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纲版教案 中国近现代史下册第二章第一节 抗日战争的爆发和国共联合抗日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180936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3.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纲版教案 中国近现代史下册第二章第一节 抗日战争的爆发和国共联合抗日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大纲版教案 中国近现代史下册第二章第一节 抗日战争的爆发和国共联合抗日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大纲版教案 中国近现代史下册第二章第一节 抗日战争的爆发和国共联合抗日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大纲版教案 中国近现代史下册第二章第一节 抗日战争的爆发和国共联合抗日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大纲版教案 中国近现代史下册第二章第一节 抗日战争的爆发和国共联合抗日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大纲版教案 中国近现代史下册第二章第一节 抗日战争的爆发和国共联合抗日Word文件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大纲版教案 中国近现代史下册第二章第一节 抗日战争的爆发和国共联合抗日Word文件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大纲版教案 中国近现代史下册第二章第一节 抗日战争的爆发和国共联合抗日Word文件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大纲版教案 中国近现代史下册第二章第一节 抗日战争的爆发和国共联合抗日Word文件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大纲版教案 中国近现代史下册第二章第一节 抗日战争的爆发和国共联合抗日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大纲版教案 中国近现代史下册第二章第一节 抗日战争的爆发和国共联合抗日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大纲版教案 中国近现代史下册第二章第一节 抗日战争的爆发和国共联合抗日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大纲版教案 中国近现代史下册第二章第一节 抗日战争的爆发和国共联合抗日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大纲版教案 中国近现代史下册第二章第一节 抗日战争的爆发和国共联合抗日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大纲版教案 中国近现代史下册第二章第一节 抗日战争的爆发和国共联合抗日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大纲版教案 中国近现代史下册第二章第一节 抗日战争的爆发和国共联合抗日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大纲版教案 中国近现代史下册第二章第一节 抗日战争的爆发和国共联合抗日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大纲版教案 中国近现代史下册第二章第一节 抗日战争的爆发和国共联合抗日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大纲版教案 中国近现代史下册第二章第一节 抗日战争的爆发和国共联合抗日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大纲版教案 中国近现代史下册第二章第一节 抗日战争的爆发和国共联合抗日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大纲版教案 中国近现代史下册第二章第一节 抗日战争的爆发和国共联合抗日Word文件下载.docx

《大纲版教案 中国近现代史下册第二章第一节 抗日战争的爆发和国共联合抗日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纲版教案 中国近现代史下册第二章第一节 抗日战争的爆发和国共联合抗日Word文件下载.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大纲版教案 中国近现代史下册第二章第一节 抗日战争的爆发和国共联合抗日Word文件下载.docx

通过指导学生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的分析,教师培养学生运用分析矛盾的方法学习历史知识的能力。

通过指导学生对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抗战的分析,教师培养学生运用发展的观点学习历史知识的能力。

通过引用反映“七·

七”事变后国共两党抗日态度的资料,培养学生对史料的再认和分析能力。

通过引导分析两条抗战路线的不同本质和结果,培养学生用阶级的观点和比较的方法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教学要点

一、七七事变和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实现

1.卢沟桥事变

2.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

二、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战

1.淞沪会战

2.南京大屠杀

3.太原会战

4.徐州会战和台儿庄战役

三、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开辟

1.洛川会议

2.晋察冀等抗日根据地的建立

四、毛泽东《论持久战》的发表

本课重点:

七七事变,国共联合抗日。

本课难点:

如何评价国民政府抗战初期的功过。

导入新课

讲述本课具体内容之前,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阅读、讨论本章引言内容,在此基础上,教师可归纳为:

日本为了摆脱危机,吞并中国,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必然性;

华北事变后,日本积极扩军备战,1936年日本又制定“国策基准”的侵略方案,1937年,日本为了摆脱新危机,终于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

卢沟桥事变是中国抗日战争爆发的标志,中国的抗日战争是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的全民族抗战,经过八年的抗战,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并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从而导入新课。

1、七七事变—全国抗日战争的开始

(1)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背景和原因

·

1936年,日本制订所谓“国策基准”的侵略方案。

1937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旧病未愈,新患迭起。

德、意、日法西斯为摆脱困境,决意扩大侵略战争,同英法美帝国主义争夺世界霸权。

(2)概况:

