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银川市宁夏大学附中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177313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2.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宁夏银川市宁夏大学附中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宁夏银川市宁夏大学附中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宁夏银川市宁夏大学附中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宁夏银川市宁夏大学附中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宁夏银川市宁夏大学附中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宁夏银川市宁夏大学附中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宁夏银川市宁夏大学附中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宁夏银川市宁夏大学附中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宁夏银川市宁夏大学附中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宁夏银川市宁夏大学附中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宁夏银川市宁夏大学附中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宁夏银川市宁夏大学附中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宁夏银川市宁夏大学附中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宁夏银川市宁夏大学附中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宁夏银川市宁夏大学附中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宁夏银川市宁夏大学附中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宁夏银川市宁夏大学附中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宁夏银川市宁夏大学附中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宁夏银川市宁夏大学附中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宁夏银川市宁夏大学附中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文档格式.docx

《宁夏银川市宁夏大学附中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宁夏银川市宁夏大学附中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文档格式.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宁夏银川市宁夏大学附中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文档格式.docx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当前散文的繁荣既得益于文体界定宽泛,又得益于发表载体和写作形式多样等。

B.网络技术手段的使用,进一步模糊了散文的文体意识,大大降低了散文创作

的门槛。

C.青年作者更多地表达对“小”的、意义的自觉,是因为他们已没有传统散文

的观念。

D.改变散文创作的现状,需要网站加大对内容的投入,也需要重新确立好作品

的标准。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以写作在网络时代的变化为背景,论述了散文创作的变化、问题以及解

决办法。

B.文章着重论述了网络给散文创作带来的积极变化,同时也未忽略对其消极影

响的论述。

C.文章针对散文创作大家、精品与创作繁荣的现状不匹配的现象,提出了解决

的办法。

D.文章最后提到了“微散文”的创作,是为了论证散文在这个时代有继续存在

的价值。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全民阅读”推动了“全民写作”,进而形成了网络时代二者共生共荣的现象。

B.“全民写作”促进了散文创作的繁荣,但也造成好作品常被淹没、优秀作品

减少等现状。

C.在网络空间中,散文创作者思想少了许多束缚,作品文字随性,且更能反映

时代生活。

D.散文创作并非没有难度,现在创作出拥有认识、思想和审美等价值的作品比

以往更难。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家书

舒怀玉

十九岁入伍,父亲便阔别故土,倥偬天涯,多地辗转,却不改征程恋恋。

每次搬家,无论走到哪,父亲总带着那一麻袋家书。

“一行书信千行泪,寒到君边衣到无?

”父亲的数百封家书,安静地,温暖地,躺在家中某一个角落。

它们褶皱,斑驳,浸渍,堆放,娓娓诉说血肉深情与家族基因密码。

这些文物般的家书,皆为三方通信:

父亲写给祖父母和祖父、祖母分别写给父亲的信。

当父亲打起背包去军营时,祖父特地买了十本信纸,在站台上塞进父亲的挎包——那是一个在邮局打程控电话都要排队的年代。

自此,多少年军旅岁月,祖父母从未去部队探望过他们的儿子,家庭经济基础决定了两代人之间的交往与交流方式。

写信成为祖父母那一段人生旅途的重大寄托。

父亲每一个星期给家里写一封信,这个频率一直保持到手机出现。

十本信纸,写尽父亲青少年时代的悲欢,一页页沾满路遥《平凡的世界》式的湿漉气息。

如今,父亲的人生开始踏入念旧怀旧的里程,他是那么喜欢读那些略显稚嫩的文字,翻来覆去,不厌其烦。

而且似乎他每读一遍都有新的心得与我交流,或勾起新的曾经以为忘记或放下的往事与我分享。

我曾经把父亲的信文提升到这样的高度:

它蕴含着“从哪里来,到了哪里,要往哪里去”这样玄深的人生思考与实践,也写尽这一代共和国军人的艰辛奋斗与光荣梦想。

父亲听着,微笑着,不说话。

很显然,父亲十分赞同和享受这个“高度”。

祖父母用的“信纸”,是如此特别——这信纸,有不规则的糊窗户纸,有香烟盒包装纸,有会计用的账本纸,有小孩田字格作业纸,还有那个年代南杂店包食品用的黄草纸……有一封信,祖母用的是香烟包装盒纸,香烟品牌是“大前门”。

