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百强校江西省上高县第二中学届高三半月考二文科综合历史试题.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161553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408.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国百强校江西省上高县第二中学届高三半月考二文科综合历史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全国百强校江西省上高县第二中学届高三半月考二文科综合历史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全国百强校江西省上高县第二中学届高三半月考二文科综合历史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全国百强校江西省上高县第二中学届高三半月考二文科综合历史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全国百强校江西省上高县第二中学届高三半月考二文科综合历史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全国百强校江西省上高县第二中学届高三半月考二文科综合历史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全国百强校江西省上高县第二中学届高三半月考二文科综合历史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全国百强校江西省上高县第二中学届高三半月考二文科综合历史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全国百强校江西省上高县第二中学届高三半月考二文科综合历史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全国百强校江西省上高县第二中学届高三半月考二文科综合历史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全国百强校江西省上高县第二中学届高三半月考二文科综合历史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全国百强校江西省上高县第二中学届高三半月考二文科综合历史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全国百强校江西省上高县第二中学届高三半月考二文科综合历史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全国百强校江西省上高县第二中学届高三半月考二文科综合历史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全国百强校江西省上高县第二中学届高三半月考二文科综合历史试题.docx

《全国百强校江西省上高县第二中学届高三半月考二文科综合历史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国百强校江西省上高县第二中学届高三半月考二文科综合历史试题.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全国百强校江西省上高县第二中学届高三半月考二文科综合历史试题.docx

全国百强校江西省上高县第二中学届高三半月考二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2016届高三4月质量测试文综试卷

一、选择题:

本题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

每小题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题目要求的。

23.下列能体现右图漫画寓意的是

①若要实现理想就要按规律办事

②若要实现理想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③若要实现理想就要坚持适度原则

④若要实现理想就要勇于实践

A.①③B.②③C.②④D.①④

24.今人研究中国古史,多有「传说时代」的观念,某学者说:

「从现在的历史来看,只有到殷墟时代,才能算作进入了狭义的历史时代。

」此处所谓「狭义的历史」是指「信史」。

这位学者的意见反映了二十世纪中国历史学家的史学方法,请问这位学者以殷墟时代为「传说时代」与「信史」间之分野的理由何在?

A.因为中国文献中没有关于殷墟时代以前的记载,故只有凭借殷墟甲骨文的出土,我们才能得知商以前的历史

B.虽然中国文献中有许多关于殷墟时代以前的记载,但学者认为必须配合地下文物的出土,才能被证明为信史

C.中国的考古发现中最早文物出于殷墟,且历史研究的唯一根据是地下出土的文物,故中国的信史始自殷墟

D.中国文化渊源于殷商文化,在殷墟时代以前的历史多非中国文化,故不是中国史的一部分

25.观察下面两幅图示,对其本质异

同分析得最为准确的是

A.相同的是都是民主政体,不同的是首脑称号

B.相同的是都体现了集权,不同的是权力的分配

C.相同的是都体现了制衡,不同的是机构的职能

D.相同的是都体现了分权,不同的是主权的归属

26.查士丁尼时代钦定出版的《法学阶梯》写道:

“受法律和习惯统治的一切国家,部分是受其固有的特定法律支配,部分是受全人类共有的法律支配。

一个民族所制定的法律,称为该民族的‘民事法律’,但是,由自然理性指定给全人类的法律,则称为国际法,因为所有的国家都采用它”。

材料中所说的“国际法”所包含的理念主要是

A.人人生而平等,每个人都有追求生命、自由、财产和幸福的权利

B.随着罗马帝国疆域的不断扩展,罗马法由公民法发展为万民法

C.凡需要人证的,应在证人的门前高声呼唤,通知他到庭作证

D.期满,债务人不还债的,债权人得拘捕之,押其到长官前,申请执行

27.表三中的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表三  清代北洋贸易三大区域沿海贸易税收统计

 

康熙后期

雍正年间

乾隆中期

嘉庆道光年间

山东船税

786两

0.8万—0.9万两

10793两

2万—3万两

天津关税海税

较少

1万—2万两

5万—6万两

8万—l0万两

山海关关税

较少

1万—2万两

3万—4万两

10万—11万两

合计

数千—1万两

3万—5万两

9万—11万两

20万—24万两

A.古代交通运输业的发展            B.小农经济与市场联系日益密切

C.清代“海禁”政策的松弛            D.资本主义萌芽的进一步发展

28.某书描述杭州一名女子改扮男装,进入书院读书。

途中偶遇一男子,自此揭开一场动人的爱情故事。

但因男女双方社会地位悬殊,故事以双方殉情作结。

这部书描述的情境最早可能出现在那个时期?

