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产业结构分析演示教学.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176951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107.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产业结构分析演示教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江苏省产业结构分析演示教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江苏省产业结构分析演示教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江苏省产业结构分析演示教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江苏省产业结构分析演示教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江苏省产业结构分析演示教学.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江苏省产业结构分析演示教学.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江苏省产业结构分析演示教学.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江苏省产业结构分析演示教学.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江苏省产业结构分析演示教学.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江苏省产业结构分析演示教学.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江苏省产业结构分析演示教学.docx

《江苏省产业结构分析演示教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产业结构分析演示教学.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江苏省产业结构分析演示教学.docx

江苏省产业结构分析演示教学

 

江苏省产业结构分析

江苏省产业结构分析

摘要:

合理的产业结构是区域健康发展的前提。

它不但有利于充分利用区域资源,发挥区域优势,提高区域产业经济效益,增强区域经济实力,而且还有利于满足区域不断增长的人口和社会发展需求。

同时合理的产业结构,也是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区域持续发展的保证。

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因素很多,如何正确分析我国的区域经济差异,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省产业结构存在差异的原因,提出了不同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的对策。

关键词:

合理的产业结构;区域经济;江苏;经济发展

 

Abstract:

Therationalindustrialstructureistheprerequisiteforthedevelopmentofregionalhealth.Itisnotonlyconducivetothefulluseofregionalresourcestoplayaregionaladvantage,improvetheregionalindustrialeconomicefficiency,enhancingtheregionaleconomy,butalsotomeettheregion'sgrowingpopulationandsocialdevelopmentneeds.Haveareasonableindustrialstructure,butalsoprotectingtheenvironmenttoensuretherealizationofregionalsustainabledevelopment.Affectingregionaleconomicdevelopmentfactors,howtocorrectlyanalyzetheregionaleconomicdisparitiesinChina,ontheeconomicdevelopmentofgreattheoreticalandpracticalsignificance,thepaperanalyzesthereformandopeningupinJiangsuProvincereasonsfordifferencesinindustrystructure,regionalstructuremadeofdifferentAdjustment.

  Keywords:

rationalindustrialstructure;regionaleconomy;Jiangsu;economicdevelopment

 

0、引言

江苏省位于中国东部沿海的长江三角洲,跨长江下游两岸,东濒黄海,有近1000km的海岸线,毗邻上海、浙江、安徽、山东,面积10.26万km2,占全国总面积的1.06%。

江苏省依靠政策和地理位置等区位优势,经济虽然取得了迅猛发展,但经济水平仍明显低于上海等周边地区。

受经济发展水平地域差异的影响,江苏省各地区形成了不同的产业结构,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变化,其区域产业结构也在不断发生变化。

为此,分析了江苏省产业结构存在差异的原因,提出了不同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对策。

1、江苏产业结构发展轨迹

近二十年多来,江苏经济发展没有过多地依赖国家政策的倾斜,以占全国1.1%的土地承载了5.7%的人口,2003年创造了6.0%的就业岗位,完成了10.7%的经济总量。

江苏产业结构调整在国家宏观调控的大背景下,一直在积极地主动地进行之中。

从整体上讲,江苏产业发展经历了一个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发展过程,形成了一套独具特色的发展之路。

抓住机遇,打下基础。

改革开放初期,苏、锡、常等地区利用靠近上海的特殊区位优势,主动把握上海国有企业人才和技术扩散的双重机遇,开创性地走上了以工兴农的乡镇企业发展之路,一度形成蜚声中外的“苏南模式”,成为中国农村走上工业化之路的排头兵,引起了人们争相模仿和研究思考,在全国影响深远。

江苏一次产业在保持正常发展同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逐年下降,在1985年至1989年期间,产业贡献份额34.5%降到24.5%;二次产业步入快速稳步上升的通道,由1984年的48.2%上升到1987年的53.5%,其中工业由44.1%上升到48.1%。

这个阶段,江苏纺织、食品、化工、机械、建筑、建材等产业迅速崛起并壮大成为支柱产业,完成了江苏产业结构的第一次转型,为推进江苏工业化进程奠定了坚实基础。

借助外力,健体强身。

在乡镇企业发展逐渐成熟、国内市场空间相对稳定之后,江苏决策层并没有满足当前,而是目光向外,注重利用好两种资源,开拓发展两个市场,通过与外来投资、合资、合作经营的方式,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方式,推进传统行业更新换代,大力发展现代通信设备、新材料等新兴行业,走上了外向型经济发展之路。

