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

经验教训:

1、对马克思主义关于未来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理论采取教条主义的态度;

2、被社会主义工业化初期所取得的重大成就所陶醉;

3、没有搞清楚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

4、思想上的小资产阶级急躁冒进思想的深刻影响,对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艰巨性缺乏认识。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形成的过程

——1979年叶剑英的讲话;

——1980年邓小平的讲话;

——1981年十一届六中全会《建国以来党         的若干历史问题决议》;

——1982年中国共产党十二大报告;

——1986年十二届六中全会决议;

——1987年中国共产党十三大正式提出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依据及理论意义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含义

1、我国已经是社会主义,我们必须坚持而不是脱离社会主义

2、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于初级阶段,即不成熟阶段;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是泛指一切国家进入社会主义必经的历史阶段,而是特指我国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经的历史阶段。

理解初级阶段的含义,必须划清三个界限

1、要划清与资本主义的界限;

2、要划清与过渡时期的界限;

3、要划清与马克思所提出的共产主义第一阶段的界限。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依据

1、发展起点水平低;

2、商品经济不发达;

3、生产力不发达。

(三)理论意义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础;

2、中国制定各方面政策的依据;

3、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阶段理论的发展;

4、回答了比较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中出现失误的根本原因之一,就在于提出的一些任务和政策超越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近三十多年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之一,就是克服了那些超越阶段的错误观念和政策,又抵制了抛弃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错误主张。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征、矛盾及任务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

(中国共产党十五大概括为以下九个方面)

1、是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阶段;

2、是农业人口占很大比重、主要依靠手工劳动的农业国,逐步转变为非农业人口占多数、包含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工业化国家的历史阶段;

3、是由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占很大比重,逐步转变为经济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历史阶段;

4、是由文盲半文盲占人口很大比重、科技教育文化落后,逐步转变为科技教育文化比较发达的历史阶段;

5、是由贫困人口占很大比重、人民生活水平比较低,逐步转变为全体人民比较富裕的历史阶段;

6、是由地区经济文化很不平衡,通过有先有后的发展,逐步缩小差距的历史阶段;

7、是通过改革与探索,建立和完善比较成熟的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体制的历史阶段;

8、是广大人民牢固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自强不息,锐意进取,艰苦奋斗,勤俭建国,在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努力建设精神文明的历史阶段;

9、是逐步缩小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在社会主义基础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阶段。

这样的历史进程至少需要一百年,至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那还需要更长得多的时间,需要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的努力。

(二)主要矛盾

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发展阶段:

1956年党的八大指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

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状况之间的矛盾。

1957年10月八届三中全会上毛泽东又讲:

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的矛盾,毫无疑问,就是当前我国社会的最主要矛盾。

这为后来¡°以阶级斗争为纲¡±提供了依据。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被放弃。

1979年邓小平在中央理论务虚会的讲话回答了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问题。

1981年十一届六中全会《关于建国以来若干历史问题决议》明确提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

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1982年党的十二大确认这一提法,并把它载入党章。

此后这一提法被固定下来。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任务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任务是又社会主义本质和主要矛盾决定的,因此可以表述为:

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任务

四、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

(一)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1987年中国共产党十三大报告概括为:

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努力奋斗。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二)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十五大提出)

(一)经济纲领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这就要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带动和帮助后富,逐步走向共同富裕;坚持和完善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国际积极合作与竞争。

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人民共享经济繁荣成果。

(二)政治纲领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人民当家做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这就要坚持和完善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在制度以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发展民主、健全法制,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实现社会安定、政府廉洁高效,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和睦,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

(三)文化纲领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这就要坚持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教育科学文化水平;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重在建设,繁荣学术和文艺。

建设立足中国现实,继承历史文化优秀传统、吸取外国文化有益成果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第四讲社会主义改革开放论

目录

•一、改革的历史必然性及其性质

•二、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三、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开放也是改革

•四、中国改革的历史经验

一、改革的历史必然性及其性质

(一)必然性

1、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和“文化大革命”后的严峻局势迫使中国必须改革。

家长制作风;个人崇拜;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人们生活水平低下。

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经验等等。

邓小平著作《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1980年8月18日)的描述:

官僚主义现象是我们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广泛存在的一个大问题。

它主要表现和危害是:

高高在上,滥用权力,脱离实际,脱离群众,好摆门面,好说空话,思想僵化,墨守成规,机构臃肿,人浮于事,办事拖拉,不讲效率,不负责任,不守信用,公文旅行,互相推诿,以至官气十足,动辄训人,打击报复,压制民主,欺上瞒下,专横跋扈,徇私行贿,贪赃枉法,等等。

这无论在我们的内部事务中,或是在国际交往中,都以达到令人无法容忍的地步。

(327页)

2、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任务客观要求我国进行改革。

1974年周恩来总理在四届人大会议提出四个现代化建设的任务;

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工作重心的转移;

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艰难历程及重大任务。

3、改革是社会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

关于社会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的理论与实践

斯大林的认识和实践

毛泽东的认识和实践

邓小平的认识和实践

(二)中国社会主义改革的性质

我国的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这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证明