纸中有一大片污渍,她的笔就躲着这片污渍绕着写。

如今,时间让这片污渍不断浸染扩大,已经吞噬大部分文字。

隐约中,只见到四个字:

我儿勿念。

我推断,这文绉绉的四个字,是祖母从祖父那里现学现用的。

因为祖母的一生,识字不过百十来个。

但祖母敢于提笔,这是一种不可阻挡的力量在支撑她。

我合计过,祖母给父亲写的每一封信,大约都只有七八十个朴素的字。

朴素到封封都要告诚父亲“要听党的话”,要“相信组织”,“干工作不要怕脏怕累”。

所以,我有时候必须哭着读!

“儿行千里母担忧”,这七八十个朴素的字,字字牵肠挂肚,句句有泪不弹,时时催人奋斗。

有时候,遇到不会写的字,祖母就会用同音或近音字来代替。

“虚心”就写“书心”,“牢记”写作“劳记”,或者干脆画一个符号来代替。

这些符号,只属于祖母和父亲他们母子俩。

他们约定俗成地赋予符号意义,他们毫无障碍地使用和交流。

每每读到一个或者一连串符号,我时而酸楚,时而感叹,心头涌上很多复杂的情愫。

我最终也不得而知上面的文字。

有几封信,祖母写在黄草纸上。

当年,这类黄草纸是南杂店用来包红糖的。

现在,这些纸已经极度脆弱,它们安静地蛰在信封里,我都不敢打开它,害怕有一个地方再次决堤。

当时,乡下人家里不会常有浆糊,更没有现在用的固体胶棒。

有时候,祖母写完信,干脆用饭粒粘住封口。

这些饭粒,因为祖母,因为岁月,因为与字和纸的缠绵,在我的视线里变得如此圣洁,甚至有些神秘。

“凭君莫射南来雁,恐有家书寄远人。

”最懂信的人,莫如游子,莫如杜牧。

而之于我,感谢岁月,让我最终得以理解父亲的行为方式,并通过他的思维频率与情感路径读懂世间很多东西。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4.下列对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全文详细描写了父亲给祖父母写信以及祖母给父亲写信的过程,表达出对

在人们成长道路上渗透着鼓励与慰藉的亲情的肯定。

B.“一页页沾满路遥《平凡的世界》式的湿漉气息”,借用其中孙少安与孙少

平的人生奋斗历程暗指父亲生命历程中的艰辛与酸涩。

C.文章中两次引用与家书相关的古诗词,不仅表达出家书中包含着浓浓的牵挂,

也含有“家书抵万金”的文化传承,深化文章内涵。

D.整篇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思路清晰,结构严谨;

语言朴实清淡,恰

如作者要表达的朴实无华的亲情,给人质朴醇厚之感。

5.简要概括祖母所写之信的特点。

(5分)

答:

6.“感谢岁月,让我最终得以理解父亲的行为方式,并通过他的思维频率与情感路

径读懂世间很多东西”,作者究竟读懂了哪些内容?

(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

“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伴随信息化时代扑面而来,教育已发生深刻变化。

”在“教育与中国未来30人论坛”上,国家教育体制咨询委员会成员李延保的开场演讲,直击会议主旨——“走向人类教育共同体”。

与此呼应,华东师范大学教授丁钢的发言,也引发了与会者的关注与讨论。

“从共享单车、共享汽车到共享养老院,现在冠名共享的行业越来越多,这当然也影响到教育。

未来,从共享课程、共享图书到共享教育资源,共享教育将形成规模。

”丁钢认为,“共享教育的提出,更多是希望强调如何从终身教育走向终身学习,强调个体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以及更多关注非系统知识、非系统能力的获得。

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使知识成为一种可自由获得的生产资料,大大强化了学习者的主体性。

专家断言,未来三五年,学校将发生深刻变化。

“在办学体制上汇聚优质教育资源,突破校园界限,不限于固定学习场所;

