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纲大合集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整理.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161633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44 大小:48.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史纲大合集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整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史纲大合集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整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史纲大合集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整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史纲大合集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整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史纲大合集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整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史纲大合集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整理.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4页
史纲大合集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整理.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4页
史纲大合集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整理.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4页
史纲大合集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整理.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4页
史纲大合集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整理.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4页
史纲大合集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整理.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4页
史纲大合集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整理.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4页
史纲大合集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整理.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4页
史纲大合集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整理.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4页
史纲大合集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整理.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4页
史纲大合集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整理.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4页
史纲大合集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整理.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4页
史纲大合集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整理.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4页
史纲大合集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整理.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4页
史纲大合集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整理.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4页
亲,该文档总共4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史纲大合集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整理.docx

《史纲大合集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整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史纲大合集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整理.docx(4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史纲大合集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整理.docx

史纲大合集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整理

大合集数院威武!

第1讲外国资本-帝国主义入侵与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

思考问题

◇近代中国为什么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怎样看待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

◇中国近代面临的主要任务及其相互关系是怎样的?

一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及其形成原因

(一)鸦片战争前的中国

在小农经济之上矗立着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社会组织在农村,是家庭体系,即所谓宗法组织。

凌驾于社会存在之上的,是儒学定于一尊的意识形态。

中国封建社会曾经创造了灿烂的文明。

人类科学史上第一次生产力发展的高峰,就是发生在中国的。

“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

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

孙中山说:

五百年前,中国是世界上顶强的国家。

国家的地位,好像现在的英国、美国一样。

英国、美国的强盛还是列强。

中国从前的强盛是独强。

对各弱小民族,中国完全是用王道感化他们。

他们是怀中国之德,甘心情愿,自己来朝贡的。

独立完整纯粹

独立——主权独立完整——领土完整纯粹——生产关系纯粹

(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及其原因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在世界资本-帝国主义对外侵略扩张和中国封建社会日趋没落、封建统治日益腐朽的条件下逐步形成的。

它是一个动态的历史过程。

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在鸦片战争两年多时间里,中国调动了十多万军队,先后有一名总督(裕谦)、两名提督(关天培、陈化成)、七名总兵(张朝发、祥福、江继芸、郑国鸿、王锡朋、葛云飞、谢朝恩)、二名都统(海龄、长喜)以及数千名士兵死于战争。

但英国远征军的战死人数据英方统计却不足百人。

►包世臣说:

苏州有10万人吸鸦片。

►1838年,林则徐说,人口的1%吸鸦片。

►费正清《剑桥中国晚清史》:

1836年,外国人估计约有1250万人吸鸦片。

►1881年,赫德做过一次核查,提出的人数是200万人,占中国人口的0、65%。

大多数当时的人士认为这个数字太低。

►有人认为:

19世纪80年代后期,10%的中国人吸鸦片。

3—5%的人烟瘾很大,1890年的数字是1500万人。

甲午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转折点

甲午战争之前,“见有讲求西学者,则斥之曰名教罪人、士林败类。

”甲午战争之后,开始“唤起吾国四千年之大梦”,意识到“大厦之将顷”,民族危机感从此蔓延。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的原因

首先来看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形成原因

根本原因外国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

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军事侵略政治控制经济掠夺文化渗透

战争赔款:

《南京条约》对英国赔款2100万元

《北京条约》对英、法赔款各800万两白银

《台事专条》对日本赔款50万两白银

《马关条约》对日本赔款23000万两白银

《辛丑条约》对英、法、德11国赔款45000万两白银(年息4厘,分39年还清,本息合计98200万两)

“所有这些破坏性因素,都同时影响着中国的财政、社会风尚、工业和政治结构……英国的大炮破坏了中国皇帝的权威,迫使天朝帝国与地上的世界接触。

与外界完全隔绝曾是保存旧中国的首要条件,而当这种隔绝状态在英国的努力工作之下被暴力所打破的时候,接踵而来的必然是解体的过程。

帝国主义列强侵略中国,在一方面促进中国封建社会解体,促使中国发生了资本主义因素,把一个封建社会变成一个半封建的社会;但是在另一方面,它们又残酷地统治了中国,把一个独立的中国变成了一个半殖民地和殖民地的中国。

