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数学学案设计.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161347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30.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六年级数学学案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六年级数学学案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六年级数学学案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六年级数学学案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六年级数学学案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六年级数学学案设计.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0页
六年级数学学案设计.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0页
六年级数学学案设计.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0页
六年级数学学案设计.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0页
六年级数学学案设计.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0页
六年级数学学案设计.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0页
六年级数学学案设计.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0页
六年级数学学案设计.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0页
六年级数学学案设计.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0页
六年级数学学案设计.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0页
六年级数学学案设计.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0页
六年级数学学案设计.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0页
六年级数学学案设计.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0页
六年级数学学案设计.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0页
六年级数学学案设计.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0页
亲,该文档总共3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六年级数学学案设计.docx

《六年级数学学案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年级数学学案设计.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六年级数学学案设计.docx

六年级数学学案设计

长宁镇下鲍学校学案设计

年级科目第册主备教师组员:

签字________

课题:

负数的认识和意义

学习目标:

1、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能正确的读、写正数和负数,知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

负数。

2、使学生体验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

学习重点:

初步认识正数和负数以及读法和写法。

学习难点:

理解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学习方法:

学具准备:

温度计、练习纸、卡片等

学时安排:

第一课时

学生学习过程

一、前置学习:

游戏感知负数

(1)同桌两人玩石头、剪刀、布的游戏,赢者得到5分,输者倒扣5分,平局记0分。

将每次的分数记在计分表上。

次数

1

2

3

4

5

6

7

8

9

10

得分

 

 

 

 

 

 

 

 

 

 

 

 

 

 

 

 

 

 

 

 

(2)听信息,独立思考,选择喜欢的方式,把听到的信息准确、简介的表示出来。

①甲对上半场进了2个球,下半场丢了2个球

②学校四年级转来25名新同学,五年级转走18名同学

③小命爸爸做生意,三月份赚了6000元,四月份亏了2000元。

汇报:

你是怎样记录的?

二、学习导航(课本内容的学习):

1、相反意义的量

提问:

刚才老师所说的信息中的量都具有什么共同点?

引导学生明确具有相反意义的量的特征:

(1)有两个量

(2)有相反的意义

请学生再举出一些相反意义的量的实例。

2、正数与负数

出示学生记录信息的方法,交流统一意见:

加“+”“—”来区分相反意义的量。

学生自学课本第3页内容,认识负数,明确负数的读写。

3、负数的读写

(1)读出下面各数

2  +3  -9  -206   -42.56   -2.18   -    12

(2)写出下面各数

负八 负二点六 正七分之一 百分之十七   负百分之二十点四

(3、进一步了解负数

学生尝试回答后。

学生观察,交流温度计上的正负数与表示的实际意义。

质疑:

0摄氏度是不是表示什么温度也没有?

水位警戒牌中的0表示什么意思?

你能说说0的意思吗?

学生讨论交流后全班交流,

教师指导过程

指明学生汇报并展示其记录。

教师归结:

相反意义中的一些常用词有:

盈利与亏损,存入与支出,增加与减少,运进与运出,上升与下降等。

师:

用小学里学过的数能表示这些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吗?

如何来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呢?

提问:

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地方可以用正负数表示?

教师出示温度计

点拨

教师总结板书:

0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三、课堂达标训练:

1、表示海拔高度。

(“做一做”第2题。

通常,我们规定海平面的海拔高度为0米,珠穆朗玛峰比海平面高8844.43米,可以记作_____________;吐鲁番盆地大约比海平面低155米,它的海拔高度应记作_____________。

2、表示温度。

(练习一第2题。

月球表面白天的平均温度是零上126℃,记作_________℃,夜间的平均温度为零下150℃,记作_____________℃。

3、()小红的家在五楼,储藏室在地下一楼。

如果她要回家,按哪个按钮?

如果到储藏室取东西呢?

四、课堂小结:

(1)引入负数可以简明的表示相反意义的量,对于相反意义的量,如果其中一种量用正数表示,那么另一种量可以用负数表示。

(2)要特别注意零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建立正负数概念后,当考虑一个数时,一定要考虑它的符号,这与小学里学过的数有很大的区别。

五、作业设置:

1、“净含量:

10±0.1kg”表示什么意思?

2、下面的说法对吗?

