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面语言范例实用word文档 22页文档格式.docx
《书面语言范例实用word文档 22页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书面语言范例实用word文档 22页文档格式.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秋雨綿綿,万请自爱。
秋风萧萧,至祈摄卫。
秋风多厉,为国珍摄。
近日天寒,谅已早自卫摄。
渐入严寒,伏维珍重自爱。
时值冰天雪地,起居何以,不胜悬悬。
寒威虽烈,起居谅必佳胜。
日来寒威愈烈,伏维福躬无恙。
严风极冷,请原自珍爱。
近来寒暑不常,退祈珍重自爱。
气候多变,希自珍卫。
报载是日你处大风降温,贵体安否,念念。
强饭加衣,顺时珍摄。
问病
大示收读,尊恙极念。
闻君欠安,甚为悬念。
闻病甚念,各请安心静养。
顷闻您卧病数日,心甚念之。
闻您抱恙,不胜悬念,特函问候,祝早日痊愈。
知尊恙复发,暂停公务,甚念甚念。
尊恙有起色,甚以为慰。
尊恙愈否,念念。
尊恙已大愈否?
望珍摄自重。
衣餐增适,动定成真。
贵体新痊,诸唯珍重。
前遇来函,知尊恙已痊愈。
函望加意调护,切莫掉以轻心。
重病新愈,望多休息,并诸节劳为盼。
欣闻贵体康复,至为慰藉。
自述
贱驱如常,眷属安健,聊可告慰。
敝寓均安,可释远念。
合家老小安好如常,请勿念为要。
气亿虽不佳,幸寓中均平善,勿念可也。
此地已转寒,阖寓无恙,请释悬念。
本地近日时冷时暖,惟寓中俱安,可请勿念。
我微恙已愈,现顽健仍如往日,希释念为幸。
偶然微恙,害及肠胃,幸近已向愈,不旦当可复原,希勿念为幸。
日前患病,现已复原,妇孺亦安行,可锦注耳。
贱恙时作时止,毕竟如何,殊不可测,只得听之。
财体初安,承问极感。
大示读悉,奖饰过份,实不敢当。
但当努力学习,以不负故人之望。
自信多年来,虽无赫赫之勋,然治事甚勤,如始如一。
祝贺
篇二:
语文案例
语文新课程研究案例
一、教师参与语文课程建构案例
郭初阳《夸父逐日》研究型教案
(一)以简介《山海经》导入
《山海经》成于战国一西汉年间。
全书共十八篇,分为《山经》和《海经》两个部分。
《山经》即《五藏山经》五篇;
《海经》包括《海外经》四篇,《海内经》四篇,《大荒经》四篇和又一篇《海内经》。
它以描述各地山川为纲,记述了许多当地的神话传说。
(二)比较《山海经》中另一段文字
1.《海外北经》: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走到太阳中?
),渴,欲得饮。
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
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2.《大荒北经》: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成都,载天(戴天,极高)。
有人珥(挂耳上)两黄蛇,把两黄蛇,名曰夸父。
后土生信,信生夸父。
夸父不量力,欲追日景(日光),逮之于禺谷。
将饮河而不足也,将走大泽,未至,死于此。
(三)神话分析
学生思考讨论:
夸父神话究竟隐藏着先人对于哪种自然现象的猜测和解释?
