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街道意象及景观特色塑造概要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180692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180.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城市街道意象及景观特色塑造概要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城市街道意象及景观特色塑造概要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城市街道意象及景观特色塑造概要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城市街道意象及景观特色塑造概要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城市街道意象及景观特色塑造概要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城市街道意象及景观特色塑造概要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城市街道意象及景观特色塑造概要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城市街道意象及景观特色塑造概要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城市街道意象及景观特色塑造概要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城市街道意象及景观特色塑造概要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城市街道意象及景观特色塑造概要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城市街道意象及景观特色塑造概要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城市街道意象及景观特色塑造概要Word格式.docx

《城市街道意象及景观特色塑造概要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城市街道意象及景观特色塑造概要Word格式.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城市街道意象及景观特色塑造概要Word格式.docx

凯文·

林奇在《城市意象》中指出:

“虽然道路的重要性会因人们对城市的熟悉程度而变化,但对于大多数的被访问者,它仍然是城市中的绝对主导元素”。

街道是城市的神经和血管,是综合其他意象元素的载体,它构成了我们主要的户外生活空间。

因此街道不仅仅具有通道的功能,而且是展现城市景观形象最重要的舞台和窗口。

人们对城市景观最直接最经常的感觉即来自于街道,街道也是人们认识城市的重要场所。

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有差不多半数以上的城镇都位于丘陵与山地山,许多城镇枕山襟水与山林水网密切融合,起伏多变的山形和天赋的自然景致造就了独特的山地自然风貌。

山地城市在其独特的地形、地貌及气候、地理、民族等不同的环境条件下,顺应自然,形成了不拘一格、多姿多彩的城镇空间布局,山地城市道路由于地形的复杂多变而赋予城市景观更多的魅力。

今年的中山路环境综合整治项目将在道路拓宽改造、绿化景观整治、建筑立面整饰和市政设施提档完善4大方面进行,将中山路打造成哈尔滨市迎宾第一大道。

中山路综合整治计划总投资4.13亿元,3月中旬开始树木移植,3月20日正式开工,6月中旬前完成道路拓宽、绿化景观和港湾站廊及人行天桥基础建设,全部工程将在12月末前竣工。

1城市街道特征意象

1.1意象的概念

“意象”一词在本文的解释一是源于环境心理学的解释,二是来源美学概念。

从词面的意思解释,“意象”的“意”指意义、意趣等主体感受;

而“象”则为形象,即客体的外在的客观存在。

在环境心理学中,“意象”是指曾经感知过的事物在记忆中重现的形象,是人们在生活感受中记忆下来的部分,即“表象”。

环境心理学认为意象是复杂的、非统一的、变化多端的、不连贯的、零碎的且易于与其他令人感兴趣的东西混淆的、易受影响的,是可以为人们任何一种感觉所感知的。

意象对人们来说,人之所以可以识别和理解环境,关键在于能在记忆中重现空间环境的形象,具体的空间意象称“认知地图”。

美学概念中的“意象”在我国美学史中进行了较早的研究,从《周易》《老子》的“形”“象”之辨的概念到先秦的“象”,再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意象”,以及后期众多玄学、禅学对“意象”的探讨等等,在各种典籍中十分常见。

但真正与现代“意象”概念相同的“意象”一词的成熟则是在明代。

美学中“意象”,即为外界物的形象与主体的情感相互交融下,所形成的充满主体情感的形象,是创作观念中的艺术形象和为欣赏者所感受到的艺术形象,是形象与情趣的契合,是情感与景象的统一。

也就是黑格尔所说的:

“在艺术里,感性的东西经过心灵化了。

而心灵的东西也借感性化而显现出来。

1.2街道形态特征意象

1.2.1多曲折弯道

山地城市由于山峦叠嶂,地形起伏,城市道路不可避免地要采用自由布置的方法,不似平原地区规整,有明显的纵横轴线。

因此,街道多采用弯道布线,符合复杂的地形条件和地貌特点。

对某些布置在较大坡度上的城镇,为加强用地之间的横向联系,常采用蛇形布线,不仅解决高差问题,还为步行者和驾驶者提供了一系列不断变动着的景观,从心理学角度讲,也使驾驶者时时保持新鲜感与警觉性,有利于景观欣赏和防止交通事故。

