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①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修改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171281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300.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①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修改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①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修改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①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修改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①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修改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①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修改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①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修改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1页
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①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修改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1页
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①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修改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1页
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①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修改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1页
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①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修改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1页
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①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修改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1页
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①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修改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1页
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①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修改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1页
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①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修改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1页
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①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修改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1页
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①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修改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1页
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①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修改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1页
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①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修改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1页
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①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修改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1页
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①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修改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1页
亲,该文档总共3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①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修改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①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修改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①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修改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①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修改教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颁布推恩令分割王国封地;

剥夺犯法诸侯王封地,改为郡县;

颁布律令加强对诸侯的防范。

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中央集权得到加强,巩固了国家统一。

二、试题延伸:

1、(2013,上海长宁,一模,36)分封制的废立(向前延伸)

材料一:

丞相绾等言:

“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之。

请立诸子。

”廷尉李斯议曰:

“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

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

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

置诸侯不便。

”始皇曰:

“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

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

廷尉议是。

-----《史记·

秦始皇本纪》

(1)秦始皇为什么不实行分封制?

(3分)

周王室分封诸王以致春秋战国各诸侯混战不休;

如今天下统一,再实行分封制是重新树敌,将导致不得安宁。

材料二:

周代“三圣(文王、武王、周公)制法,立爵五等,封国八百,同姓五十有余。

……所以亲亲贤贤,褒表功德,关诸盛衰,深根固本,为不可拔者也。

”秦朝“姗(讪)笑三代,荡灭古法,窃自号为皇帝,而子弟为匹夫,内亡(无)骨肉本根之辅,外亡(无)尺土藩翼之卫。

陈、吴奋其白梃(大杖),刘项随而毙之。

”“汉兴之初,海内新定,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裂疆土,立二等之爵(王、侯)。

功臣侯者百有余邑,尊王子弟,大启九国(分封了九个同姓王)。

——《汉书·

诸侯王表》

(2)西汉统治者实行分封制出于怎样的考虑?

周代实行分封制,王朝巩固;

秦朝不实行分封制,迅速孤立而亡;

天下初定,同姓少。

(3)根据以上材料,你怎样看待秦汉时期分封制的废立?

(6分)

①秦朝废除了分封制,基本上解除了地方割据势力对封建中央政权的威胁,加强了中央集权;

②西汉实行分封制有历史原因和现实需求,但导致王国问题;

③秦亡于政,而非亡于制,汉初对秦亡原因的认识停留在表象认识。

④分封制的作用有两重性:

一是分封子弟,功臣为王侯确有拱卫皇权的功能。

另一作用是分封制也有促成分裂割势力发展甚而直接威胁皇权的作用。

西汉初期实行分封制的经验就证明了这一点。

【答题模版】

政治制度的影响:

此类问题多是总结材料观点,再加上国内、国际影响或者是当世、后世影响。

政治制度的问题还有客观评价类的,这类很简单,教材上的作用和影响加上材料的内容就可以了。

(一般材料题都是一句话一个点);

主观评价类的在开头加一个自己的认识(就是赞成还是反对,好或者是坏等等)。

第一:

按历史趋势回答,是否顺应历史趋势,是则是历史必然。

第二:

是否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发展、国家的统一。

第三:

是否巩固统治、有利于社会安定,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2、秦制得失(向后延伸)

柳宗元认为,秦末农民起义“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

西汉七国之乱“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明矣”。

下列哪种说法最符合材料原意

A.郡县制与秦末农民战争没有关系B.七国之乱因汉初分封而爆发

C.郡县制有利于中央集权统治D.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是历史的必然

【解析】材料的重点应该是在论证郡县制的利弊,由材料可知柳宗元认为郡县制较分封制要好,更有利于国家的稳定,巩固国家统治。

这才是材料的原意,那我们来分析一下选项。

A:

材料中所说“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意为秦末农民起义主要原因是秦朝的暴政导致民怨载道,而并非是郡县制的过失。

这里强调的是郡县制不是导致秦灭亡的原因,以此表达作者支持郡县制的观点,而不是说郡县制与农民战争无关。

A不符合材料原意。

B:

“七国之乱因汉初分封而爆发”说法本身没有错,但并非是材料的原意。

C:

这是郡县制的优点,符合材料原意

D:

首先这种说法过于绝对,现今还没有“郡县制必然取代分封”的说法,这只是我们从历史的结果上得出的现象罢了。

其次这个说法也不符合题意。

【答案】C

(4)除了分封制、郡县制,中国的地方行政制度还有哪些?