解释一:
夸父族,揭开昼夜交替之谜,不断向西迁移。
看看太阳到底降落到什么地方。
[清]郝懿行夸父族聚居于河南灵宝县东南,与陕西太华山相连。
解释二:
月神。
台湾杜而未:
月与日的竞赛,“入日”——日蚀。
成功后即死亡。
新月三天后仍出来,以“弃其杖,化为邓林”——邓林为繁星。
解释三:
茅盾《神话研究·
巨人族及幽明世界》夸父:
地下阴间神。
1.夸父行迹巨伟多力,如希腊和北欧神话中的巨人族(提坛),闭居于北方的底下穴(塔塔罗司)。
夸父为后土的后裔,后土也正是主治地下幽都的神。
2.从北方成都载天山出发,逐日一周后又回到此山。
北—东—南—西(禺谷)—北。
神话之本质:
以夸父为代表的阴间势力与天神争霸,被天神所征服。
解释四:
水神。
吕思勉,王孝廉:
夸父神话的“夸父逐日”和“夸父之死”,水神与火神之争,而作为火神光明神胜利的神话象征。
《山海经·
东山经》:
又南三百里,曰豺山……有瘦焉,其状如夸父而彘(zhi)(猪)毛,其音如呼,见则天下大水。
1.“循环运动”是夸父神话的本质特征。
对降雨现象的诗化寓言表达。
水神的上下循环运动。
出自北方阴间,失败于南方阳盛之位,最后重返北方,回归水的生命之源。
“黄泉”。
巨人追赶太阳——水的上下运动
与日逐走——遵循太阳运行之道
丢弃的杖——象征雨水降下
邓林——新的生命
2.《山海经·
大荒东经》:
应龙处南极,杀蚩尤与夸父,不得复上。
故下数旱,旱而为应龙之状,乃得大雨。
3.夸父——水神的阴性或女性身份(降雨功能)。
《读山海经·
其九》
[晋)陶渊明
夸父诞宏志,乃与日竞走。
俱至虞渊下,似若无胜负。
神力既殊妙,倾河焉足有!
馀迹寄邓林,功竟在身后。
神力既非凡又巧妙,黄河水已倾尽却未喝够;
喝完两条大河哪里够,突出其神力妙殊。
(四)神话比较
1.精卫填海(复仇之象征)
2.[法]加缪《西西弗斯神话》(荒诞的对抗)
(五)象征层面
李锐《旷日持久的煎熬》(《读书》1997年第5期)
只是这一个半世纪以来的;
一次又一次的战乱,一次又一次的流血,一次又一次的自毁自戕,使这场煎熬变得惨绝人寰般的酷烈。
一百五十年,对于历史太短,对于生命却又是何其漫漫!
当希望一次次地变成绝望,当绝望一次次地变成虚妄,我们又拿什么来慰藉生命?
拿什么来慰藉一代又一代悲绝的心灵?
每想到此,我就反复想起那个中国人的古老的神话,这神话很短,它只有三十七个字: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
渴,欲得饮;
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
未至,道渴而死。
弃其杖,化为邓林。
”这三十七个字,越过千年悠悠岁月朝我们走过来的时候,我们就会想起一个长长的没有走到“大泽”的“道渴而死”者的名单:
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们死了,孙中山、黄兴、秋瑾们死了,李大钊、陈独秀、瞿秋白们死了,王国,维、陈寅恪们死了,鲁迅死了,胡适们死了,胡风、老舍、傅雷们死了,离我们最近的顾准也死了……总有一天,会轮到我们道渴而死的。
是的,还是“道渴而死”。
我们不能欺骗自己,我们心里都知道去“大泽”的路正遥遥无期。
在我们之后,还会有不知多少“道渴而死”者倒在这去往“大泽”的路上。
我们该把这三十七个字刻到石碑上,把这三十七个字刻在石碑的两面,把这石碑放在我们的心里——以悼念死者,以昭示来者。
是的,“未至,道渴而死。
”这是我们的宿命。
(选自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http:
//www.ruiwen.com)
干国祥《陈涉世家》说课稿
——“教材之我见”
我先提出以下几个问题,作为对一篇文言文传记课文的思考:
①对文言文而言,字词的解决是必然的,然而是把解决字词作为学习的起点、目标,还是把它作为手段结合在过程中?
②就课文而言,我们学习的指向是“陈涉起义”这一事件及其意义,还是胨涉其人在某一历史场景中的言与行?
③是就文解文,还是进行历史还原?
是袭用历史定论,还是让学生与原初的文本进行对话?
通过这些问题的思考,我们可以发现,我们面对教材时,首先还是一个采取何种思维范式的问题。
第一个问题不言自明,虽然在实际操作中绝大多数老师还是会因袭与简便起见采取逐字逐句的解释,但大家都已经知道第二种方式是较为合理的教学方式,只是对于其中的原因却不甚明了。
我想最理想的文言文教学就是让学生用文言的句式来直接进行阅读与思考,而不应该时时借助于翻译这一拐杖。
字句的疏通,只是为了在肯綮处给学生以帮助,而不应该把文言文教学当成先翻译为白话,用白话思考、讨论对话的过程。
第二个问题其实是想纠正由于政治原因所导致的对课文理解的干扰,由于对“农民起义”这一政治形式的重视,所以本文作为人物传记,却被错误地当成是历史事件的记叙来进行解读;
我以为这在教学中应该进行“纠枉”。
:
第三个问题又回到了学习《鲁迅自传》’时的困惑:
是授予既定语文及历史知识,还是让学生与历史上的心灵进行直接的对话?