此外,有时为缩短道路长度,到达经济实用的目的,也常采用加大的纵坡,结合爬坡,用回头线连成之字形

或螺旋状的斜交等高线布置的街道系统。

1.2.2多尽端道路

在山地城市中由于地形限制或交通功能需要,常采用此类布线形式。

其最大特点是消除了过境交通并在邻近区域内创造了安静的环境。

在现实生活中,住宅区中的小区道路常常成为区外人们穿行的捷径,对行人和儿童的户外游戏安全构成威胁,并带来噪音、震动、烟尘和臭气。

因此,在山地城市结合地形设置一些尽端路,对创造优雅宁静且有利于儿童嬉戏的街区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2.3多立体交通方式

山地城市由于考虑经济与生态因素,利用地形高差开发立体交通网络成为可能。

在高差较大的街道之间,常采用人行坡道、梯道、缆车、索道和自动扶梯解决纵向联系。

人们在不同的交通层面和方式中可以看到各种独特的城市景观,真可谓“高低俯仰皆成画”别有一番情趣。

而这些交通形式也山地城市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为解决省政府区域主要交通节点的交通拥堵状况,按照“区域组织、完善网络、分流减压、优化管理”的原则,拟通过构架“一环、两纵、两横”的路网格局,优化交通组织,改善交通环境,提高省政府周边道路的通行能力,缓解省政府广场交通节点的交通压力。

预计省政府广场交通节点车流量按目前交通流量将减少20%,有效解决省政府区域交通节点拥堵问题。

1.3道路的视觉特征意象

1.3.1多空间层次

山地城市地形起伏较大,道路的布线不在同一个平面上,有临江河、傍山脚、爬山脊、越岭、跨谷和穿山等多种空间层次丰富的山地道路。

1.3.2多变化视点

山地道路的选线依山就势,线形弯曲有致,断面层次丰富,行人的视点、视角、视域相应的具有多变性。

步行升降梯景观

1.3.3多高差起伏

为降低土石方工程量和使路线顺缓,山地城市的道路常沿等高线布置,这样往往使道路两侧的建筑基地不在同一标高上。

有陡岩、缓坡、山崖和台坝等特征地形,道路两侧的地形往往高差很大,对道路整体景观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

1.3.3多空间属性

山地城市中的视角、视域因地势的不同而不同,山顶与山脊部分,视线开阔,几乎无视觉障碍物,视角与视域呈全向性,景观一览无余,尽收眼底;

山腹、山崖和山麓等部分,人们的视线为半开敞性,只能向一个方向或几个方向延伸,视线范围受到一定限制;

山谷和盆地等处,四面环绕的山体构成了封闭的视觉空间,人们只能欣赏到近距离的景观。

2.1道路景观特色的塑造

中山路改造将主要对永和街至珠江路段实施拓宽改造,改造长度2616米,改造后道路断面形式为一幅路,中间机动车道宽度为39米双向十车道标准,两侧分别为3米非机动车道、19米左右绿化带和8米人行道和防火通道,同时对现有停车泊位进行整合。

道路路网是城市景观环境的依托,道路本身的特色也构成了城市道路景观的一部分。

山地城市道路网因受地形条件影响,多呈自由格局,曲线与直线的组合使道路具有舒缓感和柔和美。

不同性质的城市道路,其道路特征、位置及宽度亦不同,它所赋予的景观体验也不一样。

快速路、主干路是城市路网骨架,其功能是汽车的行驶要求,因此它的道路环境应突出在现代交通条件下形成的连续、动态的视觉大效果,使乘车者容易把握景观的序列、变化以及城市道路景观的总体印象。

山地城市道路应在与山地地形条件向符合的基础上,妙用地区的山峰、湖泊、森林、历史文物古迹作为借景,增添趣味性,并在满足汽车行驶要求的前提下,尽量使线型自然流畅、简洁。

支路、街坊路属生活性道路,居民的出行方式多为步行和公共交通,街道是居民重要的交往空间。

因此,其景观环境应符合居民的活动方式,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应把山地城市的自然山体绿化肌理、城市历史景观和城市人文活动组织起来,使街道成为一个融自然、历史和人文景观为一体的观赏性空间,体现城市的文化内涵。

步行街道是罪具有山地特色的城市街道,它往往是联系地形高差不同的台地的重要方式。

因山就势所形成的优美的梯道景观及高台、下沉广场,增添了街道空间的戏剧性。

步行街道也是山地城市最重要的、具有人性化的外部空间。

它是购物者的天堂,也是市民的休闲娱乐场所,是欣赏景观、游玩休憩的乐园;

它有热闹喧器的街市氛围,又有悠然自得的祥和场景。

小尺度的景观服务设施在步行街道中具有良好的欣赏效果和使用价值。

宜人的街道尺度与主题广场,可以缩短人的社会距离,激发人的公共活动性,给街道空间增添生活情趣和场所感。

现代的街道大都以商业步行街为主,欧洲的一些城市也将历史保护区作为步行街来规划,商业步行街是整个经济、社会生活进步的客观结果,是城市居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的要求,是城市环境迅速改善和回归自然的需要,是在全球汽车时代对汽车的异化而出现的一种反思。