在教学结构上打破固定课时、跨越学科界限、围绕真实生活、重建课程体系,这些在技术上完全可以实现。

在今后的智能学习过程中,定制服务不再是难题,‘有教无类’能够真正实现。

教育的作用始终在服务人类与社会中彰显。

合作共赢、可持续发展、共担责任,倡导“全球共同利益”,应该推进人类教育共同体的发展。

这没有办法按图索骥,只有在未来实践进程中才能够创建。

(摘编自时晓玲《共享教育将引发学习方式变革》)

材料二:

未来几年,共享教育有可能成为一股巨大的新动能,然而,受诸多因素制约,如经费、设施不足等,宁夏部分地区的共享教育的成效并不显著。

记者走访一些农村学校发现,硬件设施都不错,但软件建设跟不上,网速慢、网络不畅通导致远程教育课程使用率底,时常遇到那边的教师已经讲完了一个知识点,这边却因网络“卡壳”还没有听到。

“学校现在是10兆、50兆宽带,不能满足授课需要,希望能提高到100兆。

”相关人士说。

此外,一些城市学校仍对信息化发展缺乏认识,存在等待观望、消极被动的现象,部分教师教育信息化应用能力不足。

另外,有些学校只抓项目建设,不重视应用效果,不想用、不会用的现象依然存在。

目前,宁夏各级各类学校有3406所,进入在线课堂平台的不到十分之一。

一些基层教育工作者认为,与传统教育相比,制作网络课件对教师是一种新的负担,应承认教师共享的劳动成果,保障他们的知识产权,鼓励优秀老师制作优秀课件。

“应当建立一种激励机制,这样才会有源源不断的高质量学习资源输送到网络平台上。

”宁夏教育厅副厅长说。

(摘编自于瑶、杨泽《一根网线撑起共享教育》)

材料三:

可以说,共享教育的前提是,如何尊重每个不同的个体作为教育主体的意愿和需求。

根据“共享经济”的释义,可以对“共享教育”加以释义:

共享教育具有弱化知识拥有权和强调使用权的作用,在共享教育体系下,人们可以根据各自的意愿和需要选择适当的学习手段和方法,客服囿于知识掌握与技能训练的狭隘性,表现出个人对于知识多样性、异质性发展的无限丰富的可能性,并使教育资源得以最大限度被有效利用与共享。

即所谓“随需所获,学以为己”。

从个人的角度出发,所有的学习都是为了自己的持续成长。

这点恰恰与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相契合。

共享教育解决了长期以来困扰人们的个性化学习问题。

相比正式学习,个性化学习与信息技术的发展密切相关。

基于技术发展的个性化学习,关键在于从“如何教”走向“如何学”,学习者个性特征与学习环境之间达到了平衡,它强调学习是一个情境化的过程。

同时,个性化学习是以个体学习为中心,在任何地方和场所,在流动的任何时间,从差异性需要出发,共享不受限制的多元的教育资源,可在在线与非在线学习平台进行混合学习,并与非正式学习整合。

(摘编自丁钢《教育需要向共享教育的理念转化》)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教育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发生深刻变化,引发人们的关注,在“教育与

中国未来30人论坛”上,专家们围绕共享教育进行讨论。

B.教育的作用在服务人类与社会中得以充分体现,推进人类教育共同体的发展,

让其服务于全人类,能更好地发挥教育的作用。

C.共享教育和传统教育相比有很大的优越性和发展潜能,只要解决经费、设施

方面存在的问题,宁夏共享教育的成效就会令人满意。

D.尊重每个学习者的意愿和需求是共享教育的前提,在共享教育体系下,每个

学习者可以“随需所获”,同时也可以“学以为已”。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共享教育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息息相关,正因处于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

智能迅速发展的信息化时代,共享教育才得以诞生和发展。

B.传统教育阶段,“有教无类”只是停留在口头上,而进入共享教育阶段,“有

教无类”能落到实处,不同的人都能得到很好的教育。

C.对于中小学教师而言,制作网络课件可能会给他们带来新的负担,为此,应

该建立激励机制,鼓励优秀教师制作课件网络共享。

D.共享教育未来会获得蓬勃发展,在其体系下,人们对知识的拥有权被弱化,

使用权被突出,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会得到提升。

9.在共享教育时代,人们应如何学习?