与此同时,国家级石化、化工行业的项目建设步伐加快,使江苏工业向资本密集、技术密集的重型化方向发展,实现了江苏工业化的第二次跨越。

从1995年起,重工业首次超过了轻工业,同时商业、交通运输邮电业、金融保险业等服务行业也得到长足发展。

在这个阶段,实现了江苏产业结构的第二次转型,确立了以出口为导向的外向型经济发展道路。

新的起点,重谋发展。

2003年江苏GDP达到12460.83亿元,人均GDP为16809元,首次突破2000美元。

三次产业结构进一步得到调整和改善,2003年第一产业比重为8.9%,达到历史低点;第三产业比重为36.6%,达到历史高点;第二产业稳中有升。

回顾近十多年的发展历程,江苏经济增长基本稳定在一个高位平台上,农业在持续的结构调整中保持了一定的增长速度。

工业和建筑业增长强劲,在进入新世纪后,苏南招商引资工作在世界制造业基地转移的大背景下突飞猛进,国有企业和乡镇企业改制进一步推开,民营经济逐渐显露峥嵘,在江苏发展进程中掀起了新一轮增长浪潮。

第三产业的发展引起了政府和各方的高度关注,各地纷纷出台了鼓励和促进第三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在民间资本的大力推动下,房地产、商务服务等一些新兴服务业快速崛起,交通通信、金融保险等基础服务行业得到改进和加强,教育、卫生、文化事业蓬勃发展,展现出勃勃生机。

江苏经济正面临着第三次转型的机遇。

十多年来,江苏三次产业结构实现了“二、一、三”到“二、三、一”的历史性转变,可贵的是这种转变没有以牺牲农业为代价,相反发达地区采取了以工补农的经济和社会政策,农业基础进一步加强,农业经济结构得到了改善,农业、农村、农民工作得到了切实改进和加强。

在工业化进程推进到一定阶段,三产发展应时而起,是以满足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不断提高为基础发展起来的,是经济和谐发展的一种标志。

而工业的发展则是利用自身优势抓住世界经济格局调整的机遇,是一种快速调整的发展。

江苏正在走上新型工业化的道路,三次产业结构呈现出一种工业化、合理化、高度化的发展势头。

目前,江苏经济正保持着良好的发展势头向前推进。

2、江苏省产业结构发展的具体分析

2.1江苏省区域产业结构的变动特征

 从表1可以看出,改革开放20多年来,江苏省三大产业结构变动较大。

从总体上看,江苏省的产业结构表现出第一产业比重日益缩小,第二、三产业比重日益扩大的趋势,这是一种强烈的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表现。

1997~2003年,江苏省第一产业比重下降了近7个百分点,这主要是由于近年来江苏省各县(市)的城市化进程加快[1]。

由于第一产业产品的需求弹性小,从总量需求上看,其并不随生活水平的提高而相应增加,因此其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下降是十分正常的[2]。

江苏省第二产业的比重近年来基本保持在50%左右,呈现出比较平稳的态势,仅中间略有波动。

而第三产业的比重则上升了近3个百分点,上升幅度较大,至2003年,江苏省第三产业的比重已经达到了36165%[3]。

表1 江苏省三大产业结构

年份(年)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1997

15110

51107

33183

1998

14111

50156

35133

1999

13104

50193

36104

2000

12101

51168

36130

2001

11138

51159

37103

2002

9192

52171

37137

2003

8188

54147

36165

2.2江苏省区域产业结构的阶段性分析

国际上有代表性的库兹涅茨模式和钱纳里模式,表明了各国三大产业GDP结构变动的平均模式或一般趋势(表2)。

比较分析与我国条件相近的若干亚洲国家及美国在1997年的三大产业结构的国际对比情况(表3),对分析江苏省产业结构有一定的参考借鉴意义[4]。

通过对表2和表3对比分析,可以看出,我国的产业结构与库兹涅茨模式的相近发展阶段(人均GDP300~500美元阶段)及钱纳里模式的相近发展阶段(人均GDP500~1000美元阶段)的结构变动相近,只是我国第二产业的比重从一开始就相对偏高,而第三产业的比重则相对偏低。