由于在上一课文已经讲得比较多,这里不再展开。
以上的这些思考也势必将影响到教学的设计。
——教学处理意见
首先,我认为在教学中应该避免两个很容易走入的“误区”:
1.以翻译代替教学;
把文言文学习等同于一种新的简单训诂学,而应该积极培养学生的文言文“文感”。
采取的方法,一是诵读,二是多直接用课文中的原文来解答问题’,尽量少用翻译后的句子来回答问题。
2.大量讲《史记》及其司马迁的知识,以知性的介绍代替感性的阅读。
《史记》作为一部伟大的历史及文学著作,它的某些特点在文中有着体现,不应该用伟大的定义来取代文本的解读。
其次,在具体操作上,我个人观点是在解决整体诵读课文和重难点字词的基础上,向课文外面走,“把历史请回来”,用增加课文历史感的方法来进行教学。
时代复原:
把“陈涉起义”放到那个波澜壮阔的历史背景中;
从秦统一六国开始,到秦的暴虐与各地的怨声,并略讲陈涉起义之后的故事(楚汉相争),即重现一个“史诗般的英雄时代”,点明其序幕的作用。
理解作者采取纪传体形式的原因与特点:
突出个人在事件中的命运与感受,而不只是把人当成历史发展中的可有可无的几个符号。
这从文章的裁剪、条理、人物言行的处理中可以看出这一点。
譬如,文章中多次详细引用了陈胜的话: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死国可乎”、“且壮士不死则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其中陈胜“天下苦秦久矣”的一段话,不计算标点,整整用了100个字。
而写一场战争,有时只有十来个字,如“攻大泽乡,收而攻蕲,蕲下”,10个字,就交代了两场战争的经过与结果。
这种详略的取舍,无疑是为了突出人物的性格与命运的关系。
历史是从语文中被分家出去的。
失去了历史的观照后,我们的语文课堂已经显得越来越单薄。
所以我认为,对历史兴趣的培养也理应成为语文教育的内容之一。
像这篇文章的教学,可以让学生在课外参读茅盾的小说《大泽乡》,有能力的可以要求他们阅读史学名著《史记》,而对历史有兴趣的同学,则可进一步推荐阅读诸如《万历十五年》,《潜规则:
中国历史中的真实游戏》等历史新著,以使语文获得一个思考的厚度。
而且在备课和阅读中,如果我们拥有足够多的资料,,也许我们可以形成一种个人性质的特殊的“历史阅读观”,一种接近怀登·
海特称之为“诗意历史”的历史阅读观。
《史记》——乃入据陈。
数日,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
三老、豪杰皆曰:
“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复立楚国之社稷,功宜为王。
”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楚。
《资治通鉴》——陈涉既入陈,张耳、陈馀诣门上谒。
陈涉素闻其贤,大喜。
陈中豪杰父老请立涉为楚王,涉以问张耳、陈馀。
耳、馀对曰:
“秦为无道,灭人社稷,暴虐百姓。
将军出万死之计,为天下除残也。
今始至陈而王之,示天下私。
愿将军毋王,急引兵而西。
遣人立六国后,自为树党,为秦益敌。
敌多则力分,与众则兵强。
如此,则野无交兵,县无守城,诛暴秦,据咸阳,以令诸侯。
诸侯亡而得立,以德服之,如此则帝业成矣。
今独王陈,恐天下懈也。
”陈涉不听,遂自立为王,号“张楚”。
//www.rniwen.com)二、课堂建构的语文课程案例
《胡同文化》教学片段
郑逸农
师:
请大家齐读第13段(倒数三段中的第一段),朗读时要能进入作者的感情世界,读出韵味来。
生(齐读):
北京的胡同在衰败,没落。
除了少数“宅门”还在那里挺着,大部分民居的房屋都已经很残破,有的地基柱甚至已经下沉,只有多半截还露在地面上。
有些四合院门外还保存已失原形的拴马桩、上马石,记录着失去的荣华。
有打不上水来的井眼、磨圆了棱角的石头棋盘,供人凭吊。
西风残照,衰草离披,满目荒凉,毫无生气。
读得比较深沉,基本上读出了作者的感情。
清把最后几个短语再齐读一遍,细细品味其中的感情。
生1:
(比上一回低沉)
这次读得更到位些。
这几个短语有什么特点?
