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成人高考专升本语文复习资料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164536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32.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国成人高考专升本语文复习资料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全国成人高考专升本语文复习资料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全国成人高考专升本语文复习资料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全国成人高考专升本语文复习资料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全国成人高考专升本语文复习资料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全国成人高考专升本语文复习资料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8页
全国成人高考专升本语文复习资料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8页
全国成人高考专升本语文复习资料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8页
全国成人高考专升本语文复习资料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8页
全国成人高考专升本语文复习资料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8页
全国成人高考专升本语文复习资料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8页
全国成人高考专升本语文复习资料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8页
全国成人高考专升本语文复习资料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8页
全国成人高考专升本语文复习资料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8页
全国成人高考专升本语文复习资料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8页
全国成人高考专升本语文复习资料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8页
全国成人高考专升本语文复习资料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8页
全国成人高考专升本语文复习资料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8页
全国成人高考专升本语文复习资料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8页
全国成人高考专升本语文复习资料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8页
亲,该文档总共2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全国成人高考专升本语文复习资料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全国成人高考专升本语文复习资料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国成人高考专升本语文复习资料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全国成人高考专升本语文复习资料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季氏,季康子,春秋时鲁国的大夫,把持朝政;

  颛臾,春秋时附属于鲁国的小国。

  主旨:

本文批评了季氏兼并颛臾的企图,并阐发了孔子治国以礼、为政以德的政治主张。

  《疑难词句》

1,冉有、季路见于孔子:

冉有、季路被孔子召见。

2,无乃尔是过与:

恐怕是要责备你吧。

(过:

责备)

3,何以伐为:

为什么要讨伐他?

  4,是社稷之臣也。

(是:

代词,这,指颛臾)

  5,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陈:

施展,就:

担任,列:

职位)

  6,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疾:

痛恨,舍曰:

不说,辞:

找借口)

  7,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既来之,则安之。

(来:

招徕,使动用法)

  8,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学习要点》

1,孔子反对攻伐颛臾的理由。

  历史看,“先王以为东蒙主”,是自家人。

  从地域看,“在邦域之中”。

  从政治关系看,本就属于国家的臣子。

2,孔子的治国以礼、为政以德的政治主张。

孔子治国以礼、为政以德的政治主张就是“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修文德”。

  3,以对话形式展开驳论,破中有立。

  由冉有的三段话,引出孔子的三段议论。

冉有三段话:

报告事实,推卸责任,为季氏辩护。

孔子抓住冉有的三段话,一一加以驳斥。

并在驳论中正面阐述自己的治国以礼、为政以德的政治观点。

4,本文论据

  历史事实论据:

“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现实事实论据:

颛臾“在邦域之中”,“是社稷之臣”;

冉有、季路“远人不服而不能来,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名人名言论据:

“周任有言”。

5,比喻句,排比句,反诘句

  比喻句:

批驳冉有、季路推卸责任,用“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

“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排比句:

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反诘句:

“求,无乃尔是过与?

”“何以伐为?

”“则将焉用彼相矣?

”(注:

反诘句是反问句中的一种,反问句后面不说出答案的句子为反诘句。

反诘句是学习的一个重点,也是难点)

6,“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的双重寓义。

  将季氏比作“虎兕”,虎兕出柙,比喻季氏攻打颛臾;

将颛臾比作“龟玉”,龟玉毁于椟中,比喻颛臾被消灭。

  将冉有、季路比喻看守虎兕与龟玉的人,虎兕出来行凶,龟玉被毁,是看守者的失职。

7,理解下列成语

(1)开柙出虎;

负责看管的人失职,或放纵坏人。

(2)分崩离析:

国家或团体四分五裂。

(3)季孙之忧:

引起忧患的不在外部,而在内部。

  (4)祸起萧墙:

灾祸是从内部产生的。

8,《重点段落分析》

  孔子曰:

“求,周任有言曰:

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

且尔言过矣。

虎兕出于匣,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1)这段话的主要论点是:

批驳冉有推卸责任的说法。

(2),“虎兕出于匣,龟玉毁于椟中”双重寓意是什么。

见《学习要点》6。

(3)论据:

属于理论论据(名人名言)。

(4),论证方法:

演绎法。

《寡人之于国也》(重点文章)

孟子:

(1)名轲,字子舆。

战国时人。

是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主要代表。

  

(2)主张施仁政,行王道。

倡导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

  (3)其散文善用“欲擒故纵,引君入彀”的论辩方法。

  《孟子》是孟子和他的学生万章所编。

  《主旨》

  文章体现了孟子的王道思想,并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战国时代社会的不平等。

  《疑难辞句》

(1)邻国之民不加少。

(加:

更加)

(2)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走:

跑)

(3)直不百步耳。

(直:

只)

(4)数罟不入洿池。

(数:

细密)

(5)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王:

动词,王天下,即以仁政统治天下)

(6)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罪:

归罪,岁:

一年的收成,斯:

这样)

(7)谨庠序之教。

(认真办好学校的教育)

(8)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检;

约束,制止;

发:

发放。

1、孟子王道政治的内容。

  反对霸道,推行仁政,反对战争,发展生产。

  使人民养生葬死无遗憾,再施以礼义道德教育。

2、本文论述的线索

  以“民不加多”“民如何加多”为线索。

3、本文的内容结构。

  本文分为三大部分。

  梁惠王提出“民不加多”的疑问。

  孟子先用“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揭示梁惠王做法实际上与邻国没有本质的区别。

  阐述了使民加多的初步措施,根本措施,及应该持有的正确态度。

4、掌握连锁推理的句式。

连锁推理:

以前几句得出的结论为前提,推出新的结论,再以新的结论为前提,推出更新的结论。

这种方式层层推进,环环相扣,承接紧密,气势充沛。

5、孟子实行王道的措施

(1)初步措施: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2)根本措施: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申之以孝悌之义”。

6、善用比喻。

  

(1)“五十步笑百步”比喻梁惠王的治国方法与邻国没有本质区别;

  

(2)用拿刀杀人,说“不是我杀的,是刀杀的”比喻不顾百姓的死活,把“涂有饿莩”归罪于年成不好的谬论。

7、排比句

  

(1)“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

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

斧斤以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2)“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重点段落分析》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人死,则曰:

“非我也,岁也。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

“非我也,兵也?

”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这段话的论点:

说明治理国家要考虑主观原因,不能推卸责任。

  这段话的论证方法:

属于比较法中的类比法。

  这段话的比喻句:

比喻的本体是“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喻体是:

“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秋水》(重点文章)

  庄子,战国时人,老子后道家主要代表,与老子并称“老庄”;

  主张顺应自然,提倡无为而无不为;

  文章想象丰富,善用寓言。

  在无限广大的宇宙中,个人的认识和作为都要受到主客观条件的制约,因而是十分有限的。

给我们的启示是:

人们不能囿于个人的见闻而自满自足,应该努力学习,不断进步。

(1)东面而望,不见水端。

(东面:

面朝东;

面:

动词,向东)

(2)望洋向若而叹。

(望洋:

仰视的样子)

(3)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

(少:

小看,以……为少,动词;

轻;

轻视,以……为轻,动词)

(4)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

(已:

停止;

虚:

虚空)

(5)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

(以:

因为;

自多:

自夸;

多:

自负)

(6)闻道百,以为莫已若者,我之谓也。

(听到各种道理,以为没有人比得上自己,这就是说的我呀。

(7)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现在我看你难以穷尽……我将永远被明白大道理的人耻笑)

(8)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

(不是像你刚才那样自夸水势的浩大吗?

(9)拘于虚也。

居住的地方。

1、本文的寓言特色

  本文虚构河伯与海若对话的寓言故事,将抽象的哲理形象化。

海若是庄子思想观点的化身,河伯是庄子要批判的思想观点;

2、景物描写的作用

  开头的景物描写,以河水与海水大小的对比,陪衬河伯与海若的不同思想境界,形象地突出了主题,为后文的发展作了铺垫。

3、善用比喻

  井蛙不可语于海者,拘于虚也;

夏虫不可语于冰者,笃于时也;

曲士不可以语于道也,束于教也。

(也是排比句)

  吾在天地之间,尤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

(也是反诘句)

  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

  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

  此其比万物也,不似毫末之在于马体乎?

