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体系的演变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184824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1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际体系的演变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国际体系的演变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国际体系的演变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国际体系的演变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国际体系的演变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国际体系的演变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4页
国际体系的演变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4页
国际体系的演变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4页
国际体系的演变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4页
国际体系的演变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4页
国际体系的演变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4页
国际体系的演变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4页
国际体系的演变Word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4页
国际体系的演变Word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4页
国际体系的演变Word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4页
国际体系的演变Word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4页
国际体系的演变Word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4页
国际体系的演变Word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4页
国际体系的演变Word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4页
国际体系的演变Word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4页
亲,该文档总共3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国际体系的演变Word格式.docx

《国际体系的演变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际体系的演变Word格式.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国际体系的演变Word格式.docx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这个和约削弱了哈布斯堡王朝的统治,使德意志完全成了地理概念。

意大利各邦仍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

法国得到通向德意志的战略通道,实力大增,为后来称霸欧洲打下基础。

瑞典获得波罗的海和北海沿岸重要港口,成为北欧强国。

和约在欧洲大陆建立了一个相对均势状态的格局。

但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所形成的均势格局并非是“一种神圣的稳定局面。

事实上,各国的兴衰更替以一种令人目眩的速度进行着”。

到18世纪未时,就已经有许多曾经的大国衰落了。

格局体系的意义

虽然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建立的均势并不巩固,但和约确定了以平等、主权为基础的国际关系准则。

并在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签订后长达几百年的时间里依然是解决各国间矛盾、冲突的基本方法。

但是这些体系和国际组织的基本原则,都没有超出威斯特伐利亚和约规定的国家主权和平等的范围。

因此,近现代国际关系的发展并没有超越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原则的内容。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是近现代国际关系的奠基石,完全适应近现代国际关系的发展。

总之,和约作为欧洲中世纪与近代史时期之交的第一个多边条约,是“国际法发展过程中的一块重要里程碑”,它即是是近代国际法的实际源头,又是国际关系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6、“古典外交”(classicaldiplomacy)的特征

权力政治

远离公众

灵活性

国家利益/王朝利益

7、路易十四的争霸LouisXIV1638-17151661年亲政

四次战争

1.遗产继承战争(1667-68)

2.荷兰战争(1672-1678)

3.九年战争(1688-1697)

4.西班牙继承战争(1701-1713/14)

8、俄罗斯的崛起

彼得大帝(1672-1725)

9、关于国家力量的克莱因公式

•由美国学者雷·

克莱因(RayS.Cline,1918-1996)1970年代提出

•Pp=(C+E+M)×

(S+W)

•也即:

一国的可感知力量[Pp,perceivedpower]=(有形实体[C,criticalmass,population+territory]+经济实力[E,economiccapability]+军事实力[M,militarycapacity])×

(战略目标[S,strategicpurpose]+贯彻国家战略的意志[W,willtopursuenationalstrategy])

10、现代英国的崛起

清教革命1640-1648

光荣革命(1688)

•英国崛起的因素

1.宪政

2.财政

3.海军

4.战略

1.新航路开辟后,海运贸易中心从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英国处于大西洋航线的中心线上,海运便利。

2英国由于手工业的迅速发展,盛行圈地运动,为当时英国手工业提供物质基础

3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前,正处于伊丽莎白一世统治时期,实行较开明的经济政策,新贵族与资产阶级利益受到保障,女王当时也参与了英国东印度公司的股份。

4由于英国海运业迅速发展,打败了西班牙无敌舰队,直接攫取了海上运输贸易霸权。

11、18世纪欧洲国际关系的主要线索

1.法奥之间传统敌对的继续(1755年前)

2.英、法、西在海外殖民地的角逐

3.普奥争雄德意志的斗争

4.奥西在意大利的争斗

5.俄奥普争夺对波兰控制权的斗争

6.俄奥对土耳其的领土掠夺。

12、18世纪的大规模战争

1.西班牙继承战争(1701-1713/14)

2.北方大战(1700-1721)

3.波兰王位继承战争(1733-1736)

4.俄奥土战争(1736-1739)

5.奥地利继承战争(1740-1748)

6.七年战争(1756-1763)

7.俄土战争(1768—1774)

8.美国独立战争(1776—1783)

9.俄奥土战争(1787—1792)