A.故事提到男女间社会地位悬殊,应系六朝门第社会的反映

B.故事提到妇女入学读书,应系自由开放的盛唐社会之反映

C.故事提到书院制度,说明这个故事最早可能是发生在宋代

D.故事强调女性自主,该故事可能出现在受西方影响的民初

29.从文明史角度看,鸦片战争是西方先进工业文明对中国落后农业文明的一次冲击。

下列能够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①中国封建经济日益解体,为新的经济因素的产生提供了条件

②中国开始丧失独立自主地位,逐渐沦为殖民地社会

③西学传入,先进的中国人学习西方逐步深入,旧思想、旧观念受冲击

④中西合璧,土洋并存是中国近代初期生活变迁的典型特征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30.《中国资本主义与国内市场》一书记载:

“1933年,工业总产值中(包括制造业和矿冶业),消费资料工业产值占70%以上,而生产资料工业产值不到30%。

1936年,生产资料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23%,而消费资料工业产值则占工业总产值的77%。

”材料反映的实质是

A.消费资料的工业产值比重稳步增长,生产资料的比重逐年下降

B.中国近代工业结构的畸形发展,没有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

C.民族工业在20世纪30年代得到较快发展,但工业布局不合理

D.在官僚资本和外国资本的双重压榨下,民族工业发展举步维艰

31.1865年,赫德在进呈给清政府的《局外旁观论》中说道:

“通经原为致用,而今之士人,书籍非不熟读,诗文非不清通,使之出仕,而于人所应晓之事,问之辄不能答,一旦身居民上,安能剔弊厘奸。

”赫德实质上揭示了近代中国 

A.传统教育与安邦治国脱节             B.洋务运动缺乏人才资源

C.官员执政能力普遍薄弱              D.倡导学习西方科技文化

32.哥白尼写到:

“我确信,数学家们只要认真而不肤浅地研究,就会同意我的这些结论。

……如果有人利用圣经某些段落来攻击我、歪曲我的原意,我会断然予以拒接。

数学的真理只能由数学家来判断。

”伽利略表示:

“哲学写在宇宙这本大书里面,为懂得这本书,人必须首先懂得它的语言和符号。

它是以数学的语言写成的,人若不具备这方面的知识,就无法懂得宇宙。

”根据上文和你的历史知识判断,这两位天文学者共同的观点最有可能是

A.宇宙是本难以理解的大书            B.科学与宗教二者势不两立

C.圣经成为攻击科学的利器            D.宇宙奥秘不能由教会独断

33.1800年2月,法国政府发布的一份志哀令中写道:

“这位伟大人物曾为反对暴政而进行了战斗;他确立了他的国家的自由;法兰西人民同全世界的自由人一样,将永远对他保持最珍贵的记忆……”该志哀令悼念的“伟大人物”是

A.拿破仑·波拿巴     B.奥利弗·克伦威尔C.乔治·华盛顿       D.罗伯特·沃波尔

34.读《西属美洲白银流向表(1600~1800)》(单位:

百万银元),从中可以得出的最具概括性的结论是

表四

年份

西属美洲白银产量

运抵欧洲数量

经欧洲运到东方数量

1600

11~14

10

4.4

1650

10~13

8~9

6

1700

12

10~12

8.5

1750

18~20

18~25

12.2

1800

30

23~25

18

A.美洲白银流通世界各地           B.拉丁美洲和亚洲完全殖民地化

C.欧、亚、美洲之间资本流动加快   D.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逐渐形成

35.中外艺术作品常有许多相通之处,以下两幅作品的共同点是

A.注重写实,作品栩栩如生    B.托物言志,表达对民间疾苦的关怀

C.注重写意.抒发个人情感      D.大胆创新.开拓绘画艺术的新流派

第Ⅱ卷

本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第36题---第41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做答。

第42题-第48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需求做答。

40.(25分)政治民主化与法治化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战国时期的韩非子认为人天生是自私的、是趋利避害的。

施仁政在过去可能有效,但现在必须用严格的法律和官僚机构的有力惩罚来进行统治。

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以为,大多数人都不能完全消除兽欲,即使是最好的人也难免在执政时因情感而引起偏差。

法律恰恰是免除一切情欲影响的理智的体现。

——摘自《历史资料汇编》

(1)根据材料一,比较两者观点的异同。

(8分)

