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题 李商隐 李商隐的《无题》原文及赏析.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162459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21.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无题 李商隐 李商隐的《无题》原文及赏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无题 李商隐 李商隐的《无题》原文及赏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无题 李商隐 李商隐的《无题》原文及赏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无题 李商隐 李商隐的《无题》原文及赏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无题 李商隐 李商隐的《无题》原文及赏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无题 李商隐 李商隐的《无题》原文及赏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无题 李商隐 李商隐的《无题》原文及赏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无题 李商隐 李商隐的《无题》原文及赏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无题 李商隐 李商隐的《无题》原文及赏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无题 李商隐 李商隐的《无题》原文及赏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无题 李商隐 李商隐的《无题》原文及赏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无题 李商隐 李商隐的《无题》原文及赏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无题 李商隐 李商隐的《无题》原文及赏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无题 李商隐 李商隐的《无题》原文及赏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无题 李商隐 李商隐的《无题》原文及赏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无题 李商隐 李商隐的《无题》原文及赏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无题 李商隐 李商隐的《无题》原文及赏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无题 李商隐 李商隐的《无题》原文及赏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无题 李商隐 李商隐的《无题》原文及赏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无题 李商隐 李商隐的《无题》原文及赏析.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无题 李商隐 李商隐的《无题》原文及赏析.docx

《无题 李商隐 李商隐的《无题》原文及赏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无题 李商隐 李商隐的《无题》原文及赏析.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无题 李商隐 李商隐的《无题》原文及赏析.docx

无题李商隐李商隐的《无题》原文及赏析

无题李商隐李商隐的《无题》原文及赏析

  其他回答(11)况且又兼东风将收的暮春天气。

  晓镜但愁云鬓改,可望而不可即,蜡烛要燃完成灰时象泪一样的蜡油才能滴干,夜吟应觉月光寒相见时难别亦难。

  春蚕结茧到死时丝才吐完,分别时也难舍难分,必然感到冷月侵人,百花残谢,却无路可通。

  男子晚上长吟不寐。

  春蚕到死丝方尽。

  女方早晨妆扮照镜,来往传递消息。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春的容颜消失。

  对方的住处就在不远的蓬莱山。

  见面的机会真是难得,东风无力百花残,更加使人伤感,只担忧丰盛如云的鬓发改变颜色,蜡炬成灰泪始干,青鸟殷勤为探看。

  希望有青鸟一样的使者殷勤地为我去探看情人无题唐·李商隐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无题李商隐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

  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无题唐·李商隐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①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②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③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④———————————————————————————[注释]①相见两句说:

相见难得,离别是更难舍难分,又何况是在百花凋谢的暮春时节分别啊!

②丝:

双关语,与思谐音。

  蜡炬(jù):

蜡烛。

  泪:

蜡烛燃烧时下流的油脂叫烛泪。

  ③晓镜:

早晨照镜子。

  云鬓:

旧时用以形容妇女浓软如云的鬓发,此借指面容仪态。

  改:

指容颜变得憔悴。

  月光寒:

指处境凄寂。

  ④蓬山:

蓬莱山,相传为海中仙山之一。

  这里借指对方的住处。

  无多路:

没有多远。

  青鸟:

神话中为西王母传递信息的神鸟,这里指信使。

  探看:

探望,慰问。

  诗人简介李商隐:

(约813—约858),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原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祖迁居荥阳(今属河南)。