因此城市商业步行街的出现和发展是城市发展的选择,是为居民提供一个相对安静的适合于购物和休闲的环境,除了普通的商业步行街外,还出现了一系列的其它商业步行街的形式,如:

l、步行街区;

2、室内步行购物街,3、人行天桥系统4、地下商业步行街等等。

但商业街作为复兴城市商业中心的重要模式,这个药方并不是永远有效的。

交通、服务、品质、形象,无不影响着商业步行街的兴衰与否。

在许多实际的商业街中,由于设计的目的,手段的不明确和不恰当,使得许多商业步行街失去了他们应有的作用。

人们对于具体的环境评价来源于对环境的总体认知和对环境本身艺术形象的感染力的体验,并在自身体验中建立起环境意象和审美意象,因此,如何建立具有良好的环境意象和审美意象的商业步行街,对于推进城市中心的发展,为城市找回失去的活力,是具有现实的意义的。

恰当的形式将恰当地表露出所要传达的意义。

且只有建立起良好的环境意象和审美意象,人们才会对环境做出正确的反应。

但多数对于商业步行街的探讨并未注意到商业街与其他商业步行街在形态意义、内涵上的区别。

对商业步行街在形态意义、内涵以予研究分析,使得人们可以建立起良好的商业街环境意象,使得人们与商业步行街之间实现良性的互动。

这也就是本文对于商业步行街在“意象”基础上对“意”与“象”关系进行研究的目的。

2.2临街建筑景观特色的塑造

中山路重点对位置突出、建筑体量较大、建筑风格与整体环境不相和谐的金融大厦、绿海大厦、齐鲁大厦、民航大厦等11座建筑进行立面改造。

同时,对沿街25栋保护建筑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进行修缮,对外观褪色、影响观瞻的19栋楼体进行粉刷。

在工人文化宫、文昌桥两侧以及风华中学新建改建4座人行天桥,设置新建公交停靠港湾,港湾按照欧式风格设置站廊。

山地城市立体化,多类型的交通布局是沿街建筑的布置随高就势,依山傍水。

建筑多应用分台、退台、错层、吊脚等方法解决基地标高不同的问题,使沿街建筑组群呈现屋宇重叠,错落有致的景观。

并且建筑随高低错落的地形和自然环境起伏,突出了山体的大致趋势,而高大的山体又衬托了建筑组群,两者相映生辉,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体现了山地城市独特的建筑风格和城市景观。

另一方面,街道的曲折迂回使空间时而封闭悠长,时而豁然开朗,颇有“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

由于街道横断面地不同组织,台阶、斜坡、中层天桥、室外楼梯等常用来作为沿街建筑与街道的联系方式,建筑的入口方式多种多样,如下沉式花园、平台、挑廊等处理方式。

街道与临街建筑之间形成富有意味的二次空间,给街道空间带来无穷的情趣。

街道与临街建筑的横断面关系由于地形陡缓不同,处理方式也不同。

道路标高高于两侧建筑基地标高而街道路面又较宽时,一般是将建筑沿红线布置,利用地面高差将建筑处理成半地下室,从平衡层入口;