和前面写北京人“易于满足”一节是同样的语言风格吗?
生1:
不一样。
前面是北京市民的口头语言,这里却是典雅的书面语言。
对。
这是书卷气很浓的语言。
如果将它们换成和前面一样的口语,怎么换?
效果如何?
试试看。
(学生在座位上七嘴八舌地说着,然后让几位同学起来说)
那种衰落的样子,那还有什么说的。
京味到家了!
生2:
那荒凉的景象,真没得说。
好是好。
但与上句没啥区别,而且似乎还有些高兴的成分。
(同学笑)
生3:
那片衰败,确实很惨。
是口语,但不是典型的京味。
生:
?
没关系,上面同学讲的两句话已经可以供我们比较了,看它们的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口语放在这里一点表现力都没有了。
没有意蕴,没有回味。
更没有形象,无法让人联想开来。
是的。
而作者在这里连用四个书面短语,生动形象,而且意蕴悠长,感伤惆怅之情扑面而来。
师:
学了汪曾棋先生两处不同的语言风格后,有什么启发或感受?
请随口说说。
什么地方用什么语言,要根据语言环境来定。
要写出好文章,就必须掌握多样化的语言。
语言要雅俗兼有,能雅能俗。
说得很好。
汪曾祺老先生为我们提供了极好的语言范例,使我们受益匪浅。
再往下。
面对如此衰败没落的景象,作者用了哪些词语表达他的心情?
请从下段找出三个词语。
生(较整齐):
怀旧,伤感,无可奈何。
这三个词加在一起,是不是说明汪曾祺老先生是上时代的遗老,一个抱残守缺的保守派?
(不知怎么回答好)
师(引导):
让我们看看本段的下一句:
“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席卷之下,胡同和胡同文化总有一天会消失的。
”再听听汪曾棋在另一篇文章《日子就这么过来了》中的话:
“过去的终归要过去,这是无可奈何的事”,“在无可奈何之中,更有新的希望在生长”。
生4:
面对现实,作者也有他理智的一面,超脱的一面。
非常正确。
(趁此引向末段)一旦准确理解了汪老先生的心情,就容易领会他在结尾句中流露出的感情基调。
请大家用快、中、慢三种语速齐声朗读结尾句,体味一下三种语速表现的三种不同感情。
(传授朗读技巧)可以读得夸张一点,快速的更快,慢速的更慢,这样容易体会比较。
(选自朱昌元主编:
《名师课堂教学实录》,浙江教育出版社201X;
年版)三、学生经验的语文课程案例
北京小学杨娜老师教《神奇的鸟岛》时,在课的最后环节,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对鸟岛的赞叹之情。
有的小组编了一副对联。
上联是:
“这多那多不如鸟岛自由多”,下联是:
“这少那少不如鸟岛忧愁少”,横批:
“神奇的鸟岛”。
有的小组写了诗:
“鸟岛好,风景旧曾谙;
天地湖里遍是鸟,颜色缤纷如画卷,能不忆鸟岛?
”
“鸟岛景色晴方好,飞鸟水鸟色亦奇;
欲把鸟岛比西子,鸟儿生活总相宜。
有的小组为录像画面进行配音朗诵,有的小组写了一段评书,上台表演等等。
四、案例讨论
(1)郭初阳的《夸父逐日》教案与我们印象中的一般教案有什么不同?
我们应该如何对待语文教材的解读?
(2)干国祥的《陈涉世家》说课稿提出了我们面对教材、处理教材时应该思考的哪些问题?
以上两例对我们理解教师参与语文课程的建构有什么启示?
(3)《胡同文化》教学片段是如何将教材内容转化为教学内容的?