4、排比句

  

(1)五帝之所连,三王之所争,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尽此矣。

见上面例句

5、反诘句

  见上面例句

  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

  1,文章开始第一段。

(1)这段话在写景方面有什么特点?

  从主观视觉感受来反映客观世界的黄河。

(2)这段话的大意。

  写河伯由自大到自己认识到渺小的转变。

(3)这段话在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

  起到铺垫作用。

  2,五帝之所连,三王之所争,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尽此矣。

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

(1)这段的观点:

五帝等人的作为,都是微不足道的;

伯夷、仲尼是在自高自大。

(2)论证方法:

前三句,归纳法。

后面,类比法。

  (3)修辞手法:

排比、比喻、反诘。

《大同》(泛读课文)

  《礼记》成书于西汉中期,是儒家学说的经典著作。

  大同:

即人类的理想社会,大团结、大和谐的社会。

按照儒家学说,五帝时代(黄帝、颛顼、帝嚳、尧、舜)是大同社会,是“大道之行”的时代。

  孔子对春秋末期的社会现实不满,论及“大同”“小康”理想社会,表达了对当时社会现状的不满,对“克己复礼”,重建“大同社会”的美好憧憬。

  《疑难词语解释》

(1)仲尼之叹,盖叹鲁也。

孔子的慨叹,是由于鲁国的缘故。

(2)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

我没有赶上,但是心里向往那个时代。

(3)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在大道运行的时代,天下为全民所有,推选有才能的人参加管理,讲求诚信,谋求和睦。

(4)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所以,人们不仅亲自己的亲人,还亲别人的亲人;

不仅爱护自己的子女,还爱护别人的子女;

使老人有所终止,壮年人能有工作,小孩能健康成长。

(5)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在这种情况下,奸谋就不会产生,盗贼就不会发生,大门不用关闭,这就是大同社会。

(6)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

用礼来规定君臣的名分,用礼来加深父子的亲情,用礼使兄弟和睦,用礼来使夫妻和睦。

(7)以著其义,以考其信,著有过,刑仁讲让,示民有常。

用礼来考察道义、诚信、过错,以仁爱为典范,向民众明示为人行事的常规。

  重点掌握大同社会与小康社会的区别。

(对比手法)

  大同社会小康社会

(1)在社会所有制与政治目的

  “天下为公”“天下为家”

(2)人事制度

  选举制:

“选贤举能”

  世袭制:

“大人世及以为礼”

(3)精神文明

  “礼”自然运行于自然与人类社会之间,人欲与礼自然融合,人自然顺应自然。

  “讲信修睦,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圣人用“礼”约束人欲,治理天下。

  “各亲其亲,各子其子”

(4)物质文明

  物质极大丰富,“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皆有所养”

  “以礼设制度,以立田里”

(5)社会治安

  “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外护不闭”

  “城郭沟池以为固,谋用是作,兵由此起”

  运用排比句,增加了气势。

  “大道之行,天下为公,选贤与能,……如有不由此者,在势者去,众以为殃,是谓小康。

  这段话分析了大同与小康的社会主要特点。

  这段话分为两层:

一层,说明大同社会的特点;

二层分析小康社会的特点。

  论证方法为对比法。

修辞方法为排比法。

《谏逐客书》(重点课文)

  李斯,战国时楚国人;

对于秦始皇统一全国起到重要作用;

  其散文长于说理,富有文采。

  《谏逐客书》载于《史记·

李斯列传》。

  “书”这里不是书信,而是奏章,为古代臣子向君主陈述政见的一种文体。

(重点)

  要认真阅读课文后面的注释1,理解写作这篇文章的背景。

  本文以秦国历史上四位君主纳客而成就帝业为据,说明客卿之功;

列举大量事实说明英主不应该重物轻人,并从理论上面说明逐客与纳客的利害关系,从而指出逐客是不利于秦国事业发展的,逐客是错误的。

(1)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

(窃:

私下;

过:

错误)

(2)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

因此;

殷盛:

富足;

乐用:

乐于为国效力)

(3)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获:

俘获;

举:

攻取;

治强:

安定富强)

(4)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

(散:

使……散;

从:

合纵;

西面:

面向西;

施;

延续)

(5)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

(向使:

当初假使;

却:

拒绝;

内:

纳)

(6)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跨:

统一;

制:

制服)

(7)是以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

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

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

(让:

排斥;

择:

选择;

就:

动词,成就;

推却;

明:

光大)

(8)却宾客以业诸侯。

(业:

动词,使……建功立业)

(9)来丕豹、公孙支于晋。

使……来。

(10)强公室,杜私们。

(杜:

杜绝)

1、本文第二段分析。

采用归纳法,从历史上说理。

秦国历史上四个国君因纳客而成就帝业。

注意:

要记住四个秦国的国君的名字及事情。

2、本文第三段分析。

从现实说理。

先用大量事实铺陈秦王爱的“物”全不是秦国出产的,与秦王用人上排斥客卿进行对比,然后指出重物轻人与秦王统一天下的目标相悖。

3、正反对比的论证说理方法。

  第二段,穆公、孝公、惠王、昭王等四君以“客之功”是正面论述,与“向使”的反面推理,构成对比。

  第三段,对物的“非秦者爱”与对人的“为客者逐”构成对比;

  第四段,“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与秦的“弃黔首以资敌国”构成对比;

  全文都是以纳客之利来对比逐客之害。

4、铺陈的写法(用铺陈写法,更大量运用排比句完成)

  第二段,“西取”“东得”“迎”“来”:

“拔”“西并”“北收”“南取”“包”“制”。

  第三段,更是铺陈秦王喜欢珍宝,美色,音乐;

  1,文章第二自然段。

(1)划分层次。

  分为两层。

第一层“昔穆公求士……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

”证明秦国历史上任用客卿建功立业的事实。

第二层,驱逐客卿是不对的。

(2)论证方法。

  第一层是归纳法,第二层是对比法。

(3)所列举的四位秦国国君任用客卿的侧重各是什么。

  穆公争霸,孝公变法,惠王扩张,昭王安内。

任用客卿各有侧重,有利突出客卿的多种作用。

  2,文章第四自然段。

(1)这段的中心论点。

  论述了逐客之害。

(2)划分层次。

第一层“臣闻地广者粟多……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

  第二层“今乃……”

  (3)论证方法。

  第一层:

类比法;

第一层与第二层之间:

对比法

(4)修辞方法。

  排比,对偶。

《陈情表》(泛读课文)

李密,三国时在蜀汉做过尚书郎。

西晋时,晋武帝征他为太子洗马。

他以祖母年老多病为由推辞不就。

  向晋武帝陈述自己与祖母相依为命,暂时不能为官的苦衷。

李密属于亡国之臣,面对新朝天子的征召,他婉言陈情,是冒着不与新朝合作的风险的。

  《疑难字词》

(1)生孩六月,慈父见背。

(见背:

去世,死了。

(2)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童。

(强近:

亲近的亲属。

应门:

照看门户。

(3)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区区:

私自;

废远:

放弃奉养而远离。

(4)门衰祚薄,晚有儿息。

(祚薄:

福气衰微。

(5)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

(婴:

缠绕。

(6)猥以微溅,当侍东宫。

(东官:

太子的住处。

1、掌握“以子之矛,克子之盾”的论证方法。

  作者紧紧抓住“圣朝以孝治天下”这一说法,表明自己奉养祖母就是在实践朝廷这一号召,而晋武帝硬要他奉诏,反而会使他自己陷入自相矛盾的境地。

2、夹叙夹议,以情动人。

  作者在抒发议论时,更多的是在陈述自己的苦衷,夹叙夹议,叙议结合,以理服人。

3、骈散结合的文体特点。

  文章大量采用整齐的四句形式,其中又有大量的散文句子,骈散结合的形式,既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又不显得呆板。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

前太守臣逵……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本段说明上表的原因,点名奉亲与奉诏之间的矛盾。

