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体育活动中培养幼儿健康心理.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169967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9.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在体育活动中培养幼儿健康心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在体育活动中培养幼儿健康心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在体育活动中培养幼儿健康心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在体育活动中培养幼儿健康心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在体育活动中培养幼儿健康心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在体育活动中培养幼儿健康心理.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在体育活动中培养幼儿健康心理.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在体育活动中培养幼儿健康心理.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在体育活动中培养幼儿健康心理.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在体育活动中培养幼儿健康心理.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在体育活动中培养幼儿健康心理.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在体育活动中培养幼儿健康心理.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在体育活动中培养幼儿健康心理.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在体育活动中培养幼儿健康心理.docx

《在体育活动中培养幼儿健康心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在体育活动中培养幼儿健康心理.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在体育活动中培养幼儿健康心理.docx

在体育活动中培养幼儿健康心理

在体育活动中培养幼儿健康心理

现代发展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幼儿期是一个人心理发展的关键期。

对幼儿实施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有益于健康心理的形成,而且有利于增强社会适应力。

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动作的发展可以使幼儿获得大量的刺激,从而促进大脑机能的完善,为各种心理品质的形成奠定基础。

所以,我们应该积极开展体育活动,在锻炼幼儿身体的同时有效促进幼儿健康心理的形成。

幼儿健康心理的内容很多,本文主要就健康自我意识的形成和良好情绪情感的培养两方面阐述教师在体育活动组织、指导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和方法。

同时,探讨在体育活动中幼儿常见的心理障碍的矫治方法。

    一、帮助幼儿形成健康的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对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起着调节作用。

自我意识是主体对其自身的意识,渗入了主体本身的情感和意志活动。

自我意识是主观的,未必与自己的客观情况符合,自我概念和理想的自我之间的差异代表了个人心理适应的一个指标,两者越接近,个人的适应就越好,心理就越健康。

自我意识包括自我认识、自我评价和自我调节。

3-6岁的幼儿自我意识受各种因素影响,不成熟、不稳定。

教师应认真分析体育活动的各要素,积极引导,帮助幼儿建立健康的自我意识。

    

(一)制定切实可行的目标,选择适合的活动内容,实施因人而异的指导。

幼儿主要通过动作感知周围的事物,包括对自身的认识,并根据自己的一些成功或挫折的评价和体会获得自我认识。

体育活动中大量基本动作练习可以使幼儿进一步获得对自身动作的感知,有助于健康心理品质的形成。

但身体的发展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具有连续性和阶段性特点。

同时,每个幼儿之间还存在着个体差异,任何过高或过低的目标和要求对幼儿的发展都不利。

超出幼儿实际水平的运动项目不仅会使幼儿运动机能损伤,还使幼儿屡次遭受失败,产生否定的自我;过低的学习内容则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所以教师要根据每个幼儿的实际水平,设计和安排难度不同的活动,并提供幼儿不同的指导和帮助,如:

平衡练习时,我们可以从平衡木的高度、宽度、距离,以及在平衡木上设置障碍来调节活动的难度,让每一位幼儿都找到适合自己练习的目标;还可组织类似过关斩将游戏,鼓励小朋友攻克一个又一个难关,并与以往成绩比较,发现自己的进步,获得成功的体验,对自己充满信心。

    

(二)认真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

课前准备包括物质材料准备和知识准备。

活动前,教师要提供幼儿丰富的体育活动器械,刺激幼儿活动的欲望,合理布局场地,方便活动,还要做好安全检查。

同时,教师还要认真做好知识准备。

知识准备可以分两种角度进行。

一种是面向全班幼儿的。

如,体育活动《有趣的圈》,课前教师可以要求每个小朋友回家去想一想玩一玩“圈有多少种玩法”,然后组织幼儿在活动中进行交流。

由于幼儿有了充足的准备,在活动中主动参与,积极表现,玩出各种玩法,教师及时发现,并组织幼儿互相学习,使幼儿在教师和同伴的接受和肯定中,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

