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教学反思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174437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8.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教学反思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教学反思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教学反思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教学反思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教学反思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教学反思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教学反思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教学反思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教学反思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教学反思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教学反思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教学反思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教学反思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教学反思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教学反思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教学反思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教学反思文档格式.docx

《《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教学反思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教学反思文档格式.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教学反思文档格式.docx

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明确知道的拐弯要比走直路远,利用这一生活经验,我在这一课的开始借鉴了课本中把学生从家到学校多路选择的场景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感觉更亲切自然。

但是在这儿我有意识的对课本原图作了一些改变,取消了原图中经过商店的一条道路,目的是让学生更容易把三点之间的道路抽象成三角形,跟本节内容更容易过渡衔接,跟以前教学本节内容时相比,我认为效果还是不错的。

  2、小组活动要精心设计,力求有序有效、目的明确、可操作性强。

  新课程标准认为,数学的知识、思想和方法应由学生在现实的数学活动中加以理解,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直接经验,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增进自信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给学生提供观察、操作、实验、讨论、及独立思考的机会,通过共同的讨论交流,从而得出结论。

因此,在数学活动中,要充分给予学生动手和思考的空间,同时要保证学生活动的有序性,从而实现活动的有效性。

为了达到这一效果,我在这节课数学活动的设计中,注意了教师引导,在活动中从“有什么发现”到“为什么这样”逐层提出问题,让学生始终明确方向,有动手的强烈欲望,从而避免了以往教学过程中部分学生重结论轻过程,甚至直接去课本中寻找结论的现象,进一步培养了学生深入探究的习惯和能力。

  3、汇报交流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把握重点,选例有针对性。

  每次活动过程中及结束后,必然存在讨论交流的过程,这其中包括小组内的交流和在全班汇报交流。

汇报不是小组交流的重复,在汇报过程中要看抓住具有代表性的例子,在存疑处适时引发下一次的实验活动及讨论过程。

本课在小组汇报实验结果后,我先选择不能组成三角形的两组小棒组织学生讨论,并在大屏幕上动态演示,学生的注意力很自然地引导到研究三角形两边之和与第三边之间的关系。

在此基础上,再一次组织小组讨论,研究其他几组能围成三角形的小棒的长度有什么共同点。

通过比较分析,学生自然而然地发现了“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规律。

  4、练习设计向教学目标层层推进,注重强化知识生成及应用。

  练习是数学教学重要的组成部分,恰到好处的练习,不仅可以巩固知识,形成技能,而且还可以启发思维,培养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除了为强化巩固设计的一般练习题,还要根据教学目标设计一些综合性题目和开放型题目,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刻性,克服学生思维的呆板性,更主要的是能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学习数学的兴趣。

本节课中,我围绕“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这一性质设计了较为简单的“练一练”,目的是让学生正确应用知识;

又通过设计“算一算”,目的是让学生充分理解三角形三边的关系,会求已知两条边,第三条边最小可以是几;

又设计了“挑战自己”题目,此题为后面用字母表示三角形三条边的关系奠定了基础(a+b>

ca+c>

bb+c>

a);

最后一题设计了“做一做”,这道题目有一定难度,能够综合培养学生深入理解知识、灵活运用知识、学会有序思考、发展逻辑思维等多方面作用。

总归,环环相扣的练习能使学生熟练正确的掌握知识。

总得来说,这节课也留下了许多缺憾和不足,主要表现在:

1、学生动手操作、同伴互助不够充分,学生主观能动性没有调动起来,没能让学生充分体验到学习数学所带来的乐趣;

2、让学生总结“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时,学生尽管能说出“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就能围成三角形,但在这个环节中我给学生说的机会不多,没能让更多的学生尝试说一说;

3、在分小组探讨“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性质时,由于担心耗时过多,怕完成不了后面的练习题目,没能放手让学生大胆、自主地探索三角形三边的关系;

4、本节课我的数学语言不够精准,说得有点儿多,显得啰嗦。

《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教学反思3

  [片断一]:

动手操作,产生问题

  师:

前面我们已经认识了三角形,知道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首尾相连围成的封闭图形,今天,老师想让同学们利用你们桌上的木条亲手搭建一个个的三角形,要求是每个三角形只能用三根木条,你们想不想试一试?

