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医疗产业分析报告精编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174602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41.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移动医疗产业分析报告精编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移动医疗产业分析报告精编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移动医疗产业分析报告精编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移动医疗产业分析报告精编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移动医疗产业分析报告精编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移动医疗产业分析报告精编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移动医疗产业分析报告精编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移动医疗产业分析报告精编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移动医疗产业分析报告精编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移动医疗产业分析报告精编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移动医疗产业分析报告精编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移动医疗产业分析报告精编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移动医疗产业分析报告精编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移动医疗产业分析报告精编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移动医疗产业分析报告精编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移动医疗产业分析报告精编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移动医疗产业分析报告精编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移动医疗产业分析报告精编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移动医疗产业分析报告精编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移动医疗产业分析报告精编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移动医疗产业分析报告精编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移动医疗产业分析报告精编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移动医疗产业分析报告精编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移动医疗产业分析报告精编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①患者端布局策略:

以优化诊疗为抓手,外延拓展19

②医生端布局策略:

以三大需求为卖点,争夺资源21

3、以集成医疗管理平台为核心打造垂直解决方案23

三、巨头布局现状:

沿自身优势切入,竞争趋于白热化25

1、阿里巴巴:

支付宝打通产业闭环,阿里健康发力医药O2O25

(1)以支付宝为核心的未来医院26

(2)以阿里健康为核心的医药O2O30

2、腾讯:

以微信为核心搭建智慧医疗大厦31

(1)以微信为核心打造智慧医疗32

(2)以微信为平台承载健康管理32

3、XX:

打造数据平台,构建开放生态33

(1)利用技术优势打造数据平台33

(2)多点开花广泛布局医疗健康33

4、小米:

沿袭硬件优势,搭建移动医疗硬件生态圈33

5、京东:

构筑硬件众筹/智能云平台,兼顾医药电商万亿市场33

6、竞争格局:

正面交锋持续升级,两级梯队角力移动医疗战场33

四、投资机会:

中短期关注医保控费/HIS厂商,长期看好全流程线上服务34

1、中短期:

携手医保控费/HIS厂商是必由之路34

(1)问诊就医全流程优化将是当前主要目标34

(2)联合医保控费厂商打通结算环节34

(3)携手HIS厂商获取医疗大数据34

(4)移动医疗软硬件合作并购热潮将持续升温35

2、长期:

打通全流程线上服务是终极目标35

(1)HIS系统云架构化是未来发展趋势35

(2)打通就医全流程的线上服务是终极发展目标35

(3)集成平台将成为医疗软硬件的统一入口35

五、行业相关上市公司简况36

1、卫宁软件36

2、万达信息36

3、东华软件36

4、银江股份37

5、海虹控股37

6、东软集团37

六、主要风险37

中国移动医疗产业正迈入巨头时代。

中国移动医疗产业发端于上世纪80年代的医疗信息化建设,发展历程可以分为探索期、市场启动期、高速发展期和应用成熟期。

行业目前正处于市场启动期,预计将于2016年进入高速发展期,2013年市场规模为198亿元,2017年或将达到2009亿元,4年复合增长率高达785%。

当前市场主要包括三大阵营:

随移动医疗浪潮崛起的新兴企业、传统医疗信息化和设备厂商、互联网巨头。

基于三大阵营垂直属性、体量规模、布局策略的考量,我们认为,市场最终将会被互联网巨头主导,拥抱巨头是其他两方的最佳抉择。

互联网巨头将加速进军移动医疗,其战略布局将深刻影响产业发展,中国移动医疗产业正迈入巨头时代。

巨头布局策略:

三点两端一平台,核心大战略浮现。

1、以三医联动为抓手消融医疗行业坚冰。

国家“十二五”医改规划正式提出三医联动改革目标。

在医改规划目标的政策指导下,三医联动将推动传统医疗行业快速变革,医疗行业主动降低门槛对外合作是大势所趋,从而为互联网巨头布局移动医疗提供切入点。

我们认为,互联网巨头将以三医联动为抓手,围绕医保、医药、医疗三点进行布局,为消融医疗行业坚冰奠定坚实基础。

2、2B+2C端并进搭建移动医疗产业闭环。

医疗产业链参与方包括2B、2C两大消费端,前者对应医院、药企、保险公司、药品研发机构,后者包括患者和医生。

互联网巨头在2B端布局策略为:

