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历史试题文期中考题.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167139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59.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4历史试题文期中考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4历史试题文期中考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4历史试题文期中考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4历史试题文期中考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4历史试题文期中考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4历史试题文期中考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4历史试题文期中考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4历史试题文期中考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4历史试题文期中考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4历史试题文期中考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4历史试题文期中考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4历史试题文期中考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4历史试题文期中考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4历史试题文期中考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4历史试题文期中考题.docx

《4历史试题文期中考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4历史试题文期中考题.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4历史试题文期中考题.docx

4历史试题文期中考题

2013-2014学年第二学期高二期中学段模块考试

历史试题(文)2014.4

第1卷(单项选择题共6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40小题,每题1、5分,共60分)

1.与宗法制度用于贵族社会相对应,普通民众仅有名而无姓氏。

春秋以前,史料中提到“百姓”。

通常是指()

A.贵族B.平民C.官僚D.诸侯

2.《全球通史》中提到“随着经济商品化,土地成为可以自由买卖的一种财产。

富有的商人获得了大笔地产,贵族们为了增加自己的收入,不再像过去那样向村社头领收取一定量的地租,而是派人直接向农民索取更多的地租”。

古代中国开始出现这种现象之时,政治上主要表现为()

A.世袭制代替禅让制B.开始实行分封制

C.分封制被严重破坏D.中央集权制确立

3.主父偃曾上书汉武帝说:

“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缓则骄奢易为淫乱,急则阻其强而合从以逆京师”。

导致这一现象的出现和解决这一问题的措施分别是A.郡县制、设置中朝B.郡国并行制、“推恩令”

C.郡国并行制、“封异性王”D.郡县制、设刺史

4.唐太宗在位时曾说:

“国家本置中书,门下以相检察,中书诏敕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正。

人心所见,互有不同,苟论难往来,务求至当,舍己从人,亦复何伤。

比来或护己之短,遂成怨隙,或苟避私怨,知非不正,顺一人之颜情,为兆民之深患,此乃亡国之政也。

”材料最能表明唐太宗()

A.十分重视门下省职能的发挥B.中书省的工作不满意

C.希望三省之间友好合作,和谐共处D.认识到三权分立体制的重要性

5.“元代的行中书省,就是一个行动的中央政府,宰相府的派出所,分驻在这个地方来管事……并不是地方政府,而只是流动的中央政府。

换言之,是中央侵入了地方。

材料意在说明元代的行中书省()

A.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B.使地方保持相当大权力

C.调动了地方政府的积极性D.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皇权

6.时人评说:

“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

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

对这番话,下述理解与史实相符的是()

A、汉代察举制度的流弊,推举出的文人及武将多不适任

B.唐代科举制度的弊端,考上秀才的寒门子弟才识平庸

C.宋代科举取士的结果,导致重文轻武,武将怯于外侮

D.明代八股取士的遗毒,造成文人武将都不能胜任其职

7.清代内阁处理公务的案例“积成样本四巨册”,官员“惟揣摹此样本为急”,时人称之为:

“依样葫芦画不难,葫芦变化有千端。

画成依旧葫芦样,要把葫芦仔细看”这反映出当时

A.内阁职权下降导致官员无所事事B.政治体制僵化官员拘泥规制

C.内阁机要事务繁忙官员穷于应付D.皇帝个人独裁官员惟命是从

8.希腊多山多岛的地理环境对希腊历史发展产生的最大政治影响是()

A.促进古希腊城邦民主制的形成B.港湾众多,促进了航海业的发展

C.人多地少成为其海外扩张的一个因素D.有利于同外部世界的交流

9.右图是《先秦与古希腊:

中西文化之源》-书中某章节的目录,请根据目录拟出最合适章节名称是()

A.环境:

大陆与海洋B.政体:

帝制与共和

C.传统:

专制与民主D.基础:

农业和商业

10、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因被指控“渎神和腐化青年”而受到审判。

陪审团经过两轮投票,以多数票判其死刑。

苏格拉底的朋友劝他最好逃离雅典,他的答复是:

“未经理性审查的生活是毫无意义的。

”他平静地接受了死刑。

材料表明()

A.雅典民主制度处于初创阶段B.苏格拉底反对民主制度

C.雅典民主制度存在弊端D.雅典民主程序缺乏公正

11.《十二铜表法》保留了许多原始的陈规陋习,如同态复仇,巫术惩罚,对债务人的残酷处置,禁止平民与贵族通婚等,这说明()

