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一习题模块综合检测2 Word版含答案 2doc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193502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42.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一习题模块综合检测2 Word版含答案 2doc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一习题模块综合检测2 Word版含答案 2doc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一习题模块综合检测2 Word版含答案 2doc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一习题模块综合检测2 Word版含答案 2doc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一习题模块综合检测2 Word版含答案 2doc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一习题模块综合检测2 Word版含答案 2doc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5页
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一习题模块综合检测2 Word版含答案 2doc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5页
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一习题模块综合检测2 Word版含答案 2doc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5页
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一习题模块综合检测2 Word版含答案 2docWord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5页
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一习题模块综合检测2 Word版含答案 2docWord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5页
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一习题模块综合检测2 Word版含答案 2docWord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5页
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一习题模块综合检测2 Word版含答案 2docWord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5页
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一习题模块综合检测2 Word版含答案 2docWord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5页
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一习题模块综合检测2 Word版含答案 2docWord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5页
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一习题模块综合检测2 Word版含答案 2docWord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5页
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一习题模块综合检测2 Word版含答案 2docWord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5页
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一习题模块综合检测2 Word版含答案 2docWord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5页
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一习题模块综合检测2 Word版含答案 2docWord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5页
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一习题模块综合检测2 Word版含答案 2docWord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5页
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一习题模块综合检测2 Word版含答案 2docWord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一习题模块综合检测2 Word版含答案 2docWord下载.docx

《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一习题模块综合检测2 Word版含答案 2doc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一习题模块综合检测2 Word版含答案 2docWord下载.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一习题模块综合检测2 Word版含答案 2docWord下载.docx

“诗至于宋,性情渐隐,声色大开,诗运转关也。

”(《说诗晬语》)重声色的阶段从南朝的宋延续到初唐,一方面丰富了表现技巧,另一方面也建立起严密的格律,到盛唐,性情与声色完美地统一起来,遂达到了诗歌的高潮。

但是性情与声色的统一毕竟不能维持多久。

盛唐半个世纪一过,二者便又开始分离。

重性情的,声色不足;

求声色的,性情不完。

此后二者统一的诗作虽然不少,但能以二者的统一维持一个时代的再也没有了。

中国诗歌史总的看来是辉煌灿烂的,但其顶峰也不过只有这么一个盛唐,半个世纪而已。

1.下列对中国诗歌自身的“调节功能”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调节功能”是指历久不衰的中国诗歌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求变的一种特性。

B.语言形式的调节功能体现在不断形成新的诗句节奏:

五七言取代了四言。

C.语言形式的调节功能还体现在格律的逐渐严密化:

格律体取代了自由体。

D.调节功能还体现在性情与声色的交互作用,从而使中国诗歌呈现出不同的风貌。

解析:

选C。

“格律体取代了自由体”有误。

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随着《诗经》时代的结束,人们由此感觉到二二节奏的四言诗越来越僵化。

B.明代陆时雍和《文心雕龙·

明诗篇》都指出了两代诗风的嬗递发生在陶渊明和谢灵运之间。

C.中国诗歌没有从五七言发展成九言,是因为九言读起来呼吸急促,诗行不容易建立起来。

D.晋宋之间,诗歌转变主要表现在从重写意到重摹象,从启示性语言转向写实性语言两个方面。

选B。

《文心雕龙》只指出了转变后的状况。

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诗歌之所以能历久不衰,在诗歌创作中保持探索求新的自身调节的状态,是重要原因之一。

B.中国诗歌的发展是从自由体走向格律体,出现各种技巧被自觉运用的同时又重声色,体现了中国诗歌发展的趋势。

C.古诗与近体诗的长期并存,说明在中国诗歌史上对诗歌语言形式层面的追求意义不大。

D.从诗歌的发展来看,性情与声色两者只有完美统一起来,才能真正成就诗歌的灿烂辉煌。

不能因为二者的并存而否定对语言形式的追求对促进中国诗歌繁荣发展的意义。

二、古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侯蒙,字元功,密州高密人。

未冠,有俊声,急义好施,或一日挥千金。

进士及第,调宝鸡尉,知柏乡县。

民讼皆决于庭,受罚者不怨。

转运使黄湜闻其名,将推毂之,召诣行台白事,蒙以越境不肯往。

湜怒,他日行县,阅理文书,欲翻致其罪;

