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概报告 南中国海海洋资源的开发和保护问题.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174260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6.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毛概报告 南中国海海洋资源的开发和保护问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毛概报告 南中国海海洋资源的开发和保护问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毛概报告 南中国海海洋资源的开发和保护问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毛概报告 南中国海海洋资源的开发和保护问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毛概报告 南中国海海洋资源的开发和保护问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毛概报告 南中国海海洋资源的开发和保护问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毛概报告 南中国海海洋资源的开发和保护问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毛概报告 南中国海海洋资源的开发和保护问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毛概报告 南中国海海洋资源的开发和保护问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毛概报告 南中国海海洋资源的开发和保护问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毛概报告 南中国海海洋资源的开发和保护问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毛概报告 南中国海海洋资源的开发和保护问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毛概报告 南中国海海洋资源的开发和保护问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毛概报告 南中国海海洋资源的开发和保护问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毛概报告 南中国海海洋资源的开发和保护问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毛概报告 南中国海海洋资源的开发和保护问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毛概报告 南中国海海洋资源的开发和保护问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毛概报告 南中国海海洋资源的开发和保护问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毛概报告 南中国海海洋资源的开发和保护问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毛概报告 南中国海海洋资源的开发和保护问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毛概报告 南中国海海洋资源的开发和保护问题.docx

《毛概报告 南中国海海洋资源的开发和保护问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毛概报告 南中国海海洋资源的开发和保护问题.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毛概报告 南中国海海洋资源的开发和保护问题.docx

毛概报告南中国海海洋资源的开发和保护问题

第6组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结课论文

南中国海海洋资源的开发和保护问题

学院:

专业班级:

指导老师:

 

小组成员

姓名学号

目录

 

第一章中国南海概况………………………………………………2

1.1南海简介……………………………………………………2

1.2中国南海的历史………………………………………………3

1.3南海的资源……………………………………………………3

1.4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概况………………………………………4

中国海洋资源的自我开发及利用的现状……………4

2.1中国海洋资源的种类………………………………………4

2.2资源的利用现状……………………………………………5

2.3南海海洋资源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存在的问题…………5

2.4加强南海海洋资源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对策…………7

第二章中国南海资源所处的问题…………………………………9

3.1国内南海资源所处的问题………………………………9

3.2国际上南海所处的问题…………………………………9

第三章怎么样去保护海洋资源…………………………………10

4.1合理开发保护海洋资源……………………………………10

4.2海洋资源的破坏归根究底还是海洋资源的管理政策问题……10

第四章国家应该如何应对现状?

我们该如何应自己一份力……11

5.1中国应该如何应对海洋资源开发的现状………………11

5.2我们应该如何尽自己的一份力…………………………13

 

南中国海海洋资源的开发和保护问题

(黄楠夏子豪蔡诚

隋松雷振曹迪枫杜恩赐

化学类112班)

摘要:

本文主要论述了南中国海海洋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问题,,继而试图分析其潜在的原因与解决的途径。

随着世界人口的增加,资源竞争越来月激烈,陆地上的森林以每年1300万公顷高速在减少,可利用的淡水资源日益减少,而占地球总面积71%海洋却拥有着大量人类所赖以生存的资源,开发海洋资源已成为我国的重要任务。

中国南海蕴藏着丰富的资源,其有着广阔的开发前景。

本文主要分析了中国南海所具有的资源与问题所在。

着重讨论如何合理开发利用南海资源及保护问题。

南海的资源远远未被开发,而其涉及的资源争端问题诸多,国际上对待中国南海的态度不一。

关键词:

南海资源海洋资源开发海洋资源保护

一、中国南海概况:

1.1南海简介:

南海因位于中国南边而得名,是中国最大的外海。

近代有人从英语“SouthChinaSea”译为南中国海、中国南海,并成为该地区在国际上的通用名称。

南海是西太平洋最大的边缘海之一。

其边界南起北纬4。

,北至北纬24。

,东从我国台湾南端、巴士海峡、菲律宾至南面的婆罗洲诸岛屿、爪哇海等为界与太平洋相通,西南经马六甲海峡与印度洋相连,西面和北面与越南及我国的海南、广西、广东和福建诸省(区)相接,东北面则经台湾海峡与东海相连。