另一种是针对个别能力较弱的幼儿提出的。

让这些幼儿事先做好准备,在活动中教师有意识地安排他们表演示范,增强他们的信心,提高他们对自己的认识。

    (三)客观、正确地评价幼儿。

幼儿自我意识的发展,主要表现为自我评价的发展。

幼儿自我评价能力不高,常常依赖于成人的评价,而且自我评价带有主观情绪性,并受认识水平影响。

幼儿学习评价主要通过成人正确评价的示范。

在体育活动中教师的评价应做到:

    1.客观。

每个孩子的特点不可能都是优点或者都是缺点,有的幼儿速度快,动作灵敏,但缺乏耐力,有的幼儿动作发展一般,但遵守纪律、刻苦练习。

教师在评价一个孩子时,应引导他少与别人比,多与自己比,既指出他优秀的地方,又要指出他的不足。

应避免过高或过低地评价孩子,这会使幼儿形成不正确的自我评价,影响良好个性的发展。

    2.具体。

教师评价孩子时,要有论据,论据要清楚、具体、明确,幼儿能理解并达到,如:

“×××小朋友锻炼认真,能遵守比赛规则,老师要求的每个练习都认真完成”。

在老师的具体示范下,幼儿不仅明确了体育活动的要求,积极调整自己的行为,努力达到目标,而且学会了评价的方法。

    3.有意识地从对外部行为的评价转向对内心品质的评价。

幼儿参与体育活动的主要动力是自发的好动性,以及机体运动带来的快感,但体育活动中不乏大活动量带来机体的不适,动作有一定难度,不能轻易完成,摔倒、碰撞等都会影响幼儿参加活动的积极性,甚至产生退缩、畏惧、逃避等心理。

所以,在评价幼儿动作完成情况的同时要挖掘其优秀的内心品质,如不怕困难、意志坚强、勇敢等,激发幼儿内在动力,引导幼儿对自己的内心品质进行评价,增强评价能力。

    (四)增强幼儿自我调节能力。

自我意识的发展必须体现在自我调节和监督上。

幼儿由于大脑发育尚不够完善、成熟,不能很好地自觉调控自己的心理行为,易受外界刺激和情境特点的直接制约,例如成人的奖励和惩罚,同伴的态度,扮演的角色的特性等。

教师可以通过多种形式,有意识地加强幼儿的自我调节能力训练。

模仿性游戏较适合小班幼儿,当他意识到自己是一只夜里出来偷东西的老鼠时,会自觉地踮起脚尖轻轻地走路。

竞赛性游戏时,教师不能只注意到速度和动作质量,还应要求幼儿遵守纪律。

中大班的幼儿,教师可以组织他们自己讨论体育活动应该遵守的规则,使他们明白到没有这些规则会影响活动,甚至会对身体造成伤害,从而自觉遵守规则。

除了利用纪律和游戏规则来约束幼儿的行为外,教师还可以采用激励机制,对能达到刻苦锻炼,不怕困难,努力完成目标等多项要求的幼儿进行表扬和奖励,调动幼儿的积极性,自觉控制自己的行为。

另外,在组织体育活动中,教师还应给予幼儿结伴自由。

自由结伴的游戏不仅使幼儿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相互评价,还能使幼儿为了能被同伴肯定、欣赏和接受而有意调整自己的一些行为,从而锻炼自我调节能力,并能有效防止幼儿的心理朝极端的自我中心方向发展。

 二、培养幼儿良好的情绪情感

    诸多观察和研究都表明,情绪情感对幼儿的心理活动和行为具有非常明显的激发作用,它不仅是一项重要的心理品质,还是导致心理异常和障碍的一个中介环节。

动作的发展可以使幼儿获得丰富的感官刺激,大大加快大脑髓鞘化过程,使神经系统综合调节能力增强,兴奋与抑制过程更趋和谐,从而较好地调节情绪。

一般来说,体育活动能使人心情愉快,活泼开朗,精神振奋,产生良好的情绪体验,但是如果组织不善,也会给幼儿带来不愉快情绪。

因此,我们要注意:

    

(一)避免单调、死板、机械的被动学习。

体育活动中有大量的基本动作学习,要掌握这些动作,是需要一个反复练习的过程,有些教师不认真分析动作原理,不找重点难点,练习不讲方法,久而久之,幼儿从不喜欢到厌恶,并不断被强化,产生消极情绪。

为了避免练习的枯燥重复,教师应多选用游戏的方式进行,还可以编一些儿歌来帮助幼儿练习,如:

练习前滚翻的儿歌是:

一立正,二弯腰,三低头,四蹬腿,翻过身来站站好。

有些教师大胆地把音乐引入体育活动,这也是值得借鉴的方法。

另外,在组织体育活动时,还应注意引导幼儿自主探索和思考,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例如玩球活动中,教师可以先不做示范,让幼儿自己想出玩球的方法,并交流,有些动作还可以拿出来集体练习。

在教师的指导下,幼儿从滚、传到拍、运,从一个人玩到多人合作着玩,幼儿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得到发挥,面露喜悦,这是被动学习不能比拟的。

    

(二)以积极的态度对待幼儿。

幼儿情绪在很多方面受成人态度的影响,教师要善于发现幼儿的优点,对全体幼儿都抱以积极的期待,针对不同特点付之于积极的行动,多用鼓励的方法指导幼儿。

在体育活动中,教师往往容易注意到动作发展好、能力强或各方面特别差的幼儿,练习活动设计时也只考虑两头,忽略了中间的幼儿,不太注意对不同心理状态的幼儿的指导问题,这些都会给幼儿带来消极的情绪情感,是我们应该克服的。

另外,成人的情绪对幼儿有感染作用,如果教师自己闷闷不乐,郁郁寡欢,幼儿又怎能愉悦得起来?

因此教师保持饱满的情绪十分重要。

    (三)努力发掘体育活动中的美育因素。

美感是人们在对审美对象进行审美活动后产生的一种愉悦的情感体验。

所以,教师提供的体育用具要美观、实用、安全,教师示范动作要准确、熟练,口令流畅,体操动作设计要注意艺术性,考虑体育活动与音乐活动、语言活动有机结合,提高幼儿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使幼儿在体育活动中身心舒展、愉快乐观。

    三、及时矫治幼儿的心理障碍

    在体育活动中,幼儿表现出来的心理障碍主要有畏惧、退缩、抑郁、不合群、不合作、攻击性行为和破坏性行为,一般不被看作心理疾病。

但这类问题或障碍会使幼儿在社会生活中遭受挫折,若不及早矫治和干预,不仅影响其正常生活和活动,阻碍身心健康发展,还会由此导致他们在成年期的心理缺陷和社会适应不良。

矫治这些心理障碍可通过以下几种方法:

    

(一)阳性强化法。

阳性强化法是就在一种行为之后,继之以强化(奖赏),从而增加这种行为的发生。

强化物可以是具体的,如糖果、红花等,也可以是非具体的微笑、鼓励、表扬。

如教师事前对有攻击性行为的幼儿说:

“如果你能在这个游戏中和小朋友一起玩,不打人,你就可以得到一朵小红花。

”待幼儿完全按要求做到后,马上奖励红花。

强化物还可以由幼儿自己提供,达到自我指导的境地。

在行为矫治过程中,可以逐渐减少强化频率,过渡到不需要强化也能坚持。

    