以数据驱动为核心,抢先占据四大市场;

2C端布局策略为:

打通患者健康链条,抢夺优质医生资源。

我们认为,倚仗在医患关系中的稀缺属性和优势地位,医院、医生将成为互联网巨头全力争夺的战略资源;

患者、药企、保险公司及药品研发机构则是产业链主要变现来源。

3、以集成医疗管理平台为核心打造垂直解决方案。

在移动医疗市场高增长态势之下,由水平类应用向打通移动医疗服务价值链的垂直解决方案演变将成为行业发展方向。

在垂直化解决方案中,集成医疗管理平台是整个体系的控制中枢,它不仅提供服务集成和数据分析功能,还负责进行渠道管理和互动统筹。

目前国内外互联网巨头均开始构建集成医疗管理平台,(苹果HealthKit平台、谷歌GoogleFit平台、阿里支付宝、腾讯微信)。

我们认为,打通移动医疗价值链是行业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垂直化解决方案是打通移动医疗价值链的主要手段,作为垂直解决方案的核心,集成医疗管理平台将成为互联网巨头争先抢占的战略制高点。

巨头布局现状:

沿自身优势切入,竞争趋于白热化。

互联网巨头经过多年发展积淀,在各自优势领域拥有了强大的垄断地位,在进军移动医疗的过程中,也必将沿自身优势切入市场,围绕“三点两端一平台”的核心战略,逐步外延至全产业链,搭建完整商业闭环。

我们认为,产业链中占据战略地位的各细分市场已经成为巨头正面交锋的主战场,五大巨头在移动医疗领域已经形成两级梯队,第一梯队为阿里、腾讯,第二梯队为XX、京东、小米。

一、中国移动医疗产业正迈入巨头时代

1、中国移动医疗产业代际划分

中国移动医疗产业发展历程可以分为探索期、市场启动期、高速发展期和应用成熟期。

探索期:

上世纪80年代,医疗保险的出现推动了大型机构医疗信息化建设的起步。

2000年,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移动医疗的前身在线医疗开始萌芽,随后在线医疗网站大规模上线,用户认知度逐渐提升。

市场启动期:

2011年,随着移动互联网迅速兴起,用户逐渐由PC端向移动端转移。

在线医疗行业进入盘整洗牌阶段,相关厂商开始布局移动医疗业务,商业模式探索逐步展开。

高速发展期:

4G的普及推动移动互联网全面爆发,移动医疗业务形态日趋多样,用户对行业的需求增大、认可度提高。

系统集成商、软硬件开发商、移动运营商等成为产业链重要环节,BAT等互联网巨头加速布局,移动医疗产业格局雏形初现。

应用成熟期:

产业链闭环开始成型,市场趋于成熟。

行业准入门槛提高,行业内竞争加剧,平台化厂商市占率逐渐提升。

中国移动医疗产业正处于市场启动期,高速发展期即将来临。

2011-2013年,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来临,移动医疗初创项目开始受到资本的热捧,但由于政策、技术等多种壁垒限制,市场规模难以迅速扩大。

进入2014年,随着成熟商业模式开始出现,用户规模逐渐积累,特别是BAT、小米、京东等互联网巨头积极布局,移动医疗迎来了新一轮热潮,市场规模有望爆发式增长。

据易观智库最新数据显示,2013年中国移动医疗市场规模为198亿元,同比增长500%,预计2017年将达到2009亿元,4年复合增长率高达785%。

2、中国移动医疗产业正迈入巨头时代

中国移动医疗市场主要包括三大阵营:

我们认为,尽管三大阵营各具优势,但市场最终将会被互联网巨头主导,拥抱巨头是新兴企业、传统医疗信息化和设备厂商的最佳抉择。

具体逻辑如下:

(1)垂直属性

垂直属性的卡位优势:

新兴企业通过精耕垂直市场获得品牌认知、用户规模优势,传统医疗信息化和设备厂商长期专注于医疗细分市场,具备显著的产品/技术、用户/渠道及数据优势。

上述卡位优势不仅是其立身之本,也是互联网巨头争先抢夺的战略资源。

垂直属性的割据劣势:

