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三单元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172847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53.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三单元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三单元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三单元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三单元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三单元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三单元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三单元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三单元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三单元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三单元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三单元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三单元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三单元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三单元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三单元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三单元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三单元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三单元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三单元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三单元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三单元Word文档格式.docx

《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三单元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三单元Word文档格式.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三单元Word文档格式.docx

(1)教师讲解:

  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

诗人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作者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开篇点题,交待了观察的方位、地点以及观察的对象。

“观”字统领全篇,是诗的线索,以下十句写观海所见。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是写从碣石山往下看沧海的情形,从大处落墨,从全景写起,着力渲染大海那种苍茫动荡的气势。

意思是:

茫茫的大海上碧波万顷,一望无垠,只有脚下的山岛高高地耸立在海心。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接着写山岛草木,充满了欣欣向荣的景象。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展现了大海波澜壮阔的气势,“涌”字用得尤其出色。

从描写中,我们不仅看到了大海波涌连天的形态,而且仿佛听到了惊涛拍岸的声音。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诗人面对迷人的海上风光,展开了丰富奇特的想像。

这四句是全诗的高潮,创造了一个极其开阔的意境:

运行不息的太阳月亮,星光灿烂的银河,竟都包蕴在这沧海之中,何等气魄!

(2)学生合作探究:

哪些语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

诗人是怀着怎样的感情绘制大海形象的?

教师点拨:

此诗前一部分写大海景象,视野广阔,也能见出诗人胸怀之博大,但跟后一部分比,气象则略逊一筹。

“日月之行”四句写大海,全用虚写,却表现了大海有包容天地的气概,更显示了诗人的博大胸怀。

  大海的形象正是诗人形象的化身。

诗人已经削平了北方群雄,现在又打垮了乌桓和袁绍残部,为即将挥师南下统一中国解除了后顾之忧。

在踌躇满志的时候,他借大海的形象抒发了建功立业的愿望,写出了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雄浑诗句。

  小结:

“诗言志”诗人写沧海,抒发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这种感情在诗中没有直接表露,而是蕴藏在对景物的描写当中。

全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字里行间洋溢着饱满的激情。

写景的十句中,前六句写的是实景,后四句写的是虚景,实景给人身临其境之感,虚景以其新奇激发读者的想像,诗人以沧海自比,表现出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概。

4、学生自由诵读并背诵全诗。

三、次北固山下 

教学目的:

1理解这首诗的主题

2有感情的朗读、背诵这首诗

3品味精美的诗歌语言

教学设想:

在诵读中理解,在诵读中品味,以朗读作为整节课教学主线,设置情境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今天杨老师要跟大家一起来学习一首诗,《次北固山下》,诗题是什么意思?

指名学生回答。

提示:

次,停泊,诗题的意思是停泊在北固山下,说明这首诗是旅途中所作。

明确:

停泊在北固山下。

诗题告诉我们,这首诗的内容是写人在旅途。

如果你离开父母,离开家乡,身在旅途,你会有什么感受?

请学生谈感受。

好在现在交通发达,即便你在天涯海角,飞机也会很快将你送回家。

可古时候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那只有任由思乡之情流淌心间了,许多诗人将思乡之情倾泻笔端,留下了流传千古的佳句。

今天所学习的《次北固山下》便是唐代诗人王湾在旅途中表达故园之思的佳作。

简介五言律诗知识

二、朗读

1、散读,请同学们认真读两遍,读准字音,注意停顿。

2、指名朗读,正音正字。

三、理解诗句大意

1、对照注释朗读或默读,不懂的地方做记号。

2、集体解疑。

3、同桌互相说一说诗句意思

4、指名学生用现代汉语将这首诗的意思说一遍,语言要优美。

四、理解主题,品味诗歌语言,指导朗读。

1、理解首联和颔联中诗人的感情,品味颔联。

作者乘着一叶扁舟在绿水中前进,他要驶向青山,而思绪已飘向青山之外遥远的客路。

诗人为什么要写他的道路还在青山之外呢?

暗含旅途奔波之意。

途中天气如何?

你从哪些诗句中知道的?

和风吹拂,春意融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春潮涌涨,江水浩淼,两岸之间的水面显得很宽阔。

和顺的风吹得船帆端端直直地高挂着。

清代的王夫之赞这句“以小景传大景之神”,你觉得它写出了什么样的大景?

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

置身在青山绿水中,眼见潮平岸阔,风正帆悬,到处都是春天的气息,诗人此时该是怎样的心情?