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屈原列传(节选)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为楚怀王左徒。

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

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王甚任之。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

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

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

“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以为‘非我莫能为’也。

”王怒而疏屈平。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离骚”者,犹离忧也。

夫天者,人之始也;

父母者,人之本也。

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

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

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

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

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其志洁,故其称物芳。

其行廉,故死而不容。

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

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

然泥而不滓者也

B.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

而不滓者也

C.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

D.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古人的“名”,成年时取,供朋友称呼。

古人的名和字一般在意义上都存在

一定的联系,或词义相近,如屈原名平字原,或意思相反,如韩愈字退之。

B.“左徒”是楚国的官民,《史记》记载屈原曾任左徒,后人亦以左徒作为屈

原的别称。

C.“诸侯”是古代中央政权所分封的各国国君的统称。

周制,诸侯名义上需服

从王室的政令,向王室朝贡、述职、服役,以及出兵勤王等。

D.“大夫”是古代官名。

西周以后先秦诸侯国中,在国君以下有卿、大夫、士

三级。

后世遂以大夫为一般官职之称。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因为当时朝廷内部邪恶不正的人危害公正无私的人,端方正派的人不为朝廷

所容,所以屈原忧愁苦闷,做了《离骚》。

B.屈原在楚怀王面前称颂远古的帝喾,称道近古的齐桓公,称述中古的商汤、

周武王,目的是讽刺楚国当时没有贤君。

C.屈原文笔简约,言辞含蓄,志趣高洁,品行端正,这些都表现在他的《离骚》

当中,文如其人,志洁行廉是文约辞微的基础。

D.屈平正道直行,竭尽忠心和智慧来侍奉君王,却遭到小人离间,处境艰难,

怨恨遂生,这是他写作《离骚》的内在原因。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

每一令出,平伐其功。

译文:

(2)其志洁,故其称物芳。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8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4~15题。

饮酒二十首(其八)

[东晋]陶渊明

青松在东园,众草没其姿①。

凝霜殄异类,卓然见高枝②。

连林人不觉③,独树众乃奇④。

提壶挂寒柯⑤,远望时复为⑥。

吾生梦幻间,何事绁尘羁⑦。

【注】:

①没其姿:

掩没了青松的英姿。

②殄(tiǎn腆):

灭尽。

异类:

指众草。

卓然:

特立的样子。

这两句是说经霜之后,众草凋零,而青松的枝干却格外挺拔。

③连林:

松树连成林。

人不觉:

不被人注意。

④独树:

一株、独棵。

众乃奇:

众人认为奇特。

⑤寒柯:

指松树枝。

⑥远望时复为:

倒装句,即“时复为远望”。

⑦绁:

捆绑,束缚。

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一、二句“没”字用得巧妙,欲扬先抑,将俊秀的青松姿态掩没在杂草

之中,表现青松与杂草相处的一时情形,目的是突出下文青松的“卓然”。

B.第三、四句着力塑造青松的形象,运用对比反衬手法,描绘出众杂草在凝结的霜冻下全部倒伏之后,青松却跟它们不一样。

C.第五、六句“连林”意谓青松多了,蔚然连成松林,人可能还不觉得它的与众不同,但是单独一棵树的时候人们更不值得称奇。

D.全诗语言朴素淡雅,好像信手拈来,实有炉火纯青之功效,如首二句,以青

松为众草所掩没,写青松之孤独,实则借孤松为己写照。

15.诗的前六句用了什么手法,塑造了青松怎样的形象?

