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基复习提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188305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31.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基复习提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马基复习提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马基复习提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马基复习提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马基复习提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马基复习提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8页
马基复习提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8页
马基复习提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8页
马基复习提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8页
马基复习提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8页
马基复习提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8页
马基复习提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8页
马基复习提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8页
马基复习提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8页
马基复习提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8页
马基复习提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8页
马基复习提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8页
马基复习提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8页
马基复习提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8页
马基复习提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8页
亲,该文档总共2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马基复习提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马基复习提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基复习提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马基复习提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2、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内容是什么?

(P29)

包括两个方面:

①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

意识和物质、思维和存在,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

②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我们关于我们周围世界的思想对这个世界本身的关系怎么样?

我们的思维能不能认识现实世界?

我们能不能在我们关于现实世界的表象和概念中正确地反映现实?

3、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是什么?

①对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问题的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②对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的回答,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4、什么是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P30)

辩证法:

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世界,认为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

形而上学:

主张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问题,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和作用。

5、什么是物质和意识?

(P31)

物质:

物质是标志客观存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存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意识:

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

6、怎样认识和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物质观的理论意义?

(P32)

①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与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②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批判了不可知论。

③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④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7、为什么说世界统一于物质?

(P34)

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在内的整个世界,其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8、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有什么方法论意义?

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社会活动也是物质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

人们的实践活动依赖于客观世界,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制约着人的实践活动。

我们通过实践改造世界,就是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通过一定的物质手段作用于客观世界。

世界统一于物质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

9、实践的概念、特点和基本形式是什么?

(P35-36)

概念:

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

特点:

物质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基本形式:

物质生产实践、社会政治实践、科学文化实践。

10、为什么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社会生活实践性的表现)?

(P39)

①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②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③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11、规律及其特点是什么?

(P40)

规律:

揭示的就是事物运动发展中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①规律是事物的本质的联系。

②规律是事物的必然联系。

③规律是事物的稳定联系。

④规律是客观的(根本特点)。

12、什么是意识能动作用(意识能动性)?

(P41)

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

13、意识能动作用的表现有哪些?

①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②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③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④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14、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是什么?

(P42)

①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②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15、联系的概念、特点(普遍联系原理)是什么?

(P44-45)

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①联系具有客观性。

②联系具有普遍性。

③联系具有多样性。

16、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有什么方法论意义?

(P45)

马克思主义关于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要求人们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开放性观念,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

17、什么是发展、新事物和旧事物?

(P46)

发展:

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新事物:

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

旧事物:

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

18、新事物为什么必然战胜旧事物?

第一,就新生事物与环境的关系而言,新事物之所以新,是因为有新的结构和功能,它适应已经变化了的环境和条件;

旧事物之所以旧,是因为它的各种要素和功能已不适应环境和客观条件的变化,走向灭亡就成为不可避免的。

第二、就新事物与旧事物的关系而言,新事物是在旧事物的“母体”中孕育成熟的,它既否定了旧事物中消极腐朽的东西,又保留了旧事物中合理的、仍然适应新的条件的因素,并添加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

19、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P47)

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

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

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20、什么是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

(P48)

同一性:

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

斗争性:

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21、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是什么?

二者是相互联结、相辅相成的,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同一性也没有斗争性。

在事物的矛盾中,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22、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各是什么?

第一、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在矛盾双方中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发展为条件。

第二、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发展。

第三、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

第一、矛盾双方的斗争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竞长争高,此消彼长,造成双方力量发展的不平衡,为对立面的转化、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

第二、矛盾双方的斗争,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渡的决定力量。

23、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是什么?

(P50)

矛盾的普遍性即面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

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的矛盾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离开共性的个性。

24、什么是质、量、度、量变和质变?

(P51)

质:

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

量:

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等可以用数量关系表示的规定性。

度:

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即事物的限度、幅度和范围。

量变:

事物数量的增减和组成要素排列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性的不显著变化,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的连续性。

质变:

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和连续性的中断。

25、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是什么?

①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②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③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

26、什么是肯定因素、否定因素?

肯定因素:

维持现存事物存在的因素。

否定因素:

促使现存事物灭亡的因素。

27、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P51-52)

第一、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

第二、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

第三、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

第四、辩证否定的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28、什么是否定之否定规律?

(P52)

事物的辩证发展过程经过第一次否定,使矛盾得到初步解决。

而处于否定阶段的事物仍然具有片面性,还要经过再次否定,实现对立面的统一,使矛盾得到解决。

事物的辩证发展就是经过两次否定、三个阶段,形成一个周期。

29、必然性和偶然性、现象和本质的辩证关系是什么?