愉快,舒畅

请带着愉快的心情,深吸一口气,扩张心胸,朗诵前四句。

2、品味颈联

不知不觉,已到残夜。

作者见到了什么景象?

齐读,“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有人说这两句诗“形容景物,妙绝千古”,请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这两句诗的意境。

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

作者在这两句诗中流露出什么感情?

感慨时间过得太快,白天和夜晚,旧年和新春,为何这般匆匆啊?

请带着无限的感慨朗读这两句诗。

语调要深沉舒缓。

诗人在这两句诗中表达的不仅是对时光易逝的感慨,请听老师读,注意声调、重音。

强调生,入。

为什么不用“升”?

使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

拟人化的手法赋予海日江春人的意志和情思,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春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 

美好的新生的事物必将取代旧的事物,光明必将取代黑暗。

所以,这句诗还流露了诗人什么样的情绪?

乐观积极向上的情绪,朗读时声调可高一些。

请用这种情绪朗读。

男女重读,女感慨,男乐观。

你能从这两句诗中知道这是一年中的什么日子吗?

知道具体的时间吗?

岁末腊残之夜,岁末,正是旅人归家的时间,夜晚,正是在家中安眠的时候,此时的诗人却停泊在北固山下,遥望着“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正因为彻夜未眠呀。

他在想什么?

想像诗人此时的内心活动

请学生回答。

想家中妻儿父母;

想一年又一年,一日又一日,不知何时能回家;

想写信……

请再带着这种思念朗读,语调要忧伤一点。

3.品味尾联:

请北归的大雁捎个信吧!

齐读最后两句诗,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这是多么无奈的希望啊,这是多么惆怅的希望啊,请用惆怅而又无奈的语气朗读后两句诗。

大雁飞过,诗人会说些什么。

诗人倾吐的句句是思念,是乡愁,是归意。

带着这样的感情朗读,男女重读,男略高,女低。

五.小结:

整首诗笼罩着淡淡的乡愁情绪,但哀而不伤,明朗而又深沉。

学生齐读品味。

试背。

在插图上默写。

板书:

次北固山下 

唐 

王湾

停泊

首联:

旅途之思

颔联:

以小景传大景之神 

风正帆悬,潮平岸阔

颈联:

形容景物,妙绝千古(生,入)

尾联:

思乡之情

第二课时

一、研读《钱塘湖春行》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

2、用心品味诗歌形象的语言;

3、准确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

一、导入新课:

(2分钟)

(出示诗人照片)同学们,你们知道他是谁吗?

他就是我国唐代著名的大诗人白居易。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与李白、杜甫合称唐朝三大诗人,是唐代诗人中创作诗作最多的一个,代表作品有:

《长恨歌》、《琵琶行》等。

长庆三、四年间,白居易任杭州剌史。

古人云: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杭州西湖是公认的天下名胜 

西湖美景深深地吸引着诗人。

在任期间,他写下了很多有关西湖湖光山色的诗歌。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尽情欣赏钱塘湖的美丽景色。

请注意:

钱塘湖是杭州西湖的别名。

二、揭示目标:

(1分钟)

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

(出示目标)

有感情的朗读、背诵诗歌;

2、 

用心品味诗歌形象的语言;

3、准确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同学们有没有信心达到目标?

我相信,只要同学们认真自学,一定能达到目标!

三、一读课文,扫除生字词:

(3分钟)

下面我们进入第一个环节:

比谁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歌。

学生自读诗歌 

3、点名朗读,同学纠正,师适时板书读错的字于黑板左侧。

4、齐读生字两遍

5、师范读诗歌:

俗话说“三分诗七分读”。

读诗也是讲究技巧的,下面请同学们听老师朗读诗歌,注意听准字音、划出节奏、标出韵脚。

现在我们来对照一下,看看我们画出的节奏和韵脚是否正确,如果有差错,请迅速更正。

钱塘湖春行 

(唐)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xi) 

水面初平云脚低。

(di)

几处早莺争暖树, 

谁家新燕啄春泥。

(ni)

乱花渐欲迷人眼, 

浅草才能没马蹄。

(ti)

最爱湖东行不足, 

绿杨阴里白沙堤 

6、齐读诗歌一遍 

现代作家梁晓声说“读书是一种幸福”。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享受这种幸福吧!