13、美国革命

•1775年4月列克星敦战斗

•1775年12月迪安秘密出使法国

•1776年7月独立宣言

•1776年11月大陆会议派遣富兰克林正式出使法国

•1777年10月萨拉托加战役

•1778年2月《法美同盟》签订,英法正式开战

•1779年5月西班牙参战

•1780年2-8月武装中立同盟

•1780年12月荷兰参战

•1781年10月约克镇战役

•1782年11月美英秘密媾和

•1783年9月《巴黎和约》

14、法国革命与维也纳会议

1.革命时期与督政府时期(1789.7--1799.11)

2.拿破仑辉煌时期(1799--1808)

3.拿破仑帝国的崩溃(1808--1814/15)

15、革命的开始

•1789.7.14攻占巴士底狱

•1789.8.26《人权宣言》,斐扬党执政

•1791年6月发棱事件

•1792年3月奥地利对法国宣战,8月,普鲁士等国加入对法国战争

•1792年9月20日瓦尔密战斗

•9月22日法兰西(第一)共和国成立,吉隆特党执政

•1793年1月处死路易十六

•1793年2月第一次反法同盟建立(英、奥、普、俄、西班牙等欧洲各国)

•1793年5月--1794年7月雅各宾派执政

•1794年7月--1799年11月督政府(Directory)时期

16、革命法国的战争

•战争性质(意识形态色彩,“给宫廷以战争,给茅舍以和平”)

•新的战争形式(总体战,LazareCarnot)

•对外战略目标(天然疆界、重获殖民地、建立附庸国)

•1797年的胜利

•拿破仑远征埃及(1798-99)

17、拿破仑帝国的崩溃

•拿破仑失败的必然性:

称霸野心

•具体错误半岛战争(1807-1813)、侵俄战争(1812)

18、维也纳会议

维也纳会议是从1814年9月18日到1815年6月9日之间在奥地利维也纳召开的一次欧洲列强的外交会议。

这次会议是由奥地利政治家克莱门斯·

文策尔·

冯·

梅特涅提议和组织的。

其目的在于重划拿破仑战败后的欧洲政治地图。

会议的主要目的是:

恢复拿破仑战争时期被推翻的各国旧王朝及欧洲封建秩序,防止法国东山再起,战胜国重新分割欧洲的领土和领地。

维也纳会议经常受到19世纪和现代历史学家的批评。

它忽略了民族主义和自由主义的趋势,低估了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对政治和社会保障的要求,间接促成日后欧洲的革命浪潮;

并且牺牲许多小国利益以保持大国的势力均势及恢复欧洲旧有秩序,而所谓的欧洲协调合作常规架构目的也只是在欧洲大陆建立一个顽固的保守系统。

事实上,英国辉格党反对党在会议结束时就已经提出了这些批评。

维也纳会议成为了通过压制法国大革命所提出的自由主义和民权来换取和平和稳定的保守系统的一部分。

19、美国内战(1861-1865)

20、欧洲结盟体系

21、克里米亚战争

在1853年10月20日因争夺巴尔干半岛的控制权而在欧洲大陆爆发的一场战争,是拿破仑帝国崩溃以后规模最大的一次国际战争,奥斯曼帝国、英国、法国、撒丁王国等先后向俄罗斯帝国宣战,战争一直持续到1856年才结束,以俄国的失败而告终,从而引发了国内的革命斗争。

"

克里米亚战争显示出农奴制俄国的腐败和无能”(列宁语)。

沙皇的失败,使它的君主专制制度在国内外威信扫地,加速了1859—1861年革命形势的到来,促进了农奴制危机加深并走向崩溃。

虚幻的和平: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1919—1945)

(一)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

1.欧洲的危机和第一次世界大战

(1)战争的起因

——欧洲均势体系的失衡

欧洲国际体系的特征:

·

单元:

主权民族国家

自主运行

结构:

势力均衡。

主权民族国家;

大国力量均衡;

共识与规范;

制衡者英国

——帝国主义殖民争夺

——欧洲结盟体系

两大阵营:

协约国(俄,英,意,法),同盟国(德,土,奥)

——泛斯拉夫主义

欧洲的“火药桶”1914年的巴尔干

(2)导火索和战争的爆发

弗朗茨·

斐迪南大公,萨拉热窝刺杀

(3)战争进程:

西线战事:

凡尔登战役,1916.2

索姆河战役,1916.7

东线战事:

“加里波第灾难”,1915

殖民地战线:

印度的锡克教士兵

非洲的战事

美国参战

战争伤亡

长达四年零三个月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的一次空前浩劫。

直接和间接卷入这场战争的有30多个国家,交战双方动员的兵力达897个师,7340余万人,死于战场的约1000万人,受伤的约2000万人,兵燹祸及人口13亿以上,约占当时世界人口的75%。

思考题:

1、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起因是什么?