当路面较窄时,多将建筑退后红线留出空地作庭院绿化,从中层天桥入口。

路面低、两侧高时,一般是将人行道与建筑处于相同标高,只将车道下沉,并将建筑适当退后红线,以利街道的通风和日照。

街道一侧高,另一侧低(即建筑标高在不同的台地上),常常是综合上述两种方法。

考虑到景观的视觉平衡,街道两边的建筑可依据地形的高差,采用不同的层数,原则上是高侧低,低侧高。

但也要考虑不影响纵向的层叠景观效果,

道路两侧有局部凸起凹下的地方,应合理利用这些地段,作特殊处理。

如利用局部高地布置公共建筑会形成高大宏伟的气势,或利用局部凹地作下沉式广场、绿地游园等等。

当坡地较陡时,建筑一般只沿道路单侧摆放,形成半开敞空间。

如吊脚楼半边街或视线开敞的临崖、滨水岸。

建筑风格的地域性与城市生活的历史文化性也会赋予了城市街道别样的个性美。

如西南地区的吊脚楼,悬挑于陡坡之上,无需改造地形,却赢得更多使用空间。

再如美丽的意大利山城西耶纳,街道是根据人行路线形成的,顺应地势一层层蜿蜒盘旋而上,房屋沿道路两边紧密布置,广场象众星捧月一样地被环绕在一片红层顶之中。

整个城镇镶嵌在蔚蓝的海面上,美丽而醒目。

而在街道较狭窄的情况下,为了获得更大的活动空间,一般将建筑底层局部架空为连廊或骑楼形式,所形成的灰空间不仅是行人的庇护环境,也是人们购物、休憩、亲切交谈的场所。

多种功能、活动、文化元素的交织,增添了街道空间的活力,也使街道景观具有一定的文化意义。

在山地城市次要街道上,过街楼和过街天桥是常见的交通形式。

2.3街道绿化景观特色的塑造

2.3.1街道绿化配置的设计

中山路将实施宽域片状、层次分明的梯次密植,绿篱采用折线形式,从道路一侧依次为8米间距的家榆行道树、三分之一左右的剪形绿篱、常绿行道树及亚乔树种、夏秋效果俱佳的榶槭行道树。

在树木间栽植能达到三季开花的花灌木及宿根花卉。

对中山路原有树木保留长势较好的无病虫害树木,其余树种将实施移植。

山地城市由于地质条件特殊复杂,不可能用地如陡岩、堡坎、沟壑、山头等比平原地区多,绿化景观相比而言更是多姿多彩。

立体多样化的绿化方式赋予山地城市街道不同的景观特色。

城市街道若倚山临崖,则不宜修建林荫大道、花园路等横断面较宽的道路,以免对山体自然生态环境造成“建设性破坏”。

在这些地段,攀援、垂蔓、地被植物给裸露的岩体或人工护坡盖上了绿色的外衣,和乔、灌木等形成了绿化空间,不仅丰富了景观层次,而且提高了绿化率。

花木高低香竟,充满了生机盎然的情趣。

城市街道若沿江临河而筑,则宜将水面景观敞开,行道树不宜太低,花丛灌木不宜太高,以免遮挡行人视线;

驳岸做绿化活动广场、散步道等休闲场地,提高亲水性。

城市中心区域由于建设强度较高,密度较大,缺乏大型的绿化环境空间,一般利用景观大道将自然山脉、河流湖泊或绿化公园等与城市连接起来,形成自然廊道,兼具生态环境及游憩观光功能。

步行梯道的设计可体现对山地地形地貌的巧妙运用,同时展现别样的绿化景观,如通往陕西韩城司马迁祠堂的步行道,迂回曲折,三处牌坊顺应山势层级而上,衬托山顶主景---司马迁祠堂,展现“高山仰止”的意境,绿化景观随视线流动,而以色列海法市巴勃陵寝梯田平台花园的步行梯道垂直等高线而建,突出了道路的直线效果,绿化景观具有很强的纵深感,空间尽头的景观十分突出,而隐藏了视线两侧较贫乏的景观。

临街建筑的垂直绿化,不仅可以增加道路的绿化覆盖率,改善道路的生态效益,同时可以软化城市界面,美化城市环境,,成为城市街道景观的亮点。

如临街建筑屋顶绿化、中间架空层绿化、底层架空绿化、阳台绿化、墙面攀爬植物绿化等。

另外,城市街道两侧的地域性树种也会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如美国旧金山的伦巴尔特街弯弯曲曲,街道两侧花团锦簇,被当地的市民称为“九曲花街”,它代表了旧金山特有的城市景观,洛杉矶某道路两侧行道树的花色则成为夏季里一道亮丽的风景。

山水城市桂林的滨江道两侧均植桂花树,夏季枝叶繁盛,郁郁葱葱,中秋时节则满街桂花飘香。

重庆的黄桷树、小叶榕的树形也十分具有特色。

2.3.2自然、生态的设计方法

(1)尊重自然生态原则。

景观设计不应是闭门造车的“绝妙”,而应该是在充分调研基础上实证的“精妙”。

设计过程必须尊重自然、建立正确的人与自然关系,在设计前进行充分的生态资源调研和分析,设计时尽力保护好潜在的自然动植物群落,尽可能的减少对原始自然环境的改动。

(2)整体最优原则。

从全局着眼,对水系进行整体的组织和设计。

对于各种功能类型和布局也都要站在整个水域生态的全局角度来进行,局部利益必须服从整体利益,这样,才能有效地保证整个水系生态的系统性和连续性,才能保证设计中的生态自然功能的顺利完成。

(3)尊重人文属性原则。

设计具有强烈的地域性,“设计应根植于所在的地方”是其成功的关键。

尊重设计的人文属性就是要在景观设计时,在充分尊重地方的历史、文化、民俗等基础上,尽可能利用本地植被材料,结合本地地形、气候等特征,选取搭配好符合当地居民生活习惯,使人容易接受并产生共鸣的设计形式和材料,同时还起到了对历史文化脉络的延续,展示地方景观特色的作用。

