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牛疾病防治服务体系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162776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3.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奶牛疾病防治服务体系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奶牛疾病防治服务体系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奶牛疾病防治服务体系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奶牛疾病防治服务体系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奶牛疾病防治服务体系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奶牛疾病防治服务体系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奶牛疾病防治服务体系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奶牛疾病防治服务体系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奶牛疾病防治服务体系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奶牛疾病防治服务体系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奶牛疾病防治服务体系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奶牛疾病防治服务体系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奶牛疾病防治服务体系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奶牛疾病防治服务体系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奶牛疾病防治服务体系建设项目

可行性研究报告

 

第一章                     概论

项目名称:

某市某乡奶牛疾病防治服务体系建设项目

执行单位:

某市某乡农牧业综合服务中心

技术依托单位:

某省兽医科学研究所

项目建设地点:

某市某乡

项目总体目标:

通过项目建设,在某乡建立一个完善的奶牛疾病防治服务体系,对全乡奶牛疾病防治工作提供良好的设备和技术服务,充分发挥其科技示范作用,进而推动全市奶牛业的健康、持续、快速发展。

项目建成后,可使某乡养牛户减少损失1095万元,户人均增收1564万元,全乡人均增收1097万元。

主要示范内容:

奶牛常见传染病的预防,普通疾病的化验、诊断与治疗,以及防治奶牛疾病知识的咨询和培训。

规模:

建设一个先进实用的乡级奶牛疾病防治服务中心,覆盖9个行政村的服务站和1720个养牛户的防治服务网络,培养一支专业化兽医卫生工作队伍。

主要辐射地点:

以某乡为主,辐射卧里屯乡、青肯泡乡、中本镇、某镇等周边乡镇。

服务内容:

奶牛常见传染病的预防,普通疾病的化验、诊断与治疗以及防治奶牛疾病知识的咨询和培训。

总投资与资金筹措:

项目总投资220万元,其中中省投资140万元,市乡匹配10万元,群众自筹70万元。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顽固性腹泻由原来的5%下降到1%;奶牛流产死胎由10%下降到2%;奶牛乳房炎由20%下降到3%,其它常见病的发病率也降到最低程度。

项目建成后,年均销售收入107万元,总成本97.5万元,利润9.5万元。

项目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通过项目建设,防治奶牛疾病发生,使养牛户降低成本,减少损失,增加收入,提高奶牛生产水平,提高畜产品质量,增加产量,可为畜产品加工企业提供更多的原料,为社会提供大量的畜产品。

同时通过项目的示范作用,促进全市奶牛服务体系建设。

通过项目建设,确保牛群健康发展,还可充分调动广大群众养牛积极性,增加农民收入,促进乳业振兴,加快农业生产,形成牛多、肥多、粮多的良性循环。

第二章                               项目背景及必要性

某乡农牧综合服务中心经过对全乡奶牛生产情况进行多次考察和调研,发现当前奶牛多发疾病严重危害全乡的奶牛业发展,通过请省兽医科学研究所专家调研论证认为,在当前全省大力发展奶牛业的形势下,在《某市加强奶源基地建设优惠政策》的引导下,建设一个强有力的奶牛疾病防治科技服务体系,既适应了形势的需要,也反映了群众的呼声,经过与省市开发办对接,认为建立奶牛疾病防治技术服务体系势在必行,因此,同意上报该项目。

某乡作为“中国奶牛之乡”——某市奶牛生产的重要乡镇,广大畜牧服务体系的专业技术人员,在奶牛实际生产过程中遇到的代谢疾病、繁殖疾病、乳房炎等常见病,严重制约着畜牧业的健康、稳定、持续发展,完善和强化奶牛专业技术服务体系建设迫在眉睫。

一是增强服务功能的需要。

某市某乡畜牧服务中心虽然有工作人员队伍,开展了相应的服务功能,但由于市乡两级财力紧张,拿不出充足的资金来更新培养和引进现代的高职人才、先进的服务检验设备,加之奶牛集约化饲养管理模式对相应的社会化服务功能要求越来越高,尤其是在相应的奶牛疾病防治方面的要求更加严格,现有的奶牛科技服务体系根本无法满足,只有通过项目建设,在资金、技术、设施方面给予大力的扶持和支持,才能改善和增强服务体系的功能,才能适应现代牧业发展需要,履行好服务体系在实际生产中的职能。