A、0摄氏度表示没有温度。

(    )

B、上升一定用正数表示,下降一定用负数表示。

(    )

六、布置预习:

(主要以下一节学案、预习内容为主)

出示电梯按钮图

七、自我反思:

(本节课我的收获和疑惑)(自我反思教师可以写成当堂课的课后反思)

长宁镇中心学校学案设计

年级科目第册主备教师组员:

签字________

课题:

用数轴表示正负数

学习目标1、认识数轴,理解数轴表示正负数的意义,会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正负数;同时能够由数轴上的点

说出其所表示的数

2、能够正确比较负数的大小

3、初步体会数轴上数的顺序,完成对数的结构的初步构建

4、使学生体验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

         

学习重点:

认识数轴,并会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正负数和0                          能够正确比较负数的大小

学习难点:

理解比较负数大小的方法

学习方法:

学具准备:

小黑板、大树与学生图片

学时安排:

第二课时

学生学习过程

一、前置学习:

 1、读数,指出哪些是正数,哪些是负数?

说一说你是怎样判断的?

  -8  5.6   +0.9   -   +    0  -82

  2、如果+20%表示增加20%,那么-6%表示         。

  3、某日傍晚,黄山的气温由上午的零上2摄氏度下降了7摄氏度,这天傍晚黄山的气温是(     )摄氏度。

二、学习导航(课本内容的学习):

 一)教学例3:

  1、怎样在数轴上表示数?

(1、2、3、4、5、6、7)

2、游戏中体会运动变化中的负数

 出示例3,学生观察后提问:

如何在一条直线上表示他们运动后的情况呢?

 

(1)让学生确定好起点(原点)、方向和单位长度。

学生画完交流。

  

(2)学生回答后,教师在相应点的下方标出对应的数,再让学生说说直线上其他几个点代表的数,让学生对数轴上的点表示的正负数形成相对完整的认识。

   

(二)教学例4:

  1、出示未来一周的天气情况,让学生把未来一周每天的最低气温在数轴上表示出来,并比较他们的大小。

  2、学生交流比较的方法。

  3、通过小精灵的话,引出利用数轴比较数的大小规定:

在数轴上,从左到右的顺序就是数从小到大的顺序。

  4、再让学生进行比较,利用学生的具体比较来说明“-8在-6的左边,所以-8〈-6”

  5、再通过让另一学生比较“8>6,但是-8<-6”,使学生初步体会两负数比较大小时,绝对值大的负数反而小。

教师指导过程

 

教师在黑板上画好直线,在相应的点上用小图片代表大树和学生,提问:

怎样用数表示这些学生和大树的相对位置关系?

(让学生把直线上的点和正负数对应起来5

引导学生观察:

  A、从0起往右依次是?

从0起往左依次是?

你发现什么规律?

B、在数轴上分别找到1.5和-1.5对应的点。

如果从起点分别到.5和-1.5处,应如何运动?

)。

三、课堂达标训练:

一、填空题:

1、若下降5米记作-5米,那么上升8米记作(  ),不升不降记作(   )。

2、如果向东走为正,那么-50米表示(  );如果向南为正,那么走-50又表示(   )。

3、下面每格表示2米,小华开始的位置在0处。

A、小华从0点向东行5米,表示为+5米,那么从0点向西行3米,表示为(   )米。

B、如果小华的位置是+6米,说明他是向( )行(   )米。

C、小华先向东行5米,又向西行8米,这时小华的位置在(   )米处。

二、比较下面每组数的大小

-3○2      -5○4     0○-8 

-0.5○-1.5    6○-6    0○8

四、课堂小结

)总结:

1我们可以像这样在直线上表示出正数、0和负数,像这样的直线我们叫数轴。

 

2负数比0小,正数比0大,负数比正数小

五、作业设置:

一、填空题:

1、若下降5米记作-5米,那么上升8米记作(  ),不升不降记作(   )。

2、如果向东走为正,那么-50米表示(  );如果向南为正,那么走-50又表示(   )。

3、下面每格表示2米,小华开始的位置在0处。

A、小华从0点向东行5米,表示为+5米,那么从0点向西行3米,表示为(   )米。

B、如果小华的位置是+6米,说明他是向( )行(   )米。

C、小华先向东行5米,又向西行8米,这时小华的位置在(   )米处。

二、比较下面每组数的大小

-3○2      -5○4     0○-8 

-0.5○-1.5    6○-6    0○8

六、布置预习:

(主要以下一节学案、预习内容为主)

七、自我反思:

(本节课我的收获和疑惑)(自我反思教师可以写成当堂课的课后反思)

长宁镇中心学校学案设计

年级科目第册主备教师组员:

签字________

课题:

 圆柱的认识

学习目标:

1、借助日常生活中的圆柱体,认识圆柱的特征和圆柱各部分的名称,能看懂圆柱的平面图;认识圆柱侧面

的展开图。

2、培养学生细致的观察能力和一定的空间想像能力。

3、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学习重点:

认识圆柱的特征

学习难点:

看懂圆柱的平面图

学习方法:

学具准备:

学时安排:

第一课时

学生学习过程

一、前置学习:

1.已知圆的半径或直径,怎样计算圆的周长?