垂直属性导致了移动医疗产业群雄混战的行业格局,用户无法体验通畅的医疗服务。

互联网巨头依托强大的综合实力介入市场,意图整合产业链上下游,构建产业闭环,其打造的“一站式”移动医疗解决方案势必成为用户的首选。

(2)体量规模

诸多新兴企业正处于初创期,体量规模较小,生存是其核心需求;

传统医疗信息化和设备厂商长期深耕于细分领域,成熟市场格局导致行业竞争加剧,体量扩充受到行业瓶颈限制。

移动医疗所倚重的技术/资金实力、线上/线下推广能力必须以公司体量作为支撑,上述两者均难以与百亿、千亿美元市值的互联网巨头匹敌。

(3)布局策略

在相继颠覆了消费、金融、电信等领域后,互联网巨头对传统行业的改造拥有丰富实战经验,业已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布局策略。

而新兴企业仍注重于体量规模扩张,传统医疗信息化和设备厂商则致力于传统业务转型,在布局策略的广度和深度上均无法与互联网巨头相比。

经过市场启动期积累沉淀后,互联网巨头大力进军移动医疗标志着行业进入高速发展期。

从2014年开始,互联网巨头投资并购事件层出不穷:

阿里并购中信21世纪、腾讯1亿美元投资挂号网、XX推出dulife品牌、小米入股九安医疗、京东牵手春雨医生。

我们认为,互联网巨头将加速布局移动医疗,投资并购案例或将不断涌现,其布局战略将深刻影响未来产业发展,中国移动医疗产业正迈入巨头时代。

三点两端一平台,核心大战略浮现

1、以三医联动为抓手消融医疗行业坚冰

三医联动是医改取得突破的关键目标。

为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全面深化改革的任务及完成“十二五”医改规划,政府将持续加大改革力度,尽快取得医改突破。

国家卫生部部长陈竺指出,政府需要围绕国家“十二五”医改规划提出的加快健全全民医保体系、巩固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新机制、积极推进公立医院改革等三项重点工作,抓住医保、医药、医疗三个重点环节,实现“三医联动”。

医保领域:

我国将加快健全全民医保体系,包括巩固扩大基本医保覆盖面和保障水平,推动医保支付方式改革,提高医保经办水平,提高大病保障水平。

医疗领域:

我国将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加快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信息化。

医药领域:

我国将巩固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公立医院逐步取消药品加成,破除“以药补医”机制,并将于2015年在全国公立医院全面推开。

我们认为,在医改规划目标的政策指导下,三医联动将推动传统医疗行业快速变革,医疗行业主动降低门槛对外合作是大势所趋,为互联网巨头布局移动医疗提供切入点。

互联网巨头将以三医联动为抓手,围绕医保、医药、医疗三点布局移动医疗,为消融医疗行业坚冰奠定坚实基础。

2、2B+2C端并进搭建移动医疗商业闭环

医疗产业链的业务参与方包括2B与2C两大消费端,前者对应医院、药企、保险公司、药品研发机构,后者包括患者和医生,共计六大群体。

互联网巨头将以六大群体核心需求为抓手,依托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领先技术,强势介入移动医疗上下游全产业链,搭建完整商业闭环。

我们认为,依仗在医患关系中的稀缺属性和优势地位,医院、医生将成为互联网巨头全力争夺的战略资源;

以数据驱动为核心,抢先占据四大市场①医院端布局策略:

以数据挖掘为核心,盈利为辅

对于医院端,其需求在于传统医疗信息化业务,包括医疗信息化系统(HIS、CIS系统)建设及医院信息化运维服务两部分。

移动医疗只能作为信息化解决方案的一部分,短时间难以取代其优势地位,盈利创新点较少。

基于医院在医疗服务中的核心地位,患者的健康状况、医生的诊断建议等就医数据的采集、处理及输出均需要通过医院的HIS、CIS系统。

这些以电子病历、电子处方等形式存储的数据是打通产业闭环的核心战略资源,如要获取这些资源,医院及为其提供医疗信息化系统的厂商是无法绕开的环节。

我们认为,互联网巨头将大力推进与医院及医疗信息化厂商的合作,从而获得对接医疗信息化系统的权限,以期掌握医疗大数据,为打通产业闭环奠定基础。

以多点切入为圭臬,抢占市场

药企端具有市场化程度高、商业模式成熟、用户基数大等特点,是产业链中最容易变现的环节,互联网巨头布局切入点主要有:

1、数据挖掘与分析。

互联网巨头长于数据挖掘与分析,而大型药企的基础正是数据驱动运营,前者可凭借在数据采集和分析上的优势与后者合作,提供药品疗效检测、药品运输监控、库存进销运营乃至市场评估决策、供应链管理等服务。

2、医药电商。

若国家放开网上销售处方药,则预计可释放3000亿元的市场空间。

当前大部分药企均缺乏优质线上售药渠道,与互联网进行合作是谋求转型的主要手段。

互联网巨头既可直接通过线上平台售药,也可利用线上渠道导流至线下形成医药O2O,从而快速抢占千亿市场。

3、广告推送。

广告推送是药企重要的营销手段,据KantarMedia统计,仅2014年上半年美国药企在专业医疗期刊上的累积投放广告额度已达342亿美元。

据艾瑞咨询统计,中国药企的互联网广告投放规模也在持续增长,2013年市场规模已达63亿元,同比增长40%。

互联网巨头凭借其庞大的用户基数和领先的数据挖掘技术,可以大幅提升广告推送的覆盖面和精准度,未来药企互联网广告市场或将快速增长。

以医保改革为契机,抢跑起点

对于保险端,互联网巨头可以参与的环节包括:

推动医保支付方式改革、打通医保实时结算、引入医保在线申赔流程等,从而实现医保系统的高效运转,提升保险公司的运营效率,降低其运营成本。

此外,基于对用户疾病数据的采集、挖掘与分析,互联网巨头可实现对用户健康状况及存活年限的定量评估,为保险公司提供精准化定价服务,提升其盈利水平。

目前我国医疗保险以社保为主,故而社保同样成为布局关键点。

患者就医流程中的缴费支付环节绕不开医保结算,打通社保是提升患者就医体验的关键环节,社保基金也将会是互联网巨头重要合作对象。

我国商业医疗保险覆盖人群不到2%,未来发展空间广阔。

2014年8月27日国务院常务会议上,中央首次明确支持商业保险机构参与各类医疗保险经办服务,意味着商业保险入局基本医保已然明朗。

2013年全国医保收入规模超过8000亿元,未来想象空间广阔。

我们认为,互联网巨头将加快与社保基金、保险公司及相关医保控费厂商的合作,抢跑市场发展起点。

④药品研发端布局策略

互联网巨头可以将云端积累的用户数据提供给研发机构,助力其进行药品研发。

然而我国药品研发机构实力偏弱,以引入国外专利授权生产为主,自主创新药品较少,市场空间较为有限。

数据驱动是互联网巨头布局2B端的核心策略,数据挖掘与分析是2B端用户的共同需求。

我们从布局重要度和市场空间两个维度来分析2B端用户的产业链地位,从布局重要度来看,医院、药企、社保作为产业链核心参与方,其重要程度高于保险及药品研发机构。

从市场空间来看,保险和药企潜在市场空间最大,医院居中,社保和药品研发机构最小。

我们认为,在行业高速发展初期,2B端的医院、药企、社保将成为互联网巨头布局要点,商业保险会持续跟进,药品研发机构布局则要最后展开。

打通患者健康链条,抢夺优质医生资源①患者端布局策略:

以优化诊疗为抓手,外延拓展

患者个人健康链条自上而下可概括为“健康管理→问诊就医→医患沟通”。

在传统医疗模式下,患者不但缺乏健康管理手段,医患沟通也仅局限于问诊就医环节中,问诊就医环节因为医疗资源限制、手续冗余繁多等原因体验极差,这为互联网模式优化个人健康链条提供了巨大空间。

我们认为,互联网巨头将从优化问诊就医环节开始,进而延伸至健康管理和医患沟通,为患者提供全方位“保姆”式健康服务。

问诊就医流程包括挂号、候诊、问诊、检查缴费、检验病情、取报告、医生诊断、缴费取药等环节,其中问诊、检验病情、医生诊断涉及医学领域专业技术知识,参与难度较高;

其余环节则均存在极大优化空间。

以挂号为例:

传统挂号模式下患者需要现场排队挂号,时间成本极高,预约挂号后爽约的行为屡见不鲜,造成挂号资源的极大浪费。

互联网模式将引入远程挂号、实名挂号、即时挂号等新模式,不仅大幅节约患者时间成本,同时也减少了医院挂号资源的浪费。

我们认为,问诊就医全流程优化(也称医疗O2O)具有市场空间大、运营模式清晰、政策限制少等优点,是互联网巨头在市场发展初期获取用户流量、培育用户习惯的重要阵地。

随着人们对自身健康关注度的提高,健康管理需求日益增长。

据经济学人智库统计,全盘管理自身健康是患者期待移动医疗改善的首要需求,这为提供个人健康管理、慢性病监测等功能的移动APP、可穿戴设备提供了广阔市场。

我们认为,智能软硬件产品是用户健康数据的直接入口,也是后续增值服务的基础,互联网巨头将通过自主研发、投资收购等方式角逐健康管理市场。

传统模式下医生与患者的交流仅局限于当面沟通,沟通渠道狭窄使得患者难以实时反映病情变化及治疗进展。

互联网模式能搭建高效的医患交流平台,在为患者提供匹配医生资源的同时,也为医生获取更多的潜在用户。

我们认为,优质医生资源是医患沟通平台的核心竞争力,是提升用户粘性的关键要素,未来互联网巨头将围绕抢夺医生资源展开激烈竞争。

以三大需求为卖点,争夺资源

医生端核心需求包括:

医患沟通、同行交流及辅助诊断。

医患沟通是医生工作必需,患者的实时反馈有助于医生及时调整诊疗手段,提升诊疗效果;

同行交流旨在帮助医生在合法前提下分享医疗经验及病例,共同探讨疾病的治疗方式;

辅助诊断可以借助智能软硬件收集患者健康数据,为医生诊断提供参考。

我国医生规模远小于患者规模,且所受政策限制较多(多点执业未放开等),因此直接从医生端获取盈利的空间较小。

布局医生端的战略意义在于积累优质医生资源、提供健康数据解读能力、赋予产品专业医学内涵等。

我们认为,互联网巨头将从医生端三大需求入手,通过自研/并购相关应用及平台吸引医生资源加入其中,为打造患者端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奠定基础。

患者是2C端市场主体及变现来源,医生是提升产品竞争力核心要素。

患者端是2C端主要用户群体,其市场空间有望在2020年达到400亿元,众多的衍生服务模式也将带来更大想象空间。

医生端虽然市场空间较小、政策限制较多,但基于其在医疗领域的专业能力与稀缺属性,仍然是提升患者端产品竞争力的核心要素。

我们认为,尽管患者端市场空间远大于医生端,但两者在互联网巨头2C端布局中占据同等重要的地位。

3、以集成医疗管理平台为核心打造垂直解决方案

当前移动医疗市场产品及服务均具有鲜明的水平化特征,即大部分应用仅局限于满足用户特定需求,并未在垂直领域形成完整闭环。

例如可穿戴产品仅记录用户生理数据、问诊APP仅提供在线问答等。

我们认为,在移动医疗市场高增长态势之下,由水平类应用向打通移动医疗服务价值链的垂直解决方案演变将成为行业发展方向。

垂直化解决方案具有两大鲜明特点:

1不再局限于功能单一的移动应用,而是形成以集成医疗管理平台为核心,包括智能终端、移动应用等软硬件在内的综合移动医疗体系;

2不再局限于少数参与方,而是联合医疗产业链中的大多数成员,打通医院、移动应用开发商、移动终端制造商、运营商、药企、研发机构、保险公司等各个利益相关方之间的合作通道。

我们认为,垂直化解决方案不仅能提供端到端的综合化服务,包括病人教育、诊断服务、持续的疾病管理和治疗等,还能搭建完整商业闭环,形成成熟稳定的盈利模式。

在垂直化解决方案中,集成医疗管理平台是整个体系的控制中枢,它不仅提供服务集成和数据分析功能,还负责对产业链各成员进行渠道管理和互动统筹,其在产业链中的价值和地位首屈一指。

目前国外苹果、谷歌等已经开始实施平台战略(苹果HealthKit平台、谷歌GoogleFit平台),国内BAT、小米、京东等互联网巨头也正围绕微信、支付宝、dulife智能健康设备平台、小米智能硬件生态链、JD+计划等平台打造移动医疗生态圈。