  少习骈文,游于幕府,又学道于济源玉阳山。

  开成年间进士及第,曾任秘书省校书郎,调弘农尉。

  宣宗朝先后入桂州、徐州、梓州幕府。

  复任盐铁推官。

  一生在牛李党争的夹缝中求生存,备受排挤,潦倒终身。

  晚年闲居郑州,病逝。

  其诗多抨击时政,不满藩镇割据宦官擅权。

  以律绝见长,意境深邃,富于文采,独具特色。

  为晚唐杰出诗人。

  李诗特色李商隐是我国唐代后期最为杰出的诗人。

  继盛唐大李杜(李白和杜甫)后,他和杜牧并称为小李杜。

  李商隐诗继承、发展了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技巧,成就很高。

  就内容而言,有政治诗、咏史诗、写景咏物诗和爱情诗几方面。

  李商隐的政治诗中《行次西郊作一百韵》、《安定城楼》较为出色,表达了奋发进取的精神;他的咏史诗《贾生》、《隋宫》构思新巧、措词委婉、意蕴深长;咏物写景诗也有惊人之笔,如《登乐游原》,境界苍凉悲壮,意蕴含蓄。

  他的爱情诗是最为人们广泛传诵的。

  他常取名《无题》,或以诗中两字为题做为此类诗的题目,后人就把无题诗作为爱情诗的别称。

  其实李商隐的无题诗有两种情况:

一种是隐晦朦胧的爱情诗。

  无题李商隐诗人的对象和恋情在当时是不能公开的,写相思又无法直说,所以写得迷离恍惚。

  另一种则是借恋情而寄托激愤,抒发感慨,就象他自己所说:

为芳草以怨王孙,借美人以喻君子。

  这些无题诗音调谐美,深情绵邈,含蓄隐涩,且富于象征和暗示色彩,将唐代诗歌的抒情艺术推上了一个新的高峰。

  李诗广纳前人所长,承杜甫七律的沉郁顿挫,融齐梁诗的华丽浓艳,学李贺诗的鬼异幻想,形成了他深情、缠绵、绮丽、精巧的风格。

  李诗还善于用典,借助恰当的历史类比,使隐秘难言的意思得以表达。

  赏析在唐时,人们崇尚道教,信奉道术。

  李商隐在十五六岁的时候,即被家人送往玉阳山学道。

  其间与玉阳山灵都观女氏宋华阳相识相恋,但两人的感情却不能为外人明知,而作者的心内又奔涌着无法抑制的爱情狂澜,因此他只能以诗记情,并隐其题,从而使诗显得既朦胧婉曲、又深情无限。

  据考,李商隐所写的以《无题》为题的诗篇,计有二十首,大多是抒写他们两人之间的恋情诗。

  这首《无题》诗也是如此,并且是其中最为著名的一篇。

  这首诗,以女性的口吻抒写爱情心理,在悲伤、痛苦之中,寓有灼热的渴望和坚忍的执着精神,感情境界深微绵邈,极为丰富。

  开头两句,写爱情的不幸遭遇和抒情主人公的心境:

由于受到某种力量的阻隔,一对情人已经难以相会,分离的痛苦使她不堪忍受。

  首句的别字,不是说当下正在话别,而是指既成的被迫分离。

  两个难字,第一个指相会困难,第二个是痛苦难堪的意思。

  前人诗中曾有别日何易会日难(曹丕《燕歌行》)别易会难得(宋武帝《丁都护歌》)等句,都是以强调重聚之难而感叹离别之苦。

  李商隐从这里推进一步,表明因为相见时难所以别亦难——难以割舍、痛苦得难以禁受。

  诗人在一句之中两次使用难字,第二个难字的出现,因重复而给人以轻微的突兀感,造成了诗句的绵联纤曲之势,使相见无期的离别之痛因表达方式的低回婉转而显得分外的深沉和缠绵;这样的缠绵情态,在别易会难得等平直叙述中是不易体会的。

  这位抒情主人公既已伤怀如此,恰又面对着暮春景物,当然更使她悲怀难遣。

  暮春时节,东风无力,百花纷谢,美好的春光即将逝去,人力对此是无可奈何的,而自己的境遇之不幸,和心灵的创痛,也同眼前这随着春天的流逝而凋残的花朵一样,因为美的事物受到摧残,岂不令人兴起无穷的怅惘与惋惜!