二是提高奶牛生产水平的需要。

通过项目建设,可有效控制和预防奶牛代谢、消化、繁殖等几个方面的疾病,恢复和提高奶牛的生产性能,增加正常的采食量,恢复和提高消化吸收机能,减少和降低因患病而造成的营养物质和能量损耗,最大限度地转化利用饲草饲料,提高乳料比,提高个体生产机能,最终达到提高奶牛群体单产的目标。

另外,通过项目建设,借助服务体系的先进技术指导和服务,降低奶牛疾病的发生率,就会间接减少因患病治疗而造成乳、肉制品的兽药残留,提高乳品质,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安全性,达到产量和质量的双提高。

三是增加牧民收入的需要。

通过项目建设,可以有效地降低某市某乡奶牛群体的发病率,也就直接和间接地增加了牧民收入,降低了损失。

如果因病死亡一头成母牛,牧民将直接损失人民币1.5万元以上,这不包括治疗费用;如果因病造成奶牛流产,将直接造成损失5000元以上;如果因发生乳房炎不能售奶,也可直接造成损失1000-2000元。

从另一个角度看,通过项目建设,把奶牛疾病的发病率由以前发病水平降下来,奶牛的生产水平就可以显著提高,牧民就可以多卖奶,卖好奶,间接增加牧民收入。

四是促进奶牛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最近几年,从国家到地方分别提出了奶牛业发展的目标和措施。

其中国家提出了“学生奶”计划,某省委、省政府先后提出了“乳业振兴工程”、“半壁江山”、“主辅换位”和把畜牧业建成农业经济“三分天下有其二”的目标,某市也提出“畜牧立市”战略,而这一切都与奶牛产业分不开。

众所周知奶牛业是国家重点发展的产业,是某省,也是某市的主导产业更是我国加入WTO后最具有活力的产业。

如何保证其持续、健康、稳定发展,将是各级党政领导干部的重要工作,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加大奶牛生产服务体系的建设,尤其加大疾病防治服务体系建设力度,增强服务功能,全力减少因疾病造成的奶牛业生产的不稳定因素,坚决杜绝象“疯牛病”、“禽流感”等严重危害以奶牛为主的牧业发展的畜禽疾病发生,确保奶牛业的可持续发展,为某、全省乃至全国的畜牧业发展做出贡献。

五是示范引带服务体系建设的需要。

通过项目建设,可以提高项目区在奶牛疾病防治方面的科技水平和效果,还可以示范引带其它乡镇乃至周边市县的乡村和大型奶牛场,注重引进人才和先进的设备,进一步强化畜禽生产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实际生产过程的专业服务层次,增强服务意识,履行服务职能、转变服务观念,并在与奶牛疾病防治相关的饲养管理、技术咨询、饲料生产与供应、繁育改良、畜产品销售、信息交流等服务领域也开展专业性、实用性的服务,促进整体服务水平提高,以实际行动践行“努力快发展,全面建小康”的目标,使项目建设达到事半功倍的目的。

项目执行单位基本情况:

某乡农牧综合服务中心是全乡畜牧业综合服务部门,负责全乡畜牧业生产的技术推广、疾病防治、良种繁育、饲料生产、兽医卫生监督、技术培训。

现有在编人员11人,其中高级技术职称1人,中级技术职称4人,初级技术职称6人,能对全乡畜牧业生产提供综合的技术指导和服务。

项目依托单位基本情况;某省兽医研究所是某省唯一一所省属公益型兽医科研机构,隶属于某省畜牧局。

该所于1962年始建于哈尔滨市,1965年迁至富裕县,占地面积10.5万平方米,全所编制为120人,专业技术人员63人,其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22人,中级专业技术人员28人,初级专业技术人员13人。

研究所拥有省级中青年专家7人,省级专业学会理事7人,硕士学位以上科技人员4人。

目前,承担国家及省市科研课题11项,本所在“八五”末农业部的综合评估中位于同类研究单位第八位。

研究所以兽医基础科学与应用技术研究为主,主要从事动物疾病的病原学、流行病学、发病机理、诊断与监测、综合防制技术,以及兽用生物制品和药物的研究与开发,旨在为全省畜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可靠的技术保障。

