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好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衔接课题研究内容.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164103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4.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如何做好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衔接课题研究内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如何做好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衔接课题研究内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如何做好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衔接课题研究内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如何做好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衔接课题研究内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如何做好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衔接课题研究内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如何做好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衔接课题研究内容.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如何做好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衔接课题研究内容.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如何做好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衔接课题研究内容.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如何做好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衔接课题研究内容.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如何做好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衔接课题研究内容.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如何做好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衔接课题研究内容.docx

《如何做好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衔接课题研究内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如何做好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衔接课题研究内容.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如何做好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衔接课题研究内容.docx

如何做好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衔接课题研究内容

如何做好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衔接课题研究内容

一、加强学习习惯上的衔接,克服不良倾向。

在教学实践中,习惯对学生搞好学习来说,是举足轻重的前提,学好语文必须注意培养学生以下良好的习惯:

(1)课前有主动预习,课后有自觉复习的习惯;

(2)课堂上有思路活跃、勤记笔记的习惯;(3)课堂里有大声答问、大胆质疑的习惯;(4)课堂上有与同学合作学习共同探究寻求解决途径的习惯;(5)阅读时有随手查阅字典释疑的习惯;(6)有眉批圈点、边读边思考的习惯;(7)作文时有先构思、再写提纲、写正文以及加后记的习惯;(8)文章写成以后有读两三遍并进行自我修改的习惯;(9)课外阅读时有随手摘录、随时积累并运用的习惯;(10)有勤于动笔、写心得体会、记日记的习惯。

二、加强教学方法上的衔接,交给学生“钥匙”。

无数教学实践证明,学生语文学的好坏,是教师“引”出来的,而不是靠老师讲出来的。

学生升入初中后,对新的学习环境及一些新的教学方法很陌生,这时语文教师就要充分起好桥梁的作用。

方法上注重深入浅出,激发学习兴趣,不仅教他们“学会”,而且让他们“会学”。

老师除教知识外,还应多教方法,不仅“授业解惑”,还应该交给学生“钥匙”,让他们去打开语文知识的大门。

三、加强语文知识上的衔接,切实打好基础。

众所周知的道理:

蓝图再好没有砖瓦不行,文章再妙没有字词句不行,因此,对学生的严格要求,首先应严在字词句上,扩大识字量、掌握汉语拼音是搞好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的重要前提。

在严格训练、讲究效益的基础上,去开阔学生的阅读面,拓宽学生的视野,通过课外阅读、看报纸、听广播等活动,教会学生做读书笔记;通过“书法课”等语文实践课以及文学社团活动把学语文与学生学生活、做人紧密地结合起来,与时代发展紧密结合起来,让学生的学由被动向主动转化。

学生阅读的基础切实打好了,就应在写作训练上加大力度,以读促写,以写带读,培养学生运用语文知识的综合能力。

四、加强防差转差上的衔接,关键时刻拉一把。

学生进入初中后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学生成绩必然会出现好、中、差。

为了最大限度地使学生取得好成绩,防止学生成绩早分化、多分化,语文教师要重视提前做好防差转差工作。

教师要充分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认真分析原因,及时制定防差转差措施。

有的学生基础知识扎实,但运用能力差;有的学生阅读能力强,但写作能力差,因此教师要因人而异,因人制宜,差什么就补什么。

在中小学衔接阶段,学生思想容易波动,成绩也容易滑坡,关键时刻拉学生一把,就能不让他们掉队,使他们和其他同学共同进步。

五、初步设想

1.认真研读《语文课程实验标准》,分析小学和初中语文教学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教学方式和方法上的相同与异同,做对比性进行研究,然后找出衔接点和研究点,使研究工作有的放矢。

2.开展教学研究活动,通过深入对方课堂进行听课研究,发现中小学语文教学的异同点,找出共性和需要加强或者需要关注的问题,从而调整语文教学的内容和方式方法,以利于学生到初中后能顺利地适应语文学习,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3.研究学法,通过课堂学习的调查及课外阅读的拓展,研究初中和小学学习语文的不同的心理特点,学习方法,在布置语文作业和引领学生学习生活语文方面做研究。