南海面积约350万平方千米,相当于渤海、黄海和东海面积的三倍位于断续线范围以内的海域面积约200万平方千米。

从北向南,南海周边国家和地区有中国、越南、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文莱、新加坡、菲律宾和中国台湾。

其中涉及南沙争端的国家和地区有中国、越南、马来西亚、文莱、菲律宾和中国台湾。

南海地处亚热带和热带,海区形状独特,似菱形,季风盛行,海内岛屿、暗礁、沙滩众多,使其动力、热力结构复杂。

南海显示若干热带深海特征——终年高温,地区差异和季节变化都小。

南海岛礁范围北起北纬2l°06’的北卫滩,南至北纬3°58’的曾母暗沙,西从东经109°36’的万安滩,东至东经117°50’的海马滩。

南海诸岛的岛礁可分为四群,即东沙群岛、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和南沙群岛。

其中每一群岛又由岛、沙洲、暗礁、暗沙、暗滩等组成。

目前南海诸岛共定名群岛16座,岛屿35座,沙洲13座,暗礁113座,暗沙60座,暗滩3l座,石(岩)6座.水道(门)13座,共计287座。

[1]

1.2中国南海的历史:

西沙群岛、南沙群岛、中沙群岛分布在辽阔的南海海洋上,是我国南海诸岛的主要组成部分,习惯上合并称为西南中沙群岛。

西南中沙群岛历来在我国广东省人民政府管辖之下,1988年海南建省,即时,将这些岛礁及其海域划归海南省管辖。

据古籍记载,远在秦汉时代,我国已经有了大规模的远洋航海通商和渔业生产活动,南海已成为当时重要的海上航路。

从此,我国人民频繁航行于南海之上,穿越南海诸岛,最早发现了这些岛屿礁滩,并予以命名。

两汉时,西汉武帝元封元年(公元110年),海南始置珠崖、儋耳郡,标志着中央政权对海南岛及南海诸岛直接统治的开始。

此后,随着生产发展和航海技术的进步,我国人民经常在南海航行,并在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一带居住和生产。

南海诸岛与祖国大陆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历代统治者对南海和南海诸岛的认识不断加深。

在唐宋时期对外交往增多,当时对南海的航路以及岛屿的位置、名称等都已有较详细的考察和记载。

清明后期,东沙群岛归属惠州管辖。

西沙群岛、南沙群岛、中沙群岛仍由海南的万州管辖。

自此南海诸岛分属于不同的两个州级地方行政机构管辖。

民国时期,1911年辛亥革命后,广东省政府宣布把西沙群岛划归海南崖县(今三亚市)管辖。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政府继续对西南中沙群岛及其海域行使主权。

1.3南海的资源:

南海中有鱼类1004种,虾类135种,头足类73种,甲壳类230多种,还有软体动物,环节动物种类繁多,极具经济价值。

海洋中,还有许多可再生能源,如潮汐能、波浪能、海流能和海水温差能等,其变化规律易于把握,不消耗燃料,不污染环境,极具意义。

南海地处战略要道,蕴藏着丰富的油气资源。

因其蕴藏有丰富的油气资源且是海上战略要道,受到其周边国家的广泛关注甚至引起争端。

我国目前加强了对南海油气资源的勘测和开发力度,南海油气资源的开发前景十分广阔。

海底资源除油气资源外,还有各种金属矿产资源,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海洋开发的深入,西南中沙群岛海底资源有着非常广阔的开发前景和巨大的利用价值。

1.4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概况:

西南中沙群岛有史以来的开发建设,由于受到各种历史原因的影响和特殊地理位置的限制,经济开发仅仅限于渔业捕捞生产和少量的农业种植生产。

到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进入八十年代以来,西南中沙群岛的经济建设和社会文化事业才有了较快的发展。