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国家向其终极阶段,即帝国主义过渡时产生的广泛的不可调和矛盾、亚洲,非洲,拉丁美洲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基本上被列强瓜分完毕,新旧殖民主义矛盾激化、各帝国主义经济发展不平衡,秩序划分不对等的背景下,为重新瓜分世界和争夺全球霸权而爆发的一场世界级帝国主义战争。

1914年6月28日(塞尔维亚国庆),奥匈帝国皇储费迪南大公夫妇在萨拉热窝视察时,被塞尔维亚青年加夫里若·

普林西普枪杀。

成为第一世界大战的导火线。

2、我们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教训中能够得到什么启示?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非正义的帝国主义之间的战争,给全世界各国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的灾难,同时也带来了科技上的一大进步,是各国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以及军事等许多方面大大加强,同时一战加快了人权实现的步伐。

民族国家的纷纷建立是这次战争带给人类的最大成果。

在此背后的民族意识的形成、民族观念的勃发,可以说是历史赐予其最好的机会,战后国际秩序的重建。

各国间发生争吵和用武力来解决这些争吵会导致苦难,两者都会造成不成比例的损害;

作出的崇高努力只能获得少得可怜的奖励;

战争胜利的景象转瞬即逝;

复兴却是长期而缓慢的;

进行大胆的冒险十分可怕;

命运在千钧一发间靠掷硬币作出决定。

厄运靠机缘巧合来求摆脱,这太危险,人们应该从所有这一切中吸取教训,懂得如何防止再次爆发大战是全人类关注的头等大事。

战争至少已被抹去魅力的光环。

不再会有亚历山大、凯撒和拿破仑率领军队走向胜利,在战场上骑着战马分担士兵的艰险,在几个关键时刻用非凡的势态决定帝国命运的场景了。

因为在将来,统帅们将坐在司令部里被参谋人员包围着,像在政府机构的办公室里一样安全、平静和沉闷,而在电话线的另一端,成千上万的战斗人员正在被机械化武器屠杀或窒息。

我们曾见过最后一批伟大的司令官,他们也许在下一次大战开始前就已不存在了。

下一次战争可能是一场屠杀妇女、儿童和平民的竞赛,胜利女神将在惨淡的婚礼上下嫁给组织了一场最大规模的屠杀竞赛的勤奋的英雄。

2.巴黎和会(1919.1.18-6.28)与《凡尔赛和约》

(1)大国的目标

•随着同盟国的崩溃,战争结束.

•协约国并不清晰的战后计划

美国总统威尔逊

美国总统威尔逊似乎控制着整个局势。

因为:

–美国在大战中损失最小,在战胜国中最为强大;

–威尔逊受到普通欧洲民众的欢迎,被称为“新世界的先知”;

–美国具有影响英国和法国的经济力量。

–威尔逊提出著名的“十四点计划”(1918.1.8),规划战后美国式的世界秩序蓝图。

–他坚持所谓“理想主义”意识形态和两条基本原则:

–国际主义

–民族自决。

法国总理克里孟梭

•这位法国总理虽然年迈但意志坚定,绰号“老虎”

•他完全同意福煦元帅和军方的意见,即法国所需要的是一个向德国复仇的和平。

英国首相劳合-乔治

•这位来自威尔士的政治家极富演说天才并是一位杰出的思想家。

•他不愿为英国政府承担明确具体的责任。

•他的绰号是“山羊”,因为他似乎善于从一个个危险的地方跳开而不失去自己的身体平衡。

意大利总理奥兰多

•克里蒙梭给奥兰多起的绰号是“啜泣者”。

•由于在国内的政治支持下降,他的谈判地位先天不足。

•《凡尔赛条约》签署之前他被迫辞职。

未与会的领袖

德国总理艾伯特,列宁

•战败国的代表没有参加和会,这具有重大的后果。

•德国和苏俄没有受到邀请。

(2)会议议题

•和会开始时的主要问题是没有一个议程。

•与会者不知道首先要讨论什么问题。

•没有两个国家有着同样的重点。

国际联盟

•威尔逊执着于建立国际联盟(LeagueofNations)的设想。

•克里蒙梭和劳合-乔治利用这一点操纵威尔逊。

•他们接受了原则以此换取他们所希望的条款。

德国问题

•当然,和会最重要的议题是如何处理德国的问题。

•某些问题易于处理,但很多问题非常棘手。

•战争罪责和赔偿问题十分重要。

第231条:

战争责任

•和约的第231款是“战争责任条款”,它确实激怒了德国人。

•然而,为了证明战争赔偿的正当性,它是必要的。

.