  过去州郡长官都曾举荐自己,自己都因为这一原因没去。

意在表明自己这次难以奉诏并非偶然,而这次朝廷的征诏,使自己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

《五代史伶官传序》(重点课文)

  欧阳修晚年自称六一居士。

支持“庆历新政”,

  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唐宋八大家之一。

  主张文章要“明道,致用,事信,言文”。

  本文选自《新五代史伶官传》。

  阐述了国家的盛衰取决于人事,而非天命。

通过五代后唐李存勗政权的盛衰,论证了忧劳兴国,逸豫亡身,“满招损,谦得益”的道理。

  1,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与:

给;

其:

语气副词,表命令。

  2,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

(当他用绳索把燕王父子捆绑起来,用匣子放入梁朝君臣的首级,送进太庙,把箭还给先王,把成功的喜讯向他报告时,他的气概盛大,可说是够豪壮的。

  3,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一个军人在夜间一声呼喊,叛乱者四处响应,庄宗仓皇从东门逃出,没等见到叛贼,士卒就逃散,君臣面面相视,不知逃到哪里,以至于剪断头发,对天盟誓,泪流满面,沾湿衣襟,是何等衰败的景象。

  4,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

(举:

全部,所有的。

  5,智勇多困于所溺。

(溺:

沉溺的人或事情。

  《学习要点与难点》

  本文是史论。

  本文的中心论点。

见主旨。

  本文的对比论证方法。

  后唐庄宗在消灭仇敌时,意气风发,极写其强盛;

在大功告成,天下平定后,又极写其衰败,在盛衰、成败、兴亡的对比中,阐述了本文的主旨。

  本文的论据

后唐庄宗兴国及败亡的历史事实;

  理论论据:

《尚书》的话;

以及警语,“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文章第三段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归纳法,对比法。

  这段话的论据:

理论论据中的名人名言论据。

《答司马谏议书》(泛读课文)

  王安石,北宋著名的政治家,进行过变法。

  唐宋八大家之一,主张为文要“有补于世”,“以适用为本”。

  北宋年间,在宋神宗的支持下,王安石进行了一次变法,遭到了司马光等人的反对。

司马光写了一封信给王安石,抨击新政。

本文是作者的复信。

  这封书信,驳斥了保守势力对新法的种种责难,表示了坚持改革,决不动摇的决心。

  1,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鲁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重念:

又考虑;

反复:

书信的往来;

具道;

详细说出来)

  2,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

(辟:

批驳;

难:

责难;

壬人:

小人)

  3,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

(胥:

相与;

非特:

不仅仅。

  4,如今当一切不事事。

(事:

动词,做。

事:

名词,事情。

  本文是一封书信。

属于驳论。

  本文批驳的反面论点是:

侵官,生事,征利,拒谏,致怨;

  本文驳论是驳论点,分为三部;

一,确立论辩双方公认的判定是非的标准,即名实是否相符。

二,将对方攻击自己的言论归纳成五个论点;

三,逐一加以批驳。

要把批驳的论点,与批驳的内容相对应掌握。

  《重要段落简析》

  文章的第二段

  作者将对方攻击自己的论点归纳成五点,侵官,生事,征利,拒谏,致怨。

然后一点一点加以批驳。

要注意掌握批驳的论点与批驳的内容之间的联系。

  作者理论的原则是:

名实是否相符。

  作者在回信中,做到既坚持原则,又不伤和气。

表面上十分客气,但骨子里坚定改革不动摇,柔中寓刚。

  在批驳“致怨”时,分为两层:

第一层,指出致怨的原因在于社会风气不好;

  第二层,用盘庚之迁的历史事实论据,类比自己改革到底,决不动摇的决心。

《论毅力》(重点课文)

  梁启超,中国近代思想界主要代表人,最早用资产阶级史学观点研究中国历史的人。

参加并领导戊戌变法。

  《论毅力》选自《饮冰室合集》,写作于戊戌变法失败之后不久。

  “有毅力者成,反是者败”。

即只有具备坚韧毅力去战胜逆境,才能在事业上面获得成功。

  1,而顺逆两境又常相间以迭乘。

(迭乘:

交替呈现。

  2,及骤尝焉而阻力猝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