西南中沙群岛的人口有其特殊的活动规律。

其一,各群岛藉地居民人口较少。

西南中沙群岛海域面积广阔,但是岛屿陆地狭窄,几十个岛屿面积相加仅有约10平方公里。

其二,人口居住分散。

西南中沙群岛有可居住的岛礁约有40多个,常年有居民居住和生产的岛屿有20个以上。

据考证,我国渔民至迟在1000多年前就已经在西沙群岛一带居住和生产,而且世代相传连绵不绝。

南海是我国四大渔区之一,渔场面积达182万平方公里。

地处赤道带、热带,海水温度适宜,水质肥沃,饲料充足,是经济鱼类的索饵场和越冬场,渔产资料丰富。

西南中沙群岛众多的岛屿礁滩是海洋渔业的优良基地。

渔汛季节一般从每年的10月开始,此时海南岛、广东、福建、台湾、香港、澳门等地的渔民,纷纷扬帆南下到西南中沙群岛海区进行渔业生产。

高峰时,该海区云集大小渔船约有500艘之多,捕捞到大量的渔货产品。

西南中沙群岛的商业、社会事业、居民服务业主要集中在西沙群岛的永兴岛。

初次踏上永兴岛这块神奇热上的人,无不对岛上繁荣的商业、发达的服务业表示由衷的赞叹。

在永兴岛,宽敞的街道象一个巨大的“兀”字,从繁忙的港口码头延伸到茂密的椰林深处。

街道两旁绿树婆婆,商业楼房整齐排列,人群穿梭流动,一派繁荣兴旺的景象。

海洋覆盖着地球面积的71%,是一个巨大的天然宝库。

海水总量占全球总水量的97%,海水资源可谓取之不尽。

鱼类产品与肉类、豆类并列构成人类三大蛋白质供应源。

海底蕴藏着全球1/3以上的石油和天然气,蕴藏着上万亿吨含锰、镍、铜、钴等多金属的锰结核矿。

海洋还有可再生的动力资源。

如波浪能、潮汐能、温差能等等。

总之,海洋资源十分丰富。

它已成为人类开发的新目标,也是各国展开竞争的新领域。

[2]

二、中国海洋资源的自我开发及利用的现状

2.1中国海洋资源的种类[3]

2.1.1多样的海洋生物资源

在我国管辖海域里,已记录到了20200多种海洋生物,约占全世界海洋生物总种数的/110。

我国海洋生物资源主要可以利用于食品、药物、新材料、能源、饲料等领域:

年,我国海洋渔业捕捞量为

(1)20071400多万t。

年,海洋生物医药业不断加强

(2)2007新药研制与成果转化,全年实现增加值40亿元。

加速研发利用海洋生物各种特性(3)和能力,合成和生产其它新材料,如利用蓝藻生产天然橡胶等。

国外的实践和理论研究(4)明每平方米水面的海藻每年可提取燃油150L以上,我国目前还没有投入开发。

我国用海(5)洋植物作畜禽动物饲料的研究和应用始于世20纪年代,至今尚未形成相应的海洋植物饲料加工业.

2.1.2珍贵的海洋矿产资源

中国深海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目前发现的石油资源量估计有200多亿t,天然气资源量估计约为8万亿m3。

年,我国努力提高海洋油2007气开采能力,海洋油气业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势头。

我国大陆架浅海区广泛分布有铜、煤、硫、磷、石灰石等矿,开发主要集中在山东省、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海南省和福建省,但总体来讲,开发程度不高。

年经联合国批准我国1991在太平洋获得面积达15万km2的多金属结核开辟区,我国在大洋调查中还发现了富含锌、金、铜、铁、铝、锰、银等元素的海底热液矿藏,但开发利用尚处于研究阶段。