  学生:

想!

下面请同学们分小组开始活动。

  (学生分小组活动)

每个小组利用桌上的六根木条共搭建了几个三角形?

我们搭建了一个三角形。

剩下的三根木条能搭建成一个三角形吗?

不能。

你们知道剩下的三根木条为什么不能搭建成一个三角形吗?

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1:

我发现剩下的三根木条怎么连也连不到一起。

  学生2:

我们也是这样的。

“剩下的三根木条怎么连也连不到一起”说明了这三边在长短上有某种关系,你们能找出这三边在长短上有什么样的关系吗?

我们将较短的两根木条连接在一起与最长的一根木条相比较,发现较短的两根木条和起来还没有另外一根木条长。

我们把较短的两根木条连接在一起与最长的一根木条相比较,发现较短的两根木条和起来不是没有另外一根木条长,而是同另外一根一样长。

  学生3:

我们发现的结论与学生

(1)相同,我们是通过用直尺分别度量这三根木条的长度,再计算、比较后发现的。

  学生4:

我们发现的结论与学生

(2)相同,我们也是通过用直尺分别度量这三根木条的长度,再计算、比较后发现的。

下面我们将能拼成三角形的三边分开,象上面一样比较一下这三条边在长度方面有什么关系?

  (学生活动后汇报)

我发现较短的两条边加起来比最长的一条边长,同刚才的结论正好相反。

我发现我这个三角形的任意两边加起来的和都比第三边长。

我的发现同学生

(2)一样,也是这个三角形的任意两边加起来的和都比第三边长。

“任意两边”是什么意思?

我不太懂。

  学生5:

“任意两边”就是指三角形三边中的每两条边加起来的长度都比剩下来的第三条边的长度长。

原来是这样的。

  (学生都有同感)

  学生6:

也就是说,任意一个三角形,它的三条边都存在这样一个特征:

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都大于第三边。

  学生7:

我想应该是这样的吧。

因为我们的三角形不一样,但我们得到的结论都是一样的。

  学生8:

我看到书上也有同样的结论。

  (学生都翻书看)

  [反思]: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

“在人的心理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开拓者、研究者和探索者。

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

”教学中,教师有意设置这些动手操作,共同探讨的活动,既满足了学生的这种需要,由让学生在高昂的学习兴趣中学到了知识,体验到了成功。

  [片断二]:

及时练习,形成能力

同学们刚才表现得非常棒,你们棒在不仅爱玩,而且能在玩中发现数学问题,通过自己的思考、探讨,你们也能解决问题。

这就是我们今天一起学习的三角形的另外一个特征,现在你能运用三角形三边的关系判断给出的三条边能否组成一个三角形吗?

能!

请同学们翻书到第86页,自己独立做第4题。

  (学生做完后汇报展示,并说明判断的方法)

(1)、

(2)、(4)这三组中的线段能拼成一个三角形,(3)中的线段不能拼成一个三角形,我是把每组中的三条线段两两相加,再与剩下的第三条线段相比较,其中

(1)、

(2)、(4)这三组中的线段每两条线段之和都大于第三条线段,所以它们能拼成一个三角形,而(3)中2+2〈6,所以这组中的三条线段不能拼成一个三角形。

我的结论同学生

(1)一样,但我的判断方法与他不同,我是先找出较短的两条边,比较它们的和与剩下的第三条边的大小,如果和大一些,则能拼成三角形,如果和小一些,则不能拼成三角形。

学生

(2)的方法只是一种巧合,他没有判断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所以这种方法不行。

  (学生对学生

(2)的方法产生了争论,学生讨论一会儿后)

学生

(2)的方法是对的,因为较短的两条边之和如果大于第三条边,则说明任意一条较短的边与最长的一边之和肯定大于第三条边,这也就更进一步说明这个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看来在判断某三条边能否拼成一个三角形时,用学生

(2)的方法既快又对。

课堂练习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及时掌握知识,形成能力。

教学中老师充分注意到了这一点,即让学生用所学内容来说明为什么这一环节。

同时我们也欣喜地发现,通过练习,学生还在原来所学内容的基础上,对原知识又有发展,找到了最佳的判断方法。

学生的能力不可限量啊!