4.做好学生的毕业跟踪发展研究,通过单元考试成绩和月考试成绩的分析,初中老师可以提出一些具有建设性的意见,供小学语文教学思考和实践。

5.做好每次研究的第一手资料收集和整理,特别是数据分析和整理,确保研究的实效。

六、具体策略

(一)小学阶段

1.加强百日字功的落实和研究,让外小出来的学生能说一口漂亮的普通话,能书一手漂亮的中国字。

做堂堂正正中国人,书漂漂亮亮中国字。

2.作文教学:

加强语文的生活化研究。

我笔写我心,作文是自由表达思想的教学内容,因此作文教学的提高需要从给学生体验的舞台,给学生作文的灵感,给学生生活的积淀,给学生思想的放飞,通过课内海量阅读、推荐阅读和了解国家大事,看新闻、看高品质的谈话节目等,培养学生用自己的眼光去看问题,用自己的思想去表达的习惯。

提高作文的有效性和趣味性,让每个学生自由畅写,交流分享,感受作文的价值。

将作文教学与综合素质紧密结合,从而提高作文的效益。

3.阅读教学:

一是加强读的训练,让学生喜欢读,喜欢大声读,达到读的三个层次:

读的正确;读的流利;读的有感情;二欣赏读,结合课文让学生欣赏部分名家朗诵,提高学生读的兴趣和读的技巧;三是书香校园打造注重实效,建立读书平台,落实读书评价,将读书纳入考试评价,总分的占20%,甚至可以单独拟定考试卷。

4.课堂教学研究:

一是老师要逐步放手,让学生有独立阅读,自我感悟的时间和空间,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辨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感,感悟文字的能力;

二是适当地整合教材,有意识地将生活语文渗透到课堂中来,让学生学会有思想地表达;

三是进一步改进教学方式,“自主、合作、探究”的自主学习方式要落实,建立学科资源库,通过资源博客引领学生阅读,引领学生写作,将有限的校内学习拓展到无限的课外学习空间。

诸如语文的研究性学习。

四是加大学法的研究,多研究学情学法,将教与学有机结合起来,尝试课堂备课的改革。

五是考试评价及命题的研究,通过命题分析及解题,探寻学生学习语文的规律。

(二)初中阶段

1.在七年级上半学期这个“过渡期”内应适当降低学习难度,帮助学生打好基础,增强学生自信心。

七年级新生面对新的环境、新的教材、新的老师,需要一段时间去适应。

教师应该放慢教学脚步,适当降低要求,让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在不断的成功体验中增强信心,从而产生持久的学习动力。

例如在初中语文第一册第一单元的教学中,不要急于对课文开展较深层次的分析理解,而应侧重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了解初中语文教材的特点以及语文学习的一般规律、方法。

又例如在初一上学期的每次测验或考试前,教师可与学生一起回顾、整理、归纳知识要点,列出详细的复习提纲;测验考试后再共同分析失误原因,总结教训;到初一下学期就可放手让学生自己进行上述工作。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尽量使用简单易懂的教学用语,避免使用深奥艰涩的学术语言。

对于学生的发言,无论答案正确与否,都应充分肯定其学习积极性。

总之,教师要珍视学生的点滴进步,保护学生要求进步的热情,在不断的肯定与鼓励中,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与能力,从半扶半放教学方式过渡到让学生自主独立地学习。

2.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与欲望,使学生在活学、乐学中提高语文思维能力。

教师要想方设法让课堂教学活起来。

教师务必发挥主导作用,依靠全体学生共同营造健康的课堂教学心理氛围,以促进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巧妙地运用各种教学方法,能使教学过程生动活泼,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吸收以及自学能力的形成。

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做法浅谈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做法浅谈

  中小学语文教学同属基础教育的范畴,它们是一脉相承的两个教学阶段。

小学语文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样本和基础,中学语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继续和深入。

但在现实教学过程中,作为一名长时间任教小学高年级语文的教师,我还是发现了两者之间存在着较为严重的脱节现象。

相当一部分小学毕业生升入中学后对语文学习感到很不适应,学习兴趣减退,学习效率降低,学习成绩变差,久而久之不光本学科学不好,还会对其他学科的学习产生消极的影响,分析如下:

  1差异

  1.1内容方式的差异

  小学语文教材比较单一,趣味性较强,内容浅显易懂,知识点也较少。

另外,小学没有升学考试的压力,学生的性格活泼开朗,这就决定了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进度较慢,课堂容量也相对较小,在教学方法上以朗读为主,教师启发,让学生对课文内容熟读生巧。

在复习时,教师对要掌握的知识更是反复讲,循环练,一回生,二回熟,三回烂。

所以,学生只要平时能认真听课,完成好作业,就能在考试时轻松获取佳绩,没有后顾之忧。

  现行的中学语文教材内容一下子显得深奥,课文主旨也变得深刻,知识性增强,趣味性减弱,有些课文并非“书读百遍”就能“其义自见”,可以说刚上中学对学生的要求就大大提高了,知识点除了大量需要记忆外,更侧重分析、理解、概括,思维难度增大。

加之,迫于中考压力,课时紧张,中学教师讲课速度一般较快,课堂容量大,许多知识只能一带而过。

由于班级学生数又多,教师不可能作细致的辅导,作业也不可能精批细改,这就要求学生要有高度自觉性,认真、独立地完成好作业。

测验题量大,难度高,时间少,且考点多作了变形,还有知识点的延伸,需要学生有一定的答题技巧和扎实的知识基础,才能高效地完成。

为了做好衔接,从一进入毕业班,我就着手引导学生做好课前预习,课堂自习,课后复习这“三习”工作,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1.2学习环境的改变。

  小学生年龄较小,在学校教师大多采用保姆式的教育方式,在家中家长过分溺爱,陪读、陪做作业的现象较为严重。

学生学习比较被动,对教师、家长此的依赖较强。

这就与中学学习产生了很大矛盾,中学对学生的独立性和自觉性要求较高,因一些刚进校的初一学生对学习无所适从,例如在自习课时,不知如何安排时间,不懂如何预习、复习。

为了避免这一现象的发生,我就要求学生家长在六年级就放手让孩子自个儿完成各项作业,并布置适当的家务让孩子来做,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

  2做法

  思想意识上。

开学伊始,教师应给学生打下“预防针”,告诉学生从小学六年级到初中一年级,看起来似乎只升了一级,但实际上却是“跳了一档”。

进而将中学语文在教材内容、教师教法和学生学法与小学的差别分析给他们听,以求他们在思想上有所转变,在心理上有所准备。

借此机会使学生趁早树立“不再被扶着走,而要独立行”的思想意识。

然而,教师并非完全地撒手不管,还是要半扶半放引着他们走一程,让他们进入一个环境能适应,师生会交流,沟通无障碍的阶段。

  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给予学生学法指南和学习习惯的规范,此乃“细水长流”的工作。

  首先,要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让他们认识到预习的重要性,也懂得该怎么预习。

一开始,学生对预习不知所措,教师就得对他们进行预习方法的指导:

要求他们从字词的记忆和文本的感知这两方面入手,充分利用好字、词典和课后的“思考练习”,告诉他们要把每一篇课文的预习都当成是在做一次阅读训练,还要求他们自己摘抄课文中的佳词美句、学习课文中的写作方法,积累起来,为今后的写作打下基础。

经过一个星期的督促和规范,他们基本上已经掌握了一些简易的预习方法。

在之后的一个月中,我又不定期地进行抽查,对做得好的学生进行表扬,树立典范。

现在班上的大部分学生都已经养成了良好的预习习惯。

  其次,教师要进行引导的就是听课的方法,尤其是如何做好课堂笔记。

教师在要求学生做课堂笔记时,还应该教会他们如何做课堂笔记,怎样从教师的表达中捕捉到有用的信息,并从中提炼出意思,还要用最简练的文字快速地记录,这是学生听课的“艺术”。

此外,教师还应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在课堂上充分激发他们的思维,与教师紧密配合,使自身成为课堂的主人,养成爱动脑、会动脑的习惯。