请同学们一齐朗读课文,注意读出情感,读出韵味。

四、二读课文,理解诗歌内容。

(6分钟)

1、师:

第一个环节,大家都表现很好,下面进入第二个环节:

(出示投影)

诵读二

请放声朗读诗歌,对照课文下注释,理解诗句意思。

如有疑难,可与同桌讨论,也可举手问老师。

3分钟后,比谁能正确讲解诗句意思。

2、生自学;

师巡视,将学生有疑难的共性问题板书在黑板上。

3、指名学生译讲诗歌

4、全部讲完,学生齐读诗歌一遍。

下面请同学们再次朗读诗歌,注意:

边读边在头脑中展现诗句所表现的意境。

五、三读诗歌,深入理解内容(6分钟)

下面进行第三个环节,老师希望大家再接再厉,出色地完成学习任务。

(出示自学指导二)

诵读三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诗歌,思考:

1、诗人是按怎样的线路春游钱塘湖的?

2、作者选取那些景物来表现西湖的美?

从所写景物来看,诗歌描绘的是西湖春天什么时节的景色?

3、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从课文哪句诗中直接表现出来?

3分钟后,请同学们结合诗句回答,比谁回答准确。

2、学生自学,师巡视。

3分钟后检测、交流。

(分析过程:

a.让多名学生回答,并从诗中找出词句作证;

b.其他同学加以补充;

c.师引导辨析)

答案:

1、诗以“孤山寺”起,以“白沙堤”终,

游踪:

从孤山寺的北面到湖东的白沙堤。

b)水、云、莺、燕、花、草;

春水初涨平堤岸、春云舒展贴近湖面、莺在有阳光照到的树上歌唱、燕子啄泥衔草忙着建造新巢、春花鲜艳美丽令人眼花缭乱、春草生机勃勃刚刚没过马蹄。

早春

c)通过描绘西湖早春美好景色,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的喜爱之情。

从尾联可以看出。

3、再读诗歌,要求读出喜爱和赞美之情

六、四读诗歌,品味欣赏 

(5分钟)

1、师:

大诗人白居易把早春的西湖描绘得淋漓尽致,令人神往,是因为他极为讲究对语言的锤炼。

下面我们进入第四个环节,请大家看大屏幕:

诵读四

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思考:

你认为诗中那些词和句用得恰到好处?

为什么?

•2分钟后,比谁说得最好。

•可采用:

“我认为这个(些)词用得好,因为它写出了------。

”或“我最喜欢------这一句,读了这句诗 

,我仿佛看(听、感受)到了 

”的模式交流。

2、学生进行赏析,师适时点评、鼓励。

3、深入欣赏诗歌:

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如同一幅精美的画卷,令人神往。

同学们,让我们插上想象的翅膀,飞向那早春的西湖。

(师播放西湖美景的图片,配乐朗诵由诗歌改写成的散文)

七、课堂训练(5分钟) 

同学们,来,让我们接受最后的挑战。

课堂作业

请自由朗诵诗歌,比谁在最短的时间内有感情地背诵。

2、学生自背

3、检查背诵,予以评价。

4、老师范背

5、学生齐背。

八、结束新课

(1)

亲爱的同学们,我们的“钱塘湖春行”就要结束了,请不要忘记风光秀丽的西湖;

不要忘记妙笔生花的白居易;

更不要忘记我们曾经欢聚一堂,共同学习。

同学们,请伸出你们的双手,用我们的真诚,衷心地感谢各位领导、老师!

谢谢大家!

下课!

二、西江月

一、导入新课:

刚才,我们随着白居易领略了西湖早春的明媚春光。

现在,我们再随南宋著名的爱国诗人辛弃疾领略农村夏夜的清新景色吧。

二、作者简介:

辛弃疾是南宋著名的爱国词人,他写的许多词都跟当时的政治斗争和军事斗争有关。

由于他力主抗金收复失地,跟当政的投降派发生矛盾,曾两次罢官。

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情怀,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南宋上层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进行揭露和批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

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并称“苏辛”。

这首词是他罢官后隐居的一次夜行经历,比较容易读懂。

词牌下原有小题:

“夜行黄沙道众”。

黄沙,即黄沙岭,在上饶西部。

诗中描写农村夏夜的优美景象,抒发诗人的闲适心情。

作者长期的农村闲居生活,更使他接近了农村,和农民建立了较深的感情。

他一直重视农业生产,同情民间疾苦,因而才写出了这样轻快活泼的农村词。

了解这些,我们才能深刻体会到词的妙处。

三、知识简介:

词是一种韵文形式,是配合曲子歌唱的歌词,起于唐代,盛于宋代,又叫“曲子词”“曲词”“乐府”“琴操”。

句子的长短随着歌调而改变,因此又叫“长短句”。

词按字数多少分为小令、中调、长调三种,58字以内为小令,91字以上为长调,58字以上至90字为中调。

其实并无根据,但习惯如此。

长一点的词还可以分段,有双调、三叠、四叠之分。

这首词有50字,仍属小令,但有两段,故称双调。

读双调的词要注意上、下段(又称上片、下片或上阕、下阕)之间的联系。

一,课前背诵 

1.老师:

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皇冠上的一颗巨钻,她与唐诗争奇,与元曲斗妍,历来与唐诗并称"

双绝"

.同学们,在你们积累的宋词中,你最喜欢哪一首,能背给大家听听吗 

2.学生自由背诵. 