(指名学生回答,使学生熟悉圆的周长公式:

C=2πr或C=πd)

2.求下面各圆的周长(指名学生回答,其他学生评判答案是否正确)

(1)半径是1米         

(2)直径是3厘米

(3)半径是2分米       (4)直径是5分米

二、学习导航(课本内容的学习):

一)小组交流汇报预习情况。

(二)共同探究。

1.整体感知圆柱

(1)谈谈圆柱.你喜欢圆柱吗?

请同学说说喜欢圆柱的理由。

(美观、实用、安全、可滚动……)

(2)找找圆柱,请同学找出生活中圆柱形的物体。

(3)下面我们看看这些物体的真实形状。

用笔沿着圆柱物体边缘画出物体的轮廓,出现圆柱几何图形,展示画有圆柱几何图形的投影片。

2.圆柱的面

(1)摸摸圆柱。

请同学摸摸自己手中圆柱的面,说说发现了什么?

(2)摸到的上下两个面叫什么?

它们的形状大小如何?

摸到的圆柱周围的曲面叫什么?

(上下两个面叫做底面,它们是完全相同的两个圆。

圆柱的曲面叫侧面。

3.圆柱的高

(1)出示高低不同的两个圆柱,引导学生思考得出:

圆柱的高矮与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有关,从而揭示圆柱高的含义。

(2)讨论交流:

圆柱的高的特点。

初步感知:

面对圆柱的高,你想说些什么?

4.圆柱的侧面展开(例2)

(1)动手操作:

请同学分小组拿出橡皮、蜡笔、水彩笔、固体胶水等有商标纸的圆柱形实物,分别把商标纸剪开,再打开,观察商标纸的形状.

反馈后讨论:

展开后得到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是怎样剪的?

展开后得到平行四边形的是怎样剪的?

(2)寻求发现.展开的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圆柱的关系.

①师生一起把展开的长方形还原成圆柱的侧面,再展开,在重复操作中观察。

②学生再观察电脑演示上述过程.(用彩色线条突出圆柱底面周长和高转化成长方形长和宽的过程。

③同学交流后说出自己的发现:

这个长方形的长就是圆柱底面的周长,宽就是圆柱的高。

(3)延伸发现.展开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及正方形的边长与圆柱的关系。

①讨论:

平行四边形能否通过什么方法转化成长方形?

②想一想:

当圆柱底面周长与高相等时,侧面展开图是什么形?

教师指导过程

教师依次出示题目

指导学生

指导看书:

课件显示:

在图上标出高

归纳小结:

圆柱的高有无数条,高的长度都相等。

强调:

我们先研究具有代表性的长方形与圆柱的关系.

课件显示:

平行四边形通过割补转变成长方形,再还原成圆柱侧面的动画过程。

引导小结:

不管侧面怎样剪,得到各种图形,都能通过割补的方法转化成长方形.其中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

三、课堂达标训练:

1.做第11页“做一做”的第2题。

2.做第15页练习二的第3题。

教师行间巡视,对有困难的学生及时辅导。

3.做第15页练习二的第4题。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

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设置:

配套练习册第6页做一做

六、布置预习:

(主要以下一节学案、预习内容为主)

七、自我反思:

(本节课我的收获和疑惑)(自我反思教师可以写成当堂课的课后反思)

长宁镇中心学校学案设计

年级科目第册主备教师组员:

签字________

课题:

 圆柱的表面积

学习目标:

1、在初步认识圆柱的基础上理解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的含义,掌握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

的计算方法,会正确计算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能解决一些有关实际生活的问题

2、培养学生良好的空间观念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3、通过实践操作,在学生理解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的含义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探索意识。

学习重点:

掌握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学习难点:

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学习方法:

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与讨论探究深刻领会缩小缩小所学知识知识.

学具准备:

圆柱教具.学生自制圆柱

学生学习过程

一、前置学习:

1.指名学生说出圆柱的特征.

2.口头回答下面问题.

(1)一个圆形花池,直径是5米,周长是多少?

(2)长方形的面积怎样计算?

3.学生自制圆柱.

4.小组交流汇报预习情况.