材料二  自19世纪初,关于宪法是否明确授权联邦政府帮助地方治理河道的问题,美国国会一直存在争论。

1817年和1822年,美国总统两次否决了联邦政府资助地方改善交通的议案。

1824年最高法院法官认定,宪法允许联邦政府资助和承担河道改良项目,但联邦政府的权限从改良河道扩大到流域治理、防洪灌溉,又经历了一个多世纪。

其间,仍有很多议员认为,联邦政府建设防洪工程过多干预了各州的权力。

1935年全国范围内发生洪灾,100多项防洪议案提交到国会,1936年总统签署《防洪法》,授权联邦政府在全国范围内建设防洪工程,地方需要提供相应的建设土地和空间。

——《世界近代史资料》

(2)根据材料二,从美国政治权力分配的角度分析美国政治制度的特点,并加以说明。

(9分)

 

材料三   ……彼又曰:

中国人富于服从权势之性质,而非富于服从法律性之性质。

试问无权势可以行法律乎?

今日檀岛,若政府无权势以拘禁处罚犯法之人,其法律尚成法律乎?

夫法律者,治之体也;权势者,治之用也,体用相因,不相判也。

——《孙中山全集》

(3)根据材料三指出孙中山在法制方面的创新之处。

(4分)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如何实现“依法治国”谈谈你的看法。

(4分)

41.(12分)

下面的图表反映了公元7—13世纪中国人口的变化(改编自英国泰晤士报《世界古代历史地图册》之“唐到宋时的中国文明:

618—1278”),请按要求回答问题。

表六:

人口的区域分布比重表

年代      地区

东北地区

中原、华南地区

750年

约73%

约27%

1278年

约25%

约75%

结合所学,从历史知识、史学研究方法(史料呈现、史料分析等方法)、中外史学比较三个角度中任选两个角度对上述图表进行解读。

(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归纳准确,解释分析清晰。

 

(二)选考题:

共25分。

请考生从给出的42、43、44三道地理题和45、46、47、48四道历史题中每科任选一题做答,并用2B铅笔在答题卡把选题目的题号涂黑。

注意所做题目的题号必须与所涂题目的题号一致,在答题卡选答区域指定位置答题。

如果多做,则每学科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

45.【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历史教科书是一般国民普遍历史观的重要来源,代表了一国统治者的史观及立场,是建构民族形象和民族认同的工具。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孝文仁孝好学……兴礼乐,定制度,后(北)魏文物(礼乐制度),始有可观。

帝恶其国俗鄙陋,乃迁都洛阳,改国姓为元氏,禁胡语胡服……宗室勋旧,不悦者多,……时魏之势虽极盛,然剽悍勇武之风,渐次消灭……华奢柔弱之风渐行,而国势之衰兆已见。

——根据1907年宏文馆出版的《中国历史讲义》等整理

材料二  孝文自鄙胡俗,深慕华风,汉晋以下大改革家也。

论者议其忘强武之旧,习弱靡之风,国势之衰,萌芽于是。

然孝文弃平城而趋洛阳,失形式则有之……至于革鄙陋,趋文明,夫安能为孝文咎耶。

在北方民族同化上,孝文帝起了重要作用,鲜卑之同化中国,帝功居多。

……拓跋魏自北鄙之平城,迁都洛阳,兴学校,作均田,崇儒术,弃胡俗,而一切改从汉制,实为魏之极盛时代”。

……诸族遂大受汉族之同化……国中一切制度文物,亦无一不仿南朝。

至北齐北周之治制,则尤为隋唐治制之所本,于中国之贡献颇大。

——摘自1913年《共和国教科书·本国史:

上卷》和1928年《初中本国史》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二者对孝文帝改革影响认识的相同之处。

(5分)

(2)材料一和材料二对孝文帝改革评价的立足点有何不同?

结合所学知识和中国近代社会的演变评析教课书中立足点转变的原因。

(10分)

46.【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15分)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华盛顿在给麦迪逊的一封信中曾说:

“13个主权国家你争我夺,都在使劲拽邦联的脑袋,很快就会全部崩陷;而唯有一部自由的生气蓬勃的宪法,对防止侵犯权益的行为予以很好的保障和密切注视,才能恢复我们尊荣的地位和成果,这种地位和成果曾经是我们的正当要求,是我们争取的无限光辉前景。

——摘自赵晓兰《美国的诞生》

    材料二    汉弥尔顿说,“不完美之人”不能制造出“完美之物”,美国宪法是一个集体讨论制定的多种意见的混合物,它必然既混杂着一些良知和智慧,也混杂着一些错误和偏见。

                                              ——摘自马啸原《西方政治制度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一部自由的生气蓬勃的宪法”制定的原因及目的。

(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美国宪法中“良知和智慧”与“错误和偏见”的表现,由此谈谈你对美国民主宪政发展的认识。

(9分)

47.【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沃尔福威茨回忆说:

“那时候,北约办公室特别大。

东亚问题的办公室也不小。

我就问:

‘海湾办公室在哪里?