沿自身优势切入,竞争趋于白热化

互联网巨头经过多年发展积淀,在各自优势领域拥有了强大的垄断地位,在进军移动医疗的过程中,也必将倚仗自身优势切入市场,围绕“三点两端一平台”的核心战略,逐步外延至全产业链,搭建完整商业闭环。

中国移动医疗产业正处于高速发展的前夜,行业格局瞬息万变,市场竞争趋于白热化。

我们在此撷取阿里巴巴、腾讯、XX、小米、京东五大互联网巨头最新的布局动态,以期见微知著,梳理出五大巨头的布局逻辑,为筛选和研判投资标的提供合理建议。

支付宝打通产业闭环,阿里健康发力医药O2O

以电商起家的阿里巴巴经过十余年的发展,目前已拥有包括电商、金融、物流、云计算等在内的三十余个事业部。

其中,天猫、淘宝稳居电商领先地位,支付宝在移动支付领域具有垄断优势,而阿里云的数据挖掘、解读、分析能力已臻国际顶尖水平。

2014年以来,阿里凭借在电商、移动支付和云计算/大数据领域的优势加速向医疗领域渗透,布局逻辑逐渐浮出水面。

我们认为,阿里主要围绕医院、医药两大关键点布局移动医疗,前者是以支付宝为核心的未来医院,后者是以阿里健康为核心的医药O2O,阿里云则为上述业务提供先进的云架构基础设施服务。

(1)以支付宝为核心的未来医院

2014年5月,支付宝对外公布“未来医院”计划。

根据这一计划,支付宝将对医疗机构开放自己的平台能力,包括账户体系、移动平台、支付及金融解决方案、云计算能力、大数据平台等,以帮助医院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变得更加高效。

医院入驻支付宝钱包的“服务窗”之后,用户就可以通过支付宝钱包完成挂号、远程候诊、诊间缴费、取报告单、缴费取药、诊后互动等多个就医环节。

“未来医院”计划从优化现有问诊就医流程出发,打通B端医院、药企、保险与C端患者、医生等多个利益主体间的合作通道。

“未来医院”计划表面上仅面向患者端,实质上则涵盖移动医疗全产业链,相关各方均是搭建商业闭环的不可或缺环节。

阿里未来将以优化就医环节为主线,在产业链上下游逐个突破,最终搭建以支付宝为核心载体的“未来医院”集成医疗平台。

我们认为,“未来医院”计划着力医疗O2O,顺应医疗行业发展趋势,或将倒逼医疗行业快速演变,有望成为业界典范。

2014年7月,华康全景网获得云锋基金数千万人民币投资。

华康全景网自主推出医疗APP应用“医生预约”,现已获得深圳市、珠海市、海南省等地卫生厅(局)授权,开发并运营以城市为单位全覆盖的统一预约挂号平台。

我们认为,尽管目前华康全景网的业务开展暂局限于广东、海南部分城市,但其专注于预约挂号这一垂直领域的特点,将为支付宝“未来医院”预约挂号环节的完善带来宝贵的行业经验及合作渠道。

2014年3月,海虹控股与支付宝签署了商务合作框架协议,就医疗福利管理领域结成战略合作伙伴。

海虹控股涉足专业化医疗费用管理,致力于通过建立高效、科学的医保审核体系避免医保资金浪费。

此次战略合作双方先期选定在杭州、广州进行试点,重建医疗服务流程,改善就医体验,构建个人医疗费用支付体系,以及开展健康领域专业理财等服务。

缴费支付环节是支付宝传统优势,而医疗缴费涉及医保结算问题,我国医保近年来扩面提标,支出压力不断增大,控费成为最为紧迫的任务。

支付宝“未来医院”因其方便患者就诊的属性,会导致就诊次数增长而加重医保支出负担,成为大部分地方医保对“未来医院”持谨慎态度的主要考量。

我们认为,在全民医保时代,缴费支付环节中医保结算的接入与否将成为“未来医院”推广成败的关键。

与海虹控股的合作,昭示了支付宝“方便患者就诊,严控医保支出”的合作姿态,从而打消了医保方的顾虑,为实现医保实时结算铺平了道路。

2014年7月,支付宝与东华软件宣布达成战略合作,共同推进“未来医院计划”。

作为双方首个合作成果,昆明医科大学第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