战争赔偿

•普法战争后德国曾迫使法国支付赔款。

•法国和比利时特别坚持德国应该赔偿战争的损失。

德国的城市毕竟没有受到破坏,而法国北部和比利时的弗兰得斯地区成了一片废墟。

领土割让

威尔逊赞成结束殖民地的分割和获取,并支持“委任统治制度”(mandatesystem),它规定,“文明国家”可以统治殖民地,直到他们能够管理自己

中国山东问题

(3)评价:

积极的评价

•民族自决原则得到了最大限度的维护。

•民族主义和民主得到了最大限度的鼓励。

•《凡尔赛和约》不如1918年德国强加给苏俄的条约严苛。

•《凡尔赛和约》只是暂时性的削弱了德国的势力,为以后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埋下祸根。

自由派对条约的解释

•《凡尔赛和约》违背了威尔逊的“十四点计划”的原则。

•如果劳合-乔治和克里蒙梭能与威尔逊合作,一个持久的和平还是能够实现的。

•美国应该批准和约。

马克思主义者对条约的解释

•《凡尔赛和约》以及其他条约是帝国主义不可避免的结果。

•美国所主张的“门户开放”政策只是美国谋取世界经济霸权的阴谋。

•国际联盟只是保证美国海外经济渗透需要的一个机制。

•和约的主要目的是遏制共产主义和防止它的扩散。

保守派对条约的解释

•威尔逊是一个愚蠢的理想主义者。

•他没有正视削弱德国实力的现实需要,应对德施加足够强大的限制以阻止它的复活。

•他误解了德国的想法,认为战败国会放弃复仇。

民主从来不能保证和平。

•威尔逊的民族自决要求导致了欧洲的巴尔干化。

•英国对欧洲的承诺是一种威胁英帝国安全的危险而不必要的举动。

结论

•无论怎样解释和约,它确实建立起了之后十多年的国际体系框架。

•欧洲或者设法使之发挥作用,或者需要建立一个新的体系。

•不幸的是,美国没有为新出现的欧洲安全结构承担自己的责任。

凡尔赛体系:

作用

首先,凡尔赛体系改变了欧洲的政治格局。

奥匈帝国解体:

奥匈分立;

捷克斯洛伐克、南斯拉夫建立;

原奥匈帝国领土的一部分割给意大利,一部分归还波兰。

德国的疆界重新划分。

其次,凡尔赛体系改变了中东的政治格局。

奥斯曼帝国丧失了更多的领土和领地,只留有欧洲的伊斯坦布尔和亚洲的小亚细亚,成为单一的民族国家。

再次,重新瓜分殖民地。

德国的海外殖民地、奥斯曼帝国的属地,由战胜国以“委任统治”的形式加以瓜分。

总之,凡尔赛体系在英法占主导地位,惩治德国为首的战败国,宰割弱小民族的基础上,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中东和非洲统治的新秩序。

维系凡尔赛体系的国际机构是英法控制的国际联盟。

隐含矛盾

在这一体系下,战胜国之间的矛盾,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的矛盾,资本主义国家与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资本主义国家与被压迫国家,被压迫民族之间的矛盾,不仅依然存在,而且继续发展

3.华盛顿体系与东亚秩序

华盛顿会议

目的:

协调美、日等国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矛盾

时间:

1921~1922年

操纵国:

英美日

内容:

①《四国条约》1921.12.13

(《关于太平洋区域岛屿属地和领地条约》)

废止《英日同盟条约》

②《五国海军协定》1922.2.6

1919年海军力量对比(舰艇总吨位):

英国:

239万吨;

美国:

146万吨;

日本:

82万吨。

英国放弃“双强标准”,开始丧失海上优势,美国取而代之

③《九国公约》

第一条除中国外,缔约各国达成协定:

(一)尊重中国之主权与独立,及领土与行

政之完整;

……

(三)……设立并维持各国在中国全境之商务实业机会均等之原则;

(四)不得因中国状况,乘机营谋特别权利,而减少友邦人民之权利,并不得奖许有害友邦安全之举动。

《解决山东悬案大纲》(1922.2.4),中国收回了在山东的主权和权益

影响:

①构建了华盛顿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国家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国际秩序。

②建立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维系了一战到二战其间的国际关系。

在这其间,资本主义世界的主要矛盾也在发生着变化:

主要矛盾由英美争夺世界领导权演变为30年代世界反法西斯力量与法西斯扩张之间的矛盾。

美国凭借其世界经济领导地位参与许多重要的国际事务的解决、并起到决定支配作用,从而代替英国成为资本主义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

资本主义世界由“英国时代”走进“美国世纪”,第二次世界大战使这一转变成为无法更改的现实。

(二)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瓦解

1.体系的潜在挑战者——德国

德国实力的重新增长

如何才能维护凡尔赛体系的稳定?

