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专题复习 现代文阅读及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617454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43 大小:54.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专题复习 现代文阅读及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专题复习 现代文阅读及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专题复习 现代文阅读及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专题复习 现代文阅读及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3页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专题复习 现代文阅读及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3页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专题复习 现代文阅读及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3页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专题复习 现代文阅读及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3页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专题复习 现代文阅读及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3页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专题复习 现代文阅读及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3页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专题复习 现代文阅读及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3页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专题复习 现代文阅读及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3页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专题复习 现代文阅读及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3页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专题复习 现代文阅读及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3页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专题复习 现代文阅读及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3页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专题复习 现代文阅读及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3页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专题复习 现代文阅读及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3页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专题复习 现代文阅读及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3页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专题复习 现代文阅读及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3页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专题复习 现代文阅读及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3页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专题复习 现代文阅读及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3页
亲,该文档总共4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专题复习 现代文阅读及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专题复习 现代文阅读及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专题复习 现代文阅读及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4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专题复习 现代文阅读及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2)总体上看,海洋药物具有什么特征?

向大海要“药”又面临怎样的困难?

(3)体会下面句子中加下划线词的表达效果。

人类主要生活在陆地上,所研发的药物主要来源于陆地,但使用多了,就有可能产生耐药性。

(4)第⑤段画线句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试分析其作用。

【答案】

(1)吸引读者,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引出本文的说明中心(“说明内容”也可以)——向大海也能要“药”。

(2)海洋药物的特征:

一是够新、二是够“奇”;

面临的困难:

一是采样难、二是研发难。

(3)“可能”表示推测(不确定),在句中的意思是陆地上研发的药物用多了,人类产生耐药性的可能性大,但并不完全肯定,避免绝对化,“可能”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意思对即可)。

(4)主要运用了列数字、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通过具体的数字和列举“管华诗院士开发的海洋创新药”是13个别批准上市的药物之一的例子,准确具体地说明了半个世纪以来海洋药物的开发情况。

【解析】【分析】

(1)此文开头以实验说起,说明了在新药研制上迈过了最关键的一步,引出对向大海也能要“药”的说明,吸引读者,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2)④段“除了够新,海洋药物还够‘奇’”作答。

⑦段“但向大海要‘药’,并不容易。

”提示了第二问的答题区域,在此段以下,不难找到⑧段“首先是采样难。

”⑨段“再次是研发难”。

(3)本句中的“可能”是估计、推测出来的,表示不确定,如果删去,则过于绝对化,与事实不相符。

最后一定不要忘了强调:

这个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

(4)句中“13个海洋创新药物”表明运用的是列数字,举“管华诗院士开发的海洋创新药”的例子,结合整个句子来看,作者通过举这些实例和数据,来具体准确地说明半个世纪以来海洋药物的开发情况。

故答案为:

⑴吸引读者,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⑵海洋药物的特征:

⑶“可能”表示推测(不确定),在句中的意思是陆地上研发的药物用多了,人类产生耐药性的可能性大,但并不完全肯定,避免绝对化,“可能”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意思对即可)。

⑷主要运用了列数字、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说明文开头语段的作用的理解能力。

考生要注意掌握说明文语言的特点,结合语境及说明对象进行分析。

注意语言的位置及其内容。

⑵本题考查说明文说明对象特征的理解与分析,考生要熟读文章,从文章中提取关键的信息,找到相应的答案,难度不大。

⑶此题考查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考生在平时的学习中要加强训练,掌握此类题型的答题模式。

⑷本题考查说明文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的理解和分析。

考生要掌握常用的说明方法,能联系具体的语境分析其作用。

考生要注意运用基本的术语进行回答。

2.现代文阅读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走向3D时代

①热映的好莱坞大片《阿凡达》以其身临其境的3D(三维)效果赢得了全球影迷的好评,掀起了一股3D电影热潮,同时也让很多对3D技术持怀疑态度的人变成了3D技术的支持者,更让人们对3D家庭影视生活充满无限向往。