时间:

1937年7月7日

地点:

卢沟桥

(3)意义:

全国的抗日战争由此开始。

卢沟桥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全面进攻中国的开始。

卢沟桥中国军队的抗战,是中国全国性抗日战争的开始。

2、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实现

(1)历史背景——从敌我双方两方面进行分析

敌人方面:

日本帝国主义自九一八事变强占我国东北三省后,继续向南进逼,由东北到华北,然后南下华中,企图一举打垮中国军队的主力,达到侵占中国的目的。

中日民族矛盾已上升为主要矛盾,阶级矛盾下降为次要矛盾。

我方情况:

1936年西安事变及其和平解决,促成了中国政治形势的重大转变,国共两党开始走上团结抗战的道路。

(2)实现过程

1937年7月8日,中共发表抗日通电。

七七事变的第二天,中国共产党发表了建立民族统一战线、号召人民奋起抗战的宣言(教师可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所提供的“宣言”);

7月9日,中国共产党代表周恩来等前往庐山会见蒋介石,共商抗日救国大计。

几天后,蒋介石发表庐山谈话。

7月17日,蒋介石在庐山发表谈话,阐述了“只是应战,而不是求战”的抗日方针;

8月14日,国民政府发表自卫宣言,表示要“抵抗暴力”。

八一三事变的第二天,中国政府发表《抗战声明书》(教师可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所提供的“声明书”);

八·

一三事变后,根据国共两党协议,在西北的工农红军主力改编为八路军;

后来,又把南方八省的红军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

8月22日,南京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发布命令,将西北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并任命朱德、彭德怀为正副总指挥;

后来,又把南方八省的红军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任命叶挺、项英为正副军长;

9月,国民党公布了中共中央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

至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9月22日,国民党通过中央通讯社发表了《中国共产党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

23日,蒋介石发表《对中国共产党宣言的谈话》,指出团结御侮的必要,事实上承认了共产党在全国的合法地位,宣布了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的正式成立。

(3)意义

第二次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

是中国共产党顺应历史潮流采取正确政策的结果,也是与国民党政策的转变分不开的。

正如毛泽东指出:

“将对于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发生决定性的作用”。

思考:

第一次国共合作失败的教训是?

此次合作的方式和上次有什么不同?

合作后,国共在抗战中的地位怎样?

(4)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特点及其与革命统一战线的比较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具有广泛的民族性。

它不仅包括无产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而且还包括以蒋介石为首的亲英美派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和其他爱国人士;

而革命统一战线是前四个阶级的革命联盟。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没有一个正式的组织机构,也没有一个为国共两党所共同承认和正式公布的统一政治纲领;

而革命统一战线有统一的政府机构,有统一的政治纲领——新三民主义。

合作方式不同: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国共两党是党外合作,革命统一战线中是党内合作方式。

政权和军队的掌握不同: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国共双方各自拥有军队和政权;

革命统一战线的军队和政权则是由国民党掌握。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内部始终存在着两条不同的抗战路线,即国民党的片面抗战路线和共产党的全面抗战路线;

革命统一战线内部存在着国民党右派争夺领导权的斗争。

结果不同:

革命统一战线由于国民党右派叛变而中途破裂,导致大革命失败;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尽管存在矛盾和斗争,但在中共的努力维护下,坚持到抗战的全面胜利。

任务不同: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任务是打败日本法西斯,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革命统一战线的任务是“打倒列强,除军阀”,实现国家的统一。

二、正面战场的抗战

主要战役表

战役

领导人

主要战斗

特点

结果

凇沪会战

太原会战

南京大屠杀

徐州会战

广州会战

武汉会战

1、主要会战简介

(1)平津作战。

7月28日,日军对北平附近的二十九军发起总攻,在5个多小时的激烈战斗中,中国守军南苑阵地全部被毁,伤亡惨重,副军长佟麟阁,一三二师师长赵登禹壮烈殉国。

29日,北平沦陷。

30日,日军在大沽登陆,分三路包围天津。

双方经过激战,日军占领天津。

(2)淞沪会战

历史背景:

日军在占领平津后妄图在三个月之内灭亡中国。

时间;

1937年8—11月。

过程:

1937年8月13日,日本企图在10天内“为制中国于死地,以控制上海、南京最重要”的目标,在上海发动了军事进攻,史称“八一三”事变。

因战争是在上海及其周围地区进行的,所以又称“淞沪会战”或“淞沪抗战”。

中国军队奋起抵抗,守卫宝山的十八军五八三团三营在营长姚子青率领下,与入城之敌巷战肉搏,激战两昼夜,五百余官兵全部壮烈殉国。

10月26日晚,八十八师五二五团团长谢晋元奉令率八百官兵坚守四行仓库,掩护主力部队撤退,在坚持战斗了四昼夜,毙敌二百余人后,奉命撤退到公共租界。

11月12日,日军占领上海。

淞沪会战历时三个月,日军动用了海陆空军二十余万,伤亡六万多人,才占领了上海,粉碎了日本帝国主义速战速决的迷梦。

结果:

激战三个月后上海失守,但粉碎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梦想。

(3)南京大屠杀。

1937年12月日军攻陷南京。

惨绝人寰:

南京30多万人被害。

1937年12月13日,日军攻陷南京。

国民政府迁往重庆,重庆成为战时的陪都。

日军占领南京后,制造了长达六个星期的惨绝人寰的血腥大屠杀,总计屠杀无辜居民和已解除武装的中国士兵达三十万人以上。

(4)太原会战

平型关大捷:

八路军115师伏击日军,取得了中国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

忻口保卫战:

国民党军队在忻口阻击日军,战斗十分艰苦。

会战自1937年9月13日大同失守至11月8日太原陷落,历时近两个月,由平型关战斗、忻口会战等组成,是国共合作抗日的典范。

平型关战役经一天激战,歼灭日军一千多人,缴获武器、物资甚多。

这是抗战以来首次大捷。

平型关战斗后,日军向忻口、太原进犯。

忻口是晋北通向太原的门户,是保卫太原的最后一道防线。

忻口会战中国民党军队在正面顽强抗击日军的同时,八路军的主力向敌后进军,破坏敌人后方,如一二九师的一个营的兵力夜袭代县阳明堡机场,经一小时激战,毁敌机24架,使日军损耗空中支援忻口的能力。

太原失守后,华北战场的正规战争基本结束。

(5)徐州会战

1938年春。

中方指挥官:

李宗仁

台儿庄大捷:

歼敌一万余人,是抗战以来取得的最大胜利。

概况:

它是抗战以来历时最长的一次会战,从1937年12月至1938年5月,历时五个多月,双方都投入了数十万兵力,特别是台儿庄战役的胜利,使日军无法打通津浦路,极大地激励全国军民坚持持久抗战,教师可结合教材“台儿庄战役示意图”讲述。

2、分析:

国民党正面战场失败的原因——国民政府的片面抗战路线

(1)内容:

不发动群众,单纯依靠政府和军队进行抗战。

(2)恶果:

无力阻止优势敌人的疯狂进攻,淞沪、太原、徐州、武汉等四大会战相继失利,中国失去了华北、华中和华南大片领土。

3、如何评价国民政府抗战初期的功过

第一,在抗战防御阶段,“国民党政府对日作战是比较努力的。

”(毛泽东语)

第二,从总体上说除个别战役外,中国打的是败仗。

第三,失败的客观原因是敌强我弱,敌我力量悬殊。

毛泽东指出:

日本“是一个强的帝国主义国家,它的军力、经济力和政治组织力在东方是第一等的”,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依然是一个弱国”,无论“在军力、经济力和政治组织力各方面都显得不如敌人。

第四,失败的主观原因是国民党实行片面抗战路线的结果。

1938年10月,广州、武汉也被日军占领。

中国失去了华北、华中和华南大片领土。

1、洛川会议

(1)时间、地点:

1937年8月秋,陕北洛川。

(2)主要内容:

中共制定动员全民族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的人民战争路线,即全面抗战路线。

2、抗日根据地的建立

(1)背景:

洛川会议后,八路军、新四军挺进敌后,广泛开展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建立抗日根据地,把敌人的后方变成抗日的前线。

(2)主要的抗日根据地(华北):

晋察冀(第一个)、晋绥、晋冀豫、冀鲁豫。

一一五师一部在聂荣臻领导下,以五台山为中心,建立第一个敌后抗日根据地——晋察冀抗日根据地。

一二零师在贺龙、关向应领导下,建立晋绥抗日根据地。

一二九师在刘伯承、邓小平领导下,先后建立晋冀豫、冀鲁豫抗日根据地。

江南的新四军在陈毅领导下,建立了苏南抗日根据地。

江北的新四军在张云毅领导下,建立了苏南抗日根据地。

江北的新四军在张云逸领导下,建立了皖东抗日根据地。

陕甘宁边区是全国抗日根据地的指挥中枢和总后方。

延安是中共中央所在地。

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中国自始至终存在着两个战场和两条路线,即由国民党领导的正面战场和片面抗战路线;

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和全面抗战路线。

两个战场互相配合、相互支援

3、毛泽东〈论持久战〉的发表

(1)原因:

国民党亲日派散布“亡国论”,亲英美派宣扬“速胜论”。

(2)目的:

为了向全国人民指出抗日战争的正确道路。

(3)内容

抗日战争是持久战。

毛泽东具体分析了中日战争双方的基本特点,指出:

敌强我弱,中国不能迅速战胜日本。

但是,日本是小国,地小,物少,人少,兵少,经不起长期战争;

日本发动的战争是帝国主义的侵略战争,在国际上,失道寡助。

中国是大国,地大物博,人多,兵多,能够支持长期战争;

中国进行的战争是反侵略的、进步的和正义的战争,在国际上,得道多助。

因此,中国既不能速胜,也不会亡国。

抗日战争是持久战,最后的胜利一定属于中国。

兵民是胜利之本,最后胜利属于中国人民。

毛泽东还指出:

必须动员全国人民,充分发挥其抗日的积极性,实行人民战争的路线,才能取得最后胜利。

(4)意义

《论持久战》是毛泽东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从实际出发解决战争问题的光辉典范,是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的战略纲领;

它从思想上、理论上武装了广大群众,驳斥了“亡国论”和“速胜论”,对中国人民坚定抗日信心,争取抗日的最后胜利,具有极大的动员和指导作用。

4、两条不同抗战路线的比较

(1)依靠的力量不同。

片面抗战路线是由国民政府和军队包办抗战,依靠英美等国的“外援”,不给人民以抗日所必须的民主自由权利。

全面抗战路线依靠中国广大人民群众,并争取和团结一切抗日力量。

为此,共产党提出废除国民党一党专政,给人民以充分的抗日民主权利,充分动员、组织和武装民众抗战,使抗日战争成为真正的人民战争。

洛川会议通过的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就是全面抗战路线的具体体现。

总之,两条抗战路线的本质区别在于是否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抗战。

(2)抗战的结果不同。

片面抗战路线挫伤和打击了人民群众的抗日积极性,影响到国民党前线官兵的士气和战斗力,导致了抗战初期国民党军队的节节败退,丧失了华北、华中、华南大片领土。

八路军、新四军执行全面抗战路线,放手发动群众,广泛开展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使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力量日益壮大和发展,严重威胁日军后方,成为抗战后期对敌作战的主要力量。

(3)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

片面抗战路线是由国民政府的阶级本质决定的,国民政府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与广大工农群众处于阶级对立状态,因此不愿意让人民的力量在抗战中发展壮大,以防威胁其日后的统治。

全面抗战路线是由中国共产党为代表的无产阶级领导的,它代表了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使抗日战争变成了真正的民族解放战争。

5、抗战时期为什么会出现两个战场长期并存局面

这种局面主要是由中日双方矛盾的特点和国共合作方式的特点决定的。

(1)中国是大国,地大物博,人多兵多;