A.此法的制定是为了保护贵族的利益B.此法的制定是平民的胜利

C.此法没有任何进步的意义D.贵族可以任意解释法律、

12.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

“罗马人在思想意识方面最重要的贡献在于,他们的法律是基于理性而不是基于习俗。

”对“理性”的正确理解是()

A.罗马法完全摒弃了习惯法B.罗马法形成了完备的法律体系

C.罗马法崇尚自由平等D.罗马法适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为现实服务

13.罗马法规定,作为权利义务主体的自然人必须具有人格,即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资格。

人格由自由权、市民权和家庭权三种身份权构成。

罗马法规定,只有同时具备上述三种身份权的人,才能在法律上享有完全的权利能力,才属于具备完整人格的人。

罗马法的此项规定()

A.为资产阶级战胜封建势力提供了理论武器

B.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法律形式

C.为资产阶级的民权理论提供了思想渊源

D.为资产阶级国家的法律体系树立了楷模

14、著名历史学家巴林顿·摩尔指出:

“没有新的原则在17世纪的成功实施,就难以想象英国社会如何能够在18、19世纪和平地实现现代化”。

这里“新的原则”是指()A.议会至上B.和平渐进C.自由平等D.分权制衡

15、英国首相卡梅伦在北大演讲时说:

“我在英国当首相没有专门的厨师为我做饭,只能去内阁蹭饭。

不仅如此,每年收入全部公开。

每周二、周四还要去下院接受质询,回来基本满脸都是口水。

”上述言辞主要反映了英国首相()

A.政治上无实权,必须服从议会B.为官清廉,能与阁臣共进退

C.作为内阁首脑,接受议会监督D.经济待遇与其政治地位不相称

16、学者白雪峰认为,美国联邦宪法长寿的秘诀在于“权力必须受到制约和平衡”。

“美国的建国史是先有各州,后有联邦,宪法就不得不尊重各州已有的权力。

除宪法明确授予联邦政府的权力(如外交权、宣战权、管理州际贸易和对外贸易权、货币发行权等)和明确禁止各州拥有的权力(如外交、铸币等权力)外,其余权力皆由各州保留”。

这段材料所说的是()

A.联邦政府立法、行政和司法的制衡

B.地方(州)和中央(联邦)的制衡

C.联邦内各地区和社会利益集团的制衡

D.联邦内各个社会阶级和阶层利益的平衡

17、马克思认为,德意志帝国实质上是一个“以议会形式粉饰门面,混杂着封建残余,已经受到资产阶级影响,按官僚制度组织起来,并以警察来保卫的、军事专制制度的国家。

”下列对这句话理解不正确的是()

A、德意志帝国建立起代议制资产阶级政府

B.德意志帝国带有浓厚的封建残余

C.德意志帝国带有浓厚的军国主义色彩

D、德意志帝国已经走上近代化道路

18、对德国1871年宪法与法国1875年宪法的内容分析,不正确的()

A、法国宪法规定“政府的共和国形式”永远不得动摇,从而巩固了法国的共和政体

B.德国宪法巩固了统一的成果,法国宪法打击了保皇派复辟的企图

C.德国宪法是“新瓶装旧酒”,是历史的进步

D.德国帝国议会由普选产生,作用很小

19、清光绪帝曾发布《罪己诏》说:

“今兹议约,……不割我土地,念列邦之见谅,疾愚暴之无知,事后追思,惭愤交集。

”文中的“议约”是指()

A.《南京条约》B.《北京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

20、有学者分析,“清政府地方势力,在洪杨战役中的变化,不外两点:

一,督抚取得军事上的实权,其势渐重;二,军队由单元体化为多元体”。

这些变化所带来的影响,不包括()

A.有效遏制了农民阶级的反抗

B.导致清政府中央集权逐渐弱化

C.成为民国时军阀割据的诱因

D.有利于洋务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21、一个叫鲍布的美国人在给母亲的家书中写道:

“叛乱者在事件发生期间行为公正,他们签署宣言,任何恐吓外国人的人将被处死,任何做有利于保护外国人及教堂的人将得到奖赏。

他们做尽其职责范围内的事以获得外国人的支持。

清政府亦保护外国人……。

”信中的事件是指()

A、太平天国运动B.义和团运动C.辛亥革命D.五四运动

22.一位近代法国作家在一封信中写道:

“曾经有一个世界奇迹,它汇集了一个民族几乎是超人类的想象力所创作的全部成果。

这是一个震撼人心的、尚不为人熟知的杰作、就像在黄昏中从欧洲文明的地平线上看到的亚洲文明的倩影……这个奇迹现已消失。

”造成“这个奇迹现已消失”的原因是(  )