二、学习导航(课本内容的学习):

(一)共同探究

1.圆柱的侧面积。

(1)圆柱的侧面积,顾名思义,也就是圆柱侧面的面积。

(2)出示圆柱的展开图:

这个展开后的长方形的面积和圆柱的侧面积有什么关系呢?

(学生观察很容易看到这个长方形的面积等于圆柱的侧面积)

(3)那么,圆柱的侧面积应该怎样计算呢?

(引导学生根据展开后的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圆柱底面周长和高的关系,可以知道:

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

2.侧面积练习:

练习七第5题

(1)学生审题,回答下面的问题:

①这两道题分别已知什么,求什么?

②计算结果要注意什么?

3.理解圆柱表面积的含义。

(1)让学生把自己制作的圆柱模型展开,观察一下,圆柱的表面由哪几个部分组成?

(通过操作,使学生认识到:

圆柱的表面由上下两个底面和侧面组成。

(2)圆柱的表面积是指圆柱表面的面积,也就是圆柱的侧面积加上两个底面的面积。

公式:

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侧面积+底面积×2

4.教学例4

(1)出示例3。

学生读题,明确已知条件(已知圆柱的高和底面直径,求表面积)

(2)求的是厨师帽所用的材料,需要注意些什么?

(厨师帽没有下底面,说明它只有一个底面)

①侧面积:

3.14×20×28=1758.4(平方厘米)

②底面积:

3.14×(20÷2)2=314(平方厘米)

③表面积:

1758.4+314=2072.4≈2080(平方厘米

教师指导过程

指定一名学生板演,其他学生在练习本上做.教师行间巡视,注意发现学生计算中的错误,并及时纠正。

指定两名学生板演,其他学生独立进行计算.教师行间巡视,注意察看最后的得数是否计算正确。

(做完后,集体订正。

指名学生回答自己在计算时,最后的得数是怎样取得的。

由此指出:

这道题使用的材料要比计算得到的结果多一些。

因此,这里不能用四舍五入法取近似值。

这道题要保留整百平方厘米,省略的十位上即使是4或比4小,都要向前一位进1。

这种取近值的方法叫做进一法。

三、课堂达标训练:

1、做第14页“做一做”。

(求表面积包括哪些部分?

2、练习二第6题。

3、课堂小结

(1)小结:

要计算圆柱的侧面积,必须知道圆柱底面周长和高这两个条件,有时题里只给出直径或半径,底面周长这个条件可以通过计算得到,在解题前要注意看清题意再列式

(2)在实际应用中计算圆柱形物体的表面积,要根据实际情况计算各部分的面积.如计算烟筒用铁皮只求一个侧面积;水桶用铁皮是侧面积加上一个底面积;油桶用铁皮是侧面积加上两个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

我们需要特别注意的地方有哪些?

(指明学生说说,大家一起小结)

五、作业设置:

练习二7、8、9、10题

六、布置预习:

(复习长方体与正方体的体积)

七、自我反思:

(本节课我的收获和疑惑)(自我反思教师可以写成当堂课的课后反思)

长宁镇中心学校学案设计

年级科目第册主备教师组员:

签字________

课题: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2.学习判定两个比是否组成比例的方法.

学习重点: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学习难点:

判定两个比是否组成比例的方法

学时安排:

第一课时 

学生学习过程

一、前置学习:

(一)教师提问复习.

  1.什么叫做比?

  2.什么叫做比值?

  

(二)求下面各比的比值.

  12∶16 4.5∶2.7      10∶6

二、学习导航(课本内容的学习):

(一)比例的意义(课件演示:

比例的意义)

例1.指导学生观察教材32页图。

  1.教师提问:

从上面两图中可以看到,这些国旗的长和宽都相同吗?

  但不管大小,它们的长与宽的比值分别是多少?

这两个比的比值各是多少?

它们有什么关系?

(两个比的比值

2.揭示意义:

像2.4:

1.6=60:

40、  5:

 =15:

10 这样的等式,都是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我们把它叫做比例.

关键:

两个比相等

(二)比例的基本性质

1.教师以60∶40=15∶10为例说明:

组成比例的四个数,叫做比例的项.两端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外项,中间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内项.(板书)

  2.练习:

指出下面比例的外项和内项.

  4.5∶2.7=10∶6  6∶10=9∶15

  3.计算上面每一个比例中的外项积和内项积,并讨论它们存在什么关系?

  以80∶2=200∶5为例,指名来说明.

  外项积是:

80×5=400

  内项积是:

2×200=400

  80×5=2×200

  4.学生自己任选两三个比例,计算出它的外项积和内项积.