  [片断三]:

结合实际,学会运用

通过刚才的练习,你们不仅掌握了判断某三条边能否拼成一个三角形的方法,并且还找出了最佳的判断方法。

从这里可以看出,只要同学们肯动脑思考,一定会取得令人满意的结论。

下面请同学们观察小明上学示意图(电脑出示书第82页示意图),如果小明想走离学校最近的路,你认为他会选择那条路上学?

他会走中间这条路。

你们是怎样判断的?

因为中间这条路是直的,其它的路是弯的,所以中间这条路最短。

如果小明走通过邮局到学校这条路上学,小明家、邮局、学校则构成一个三角形,由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可以知道,小明家到邮局,邮局到学校这两条边之和一定大于第三边,即中间这条路,所以中间这条路最短。

思考问题既要靠直觉,更要学会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就像学生

(2)一样。

另外请问从这副图还可以看出连接两点的线中,哪条线最短?

线段最短。

教材是学习的载体,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挥教材的育人作用,挖掘教材的教育功能,而不要把教材撇开一边。

从上面可以看出,这副图既能让学生领悟知识与实际的结合,又能从中学到另外的知识,可谓一举多得。

  [片断四]:

拓展延伸,丰富充实

通过上面的学习,老师欣喜地发现同学们不仅能自主、能动地学习新知,而且能将所学的知识用于解决实际问题之中。

下面老师这儿有几道题不知怎样解答,谁能帮一帮老师?

(电脑出示题目)

  题目一:

已知两条线段a、b,其长度分别是2.5cm与3.5cm。

另有长度分别为1cm、3cm、5cm、6cm、9cm的五条线段,其中能够与线段一起组成三角形的有哪几条?

长度分别是3cm、5cm的两条线段中任意一条线段能与a、b组成一个三角形,因为3+2.5>

3.5,2.5+3.5>

5。

长度分别是1cm、6cm、9cm的三条线段中任意一条线段不能与a、b组成一个三角形,因为1+2.5=3.5;

2.5+3.5=6;

2.5+3.5<

9。

  题目二:

用长度为2cm、2cm、6cm、6cm、6cm这五条线段中的任意三条线段拼成一个三角形,你能拼成几种不同的形状?

拼成的三角形有什么特点?

我用长度为2cm、6cm、6cm三条线段能拼成一个三角形,这个三角形有两条边的长度相等。

我用长度为6cm、6cm、6cm三条线段能拼成一个三角形,这个三角形三条边的长度都相等。

我用长度为2cm、2cm、6cm三条线段不能拼成一个三角形,因为2+2<

6,所以他们不能拼成三角形。

刚才学生1、学生2所说的三角形是两种较特殊的三角形,这些三角形我们将在下次课中学习研究。

  题目三:

用15根等长的火柴棒摆成的三角形中,最长边最多可以由几根火柴棒组成?

我想最多可以由9根火柴棒组成。

我觉得最多可以由8根火柴棒组成。

  ┈┈

同学们敢于大胆猜想,勇于发表自己的意见,这很好。

不过同学们如果能通过实践,讲究事实依据,用理由来说服人那就更好了!

  (学生分小组讨论、拼摆)

我们通过实践知道,最长边最多可以由7根火柴棒组成。

我们通过讨论知道,最长边最多可以由7根火柴棒组成。

此时另外两条较短的两条边的和为8,大于最长边7,根据三角形三边的关系可知,此时能拼成三角形,且最长边由7根火柴棒组成,为最多。

同学们今天表现非常棒,不仅能猜想,而且能通过实践,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老师为你们骄傲,我相信,只要同学们一如既往,灿烂的明天一定会与你拥抱。

数学教师的课堂教学应该是敢于放手,尽可能多地给学生创造展示自己的思维空间和时间,如此定会别有洞天。

  [点评与拓展]:

良好的教育一定要致力于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用自己的头脑去判别,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要能使一个人成为真正的人,成为他自己,成为一个不可替代的大写的“人”。