东风无力百花残一句,既写自然环境,也是抒情者心境的反映,物我交融,心灵与自然取得了精微的契合。

  这种借景物反映人的境遇和感情的描写,在李商隐的笔底是常见的。

  例如《夜雨寄北》的前两句: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次句不仅象征诗人留滞巴蜀,而且反映了客子离人的百无聊赖,同东风无力百花残一样,写实与象征融为一体,赋予感情以可以感触的外在形态,也就是通常说的寓情于景的抒情方式。

  三、四句,接着写因为相见时难而别亦难的感情,表现得更为曲折入微。

  春蚕到死丝方尽中的丝字与思谐音,全句是说,自己对于对方的思念,如同春蚕吐丝,到死方休。

  蜡炬成灰泪始干是比喻自己为不能相聚而痛苦,无尽无休,仿佛蜡泪直到蜡烛烧成了灰方始流尽一样。

  思念不止,表现着眷恋之深,但是终其一生都将处于思念中,却又表明相会无期,前途是无望的,因此,自己的痛苦也将终生以随。

  可是,虽然前途无望,她却至死靡它,一辈子都要眷恋着;尽管痛苦,也只有忍受。

  所以,在这两句里,既有失望的悲伤与痛苦,也有缠绵、灼热的执着与追求。

  追求是无望的,无望中仍要追求,因此这追求也着有悲观色彩。

  这些感情,好象在无穷地循环,难以求其端绪;又仿佛组成一个多面的立体,光从一个角度是不能见其全貌的。

  诗人只用两个比喻就圆满地表现了如此复杂的心理状态,表明他的联想是很丰富的。

  春蚕句首先是人的眷恋感情之缠绵同春蚕吐丝绵绵不尽之间的联想,又从蚕吐丝到死方止而推移到人的感情之生死不渝,因此写出了到死丝方尽,使这一形象具有了多种比喻的意义。

  南朝乐府西曲歌《作蚕丝》:

春蚕不应老(不应,这里是不顾的意思),昼夜常怀丝。

  何惜微躯尽,缠绵自有时。

  造意与《无题》的春蚕句相近。

  不过,这里的春蚕何惜微躯尽,是在料定缠绵自有时、前途颇有希望的情况下产生的意念。

  《无题》春蚕句则不然,就其表现追求精神而言,它表现的追求是无望的,却又是不计希望之有无的,感情境界有差异,联想也更为曲折。

  以蜡烛的燃烧比喻痛苦的煎熬,在李商隐以前的南朝乐府中,也不少见。

  如思君如明烛,中宵空自煎(王融《自君之出矣》),思君如夜烛,煎泪几千行(陈叔达,同题)等皆是。

  蜡炬成灰泪始干同样是用蜡烛作比喻,却不是单一地以蜡泪比拟痛苦,而是还进一步以成灰始干反映痛苦的感情终生以随,联想比前人深微复杂得多,形象的底蕴也因此而丰富得多了。