重要原因

封建主义对资本--帝国主义的弱势对抗

马、恩在十九世纪中叶指出:

“资产阶级在它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

”“资产阶级,由于一切生产工具的迅速改进,由于交通的极其便利,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到文明中来了。

它的商品的低廉价格,是它用来摧毁一切万里长城、征服野蛮人最顽强的仇外心理的重炮。

它迫使一切民族——如果它们不想灭亡的话——采用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它迫使它们在自己那里推行文明制度,即变成资产者。

一句话,它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世界”。

决定因素

中国人民的顽强抵抗

中国同时受许多资本帝国主义国家侵略

“由于中国人民对帝国主义的斗争和帝国主义国家相互间的斗争,中国还保存了一种半独立的地位。

”——毛泽东

半封建社会形成的原因半封建即半资本主义,即不是完全的资本主义的社会形态

从根本上说,造成中国未能走向资本主义的原因有:

外国资本主义、帝国主义的压制

封建主义土地所有制的严重阻碍

官僚资本主义的压制

客观而言,则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历史因素地理因素其它因素

中国资产阶级经济上的软弱和政治上的失败是互为因果关系:

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软弱是中国资产阶级政治动摇的根本原因;

中国资产阶级为争取参与政权和夺取政权斗争的失败,又是资本主义在中国未能获得充分发展的重要原因。

(三)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特点

(1)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日益成为统治中国,阻碍中国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

(2)中国的封建势力已经同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互相勾结,成为帝国主义统治和奴役中国的社会基础

(3)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加速了中国封建时代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基础的解体,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因素的产生,中国已经不是完全的封建社会了。

(4)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从一开始就是在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官僚买办资本和封建势力的夹缝中产生与发展起来的。

(5)由于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实行分裂剥削政策,又由于地方性的农业经济的存在,造成中国实际上长期不统一,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表现出极端的不平衡。

(6)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以及官僚资本主义的多重压迫下,中国日益贫困和落后,广大的人民群众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

(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

主要矛盾

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最主要的矛盾

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

怎样认识近代中国社会的进步与落后?

帝国主义“侵略有功”?

跟世界上很多国家相比,中国经历了百年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多了更多的屈辱和血泪,无疑是一种非正常的发展过程。

但是从社会进化的角度来说,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比较封建社会毕竟还是一种前进,而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是一种落后或者倒退。

马克思认为殖民主义不自觉地充当了革命的工具:

“如果亚洲的社会状况没有一个根本的革命,人类能不能实现自己的使命?

如果不能,那么,英国不管是干了多少的罪行,它造成这个革命毕竟是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66页。

帝国主义入侵中国,对中国封建经济的基础起了解体的作用,同时又给中国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造成了某些客观的条件和可能。

因为自然经济的破坏,给资本主义造成了商品的市场,而大量农民和手工业者的破产,又给资本主义造成了劳动力的市场。

从这点上说,帝国主义的入侵确实在中国“充当了历史不自觉的工具”。

但是同时帝国主义又勾结中国封建势力压迫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因此所以我们不能简单地认为帝国主义“侵略有功”。

“帝国主义就像是一种药,一方面能治你的病,另一方面也可以把你搞垮。

——费正清

(二)近现代中国革命的历史任务和发展道路

(一)近现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

v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

v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即实现现代化

两大历史任务是互相关联着的。

由于腐朽的社会制度束缚着中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着中国经济经济技术的进步,必须首先改变这种社会制度,争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才能为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创造前提,开辟道路。

(二)革命是被迫的选择

“历史上凡是专制主义者,或帝国主义者,或军国主义者,非等到人家来推倒,决没有自己肯收场的。

革命不是制造出来的,革命是从客观上(即不以政党和阶级的意志为转移)已经成熟了的危机和历史转折中发展起来的。

第二章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鸦片战争之后的中国

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

社会矛盾进一步深化

太平天国农民起义

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历史进程

评述

一次伟大的农民战争,近代农民运动的高峰

1.沉重打击了清王朝封建统治者

2.达到了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

3.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

4.探索向西方学习,第一次提出中国资本主义近代化的方案

失败原因

客观原因:

中外反动势力共同镇压

主观原因:

农民阶级局限性和致命弱点

(1)农民政权日益封建与腐败

(2)农民领袖争权夺利自相残杀

(3)宗教的消极作用

(4)政策策略和战略战术上的失误

“洪秀全为首的太平军,是头领们利用迷信发动和发展起来的一支造反队伍。

他的一套教义、教规、戒律,不但从精神到物质严厉地控制着参加造反者,而且断绝了一切可能的退路。

它们的指归,在于由洪秀全个人占有天下,建立他个人的‘地上天国’。

这种洪氏宗教,披着基督教外衣,拿着天父上帝的幌子,以中国奴隶主和封建帝王的腐朽思想、条规,对他控制下的军民实行极其残酷的剥夺与统治,实际上是一种极端利己主义的政治性邪教。

洪秀全造反获得局部成功,是以中国社会的大动乱、大破坏、大倒退为代价的,是以数以百万计军民的生命、鲜血为代价的,是以中国丧失近代的最后机遇而长期沦为帝国主义刀俎下的鱼肉为代价的。

尤其可怕的是,这一切还被作为一首英雄史诗,向人们指点通向人间天堂的金光大道。

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历史进程

1.创办军事工业

2.设立民用企业

3.建立海军

4.兴办新式学堂

5.派遣留美、留欧学生

6.翻译西方科技、法律书籍

失败原因探寻

(1)西方列强并不愿意中国富强起来,在表面上扶植洋务的同时,不断采取政治、经济、外交、军事的手段侵略和控制中国。

(2)新式企业在管理方面采取封建衙门式的管理方法,缺乏活力。

(3)洋务运动的发展步步受阻,阻力来自封建顽固派。

(4)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其结果只能是“新其貌,而不新其心”。

评述:

第一,洋务运动是中国从封建社会走向资本主义近代化的开端,也是中国从闭关自守走向改革开放的开端,历时35年,是近代中国的重大历史事件,应给予一定的历史地位,不宜一笔抹杀。

  第二,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化过程中的历史地位和作用,既存在反动与消极的一面,又存在进步与积极的一面,我们在评价它时,应同时兼顾,不可偏废,既不应全面否定,也不宜全面肯定。

  第三,在过去“左”倾思潮影响和政治斗争需要下,洋务派的头面人物曾国藩、李鸿章等人,被扣上了汉奸、刽子手、卖国贼、买办等大帽子,现在时过境迁,是到了应该实事求是地评价其功过是非的时候了。

  第四,洋务运动是个错综复杂的矛盾体,既包括封建主义与资本主义新旧社会的根本矛盾,又包括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还包括封建统治阶级的内部矛盾和官商矛盾等等,应该深入钻研。

资产阶级维新运动

戊戌维新在当时的社会中所起的思想启蒙的作用是不能低估的。

在戊戌变法失败后不久,资产阶级的革命思想开始蓬勃地发展了起来,并战胜了改良主义的思想。

戊戌时期的维新派,到了后一时期,已成为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反对者,但是从历史发展上看,应该承认,维新派在戊戌时期不仅向顽固的封建势力作了猛烈的思想斗争,而且又通过自己的政治实践来证明了改良主义思想的破产,这就对于后一时期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发展,尽了前驱的作用。

小结:

早期探索的经验教训

1、半个世纪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中国人民历尽千辛万苦在黑暗中摸索国家出路,逐步前进。

农民绝对平均主义-学习西方军事科技-改革政治制度。

2、历史说明农民没有先进阶级领导,无法克服局限性,引导革命胜利。

洋务派官僚仅学习西方军事、科技、不肯改革封建政治,也无法使中国独立富强。

而资产阶级维新派依靠皇帝自上而下改良的道路在中国也走不通。

必须在先进阶级领导下走人民革命的道路。

3、这些探索虽然失败,但并非徒劳。

志士仁人们为祖国独立富强奋斗、牺牲,为中国近代化和人民革命胜利提供一块块奠基石。

第三章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第一节清朝末年的政治走向——革命与立宪

社会危机的加剧:

由于赔款和新政费用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普通民众的不满增加,同时也由于政府权威和控制力的削弱,各地抗捐、抗税等民变蜂起,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政治与社会发展的新潮流:

保守派在八国联军攻陷北京后遭到毁灭性打击,戊戌变法失败后中断的革新浪潮重新兴起。

变法革新成为清末十年的主流,出国留学、兴办新学、发展工商等新潮流风靡一时。

清末新政:

清政府不得不顺应潮流,实施大规模改革,即所谓“新政”,主要包括废除科举、筹备立宪、编练新军等内容,但是新政中产生的新军和立宪派最后都成为推翻清王朝的重要力量。

筹备立宪:

清政府试图模仿日本、德国的君主立宪制度,1906年发布诏书,设定9年立宪时间表,经过筹备,1909年选举各省咨议局,1910年成立资政院,1911年设立内阁,但各界对清政府民主改革的诚意并不满意。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民族主义是要推翻满清的专制统治和民族压迫;民权主义是要建立民主的共和国;民生主义是要通过温和方法消除贫富分化。

康梁与戊戌变法:

几乎在同时,出身广东士绅家庭的康有为开始著书立说、广招门徒宣扬变法思想,1895年在北京发动“公车上书”,组织强学会,声势日大,到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康梁也流亡海外。

梁启超在日本的宣传活动:

以办《时务报》成名的梁启超,在日本先后办了《清议报》《新民丛报》《国风报》,大力宣传新思想,风靡海内外,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开明专制论:

梁启超认为中国民智未开,必须通过渐进的道路实现民主政治,在教育普及之前必须经过开明专制的过渡期;梁启超还认为,国体是君主或共和并不重要,只要政体是民主宪政就可以,通过流血革命变更国体是不必要的破坏。

革命与立宪的论战和争斗:

在海外,为了在留学生和华侨中争取群众,革命派和立宪派发生了激烈的论战和争斗;在国内,两派并没有激烈冲突,在不同的领域各自进行,革命派在新军士兵和普通民众中的影响明显超过立宪派,反满情绪日益高涨

中国同盟会的革命活动:

1905年同盟会在日本成立后,革命派声势大涨,特别在留日学生和南方新军士兵中影响很大,接下来的几年里发动了多次起义和刺杀,动摇了清朝的统治。

第二节辛亥革命与建立民国

各地新军:

新军是清末新政中花巨资建立的新式军队,却成为清王朝的掘墓人。

新军士兵文化水平较高,受革命书刊和社会风气的影响,渐渐形成革命组织,各地新军和部分巡防营在清朝灭亡后演化成为地方实力派。

武昌起义:

在保路运动掀起的动荡之中,湖北新军于1911年10月10日发动起义,顺利占领武昌,建立起湖北军政府,这就是震惊全国的武昌起义,但是起义士兵却把原来反对革命的高级军官黎元洪推出来担任都督。

革命派策动:

革命派对辛亥革命的领导是有限的,主要起到舆论宣传和联络策动的作用,未能深入基层,所以革命后也不能牢固掌握权力。

各地响应:

武昌起义之后,湖南、江西、安徽等省很快响应,西南、东南各省以及北方的陕西、山西也相继宣布独立,加入反清行列。

清军控制区域只剩下几个省,而且极不稳固,甚至北京城内也出现反清活动,清王朝的统治呈土崩瓦解之势。

南京建国:

新的中央政府原拟设在武汉,但很快汉口、汉阳被北洋军夺取,武昌形势危急。

恰好此时,江浙新军攻下南京,各省代表移往南京,选举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1912年1月1日宣布建立中华民国。

北洋派倒戈:

袁世凯为首的北洋派和各地巡防营并无民主共和思想,但是受个人利益驱动和反满思潮的影响也并不忠于清朝,在获得重大利益后也背叛了清王朝。

第三节民初议会政党政治及其失败

议会政党政治的试验:

从戊戌变法以来,中国受西方思想影响的知识分子就希望把西方民主制引入中国。

民初革命派和立宪派共同参与建立了中华民国,终于得到大规模建立西式议会民主制的机会,各种党派风起云涌,报刊舆论相当自由,民主思潮盛极一时。

二次革命

二次革命失败与国会解散:

袁世凯镇压二次革命后,北洋派占据了绝对优势,民初的力量平衡已经不复存在,议会民主制也就无法存在下去。

1913年11月4日袁世凯一纸命令导致了国会解散,四千万所谓选民鸦雀无声,说明议会民主制并没有深厚的社会基础,袁世凯依靠北洋军队建立起独裁统治。

袁世凯的败亡:

梁启超本来认为“开明专制”是适合中国发展的政治制度,希望袁世凯成为强有力的领导人。

无奈袁氏“专制”而不“开明”,终于由洪宪帝制犯了众怒,一向反对暴力的梁启超也被迫走向武装反袁,袁世凯身败名裂而死。

军阀混战和新政治思潮:

袁世凯死后,再没有能短期内统一中国的人物,国家陷入了最黑暗的军阀混战之中。

此间议会制度仍然存在,却成为军阀手里的玩物,议员也成为道德败坏的象征,五四运动中兴起的新一代青年开始抛弃议会民主理想,转向新的更激进的政治思想。

第四讲马克思主义的早期传播与中国共产党的建立

一、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的内在条件

(一)中国社会的现实需要

鸦片战争后,中国面临着民族危机和国家重建的双重危机,开始了历史上的第二次制度大转型。

为此,民间和政府都做出了一定的回应。

但是,总体上讲,无论是晚清政府还是民间,在解决中国的危机和重建现代国家方面,都不是很成功的,包括中国革命伟大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

中国人迫切需要新的救国救民武器。

马克思主义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作为中国人要解决双重危机的武器和工具,进入到中国的,是中国社会历史和革命运动发展的客观要求。

(二)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某种契合

第一,马克思主义的“平等”观念与中国传统“大同”思想的契合

第二,传统民本思想与马克思主义民主政治理论的契合

第三,传统家族本位观念与无产阶级集体主义价值观念的契合

第四,经世重教和敢于斗争的传统与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理论的契合

传统文化是一股连接过去、现在和将来的时间之流、生命之流,是对过去、现在、将来产生重大影响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生活态度等等的积淀。

因此,在早期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过程中,传统文化无疑起了桥梁和纽带的作用。

可见,马克思主义既符合中国传统的理想信念,又符合当时中国革命救中国于水深火热之中的历史需求。

它契合了先进的中国人急切寻找中国社会发展目标和急切探寻改造中国社会道路的要求,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

二、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与俄国十月革命的推动

(一)新文化运动

辛亥革命的失败,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的破产,思想文化领域里的复古主义逆流,迫切要求人们思考和回答民主共和的命运和国家的出路在哪里的问题。

先进的中国知识分子认为,以往少数先觉者的救国斗争之所以成效甚少,是因为中国国民对之“若观对岸之火,熟视无所容心”。

中国国民的性质与行为的堕落,乃是“亡国灭种之病根”。

因此,“欲图根本之救亡”,必须改造中国的国民性。

他们决心发动一场新的启蒙运动,以期廓清蒙昧、启发理智,使人们从封建思想的束缚中即蒙昧状态中解放出来。

这个运动后来被称为新文化运动。

发起人陈独秀认为辛亥革命失败在于中国缺少了从意大利文艺复兴到法国的启蒙运动这一过程。

这一课必须补上,不补上,革命就不能成功;成功了,也不能巩固。

由于文化上反对封建传统和20世纪初中国人重新审视西方文化,新文化运动期间发生了几个回合的文化大讨论。

论争可划分为两个阵营:

东方文化派与西方文化派,双方主要围绕东西方文化何优何劣,差异何在(是时代差异还是民族差异),能否调和,各自在未来世界文化中的地位如何而展开的论战。

论争的结果包括:

促使了人们思想的解放,人们积极探索和接纳新思潮;对封建主义文化的揭露和批判,为中国人接受新思想提供了契机;通过中西文化比较论证了西方文化的进步性,而西方文化并非专指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而是包括马克思主义在内的一切西方文化思潮;主张以西方文化代替中国封建旧文化的政治诉求,有利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总之,新文化运动是一次彻底的反对封建主义的运动,使中国青年从长期的封建教条束缚下解放出来,各种新思潮由此滚滚而来,而马克思主义也就作为新思潮的一种传到了中国。

特别是中西文化论争,对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生根、开花和结果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因此,文化论争不仅推动了文化自身的发展,还迎来了对中国历史发展将产生深远影响的马克思主义这一西方文化的优秀成果。

(二)五四运动的影响

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划时代的事件。

这个运动是在新的时代条件和社会历史条件下发生的,具有与以辛亥革命为代表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所不同的一些特点:

第一,五四运动表现了反帝反封建的彻底性。

第二,五四运动是一次真正的群众运动。

第三,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

(三)十月革命的影响

第一,俄国反对帝国主义对世界弱小民族的掠夺和剥削,同情中国的处境,在十月革命成功后即宣布取缔同中国政府的不平等条约。

因此,十月革命为对西方怀有沉重失望感的中国启蒙思想家所关注,给中国人带来了新的灵感和希望,促使先进的知识分子以俄为师,借鉴俄国的马克思主义。

第二,十月革命开辟了通往现代化的新类型,从而为落后国家尤其是弱小民族的现代化运动提供了新的参照系。

十月革命向中国人展示了一个新的天地,既然“中国的国情,如社会组织,工业状况,人民性质,皆与俄国相近”,那么革命可以在俄国取得胜利,就没有理由在中国不能成功!

中国的先进分子感到,中国“须有同类的精神,即使用革命的社会主义”。

第三,十月革命中俄国工人、农民和士兵群众的广泛发动并由此赢得胜利的事实,给予中国的先进分子以新的革命方法的启示,推动他们去研究这个革命所遵循的主义,即马克思列宁主义。

这样,在十月革命之后的中国思想界,就产生了一些赞成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

在中国大地上率先关注十月革命的是李大钊。

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与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

五四爱国运动促发了整个国民的民族觉悟和民主意识的复苏,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深入发展。

由于巴黎和会打破了人们对于帝国主义列强的幻想,更由于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影响渐次扩大,中国思想界相当一部分人怀疑以至否定资产阶级共和国的道路,转而向往社会主义。

研究和宣传社会主义学说开始成为新思潮的主流,这有利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

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的主要表现有:

第一,大量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刊物开始创办,《共产党宣言》等马克思主义经典论著和国外阐释马克思主义原理的著作被大量翻译出版。

第二,宣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社会进步团体如雨后春笋般大量涌现。

第三,一大批革命知识分子逐步完成了由民主主义者到共产主义者的转变,壮大了马克思主义者队伍。

第四,开始向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灌输马克思主义。

第五,注意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

(二)共产国际与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共产党的创建

十月革命后,中国国内的李大钊、孙中山等都想与俄国革命建立直接的联系,但没有成功。

中国的五四爱国运动,引起了列宁和共产国际对东方革命的关心

在苏俄红军东进消灭高尔察克和谢美诺夫白匪过程中,1919年7月25日,苏俄政府发表了《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政府对中国人民和中国南北政府的宣言》,即加拉罕第一次对华宣言,指出苏俄红军“越过乌拉尔山向东进发”,其目的不但要“帮助本国的劳动阶级,而且也帮助中国人民”;“劳农政府把中东铁路矿产、林业等权力及其他由俄罗斯帝国政府、克伦斯基政府、土匪霍伐斯、谢美诺夫和俄国军队、律师、资本家所取得的特权,都返还给中国,不受任何报酬,劳农政府并放弃庚子赔款。

”这对中国人民鼓舞极大。

1919年10月,高尔察克政权垮台。

不久,经共产国际领导机关批准,以魏金斯基为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