本节课,授课教师在教学中充分体现了这一观点。

先是设计了“拼三角形”这一环节,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接着设计汇报展示这一环节,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在听别的同学汇报时,让学生用自己的头脑去判别,用自己的'

心灵去感悟。

在后面的教学中,该教师继续抓住这一教育思想对学生施教,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了生命的存在与价值,体验到了自己主动建构知识的快乐,取得了满意的教育效果。

《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教学反思4

  上完本节课的内容,心中有说不出的喜悦。

一:

我的学生能力不比县城学生能力差。

二:

我看到了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总结能力、小组合作能力。

三:

我也算是个合格的老师。

  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内容非常简单,只要让学生明白三角形任意两条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就ok了。

这一知识可以直接告诉学生,让他们记住,再用其做题,相信题也可以做的很好。

但正如我县名师吕健老师所说的,每一个知识在学生的人生中都只有一次。

是的,她的我让顿悟,我要让我的学生不但要知道还要明白为什么任意两边之和要大于第三边?

于是,开始了本节的备课。

听过几次名家讲的本节课,课堂容量大有点不适合我们的常态课堂。

于是乎我进行了借鉴改动变成了我自己的课堂。

课前给学生分好组,组内学生又编出了1234号,组内每个学生带的小棒尺寸不同,但确保组和组之间是相同。

  课上由例题主题图导入,抽象成三角形的三边,提出疑问:

本题中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是不是所有三角形都这样呢?

学生意见很一致,认为不可能。

于是利用自己的学具,以小组为单位绽开了探讨,并完成下面的表格。

  小棒组别

  能或不能摆成三角形

  任意两边的和是否大于第三边

  学生动手操作热情高涨,更出乎我意料的是:

所有组都总结出了规律。

  本节中的不足之处:

  课前让学生准备以下四组学具:

  

(1)678厘米

  

(2)459

  (3)3610厘米

  (4)456厘米

  学生观察完表格得出结论的同时还有学生对其进行了补充:

任意两边的和都大于第三边并且还得是边长是有顺序的。

此时我恍然顿悟,

(1)和(4)能围成三角形而它们的数字确实是按顺序排列。

这是我备课的盲点。

此时,我又反问学生:

难道只有这样的按顺序排列的才能组成三角形吗?

利用新的一组教具322850厘米,我们大家一起来围三角形。

用此来进一步证实了结论。

《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教学反思5

  《三角形三边关系》这节课重难点非常的清楚,就是让学生明确在三角形中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主要是让学生通过操作来探索。

但是在这其中又有一个难点就是对于有两条边加起来和第三条一样长的情况该怎样去处理,在实际操作中有误差,这样就会让大部分学生会认为能围成三角形,对于这一点该怎样去处理确实让人头疼,经过研讨我们组老师建议尽量的减少教具的误差,之后加上课件的直观演示,可能会让学生能更好地理解,通过这一次的连片教研我更好地体会到这样做的原因了。

其次在教学过程中另一个让我们纠结的地方是到底是先研究能围成的两组,还是先研究不能围成的两组,经过讨论大家一致认为由学生的争议点2.6.8这一组不能围成的入手,但是到最后该怎样引导学生去自己探索三边之间的关系,在这一点上我做的有些生涩。

经过这次的研讨,于华静老师给的建议让我顿时觉得开阔了很多,调整了研究的顺序让学生从简单入手,慢慢的深入研究,把主动性还给学生。

这是我第一次以这样的形式参加连片教研,过程虽是难过,但是收获却是满满的!

《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教学反思6

  《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小学数学教材的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三角形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三角形的特征,即“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基于小学生爱玩的天性,我精心设计了一系列数学游戏环节,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学习中游戏。

在动手操作中,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

通过猜想、验证,在操作中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从而探究出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在三角形中,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一、设疑激趣,情景导入

  上课伊始,我以做风筝为饵,抛出疑问,用两根小棒可以围成一个三角形吗?

学生七嘴八舌,说法不一,引发学生认知冲突,让学生自己在原有的两根小棒的基础上创造出第三根小棒,促使学生自己思考需要一根多长的小棒?