  以上四句着重揭示内心的感情活动,使难以言说的复杂感情具体化,写得很精彩。

  五六句转入写外向的意念活动。

  上句写自己,次句想象对方。

  云鬓改,是说自己因为痛苦的折磨,夜晚辗转不能成眠,以至于鬓发脱落,容颜憔悴,亦即六朝诗人吴均所说绿鬓愁中改,红颜啼里灭(《和萧洗马子显古意六首》)的意思。

  但是,《无题》晓镜句说的是清晨照镜时为云鬓改而愁苦,并且是但愁——只为此而愁。

  这就生动地描写了纡折婉曲的精神活动,而不再是单纯地叙述青春被痛苦所消磨这件事了。

  自己于夜间因痛苦而憔悴,清晨又为憔悴而痛苦。

  夜间的痛苦,是因为爱情的追求不得实现;次日为憔悴而愁,是为了爱情而希望长葆青春,总之,为爱情而憔悴,而痛苦,而郁悒。

  这种昼夜廻环、缠绵往复的感情,仍然表现着痛苦而执着的心曲。

  夜吟句是推己及人,想象对方和自己一样痛苦。

  他揣想对方大概也将夜不成寐,常常吟诗遣怀,但是愁怀深重,无从排遣,所以愈发感到环境凄清,月光寒冷,心情也随之更趋暗淡。

  月下的色调是冷色调,应觉月光寒是借生理上冷的感觉反映心理上的凄凉之感。

  应字是揣度、料想的口气,表明这一切都是自己对于对方的想象。

  想象如此生动,体现了她对于情人的思念之切和了解之深。

  想象愈具体,思念愈深切,便愈会燃起会面的渴望。

  既然会面无望,于是只好请使者为自己殷勤致意,替自己去看望他。

  这就是结尾两句的内容。

  诗词中常以仙侣比喻情侣,青鸟是一位女性仙人西王母的使者,蓬山是神话、传说中的一座仙山,所以这里即以蓬山用为对方居处的象征,而以青鸟作为抒情主人公的使者出现。

  这个寄希望于使者的结尾,并没有改变相见时难的痛苦境遇,不过是无望中的希望,前途依旧渺茫。

  诗已经结束了,抒情主人公的痛苦与追求还将继续下去。

  这首诗,从头至尾都融铸着痛苦、失望而又缠绵、执着的感情,诗中每一联都是这种感情状态的反映,但是各联的具体意境又彼此有别。

  它们从不同的方面反复表现着融贯全诗的复杂感情,同时又以彼此之间的密切衔接而纵向地反映以这种复杂感情为内容的心理过程。

  这样的抒情,联绵往复,细微精深,成功地再现了心底的绵邈深情。

  诗中一、三、四、五各句,都可以从李商隐以前的诗歌创作中发现相似的描写。

  在前人创作的薰陶和启发下,诗人有所继承和借鉴。

  但是他并没有简单地模仿前人,而是以很高的创造性,向前跨进了一大步,把原来比较朴素的表现手段改造得更曲折、生动,用以反映更为丰富、深刻的思想感情,实际上已经脱去旧的形迹,成为新的创造了。

  从这里可以看出,诗人丰富的文学修养与他对于意境和表现手段的探索,是这首诗取得成就的重要条件。

  备注;楼下的不要仿照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见面的机会真是难得,分别时也难舍难分,况且又兼东风将收的暮春天气,百花残谢,更加使人伤感。

  春蚕结茧到死时丝才吐完,蜡烛要燃完成灰时象泪一样的蜡油才能滴干。

  女方早晨妆扮照镜,只担忧丰盛如云的鬓发改变颜色,青春的容颜消失。

  男子晚上长吟不寐,必然感到冷月侵人。

  对方的住处就在不远的蓬莱山,却无路可通,可望而不可即。

  希望有青鸟一样的使者殷勤地为我去探看情人,来往传递消息。

  无题唐·李商隐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①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②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③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④无题唐·李商隐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①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②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③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④———————————————————————————[注释]①相见两句说:

相见难得,离别是更难舍难分,又何况是在百花凋谢的暮春时节分别啊!

②丝:

双关语,与思谐音。

  蜡炬(jù):

蜡烛。

  泪:

蜡烛燃烧时下流的油脂叫烛泪。

  ③晓镜:

早晨照镜子。

  云鬓:

旧时用以形容妇女浓软如云的鬓发,此借指面容仪态。

  改:

指容颜变得憔悴。

  月光寒:

指处境凄寂。

  ④蓬山:

蓬莱山,相传为海中仙山之一。

  这里借指对方的住处。

  无多路:

没有多远。

  青鸟:

神话中为西王母传递信息的神鸟,这里指信使。

  探看:

探望,慰问。

  诗人简介李商隐:

(约813—约858),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原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祖迁居荥阳(今属河南)。

