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育学科知识与能力.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183209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28.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学教育学科知识与能力.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中学教育学科知识与能力.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中学教育学科知识与能力.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中学教育学科知识与能力.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中学教育学科知识与能力.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中学教育学科知识与能力.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中学教育学科知识与能力.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中学教育学科知识与能力.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中学教育学科知识与能力.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中学教育学科知识与能力.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中学教育学科知识与能力.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中学教育学科知识与能力.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中学教育学科知识与能力.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中学教育学科知识与能力.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中学教育学科知识与能力.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中学教育学科知识与能力.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中学教育学科知识与能力.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中学教育学科知识与能力.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中学教育学科知识与能力.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中学教育学科知识与能力.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学教育学科知识与能力.docx

《中学教育学科知识与能力.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学教育学科知识与能力.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学教育学科知识与能力.docx

中学教育学科知识与能力

中学教育学科知识与能力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复习提纲

模块一:

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第一章教育学与教育研究

1.学习教育学的意义:

(1)有助于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增强贯彻当的教育方针的自觉性

(2)有助于掌握教育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

(3)有助于掌握教育历史和思想遗产

(4)有助于了解教师职业及其工作环境

2.教育的发展:

(1)萌芽阶段:

我国《学记》世界上最早、最完整的教育著作,西方第一部

昆体良《论演说家的教育》早300多年

(2)独立形态教育:

捷克夸美纽斯《大教学论》独立教育学形成的标志

英国,洛克《教育漫话》

法国,卢梭《爱弥儿》

德国,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福禄倍尔《人的教育》

第斯多惠《德国教师培养指南》

英国,斯宾塞《教育论》

俄国,乌申斯基《人是教育的对象》

美国,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

(3)马克思主义教育:

苏联:

克鲁普斯卡娅《国民教育与民主主义》、凯洛

夫《教育学》、马卡连柯《教育诗》、《论共产主义教

育》,我国杨贤江《新教育大纲》第一本马克思

(4)现代教育理论:

苏联:

赞科夫《教学与发展》、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

的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帕夫雷什中学》

美国:

布鲁纳《教育过程》、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

德国:

瓦·根舍因《范例教学原理》

瑞士:

皮亚杰《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

3.中学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

(1)中学教育科研的特点:

a.研究角度的多维性、b.研究目的

的针对性、c.研究主体的多元性、d.研究方法的多样性、e.

成果的滞后性

(2)中学教育科研的意义:

a.解决教育教学问题的需要、b.促

进教师专业不断发展、c.不断激发教师对工作的热情

(3)中学教育科研基本方法:

a.调查研究法、b.观察法、c.实

验研究法、d.行动研究法、e.历史研究法

第二章教育的本质与基本规律

1.教育是泛指一切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品德的活动。

2.学校教育构成要素:

(1)教育者、

(2)受教育者、(3)教育内容

3.教育的属性:

(1)本质属性,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2)社会属性,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a.教育具有继承性、b.教育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影响、c.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4.教育与社会发展:

一、教育与社会生产力相互制约

(一)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

1.影响着教育目的的确立、2.制约着课程与教育内容的选择、3.制约着教育发展规模和速度、4.制约学校结构

(二)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

1.劳动力再生产的必要手段、2.教育科学知识和技术再生产的手段、3.生产新的科学知识和技术的手段

二、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相互制约:

(一)社会政治经济对教育制约:

1.决定教育的目的、2.决定教育的领导权、3.决定受教育的权利、4.影响部分教育内容

(二)教育的反作用:

1.教育培养出具有一定阶级意识的人,维护和巩固一定的社会化政治经济制度。

2.教育通过传播统治阶级的思想意识,制造一定的社会舆论、形成社会的道德风尚为政治经济制度服务。

3.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不起决定作用。

三、教育与社会文化相互制约

(一)社会文化对教育的制约:

1.影响着教育的价值取向。

2.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

3.影响教育教学方法的使用。

4.影响教育内容的选择。

5.文化本身也是一种教育力量

(二)教育促进作用:

1.传递—保存;2.传播—交流;3.选择—提升;4.创造—更新

四、教育与人口关系

1.人口数量影响着教育的规模和教育投入;2.人口的结构影响教育结构;3.人口的质量影响教育质量

5.教育与人的发展:

青春期生理变化:

身体外形显著变化,体重迅速增加;内脏器官发展明显;第二性征出现和性成熟

一、人的发展对教育的制约:

(一)教育要遵循人的发展顺序,循序渐进地促进人的发展;