A.经济建设的需要B.侵略战争的破坏

C.生态环境的恶化D.自然灾害的影响

23.英国伦敦的“PUNCH”杂志上曾经刊登了一幅新闻漫画——《一长得其丑无比的黄柠檬脸小童不自量力地惹火了来自日本的蝴蝶蜂(杂种的意思)》。

解析下图,说法正确的是:

①反映的是甲午中日战争

②反映了西方列强对中国战败的蔑视

③表明西方仍不愿给予日本平等的地位

④战后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①③④D.②③④

24、有学者这样评述一场侵华战争时期的中

国政局:

“上端成了一种专制魔王,既愚昧无知,又缺乏自信,下端成了无法管制

的暴民。

很显然,如此组织结构不能仅凭纸面上的改革即度过新世纪之难关。

”这场侵华战争是:

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25.易中天的《帝国的终结》写道:

“由邦国制度发展而来的帝国制度,曾使我们民族龙腾虎跃,在世界上独步一时;而城邦制度留下的政治遗产,则在千年之后大放光辉,并成为当今世界不可阻挡之潮流。

”文中所言“帝国制度”“城邦制度”的主要特点分别是:

A.君主专制 法律至上B.中央集权 代议民主

C.宗法血缘 直接民主D.中央集权 人民主权

26.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说:

“故天子诸侯之传世也,继统法之立子与立嫡也……立贤之利过于立嫡,人才之用优于资格,而终不以此易彼者,盖惧夫名之可藉,而争之易生,其弊将不可胜穷。

”这段话主要说明了(  )

A.嫡长子继承制的特点

B.嫡长子继承制是历史的继承

C.嫡长子继承制的弊端

D.嫡长子继承制的优越性

27、历史学家钱穆评价指出:

“在此制度下,可以根本消融社会阶级之存在,人民优秀分子均有参政之机会,新陈代谢,绝无政治上之特权阶级。

”钱穆所评价的是(  )

A.察举制维护了特权等级利益

B.九品中正制打破了门第界限

C.科举制为知识分子提供了参政机会

D.三省六部制保证了皇权的独尊

28、《英国政治制度史》中说:

“如果把1688年前后的历史变化联系起来看,谁也无法否认它是英国政治制度史上的一次以政变为形式的革命,而且视野拉的越长,其革命性就越明显。

”这种革命性主要表现为(  )

A.国家权力的重心决定性地自国王转至议会

B.推翻了封建专制王权,建立了议会制共和国

C.实现了从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的全面转变

D.工业资产阶级获得了更多的参政权和选举权

29、“在激进的理想主义背后,隐藏着狭隘的农民意识;在基督上帝的外衣下,其实质反映的却是小农的现实需要与儒家的大同理想。

”这段话评论的是(  )

A、太平天国运动B、洋务运动C、义和团运动D、辛亥革命

30、恩格斯在论及清朝同外国列强之间的一场战争时说:

“不管这次战争的直接后果如何,有一点是必不可免的:

古老中国整个传统的经济体系将完全崩溃。

……在陆地和海上打了败仗的中国人将被迫欧化,全部开放它的港口通商,建筑铁路和工厂。

”恩格斯所说的“这次战争”是指(  )

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C.甲午中日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31、有学者认为:

辛亥革命作为中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虽然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根本任务,其成就远逊于英国的资产阶级革命,但有一点是胜于英国的。

最能说明这一观点的是(  )

A.铲除了封建帝制

B.开辟独立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C.颁布了资产阶级性质的《临时约法》

D.推翻清政府,建立民主共和国

32、19世纪末《纽约时报》对某场战争的评价是:

日本人打开了世界的眼界,让人们看到了大清帝国真正的无能……清国政体是一个明显失败的政体。

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A.这场战争是中日甲午战争

B.战争引起列强对华的新一轮侵略

C.西学东渐将转到制度层面

D.君主立宪政体是中国的必然选择

33、陈独秀认为,某历史事件体现出来的精神是“对于社会国家的黑暗,由人民直接行动,加以制裁”。

该事件是(  )

A.洋务运动B.戊戌变法C.五四运动D.新文化运动

34、马克思在评论鸦片战争时说,,“在这场决斗中,陈腐世界的代表是激于道义,而最现代的社会的代表却是为了获得贱买贵卖的特权——这真是任何诗人想也不敢想的的一种奇异的对联式悲歌。