二.解题初读 

1,今天这节课让我们继续走近宋词,领略它独特的魅力.(板书课题) 

2,谁来读读题目 

从这首词的题目中,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自由说,如这首词的词牌名,黄沙道是哪里,整个题目的意思,对作者的了解等) 

3,下面先听老师来读读这首词(出示这首词,教师范读) 

4,请同学们自由地练习朗读这首词,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学生练读,教师巡视指导) 

5,指名读,正音,齐读. 

四、研读 

学生自由朗读,思考下列问题。

等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后,教师明确解答:

1、这首词分上下两片,各写了什么内容?

答:

上片:

写景。

明月初升,山林顿时变得明亮起来,惊动了在枝上栖息的山鹊和蝉;

清风吹拂,把它们的叫声送到夜行人的耳中;

田野间弥漫着稻花的香气,水中的青蛙不断地鸣叫;

一路上都可以听到出来纳凉的人们在笑谈着今年的丰收。

下片:

避雨。

乌云骤起,月光消失,天边只剩下几颗暗淡的星,田野变得昏暗了;

当词人走到山前时,雨点飘落下来,他知道骤雨将至,想要找个地方避雨。

说来也巧,当他急急忙忙转过溪头时,一眼就看到了他过去曾经见过的那家茅店,依然在社林边。

(学生自己表述上述内容,不必一致,大致合情即可。

) 

2、表达了词人怎样的心情?

这首词描写了农村夏夜的清新景色,抒发词人的闲适心情。

3、词人为什么夜行?

夜行的时间长不长?

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

“蝉鸣”可见天酷热,所以夜行;

夜行的时间长,从天气的变可以看出:

开始有“明月”“清风”后来乌云四合,下了几滴雨,又从诗人找避雨地可看出雨有下大的趋势。

4、“说丰年”的是谁?

这个问题有两种不同的意见,一种认为是词人和他的同伴,沿途可能还有三三两两出来纳凉的农民在谈论今年的丰收,而另一种则认为此句运用了拟人的手法,青蛙也为今年的丰收年景而高兴,在呱呱地谈论着呢!

可引导学生自由谈论自己的见解,见仁见智,不必要求统一。

5、“忽见”一词有什么表达作用?

夜行遇雨,要寻找避雨之处,避雨之处“忽见”,想什么就有什么,能不高兴?

表达了作者喜出望外之情。

教师分析全诗:

先以惊鹊写明月,明月出来了,树枝上的鹊儿一见到光惊飞不定。

次写鸣蝉,半夜还有蝉鸣,可见天热,为下片写雨伏笔。

这两句点明了季节是在夏天,正是稻谷扬花的时候。

稻花飘香,蛙声一片,又闹又静,乡土气息更浓厚了。

词人为农家感到由衷的喜悦。

在这作者把蛙拟人化了,写蛙懂得“说丰年”,既生动地渲染了连蛙也为之欢唱的丰年景象,使之更为突出鲜明,也映托出人逢丰年的喜悦。

上片写晴,下片写雨。

这两句描写一场骤雨即将瓢泼而下的气象。

词人写明星而不写乌云,只用七八个星星来暗示乌云布满天空。

“两三点雨”说明雨点很大,不紧,疏朗,将骤雨的前奏写得逼真。

大雨将至,急忙避雨,本来很熟悉茅店的位置,一时竟找不到了,可见词人刚才是怎样的沉浸在“稻花香里说丰年”的意境之中怡然自得,路转了一转,嘿,茅店不就在眼前吗?