一直徘徊在主流市场之外的3D技术终于奏响了进军家庭娱乐业的号角。

②3D是tlllree—dimensioilal的缩写,就是三维立体图像。

就实质而言,这项技术原理并不复杂。

人是通过左眼和右眼观察到物体的细微差异、从而感知物体在三维空间中的存在状态。

在屏幕上,只要左眼和右眼看到的画面不是一幅图像,整个画面就会立体起来。

③3D技术在商业运用上已经有了较为快速的发展。

越来越多的3D立体影院将投资建设,3D影片的数量也在大大增加。

在3D技术迅速发展的同时,影视、音乐、动漫和网络游戏的相互渗透使得3D技术在电子消费领域显现出前所未有的强势,消费电子产品中使用3D技术的趋势已经非常明显。

④3D技术不仅被电影界接受,在电视领域也颇受青睐。

如今,各电视生产商均借机力推3D电视,希望引领今后平板电视的发展趋势。

电视媒体也争先恐后地将这项先进的视觉技术引入体育比赛转播中。

英国当地时间2010年1月3l日下午17时打响的英超联赛,阿森纳主场迎战曼彻斯特联队的榜首大战,已成为英国体育史上的第一场由3D技术转播的体育比赛。

⑤此外,3D数码相机、3D数码相框已于去年年末实现产品化。

3D数码相机可以通过双镜头叠加同一场景以产生立体影像,或是利用3D功能进行不同色彩模式的对比。

而3D数码相框则是利用偏光原理,将不同图像同时折射到双眼,甚至可以充当3D眼镜,将普通照片立体化。

在今年1月,松下公司展出了全球第一款高清3D摄像机,其双镜头的设计可以说非常独特。

松下将该机的透镜、摄像机前端和双存储卡存储器合为一体,从而使机身更加轻便,在用户进行手持式拍摄时更加灵活。

同时,该机可自动对图像进行校正,不需使用任何附加设备就能直接记录3D影像。

⑥不过,真正3D时代的到来仍然需要一段时间,目前,我们虽然能去电影院体验3D电影,但资源相当有限。

3D电视也面临同样的问题,没有3D节目内容的话,3D电视就只是一个摆设。

技术标准的制定同样是要面对和解决的现实问题。

另外,健康和安全也是3D显示技术急需攻克的难题。

研究结果显示,观众在观看立体影像时,由于眼睛会迅速地来回移动,因而容易造成眼睛疲劳。

因此,对于栩栩如生的3D立体影像带来的视觉享受,我们还需要耐心地等待。

(1)选文第①段以好莱坞大片《阿凡达》开头,有什么作用?

(2)阅读第②段,用简单的语言给3D下个定义。

(3)结合文意,说说真正3D时代的到来有哪些制约因素?

(4)3D技术在未来还可以应用于哪些领域?

请你发挥想象,举一例加以说名明。

【答案】

(1)①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②引出说明对象。

(2)3D是人的左眼和右眼观察到物体的细微差异,从而感知到的物体在三维空间中的立体图像。

(3)①3D资源相当有限;

②技术标准的制定是需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③人的健康和安全也是3D显示技术急需攻克的难题。

(4)示例:

3D技术在未来还可以应用于教学,医学,水下作业,地下采矿,空中导航等领域。

比如,在未来医学领域,利用3D显示技术进行手术,将大大提高手术的成功率。

(1)第一段以好莱坞大片《阿凡达》运用3D技术,赢得了全球影迷的好评,引出说明对象——3D技术,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2)解答时要认真阅读文字,筛选、概括一条最主要的信息。

从第二段中提取相关信息,将这些特征重新组合,用“3D是×

×

”的形式进行概括即可。

(3)解答时要结合相关段落来分析。

第⑥段“不过,真正3D时代的到来仍然需要一段时间,目前,我们虽然能去电影院体验3D电影,但资源相当有限”“技术标准的制定同样是要面对和解决的现实问题”“人的健康和安全也是3D显示技术急需攻克的难题”据此提炼概括解答。

(4)此题为开放性试题,考查学生联系生活中的能力,以帮助对文意的理解。

举例时要与文章内容相联系。

例如3D技术在未来还可以应用于教学、医学、水下作业、地下采矿、空中导航等领域。

据此选择一例进行说明即可。

(1)①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点评】

(1)本题考查分析开头段的作用。

答题时应注意,引用神话传说、新闻报道、谜语、轶事趣闻等。

作用是增强说明的趣味性。

(引用说明在文章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的作用。

)补充一下,如果开头很优美。

作用是:

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2)本题考查学生提取并概括文章信息的能力以及运用下定义的说明方法的能力。

解题时要认真审清题干,确定信息筛选的标准,按照规定的范围、角度、逐句逐段,找准相关的信息部位,确定具体语句进行提炼概况,最后用最简洁的语言准确表达。

(3)作答时要先理解文章内容,包括说明对象及其特点的,以及它的发展进程等。

在全面把握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干要求,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答。