’结果收到的回答是:

‘噢,我们并没有海湾计划。

’这是1977年的事情了。

我想,这其中一个说不出口的原因是越南问题。

另一个对外公开的原因则是伊朗国王在帮我们看守着海湾。

我说,‘得了,这真是一个鼠目寸光的做法。

                        ——摘自吴麒敏《美副防长沃尔福威茨比布什更想“倒萨”》

材料二  虽然布什一再否认有经济企图,但经济学家却认为,布什倒萨,意在石油,他无法回避的事实是:

在他的黑名单上的国家(如伊拉克、伊朗、利比亚、苏丹等)都是重要的产油国……换句话说,布什打的并不单纯是一场反恐战争,而更像是一场能源战争。

        一一摘自阮次山《第三次海湾战争:

全方位解读美国“倒萨”历程》(2003年3月)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50——70年代,美国设置“东亚问题办公室”的战略目的及特点。

(8分)

 

(2)材料二把美国对伊拉克的战争称之为“第三次海湾战争”,请写出20世纪八九十年代发生在海湾地区的另外两次大规模战争的名称。

根据材料一、二,说明美国地区战略的阶段性侧重点发生了哪些变化?

(7分)

48.【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   从顺治至康熙初年,黄宗羲对清统治者怀着强烈的民族仇恨,不仅在行动上进行武装反抗,而且在《留书》《明夷待访录》等著作中还进行激烈的批判。

康熙十七年(1678),清廷议修《明史》,特开“博学鸿儒科”,以延揽人才。

叶方蔼向康熙帝推荐黄宗羲。

黄宗羲的弟子陈锡嘏当时在北京任职,代为力辞。

黄宗羲闻知后即致书陈锡嘏表示感谢,说如果让他“待诏金马”,无异于“断送老头皮也”。

康熙十九年,黄宗羲年已七十一岁,徐元文(顺治十六年状元,官至户部尚书)在康熙帝面前举荐黄宗羲参与修史,康熙帝下旨浙江督抚“以礼敦请”,黄宗羲仍然托病力辞,却派遣自己的儿子黄百家到徐元文主持的明史馆去修史了。

康熙二十六年,黄宗羲在写给徐乾学(康熙九年探花,官至刑部尚书)的一封信中写道:

今圣主特召,入参密勿,古今儒者遭遇之隆,盖未有两。

五百年名世,于今见之……

从中国历史的发展来看,何尝不可以称道梨洲的现实主义态度呢!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从顺治至康熙年间,黄宗羲对清廷的态度逐步发生了什么变化?

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11分)

(2)“从中国历史的发展来看”,黄宗羲对清廷态度的变化有什么现实意义?

(4分)

2016届高三4月质量测试文综试卷答题卡

一、选择题(本卷共35小题。

每小题4分,共14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答案

题号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答案

题号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答案

二、综合题(共160分)36、(22分)

(1)(6分)

(2)(10分)

(3)(6分)

37、(24分)

(1)(6分)

(2)(6分)

(3)(6分)

(4)(6分)

38、(26分)

(1)(12分)

(2)(14分)

39、(26分)

(1)(12分)

(2)(12分)

(3)(2分)

40、(25分)

(1)(8分)

(2)(9分)

(3)(8分)

41、(12分)

【选做题】

(地理选做)我所选做的题号是42□43□44□(10分)

 

(历史选做)我所选做的题号是45□46□47□48□(15分)

(1)(6分)

(2)(9分)

 

2016届高三4月质量测试文综试卷

历史答案

选择题B D A C C B B A D C D C

40题答案:

(1)异:

韩非子主张用法律惩罚人民;亚里士多德主张用法律限制执政者。

(或:

韩非子认为法律是专制的工具;亚里士多德认为法律是理性的体现)(4分)同:

二者都主张用法律来治理国家;其理论体系均建立在对人性分析的基础上。

(4分)

(2)特点:

分权、制衡(4分)(写三权分立只得2分)

说明:

一方面表现为中央机构之间的三权分立(2分);另一方面表现为联邦制下中央与地方之间的权力分割(2分)。

在中央与地方权力分配的某些方面,联邦政府的权力有扩大趋势(1分)

(3)创新:

明确地把法律作为治国之“体”,把权力作为治国之“用”。

(4分)看法:

借鉴其他国家的法治经验,并与本国国情相结合;加强立法工作,不断完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完善法治监督机制和法治保障体系;进一步普及法律知识,使群众知法、守法。

(任意两点即可得4分)(其他言之有理也可得分)

41、【答案】角度1:

历史知识:

(6分)

①人口变化的状况:

①宋代北方人口减少;②南方人口增加很大;③人口总量与隋唐比增加一倍;中国人口分布重心南移。

(3分)

②人口变化的原因:

①北方战乱导致人口大幅减少;②经济重心南移;③北民南迁;(3分)(其他言之成理亦可得分)

角度2:

史料呈现方法:

(6分)

①计量法,采用柱状图、曲线图、表格等方法计量。

(2分)

②地理学方法与计量法相结合。

(2分)

③这些史料呈现方法的优势是理性、直观。

(2分)

角度3:

中外史学比较(6分)

①中外在对中国“东北”、“中原”等地域的理解上存在一定差异。

(3分)

②体现出英国泰晤士报以当时汉族政权的地理疆域为中国疆域,而我国以中华民族的地理疆域为中国疆域的理解差异。

(3分)

评分标准:

①有两个角度,既有提取信息,也有解释分析,而且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归纳准确,解释分析清晰。

12分

②有两个角度,既有提取信息,也有解释分析,但在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归纳准确,解释分析清晰方面做的不够好。

或有两个角度,但在某个角度在提取信息或者解释分析有明显缺失9—11分

③只有一个角度,既有提取信息,也有解释分析,而且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归纳准确,解释分析清晰。

8分

④只有一个角度,既有提取信息,也有解释分析,但在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归纳准确,解释分析清晰方面做的不够好。

或只有一个角度,但在提取信息或者解释分析有明显缺失0—7分。

45.

(1)同:

都认为孝文帝改革取得了一定成功,促进了北魏政权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制度,加速了向汉族封建王朝模式的转换(或汉化、封建化都可)。

(5分)

(2)立足点:

材料一以汉族为中心,站在鲜卑文明发展的角度;材料二站在中华民族文明发展的角度。

(4分)

     原因:

①辛亥革命后建立了中华民国,倡导五族共和;②《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国民一律平等;③中华民族的观念逐渐形成;④这些思想必然反映在民国的教科书中;⑤历史教科书负有建构中华民族形象和民族认同的历史使命。

(任答3点得6分)

46.此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历史事物及运用历史方法论证、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对美国宪法的考查,与必修一知识结合紧密。

(1)问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不难得出正确答案。

(2)问中第一小问考查美国宪法中“良知和智慧”与“错误和偏见”的表现,需要对美国宪法内容的掌握、理解和运用。

第二小问要注意审题,要求回答对美国民主宪政“发展的认识”,不是对制定之初的美国宪法的认识。

    

(1)原因:

美国邦联体制的弊端;社会矛盾的激化。

目的:

建立强有力的中央政府。

(2)“良知和智慧”:

主权在民;三权分立和相互制衡;联邦与州政府权力分割、互不侵权;共和制度;人民通过选举对政府进行控制等。

(答出三点即可)“错误和偏见”:

间接承认奴隶制的合法性;存在种族歧视;选举权有性别、财产限制。

认识:

民主宪政的发展需要不断完善。

(言之有理即可)

47.此题通过美国二战后全球战略的调整和变化,考查学生理解、分析历史事物的能力。

(1)问相对容易,从所学知识可以得出,美国在东亚的战略目的是为遏制中国和苏联社会主义国家,推行霸权政策。

但要概括出特点相对较难。

(2)问中第一小问考查基本史实,写出发生在海湾地区的两次战争相对容易;第二小问总结阶段侧重点的变化有一定难度。

(1)目的:

维护和扩大美国在东亚的利益;遏制社会主义国家;推行霸权政策。

特点:

冷战背景下的局部热战。

(2)战争:

两伊战争、海湾战争。

变化:

从侧重东亚地区到侧重海湾地区;从侧重政治领域到政治经济领域并重。

    48.本题通过黄宗羲对清廷态度的演变及原因,考查学生获取有效历史信息和运用历史方法论证、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1)问要根据材料概括并分析原因,有一定难度;第

(2)问黄宗羲对清廷态度变化的现实意义,相对容易一些。

    

(1)变化:

由武装反抗、著书批判,到不仕清廷;由托病力辞、派子替之,再到认可、赞誉清廷统治。

原因:

清廷统治日益巩固,民族矛盾相对缓和;康熙采取笼络汉族知识分子的政策;黄宗羲对清朝统治的认可。

(答出两点即可)

(2)意义:

有利于维护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意思接近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