(二)教育要遵循人发展的阶段性,从实际出发

(三)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不平衡性,在身心发展的关键期,施以相应的教育

(四)教育要遵循人发展的互补性,进行长善救失

(五)教育要适应人发展的差异性,做到因材施教

6.影响人发展的因素及作用:

(1)遗传素质:

a.遗传素质为人的发展提供了生理基础和可能b.遗传素质的成熟过程制约着人的发展进程;c.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差异性

(2)环境:

环境是人的发展的现实基础;环境为人的发展提供对象、手段、资源、机遇等;人是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得到发展的

(3)主观能动性

(4)学校教育a.学校教育有目的性、计划性、组织性、系统性;b.专业教师施教;c.基础教育是人身心发展的关键年龄阶段的教育

第三章教育制度

1.教育制度是一个国家为实现其国民教育目的,从组织系统上建立起来的一切教育设施和有关规章制度的总和

2.学制确立的因素:

(1)生产力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

(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

(3)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

(4)本国学制的历史发展和国外学制的影响

3.西方发达国家学制发展的趋势:

(1)终身教育体系不断完善

(2)义务教育的范围逐渐扩大,年限不断延长

(3)重视职业教育,并力求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融合

(4)高等教育大众化、层次多样化

4.义务教育特点:

强制性;免费性;普及性

第四章教育目的

1.教育目的:

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一定社会所需要人的总和。

教育方针:

是国家教育工作的基本政策和指导思想。

2.教育目的意义:

(1)对教育工作具有导向作用

(2)对贯彻教育方针具有激励作用

(3)对教育效果进行评价的重要标准

3.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观点:

(1)人的发展同其所处的社会生活条件是相联系的

(2)旧式分工造成了人的片面发展

(3)机器大工业生产提供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和可能

(4)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制度条件

(5)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途径

4.我国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要求:

(1)强调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

(2)要求使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

(3)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我国当前教育目的的根本途径

5.素质教育的内涵:

(1)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2)素质教育强调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素质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为重点

(4)素质教育要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并渗透于教育的各个方面

6.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

一、德育

1.德育是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和和物质文明建设的重要条件

2.德育在青少年思想品德的形成发展中起主导作用,是培养社会主义新人的条件

3.德育是学校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组成部分,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保证

二、智育

1.智育在社会文明建设中起着不可缺少的作用

2.智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任务:

向学生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培养基本技能技巧;发展学生智力

三、体育

1.促进学生身体健康发展,增强学生的体质

2.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

3.青少年一代的身心健康水平,关系到整个国家民族的强弱兴衰

任务:

增强学生体质;向学生传授体育和卫生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对学生进行思

品德教育;向国家输送优秀体育运动员

四、美育

1.美育能促进学生智力发展,扩大和加深他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

2.促进学生科学世界观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

3.能促进体育,具有健身怡情的作用

五、劳动技术教育

1.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2.促进学生优良品德的发展,有利于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增强体质

3.有利于完成升学和就业的双重任务,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模块二中学课程

第五章中学课程

1.课程的作用:

(1)课程是实现教育目的,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保证

(2)课程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依据,是联系师生的纽带

(3)课程是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组织形式的确定、教学手段的应用的根据

(4)课程是国家对学校教学进行检查和监督的依据

2.影响课程开发的因素:

(1)社会政治经济对课程开发的影响(门类;内容的广度和深度;管理和课程方向;体现在人才的需求上

(2)文化与科学技术的进步、学科知识影响着课程开发

(3)学生对课程开发的影响

(4)课程理论对课程的影响

3.课程理论:

(1)学科中心课程论:

代表:

夸美纽斯、斯宾塞、赫尔巴特

(2)活动中心课程论:

杜威

(3)社会中心课程论:

布拉梅尔德、金蒂斯、布迪厄

4.课程类型:

根据性质:

(1)学科课程;

(2)活动课程;(3)综合课程

根据管理:

(1)国家课程;

(2)地方课程;(3)学校课程

根据形态:

(1)显性课程;

(2)隐性课程

根据修习:

(1)必修课程;

(2)选修课程

5.课程改革历史背景:

(1)知识经济、信息社会的发展需要培新型素质的人才

(2)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

(3)在国际开展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不至落后

(4)按照课程改革的规律推进课程改革

6.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主要目标:

(1)改变课程目标过于重视知识传授的倾向,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2)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九年一贯制的课程

(3)改变课程内容难、繁、旧、偏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

(4)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主动参与、乐于探

(5)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和选拔的功能—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改进教学