(4)本题考查理解内容和及迁移运用能力。

这种题考查的是学生的综合能力,对所给材料有准确地把握,然后充分调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

再迁移到文段中来。

3.现代文阅读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让经典成为引领青年成长的灯塔

我们常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艺,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价值。

青年的成长离不开大的时代背景,一些共同的价值却可以穿越时代,历久弥新。

比如民族情感的归宿、对历史的敬畏、对美好情感的期待。

经典的文艺作品,常常包含这样的共同价值,这些价值对青年的成长至关重要。

借助经典,青年可以感悟到生活蕴藏的无穷智慧。

优秀文艺作品,可以让人重新审视真实的生活,追忆被淡忘的故事。

《平凡的世界》中的孙少安和孙少平为生活默默承受着人生的苦难,在艰难中寻求生活的出路,在拼搏中表现出生存的智慧。

经典作品传递出对生活的热爱、对奋斗的坚持,告诉年轻朋友什么才弥足珍贵的。

借助经典作品提炼的生活本质,青年可以形成更为成熟的思想。

透过经典作品,感受主人公们“历经风雨仍从容”的自信乐观及“一次次跌倒又一次次站起来”的笃定担当。

《老人与海》中那位老年渔夫,生活贫困,屡受挫折,但始终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和坚强的意志力。

它代表了经典作品所具有的震撼人心的力量。

青年的禀赋不是阅历的丰富,而是敢于筑梦、大胆试错。

借助经典,青年可以效仿经典人物,大胆尝试为梦想而奋斗。

当年《平凡的世界》感动我们的,正是敢于筑梦的青年形象。

在今天,他们依然是让我们发现自身缺点的镜子,是青年努力奋斗、赢得未来、实现梦想的指向标。

从最近引起广泛讨论的“丧”文化,到“佛系”青年,青年话题总是牵动社会的神经。

有人习惯用挑剔的眼光审视,认为新一代青年人脆弱、敏感、自私、叛逆、物质、冷漠,却忘记了他们的世界观、价值观都是时代的投射。

我们不能用固化的思维去审视不断成长起来的青年一代,要辩证地看待,积极地引导。

经典或许是青年与时代对话的最好的媒介。

有着温暖人心的力量。

数字时代,让古今中外的经典作品形态多元,焕发新生。

阅读的媒介变了,但其承载的价值不变。

经典仍以醇厚的文化内涵,照亮青年前行的道路,成为指引青年精神成长的灯塔。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

青年要重温经典,坚定理想信念,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做新时代的弄潮儿。

(高伟,选自2018年1月2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1)文章的第一段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分析。

(2)为什么说经典是引领青年成长的灯塔?

请分点概括回答。

(3)选出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老人与海》表明经典作品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B. 

作者两次选用《平凡的世界》这部经典作品作为论据证明自己的观点,但两次证明的侧重点是不同的。

C. 

有人认为新一代青年脆弱、敏感、自私、叛逆、物质、冷漠,其原因是他们人生道路上缺乏经典的引领。

D. 

数字时代让古今中外的经典作品形态多元,这种多元化的阅读媒介让经典焕发新生,阅读的媒介变了,但其承载的价值不变。

(4)如果用以下材料作为本文论据,你认为放在哪一段最合适?

请简述理由。

《名人传》中的贝多芬遭受耳聋的折磨,生活窘迫,但是他却不屈服于命运,凭着勇气、毅力与命运抗争,在生命的末日写出了不朽的名曲《欢乐颂》。

【答案】

(1)作者开篇从时代与青年成长的关系谈起,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指出经典“对青年的成长至关重要,引出下文。

(2)①借助经典,青年可以感悟到生活蕴藏的无穷智慧;

②借助经典作品提炼的生活本质,青年可以形成更为成熟的理想;

③借助经典,青年可以效仿经典人物,大胆尝试为梦想而奋斗。

(3)C

(4)放在第三段最合适。

这个论据可以论证第三段的观点:

借助经典作品提炼的生活本质,青年可以形成更为成熟的思想(透过经典作品,感受主人公们“经历风雨仍从容”的自信乐观及“一次次跌倒又一次次站起来”的笃定担当)。

(1)本题考查考生对文段作用的理解,。

议论文中的第一段的作用:

引出×

的论点或论题;

作为论点的事实论据或道理论据;