可燃冰在我国管辖海域里广泛存在,据测算,仅我国南海的可燃冰资源量就达700亿t油当量,但由于可燃冰生成环境复杂、特殊、开采难度大,我国直到年才开始可燃冰的利用和开采技术的研究

2.1.3丰富的海水化学资源

我国有宜盐土地及滩84万.20世纪90年代以来,海盐产量一直位居世界第一。

年2007中国海盐产量为3000多万t。

海水中也含有80多种元素和多种溶解的矿物质。

目前,我国直接提取钾、溴、镁等技术方面已经突破万吨。

海水中还含有重水,其是核聚变原料和未来的能源,在我国开发程度不高。

截至年底,中国已建2007成运行的海水淡化水日产量已达12万多t,海水直流冷却水年利用量已近480亿m3。

2.1.4辽阔的海洋空间资源

中国海岸线长达18000多km,岛屿海岸线长约14000km,管辖海域300多万km2,相当于我国陆地面积的1/3。

海洋空间资源的利用主要包括交通运输、生产、通及交通、娱乐设施等方面。

截至年,全国亿2007吨级港口增至14个,港口货物吞吐量与集装箱吞吐量连续5年居世界首位。

滨海旅游消费需求呈现逐年扩张趋势,滨海旅游业保持稳健增长态势。

2007年滨海旅游增加值3242亿元,比2006年增长19.9%.

我国海岸线曲折绵长,岸外岛屿众多,海岸地貌类型齐全,海岸带南北纵跨三个气候带,自然风光各异,拥有许多旅游价值很高的风景区。

我国历史悠久,海洋文化积淀丰厚,海岸带人文景观也非常丰富,概括起来,我国海洋旅游景观大体可分为以下几类:

(1)、海岸景观。

海岸是地球上陆地和海洋两大自然体系的衔接地带,这是海洋旅游中最基本也是最有魅力的景观。

浩翰的大海和各式各样的海岸地貌,构成一幅幅壮丽的图画,让人流连忘返。

海岸带的山地,往往岩石被海水蚀成各种奇特造型,有较高的观赏价值。

而沙质海岸,又往往沙软滩平,海水清澈,用以开辟成海水浴场,是进行日光浴、游泳和各种海上文体活动的好地方。

(2)、海岛景观。

乘船到海岛旅游,可以体会到更浓的海洋情调。

众多海岛耸立海面,风光绚丽,宛若仙山。

海岛地貌、生物、渔村对游客都极富吸引力。

(3)、海滨山岳景观。

中国名山很多,然而名山又坐落在海滨实为难得.(4)、海洋生态景观。

在海滨地带或一些小岛上,往往有一些珍稀的、独特的生物群落,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和科研价值;有些近岸海湾,海水清澈透明,海底渔礁跌宕,各种各样的鱼群翔游嬉戏,五光十色的贝类漫步海底,千姿百态的藻类随波荡漾,婀娜多姿的珊瑚笑靥生花,构成色彩斑斓的海底世界,适合开展潜水旅游和建隧道.

2.1.5潜在的海洋能资源

我国海洋能资源经调查和估算,蕴藏量约4.31亿kw。

从目前国内的技术发展水平来看,潮汐能技术最为成熟并进行了有限的开发利用,对90%分布在常规能源严重短缺的东南沿海地区的再生能源没有充分开发利用。

国内已经建立了潮汐能、风能电站及潮流能装置,波浪能发电装置正在研发,盐差能、温差能的利用技术还处于起步阶段。

2.2资源的利用现状

我国的海洋资源丰富,但开采的状况不尽相同,这不仅和资源本身的原因有关,还和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以及国际形势有关.下面以中国南海为例展示中国海洋资源的开发现状.

南海是我国最大的边缘海,跨越热带与亚热带气候区,面积约350万km2,是渤海、黄海和东海总面积的3倍,具有丰富的海洋生物、海洋能源、海水和空间等资源,地理优势明显,在国家的经济、政治和军事中占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海洋产业在传统的海洋捕捞、海水养殖、制盐和航运的基础上,还在发展现代海洋化工、海洋药物和海洋能源等新兴产业。

以广东、广西和海南三省区为主的沿海省市对南海海洋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加,用海供需矛盾逐步显现,由此带来的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的问题也日益突出.