(二)代币方案。

代币方案先规定某些目标行为,然后用代币奖励强化这些行为,幼儿所获得的代币到了一定的时候可以折换成各类强化物。

教师可以给幼儿设计一个代币方案,如遵守规则得2分,认真练习得3分,打小朋友扣2分,当得分积满一定分数时,幼儿可以得到奖励。

    (三)矫枉过正法。

矫枉过正法是对某些不良行为采取惩罚措施,以减少不良行为的发生。

在施行矫枉过正法时,要对幼儿服从安排,认真执行的表现给予表扬、鼓励。

    (四)宣泄法。

    让幼儿渲泄,可以减轻幼儿的身心负荷。

幼儿由于遭受挫折而焦虑、畏惧、积郁、积愤,或者精力过剩而多动、搞破坏,教师可以通过游戏或其它途径让幼儿宣泄,然后再给予安慰、解释、说理等。

这种方法是对造成行为偏异的内在因素进行改变,能取得较好效果。

    除了上述矫治的方法之外,还有其它许多方法,教师应灵活处理,综合使用,同时注意在矫治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有效矫治不良行为和克服心理障碍。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是孩子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在日常生活中,游戏已成为儿童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活动形式。

通过实证性的研究专家们发现:

玩游戏比上课更能发展孩子的体能、认知和社会性,是儿童的真实写照,同时也是教师观察和了解儿童各方面的发展水平和内心世界的最佳窗口,除了游戏本身的教育作用外,心理健康教育融合于游戏中,更能发挥增效作用,游戏对于幼儿的健康心理的发展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为此,我们平时可利用游戏对孩子特有的吸引力,培养幼儿的健康心理。

  一、利用游戏的感染力,培养幼儿大胆、活泼的性格。

  游戏可以满足幼儿自我表现、自我肯定的需要。

游戏对于儿童不仅仅是“好玩”或娱乐,更重要的是儿童在游戏中可以获得影响与控制环境的能力,可以建立起对自己的信心。

当儿童在游戏中通过自己的行动对物体或他人产生影响时,会感到自己是有能力的人,会获得成功的喜悦,体验到克服困难、达到目的的快乐。

例如:

小班有个叫李莫非的小朋友,性格较内向,不爱表现自己。

可是在角区活动中,老师发现李莫非小朋友在玩结构游戏时,表现出极强的创造性,不论是从造型、还是美观方面都有自己的独创性,教师抓住契机,对他的作品进行及时的肯定,并让他讲一讲是怎样搭的?

搭的是什么?

刚开始,李莫非还很害羞,在老师的鼓励下,他小声的讲了起来。

游戏结束时,教师把他的作品放在展览区供小朋友和家长们参观,小莫非的脸上露出自信的笑容。

在以后的日子里,老师请李莫非当起了班内的“建筑师”带领小朋友们玩结构游戏,过了不久,老师发现李莫非变的开朗了,大方了、自信了,已经和刚入园时判若两人。

我们知道,这是他在游戏中找回了自信。

  二、通过游戏的开展,促进幼儿语言的发展。

  语言交往能力是一种体现个性特征的综合心理,也是儿童适应生活、适应未来发展的一种基本能力。

而游戏恰恰是培养这种能力的重要途径。

游戏对于幼儿来说,是他们最早、最基本的交往的活动。

游戏过程本身就是幼儿交往的过程,幼儿在游戏中常常需要将自己看到的、听到的以及自己的主观愿望或要求转换成语言,或者根据别人的意思作出言语的的反应。

一个尚未完全掌握按成人的交往和思维方式去组成语言用以进行交往的幼儿,不可以像成人那样得到语言交往上的满足。

他们在自己的世界里——游戏中有机会得到满足,实现自己的愿望,从而达到情感、语言发展与交往上的平衡。

在幼儿的独自游戏中,他们常常用有声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与愿望。

他们边想边玩边说。

这些语言既有模仿,又有创造。

语句中掺进了孩子自己的经验。

这时候,教师应注意观察和倾听幼儿的独自言语,并给予正确指导,使她的语言发展更加完善。

另一方面,幼儿在游戏中发展自己的口头语言的同时,通过与同伴在对游戏的内容、角色等方面的协商,发展了语言的表达能力。

例如:

小明和小彤在玩角色游戏时,小明说:

“小彤我当医生,你当护士好吗?

”小彤说:

“好啊!

过一会,我当医生,你再来当护士好吗?