既而无一疵可指,始以宾礼见,曰:

“君真能吏也。

”率诸使者合荐之。

西将高永年死于羌,帝怒,亲书五路将帅刘仲武等十八人姓名,敕蒙往秦州逮治。

至秦,仲武等囚服听命,蒙晓之曰:

“君辈皆侯伯,无庸以狱吏辱君,第以实对。

”案未上,又拜御史中丞。

蒙奏言:

“汉武帝杀王恢①,不如秦缪公赦孟明;

子玉②缢而晋侯喜,孔明亡而蜀国轻。

今羌杀吾一都护,而使十八将繇之而死,是自艾其支体也。

欲身不病,得乎?

”帝悟,释不问。

迁刑部尚书,改户部。

比岁郊祭先期告办,尚书辄执政。

至是,帝密谕之。

对曰:

“以财利要君而进,非臣所敢。

”一日,帝从容问:

“蔡京何如人?

”对曰:

“使京能正其心术,虽古贤相何以加。

”帝颔首,且使密伺京所为。

京闻而衔之。

大钱法敝,朝廷议改十为三,主藏吏来告曰:

“诸府悉辇大钱市物于肆,皆疑法当变。

”蒙曰:

“吾府之积若干?

”曰:

“八千缗。

”蒙叱曰:

“安有更革而吾不知!

”明日,制下。

又尝有几事蒙独受旨,京不知也;

京侦得之,白于帝,帝曰:

“侯蒙亦如是邪?

”罢知亳州。

宋江寇京东,蒙上书言:

“江以三十六人横行齐魏官军数万无敢抗者其才必过人今青溪盗起不若赦江使讨方腊以自赎。

”帝曰:

“蒙居外不忘君,忠臣也。

”命知东平府,未赴而卒,年六十八。

(节选自《宋史·

侯蒙传》)

【注】 ①王恢:

伏击匈奴,单于察觉而撤军。

汉武帝大怒,曰:

“今不诛恢,无以谢天下!

”②子玉:

楚成王时为令尹。

晋楚城濮决战,楚军败,未遇赦,子玉自杀。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江以三十六人横行/齐魏官军数万无敢抗者/其才必过人/今青溪盗起/不若赦江使讨方腊/以自赎

B.江以三十六人横行齐魏/官军数万无敢抗者/其才必过人/今青溪盗起/不若赦江/使讨方腊以自赎

C.江以三十六人横行齐魏/官军数万无敢抗者/其才必过人/今青溪盗起不若赦江/使讨方腊/以自赎

D.江以三十六人横行/齐魏官军数万无敢抗者/其才必过人/今青溪盗起/不若赦江/使讨方腊以自赎

原文标点:

江以三十六人横行齐魏,官军数万无敢抗者,其才必过人。

今青溪盗起,不若赦江,使讨方腊以自赎。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冠”,古代男子十八岁时举行加冠礼,叫作冠。

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冠”,二十岁才为成年。

B.“进士及第”,指科举时代经考试合格后录取成为进士,科举殿试时的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即状元、榜眼、探花。

C.“郊祭”,犹郊祀。

古代于郊外祭祀天地,南郊祭天,北郊祭地,是儒教礼仪中的主要部分,祭祀对象分为三类:

天神、地祇、人鬼。

D.古人对死的称谓等级森严,“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侯蒙属大夫,故死为“卒”。

选A。

古代男子二十岁成年,行加冠礼,又称“弱冠”,而非十八岁。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侯蒙精于治理,敏于干事。