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此文第一段从时代与青年成长的关系谈起,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引出下文对经典“对青年的成长重要性的论述。

(2)本题考查考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能力。

第②段“借助经典,青年可以感悟到生活蕴藏的无穷智慧。

”第③段“借助经典作品提炼的生活本质,青年可以形成更为成熟的思想。

”第④段“借助经典,青年可以效仿经典人物,大胆尝试为梦想而奋斗。

(3)本题考查考生对文本内容的辨析能力。

C项“其原因是他们人生道路上缺乏经典的引领”错误,说法太绝对,经典或许是青年与时代对话的最好的媒介。

(4)本题考查考生对论据的理解能力。

考生要分析论据的内容,结合文内容来确定。

材料写的是不屈服于命运,凭着勇气、毅力与命运抗争,取得成功的。

与第③段“历经风雨仍从容”的自信乐观及“一次次跌倒又一次次站起来”相一致,故放在第③段合适。

⑴作者开篇从时代与青年成长的关系谈起,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指出经典“对青年的成长至关重要,引出下文。

⑵①借助经典,青年可以感悟到生活蕴藏的无穷智慧;

⑶C;

⑷放在第三段最合适。

【点评】⑴考生在平时议论文学习时要掌握第一段的作用,根据具体的表述来进行判断。

⑵考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要抓关键句,注意文段首句或者是文段末句的认识。

⑶考生要注意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分析,要注意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的差别。

⑷考生要仔细理解论据和文本的内容,找准其相关点。

4.现代文阅读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舍我一些花籽

张丽钧

①初秋真好。

走在公园里,花还在热闹地开着呢,却有花籽成熟了。

我喜欢哪种花,就径直去采摘那植株上的花籽,不用担心采错。

②牵牛花我喜欢蓝色的。

多年前在超市里买过一包牵牛花种子,包装袋的图片上显示的分明是蓝色的花,可开出花来,却是玫红的。

怨着那花不遂我愿,也怨着自己太善挑剔,就这样纠结了好几个月;

现在好了,我在开着蓝色花朵的牵牛花蔓上采了上百颗种子,我听见它们争着抢着跟我说:

“这下你放心吧,我们保证都给你开出蓝色的花!

③那年春天,我在菜市场买了两包秋葵的种子,回家种了满满一阳台,我跟我家先生说:

“你信不信,等这些秋葵开花的时候,咱家的阳台将成为全楼最美的风景!

”“秋葵”发芽了,长高了,绿屏风般,茂盛极了,只是迟迟不见有开花的迹象。

公园里的秋葵早就开成花山了,俺家的秋葵却似乎忘了开花的使命。

入秋了,一米来高的植株居然在顶部打了小花苞。

我搬个小凳子,踩上去,端详那花苞,怎么看怎么不对劲,人家公园里秋葵的花苞是圆形的,我家“秋葵”的花苞却是一柄长长的绿色小穗。

几天后,绿穗上开出花来,微白,小如米粒,细密排列。

我知道自己买了“山寨秋葵”,却不清楚这被我精心伺候了好几个月的究竟是何等植物,心里这个闷啊!

终于采下两片叶子,拿到学校给生物老师看,结果,生物老师也不认识,只是反复说“这叶子跟秋葵的叶子可真像啊”。

拈着那两片叶子,要扔到垃圾箱,打扫垃圾的师傅看见了,问我道:

“从哪里采的粟子叶啊?

”我一听,大喜过望,遂俯身请教。

老师傅说:

“这东西结的籽儿叫粟子,可以喂鸟;

这叶子跟秋葵是有点像,可它有股清香味儿,人们吃烧烤时,拿它卷肉,可去油腻。

”——老天!

我居然养了一阳台粟子!

④有了“种错花”的经历,如今能够眼睁睁瞅着花朵、准确无误地采花籽,心里那个美、那个得意、那个解气啊!

⑤我采了蓝色牵牛的花籽,又采了粉色秋葵的花籽,还采了一些黄色草茉莉的花籽。

当我去采红茑萝花籽的时候,碰上一个老园丁,他问我采这东西干嘛用,我回答:

“种啊。

”他笑了:

“这小贱花有啥种头?

”我没有回答他,而是在心里问自己:

“你说你咋就这么近乎神经质地稀罕着这些‘小贱花’呢?

是因为她们亲切,还是因为她们皮实?

或者就是因为你自己原本就是一朵跟大富大贵无缘的花呢?

⑥我是带着感恩的心采摘花籽的。

边采摘边在心里说:

“谢谢你舍我一些花籽!