三、教材延伸(深挖教材,向内延伸)

【郡国制】

(概念要讲清楚)

汉代地方政权组织。

汉初,郡和王国同为地方高级行政区划,郡直隶中央,王国由分封的诸王统治,实行地方行政制度郡国并行制。

汉初建立了许多诸侯王国,本来的目的是拱卫中央,加强中央集权,但后来的发展却适得其反。

诸侯王依恃其政治、经济、军事势力与中央对抗,并进而觊觎皇帝的位置,以致造成对中央的严重威胁。

吴楚七国之乱以后,汉中央为了削弱诸侯王国,制定了一系列政策,使诸侯王不复治国,而由中央置国相以治民,职如太守;

后又令诸侯王仅衣食封国的租税,王国实际上和郡无异。

隋以后,废国存郡,虽封王带有郡县名号,但不回到自己的封地,在京师居住,享受一定政治经济待遇。

明代曾分封诸王于各地,靖难之役后,也将权力收回。

1、秦统一后,“废封建,立郡县”,确立专制集权制度,但皇帝之子、弟封王,一直延续到明清。

“分王子弟,以为屏藩“,是历代分封子弟的主要理由。

血缘分封长期存在说明

A.分封制有利于政权长期稳定B.血缘分封是中央集权的基础

C.分王子弟是皇权的一种体现D.周代制度受到历代政权推崇

【解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建立于封建经济基础之上的,所以B错误。

周代分封制并没有得到历代政权推崇,比如秦代。

所以D错。

分封制在长期实行后造成诸侯势力强大,王室衰微,不利于长期稳定,所以A错。

皇子和宗室因为血缘关系能被分为王,分王子弟是体现的是皇权的至高无上,所以选C。

【推恩令】

汉武帝时颁布。

内容:

规定诸侯王死后,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他土地分割部分土地为列侯,列侯归郡统辖。

实质:

众建诸侯而弱其力,将王国由大化小,削弱诸侯国的实力,加强中央集权。

2、(2012,广东文综,13)“诸侯惟得衣食税租,不与政事”的现象反映了

A.分封制的巩固B.中央集权的加强

C.宗法制的消亡D.君主专制的消弱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获取信息的能力。

题干的核心信息是,诸侯不得干预政事。

汉武帝时,设附益之法,诸侯惟得衣食税租,不与政事。

该现象说明了诸侯权力的削弱,反映了汉代中央集权的加强。

正确选项为B。

【答案】:

B

除了削弱诸侯国的权利,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汉武帝还采取了哪些措施?

(设立刺史,加强对地方的监察;

“独尊儒术”,加强思想专制)

3.(2013·

全国新课标卷Ⅰ文综·

4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历史地图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

图9东汉十四州示意图图10唐开元十五道示意图

比较图9、图10,提取两项有关汉唐间历史变迁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考点】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发展。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和理解问题的能力。

两副图片反映了从东汉到唐开元年间地方行政区划的变迁。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清具体的变迁是什么,找准变化,然后再从政治、经济等角度分析说明原因。

例如可以从汉代唐代地方区划分布的区域分析变化,并结合经济重心逐步南移这一史实予以说明变化的原因。

还可从地方州名与道名角度分析变迁,并结合山川地理形势说明变迁的原因。

【命题趋势】:

从近几年全国课标卷看,第41题史论结合,要求学生多角度评析历史观点的开放性试题题型似乎定型,这类试题综合选取历史材料,可能是资料、地图、年表等,能反映当前新史学观点和史学研究动态,有一定的学术性,材料来源和组织方式一直在创新,有利于提升学生历史思维习惯与能力,今后还会是高考命题的方向,但材料呈现形式和来源多样化。

考生答题时要注意找准材料观点、明确自己观点,然后注意史论结合,条理清晰,自圆其说。

【评分细则】

1.答案必须是在解读并比较材料基础上得出的正确信息,并能予以说明。

2.列举两项信息并分别加以合理说明的,给12分;

列举1项信息并加以合理说明,给6分;

列举1项信息的,给3分;

列举两项信息的,给6分;

列举1项合理说明的,给3分;

列举2项合理说明的,给6分;

超出2项信息的或说明,不累加分数;

罗列无关史实不给分。

3.具体表述角度按照信息+说明两个步骤把握给分尺度。

【参考答案】:

(1)信息:

汉代北方地区的州比唐代北方地区的道密集或者多;

唐代北方地区的道比汉代北方地区的州少。

说明:

中央集权程度加深;

地方控制力减弱;