当前,随着海洋开发强度的增大,南海近海海洋生物多样性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渔业资源日趋衰退;另一方面,南海周边国家对南海岛礁主权和海域管辖权要求重霍,对于矿产、油气和渔业等自然资源的纷争激烈,严重威胁我国在南海的海洋权益。

因此,全面审视南海资源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现状,客观分析存在的问题并研究相应的对策,促进南海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已是刻不容缓。

南海海域辽阔,地质、气候和环境复杂多样,海洋生物繁育生长季节长、年龄结构简单、资源更新快,具有鲜明的区域性和独特的可持续利用性。

浮游生物资源、微生物资源和药物资源等海洋资源开发利用刚刚起步,而渔业资源开发则已有悠久的历史。

南海现有包括拖网、灯光罩网、灯光围网以及数量最多的刺网等渔船约7万艘,比1989年的65289艘略多11,但渔船功率显着增加,渔获量也逐年增加。

南海是我国通往东南亚和世界各国的重要门户,海洋空间资源利用以航运为主,其中中远集团广州远洋运输公司拥有和经营管理船舶135艘、249.8万载重吨旧J,而中远(香港)航运有限公司则是香港最大的航运公司,另外还有海安港和海口港集团等公司轮船联系琼州海峡,在南海航运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食盐是人类最早从海水中提取的化学物质,海制盐至今约有5000多年的历史。

南海沿岸海水盐度在3%以上,是我国各海之最。

广东、广西和海南均设有盐业总公司,担负三省区及国家部分食用碘盐和工业用盐以及农牧渔业用盐的生产任务。

大亚湾核电、阳江核电以及拟建的台山核电、广西防城核电项目均采用海水冷却技术,以充分利用海水资源.

南海石油地质储量在230亿一300亿t之间,约占陆地油气当量的1/3,号称全球“第二个波斯湾”;2005年12月初,中海油公司先后与美国丹文能源公司、科麦奇公司以及加拿大赫斯基能源公司签署了珠江口海域不同区块的深水油气开发协议,拟进行该海域的油气开[4]发旧。

然而,相比菲律宾、马来西亚和越南等周边国家对南海油气的实质性开采,我国仍需加快步伐。

2.3南海海洋资源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存在的问题

2.3.1海洋捕捞过度,渔业资源衰退

20世纪70年代初期,南海北部沿海的主要经济鱼类就已出现捕捞过度的情况H1;80年代以后,近海的渔业资源也得到充分的利用。

根据渔业资源学者研究结果”。

[6]J,随着捕捞强度的不断增加,南海北部海域底拖网渔业资源均处于过度开发状态,其中沿岸和近海较严重,外海的强度相对较轻。

为保护经济鱼类幼鱼,渔业管理部门在沿岸设立了一些禁渔区,并划定了沿海机轮底拖网禁渔区线。

禁渔区对保护经济鱼类幼鱼起到明显效果,但由于执法力量薄弱,沿海地区的渔民在禁渔区、禁渔期内进行违规捕捞的情况屡禁不止。

在每年休渔期结束后,有大量的底拖网渔船集中在机轮底拖网禁渔区线内违规捕捞,渔获物以幼鱼为主,在很大程度上破坏了休渔所取得的成果。

由于渔业劳动力的自然增长和内陆非渔业劳动力向海洋捕捞业转移,南海北部沿海的捕捞能力持续高速增长。

除广东、广西、海南三省区外,还有来自我国港澳地区、福建省和台湾省以及越南的渔船,作业范围集中在水深100m以内的近海海域,使早已捕捞过度的沿海渔业资源面临枯竭的境地,同时也进一步增加了对分布在沿岸海域的经济鱼类幼鱼的损害.由于资源衰退引起鱼类的小型化,渔民普遍使用小网目的网渔具进行捕捞,这进一步损害了渔业资源。