同时,我国的产业结构与印度尼西亚相差不大,但人均GDP差距较大。

表2江苏省三大产业GDP构成变动的一般趋势

表3江苏省与部分国家的产业结构对比

江苏省的产业结构与库兹涅茨模式的相近发展阶段(人均GDP500~1000美元阶段)及钱纳里模式的相近发展阶段(人均GDP1000~2000美元阶段)的结构变动相近,同样也只是第二产业的比重相对偏高,而第三产业的比重则相对偏低。

江苏省的产业结构水平和发展水平已经基本上达到部分东南亚国家的平均水平。

2003年江苏省人均GDP约为1320美元,第一产业比重12%,与1997年印度尼西亚的第一产业比重(17%)基本相当,与钱纳里模式相近发展阶段(人均GDP1000~2000美元阶段)的第一产业比重(1514%~2218%)相比,江苏省第一产业的比重偏低。

江苏省第二产业的比重呈现出稳步上升的态势,与各国三大产业GDP结构变动的平均模式或一般趋势以及部分亚洲国家及美国在1997年的三大产业结构的国际对比可以看出,江苏省第二产业的比重居高不下,这也是我国普遍存在的问题[5]。

江苏省第三产业的比重仍然偏低。

1997~2003年,第三产业比重虽然均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但与国际上研究成果的各国三大产业GDP结构变动的平均模式或一般趋势以及部分亚洲国家及美国在1997年的三大产业结构的国际对比可以看出,江苏省处于中下等收入国家的平均发展水平。

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低是江苏省产业结构的1个弱点,并影响到经济的增长质量。

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与其说是第三产业发展水平过低,不如说是第二产业发展超前。

第二产业相对超前发展,是我国现代化过程中的1个重要特点[6]。

2.3 江苏省三大产业投资结构的变动

固定资产投资是1种流量,不能像固定资产存量那样对产出变化发生直接作用。

由于没有具体三大产业的投资结构数据,本文用近似值加以分析。

从一个较长时期看,投资结构的变动会对产出结构的变动产生一定影响[7]。

根据统计年鉴有关数据计算出江苏省国有经济、城镇集体经济和农村集体经济的3大产业固定资产投资所占投资的比重(表4和表5)。

不难看出,近年来,江苏省国有经济投资和农村集体经济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呈下降趋势,但对投资结构依然产生较大的影响,国有经济投资仍占主导地位,而城镇集体经济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则呈上升趋势,三者比重的排序依次为国有经济>城镇集体经济>农村集体经济。

表4江苏省三大产业固定资产投资结构的变动

1990~1995年,江苏省国有经济第一产业的投资比重呈减少趋势,之后是增长趋势,至2003年,国有经济第一产业的投资比重已上升至4114%;城镇集体经济和农村集体经济第一产业的投资比重呈现波动上升趋势,至2003年,比重分别上升1167%和5126%。

近年来,国有经济投资第二产业的比重在波动中上升。

而城镇集体经济投资第二产业的比重在2000年前呈下降趋势,之后为增长趋势,但仍未达到1990年的水平,至2003年,比重为62155%。

农村集体经济投资第二产业的比重则呈现波动下降趋势。

而同一时期,第二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逐年上升,这说明投资结构的变动对第二产业的产出比重也影响不大。

对第三产业的投资比重,除国有经济外,城镇集体经济和农村集体经济均不同程度地上升,其比重的变化对第三产业的产出比重也影响不大。

表5 江苏省各种经济成分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

2.4小结

(1)1990~2003年,江苏省产业结构发展仍不平衡,且呈加剧趋势,第一产业的比重大幅下降,第二、第三产业的比重均大幅度上升。

(2)从江苏省产业结构与库兹涅茨模式和钱纳里模式的对比数据看,其产业结构的变动与库兹涅茨模式人均GDP500~1000美元阶段的发展阶段相近,与钱纳里模式中人均GDP1000~2000美元的发展阶段相近。

据此可以判断,江苏省产业结构处于工业化的加速阶段。

(3)从投资结构看,城镇集体经济的投资比重不断上升。

投资结构的变动对产业结构的变动作用不明显,这主要是因为第三产业的相对劳动生产率下降,导致其产出增长速度不能随投入比重的上升而提高,而第二产业中工业的生产能力已经很大,生产能力过剩的状况日益突出,其固定资产投资比重的下降并不影响产出的增长[8]。