教学内容应该包含哪些要素?
这个案例对我们理解课堂建构的语文课程有什么启示?
(4)在《神奇的鸟岛》课堂教学案例中,学生的语文经验是什么?
学生的语文经验在语文教学中应处于什么地位?
篇三:
公文写作语言规范及其运用
公文写作语言规范及其运用探析
摘要:
语言是公文写作最基本的要素,积极探索和强化公文写
作的语言规范,讲究和重视公文写作的语言运用,是各级各类文秘
工作者适应时代发展需要、胜任履行领导参谋和助手职责的内在要
求。
本文通过一系列较为典型的例证,从理论和实践意义出发,分
三大部分进行了较为详尽的探析。
关键词:
公文写作;
语言规范;
语言运用
语言是公文写作的基本要素。
公文写作是运用书面语言来传达贯
彻党和政府的政策法令、发布法规、部署工作、总结经验、沟通公
务活动情况和处理日常事务的一种活动。
语言在公文写作中不仅占
有重要的地位,而且与其他文种相比,还有更特殊、更严格的要求。
所谓“一字入公文,九牛拔不出”;
“笔下有人命关天,笔下有财产
万千,笔下有是非曲直,笔下有毁誉忠奸”,更充分总结了公文语
言在公文写作中的至关重要性。
公文一字一词的份量,在古今历史上有无数的事实可以证明。
例
如:
中日甲午战争之后,清政府掀起了借洋债修铁路的热潮,清政
府曾向德国借款修胶济铁路,有这样一个条款:
“沿铁路线左右三
十里内煤铁等矿,德国有权开采”。
清政府拟稿者的原意是左右加
起来共三十里,德国人却钻了文字的空子,坚持左右各三十里,为
此,清政府白白丢失了一倍土地的矿产开采权;
清朝的翰林官徐骏,
在向雍正皇帝的奏书中,误把“陛”字写成“狴”(一种野兽),雍
正认为这是“有辱皇上”,立即诏令将徐骏革职。
之后,又因其他
文字(“清风不识字,何必乱翻书”)引发案件,将徐骏处以极刑;
201X年5月,为感谢北京警方迅速破获故宫展品失窃案,故宫博物
院向北京市公安局赠送了一面写有“撼祖国强盛,卫京都泰安”的
锦旗。
锦旗上的“撼”字,引发了广大网友的热评热议:
“撼”在
这里是“动摇”或“击败”的意思,与“捍卫”的“捍”不仅不能
通用,而且意思相反,“撼”字有错,正确用字应为“捍”。
网友们
纷纷指出:
早在1925年,故宫就成立了博物院,成为保护、研究
历史文物的重要部门,被普遍认为是文化人扎堆、深有文化底蕴的
地方,但如今连一面小小锦旗十个字中还错了一个关键字,是既“丢
物又丢人”。
从以上的实例我们可以得知,公文写作中语言规范的
重要性可见一斑。
为此,积极探索和强化公文写作语言规范,讲究
和重视公文写作语言运用,很有必要。
一、公文语言要符合公文的语体特征
所谓语体,是指公文写作中所体现的语言风格和语言运用体式。
公文是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处理公务的书面文书,它
以实用为目的,在思维方式、社会功能、信息特点、遣词造句、篇
章结构、修辞特色等方面,有别于文艺语体,不能像文艺作品那样
渲染夸张,也不能缩小淡化,更不容许任何意义上的想象、虚构;
公文各级语言单位的构成及组合,不仅应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规则
和一般逻辑规则,而且应合乎公务活动所提出的特殊要求,体现具
有公文语体特征的规范化语言。
1.要根据写作的目的和对象选用词语
上级对下级作决定、提要求、发通知等,语言要准确无误,语气
也要体现严肃性,更要注意平和透彻,深入浅出,使人心悦诚服;
下级对上级反映情况、请示和汇报工作,提出工作意见或建议,既
要讲究礼貌和尊重,又要注意言简意赅,态度谦和;
平行单位、平
级机关之间通报情况、协商问题,语气要诚恳、礼貌,多用商榷性
语句。
2.使用规范化的书面语言
规范化的书面语言词义严谨周密,正确使用它可使读者正确理解