5.思考:

如果把比例写成分数形式,等号两端的分子和分母分别交叉相乘的积有什么关系?

为什么?

7.练习

  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下面哪一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

  6∶3和8∶5  0.2∶2.5和4∶5

教师指导过程

教师提问:

上面哪些比的比值相等?

教师小结

  4.5∶2.7和10∶6这两个比的比值相等,也就是说两个比是相等的,因此它们可以

  用等号连接.

  教师板书:

4.5∶2.7=10∶6

(板书课题:

比例的意义都是都相等

板书:

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课件演示:

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师提问:

什么叫做比例?

组成比例的关键是什么

.教师明确:

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板书课题:

加上“和基本性质”,使课题完整.?

三、课堂达标训练:

(一)说一说比和比例有什么区别.

  

(二)填空.

  在6∶5=30∶25这个比例中,外项是()和(),内项是()和().

  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写成()×()=()×().

  (三)根据比例的意义或者基本性质,判断下面哪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

  1.6∶9和9∶12       2.1.4∶2和7∶10

  3.0.5∶0.2和   4.6.2:

 和7.5∶1

  (四)下面的四个数可以组成比例吗?

把组成的比例写出来.(能组几个就组几个)

  2、3、4和6

四、课堂小结: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并学会了应用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组成比例.

五、作业设置:

根据3×4=2×6写出比例

六、布置预习:

(主要以下一节学案、预习内容为主)

七、自我反思:

(本节课我的收获和疑惑)(自我反思教师可以写成当堂课的课后反思)

长宁镇中心学校学案设计

年级科目第册主备教师组员:

签字________

课题:

解比例

学习目标:

1.使学生理解解比例的意义.

2.使学生在了解比例的含义的基础上掌握解比例的方法,从而熟练解比例.

学习重点:

使学生掌握解比例的方法,学会解比例

学习难点:

引导学生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将比例改写成两个内项积等于两个外项积的形式,即已学过

的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学习方法:

学具准备:

学时安排:

第二课时

学生学习过程

一、前置学习:

(一)解下列简易方程,并口述过程.

  2x=8×9  

  

(二)什么叫做比例?

什么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三)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下面哪一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

  6∶10和9∶1520∶5和4∶15∶1和6∶2

  (四)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将下列各比例改写成其他等式.

  3∶8=15∶40               

二、学习导航(课本内容的学习):

  

(一)揭示解比例的意义.

  1.将上述两题中的任意一项用来代替(可任意改换一项),讨论:

如果已知任何三项,可不可以求出这个比例中的另外一个未知项?

说明理由.

  2.学生交流

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如果已知比例中的任何三项,就可以把它改写成内项积等于外项积的形式,通过解已学过的方程,就可以求出这个比例中的另外一个未知项.

(二)教学例2.

1.讨论:

模型的高度与原塔高度的比是1:

10.是不是模型的高度与原塔高度的比也是1:

10

2.组织学生交流并明确.

(1)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把比例改写为:

(模型的高度):

320=1:

10.

(2)如果把模型的高度设为x会形成怎样的关系式呢?

(3)规范并板书解比例的过程.

解:

设这座模型的高度x米

X:

320=1:

10

  10X=320×1

    X=

    X=320

答语。

(三)教学例3       例3.解比例 

  1学生汇报

  2.练习:

解下面的比例.

 X:

10=2:

 5    0.4:

X=1.2:

2    

三、课堂达标训练:

(一)解下面的比例.

        0.8:

4=x:

8

  

(二)根据下面的条件列出比例,并且解比例.

  1.5和8的比等于40与的比.

  2.和的比等于和的比.

  3.等号左端的比是1.5∶,等号右端比的前项和后项分别是3.6和4.8.

五、课后作业

  

(一)解比例.

  =  =  ∶=3∶12

(二)育新小区1号楼的实际高度为35m,它的高度与模型高度的比是500:

1模型的高度是多少厘米?

(三)把下面的等式改写成比例

①3×40=8×5   ②2.5×0.4=0.5×2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解比例.想一想,解比例的关键是什么?

(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将比例式转化成已学过的简易方程),然后再解简易方程即可

五、作业设置:

六、布置预习:

 

七、自我反思:

 

教师指导过程

 

 

 出示教材35页的例2 

 教师明确:

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如果已知比例中的任何三项,就可以求出这个比例中的另一个未知项.求比例中的未知项,叫做解比例

组织学生独立解答.

 

 .

(主要以下一节学案、预习内容为主)

七、自我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其它模板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