从而把三角形三边的关系的教学变成学生自己去主动探讨的过程,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主动发展。

这样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思维的能动性得到了极大的发挥,学生的思索欲望更加强烈了。

  二、动手操作,自主探索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在游戏中学习是孩子们最喜欢的学习方式。

为了让孩子亲自验证自己的猜想,我设计了用游戏验证猜想,小组合作投色子,一人投一次,把数据记录在学习单中。

看看记录数据能否围成一个三角形。

可以围成三角形的三边有什么关系。

最后得出结论,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了解了三角形边的关系,回归开始的猜想,你觉得做风筝可以用这两根竹条围成一个三角形了吗?

是不是只要剪了长的那一根,有了三根竹条就一定能围成三角形呢?

此时,学生已经可以轻松回答刚才的问题。

接下来,通过“寻找好朋友”、“猜猜他是谁两个游戏,进一步升华学生对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认识。

  三、练习设计,层层深入

  本节课我设计了四个练习:

  1、判断能否围成三角形。

  2、小灰兔盖房子。

  3、小兔子退木料。

  4、在公路上修建一个公共汽车站,让这两个村子的人都能最省时、最方便。

  评价一节数学课,最直接有效的方式就是通过练习得到的反馈。

而学生之间参差不齐,为了能兼顾全班学生的整体水平,我在练习设计上主要采用了层层深入的原则,先是基础知识的练习;

然后用三角形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最后增加拓展延伸题,让优等生在这个知识点上的学习更进一步。

而每一道题都运用了本节课的知识,每一道题目的呈现方式又都不同。

这样既能让后进生跟得上,又能让优等生吃得饱,从而让全班同学共同进步。

  一节课结束了,但留给我们教者的思考却很多:

如何真正体现以生为本的教学思想?

如何为学生后续学习和工作打好基础,铺平道路?

如何打造高效课堂?

在我今后的教学中这些都是值得深思的课题。

《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教学反思7

  “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是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的内容,这节课的内容安排在三角形特征之后,分类之前进行教学的。

教材首先呈现了小明从家去学校的生活场景,通过这样一个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引发学生对三角形三边的思考,接着呈现学生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合作、探究、发现规律,形成结论的过程,最后揭示“为什么小明上学走中间这条路最近?

”所蕴含的道理,体现了数学源于生活,反过来服务于生活的数学理念。

  而我对这一部分教学内容进行了重组。

首先我出示了分別由三条线段组成的三个图形,让学生说“哪个是三角形?

”学生很容易找到,接着问他们“什么是三角形了?

”学生说后出示小学和初中课本中的三角形定义,目的是为了夯实三角形的概念,从而为下面的动手实践“围三角形”扫清障碍。

接着,我安排了两次动手操作活动,使学生在动手、动口、动脑等活动中,初步感悟,理解三角形三边的关系,为下一次环节规律的总结,知识的建构做好充分的准备,同时,用课件直观演示“围三角形”的过程和用投影仪展示“画一画,比一比”的结果,使学生理解了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再次把学生的思维激活,从而进一步深化了对规律内涵的理解。

最后,再出示“小明去学校”的主题图,让学生说“为什么选择中间那条路?

”让学生深刻的的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而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和分析周围的世界。

练习设计力求多层次,让学生的思维在巧妙的设疑中引向深入,做到学以致用。

  本节课通过让学生动手实践,认真思考、合作交流、共同分享,引领学生经历了一次“研究与发现”的完整过程,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体现了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既注重数学知识教学,更注重数学学习方法和数学思想的渗透,从而养成深入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这一节课也有很多遗憾的地方。

比如:

在汇报不能围成三角形的数据时,有位同学说:

“9厘米、10厘米、11厘米能围成三角形时,教者并没有记录,而是强调要不能围成三角形的数据时,这样做打消了这位同学的学习积极性;

有的同学回答不够全面时,教者让其他同学进行补充……以上情况出现时,教者没有及时给予启发,引导学生得到正确、完整的答案,让学生能“体面的坐下”,这说明教者在教学过程中没有灵活的教学机智,以后要多多关注学生的情感,对学生进行积极性评价。

如何真正体现以生为本的教学思想?

如何为学生后续学习和工作打好基础,铺平道路?

如何打造高效课堂?

《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教学反思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