  少习骈文,游于幕府,又学道于济源玉阳山。

  开成年间进士及第,曾任秘书省校书郎,调弘农尉。

  宣宗朝先后入桂州、徐州、梓州幕府。

  复任盐铁推官。

  一生在牛李党争的夹缝中求生存,备受排挤,潦倒终身。

  晚年闲居郑州,病逝。

  其诗多抨击时政,不满藩镇割据宦官擅权。

  以律绝见长,意境深邃,富于文采,独具特色。

  为晚唐杰出诗人。

  李诗特色李商隐是我国唐代后期最为杰出的诗人。

  继盛唐大李杜(李白和杜甫)后,他和杜牧并称为小李杜。

  李商隐诗继承、发展了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技巧,成就很高。

  就内容而言,有政治诗、咏史诗、写景咏物诗和爱情诗几方面。

  李商隐的政治诗中《行次西郊作一百韵》、《安定城楼》较为出色,表达了奋发进取的精神;他的咏史诗《贾生》、《隋宫》构思新巧、措词委婉、意蕴深长;咏物写景诗也有惊人之笔,如《登乐游原》,境界苍凉悲壮,意蕴含蓄。

  他的爱情诗是最为人们广泛传诵的。

  他常取名《无题》,或以诗中两字为题做为此类诗的题目,后人就把无题诗作为爱情诗的别称。

  其实李商隐的无题诗有两种情况:

一种是隐晦朦胧的爱情诗。

  诗人的对象和恋情在当时是不能公开的,写相思又无法直说,所以写得迷离恍惚。

  另一种则是借恋情而寄托激愤,抒发感慨,就象他自己所说:

为芳草以怨王孙,借美人以喻君子。

  这些无题诗音调谐美,深情绵邈,含蓄隐涩,且富于象征和暗示色彩,将唐代诗歌的抒情艺术推上了一个新的高峰。

  李诗广纳前人所长,承杜甫七律的沉郁顿挫,融齐梁诗的华丽浓艳,学李贺诗的鬼异幻想,形成了他深情、缠绵、绮丽、精巧的风格。

  李诗还善于用典,借助恰当的历史类比,使隐秘难言的意思得以表达。

  赏析在唐时,人们崇尚道教,信奉道术。

  李商隐在十五六岁的时候,即被家人送往玉阳山学道。

  其间与玉阳山灵都观女氏宋华阳相识相恋,但两人的感情却不能为外人明知,而作者的心内又奔涌着无法抑制的爱情狂澜,因此他只能以诗记情,并隐其题,从而使诗显得既朦胧婉曲、又深情无限。

  据考,李商隐所写的以《无题》为题的诗篇,计有二十首,大多是抒写他们两人之间的恋情诗。

  这首《无题》诗也是如此,并且是其中最为著名的一篇。

  这首诗,以女性的口吻抒写爱情心理,在悲伤、痛苦之中,寓有灼热的渴望和坚忍的执着精神,感情境界深微绵邈,极为丰富。

  开头两句,写爱情的不幸遭遇和抒情主人公的心境:

由于受到某种力量的阻隔,一对情人已经难以相会,分离的痛苦使她不堪忍受。

  首句的别字,不是说当下正在话别,而是指既成的被迫分离。

  两个难字,第一个指相会困难,第二个是痛苦难堪的意思。

  前人诗中曾有别日何易会日难(曹丕《燕歌行》)别易会难得(宋武帝《丁都护歌》)等句,都是以强调重聚之难而感叹离别之苦。

  李商隐从这里推进一步,表明因为相见时难所以别亦难——难以割舍、痛苦得难以禁受。

  诗人在一句之中两次使用难字,第二个难字的出现,因重复而给人以轻微的突兀感,造成了诗句的绵联纤曲之势,使相见无期的离别之痛因表达方式的低回婉转而显得分外的深沉和缠绵;这样的缠绵情态,在别易会难得等平直叙述中是不易体会的。

  这位抒情主人公既已伤怀如此,恰又面对着暮春景物,当然更使她悲怀难遣。

  暮春时节,东风无力,百花纷谢,美好的春光即将逝去,人力对此是无可奈何的,而自己的境遇之不幸,和心灵的创痛,也同眼前这随着春天的流逝而凋残的花朵一样,因为美的事物受到摧残,岂不令人兴起无穷的怅惘与惋惜!