3、产业结构调整的几点建议 

江苏同全国其他地区一样,在持续高速发展的过程中遇到了资源、能源和交通等基础设施瓶颈的约束,同时按照钱纳里等人的理论分析当前实际,江苏正处于工业化进程即将跃升的关键阶段,解决和处理好经济运行中的结构性矛盾至关重要。

在新的形势下,必须更为彻底地改变过去一些产业扩张靠高投入、高消耗的外延型增长方式,坚持走依靠技术进步为内涵的集约式发展道路。

必须制定适合江苏省情的产业发展政策,有效地回避能源等产业发展陷阱,积极实践科学发展观,坚持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

在产业扩张阶段,产业政策的制定不是制约发展,而是强调扩张过程的“和谐”,防止产业发育不足,防止产业过度扩张,出现畸形态势。

目前,江苏产业结构调整需要做好三方面工作:

 

3.1依靠技术进步,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 

产业结构优化,系指高效率产业和高技术产业比重不断增大的量变过程,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1)鼓励支柱产业企业积极利用先进的高新技术,实现产业结构的跳跃式非均衡转换。

支柱产业的企业具有一定的成熟度,产品拥有广阔市场,往往因其市场份额的庞大引起共同关注,国际上对产品技术的研究比较深入,先进模式的生产集约化程度必然较高。

因此,国外发达国家的先进生产方式应该成为我们直接借鉴的对象,如国际上机械、纺织、服装行业的技术含量在逐年提高,要以我们的产业基础和市场优势吸引国际先进技术的加入,继续改造传统支柱产业,使在总量扩张的同时保证质量上取胜、技术上先进。

有条件的行业和企业可以率先淘汰原有落后的生产工艺,新上项目要以全新的技术和和先进的装备为目标,直接利用高新技术来支撑产业发展,实现产业结构的跳跃式发展。

 

(2)增强支柱产业企业的技术研发能力,以延长产业本身的生命周期。

我国企业对科技的投入一直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研究与发展的投入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

支柱产业由于产品相对成熟、技术相对稳定,企业对技术开发的投入普遍缺乏应有的热情和力度,支柱产业产品的主要特点是市场供需已经趋于平衡,未来竞争的着力点不是价格就是生产成本的降低,我国家用电器产品的惨烈竞争现状就是一个的先例,结果是行业企业全面整合,优胜劣汰,产业效益整体受损。

同时,经过竞争后留下的企业会得到发展壮大,这符合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

通过分析我们可以发现,能支撑企业参与竞争并赢得胜局的无不在技术上处于领先优势。

提高整体的技术研发能力是延长江苏支柱产业成熟期,增强和保持市场竞争力的重要保证。

 

(3)提高技术水平,加快第三产业发展步伐。

工业化后期的显著标志是高额消费和追求生活质量成为经济活动的中心,二产的长期高速发展也必然会对相应的服务性行业提出更高要求,提供发展动力,同时劳动生产率水平提高也为居民的消费结构升级提供了有利条件。

近年来,房地产、汽车、金融保险业等服务性行业曾多次出现过爆发性增长,有人更是将之称为消费“井喷”现象,这些现象的出现有偶然因素也是必然结果,第三产业的发展不应再被动应付,对居民的消费潜力挖掘应主动出击,正确引导,有序释放。

促进金融保险、商贸、交通运输等传统服务业的发展,着手构建全社会诚信体系,超常规发展租赁、商务服务业等新兴服务行业,使得这些行业成为经济发展助推器而不是制约因素,以提高江苏经济整体增长质量。

 

这些得到快速发展的行业,其服务内容和服务手段无不体现为现代科技成果的使用。

传统第三产业和新型服务业同样离不开技术装备和服务技术水平的提高,我省第三产业的发展需要借助科技进步的臂膀。

 

3.2明确发展重点,顺利实现产业结构升级 

 产业结构升级,是指具有高技术含量和效率水平的主导产业(群)完全取代原有主导产业(群)的质变过程。

实现产业结构升级要结合宏观经济背景,敢于突破思维定式。

 

(1)加强新型主导产业群发展。

主导产业群是一定时期地区经济发展的希望,由于带有强烈的时代背景和现存的地区产业结构同化倾向,对主导产业群的机遇期把握尤为重要,一经研究确立就必须加强投入、加快发展。