”——谢谁呢?

谢天?

谢地?

谢植株?

我说不太清,反正就是觉得该谢。

⑦“保真”的花籽带给人踏实的欣悦。

在一粒花籽上想象花开,既是现实主义,又是浪漫主义。

⑧我家先生收拾出了一个三平方米左右的空调外机间,本想堆破烂用,我央他把这个空间送给我做花房,他慨允,却讥诮我道:

“整个一个农妇转世!

又要种一花房粟子?

”现在,我骄矜地揣着一裤袋大地馈赠的花籽,突然有了想法——我要让花房的北篱笆(刚刚网购的)上爬满蓝牵牛,西篱笆上爬满红茑萝,再把所有空花盆都种满粉秋葵和黄茉莉。

等大雪纷飞的时候,我家花房花开正盛。

到时候,我或许会拉上老闺蜜,得意洋洋地跟她说:

“走,上我家的‘袖珍花房’喝杯咖啡去!

我要让你亲眼看看,我怎样成功偷得三平方米的夏天……”

(1)作者在叙述“种错花的经历”时,用了怎样的记叙顺序?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两次经历。

(2)本文语言生动,请按照要求完成下列题目。

①联系上下文说说划线词的表达效果。

现在,我骄矜地揣着一裤袋大地馈赠的花籽。

②从修辞或句式的角度赏析第③自然段里的划线句子。

“秋葵”发芽了,长高了,绿屏风般,茂盛极了,只是迟迟不见有开花的迹象。

(3)文中的“花籽”明明是“我”采的,却为什么取题“舍我一些花籽”?

通读全文,说说你的看法。

(4)阅读下列材料,说说它们在表现手法及情感上的共同点。

①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杜甫《春夜喜雨》)

②闭了眼,树上仿佛满是桃儿、杏儿、梨儿。

(朱自清《春》)

③花房的北篱笆(刚刚网购的)上爬满蓝牵牛,西篱笆上爬满红茑萝,再把所有空花盆都种满粉秋葵和黄茉莉。

我要让你亲眼看看,我怎样成功偷得三平方米的夏天……”(张丽钧《舍我一些花籽》)

【答案】

(1)插叙、喜欢蓝色却种出玫红的牵牛花、想种秋葵却养了一阳台粟子。

(2)①骄矜,原指一个人骄傲专横,傲慢无礼,自尊自大,好自夸,自以为是。

这里贬词褒用,是自豪谨慎的意思。

表达了“我”对花籽的珍惜和内心的喜悦。

②示例1:

运用比喻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秋葵”长势茂盛,也反衬出“我”迟迟不见“秋葵”开花的焦急心情。

示例2:

长句和短句相结合,体现语言的韵律美;

连用短句,写出了“我”对“秋葵”生长迅速的喜悦,长句则写出了对“秋葵”能否开花的焦虑。

(3)“花籽”虽为“我”所采集,但“我”却认为这是植株的奉献、自然的馈赠,所以为“舍我”。

这一说法表明“我”是一个尊重生命、热爱自然并懂得感恩的人。

突出了文章的主题。

(4)都运用了想象,都表达了作者对美好景色(生活)的喜爱与向往。

(1)本文主要讲述的是因为“我”酷爱牵牛花而采摘牵牛花的籽,带回家种的故事。

但文章回忆了过去曾经“种错花的经历”,打断了原本的叙述顺序,所以叫插叙。

第②段写自己喜欢蓝色却种出玫红的牵牛花 

,第③段写想种秋葵却养了一阳台粟子。

(2)此题考查对语句及其词语的赏析。

①联系全文可知,“骄矜”是在前两次种错花的经历之后,此次自己亲自在蓝色牵牛花的植株上去采摘,确定再不会出错的时候用的词。

这里贬词褒用,是自豪谨慎的意思。

②用“绿屏风”比喻假秋葵的长势茂盛,也反衬出“我”迟迟不见“秋葵”开花的焦急心情。

所以修辞是比喻。

(3)此题考查题目的含义。

结合全文内容可知,作者是一个热爱自然,尊重生命,懂得感恩的人。

植株开花结果是自然规律,但作者却把它看成是自然的馈赠,所以用“舍我”。

(4)此题考查表现手法的辨析。

从所给材料可知,这些内容都不是现实中所发生的,而是作者的想象,所以属于想象的表现手法,都表现了对大自然景物的喜爱赞美之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