东风无力百花残一句,既写自然环境,也是抒情者心境的反映,物我交融,心灵与自然取得了精微的契合。

  这种借景物反映人的境遇和感情的描写,在李商隐的笔底是常见的。

  例如《夜雨寄北》的前两句: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次句不仅象征诗人留滞巴蜀,而且反映了客子离人的百无聊赖,同东风无力百花残一样,写实与象征融为一体,赋予感情以可以感触的外在形态,也就是通常说的寓情于景的抒情方式。

  三、四句,接着写因为相见时难而别亦难的感情,表现得更为曲折入微。

  春蚕到死丝方尽中的丝字与思谐音,全句是说,自己对于对方的思念,如同春蚕吐丝,到死方休。

  蜡炬成灰泪始干是比喻自己为不能相聚而痛苦,无尽无休,仿佛蜡泪直到蜡烛烧成了灰方始流尽一样。

  思念不止,表现着眷恋之深,但是终其一生都将处于思念中,却又表明相会无期,前途是无望的,因此,自己的痛苦也将终生以随。

  可是,虽然前途无望,她却至死靡它,一辈子都要眷恋着;尽管痛苦,也只有忍受。

  所以,在这两句里,既有失望的悲伤与痛苦,也有缠绵、灼热的执着与追求。

  追求是无望的,无望中仍要追求,因此这追求也着有悲观色彩。

  这些感情,好象在无穷地循环,难以求其端绪;又仿佛组成一个多面的立体,光从一个角度是不能见其全貌的。

  诗人只用两个比喻就圆满地表现了如此复杂的心理状态,表明他的联想是很丰富的。

  春蚕句首先是人的眷恋感情之缠绵同春蚕吐丝绵绵不尽之间的联想,又从蚕吐丝到死方止而推移到人的感情之生死不渝,因此写出了到死丝方尽,使这一形象具有了多种比喻的意义。

  南朝乐府西曲歌《作蚕丝》:

春蚕不应老(不应,这里是不顾的意思),昼夜常怀丝。

  何惜微躯尽,缠绵自有时。

  造意与《无题》的春蚕句相近。

  不过,这里的春蚕何惜微躯尽,是在料定缠绵自有时、前途颇有希望的情况下产生的意念。

  《无题》春蚕句则不然,就其表现追求精神而言,它表现的追求是无望的,却又是不计希望之有无的,感情境界有差异,联想也更为曲折。

  以蜡烛的燃烧比喻痛苦的煎熬,在李商隐以前的南朝乐府中,也不少见。

  如思君如明烛,中宵空自煎(王融《自君之出矣》),思君如夜烛,煎泪几千行(陈叔达,同题)等皆是。

  蜡炬成灰泪始干同样是用蜡烛作比喻,却不是单一地以蜡泪比拟痛苦,而是还进一步以成灰始干反映痛苦的感情终生以随,联想比前人深微复杂得多,形象的底蕴也因此而丰富得多了。