(1)美国的支持:

与英法共同维持欧洲均势?

美国国会否决《凡尔赛条约》,美国退回孤立主义

道威斯计划(THEDAWESPLAN)1924-1930

(2)英法采取强硬态度,从一开始就要求德国严格遵守《凡尔赛条约》?

法国有心无力

英国的欧陆均势

罗迦诺会议与《罗迦诺条约》(1925年)

(3)英法苏结成联合阵线,共同制德?

英法对苏联的猜疑

热那亚会议,1922

(4)德国接受《凡尔赛和约》的安排?

履行和约派与拒绝和约派的斗争

“和平修约”?

2.法西斯主义的兴起对体系的挑战

(1)法西斯主义的兴起

德军进军莱茵兰非武装区1936.3

(2)30年代的战争危机

日本侵略中国东北

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

•1894~1896年意大利曾侵略过埃塞俄比亚,但结果失败,被迫在和约上签字,承认埃塞俄比亚是独立国家。

•英、法、美推行绥靖政策

•1936年5月5日,首都亚的斯亚贝巴沦陷,皇帝海尔·

塞拉西流亡英国。

5月9日意大利宣布把埃塞俄比亚并入意大利。

随后,埃塞俄比亚、厄立特里亚和意属索马里联合为意属东非。

西班牙内战,1936-1939

•西班牙共产党为争取工人阶级的统一和建立反法西斯统一战线而进行斗争,建立了西班牙人民阵线。

•1936年2月16日举行大选,人民阵线取得了巨大胜利,成立了共和国政府.佛朗哥等人发动反对共和国的叛乱,西班牙内战爆发!

•德意武装干涉,原来的内战变成了一场西班牙人民反对法西斯侵略的民族战争。

•英、法等西方大国推行所谓的“不干涉政策”

•1939年3月28日,马德里陷落。

西班牙共和国被扼杀了。

德、意、日法西斯的结盟

•1.德、意在协同武装干涉西班牙过程中于1936年10月24日签订共同协定,商定加强在对外侵略过程中的合作,形成“柏林—罗马轴心。

•2.1936年11月25日,又以反苏反共为招牌,德日缔结《反共产国际协定》,结成反动同盟。

•3.1937年意大利也加入这一协定,德意日三国轴心正式形成。

•从此法西斯国家依仗联盟,更加有恃无恐地扩大侵略战争,世界大战迫在眉睫!

(3)国联“新秩序”的幻灭

3.走向大战

德国吞并奥地利,1938.3

“慕尼黑协定”(1938.9.30):

英法的绥靖政策

“绥靖政策”不仅没有避免二战的爆发,反而助长了法西斯侵略气焰,使英国乃至世界人民深受灾难。

英国首相尼维尔·

张伯伦

•实力基础:

实力下降,畏战求和

•社会基础:

欧洲普遍的和平主义

•战略考虑:

祸水东引

德军入侵捷克斯洛伐克,1939.3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1939.8.23

对条约的评价:

1、苏联的英明决策,利用西方矛盾的典范?

摆脱首先面临战争的困境;

使“祸水东引”失败;

打乱了日本的侵苏计划

2、背离国际主义原则,是民族利己主义?

3、利大于弊:

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不得已选择,但对法西斯斗争有消极影响?

4、得不偿失:

匆匆签约是下策?

•签约前苏联是否面临德国首先进攻和德日夹击?

•苏联与英法结盟的可能性是否存在?

•是否直接导致德国进攻英法?

是否推迟了苏德战争?

(三)二战同盟国外交对体系更迭的影响

1.第二战场:

涉及战后势力范围的划分?

2.卡萨布兰卡会议(1943.1)确定无条件投降原则

3.百分比协定划分在巴尔干的势力范围?

百分比协定,1944.10

苏联

西方国家

罗马尼亚

90%

10%

希腊

保加利亚

75%

25%

南斯拉夫

50%

匈牙利

4.德国的分区占领:

德国的分裂?

•德黑兰会议,1943.11-12

•雅尔塔会议,1945.2

•波茨坦会议,1945,7-8

第五讲雅尔塔体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