简单地说就是要做到“五个带”,即“带眼,带耳,带嘴,带手,带脑”。

那么,要做到聚精会神,积极思维,带脑才是最根本。

  接着,就是要规范学生的作业了。

教师布置作业不宜多,要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

学生要先复习后再做作业,《语文作业本》上的习题要求不看课本和笔记,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独立完成,要求他们把每一次这样的练习都看成是一次小小的测验,严格要求,力求提升。

  最后,还要给予复习方法上的指导。

复习有好几种,有课后复习、单元复习、期中复习、期末复习等。

课后复习基本上要靠学生本人的自觉性,最初教师可以利用课堂小结或课堂练习来帮助学生回顾一节课的知识点,之后逐渐放手,让学生自己整理一堂课的要点。

告诉他们一节课结束后,最紧要的事就是要把课堂上落下的笔记补完整,将教师课上讲过的知识点快速地在脑中“过一过”,发现问题立马询问老师或请教同学,这样就能及时补缺补漏。

单元复习时,如果时间充裕,就和学生一起列出较为详尽的复习提纲,也尝试着教他们利用单元提示来理清该单元的学习主题,以利于课文主旨的记忆。

期中和期末的复习,可用知识点大比拼的方式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避免枯燥乏味、繁杂冗长的复习。

就复习而言,最重要的,是要教给学生科学记忆的方法,督促他们按照遗忘曲线的规律及时进行复习。

  教学方法上。

教师需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与欲望,使学生在活学、乐学中提高语文思维能力。

教师想让课堂教学活起来,务必要发挥主导作用,依靠全体学生共同营造健康快乐的课堂教学心理氛围,以促进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巧妙地运用各种教学方法,能使教学过程生动活泼,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吸收以及自学能力的形成。

  总而言之,日常教学中的学法指南和学习习惯的养成,课堂上学习兴趣的调动,都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学习的内容出发,从全面发展的观点出发,从“适当难度”的原则出发,为学生做好分析、引导工作,帮助学生在中学语文学习的起始阶段,健康、平稳、顺利地过渡。

(原文地址:

关于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问题的有效思考

 

摘要:

中小学语文变化很大,二者有机衔接,是语文教师必须探讨的话题,也是教师一定要做的事情。

本文从初一语文与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衔接存在的问题入手进行剖析,主要探讨了目前中小学语文教学脱节现象的表现,分析了加强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

小学语文中学语文衔接策略

  

长期以来,中小学在语文教学中出现了较为严重的脱节现象,相当一部分小学生升入中学后对语文学习感到很不适应,致使学习兴趣减退,学习成绩下降。

因此,认真研究中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差异,寻求一条实现语文教学“中小学衔接”的有效途径,则是值得我们重视和研究的课题。

一、中小学语文教学脱节现象的表现

  1.教材内容和教学模式脱节

  现行小学语文教材内容比较简单,涉及知识点少,教师讲课速度较慢,往往采取多种形式的教学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兴趣。

相对来说,现行中学语文教材内容颇深,知识点增多,思维难度增大。

由于课时紧,中学教师讲课速度一般较快,课堂容量大,一些教学步骤只能一带而过。

小学有小学的一套模式,初中有初中的一套方法。

  2.学生学习习惯和方法脱节

  中学学习比小学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学习时间由教师安排到学生自主安排;学生的学习由小学的被动型转变为中学的主动型。

于是,相当多的学生在转型上出现了问题。

进入中学以后,大多数学生沿袭小学语文的学习方法,没有及早地认识到中学语文与小学语文的差异性。

  3.中小学的评价标准脱节

  接手初一新生的往往是刚从初三毕业班下来的教师,在思维习惯上受初三教学模式的影响,很难一下子转换角色来适应新生。

他们对学生的实际语文学习能力估计不够准确,对待初一新生往往要求过高,教学进度很快,甚至有的教师会用对初三学生的要求来要求他们。

这样一来,许多学生在刚开始初中语文学习的时候就明显感觉到不知所措,效率低下,久而久之就失去语文学习的兴趣,甚至对语文学习产生畏惧感。

二、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策略

  1.做好学生心理状态的衔接

  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问题涉及的是处于两个年龄段的同一批学生,根据儿童期和少年时期的身心发展特点,需要在面对新环境的情况下适时地加以心理调节,以适应向初中的过渡。