侯蒙不肯越境禀报工作,转运使黄湜大怒,想借审查工作治侯蒙的罪,却发现无可指责,最后以礼相待。

B.侯蒙善于劝谏,解救大臣。

皇帝派侯蒙到秦州去责罚五路将帅等十八人,侯蒙援引典故,劝皇帝不要处罚他们,皇帝醒悟后不再追究。

C.侯蒙直言评鉴,结怨蔡京。

皇帝叫侯蒙评鉴蔡京,侯蒙认为蔡京心术不正,要不然也是贤相。

蔡京闻知后,心里记恨并报复了侯蒙。

D.侯蒙忠于国事,为君分忧。

侯蒙认识到大面值的钱币流通有弊病,建议改革币值,但又不想引起市场恐慌,所以斥责府库主管官吏并安抚他。

选D。

侯蒙没有“建议改革币值”,也没有“安抚他”,而且说他“认识到大面值的钱币流通有弊病”于文无据。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蒙晓之曰:

”(5分)

译文:

                                      

(2)至是,帝密谕之。

答案:

(1)侯蒙向他们说明:

“你们都是一方的侯伯,无须让狱吏侮辱你们,只管按实情回答。

(2)到这时,皇帝就秘密地告诉他这种情况。

侯蒙回答说:

“因为财利来要求君主提拔自己,这不是臣下所敢做的事情。

侯蒙,字元功,是密州高密县人。

还不满二十岁的时候,就有好的名声,为正义的事情急于奔走,喜好施救有困难的人,有时一天就花掉千金。

考取进士后,调任宝鸡县尉,后来又任柏乡县知县。

百姓打官司都是当庭判决,受罚的人都没有任何怨言。

转运使黄湜听到他的名声,要推荐他,叫他到衙署禀报事情,侯蒙因越过了自己的县境而不肯前往。

黄湜很生气,过些天来到柏乡县,审阅文书案卷,想要推翻已定的案子使他获罪;

查了一会儿,竟没有一点瑕疵可指摘,这才以宾客之礼接见他,说:

“你真是个能干的官员啊。

”黄湜便率领各位使者一起推荐他。

镇守西部的将领高永年被羌人杀死了,皇帝很生气,亲自写了五路将帅刘仲武等十八个人的姓名,命令侯蒙前往秦州逮捕他们治罪。

侯蒙到了秦州,刘仲武等穿着囚服听候命令,侯蒙向他们说明:

”案件判定的结论还没有报上去,又提升他任御史中丞。

侯蒙上奏说:

“当年汉武帝杀了王恢,不如秦缪公赦免孟明;

子玉自缢而死,晋侯高兴,孔明去世,蜀国的地位变轻。

现在羌人杀了我们一个都护,却使十八员将领因此而死,这是自残肢体啊。

想要身体不得病,可能吗?

”皇帝醒悟了,把这件事放在一边,不再追究。

迁任刑部尚书,又改任户部尚书。

近年来郊庙祭祀提前办妥告成,尚书主管政事。

到这时,皇帝就秘密地告诉他这种情况。

”一天,皇帝随便地问:

“蔡京这个人怎么样呢?

”(侯蒙)回答说:

“假使蔡京能够端正自己的心术,即使古代的贤相也比不上他。

”皇帝点头,并且让他暗中探察蔡京的所作所为。

蔡京听说后怀恨在心。

大面值的钱币流通有弊病,朝廷商议贬值十分之七,府库主管官吏报告说:

“各部门都用车装载大面值钱币到店铺买货物,都疑心货币制度要变更。

”侯蒙说:

“我们府库之中有多少贮存?

”官员回答道:

”侯蒙斥责道:

“怎么有变革而我却不知道!

”第二天,法令颁布。

又曾经有几件事侯蒙独自接受圣旨,蔡京不知道;

蔡京探知这些事,告诉皇帝,皇帝说:

“侯蒙也这样吗?