(P53-54)

必然性和偶然性:

必然性是事物发展中确定不移的趋势,是由事物的根本矛盾决定的,体现事物发展的本质联系和发展前途。

偶然性是事物发展过程中不确定的趋势,是由事物的非根本矛盾和外部条件引起的,对事物的发展起加速或延缓作用。

两者相联结而存在,必然性寓于偶然性之中,偶然性背后隐藏着必然性,偶然性为必然性开辟道路。

现象和本质:

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本质是事物的内部联系和根本性质。

任何现象都是本质的表现,人们正是通过对事物现象的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认识过程,才揭示出事物的本质,并不断深化对事物本质的认识。

30、矛盾分析法主要包含哪些内容?

(P56-57)

分析矛盾特殊性的方法,“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结合的方法,抓关键、看主流的方法,在对立中把握同一与在同一中把握对立的方法,批判与继承相统一的方法等。

31、辩证思维方法主要有哪些?

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抽象与具体、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等。

32、什么是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

(P57-58)

归纳与演绎:

是人类思维从个别到一般,又由一般到个别的最常见的推理形式。

归纳是从个别事实中概括出一般性结论,是一种由个别性前提过渡到一般性结论的推理形式。

演绎是从一般原理走向个别结论的思维方法,是由一般性原则推导个别结论的推理形式。

分析与综合:

一种更为深刻的思维方法。

分析是在思维中把认识对象分解为各个部分、方面、要素,以便分别加以研究的思维方法。

综合是在把整体分解为各个因素的基础上,再把各个因素组合成一个整体的思维活动。

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1、认识的主体、认识的客体及二者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P64)

认识的主体:

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

认识的客体:

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二者之间的关系:

从根本上是认识关系和实践关系。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不仅仅是认识和被认识的关系,也是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

2、为什么说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对认识决定作用的表现)?

(P65-66)

①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②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③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④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3、什么是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认识的总过程、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P69-73)

①从实践到认识(第一次飞跃)。

②从认识到实践(第二次飞跃)。

③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4、什么是认识过程的两次飞跃?

(P69-71)

第一次飞跃:

从实践到认识。

第二次飞跃:

从认识到实践。

5、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概念和辩证联系是什么?

(P69-70)

感性认识:

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是认识的初级阶级。

理性认识:

是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辩证联系:

①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

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

③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二者的区分是相对的,人们不应当也不可能把它们截然分开。

6、什么是真理的客观性(客观真理)、真理的一元性?

(P73-74)

客观性:

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

一元性:

对于特定的认识客体来说,真理只有一个,它不因主体认识的差别和变化而改变。

7、什么是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P74-75)

绝对性:

真理的无条件性和无限性。

相对性:

真理的有条件性和有限性。

8、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辨证关系原理的内容是什么?

(P75-76)

①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相互渗透和相互包含的。

②具有相对性的真理向具有绝对性的真理转化。

9、把握上述辩证关系原理有什么意义?

(P76)

我们必须反对割裂二者辩证关系的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

实际工作中的教条主义、思想僵化,把马克思主义当成一成不变的公式,到处生搬硬套,是绝对主义的表现;

否定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散布马克思主义“过时论”,是相对主义的表现。

二者都是错误的。

10、真理和谬误的对立统一关系是什么?

(P77)

①真理与谬误是对立的。

②真理与谬误又是相互联系的。

③真理与谬误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11、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P78)

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①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

②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

12、什么是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P80)

确定性:

即绝对性,指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唯一性。

不确定性:

即相对性,指实践对认识真理性的检验的条件性。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1、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什么?

(P95)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2、唯心史观的根本缺陷是什么?

至多考察了人们活动的思想前提,而没有进一步考究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动因和经济根源,因而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前提出发,把社会历史看成是精神发展史,根本否认社会历史的客观规律,根本否认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

3、什么是社会存在?

(P96)

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4、为什么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①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其他一切活动的首要前提。

②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制约着人们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等全部社会生活。

③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的变化发展决定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的更替和发展。

5、社会意识的概念及其构成是什么?

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构成:

个人意识和群体意识、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态、作为上层建筑的意识形态和非上层建筑的意识形态。

6、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是什么?

(P98)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7、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原理是什么?

(P99)

①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完全同步性和不平衡性。

②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

③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

8、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原理对加强自身思想道德修养有什么指导意义?