无论是教师还是家长都要在衔接期更多地关心学生。

随着年龄的增长,初一学生较小学毕业前,身心发展都有了一定的变化,如表现自我的欲望不如小学阶段强烈,学语文的兴趣会逐步下降,这就需要教师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做好师生间情感上的交流,继续保持和发展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2.加强教学方法的衔接

  无数教学实践证明,学生语文学习的好坏,是靠教师“引”出来的,而不是靠教师讲出来的。

小学生升入初中后,对新的学习环境及新的教学方法很陌生,这时语文教师就要当好“桥梁”,多给学生学习方法上的指导,不仅让他们“学会”,更要让他们“会学”。

笔者在十几年的教学实践中发现,要使我们的教学有成功的希望,就必须以学生为本,积极摸索激趣方法,运用灵活多样的、适合本班学生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欲望,依靠全体学生共同营造健康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在愿学、乐学、勤学中提高语文能力。

  如,在讲授蒲松龄的《狼》时,笔者让学生八人一组研究文本,之后让学生当小老师,串译、讲解课文。

讲课的学生在准备阶段全身心投入,将课文及课下注释完全背诵了下来。

上课的时候,小老师们各显神通,有的用图画展示故事情节,有的讲故事,有的表演课本剧,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真正地把学生摆到了“学习的主人”的位置上,教学自然收到了极大的成效。

  3.了解基础,补缺补漏

  做好工作的一个基本原则,就是要“有的放矢”。

为了搞好初中和小学的衔接,让初一学生在学习上平稳过渡,首先就要进行调查研究,摸清学生的基础,然后以此来规划自己的教学,以提高教学的针对性。

这个基础,包括学习、知识、能力等方面的情况。

可以通过进行摸底测试、对毕业成绩分析、和学生交谈等方法,来了解学生的基础。

如果不了解学生的基础,教师的教学工作就没有明确的目标,很可能就“事倍功半”。

接着要对学生进行补缺补漏。

补缺时要注意面向全体学生,教师就要根据实际,有针对地进行,做到“有的放矢”。

  4.重视初步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思维能力在语文学习中占有重要地位,学生能否准确地分段,概括段意,归纳中心思想,将语言文字组织成文,跟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的强弱有很大关系。

  小学生的思维有着明显的具体形象性,他们往往难以从整篇课文中概括出文章的精髓或者剖析出各段落间的有机联系。

因此,进入中学阶段,就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让学生掌握有根有据、有条有理、前后一致地思考问题的方法,发展他们综合、归纳、类比的思维能力,以适应学习的需要。

  5.加强中小学语文教师之间的交流

  建议上级主管部门能够多提供中小学语文教师一起交流学习的机会,建立相关的中小学衔接教学的教研活动制度,定期开展观摩研讨活动。

每次活动围绕一个专题,扎扎实实地研讨一些问题。

研讨活动以课堂教学研讨为主,同时在相互听课之外,可尝试更开放一些,那就是小学教师上初一的课文,初中教师上小学的课文。

这样的研讨活动,可以帮助教师了解中小学语文教学的不同内容,了解语文课程目标在不同的知识点、不同的能力训练点上各自的教学要求,了解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学习、认知特点,了解中小学之间不同的教学风格,更好地相互交流教学理念,相互学习教学方法,共同取长补短。

  总而言之,对于刚升入初中的学生来说,他们要在几个月内接受不同于以往的上课模式,承受很有冲击力的中学语文教学,自然需要磨砺。

而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们,在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的过程中,要少一点功利,多一点耐心;少一点抱怨,多一点理解。

立足学生的未来,引领着他们感受中小学语文学习的无穷魅力。

  参考文献:

  [1]邓云庭.浅析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衔接[J].学术研究,2011(4).

  [2]王艳梅.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衔接问题探讨[J].考试周刊,2011(63).

  [3]王宗堂.浅谈中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衔接[J].教研教学理论,2012(11).

  [4]周翠芳.对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的一点思考[J].中学教学参考,2012(05).

(原文地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