研究所设有兽医分子生物学、动物病毒病学、动物细菌病学、动物寄生虫病学以及相关学科研究科室,承担国家、省、市、局等部门立项的研究项目,在全省畜牧业经济及兽医科学技术领域发挥着重要的技术支撑作用。

建所四十多年来,研究所先后完成了国家、农业部、科技部、省市科技厅等部门立项的科研项目117项,其中承担完成农业部和省科技厅项目82项,取得科研成果105项,其中有近20项科研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相继参与并攻克了马传贫的防制技术,研制成功了猪瘟羊肾细胞疫苗,成功研究了猪囊虫病的诊断和防治技术,攻克了小鹅瘟的诊断及防治技术等,已研制了40多种诊断试剂和动物疫苗,研究成功的畜禽疾病诊断及防治技术的推广应用,有效控制了严重危害我省畜牧业发展的重大疾病,为社会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目前,随着全省奶牛饲养业的蓬勃发展,研究所又专门成立了奶牛疾病研究室,并号召全所科技人员积极为控制危害奶牛业发展的重大疫病做贡献,2002年该所研究成功了奶牛乳房炎发泡治疗剂,该技术是继德国、日本后世界上第三个掌握此项技术的研究所。

根据全省奶牛主要疫病流行情况,又研制了奶牛乳房炎免疫治疗剂,为控制奶牛乳房炎发挥了重要作用,该技术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第三章项目区概况及项目保证条件

 

 

某乡地处松嫩平原腹地,东经125°07′30″—125°20′00″,北纬45°26′00″—45°56′00″,东邻中本镇,南邻青肯泡乡,西邻卧里屯乡,北邻太平庄镇。

项目区幅员面积53万亩,其中有耕地2.4万亩,草原37万亩,林地1万亩,其它占地12.6万亩。

主要农作物以玉米和青贮饲料为主,其中玉米面积1.6万亩,年产玉米4800吨;青贮面积0.6万亩,年产量27000吨;草原37万亩,年产优质饲草18500吨。

项目区畜牧业比较发达,有4个集体核心群牧场,100头以上家庭牧场10个,30头以上家庭牧场42个。

奶牛存栏11966头,年产鲜奶21000吨;近年来在奶牛生产中,疾病的危害和造成的损失越来越严重,尤其是在资金和基础设施不配套、科技人员短缺的情况下,严重制约了奶牛业的发展,尽管通过各种渠道筹集资金,改善了部分基础设施条件,但仍无法解决当前奶牛业生产中出现的疾病难题,现有的奶牛疾病防治服务体系无法充分发挥作用。

某乡有农业人口9980人,劳力3242人,畜牧科技人员96人,其中具有中高级技术职称的12人,初级技术职称的45人。

2003年某市财政收入3.5亿元,农民人均收入2592万元,某乡财政收入513万元,农民人均收入2720万元。

某乡农牧业综合服务中心为乡级事业单位,负责全乡畜牧防疫、技术咨询、物资提供工作,是一个完善的组织结构,是一个比较成熟的技术队伍。

每年通过行政管理和社会有偿性服务可创收2万元,具有执行项目的能力。

项目区从事畜牧业生产的专业技术人员11人,村兽医27人,农民技术员127人,掌握了一定的疾病预防和治疗技术。

同时,聘请省兽研的专家、教授为技术顾问,技术力量比较雄厚。

二是有一定的基础设施。

项目区有畜牧中心240平方米,各村屯有兽医室26个520平方米。

有政策支持,2004年年初市政府出台了某市加强《畜牧业服务体系建设若干规定》,对建设服务体系提供了23条优惠政策。

 

第四章服务体系现状及前景分析

 

奶牛业是某乡的主导产业,畜牧业收入占人均收入的72%,是某市的奶牛生产重要乡镇。

随着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与技术指导服务滞后的矛盾相当突出,乡村服务体系比较薄弱,在村级从事治疗的兽医人员没有一名是大中专毕业生,都是“祖传”或“自我成才”人员,诊疗设备和化验手段几乎是零,靠的是一把听诊器,一根注射器,全凭兽医人员的经验,极易造成错诊误诊。

现在困扰牛群健康发展的疾病造成的经济损失相当惊人。

就拿“顽固性腹泻”、不分妊娠月龄的“流产死胎”、“乳房炎”、“产后瘫痪”、“难妊症”等疾病每年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870万元。