(6)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管理

7.具体改革理念:

a.三维目标观;b.综合课程观;c.内容联系观;d.学习方式观;e.发展评价观;f.校本发展观

8.普通高中培养目标:

(1)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内容

(2)适应社会需求的多样化和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3)创设有利于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课程实施环境

(4)建立发展性评价体系

(5)赋予学校合理而充分的课程自主权

模块三中学教学

第六章教学及其规律

1.教学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特殊的认识活动

2.教学的意义:

(1)教学是解决个体经验和人类社会历史经验之间矛盾的强有力工具之一

(2)教学为个人全面发展提供科学的基础和实践

(3)教学是教育工作构成的主体部分,又是教育的基本途径

3.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1)教学过程中学生认识的特殊性

①学生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②学生学习间接经验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

(2)教学过程中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

①掌握知识是发展能力的基础;②智力能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③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互转化的内在机制

(3)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统一

①承认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充分发挥学生参与教学的主体能动性

②承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组织者的地位,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③建立合作、友爱、民主平等的师生交往关系

(4)教学过程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

(5)遵循教学基本规律与解决中学教学实际中的问题

①注重发展学生的智慧

②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的同时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③加强适合学生学习方式、方法的指导

④重视学生的情感生活

第七章教学环节、常用方法及组织形式

1.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1)备课:

备教材;备学生;备目标;备检测

(2)上课:

先行组织策略;问题教学策略;发散、集中策略;反思教学策略;练习策略

结束策略:

系统归纳;比较异同;巧作铺垫;巩固练习;曲终奏雅

(3)布置、检查课外作业:

①作业内容符合学科课程标准规定的范围和深度,选题要有代表性,难度适中

②作业与教科书的内容有逻辑联系,要有典型和举一反三的作用

③有助于启发学生思维,鼓励学生独立探索并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因素

④尽量同现代化生产和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力求理论联系实际

⑤根据学生的能力和学习速度,分别布置,难度各异

(4)课外辅导

(5)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①按时检查;②认真批改;③仔细评定;④及时反馈;⑤重点辅导

2.教学活动中应遵循的教学原则:

(1)直观性原则;

(2)启发性原则;(3)循序渐进原则(系统性原则);(4)巩固性原则;

(5)量力性原则(可接受性原则);(6)因材施教原则

3.教学方法:

①讲授法;②谈话法;③演示法;④练习法;⑤自学指导法;⑥课堂讨论法;

⑦实验法;⑧实习法

4.教学方法选择依据:

(1)考虑教学方法本身的特点和功能

(2)依据学科特点和学习内容选择教学方法

(3)依据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方法

(4)依据学生特点选择教学方法

(5)依据现有的教学媒体的特点选择教学方法

5.教学组织形式:

(1)集体教学;

(2)小组教学;(3)个别指导

第八章我国教学改革的主要观点与趋势

1.我国当前教学改革的主要观点:

(1)民主教育的教学思想

(2)教学的理论研究与改革时间密切结合

(3)主题教育的教学思想

(4)进一步优化教学结构

(5)教学内容的现代化、人本化

(6)教学管理的科学化、民主化

(7)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

(8)终身发展的教学思想

2.我国当前教学改革的主要趋势:

(1)关注先进的教学理论的指导作用:

①教学的改革实践需要教学理论的充分支持;②教学改革必须“理论先行”

(2)关注教学的组织:

统整与衔接:

①关注课程组织的要素;②关注学科间的统整;③学科内的统整;④学科观的转变

(3)关注思想道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①关注思想品德教学的建设,加强德育课程的现实针对性

②关注学科内在的教育性,拓展学科教学标准和相关教材的德育空间

③关注综合实践活动,增强道德实践的实效性

(4)关注现代信息技术向教学的渗透

(5)关注教师的发展:

①关注角色的转变:

由传授者转化为促进者、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由居高临下转向“平等中的首席”

②关注教学行为的转变:

强调教师之间的合作交流、不断改善知识结构

③关注能力提高:

提高课程开发的能力、提高对教学的整合能力

④关注学习方式的引导转变:

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探究)性学习、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注重学会的亲身体验、引导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

模块四中学生学习心理

第九章学习的认知基础

1.知觉的特点:

选择性;整体性;理解性;恒常性

2.注意的品质:

注意的广度;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分配

3.注意的影响因素:

①注意对象的特点;②个体因素;③活动目的与组织

4.遗忘的原因:

①衰退说;②干扰说;③压抑说;④提取失败

5.如何提高记忆效果:

(1)信息的编码阶段:

①记忆材料的特点;②记忆材料的位置;③记忆材料的组织加工与学习程度;④个体的状态

(2)信息的储存阶段:

①采用有效的记忆术;②复习

(3)信息的提取阶段

6.思维的种类:

①直观动作思维、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

②直觉思维与分析思维

③辐合思维与发散思维

④常规性思维与创造性思维

7.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

(1)认知发展阶段:

①感知运算阶段(0~2岁);②前运算阶段(2~7岁);③具体运算

阶段(7~11岁);④形式运算阶段(11岁以后)

(2)认知发展的影响因素:

①成熟;②练习和经验;③社会性经验;④具有自我调节作

用的平衡过程

8.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①个体的知识与认知结构;②问题表征方式;③思维定势;④功能

固着;⑤动机与情绪状态

第十章学习动机

1.学习动机功能:

①激发;②指向;③维持

2.学习动机理论:

(1)强化理论;

(2)需要层次理论(马斯洛);(3)成就动机理论麦克里兰、阿特金森);

(4)目标理论;(5)归因理论(韦纳)

内部

外部

稳定

不稳定

稳定

不稳定

可控

通常的努力

一时的努力

教师的偏见

他人的帮助

不可控

能力

情绪困扰

任务

运气

(6)自我效能感(班杜拉):

直接强化;替代强化;自我强化,班杜拉认为影响自我效能

感的因素:

成败经验;对他人的观点;言语劝说;情绪

3.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

(1)增加学习内容本身的吸引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①创设问题情境;②使用大量有趣的呈现方式;③解释所学内容的重要性

(2)满足学生的内在需要

(3)学习者信念

(4)教师的反馈:

反馈要经常、具体、及时;提供多种反馈形式

(5)目标导向与环境创设

第十一章学习迁移

1.迁移分类:

①正迁移与负迁移;②近迁移与远迁移;③水平迁移与垂直迁移;④一般迁移

与特殊迁移

2.迁移理论:

①形式训练说;②共同要素说(桑代克);③概括化理论(贾德);④关系转换

理论(格式塔);⑤认知结构迁移理论(奥苏贝尔)

3.促进学习迁移的教学:

(1)关注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

①原有知识经验的丰富性;②原有知识经验的概括与组

织性;③原有知识经验的可利用性

(2)教学内容与教学过程的选择与安排:

①精选教材内容;②合理组织教学内容;③科

学安排教学过程

(3)教授学习方法

第十二章学习策略

1.典型的学习策略:

(1)认知策略:

①复述策略:

及时复习;整体复习与分散复习相结合;理解性学习;多

种感官参与;形式多样化;画线

②精细加工策略:

记忆术(谐音、歌谣,关键词法,地点法);深度加工

(做笔记,利用已有知识,生成性学习)

③组织策略:

列提纲;利用图或表格;写概要

(2)元认知策略:

①元认知:

知识;体验;监控

②元认知策略:

计划策略;监控策略;调节策略

(3)资源管理策略:

①时间管理策略;②学习环境管理;③寻求资源策略

第十三章学习理论

1.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1)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巴甫洛夫);

(2)华生的行为主义观点;(3)桑代克的尝试

错误说;(4)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强化(正强化、负强化;消退);(5)班杜拉

的社会学习理论

2.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1)苛勒的顿悟说;

(2)托尔曼的符号学习理论;(3)布鲁纳的认知发现学习理论:

学习观:

学习的实质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学习包括获得、转化、评价②教学观:

学的目的在于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提倡发现学习;教学原则;(4)奥苏贝尔的有意义

接受学习理论

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1)基本观点:

①知识观:

知识不是对现实的纯粹客观的反映,只不过是人们对客观世

界的一种解释、假设或假说,随着人们认识程度的深入而升

②学习观:

学习是又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学习不是被动的接受信

息,而是主动的构建知识的意义

③教学观:

教学不能无视学习者已有知识经验,不能强硬的“填灌”,而

要把原有知识作为生长点,引导学生主动构建新知识

(2)应用:

①支架式教学;②探究学习;③情境学习;④合作学习

4.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罗杰斯)

人本主义认为成长源自于个体自我实现的需要;教育要培养“躯体、心智、情感、精神、

力融会一体”的人;以学生为中心

模块五中学生心理发展

第十四章中学生的心理发展

1.心理发展的矛盾性:

①闭锁性与开放性并存;②自尊性与自卑性并存;③批判性与创造性

存;④独立性与依赖性并存;⑤稳定性与可塑性并存;⑥青春期冲动

性与压抑性并存

2.中学生认知发展特点:

(1)感知觉发展特点

(2)记忆发展特点:

①记忆的容量日益增大,短时记忆广度接近成人;②对直观形象的

材料记忆要优于抽象材料,对图形记忆要优于词语;③有意记忆占

主导地位;④理解记忆成为主要手段;⑤抽象记忆占主导地位

(3)思维发展特点:

①抽象逻辑思维逐渐占据主导地位,并随着年龄的增长日益成熟

②形式逻辑思维逐渐发展,在高中阶段处于优势

③辩证逻辑思维迅速发展

(4)语言发展特点:

①对字词概念的理解逐渐能把握本质

②对语法结构的掌握逐渐丰富

③语言表达能力迅速提高

(5)注意发展特点:

①注意的目的性逐渐增强并趋于成熟;②注意品质不断改善

3.中学生情绪的特点:

(1)情绪的自主性;

(2)丰富性;(3)跌宕性;(4)两极性(简单与

复杂;强与弱;波动与稳定;微妙的隐蔽性)

4.情绪调节方法:

(1)敏锐的觉察情绪:

①了解自己的个性特征;②了解自身成长经历及早

期经验;③反思自己的情绪状态

(2)和平接納情绪

(3)正确调整情绪:

①宣泄;②转移;③调整认知功能;④积极自我暗示

(4)有效表达情绪

(5)保持和创造快乐情绪

5.人格系统:

①知—情—意系统;②心理状态系统;③人格动力系统(兴趣、动机、需要、

价值观、世界观;④心理特征系统;⑤自我调控系统

6.人格特点:

整体性、独特性和共同性、稳定性和可变性、社会性和生物性

7.人格的影响因素:

①遗传与生理;②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③家庭;④自我

8.人格的主要理论:

弗洛伊德(自我、本我、超我);埃里克森十分注重个人与环境的交互

作用对人格的影响,认为人格是在个体与环境不断相互作用中发展成长

起来的

9.性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①加强教育,理解性生理和心理的变化;②更新理念,认识异性

交往的意义;③指导行为,让学生能正确的处理性冲动、恰当地

与异性交往

模块六中学生心理辅导

第十五章中学生心理辅导

1.心理健康的标准:

①智力正常;②情绪适中;③品质健全;④人格稳定协调;⑤自我意

识正确;⑥人际关系和谐;⑦社会适应良好;⑧心理特点符合年龄特征

2.中学生发展性心理问题:

(1)自我概念发展问题

(2)人际交往问题:

①交往的主动性不足;②人际间的亲密性和信任度不高,缺乏真诚

的沟通;③异性交往存在困扰;④与父母、老师缺乏互相理解与平

等交往

(3)学业发展问题:

①学习动力问题:

为他人而学;体会不到学习的乐趣;逃避学习

②学习能力问题:

学习无计划;不会科学地利用时间;不求甚解,

死记硬背;不能形成知识结构;不会听课;不会阅读;抓不住重点

和难点

3.中学生的障碍性问题:

(1)抑郁症:

目光垂视、呆滞无神,表情冷漠、易激怒,敏感,哭闹,好发脾气,焦躁

不安,厌倦、胆小、羞怯、孤独、注意力不集中,易受惊吓

(2)恐惧症

(3)焦虑症:

考试焦虑:

①认知上以担忧不安为特征的、由消极的自我评价或他人评价所形成的意

识体验

②生理上同自主神经系统活动增强相联系的特定的情绪性反应,如心率加

快、呼吸加剧,肠胃不适,多汗、尿频,头痛、失眠等

③行为上通过防御或逃避所表现出来的一定的行为方式

(4)强迫症

(5)网络成瘾

4.心理辅导的内容:

①学习辅导;②人格辅导;③生活辅导;④生涯辅导

5.心理辅导的主要方法:

(1)行为改变技术:

强化法;系统脱敏法

(2)认知疗法:

①认知疗法的四个过程(建立求助的动机;适应不良性认知的矫正;在处

理日常生活问题的过程中;改变有关自我的认知)

②阿尔波特·埃利斯的理性情绪疗法:

ABC理论(A.诱发事件;B.代表

当事人在遇到诱发事件后产生的信念;C当事人的情绪和行为结果

非理性信念三个特征:

“绝对化要求”“过分概括”“糟糕至极”

(3)来访者中心疗法(马斯洛、罗杰斯)

原则:

真诚、接納、共情

(4)团体辅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