日本是小国,地少物少,人少兵少。

这就决定了日本在侵略中国时,只能侵略大中城市、交通要道及其周围地区,而不可能深入到中国的山区和乡村,所以敌占区会有很多敌人统治相对薄弱的地区,可以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进行游击战争。

(2)国共两党采取的是“党外合作”的方式,两党都有自己所领导的军队。

由于八路军隶属国民党第二战区,在晋察绥就地作战,加上国共两党武装力量的不平衡,使双方所承担的任务和所采取的抗战路线有明显不同。

国民党军主要担负正面战场抗敌的任务,与日军进行大兵团的阵地战。

共产党力量较为弱小,无力与日军正面抗衡,主要是深入敌后,开辟敌后战场,以配合正面战场的作战。

抗战初期抗日根据地主要集中在华北地区就是明显的体现。

(3)国民政府正面战场的抗战,粉碎了日军迅速灭亡中国的计划,为敌后战场的开辟创造了条件。

敌后战场放手发动群众,开展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不仅使抗日根据地存在和发展壮大起来,而且牵制了大量日军,使正面战场得以坚持下来。

6、国民政府正面战场与共产党敌后战场的主要区别

(1)抗战路线不同。

前者推行单纯依靠政府和军队的片面抗战路线;

后者实行动员和依靠全民族一切力量的全面抗战路线。

(2)抗战的坚决程度不同。

国民党坚持其反共反人民立场,政治态度具有两重性,抗战后期更是抵抗势头减弱,反共现象增长;

共产党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和分裂,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抗战后期抗击着侵华的大部分日军和几乎全部伪军,成为抗战的中流砥柱。

(3)依靠的武装力量不同。

前者是国民党政府的200万正规军,同时依赖美英援助。

后者是中共领导和指挥的八路军、新四军和其他抗日武装,还有民兵,经济上主要是自力更生。

(4)战场范围不同。

前者在国民政府的统治区域内划分成若干战区,阻击敌人的进攻;

后者在日占区创建若干抗日根据地,把敌人的后方变成抗日的前线。

(5)作战规模和方式不同。

前者多是大兵团的大会战,打的是以阵地防御为主的正规战;

后者是小规模的伏击战,打的基本上是游击战和有利条件下的运动战。

(6)战略地位不同。

前者在战略防御阶段起主导作用,是抗战的主战场;

后者在战略相持阶段起主导作用,逐步上升为抗战的主战场。

到抗战后期,敌后战场的局部反攻与正面战场的大溃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小结。

1937年7月至1938年10月,是中国抗日战争防御阶段,主要战场在华北和华东。

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正面战场和敌后根据地相互配合、相互支援。

由于敌强我弱,国民政府的片面抗战路线,导致正面战场接连失败,大片领土沦陷。

教材史料运用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国今日郑重声明,中国之领土主权,已横受日本之侵略,“国联盟约”“九国公约”“非战公约”,已为日本所破坏无余……中国决不放弃领土之任何部分,遇有侵略,惟有实行天赋之自卫权以应之。

——《国民政府自卫抗战声明书》

材料二:

“国军一部集中华北持久抵抗,特别注意确保山西之天然堡垒;

国军主力集中华东,攻击上海之敌,力保淞沪要地,巩固首都;

另以最少兵力守备华南各港口。

——国民政府的作战方针

请回答:

(1)材料一的声明是针对哪一事件而发表的?

(2)材料二中国民政府的作战方针有没有彻底贯彻?

为什么?

[参考答案]

(1)“八·

一三事变”。

(2)没有。

国民政府执行片面抗战路线,无法阻止优势敌人的疯狂进攻。

国民政府组织的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均以失利告终,中国失去了华北、华中和华南大片领土。

练习题答案提示

一、D

二、为了驳斥国民党内亲日派散布的“亡国论”和国民党内亲英美派的“速胜论”,毛泽东于1938年发表了《论持久战》。

为全国人民指出了抗日战争的正确道路。

三、1.相同点:

国共双方都表示要抗战。

2.不同点:

共产党号召全民族抗战,要求国民政府放弃与日寇和平苟安的企图。

国民党企图依靠外力、对日寇抱有和平苟安的幻想。

资料和注释

工农武装割据和敌后抗日根据地成因的比较

工农武装割据和敌后抗日根据地是不同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针对不同的历史任务领导中国革命的不同形式。