2.4街道照明景观特色的塑造

城市的夜景照明既反映了一座城市经济繁荣的程度,也折射出城市的文化气质和文化程度,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这座城市总体发展水平的标志之一。

山地城市街道随地形蜿蜒盘旋,层次丰富,街道两侧的灯光在黑夜中犹如闪闪发光的项链缠绕在绵延群山间。

万家灯火层层叠叠,明暗有致。

夜景照明效果因街道的功能性质不同而不同。

交通性干道两侧灯具简洁,以冷色光为主,亮度要求较高,要保障车行路线的清晰明亮。

生活性干道、商业步行街灯光色调偏暖,可设置造型优美别致的灯具,并结合绿化环境小品,不仅要满足车行、人行亮度要求,还要考虑视觉欣赏效果;

临街建筑可装饰色灯、霓虹灯等。

建筑墙面以大面积玻璃橱窗为主,以渲染街道的城市生活氛围。

交通节点、街心广场和制高点都是夜景照明的重点。

交通节点和街心广场是城市道路的联结点,不仅应有强有力的物质形态和一定的空间形状,其景观效果和灯光照明都要考虑形象的鲜明及时代特征。

山体的夜景照明可以突出山体轮廓。

制高点的夜景照明则可成为行人的视觉焦点和定位坐标。

因此,山地城市应构成以居家照明为背景,以重要交通节点、广场为亮点,以高层建筑的投射灯、输轮灯、霓红灯为主笔,以制高点闪光灯为点缀,以桥梁道路照明为纽带,各方面互相陪衬的一个多层次、多侧面、立体化、动静结合、远近互衬、错落有致、水天一色的独具山水城市特色的夜间整体景观。

3结语

街道是人们认识城市的重要途径,山地城市道路环境的多样特性是人们区别山地和平原城市的重要景观因素。

我国很多山地城市具有良好的生态基础和卓越的景观潜质,山地城市道路应在多种理论的指导下,综合多种设计方法,充分体现山地特征,使街景环境更加丰富多彩。

人们对于具体的环境的记忆不可能没有对美丑与否的品价和议论。

而无论是美学领域也好还是心理学领域也好,对于实际环境物象的分析都是最为根本的,而两个领域的“意象”研究在此也就有了共同的立足点。

在城市景观意象研究中,凯文琳奇的研究无疑是一个坐标原点,但在本文商业街的街道空间意象研究并未按照凯文.林奇的五要素说进行,而是以布伦斯维克的透镜论(概率论)作为线索论的理论基础之一。

从一定意义上理解,凯文.林奇的五要素说依旧可以以透镜论(概率论)来进行解释。

对于现实环境的意象分析和研究许多学者已经作出了不懈的努力,也提出了许多不同的看法。

然而正如透镜论(概率论)中所指出的,我们可能永远不会真正的找到精确反映环境真正品质的元素和成因,只是不断的逼近这个结果而已。

但因果关系在此并不被否认,虽然所有的元素、原由、线索之间相互错综,相互作用,在实际的城市生活体验和设计过程中所有的原由都不是绝对的,结果也是非绝对的。

参考文献

【1】凯文.林奇著.城市形态[M].北京:

华夏出版社,2001

【2】凯文·

林奇.城市意象[M].北京:

华夏出版社,2001.

【3】侯幼彬著.中国建筑美学.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

【4】徐磊青杨公侠编著.环境心理学.上海:

同济大学出版社.2000

【5】

(日)原广司著.世界聚落的教示.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6】刘先觉主编.现代建筑理论.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7】

(日)芦原义信著.外部空间设计.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8】自德懋编著.城市空间设计.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9】田银生刘韶军编著.建筑设计与城市空间.天津大学出版社.2000.

【3】扬.盖尔著.交往与空间.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1】扬.盖尔拉尔斯.吉姆松著.公共空间.公共生活.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2】张鸿雁著.城市形象与城市文化资本论——中外城市形象比较的社会学研究.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

【13】胡宝哲著.东京的商业中心.天津大学出版社.2001.

【14】J.麦克卢斯基(张仲一译).道路型式与城市景观【M】.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

【15】西蒙咨著,俞孔坚译.景观设计学:

场地规划与设计手册(第三版)

【K】.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16】李敏.城市绿地系统与人居环境规划【M】.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17】余以平.城市景观的特性及塑造[J].中国园林,2004,(16):

53—5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