中越北部湾划界之后,我国大量渔船不得不从北部湾西部海域退出,从而加剧北部湾东侧海域的捕捞强度,也使已经过度捕捞的渔业资源面临枯竭的境地。

2.3.2海洋水质污染。

赤潮发生频繁

从1986年以来,南海北部水域的化学耗氧量、活性磷酸盐与无机氨含量逐年上升,造成赤潮发生的隐患,深圳湾、赤湾、香港水域以及大鹏湾都是赤潮的多发区,污染物的扩散还可能恶化附近海区的环境⋯12。

贾晓平等研究发现,珠江口、粤东和粤两近海有局部海域无机氮和磷酸盐浓度超标,存在有机污染和富营养化的趋势[7]

日趋严重的陆源污染改变了海洋生物的生态环境。

工业废水、农业污水、未经处理的生活污水和养殖污水直接排人海洋,加重了海洋环境污染,也改变了海洋生物赖以生存的环境。

吴瑞贞等研究发现,1980--2004年南海监测到164次赤潮,其时间明显延长与南海区气候转暖和广东近岸海域富营养化而导致的水质变差有密切关系¨。

南海是交通要道,大量航行、作业船舶及油井开发等产生的石油对该海域造成严重影响。

石油污染是南海北部近岸海域最严重的污染问题之一,鱼类样品体内的石油烃已经经历了一定程度的降解和代解,反映出该海域具有低浓度持续性石油污染的特点。

[8]

2.3.3大量填海围垦,破坏海洋生态

海南、广西和广东相继由国务院批准实施各省区的《海洋功能区划》,其中仅《广东省海洋功能区划》就为“十一五”期间的30多个重大项目划定了146.102km2的嗣海造地区,到2010年新填海面积相当于5.5个澳门的面积。

工业发展的需要和房地产建设促使大量的海洋被合法地填成土地,同时由于地方经济利益的驱动,海域监管力度不足,大量的海岸带违反功能区划被围垦或实施填海造地。

海洋自然生态环境发生了较大的改变,鱼、虾、贝类良好的栖息地和天然水产养殖场——红树林面积急剧缩小,其抗风、抗潮和护堤的作用被大

大减弱,另外部分海域珊瑚礁也遭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

国民对规范海域使用和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的意识也有待加强。

部分沿海群众习惯“靠海吃海”,随意围垦滩涂和大量砍伐红树林以建造虾池鱼塘进行海水养殖。

广东沿海的红树林面积由20世纪60年代的2万hm2减少至2002年的9084hmz。

2.3.4海洋资源利用不平衡。

蓝色国土维护堪忧

我国对南海海洋资源的利用以海洋捕捞、海水养殖、制盐、航运和沿海工程为主。

对渔业资源过度利用,而对海洋浮游生物、微生物和药物等生物资源却利用不足;海水资源的利用也主要限于制盐,英、美等发达国家已在20世纪40年代形成海水提取溴和镁的成熟技术,而在南海目前还没有相关产业,海水淡化和利用海水灌溉耐盐植物等技术也有待提高。

南海周边国家伙同西方石油公司正不断蚕食我国南海油气资源,并且呈现愈演愈烈之势。

[9]菲律宾、越南和马来西亚等国家或军队领导人也于近期高调宣称对南海的主权,并采取与西方国家联合等多种方式蚕食我国海洋资源,与中国实行“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基本立场相背离。

2.4加强南海海洋资源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对策

2.4.1科学管理渔业。

实现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应抓住目前实施渔船柴油补贴的机遇,对南海捕捞作业结构进行合理调整,严格执行南海区底拖网网囊网目内径最小为39mm的国家标准(1990年),对灯光围网和灯光罩网所使用的诱鱼灯功率、单船使用刺网网具及鱼笼、钓具数量等进行合理限制,禁止拖网在机轮底拖网禁渔区线内违规生产,适当发展选择性较好的围网、单重刺网和钓业等渔具。