唐代裁撤合并行政区域,减少了行政支出,缓解经济负担。

(2)信息:

汉代南方地区的州比唐代南方地区的道稀少;

唐代南方地区的道比汉代南方地区的州多;

汉代的州集中于黄河中下游或北方地区,唐代的道南北分布大体平衡

中央政权加强对边疆地区的控制;

南方地区的经济有了较大发展;

南方地区人口增加;

中央集权。

(3)信息:

吐蕃或南诏不见于汉代。

从汉至唐边疆民族地区有所发展;

与中原联系加深;

密切中央王朝与边疆少数民族的关系;

唐代少数民族政策效果明显;

促进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缓和民族矛盾;

加强对少数民族的管理。

(4)信息:

琉球不见于汉代。

唐代经济、文化繁荣,辐射传播区域扩大;

加强对外交流;

开放的对外政策

(5)信息:

汉代交州与唐代岭南道所辖变化不大

这一地区经济发展较为缓慢。

【从藩镇割据到中央收权】

4、历史图片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

比较图一、图二,提取两项有关唐、宋间历史变迁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图一、唐朝河西节度使张议潮统军出行图

图二、北宋文官出行图

信息一:

唐朝河西节度使张议潮统军出行图,扬武扬威,显示了唐朝节度使的政治权利很大。

唐朝的节度使在政治上享有较大的自主权,经济上控制着财权,军事上拥有强悍的武力,往往发展成为割据势力,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

信息二:

北宋文官出行图,前呼后拥,反映了宋朝文官的政治地位得到提高。

北宋初年,实行崇文抑武的政策。

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宋太祖把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

行政上,由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通判监督。

从图一到图二的历史变迁,反映了唐末五代以来的藩镇割据的局面开始改变,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2009,浙江文综,14)右图是一幅残缺的中国古代“地方机构示意图”,请依据留存信息,判断该图反映的朝代是

A.唐代 

 

B.宋代 

C.元代 

D.明代

解析:

B。

本题考查学生从图片材料中获取信息解答历史问题的能力。

宋代的地方行政机构设置为路、州、县三级,与题干图片相符合。

另外,由图片中的“知州”、“通判”也可得出正确答案。

14.A2[2014·

北京卷]唐末五代,中央集权大为削弱。

为扭转这一局面,宋初采取的重要措施之一是(  )

A.文官任知州B.设三司使

C.设枢密院D.施行将兵法

14.A [解析]本题以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

本题强调的是解决中央和地方的矛盾。

A项加强了中央集权,正确;

B、C两项都是为了解决君权和相权的矛盾,排除;

D项措施是北宋中期王安石变法的内容,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

故选A项。

【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

3、(2013,吉林省高三质检,40)现在中国的每一级行政区的地名都有深厚的历史渊源。

“州郡有时而更,山川千古不易”,行政区划随时代发展的变化而不断变化。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中国行政区划的产生,经历了由分土而治到分民而治,到战国时期,相对完整的行政区划体系已经初具规模,从而加强了中央集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国行政区划由分土而治到分民而治的历史背景。

(4分)并回答“分土而治”和“分民而治”分别具体指什么?

背景:

铁犁牛耕为代表的生产力的进步;

私田开垦,井田制瓦解和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小农经济(封建自然经济)的形成;

法家思想的推动;

封建地主阶级力量的壮大。

(4分)

“分土而治”指的是分封制;

“分民而治”指的是郡县制为代表的中央集权制度。

材料二历史时期第一级行政区划存在于一个由虚入实的规律,历代的第一级政区开始都只是虚设的监察机构,后来演变成行政区划,而且历史上主要行政区划的改变,都发生在再次政权交替的混乱时期。

历代行政区划主要是第一级政区的变化很大,而作为次级政区的财力和军力则变化不大。

(2)根据材料二,概括我国古代一级行政区划演变呈现的特点。

(4分)并运用从秦到明清的史实加以说明。

特点:

由虚入实;

监察机构行政化;

变化多发生在混乱时期;

一级行政区变化较大。

次级行政区变化不大。

史实:

由虚入实,监察机构行政化史实:

东汉时期的此刺史制度逐渐演化为州一级行政机构;

宋代的路由转运使发展而来。

发生在政权交替混乱时期的史实:

唐朝的藩镇;

元朝的行省制。

一级行政区变化大,次级行政区变化不大史实:

一级行政区秦汉为郡,唐末为道,宋为路,元为行省;

县级基本未动。

(5分)(答上以上三点即可得5分)