关于改革的对象

关于改革的原则

关于改革的方法

关于改革的目的

二、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邓小平讲:

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主义的反动统治,使中国人民生产力获得解放,这是革命,所以革命是解放生产力;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还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是改革,所以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

过去只讲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生产力,没有讲还要通过改革解放生产力,不完全,应该把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两个都讲全了。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370页)

(一)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是针对新民主主义革命而言的;

(二)从对生产力起的作用的角度看,改革和革命具有内在的共同性;

•(三)从改革所涉及的范围,内容及对整个社会所起的作用和影响看,其程度也相当于革命。

(经济、政治、社会、人民生活、思想状况、开放程度等);

•(四)就改革的长期性、艰巨性而言,它也不亚于一场革命。

•胡德平讲:

最近,我翻看胡耀邦1983年在一次会议上的演讲,发现他当时就曾提出衡量改革正确与否的“三个有利于”:

1、是不是有利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2、是不是有利于国家的兴旺发展;

3、是不是有利于人民的富裕和幸福。

胡耀邦说了三个有利于之后,曾进一步指出,我们共产党的任务最重要的是国家富、人民富。

这是他关于三个“有利于”突出化、个性化的表现。

邓小平提出的衡量改革的标准:

三个有利于:

1、是否有利于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是否有利于综合国力的提高;

3、是否有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

三、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开放也是改革

(一)对外开放的必然性

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世界各国发展的成功与对外开放是分不开的(全球化和市场化);

闭关锁国造不出现代化(历史经验);

要实现现代化必须实行对外开放;

社会主义制度本身是开放的制度。

(二)对外开放与独立自主的关系

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与对外开放是统一的;

中国的国情证明了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一条基本经验;

对外开放是加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能力;

(三)对外开放的形式与格局

对外开放的形式:

对外贸易;引进外资;利用外国先进技术和经验;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旅游

对外开放的格局:

中国对外开放的格局形成有一个过程,目前已经形成了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

(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

四、中国改革的历史经验

1、以理论突破、思想解放为先导,推进改革;

2、实行¡°渐进式改革¡±的策略(与苏比较);

3、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为第一推动力,改革从农村向城市推进;

4、国内改革与对外开放相结合,根据国内外形势的变化,适时调整宏观经济政策,推动国民经济稳定发展;

5、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把发展的速度、改革的力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有机结合起来。

6、在全面改革中坚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在经济体制改革中,注意重点突破与整体推进相结合;

7、民主取向的政治体制改革与市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相配套;

8、改革与发展和稳定相结合;

9、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坚持先试验后推广,从点到面,逐步推开。

第五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

目录

•一、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艰难变革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市场经济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涵与基本框架

•四、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重大突破

一、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艰难变革

(一)计划经济体制的确立及理论根源

1875年,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首次把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的社会化分为三个阶段:

过渡时期、共产主义第一阶段、共产主义高级阶段。

过渡时期,是指资本主义社会向共产主义社会的转变时期;

共产主义第一阶段即后来所称的社会主义社会。

按照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构想,社会主义社会具有以下几个经济特征:

1、生产资料公有制;

2、计划经济;

3、取消商品货币关系;

4、实行按劳分配;

5、消灭阶级和剥削

根据马克思和恩格斯对社会主义经济的设想以及列宁、斯大林等对社会主义的论述,传统计划经济理论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要点:

1、有计划、按比例发展是社会主义的经济规律;

2、社会主义公有制是实行计划经济的所有制形式;

3、个人消费品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则;

4、国民经济各项决策活动由国家进行;

•5、整个国民经济的运行是由国家行政当局用计划和行政命令手段进行的;

•6、商品货币作用大大淡化,市场作用极其有限,资源配置由国家用计划方式进行;

•7、存在两种计划,指令性计划和指导性计划,指令性计划是主要形式;

•8、把市场经济等同于资本主义,计划经济等同于社会主义。

根据上述理论,各个社会主义国家相继建立了计划经济的运行体制,最有代表性的是前苏联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被称为斯大林模式。

(二)计划经济体制的特征与消极后果

•1、劳动者对资产的关切度低,资产使用效率低。

•2、由于忽视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社会资源得不到有效配置。

•3、分配中的平均主义大锅饭制度,挫伤了劳动者的积极性。

•4、政企不分,国家对企业管得过多,统得过死,企业缺乏经营自主权,从而使企业失去了生产和经营的积极性。

•5、封闭式管理,妨碍了对国外科技和管理的引进和学习,国内经济和国际经济不接轨,与发达国家的发展差距难以缩小。

•(三)市场经济理论的艰难确立

第一阶段,马、恩对未来社会主义经济的勾划和设想阶段;这是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理论渊源。

第二阶段,极力论证计划经济优越性和建立计划经济体制阶段;这是社会主义第一次变为现实以后,对计划经济的基本肯定和实施阶段。

第三阶段,对计划经济的反思和探索改革阶段;这是社会主义实践出现困惑之后,人们对计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信息与通信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