乡现有的农牧业综合服务中心,是一个集行政管理、技术指导推广为主的事业单位,面对当前的疾病流行既没有诊断、化验分析所必备的器材药品,又没有培训第一线兽医人员的经费,所以只能“望病兴叹”。

所以,当务之急就是建立乡屯村三级疾病防治体系,建立起技术咨询、疾病防治、疫情监测的社会化服务体系,解决奶牛生产中的难题。

奶牛疾病防治服务体系是根据当前农民养牛需要而设计的,它包括专家咨询系统、疫病监测系统、疫病防疫系统、治疗系统、技术推广系统、培训系统。

现在农村经济结构面临着战略性调整,农民养牛致富奔小康的愿望十分强烈,然而受现实条件限制,奶牛极易发生疾病,影响养殖效益。

该项目建成后,将形成乡、村、屯三级服务网络,起到技术指导、防病治病作用,对奶牛疫病的监测、治疗将起到积极作用,可对奶牛传染病、寄生虫病、代谢病、产科病进行积极诊断和治疗,可有效地解决奶牛生产中的一系列技术难题,使养牛户的奶牛不得病、少得病、有病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养牛的经济效益。

据统计,某乡因奶牛难妊症、乳房炎起等疾病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近千万元。

全市14乡镇可造成上亿元经济损失。

因此,该项目每年可获得直接经济效益上亿元,市场前景非常广阔。

 

第五章服务体系方案设计和评价

 

示范项目的方向和目标:

在某市某乡建立一个比较完善的奶牛疾病防治服务体系,进而促进全市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奶牛疾病防治服务体系是以乡畜牧服务中心为龙头,以村屯服务站点为基础,以农牧科技示范户为补充的服务网络,覆盖全乡9个行政村,18个自然屯,1720个养牛户,年创产值1095万元,养牛户人均增收1564元,全乡人均增收1097元。

服务内容及标准:

包括技术咨询、疾病防治、疫情监测、科技培训。

技术咨询主要是奶牛疫病预防治疗,新技术的开发应用,疾病的检测诊断。

疫病防治主要是结核病、布氏杆菌病、口蹄疫、代谢病、繁殖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寄生虫病等常见病、多发病防治技术。

疫情监测主要是通过信息网络系统,及时发现疫情,及时报告,及时采取措施控制。

科技培训主要是培训兽医、防疫员、养牛户,培训疫病检测诊断、疫病的防治、奶牛的饲养管理、新技术推广应用等知识。

奶牛疾病防治服务体系建设要达到乡有防治中心,村有服务站,屯有服务点,保证常见疾病防治不出户,较大疾病不出屯,重大疾病不出村,疑难疾病不出乡的标准。

奶牛疾病防治服务体系全程服务于全乡奶牛生产的全过程,经常性巡诊和发现疾病出诊相结合,定期开展咨询、研讨、培训活动。

第六章项目建设内容及实施安排

 

在某乡建一个奶牛疾病防治服务中心,占地240平方米,内设办公室、财务室、病理检查室、专家咨询室、解剖室、资料室。

在某乡、红星村、友谊村、黑鱼泡村、八里岗村、富强村、红旗村、二龙山村、青龙河村、三岔河村建奶牛疾病防治服务站,并在9个行政村下辖的18个自然屯建奶牛疾病防治服务点,形成一个奶牛疾病防治服务体系。

购仪器设备279台套,购药剂药品56种,培训人员3000人次。

设备选型及数量(见附表)

第七章投资估算和资金筹措

 

项目总投资220万元,其中购设备仪器164万元,购药剂药品39万元,培训费14万元,其他费用3万元。

(具体见附表)

申请中省投资140万元,市乡匹配10万元,群众自筹70万元。

 

第八章财务效益评价

 

宏观财务效益评价:

由于服务体系不健全,每年全乡6000头成母牛由于疾病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和间接经济损失是1095万元。

直接经济损失:

玩固性腹泻6000头×5%=300头×15000元/头=450万元。

即非常死亡中,玩固性腹泻占全乡成母牛的5%,每年有300头,按目前市场价格计算,每头成母牛价值15000元,仅此一项直接经济损失450万元。

流产死胎6000头×10%=600头犊牛×1/2母牛=300头犊母牛×6000元/头=180万元。

即非常死亡中,因流产造成的犊母牛死亡每年有300头,按目前市场价格计算,每头犊母牛价值6000元,仅此一项直接经济损失180万元。

因乳房炎造成产奶量减少6000头×20%=1200头×1000kg/头=1200T×1500元/吨=180万元。

即成母牛中,患乳房炎奶牛要达到20%,全乡患乳房炎奶牛总数量达到1200头。

如果每头每年减产1000公斤,全乡奶牛产奶量要减产1200吨,按当前市场价格计算,每吨鲜奶1500元,仅此一项直接经济损失180万元。

除此之外,全乡每年因腹泻、乳房炎造成患病奶牛1500头,每头每年医疗费200元,加之其它疾病医疗费用,每年因治疗费直接经济损失30万元,加之其它疾病医疗用30万元,直接经济损失60万元。

间接经济损失:

患腹泻和乳房炎奶牛每年总计1500头,造成的奶量损失每头牛平均可达1000kg,总量达1500吨。

间接经济损失225万元。

由于疾病防治体系的建立健全,每年可为全乡奶牛业生产换回经济损失1095万元。

微观财务效益评价:

项目建成后,奶牛疾病防治服务体系年服务性经济收入;年支出:

97.48万元。

收入和支出相比较,年盈利9.5万元。

 

第九章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环境影响评价

 

技术贡献:

项目建成后,某乡奶牛疾病防治体系技术含量将明显提高,全乡27名兽医、防疫技术人员将全面掌握奶牛乳房诊治技术,奶牛繁殖障碍诊治技术、奶牛代谢性疾病防治技术、乡畜牧中心11名同志将熟练掌握奶牛疾病实验室诊断化验技术,另外还将引带周边乡镇的奶牛生产水平提高。

产品贡献:

项目建成后,项目区每年将生产出无抗乳24000吨,比项目建成前提高20%。

生产的乳将彻底告别药物残留,体细胞含量符合国家标准,这将极大地促进绿色乳产业的健康发展。

就业贡献:

项目建成后,有效地降低奶牛生产的风险,提高经济收入,这将吸引广大城市下岗工人到农村从事奶牛生产,可以解决60多个就业岗位。

生产条件改善及农民增收情况:

通过项目建设,奶牛生产的发病率明显下降,奶牛生产空间更加广阔,奶牛个体的生理机能将明显改善,生产水平将明显提高。

广大农牧民奶牛养殖效益将增加1095万元,平均每头增收842元。

对国家贡献:

项目建成后,项目区每年将为企业提供24000吨绿色鲜乳,将实现收入1.3亿元,实现税收600万元。

生态效益评价:

项目建成后,将极大地降低牛群发病,这就避免了一些如结核、布氏杆菌病等人畜共患病源体的传播和扩散。

相应的土壤和水源也将进一步净化。

该项目属科技项目,相应项目建设过程中的病源微生物都有相应防治措施,对人畜生存环境不会产生任何污染,是绿色安全的科技项目。

 

第十章     项目的组织管理

 

市里成立项目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某市农业开发办。

某乡成立项目建设小组。

项目执行单位与技术依托单位关系:

项目执行单位某乡农牧综合服务中心技术依托单位为省兽医研究所,两者之间为合作伙伴关系。

某乡畜牧业中心为项目实施主体,为项目顺利实施提供奶牛疾病数据资料、仪器设备、技术人员、实施对象。

项目技术依托单位省兽医研究所负责项目咨询、论证、设计,提供奶牛疾病防治关键性技术支持,并承担部分项目技术培训工作。

项目建成后的运行机制:

项目建成后,要达到省农业开发部门要求的建设标准,国家实行一次性投资,产权归属项目执行单位,落实管护和使用主体,疾病防治中心在乡畜牧中心现有的基础上组建负责全乡奶牛疾病的咨询、监测、指导、防治和对各村屯服务网点的管理,受政府部门的领导和业务主管部门的指导,村级服务室和各屯服务点,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具有行业资质的兽医人员组建,在经营方式上走市场化、实体化道路,实行面向社会吸收股份,自主经营、自我完善,保证技术有人传播,疫情有人监测,疾病有人防治,实现乡、村、屯三级奶牛疾病防治良性互动,形成网络体系,使项目长期发挥作用。

示范推广的组织体系:

项目建成后,将由市政府组织农业开发办、畜牧局、各乡镇畜牧中心将项目成果向全市各乡镇推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