材料三一般来说,元代以前中国一级行政区划大都与经济区、自然区和文化区相吻合,正如《汉书。

王莽传》所言:

“圣王序天文,定地理,因山川民俗以制州界。

”地方行政区划的最大职能是经济上的职能—组织生产和生疏赋税。

政区独立的自然属性瑟经济文化趋势较强,帮往往中央与地方一级政区的矛盾很大,产生割据局面的时期较多,东汉州牧格局、三国鼎立、藩镇割据、五代割据大都据自然之险而独霸一方。

从元代开始,采取“犬牙交错”的原则,任意将自然环境差异极大的地区拼成一个一级政区,如江西省跨越南岭,深入今广东境内;

湖广行省,将洞庭湖横豆其间,而又跨越南岭,直到今广西。

这种划分政区的方法难以形成独立的经济体,不利于地方经济发展,也不利于形成与中央对立的区域文化认同。

——以上三则材料摘编自兰勇《中国历史地理学》

(3)根据材料三,说明元代前后划分一级行政区的主要原则有哪些不同?

(4分)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各自的优点。

原则不同:

元以前:

与经济区、自然区和文化区相吻合;

元后:

“犬牙交错”原则,避免行政区与经济区、自然区和文化区的吻合。

各自的优点:

与经济区、自然区和文化区相吻合:

顺应了封建社会的自然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

有利于促进区域内部经济大交流发展和形成独立的经济体;

有利于形成文化认同。

“犬牙交错”原则:

有利于削弱地方经济力量和文化认同感;

有利于防止地方割据的出现,强化中央集权。

【行省权力的扩大】

4.(2011年,江苏高考,4题)据《南台备要》记载:

“江浙省……调兵剿捕之际,行省官凡有轻重事务,若是一一咨禀,诚恐缓不及事。

……(如今)凡有调遣军情重事及创动官钱,不须咨禀,……交他每(们)从便区处。

”这段材料可以反映出元代的江浙行省

A.与中央权力之争难以调和B.获得了紧急事务处置权

C.行政长官不再由朝廷任命D.权力不再受到中央节制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了元代行省制度。

《南台备要》是元代记载御史台制度、事务等的书籍。

材料大意是说江浙行省遇到“调兵剿捕”的时候,行省官员若要将事务不管大小轻重都向中央一一请示禀报,可能会延误事务的处置。

如今凡是“调遣军情”和动用国库等紧急的事情,不需要再禀报,交给行省官员自行处理。

据此,材料反映了当时元代的江浙行省获得了紧急事务处置权,本题选B项。

材料没有反映地方与中央权力之间难以调和的矛盾;

行政长官不再由朝廷任命也未体现;

地方只获得了紧急事务的处置权,平时各类事务仍受中央节制,所以ACD三项说法错误。

“凡有调遣军情重事及创动官钱,不须咨禀,……交他每(们)从便区处。

”说明江浙行省获得了急事处置权。

地方绝对服从于中央、行省长官由皇帝任命。

A、C、D表述错误。

【废行省设三司】

明朝的地方制度是什么?

 明朝的地方行政建置就元朝的十行中书省,改为十三布政使司区。

简称为十三省,另设南北两直隶,犹如元朝的“腹里”。

皇帝

(中央政府)

北京顺天府

府、直隶州

县、属州

南京应天府

十三布政使司

布政使司(省)

府、州(直隶州)

布政使—民政兼司法,承宣布政使司

知府、知州

知县、知州

按察使—监察兼司法,提刑按察使司

都指挥使—军事,都指挥使司

指挥使—卫

千户—所

清朝怎样管理少数民族边疆地区?

(向课外延伸)

四、当堂训练(教师适当点评)

1、(2013,全国大纲,12).中国历史上有监察区转为行政区的现象,如汉代的州、唐代的道、宋代的路。

这体现出

A.中央集权促成地方行政制度变迁

B.经济发展导致地方行政区域调整

C.中央对地方的监察力度越来越弱

D.疆域变化影响地方行政区域设置

[解析]本题以历代州、道、路切入考查古代监察制度的影响,考查考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中国古代实行监察制度的目的是加强中央集权,让地方服从中央;

后地方监察转化为行政区划,直接说明了中央集权促成地方行政制度的变迁。

B、C、D三项与题干不符,答案选A项。

2、(2009,安徽文综,12)下列四图反映了安徽省在不同历史时期所属行政区划的沿革状况,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

正确的是

A.③④②①B.②④③①C.④③①②D.①③②④

A

【解析】

立意:

考查历史主干知识。

考点: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分封制、中央集权制。

能力目标:

再认再现历史史实的识记能力,识图能力;

归纳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纵向演变过程。

凸显安徽省自主命题地方特色,史地结合。

启示:

重视地图教学,进行小专题归纳。

3、(2013年高考(山东卷),11)自秦汉至宋元,中国政治制度变革的总体趋势是

A.地方政府的自主性逐渐被削弱B.国家行政权逐渐转移到君主手中

C.宰相逐渐退出权力中心D.世卿世禄的贵族政治逐渐被打破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

能力:

史料阅读与分析的能力。

解题关键:

国家行政权早在秦朝已转移到君主手中,排除B;

元朝宰相权力相权反弹,排除C;

自从秦代开创中央集权制以来,世卿世禄制已被打破,排除D。

五、课堂小结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体制示意图(向后延伸)

秦朝——郡——县

汉末魏晋——州——郡——县

唐朝——道——郡——县

宋朝——路——州(府、军、监)——县

元朝——行省——路——府——州——县

明朝——承宣布政使司——府——县

清朝——省——道——府——县

【关键点拨】

图中信息显示,秦统一六国后,“郡——县”两级行政管理模式。

“汉承秦制”,推行郡国并行制,采用的是“郡——县”两级制和“国——郡——县”三级制并行的行政管理模式。

后来,汉武帝创立行政监察区,在郡、国之上增设十三刺史部,即十三“州”。

东汉末年,州由虚的行政监察机构变为一级政区实体,开始出现“州——郡——县”的三级行政管理模式。

唐太宗时为加强管理,按山川地形分全国为十道(后增至十五道),唐玄宗时又把“府”引进行政区划中来,使唐代的行政区划成为“道——府(州)——县”三级制。

北宋的地方行政机构采取分“路”而治,成为“路——府(州、军、监)——县”的三级行政管理模式。

“路”下“府”虽与“州”同级,但地位要略高于“州”。

自元代开始,中国又出现了一种新的行政区划制度,称为行省制,行省以下的行政区划略同于宋,行省下辖路,路领府、州,府、州辖县,形成“行省——路——府(或州)——县”四级行政管理模式。

明清时期,大体实行的是“省——府——县”的三级行政管理模式。

我们从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的演变中可以看到,在中央集权制建立初期,行政区划以二级制为主,在中央集权制的中、后期,行政区划则以三级制为主;

行政区划的最基本单位(“县”)是最稳定的,而最高一级单位则变动最大,并总是增加中间环节和管理层次,呈现出行政区划增多变繁、官员设置的等级性逐渐凸显等特征,说明了中央在不断地分割地方各级组织的权力,中央对地方行政控制的权威性、层递性和有效性逐渐增强,实现着管理层次(行政区划的纵向结构)和管理幅度(直接管辖下一级行政区的数量)之间的有效互动,加强了维护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稳定。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中国古代的地方行政制度,经历了由“分土而治”到“分民而治”,由间接控制到直接控制,由军政合一到军政分离,由“山川形便”到“犬牙交错”,由监察区转变为行政区的变化,有的制度由立到废,由立到废,反复出现,但是县级基本不变。

地方的行政、军事、财政、选官等权利逐渐被削弱,中央对地方的控制、监察力度不断强化。

地方行政体制的变化,反映了中央和地方的斗争,总体趋势是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地方的权利逐渐削弱。

地方行政制度的发展和完善,在征发徭役、兵役、田赋和租税以及管理地方的治安秩序和巩固边疆等方面发挥了良好的作用。

既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封建统治,也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对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①观察、思考、解答问题,

阅读教材相关内容

②学生在课前完成基础知识的梳理,在课堂上主要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历史问题。

③从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可以反映出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

④历史概念是构成历史学科大厦的砖石,弄懂基本概念很重要,有利于下一步的学习

注意阅读图片,培养读图能力,这是一种新的题型。

①直接呈现高考试题有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②问题设计要具有层次性,逐步推进课堂教学,激发学习的兴趣,诱导学生积极思考、回答问题。

锻炼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提高历史评价能力

③在教学中坚持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方法,转变学生的历史学习方法和方式。

④引导学生复习要立足教材,

狠抓基础。

⑤及时总结知识要点,提高学生历史学科能力

熟悉高考试题的特点,要引导学生挖掘隐性知识

加强高考题的训练,

历史学习注意总结,把握历史特征,才能学好历史

六、作业(向课外延伸)

4.A2[2014·

四川卷]读下表,据此不能得出的认识是(  )

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简表

时期

秦汉

魏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