(自己理解和发挥)

社会意识包括社会一切人的意识和观念。

社会意识独立性原理在每个国家都有不同的理解。

我们国家的社会意识,应该是建立在社会主义观念基础上的,独立性应该侧重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精神的方面发展。

这会使人的自身具有更高的政治觉悟。

但人的思想道德修养,又具有社会意识本身带有的独特性,就是人们认同的潜在惯例规则。

人如果在社会意识上有错误的理解,那么更该纠正了。

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原理,不会受到其他错误思想观念的感染误导。

这样可以义无反顾的朝着社会主义国家需要的方针进展。

这样的社会意识,不会偏离正确的国家制度意识轨道。

每个国家体制制度都是全体国民经过历史的抉择,全民希望盼望的符合大多数人的意愿,符合国情制定的。

制度的独立性,不会随意让他国践踏,是崇高的,至高无上的,不随个人更变。

9、生产力的概念、特点、结构(构成)是什么?

(P101-102)

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应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

客观现实性、社会历史性。

结构:

劳动资料(劳动手段)、劳动对象、劳动者。

10、生产关系的概念、结构、基础是什么?

(P102-103)

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

狭义的指人们在直接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和产品分配关系;

广义的指人们在再生产的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诸多关系在内的生产关系体系。

基础:

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

11、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是什么?

(P105)

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

①生产力的状况决定一定的生产关系的产生及其变化发展的方向和形式。

②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12、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是什么?

(P105-106)

①在人类思想史上彻底否定了以“道德说教”作为评判历史功过是非的思想体系,第一次科学地确立了生产力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

②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的重要依据。

13、什么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P106)

经济基础:

由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上层建筑:

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

14、政体和国体及其相互关系是什么?

(P108)

政体:

统治阶级实现其阶级统治的具体组织形式,即政权构成形式。

国体:

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它表明国家政权掌握在哪个阶级手里,哪个阶级是统治阶级,哪个阶级是被统治阶级。

相互关系:

国体决定政体,政体服从于国体;

政体为国体服务,并对保证国家的性质起重要作用。

但是,在二者的关系上也有复杂的情形,同一国体的国家可能采取不同的政体,而不同国体的国家有可能采取相同的政体。

15、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什么?

(P108-109)

即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作用的矛盾运动规律。

①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是辩证统一的。

②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③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16、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有什么现实意义?

(P109-110)

在当代中国,深入理解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必须正确把握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过程中的利益关系,并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完善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以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同时,加快上层建筑领域的改革。

生产关系的实质是人们的物质利益关系。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保护,从根本上说就是为了保障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利益。

所以,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积极稳妥地推进上层建筑领域的改革和发展,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

17、什么是社会形态及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P110)

社会形态:

是关于社会运动的具体形式、发展阶段和不同质态的范畴,是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社会形态包括社会的经济形态、政治形态和意识形态,是三者的历史的、具体的统一。

统一性:

依据社会关系的不同性质,社会历史可划分为五种社会形态【原始社会、奴隶制社会、封建制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其第一阶段是社会主义社会)】。

这五种社会形态的依次更替,是社会历史运动的一般过程和一般规律,表现了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

多样性:

有些国家在发展中经历了几种社会形态依次更替的典型过程,也有些国家在发展中超越了一个甚至几个社会形态而跨越式地向前发展;

有些国家在历史发展的一定阶段上社会形态性质不够典型,甚至多种社会形态特征交叉渗透;

有些国家在一定时期由较为落后的社会形态快速跃迁为先进的社会形态,而有些国家的社会形态则长期陷于停滞状态;

即使是同一种社会形态,在不同国家也会显现出不同特点等。

所有这些,体现了社会形态更替形式的多样性。

18、什么是社会基本矛盾?

(P114)

贯穿社会发展过程始终,规定社会发展过程的基本性质和基本趋势,并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根本的推动作用的矛盾。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

19、为什么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P114-116)

①生产力是社会基本运动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

②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一切历史冲突的根源”,决定着社会中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③社会基本矛盾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决形式,并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

20、什么是阶级(P117)?

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大的集团,这些集团在历史上一定的社会生产体系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同生产资料的关系(这种关系大部分是在法律上明文规定了的)不同,在社会劳动组织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因而取得归自己支配的那份社会财富的方式和多寡也不同。

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集团,由于它们在一定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

21、什么是阶级分析方法?

(P119)

是认识阶级社会的科学方法。

运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和阶级斗争观点去观察和认识阶级社会的社会历史现象。

要求全面地、动态地分析阶级状况,分析各阶级的经济地位、政治立场和意识形态,准确把握各阶级之间的关系和阶级力量的对比,把握社会运动和社会生活的脉搏。

22、社会革命的实质、根源是什么?

(P120)

实质:

革命阶级推翻反动阶级的统治,用新的社会制度代替旧的社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视频讲堂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