  以上四句着重揭示内心的感情活动,使难以言说的复杂感情具体化,写得很精彩。

  五六句转入写外向的意念活动。

  上句写自己,次句想象对方。

  云鬓改,是说自己因为痛苦的折磨,夜晚辗转不能成眠,以至于鬓发脱落,容颜憔悴,亦即六朝诗人吴均所说绿鬓愁中改,红颜啼里灭(《和萧洗马子显古意六首》)的意思。

  但是,《无题》晓镜句说的是清晨照镜时为云鬓改而愁苦,并且是但愁——只为此而愁。

  这就生动地描写了纡折婉曲的精神活动,而不再是单纯地叙述青春被痛苦所消磨这件事了。

  自己于夜间因痛苦而憔悴,清晨又为憔悴而痛苦。

  夜间的痛苦,是因为爱情的追求不得实现;次日为憔悴而愁,是为了爱情而希望长葆青春,总之,为爱情而憔悴,而痛苦,而郁悒。

  这种昼夜廻环、缠绵往复的感情,仍然表现着痛苦而执着的心曲。

  夜吟句是推己及人,想象对方和自己一样痛苦。

  他揣想对方大概也将夜不成寐,常常吟诗遣怀,但是愁怀深重,无从排遣,所以愈发感到环境凄清,月光寒冷,心情也随之更趋暗淡。

  月下的色调是冷色调,应觉月光寒是借生理上冷的感觉反映心理上的凄凉之感。

  应字是揣度、料想的口气,表明这一切都是自己对于对方的想象。

  想象如此生动,体现了她对于情人的思念之切和了解之深。

  想象愈具体,思念愈深切,便愈会燃起会面的渴望。

  既然会面无望,于是只好请使者为自己殷勤致意,替自己去看望他。

  这就是结尾两句的内容。

  诗词中常以仙侣比喻情侣,青鸟是一位女性仙人西王母的使者,蓬山是神话、传说中的一座仙山,所以这里即以蓬山用为对方居处的象征,而以青鸟作为抒情主人公的使者出现。

  这个寄希望于使者的结尾,并没有改变相见时难的痛苦境遇,不过是无望中的希望,前途依旧渺茫。

  无题李商隐诗已经结束了,抒情主人公的痛苦与追求还将继续下去。

  这首诗,从头至尾都融铸着痛苦、失望而又缠绵、执着的感情,诗中每一联都是这种感情状态的反映,但是各联的具体意境又彼此有别。

  它们从不同的方面反复表现着融贯全诗的复杂感情,同时又以彼此之间的密切衔接而纵向地反映以这种复杂感情为内容的心理过程。

  这样的抒情,联绵往复,细微精深,成功地再现了心底的绵邈深情。

  诗中一、三、四、五各句,都可以从李商隐以前的诗歌创作中发现相似的描写。

  在前人创作的薰陶和启发下,诗人有所继承和借鉴。

  但是他并没有简单地模仿前人,而是以很高的创造性,向前跨进了一大步,把原来比较朴素的表现手段改造得更曲折、生动,用以反映更为丰富、深刻的思想感情,实际上已经脱去旧的形迹,成为新的创造了。

  从这里可以看出,诗人丰富的文学修养与他对于意境和表现手段的探索,是这首诗取得成就的重要条件。

  无题唐·李商隐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①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②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③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④———————————————————————————[注释]①相见两句说:

相见难得,离别是更难舍难分,又何况是在百花凋谢的暮春时节分别啊!

②丝:

双关语,与思谐音。

  蜡炬(jù):

蜡烛。

  泪:

蜡烛燃烧时下流的油脂叫烛泪。

  ③晓镜:

早晨照镜子。

  云鬓:

旧时用以形容妇女浓软如云的鬓发,此借指面容仪态。

  改:

指容颜变得憔悴。

  月光寒:

指处境凄寂。

  ④蓬山:

蓬莱山,相传为海中仙山之一。

  这里借指对方的住处。

  无多路:

没有多远。

  青鸟:

神话中为西王母传递信息的神鸟,这里指信使。

  探看:

探望,慰问。

  无题唐·李商隐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①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②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③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④———————————————————————————[注释]①相见两句说:

相见难得,离别是更难舍难分,又何况是在百花凋谢的暮春时节分别啊!

②丝:

双关语,与思谐音。

  蜡炬(jù):

蜡烛。

  泪:

蜡烛燃烧时下流的油脂叫烛泪。

  ③晓镜:

早晨照镜子。

  云鬓:

旧时用以形容妇女浓软如云的鬓发,此借指面容仪态。

  改:

指容颜变得憔悴。

  月光寒:

指处境凄寂。

  ④蓬山:

蓬莱山,相传为海中仙山之一。

  这里借指对方的住处。

  无多路:

没有多远。

  青鸟:

神话中为西王母传递信息的神鸟,这里指信使。

  探看:

探望,慰问。

  诗人简介李商隐:

(约813—约858),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原籍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