”据此,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陈腐世界的代表”是指固守旧制度的清政府

B.“贱买贵卖的特权”说明英国侵华与鸦片无关

C.“对联式悲歌”是指中英两国在战争中两败俱伤

D.“最现代的社会的代表”体现人类正义和道德

35、19世纪30年代,一位来华传教士撰文说:

如果不透彻了解中国历史,要解决其长期存在的政治和其他问题将是徒劳的;如果这个民族与世隔绝的“秘密”不被发掘出来,那么,“将他们与世界其他民族相分隔的万里长城就不能连根铲除”。

上述言论适应了当时西方国家()

A.垄断贸易的要求B.商品输出的要求

C.瓜分殖民地的要求D.资本输出的要求

36、下列关于五四运动的总体评价,代表中国共产党观点的是

A、五四运动是中国的“文艺复兴”

B、五四运动破坏了了中国传统文化

C、五四运动是中国从传统走向现代的转折点

D、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分水岭

37、费正清在《中国:

传统与变迁》一书中说:

“隋及初唐时……制度和文化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下面有关隋唐政治制度“突破性进展”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相权三分,独立施政B.中央集权,地方分权

C.分工明确,相互牵制D.完善机构,皇权顶峰

38、钱穆认为:

“中国政治之长进,即在政府渐渐脱离王室而独立化,王室代表贵族特权之世袭,政府代表平民合理之进退,而宰相为政府领袖,君权、相权,互为节制。

”若此观点成立,则与之相背离的朝代是(  )。

A.秦、汉B.隋、唐C.宋、元D.明、清

39、罗马帝国的建立者屋大维的顾问叫苦不迭:

“麻烦在于人口众多,管理事务繁杂。

因为公民包括了各族和能力上完全不同的各色人等,他们的秉性和愿望更是千差万别,统治起来困难至极。

”罗马帝国的统治者为了解决这一困难,采取的最主要措施是(  )。

A.发展军事力量,加强统治B.变革法律,实行万民法协调各阶层关系

C.完善法律体系,编纂《民法大全》D.建立行省,加强对各地区的有效控制

40、“较少的腥风血雨,较少的声色惧厉,较少的深思高论,只有一路随和,一路感觉,顺着经验走,绕着障碍走,怎么消耗少,怎么发展快就怎么走,……温和中包含着刚健,渐进中累积着大步。

”哪国政治制度的演进符合材料中的描述(  )。

A.法国共和政体B.美国民主共和制

C.英国君主立宪制D.中国民主共和制

 

2013-2014学年第二学期高二期中学段模块考试

历史试题(文)

第Ⅱ卷材料解析题(40分)

二、材料解析题(40分)

41.(14分)法制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体现。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据《唐律疏议》卷一“十恶”条:

一曰谋反(谓谋危社穰);二曰谋大逆(谓谋毁宗庙、山陵及宫阙);三曰谋叛(谓谋背国从伪)……“诸谋反及大逆者皆斩”。

——张晋藩《中国法律的传统与近代转型》

(1)概括材料一的主要内容,并据此指出中国封建社会法律的本质特征。

(3分)

材料二 在设计一个由人来统治人的(中央)政府时,最大的困难在于:

你必须首先使(中央)政府有能力控制被统治者;其次要强制(中央)政府控制自己。

——“美国宪法之父”麦迪逊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787年宪法是怎样解决材料二中“最大的困难”的。

(4分)

材料三 盖国民为一国之主,为统治权之所出。

一国之政事,悉以宪法行之。

——《孙中山全集》

(3)材料三中孙中山法治思想在实践中的具体表现是什么?

(4分)分析其法治主张在近代中国难以实现的原因。

(3分)

42、(16分)法制的发展是人类历史上社会发展、文明进步的一个重要指标。

材料一:

《十二铜表法》是罗马法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此前的习惯法是口耳相传,含混不清的,司法官使用习惯法时任意曲伸,平民深受其苦,《十二铜表法》的出现,使刑事诉讼中的定罪量刑和民事诉讼中的裁决有了确定和公开的法律条文作为准绳,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贵族的司法专断。

《十二铜表法》是当时罗马社会政治斗争,特别是平民与氏族贵族斗争的产物。

它集中了过去的习惯法,并结合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编纂而成。

它是罗马习惯法向成文法转变的重要标志,是罗马法发展的基础。

--------郭守兰等《西方法文化史纲》

(1)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十二铜表法》产生的背景条件及其重要历史影响。

(4分)

材料二:

中国传统的法律体系从秦汉时开始形成。

张岂之主编的《中国历史十五讲》说:

“汉律特别强调皇权至上,法自君出……。

其法制的指导思想则为礼法并用,以礼入法,儒家经义成为法理的基础,坚持德主刑辅,先教后刑,奠定了此后法制体系“礼刑一体”的基本框架。

(2)依据材料说明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特点。

(6分)

材料三:

在清末新政全面开展的过程中,法制改革也被提上议事日程。

1902年3月,清廷发布了修订法律的谕旨:

“中国律例自汉唐以来,代有增改。

……惟是为治之道,尤贵因时制宜,今昔情势不同,非参酌适中,不能推行尽善。

况近来地利日兴,商务日广,如矿律、路律、商律等类,皆应妥议专条。

——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第五卷

(3)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晚清时期法制改革的背景。

(4分)

 

材料四:

近代西方资产阶级革命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建立法制化国家。

17世纪中到19世纪初西欧北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革命过程通常伴随着重要的立法过程。

(4)简要叙述与英国、美国两国资产阶级革命相关的立法成就。

(4分)

座号

43.(10分)【历史一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作坊里的日本人有“心灵紧闭”但“眼观八方”的特征。

他们在数百年不被外族征服的优越中,在精神层面上向来蔑视一切外来文化。

但出门便是深深的海洋而且资源贫乏的现实,又使他们充满生存危机感,所以在技能层面非常注重乃至模仿先进的东西。

在国弱时,他们谦卑地对外点头哈腰,默默拿来先进才智,然后悄悄的在作坊里加班加点地消化,乃至超越。

一旦确信自己在技能上超越了别国,便会出奇不意地创造神话。

——《作坊里的日本》

(1)结合日本19世纪下半期改革的相关史实,说说日本是如何“心灵紧闭”但又“眼观八方”的?

(4分)他们创造了怎样的“神话”?

(2分)

材料二对被侵略地区而言,……它原有的文明难以抵御欧洲国家的入侵,要继续生存,就必须进行变革。

……在这些国家,由于“传统”和“变革”之间力量对比配置不同,各自的社会、文化态度不同,因此现代化的道路不同,发展的速度也不同。

——钱乘旦《再论世界近现代史的主线是现代化》

(2)依据材料二指出19世纪下半期中、日两国进行改革的共同原因。

(2分)

材料三康有为等人想以日本明治维新的要义为蓝图,在中国推行变法。

但是没有认识到日本与中国国情不同,所处的国际环境不同等许多特点,而是机械地照搬日本的经验,只是从形式上学习,并没有掌握明治维新的真正“要义”。

(3)你认为日本明治维新成功的真正“要义”是什么?

(2分)

【文科答案】

1ACBAA6ABACC11ADCAC16BAADA

21CBADD26DCAAC31ADCAB36DCDBC

31、

(1)平民和贵族的矛盾斗争;罗马习惯法的传统,社会经济的发展(2分)

影响:

限制了贵族对法律的任意解释,有利于维护平民的利益。

形成了成文法,为罗马法律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分)

(2)特点:

皇权高于法律;法律体现君主的意志,儒家思想为法律的基础;礼法并用。

(6分)

(3)背景:

西方近代政治理论传入,资产阶级政治运动兴起;清朝统治面临危机,近代经济活动的需要(4分)

(4)英国:

《权利法案》奠定了君主立宪制的基础;美国:

1787年宪法,确立近代民主共和制度。

(2分)

32、【答案】

(1)对危害统治的行为给予严惩。

(2分)维护君主专制统治(或封建统治)。

(1分)

(2)“控制被统治者”:

联邦政府是各州的中央政府,行使国家主权,拥有最高立法权、司法权和行政权。

(2分)“控制自己”:

中央政府的立法权、司法权和行政权三权分立,相互制约与平衡。

(2分)

(3)表现:

推翻清朝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中华民国;颁布《临时约法》,规定主权在民。

(4分)原因:

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社会长期动荡不安;传统思想根深蒂固。

(3分,若答“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的制约”也可得分)

33.

(1)心灵紧闭:

保留天皇制度或武士道精神,专制和军国主义色彩浓厚。

(2分)

眼观八方:

学习西方,殖产兴业;文明开化,提倡资本主义文明;制定《大日本帝国宪法》规定日本的政体形式是君主立宪制。

(3分)

神话:

改革使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成为亚洲强国。

(2分)

(2)共同原因:

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和示范;民族危机的加剧。

(4分)

(3)要义:

推翻旧的幕府统治,建立新的天皇政权,大刀阔斧地推行切实可行的变法措施。

(2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电力水利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