小明点一点头,俩个小朋友高高兴兴玩去了。

幼儿与同伴的共同游戏,是语言交往的最好时机,使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实际的练习。

  三、在游戏中为幼儿提供社会交往的机会,引导幼儿良好的社会行为。

  良好的同伴关系是促进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

目前,幼儿多为独生子女,往往娇惯任性,随心所欲,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谦让、宽容、谅解别人,更不会主动关心、爱护他人。

因此,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显得尤为重要。

为了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首先要教育幼儿学会尊重他人,从言语到行动,从外表到内心,从他人到自我。

孩子有了这种意识,同伴间关系就会宽松和谐。

丰富的游戏活动具有促进幼儿心理健康的作用。

幼儿期孩子开始产生参加成人社会实践活动的愿望,但由于知识能力有限,还不能真正参加成人劳动,而游戏却能满足幼儿的要求,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和个性发展。

另外通过各种健康的、积极向上的体育游戏如:

《小猫学本领》、《爱劳动的小白兔》、《学做解放军》等使幼儿在锻炼身体,增强体质的同时,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了爱劳动、爱祖国、团结友爱等良好品质的教育,从而形成一种健康活泼、轻松愉快的心理氛围,使幼儿身心健康都获得了发展。

  四、运用游戏的规则性,促使幼儿克服自我中心化,初步形成规则意识 。

  由于幼儿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的原因,幼儿自制力差,意志行动尚未充分发展,在游戏中,幼儿却表现出较高水平的意志行动。

游戏对幼儿是有吸引力的,在游戏中,幼儿却乐于抑制自己其他的愿望,使自己的行动服从游戏的要求。

如音乐游戏《小兔采蘑菇》,讲的是小兔采了蘑菇后帮助小猪和小松鼠的事情。

大家都喜欢扮小兔,而游戏要玩起来就必须有人扮小兔、小猪、小松鼠,如果大家都去表演小兔,那么游戏就玩不成。

游戏中各种动物的表演还应随着音乐来进行,小兔的音乐出现了而小松鼠抢着去表演,这样也就表现不出小兔助人为乐的好品德了。

因此在组织幼儿开展游戏时,非常强调幼儿遵守规则,只有遵守了规则才能交换各种角色,小朋友才能扮演到自己喜欢的角色。

在游戏中,要使幼儿逐步体会到活动规则对活动本身的保障作用,在活动中让幼儿知道应该学会克制自己的情绪,遵守一定的规则才会得到快乐,而遵守规则也是二十一世纪人才必须具备的一个品质。

  五、在游戏中充分发挥幼儿的主动性,发展幼儿的成就感和自信心。

  在游戏活动中,我确立以幼儿为主的思想,做到“导而不包”,更多的是给孩子留出一个适当的空间,给他们一个自我表现的机会,在游戏主题的确立上应充分幼儿的主动性。

例如:

教师在指导幼儿进行角区活动时发现,幼儿对角色游戏区中的玩具商店不感兴趣,于是老师组织幼儿进行一番讨论:

商店里应该卖什么?

售货员应该怎样招待客人?

孩子们进行了激烈的讨论。

事后教师又组织幼儿参观商场,让幼儿观察商场里的买卖商品是如何进行的?

商场里主要有什么人?

应该用什么来购买商品?

幼儿通过参观感知这些知识,获得直观上经验,然后教师再鼓励幼儿自己设计商店的布局、标记,钱币的样子,孩子们都表现出极强的热情,最后他们把商店的名字改为“贝贝商店”,等设计完成之后,幼儿还请别班的老师和小朋友来参观,看着孩子们脸上洋溢着自信的笑容,我们也深切体会到在游戏中发挥幼儿的主动性,会使幼儿的活动更富有创造性,同时也增加了玩游戏的乐趣。

大量的实例说明:

幼儿通过玩耍泥土,可培养起对雕塑的爱好;通过用彩笔随便乱画,可培养绘画的兴趣;游戏活动,锻炼了儿童的动手能力与操作、持笔等技巧与技能。

如果在幼儿期,我们有意识地要求他们每天玩游戏,并给予幼儿启发与帮助,甚至参与幼儿游戏之中,您就可觉察到:

幼儿游戏活动的内容不断丰富,水平不断提高,伴随幼儿游戏活动的丰富与发展,幼儿的心理发展速度是显而易见的。

 

主题活动中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

当前,在幼儿教育方面,尽管家长和教师想了许多办法,但效果往往并不理想,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忽视对幼儿心理的研究,缺乏对幼儿的全面认识。

我园地处农村,多数幼儿一直生活在缺乏与人交往、信息闭塞的环境中,虽然是大班幼儿,却表现出情绪不稳定、不善言谈、不易交往、害怕陌生环境、缺乏自信和创造等心理弱点。

而主题活动是一种以幼儿发展为本,突出幼儿发展的自主性和能动性,致力于为幼儿一生发展奠定基础,注重幼儿个性化教育的活动方式。

新《纲要》提出“在重视幼儿身体健康的同时,要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

幼儿心理健康作为“人的发展”的重要基础,日益受到全社会的重视。

因此,我们积极将心理健康教育融于孩子感兴趣的主题活动中,让孩子通过体验与感受,从而获得心理健康发展。

下面结合近几年实际工作经验,谈谈怎样在我园的主题活动中把握幼儿心理,正确实施教育。

一、以主题为背景,创设健康良好的人际关系

现代发展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幼儿期是人生历程中生理、心理发展速度最快的时期,一个人心理发展的许多关键期都处于这一阶段。

所以说积极健康的人际关系是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基础。

幼儿早期的人际关系不良不仅影响儿时的心理健康,也会影响一生的幸福和成就。

幼儿园的主题活动是以师幼、幼幼的互动而展开的,结合本园的课题研究《幼幼、师幼互动、促幼儿个性和谐发展》,在这种活动形式下,我们以主题活动开展为前提,有利地促进了幼儿和老师、同伴建立和谐、健康的人际关系。

1、激发幼儿求知欲、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

著名教育家赞可夫说过:

“就教育效果而言,很重要的一点是看师生关系如何。

”教师对幼儿多支持、多肯定、多接纳、多表扬、多关注、多信任以及多给他们自由、多让他们自主是形成融洽、和谐、健康人际关系的必要条件。

主题活动从幼儿自身的兴趣出发,因而他们头脑中的问题层出不穷。

但是,孩子们往往把这些问题隐藏于心中,不愿说出来。

因此,我们要创设一个使孩子们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使他们感到他们能提问、可以提问、有权利提问。

我的做法是:

如果孩子没有主动提问的意识,可以用积极的语言引导他们。

如:

近阶段我们的主题活动为《亲近大自然》,根据秋天的季节特征,我们就谈到了蔬菜,我就问关于蔬菜,你们有什么想说的吗?

于是,大胆的幼儿就会说:

“蔬菜为什么大都是绿叶子的?

为什么西红柿是蔬菜而水果摊上也卖呢?

吃了菠菜真能象大力水手一样有力气吗?

.....一下子幼儿的积极性就提高了。

还交头接耳地议论开。

在延伸谈话中:

我用轻柔的语调和语气,小心地问如果让你来做个蔬菜给老师吃,你会做什么菜呢?

通过这样的交谈式的提问,就连平时不太愿意说话的幼儿,都积极地来到我身边,悄悄告诉我要给我做什么?

有个别的还会加上一句:

“老师,我给你烧的这个菜味道很不错,而且还是很营养的,要多吃哦”这样地探察孩子心中的秘密。

他们不但愿意表露,而且还增强了他们语言表达的自信。

  

  2、促进幼儿交往与合作、建立友好的同伴关系

幼儿的交往与合作很大程度上需要材料的支持。

因此,在主题活动中,利用材料与幼儿间的相互作用,充分发挥幼儿的主动性与合作精神,让孩子们共同商量,共同设计,共同制作,使他们的合作行为不断提高。

在交往过程中,着重培养幼儿理解他人情绪反应的能力,即设身处地为他人考虑的能力和合理解决矛盾冲突的能力。

有了幼儿之间的交往与合作,同伴关系才会变得友好、和谐。

如:

在开展主题活动《亲近大自然》时,我们的一个科学活动是装豆豆,目的是通过用不同的种子装在同一个器皿中,从而探索这些豆豆所放数量的不同是为什么“我于是,为了完成这个任务,孩子们和家长一起收集不同的小器皿,还带来了各种不同的种子。

然后,老师给幼儿提供填写数据的表格,幼儿之间相互帮忙,合作完成,数的数、记的记,共同的操作与交流,给幼儿增添了很多学习的快乐同伴间也建立了融洽的人际关系。

二、从主题中挖掘教育契机,培养幼儿的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即正确认识自我的能力。

能否正确认识自我,是心理健康的一项重要指标。

心理学研究表明,从两三岁起,儿童的自我意识就开始发展起来,所以,培养孩子认识自我、具有正确的自我意识不仅是可能的,也是必要的。

1、选择合适年龄特点的主题,认识自我发展能力

主题活动是幼儿自发生成的一种活动,多数内容也根据孩子的生成来确定。

在孩子生成的活动内容中有的主题能帮助孩子正确地认识自我,发现自己的成长与能力的发展。

如:

在主题活动<<我是幼儿园的小主人>>的开展过程中,老师采用各种孩子感兴趣的形式:

鼓励孩子在镜子前照一照,拿来小时候的照片,比比看看现在和以前有什么不同,让孩子认识到自己长大了,“我”是大班的哥哥姐姐了。

并启发孩子通过不同的手段,绘出自己的自画像,制作自己的小作品比如:

折个飞机;画个漂亮的图画;做个小制作等,然后引导幼儿与小班的小朋友一起,让他们来做为哥哥姐姐来关心弟弟妹妹,送上礼物、说祝福的话、带他们一起游戏、使孩子在自己的实际行动中为自己的进步与成长感到骄傲和自豪。

2、提供创造能力的机会,不断体验成功喜悦

儿童在活动过程中,会产生种种成功或失败的体验,从而对自己的能力有所认识。

儿童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受他对活动本身的兴趣所影响,而儿童对活动的兴趣又受他对自己能力的信任程度所支配。

如:

在主题活动“我家乡的田野”中,孩子们走进田野,看到农民伯伯们在种菜、种豆,就产生了要自己种植的想法。

但是,我们要怎么种植植物的种子呢?

要种植在哪里呢?

有的说“去找块空地”,有的说“就种在路边吧”,还有的说“寻找附近的人问一下”,还有的说“种在我们的幼儿园里吧”。

最简便的方法当然是农民伯伯怎么种、种植在哪里最适合。

但是,当我有这个提议时,孩子们多数表现出来的是怯懦和退缩。

我就用鼓励性的语言启发孩子“要为自己的成功而努力”。

于是,呼啦一下,孩子们散开来,有的走向附近的住户,还有的拉住了路人。

一会儿就找到了答案。

于是,在孩子自己的行动下,从家里带来各种种子,幼儿每小组分工合作,一起种植,锄土、放种子、浇水等,在获得成功的同时,孩子们也在等待着收获的期待,这样的活动孩子们也克服了胆怯的心理障碍,提高了社会交往能力。

三、在主题环境的创设中激发创造性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教育的艺术》一书中指出:

“我们认为,教育工作者的任务在于发现每个受教育者身上一切最美好的东西,发展他们,不用学校里的条条框框限制他们,鼓励独立工作——进行创造。

”创造是一个心理健康者必须具备的品质,我们教师要注重幼儿创造性的激发,而幼儿创造性的激发必须有环境的支持。

《规程》中也指出:

“创设与教育相适应的良好环境,为幼儿提供活动与表现的机会和条件。

”环境在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

 1、共创环境,培养参与意识

  在主题活动的实施过程中,我们总要给幼儿提供丰富的活动材料,创设开放的活动环境,鼓励幼儿用自己的方式来解决问题,使幼儿真正处于主动的地位,通过积极的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