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8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8分)

(1)《氓》中写女子回忆小时候与氓嬉戏玩耍的快乐场景的诗句是

“,”。

(2)《离骚》一文中叹民生艰难,对广大劳动人民寄予深深同情的语句是

“,”。

(3)曹操《短歌行》中“,”

两句,以明月作比,生动地表达了诗人揽求天下贤才的迫切心情。

(4)《归园田居(其一)》中“,”

两句描写了绿树成荫的清幽环境,表达了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闲来无事,我总喜欢手捧一本《散文》,静坐于案前和林间小道,让文字随着思维在时空里流淌,尽享散文里的那份美,感受心灵中的那份妙。

每一篇散文,都有一个清幽的世界,都是一个灵魂的呓语。

走进这个世界,()。

散文的语言之美,如清泉淙淙,流淌在那些闲逸的时光里,让悠思绽放美丽的花朵;

散文的情感之美,如琴音飘飞,让思想拂去尘埃,让心灵得到净化。

生活中难免,咀嚼人生的忧伤愁苦。

面对失意迷惘,要,相信人生都不是一帆风顺,早日走出困境;

面对天灾人祸,要,相信祸兮福所倚,期待明天的阳光照样灿烂;

面对多舛的命运,要,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扼住命运的咽喉,做自己的主人。

一切的混乱情感倘若能够在散文里冲淘洗净,方能有“静看庭前花开花落,漫观天上云卷云舒”的闲适惬意。

宠辱偕忘,把酒临风,人生岂不喜洋洋者也。

17.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静坐于案前和林间小道,让思维随着文字在时空里流淌

B.静坐于案前或散步在林间小道,让思维随着文字在时空里流淌

C.静坐于案前或散步在林间小道,让文字随着思维在时空里流淌

D.静坐于案前或林间小道,让文字随着思维在时空里流淌

18.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就是走进一个心灵:

去参悟生命的玄理,去品味文字的内涵

B.去参悟生命的玄理,去品味文字的内涵:

提升自己的素养

C.就是走进一个心灵:

去品味文字的内涵,去参悟生命的玄理

D.去品味文字的内涵,去参悟生命的玄理:

19.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饱经风霜平心静气镇定自若随遇而安

B.血雨腥风平心而论镇定自若随波逐流

C.饱经风霜平心而论从容不迫随波逐流

D.血雨腥风平心静气从容不迫随遇而安

20.下面文字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6)

喝茶,不但不能解酒,反而使酒醉症状更加严重。

当人饮酒后,乙醇被吸收进入人体,会刺激神经系统,引起心跳加快、血管扩张、血液流动加速。

而茶中的茶碱和咖啡因,则会诱发心脏疾病。

若喝完酒再喝茶,尤其是醉酒时用浓茶解酒,这样对于心脏来说无异于火上浇油,必然会给心脏带来不良刺激和不必要负担,从而引发心血管疾病导致死亡。

①喝茶不一定使酒醉症状更加严重。

②。

③。

21.下面的留言条有五处用语不得体的地方,请找出并作修改。

张老师:

我试着写了一篇小小说,想让您拜读一下,正巧您不在办公室,我先放在您的桌上,恳请您抽空给以更正,明天我再找您当面垂询,敬谢不敏。

学生王良

×

年×

月×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60分)

有人在互联网上做过一项调查,调查的对象是20-35岁的独生子女,问题是:

“你认为什么样的人生是最幸福的?

”从调查结果来看,主要有以下两种观点:

观点一,幸福不应是只为自己,实现父母或社会的期望才是最大的幸福;

观点二,不必太在意他人的期许,这是你自己的人生,走自己的路,追求自己想要的幸福。

读了上面的话,你有何感想?

请根据你对这段文字的感悟写一篇文章,自定立意,自拟标题,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语文答案

1.C“是因为他们已没有传统散文的观念”错,一是强加因果,二是原文为“传统散文的观念逐渐淡化”,而不是“已没有”。

2.D最后一段提到了“微散文”的创作,是为了论证创作优秀的散文在这个时代并非没有难度。

3.CA项,“‘全民阅读’推动了‘全民写作’”无中生有。

B项,“优秀作品减少”曲解文意,原文说的是“创作的大家和精品并不能与之匹配”,这并不意味着“优秀作品减少”。

D项,“比以往更难”错,原文说的是“任何时候要写出优秀的拥有认识、思想和审美等价值的散文都并不简单”,并没有说“比以往更难”。

4.A第三段作者详细描写了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