”将侯蒙贬为亳州知州。

宋江进犯京东,侯蒙上书说:

“宋江凭借三十六人横行于山东、河南一带,官军几万人没有敢与他抗衡的,他的才能一定超过常人。

如今青溪的盗贼起事,不如赦免宋江,让他去征讨方腊来赎自己的罪。

”皇帝说:

“侯蒙身居外地却不忘君主,是忠臣。

”命他担任东平知府,还没有上任就死了,终年六十八岁。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夏日游山家同夏少府

骆宾王

返照下层岑,物外狎招寻。

兰径薰幽珮,槐庭落暗金。

谷静风声彻,山空月色深。

一遣樊笼累,唯馀松桂心。

8.请简要赏析“谷静风声彻,山空月色深”。

(5分)

答: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及意境。

“谷静风声彻”一句,从听觉的角度,以山谷之静衬托风声之响,是以静衬动。

“山空月色深”一句,是从视觉的角度,用山的空旷来衬托月色的浓厚。

这两句视听兼具,动静结合,突出了山间空旷、静寂的特点。

“谷静风声彻,山空月色深”这两句用山谷的幽静、空旷衬托风声格外之响与月色分外之浓。

视听兼具,动静结合,突出表现了山间空旷、静寂的美好景致。

9.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和志向?

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6分)

本题考查分析作者的思想情感。

作者运用了借景抒情和直抒胸臆的手法来表达情感。

前三联通过所见所闻营造出幽静空明的山中美景,表达了作者对悠闲惬意的自然生活的喜爱;

尾联“樊笼累”与“松桂心”对比,写出了对仕途凡尘生活的厌倦,“松”是傲霜斗雪的典范,“桂”更以其脱俗之香被历代文人寄寓了高洁幽隐的人格特征。

所以,作者借“松”“桂”的意象表达了追求高洁坚贞、自由闲适的情感和志向。

本诗表达了作者热爱自然之情,追求高洁坚贞、自由闲适之志。

首联从夕照美景吸引作者游兴写起,点明访问山家之由;

颔联写兰径和山家槐庭美景:

幽兰散发阵阵香味,落日透过庭槐洒下斑驳光影,暗示山家主人为高洁隐士;

颈联写山谷幽静空旷、风声之响、月色之浓,呈现出山间特有景致;

尾联直接表达了作者对自由闲适生活、坚贞高洁品格的追求。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商隐《无题》中经常用来赞美老师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李白《望庐山瀑布》中描写瀑布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杜甫《望岳》中点化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 

(2)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3)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

注意:

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

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静寂的园子

巴 金

没有听见房东家的狗的声音。

现在园子里非常静。

那株不知名的五瓣的白色小花仍然寂寞地开着。

阳光照在松枝和盆中的花树上,给那些绿叶涂上金黄色。

天是晴朗的,我不用抬起眼睛就知道头上是晴空万里。

忽然我听见洋铁瓦沟上有铃子响声,抬起头,看见两只松鼠正从瓦上溜下来,这两只小生物在松枝上互相追逐取乐。

它们的绒线球似的大尾巴,它们的可爱的小黑眼睛,它们颈项上的小铃子吸引了我的注意。

我索性不转睛地望着窗外。

但是它们跑了两三转,又从藤萝架回到屋瓦上,一瞬间就消失了,依旧把这个静寂的园子留给我。

我刚刚埋下头,又听见小鸟的叫声。

我再看,桂树枝上立着一只青灰色的白头小鸟,昂起头得意地歌唱;

屋顶的电灯线上,还有一对麻雀在吱吱喳喳地讲话。

我不了解这样的语言。

但是我在鸟声里听出了一种安闲的快乐。

它们要告诉我的一定是它们的喜悦的感情。

可惜我不能回答它们。

我把手一挥,它们就飞走了,留给我一个园子的静寂。

不过我知道它们过一阵又会回来的。

现在我觉得我是这个园子里唯一的生物了。

我坐在书桌前俯下头写字,没有一点声音来打扰我。

我正可以把整个心放在纸上。

但是我渐渐地烦躁起来。

这静寂像一只手慢慢地挨近我的咽喉。

我感到呼吸不畅快了。

这是不自然的静寂。

这是一种灾祸的预兆,就像暴雨到来前那种沉闷静止的空气一样。

我似乎在等待什么东西。

我有一种不安定的感觉,我不能够静下心来。

我一定是在等待什么东西。

我在等待空袭警报;