公文,能认真执行而不出偏差。
在公文用语中,使用“商榷”、
“面洽”、“诞辰”、“不日”、“业经”或“拟”等书面语言,而不使
用“商量”、“生日”、“不几天”、“早已经过”或“打算”等口语。
我们可以看到这样一个突出的例子:
1993年11月国务院颁布
的《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第十六条“请示不要直接送领导
者个人,也不要同时抄送同级和下级机关”,“不要”多用于口语,
放在法规性文件中,不合语体要求,因此2001年修订的新《办
法》第二十一条将“不要”改为“不得”,书面语的使用,使公文
更具严肃性、庄重性。
3.恰当运用公文语体专用语
公文的拟写,不仅有规范的格式,而且还在长期的实践中逐步形
成了一套适合公文语体色彩、为人们所广泛使用、并得到社会认同
约定俗成的公文专用语。
例如,开头语用“为了”(阐发目的)、“根
据”(为了有所凭借)、“鉴于”(根据情况来判断)、兹(“现在”的
意思)等;
征询语用“当否”、“可否”等,结尾用“为荷”、“为盼”、
“特此函复”、“特此函达”等;
还有公文写作中的许多礼仪专用语,
如各种行文通用的“谨悉”、“谨启”、“迳报”、“收悉”等;
上行文
中常用的专用语,如“呈送”、“承蒙”、“报请”、“见教”、“钧裁”
等;
平级机关公文往来使用的专用语,如“函请”、“函邀”等等。
正确恰当地运用这些专用语,有助于语言的简洁和严谨。
4.慎用形容词和描写类的修辞手法
大家知道,文章有五种基本表达方式:
叙述、议论、说明、描写、
抒情,但在现代应用文写作中,后两种是基本不用的。
如果不慎用
形容词和描写类的修辞手法,就可能出现负面效应。
如某地一个大
学毕业生在外地工作,他父亲在家乡为扑灭山火壮烈牺牲了。
在追
悼会上的讲话中,他描述了得知父亲噩耗时的心情:
“电话里听到
父亲为扑灭山火壮烈牺牲的消息,顿时,我的心海荡起悲哀的浪潮,
两眼犹如双泉,盈满晶莹的泪水,最后我的两行泪水像断线的珍珠
纷纷落下”。
台上发言人表现出痛苦的神情,可是,台下的听众却
忍俊不禁发出了笑声。
这就是追求华美的辞藻,滥用形容词和比喻
的修辞手法导致的不良后果。
悼词以及追悼会上的发言,都属日常
应用文,应讲究语言质朴,文字质朴无华,形容词和比喻、描写类
修辞手法的运用,必须惜墨如金,谨慎下笔。
5.讲究语序(词序)
公文语言的结构单位存在层次性,词语、句子层层递进,每一级
语言单位都有一个内部成分的顺序问题。
词序(语序)是词语组合
成短语或者句子时的内部顺序,是一种语法手段,它具有内在的功
能价值,在不同语境中,同一词语结构往往有不同的变体,这些变
体有时与语义有关,即词序不同,语意也不相同。
因此,公文写作
对于语句词序必须讲究。
如清代湘军将领李元度与太平军作战,几
乎没有打过一次胜仗,他自己在向慈禧太后的奏折中写道:
“屡战
屡败”,流露出回居故里,颐养天年的想法。
作为湖南老乡的曾国
藩,看到这个奏折之后,马上在奏折上大笔一挥,改为“屡败屡战”,
要求李元度重抄一次再上奏。
上奏之后,太平军一贯的手下败将,
一下子成为了一个了不起的、不屈不挠的英雄,得到慈禧太后的奖
赏和重用。
上述奏书中原文中的“屡战屡败”指作战不力,连连失
败,而“屡败屡战”指虽然遭受失败却仍不失英气,意思有了根本
性的改变。
又如“前方吃紧,后方紧吃”,“吃紧”点明了战局动乱,
“紧吃”讽刺了国民党官僚乘机搜刮民脂民膏,醉生梦死的生活。
通过变换语序,揭露了国民党官僚在国难当头之时腐败堕落的丑恶
罪行。
二、公文语言要讲究严密的逻辑性
公文语言逻辑性的强弱,是拟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