“忽现”把夜行人急寻茅店不着而突然见到的惊喜神态全都表现出来了。

五、问题探究:

1、关于“七八个星天外”的不同见解:

有的意见认为“七八个星天外”是“写云层之密”,只是从云层里透漏出来七八个星星。

但从整首词看,我认为这样解释缺乏情致。

这一句是和词的首句相照应的,写的正是“月明星稀”的实景。

黄遵宪《早行》诗:

“东方欲明未明色,北斗三点两点星。

”写的也是这种情景。

如果云层很厚很密,那么酝酿时间必然较长,星星只能透漏出七八个,那么月亮定是黯淡无光了,这样作者思想上必然早有防雨的准备,这与上阕所描写的悠然恬适的心境是不相称的。

再说,作者经常来往于黄沙道中,对沿途景物非常熟悉,如早有准备,那结句的“忽”字就无着落。

盛夏时节,天气多变,刚才还是月明星稀,清风徐徐,想不到刹那间飞来几片乌云,接着撒下“两三点雨”,作者猝不及防,不暇思索而匆忙躲雨,及至“路转溪桥”,“旧时茅居”才蓦然出现在眼前。

“忽”字在这里用得是很传神的。

所以我说这是“夜来飞雨”,是盛夏的阵雨。

如果是未雨绸缪,大雨将至,那就未免有点大煞风景了,而与整首词轻快活泼的情调也不和谐。

五代卢延让《松寺》诗云:

“两三条电欲为雨,七八个星犹在天。

”唐李山甫《寒食》诗亦云:

“有时三点两点雨,到处十枝五枝花。

”辛弃疾在遣词用字上显然是受了他们的影响,但不能据此断定“七八个星”是由“云层之密”所致。

2、关于“明月别枝惊鹊”的不同见解:

这首《西江月》上下阕开头两句对偶都很工稳。

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关于“别枝”的解释问题。

据我所看到的,大致有三种解释:

一种是释“别”为“离开”,这里又有两种细微的不同说法,一是说月光“离别了树枝”,一是说乌鹊“离开枝头”;

第二种是释“别枝”为“斜出的树枝”;

第三种是释“别枝”为“另一枝”。

我认为第三种解释是比较好的。

因为“明月”两句对仗十分工稳。

“明月”对“清风”,都是自然景象,真可谓清风明月不用一钱买;

“惊鹊”对“鸣蝉”,“惊”“鸣”都是动词,而且都有使动的意思,“鹊”“蝉”皆属能飞善鸣的动物;

“别枝”对“半夜”,“枝”“夜”都是名词,“半”在这里作形容词用,“别”亦应是形容词,若作动词,则与“半夜”不对偶。

再说,词的下阕开头两句: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数量词对数量词,名词对名词,方位词对方位词,对仗非常工整。

怎么能够设想,精通词学的辛弃疾会在同一首词的对偶处出现不对偶的现象呢?

五,设计作业 

1,师:

《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这首词描写的既不是出奇的名山胜水,也不是引人注目的奇观壮景,但是这支醉人的乡间夜行曲却让我们得到了一种美的享受,唤起了我们对农村田野风光的热爱,这源于词人自然清新的语言,真挚朴实的情感,精湛的创作技法.我们学习古诗词就是要从诗词美妙的语言中领会作者细腻,真切的情感,学习他独特的创作技法. 

2,一首美妙的词我们已经学完了,你想为自己设计一份怎样的作业呢 

3,学生交流(如配上意境画,写一篇散文,创作词,学习其他田园诗和辛弃疾的其他词……) 

4,师总结:

相信同学们在认真完成自己设计的作业的过程中会有更大的收获.让我们再次带着欣赏的目光,有感情地读读这首词,感受词人的真挚感情和匠心独运. 

三、指导自读《天净沙•秋思》

一、教学目标

1、能朗读、背诵《天净沙·

秋思》

2、能了解元散曲中小令的特点

3、能理解《天净沙·

秋思》所描写的意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4、初步具有创造能力。

5、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感情。

二、重点难点

1、朗读、背诵《天净沙·

2、理解《天净沙·

3、训练想象、联想,培养创造思维

三、教学设想

1、以朗读训练为重点,体会寓情于景的写法。

2、通过合作学习与交流,形成良好的学风,学会学习。

3、训练想象、联想,培养创新意识和创造精神。

四、教学时间:

五、教学过程:

1、引入新课:

(同学们:

我们进中学以来初次学习古诗,很高兴能成为大家的朋友,聚集在这里,和大家一起共同学习古诗,请大家一起学习第三单元的第十五课《古诗十五首》。

从现在起,我们就是亲密的合作伙伴,愿我们合作愉快,合作成功!

朋友们,有信心吗?

)我们的课就要开始了,请先听一段音乐,放松放松。

(放第一框听音乐)听了这段音乐,有什么感受?

这曲子是愉快的,还是悲伤的?

(学生谈感受。

)引:

你认为怎样的人可能有这样的心境?

(失意的人,远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