或者我在等待房东家的狗吠声,这就是说,预行警报已经解除,不会有空袭警报响起来,我用不着准备听见凄厉的汽笛声(空袭警报)就锁门出去。

近半月来晴天有警报差不多成了常例。

可是我的等待并没有结果。

小鸟回来后又走了;

松鼠们也来过一次,但又追逐地跑上屋顶,我不知道它们消失在什么地方。

从我看不见的正面楼房屋顶上送过来一阵咶咶的乌鸦叫。

我写到上面的一段,空袭警报就响了。

我的等待果然没有落空。

这时我觉得空气在动了。

我听见巷外大街上汽车的叫声。

我又听见飞机的发动机声,这大概是民航机飞出去躲警报。

有时我们的驱逐机也会在这种时候排队飞出,等着攻击敌机。

我不能写了,便锁上园门,匆匆地走到外面去。

在城门口经过一阵可怕的拥挤后,我终于到了郊外。

在那里耽搁了两个多钟头。

警报解除后,我回来,打开锁,推开园门,迎面扑来的仍然是一个园子的静寂。

我回到书桌前面,在继续执笔前看看窗外。

树上,地上,满个园子都是阳光。

墙角一丛观音竹微微地飘动它们的尖叶。

一只大苍蝇带着嗡嗡声从开着的窗飞进房来,在我的头上盘旋。

一两只乌鸦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叫。

一只黄色小蝴蝶在白色小花间飞舞。

忽然一阵奇怪的声音在对面屋瓦上响起来,又是那两只松鼠从高墙沿着洋铁水管溜下来。

它们跑到那个支持松树的木架上,又跑到架子脚边有假山的水池的石栏杆下,在那里追逐了一回,又沿着木架跑上松枝,隐在松叶后面了。

狗的声音还是听不见。

我向右侧着身子去看那条没有阳光的窄小过道。

房东家的小门紧紧地闭着。

大概这家人大清早就到城外躲警报去了,现在还不曾回来。

那条肥壮的黄狗一定也跟着他们“疏散”了,否则会有狗抓门的声音送进我的耳里来。

我又坐在窗前写了这许多字。

还是只有乌鸦和小鸟的叫声陪伴我。

苍蝇的嗡嗡声早已寂灭了。

现在在屋角又响起了老鼠啃东西的声音。

都是响一回又静一回的,在这个受着轰炸威胁的城市里我感到了寂寞。

然而像一把刀要划破万里晴空似的,嘹亮的机声突然响起来。

这是我们自己的飞机。

声音多么雄壮,它扫除了这个园子的静寂。

我要到庭院中去看天空,看那些背负着金色阳光在蓝空里闪耀的灰色大蜻蜓。

那是多么美丽的景象。

1940年10月11日在昆明

(选自《龙·

虎·

狗》,有删节)

(1)下列对这篇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与其说本文写的是“我”居住的园子,不如说是“我”内心的“园子”。

“我”内心情感的变化既是园子带给“我”的,又反映了“我”对战争的关切和思考。

B.文章先后几处写到房东家的狗,作者以此作为贯穿全篇的一条线索;

“我在等待房东家的狗吠声”,是希望狗吠声能打破眼前的静寂,给园子带来一些生气。

C.第七段中说“我的等待果然没有落空”,一方面是空袭警报的响起在预料之中,一方面又表明“我”欣喜地等到了我们自己的飞机飞起来攻击敌机。

D.文章结尾处情绪的突变,体现了“我”对民族、对未来的信心,激励了作者自己,也激励了更多抗战中的国人。

E.本文以细腻质朴的笔触描写了战乱中最寻常的一段生活,充满抒情色彩,总体给人“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的感觉。

选BC。

B项把几处写到的房东家的狗看作本文的线索不妥;

“我”等待狗吠声,是希望空袭警报及早解除。

C项表明“我”等到我们自己的飞机飞起来攻击敌机的欣喜,这种理解过于牵强。

(2)“在这个受着轰炸威胁的城市里我感到了寂寞”,作者为什么会感到“寂寞”?