南海近10年的休渔实践证明,在采取严格控制渔船数量、加强渔具渔法管理等资源养护措施的同时,实行休渔禁渔制度是减轻捕捞强度的有效措施。

在已经实现港澳同步休渔的基础上,还应进一步增强休渔制度的完整性和系统性;与越南当局磋商,尽快达成北部湾同时休渔、共同养护渔业资源的管理协议。

人工鱼礁可以保护和改善海洋生态环境,实现渔业资源增殖。

广东省从2002年开始至2011年,计划在广东沿岸约240万hm2幼鱼幼虾繁育区里建设12个人工鱼礁区,共100座人工鱼礁。

该项目可以提高南海水域生产力和增殖优质种类,已经取得明显的效果。

人工鱼礁与当前实施的“渔业资源增殖放流”相结合,能够进一步促进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2.4.2减少海洋污染,维护健康水质

各级政府应统筹规划海洋经济发展,在开发利用海洋资源时注意在生态系统水平的基础上进行海洋区域管理,保护海洋环境。

加强《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执行力度,依法对海洋石油污染、海洋工程、海岸带工业和倾废区等实施管理,沿海工业、海水养殖和生活污水应经过处理达到合格标准后才能排放。

完善南海海洋环境监测体系,全面监测人海污染源、海洋功能区、海洋环境突发事件和海洋灾害,通过卫星遥感、飞机、海洋浮标和海洋监测站等多种途径,加强对海上溢油、赤潮等的监测和预报,防止或减少损失。

定期进行对海水中无机氮、活性磷酸盐和石油类的检测,尤其是对河口、滨海湿地和海湾等典型生态系统脆弱区加强监控,维护健康水质。

2.4.3规范海洋使用。

保护海洋生态

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海洋生态系统、海洋生物多样性、海洋自然保护区和海洋环境容纳量等科学问题。

应根据各省区海洋功能区划对填海围垦进行多方论证,采取适当的生态修复措施,加强对红树林和海岸带的保护;建立和完善海洋自然保护区,集中力量保护渔业资源产卵场、仔稚鱼索饵场等重点生态环境,分别设立国家、省、市和县级保护区,也可在村镇中以“乡规民约”等形式来保护海洋环境”。

各级政府还可以与广东海洋大学、海南大学等涉海高校和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等研究机构合作,加强对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的科研和宣传,在全社会倡导人与海洋和谐相处的生态文明观,促进海洋资源的永续利用。

2.4.4科学规划南海开发。

维护海洋权益

应在传统海洋产业的基础上注意发展新兴海洋产业,开发利用海洋药物等资源,组织科技力量研究从海水中提取溴和镁的技术,进一步开展海水淡化、利用海水作为生活用水和灌溉耐盐植物等科技攻关。

渔业管理部门应继续组织渔船到西、中和南沙海域从事渔业生产以及开发该海域渔业资源,减轻南海北部海域捕捞强度的同时也充分体现我国在该海域的渔业存在。

政府应大力支持南海中南部海域的渔业资源调和监测,为合理安排渔业生产提供科学依据,同时为维护我国在南沙海域的权益积累资料。

在南海油气方面,我国政府应在“搁置争、共同开发”的基本立场下,加大对南海油气资源的勘探;加强执法巡航,保护油气资源开发的安全;加强与其它国家的合作,实现南海石油开发。

总之,我国拥有广阔的蓝色国土,我们开发利用海洋资源的前景是无限的!

三、中国南海资源所处的问题:

3.1国内南海资源所处的问题

科技上,近年来,随着海洋石油开采深度的递增,更为可观的石油正不断被发掘,走向深水已经成为世界海洋石油发展的必然趋势。

目前,我国深海油气勘探开发的整体技术水平与发达国家仍有较大差距,一个重要的制约因素就是深水钻井技术能力不足,许多核心技术还得依靠海外支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