主导产业群具有带动性强的特点,对地区经济的发展整体推进作用明显,但由于处于启动和发展阶段,特别需要决策层的关注,需要政策性的扶持,需要投资者的积极参与。

加强对新型主导产业群的扶持是一个国家和地区产业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2)加快主导产业向支柱产业的转换。

主导产业发展具备未来支柱产业的潜质,它们的发展也会经历其它产业发展的一般过程,经过起步期和发展期后进入成熟期,壮大后可以成为地区支柱产业。

主导产业群中的产业发展形态不同,有的已经进入发展的后阶段,条件具备的应尽快促其发展成为支柱产业。

加快主导产业向支柱产业转换步伐,是实现产业结构阶段性升级的主要动力。

 

(3)减少产业结构梯度升级的负面影响。

由于纺织业、采掘业等传统产业在特定时期对我省经济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基础性作用,然而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推进和工业技术进步的加速,这些产业地位和影响日渐下降,进行产业调整不可避免。

在产业转移和梯度升级的过程中,必然会涉及到国企改革、结构性失业等方面问题,有时还会对地区经济增长产生压力,对社会稳定带来不利影响。

地方政府如果通盘考虑,预案充分,这种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就将解决得更为顺利,地区性产业结构升级就可以更为成功。

 

3.3采取有效措施,软化瓶颈产业约束 

国际经验证明,一个产业结构健全的经济区域,在工业化推进过程中,在目前的国际经济环境下遭遇能源、基础设施等瓶颈约束并不可怕,关键在于如何软化约束,涉过难关。

 

(1)进一步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江苏工业已经具备一定的基础,应该充分利用自身实力优势,改进生产工艺,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减少对能源的消耗,提高经济增长的起点。

目前,苏南的发达市县已率先做出表率,勇于对高能耗、高污染等粗放型外来投资项目说不,并对本地此类项目进行压缩。

应在更大范围、更多领域,切实落实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从整体上减少对瓶颈产业的依赖程度。

 

(2)快速推进基础设施建设。

当前经济运行中煤电油运等四大中间投入基础性产业供需严重失衡,其中“煤电油”均属于工业,即能源行业,而“运”则是交通运输业属于基础设施建设。

经过多年的建设,江苏省境内各种高等级公路总量全国居于前位,但与快速发展的全省经济仍然难相适应,特别是宁沪高速公路自建立以来一直满负荷运转,不堪重负;境内长江上已建有三座大桥,实际运作状况表明,车辆过江依然拥挤;省内铁路建设相对落后,缺少贯穿全省的高效铁路网络。

长期以来,交通运输业一直是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产业,主要原因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增长速度落后于经济增长速度,这种状况必须在短期内有所改善。

 

(3)分类解决能源等外部约束问题。

江苏作为经济大省资源和能源却相对贫乏,煤、电、油产品全部是净流入,对外部能源的依赖短期难以改变。

除石油资源受到国际市场的限制外,煤的生产缺口可以通过协调调度来缓解而得到满足,同时高耗能、低附加值的企业要限制发展;电能的供给方面,要鼓励企业自我发展实现节能降耗,部分有条件企业和用电大户可以发展部分自供电缓解需求压力。

总之,能源是战略性资源,能源供给趋紧的状况未来数年这种状况难以改变,予以足够重视进行长远规划,对江苏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调整来说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厉以宁.区域发展新思路[M].北京:

经济出版社,2000.

[2]李京文.走向21世纪的中国区域经济[M].广西:

广西人民出版社,1999.

[3]王 建.中国发展报告———区域与发展[M].浙江:

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

[4]张 捷.奇迹与危机———东亚工业化的结构转型与制度变迁[M].广东:

广东教育出版社,1999.

[5]钟阳胜.追求型经济增长理论[M].广东:

暨南大学出版社,1999.

[6]白雪梅.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比较研究[M].北京: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8.

[7]孙久文.中国区域经济实证研究[M].北京: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9.

[8]张敦富.区域经济开发研究[M].北京:

中国轻工业出出版社,1999.

 

江苏省产业结构分析

 

StructureofJiangsuProvince

 

班级:

07资源

学号:

078315137

姓名:

林春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其它课程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