①轰炸的威胁使园子和城市变得静寂而清冷,令人感到寂寞;

②城市笼罩着战争阴影,威胁日复一日,暗含作者对战争前景的担忧。

(3)文章反复描写松鼠、小鸟等有什么作用?

试作简要分析。

①用松鼠颈项上铃子的响声、小鸟的叫声来反衬园子的静寂;

②用松鼠的追逐取乐、小鸟得意的歌唱来烘托园子温馨、安宁的气氛,与警报响起后外面的拥挤和纷乱形成对比。

(4)文章以细腻的笔触描写园子的静寂,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结尾处赞美“扫除了这个园子的静寂”的机声“多么雄壮”,这样写是否矛盾?

为什么?

(8分)

①表达了作者对温馨安宁的生活环境的喜爱和珍惜,对威胁和平安宁生活的战争以及发动战争的入侵者的厌恶和愤恨。

②不矛盾。

因为它们是和平的守护者,只有痛击入侵者才能带来作者所期盼的永久的和平安宁。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约克·

伊万斯今夜值班

在德国对英国狂轰滥炸的时候,人们很少有可能想起伊万斯,更不会在他那瘦削的胸膛上挂一枚奖章,即使在他死后也不会。

他绝不会在一次伴随着低沉的鼓声和嘶哑的喇叭声的殡仪中接受人们的致敬。

事实上,人们很可能根本不会为他举行葬礼。

战争打响之前,他没有做过任何足以使自己为人所知的事情。

他在码头上干过活,那里尘土飞扬,对他的肺部都有影响。

战争后期,为招募新兵进行的体格检查并不十分严格。

尽管如此,由于视力差和其他缺陷,人们拒绝他入伍。

然而,尽管他无声无息,他却具有英雄的品格。

让我们继续讲伊万斯的故事吧。

他死前成了一名防空民防人员。

他接受了一年训练,学习如何戴防毒面具,如何让昏倒的妇女苏醒过来,怎样把行人引导到最近的防空洞等。

在训练中,他表现平常。

这一天夜间,约克·

伊万斯值班。

过去一个月中,他几乎每夜都要值班,因为每夜都有空袭警报。

那天夜间11时,他打电话给民防指挥中心,报告说他看到远处有亮光。

伊万斯的长官听说是伊万斯,就漫不经心地说,那是有人抽雪茄烟,不过烟火太亮罢了。

伊万斯守护在郊区某地一个公用电话间旁,敌人轰炸城区时,这里也挨过炸弹。

当一枚大炸弹丢下来时,他没有来得及离开。

这个炸弹没有爆炸,对此,伊万斯开始高兴。

炸弹是带着撕裂人神经的尖叫声落到地面上的。

过了一会儿,伊万斯想到他应当去看看这枚炸弹。

这时,他才恍然大悟。

原来,这不是哑弹。

在受训期间,他看过不少图片和图表,他知道,这是一枚定时炸弹,而且是一枚大的。

几分钟之后,他把这一切向上司作了报告。

“炸弹在哪里?

”上司问道。

“在街心花园里。

”伊万斯答道。

上司命令说:

“把无关的人赶走,把附近宅里的人撤光,让行人不要靠近!

“是,先生!

”伊万斯说。

伊万斯遵照命令行事。

在不到1小时内,他把附近几户人家撤走。

在这以后,他坚守在岗位上疏导行人。

早上7时以前,行人不多。

在这以后,上班的工人和各种行人成群结队而至,有的步行,有的骑自行车,有的乘汽车。

在连续遭到轰炸的地区,有这样的一种荒唐的现象,那就是人们对可能造成严重伤亡的事情,反而非常好奇。

突然,伊万斯发现他一个人得干两个人的事。

这枚炸弹落在两条街的交叉口上,使四个方向的行人受到威胁。

伊万斯想尽一切办法解决这个难题。

他把炸弹后面100多码的地方用绳子拦了起来,然后,他把自己的岗位移到十字路口的中间。

有数以百计的行人听到他说:

“此处有定时炸弹,请走开,请走开。

”他们走开了。

从这里路过的人中有一位是附近圣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