它们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分别是国内阶级矛盾和中日民族矛盾,具有很大的差异性。

但对比两者形成的原因,却也有极大的相似之处。

首先来看必要性。

其一,敌强我弱的形势。

中国革命的对象是强大的帝国主义、封建势力和大资产阶级。

大革命失败后,革命力量受到严重削弱,敌强我弱的形势更加明显。

在这种情况下,无产阶级要领导革命取得胜利,就不能在城市和敌人硬拼,而必须从敌人力量薄弱的农村突破,走工农武装割据的道路。

抗战爆发时,共产党的力量较为弱小,无力与日军正面抗衡,八路军、新四军不可能像国民党军队一样与日军进行大兵团的阵地战,只能向敌人势力无法深入到的广大山区和乡村挺进,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进行游击战争。

其二,发展壮大人民革命力量。

中国革命的实质决定农民是革命队伍的主力军。

中国的资本主义发展很不充分,没有造就强大的无产阶级和宽松的民主政治环境,从而也没有在城市进行大规模、有组织、公开的政治斗争的客观条件。

中国的无产阶级要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必须把战略重点转向广大的农村,把农村作为主要阵地,来发展壮大革命力量。

再看可能性。

其一,广大农村和小城镇是敌人统治薄弱的环节。

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的政治经济的特点是发展极不平衡,国内外敌人的政治经济力量主要集中于大城市。

东北易帜后,中国又出现了新军阀的混战,使国民党的统治无法正常地向广大农村地区延伸。

国民政府这种形式上的统一和对农村统治的薄弱给工农武装割据提供了很大的回旋余地。

抗战时期,由于敌强我弱,日军很快占领了大片中国领土,但因其兵力不足,实际上只能控制大城市和交通线,广大农村和小城镇是它们统治的薄弱环节,这为抗日力量的生存、发展提供了客观条件。

其二,雄厚的群众基础。

大革命时期,在广东革命政府的支持下,南方广大地区的工农运动有了很大发展,工农群众的革命觉悟有了较大提高。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在广大人民群众中造成的这种深刻影响,为革命军队和政权的建立准备了良好的群众条件。

抗日战争中,广大沦陷区的人民群众是坚决要求抗日的,除少数汉奸外,各个阶级包括地主阶级在内都要求抗日,所以敌后抗战也有着雄厚的群众基础。

其三,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条件。

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的这种地方性的、落后分散的农业经济使地处农村的革命政权可以不依赖城市而生存。

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把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和根据地建设三者结合起来,凭借自然经济的“优势”,发展生产,不但能够粉碎国民政府的经济封锁,而且使井冈山的星星之火形成燎原之势。

抗日战争中,共产党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广大地区基本上还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不怕敌人实行封锁。

共产党领导军民开展大生产运动,粉碎了日伪和国民党的经济封锁,使根据地度过了严重的困难。

其四,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

十年对峙时期,“共产党组织的有力量和它的政策的不错误”是红色政权能够在四周白色政权包围中坚持下来,并且日益发展的根本原因。

抗日战争中,在中国共产党全面抗战路线的正确指导下,运用灵活的游击战术,使敌后抗日根据地能够逐步建立和发展起来。

其五,人民武装力量的存在。

有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的存在,是造成工农武装割据的必要条件。

敌后抗日根据地发展的一个前提就是八路军、新四军的发展壮大。

如果没有八路军、新四军的英勇作战,就不可能取得反“扫荡”斗争的胜利,不能巩固抗日根据地。

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比较,可以看出工农武装割据和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成因有很大的相似之处。

这是在中国人民革命力量较为弱小的历史条件下,中国革命所必须经历的两个历史阶段,它们都为中国革命的进一步发展发挥了重大作用

七七事变

七七事变前夕,北平的外围形势是:

北平的东南面,西起丰台,东到北平至山海关的铁路沿线,已被日本的华北驻屯军重兵占据;

北平的东面,已沦为日本卵翼下的“冀东防共自治政府”统治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其它模板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