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考语文基础知识复习教案2专题四仿用句式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193658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663.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考语文基础知识复习教案2专题四仿用句式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届高考语文基础知识复习教案2专题四仿用句式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届高考语文基础知识复习教案2专题四仿用句式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届高考语文基础知识复习教案2专题四仿用句式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届高考语文基础知识复习教案2专题四仿用句式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届高考语文基础知识复习教案2专题四仿用句式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届高考语文基础知识复习教案2专题四仿用句式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届高考语文基础知识复习教案2专题四仿用句式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届高考语文基础知识复习教案2专题四仿用句式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Word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届高考语文基础知识复习教案2专题四仿用句式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Word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届高考语文基础知识复习教案2专题四仿用句式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Word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届高考语文基础知识复习教案2专题四仿用句式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Word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届高考语文基础知识复习教案2专题四仿用句式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Word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届高考语文基础知识复习教案2专题四仿用句式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Word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届高考语文基础知识复习教案2专题四仿用句式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Word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届高考语文基础知识复习教案2专题四仿用句式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Word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届高考语文基础知识复习教案2专题四仿用句式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Word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届高考语文基础知识复习教案2专题四仿用句式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Word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届高考语文基础知识复习教案2专题四仿用句式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Word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届高考语文基础知识复习教案2专题四仿用句式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Word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考语文基础知识复习教案2专题四仿用句式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Word下载.docx

《届高考语文基础知识复习教案2专题四仿用句式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考语文基础知识复习教案2专题四仿用句式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Word下载.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届高考语文基础知识复习教案2专题四仿用句式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Word下载.docx

微角度2

话题(命题)式仿写+修辞

典例2  从下列名著中任选两部,仿照画线句子联系语境从某一侧面再写两个句子。

《家》 《三国演义》 《老人与海》 《唐·

吉诃德》

《水浒传》 《边城》

长大后,我不再满足于童话带来的欢乐,于是瞄上了“大部头”。

我时而在莺歌燕舞的花果山上嬉戏,时而在曲径通幽的大观园中流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学成了我的良师益友。

[答案] (示例)时而在刀光剑影的三国战场觅计,时而在水波荡漾的梁山水泊猎奇。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仿写句子的能力,还考查考生阅读积累并进行综合语言表达的能力。

仿写句子要做到“内容一致”和“结构修辞和句式一致”。

此类仿写题目,可以采用把关键的近似词语进行替换的方法,把形容词和名词替换为类似或相关的词语。

如:

针对《三国演义》和《水浒传》两部名著,可将“莺歌燕舞”替换为“刀光剑影”;

“花果山”替换为“三国战场”,“曲径通幽”替换为“水波荡漾”;

“大观园”替换为“梁山水泊”。

替换后,要注意句子的文意要贯通。

典例3  仿照下面的示例,自选话题,另写三句话,使之构成排比句,且要求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句式与示例相同。

示例:

生活是歌,只要把它吟唱出来,就能诠释我们;

生活是画,只要把它挂在眼前,就能打动我们;

生活是诗,只要把它藏于心里,就能滋养我们。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亲情是火,只要把它揣在怀里,就能温暖我们;

亲情是水,只要把它掬在掌心,就能滋润我们;

亲情是灯,只要把它提在手中,就能指引我们。

[解析] 解答此题,须要注意的是另写的三句话要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原句用了暗喻,仿句也要用暗喻,且后文对喻体的扩展要根据喻体的特点来进行,既要与喻体保持一致,又要使仿写的几个句子都如示例一样表达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解答这种仿写题,最好的方法就是用关键词的类似词语进行改编。

如“生活”可以改成“亲情”“友情”“爱情”等,“歌”可以改成“火”“水”“灯”等。

值得注意的是,改编后的句子要语意通顺,合乎情理。

解题法2 话题(命题)式仿写的技巧 ---------------

(1)明确标准

①读题干定框架。

例句的结构特点决定了仿写句子的结构特点,初读例句应提炼出句式框架,尤其是分句之间的关系,是并列还是因果,或是递进等,必须明确。

如[典例2]中时而×

,时而×

[典例3]中×

是×

,只要×

,就能×

这些结构是仿写时的框架,是不能变动的。

②审技巧,定仿写手法。

例句中所用的表达技巧,必须明确出来,如[典例3]中例句用了暗喻的手法,仿写时也必须用暗喻。

③审用词,定仿写语言。

审用词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用词类型,是两字词语还是四字词语;

是动宾结构,还是偏正结构等;

二是词语风格,是含蓄,还是直白,是典雅还是朴素等等。

如[典例2]中莺歌燕舞,曲径通幽等都是典雅的词语,仿写时就不能用太直白的语言。

(2)确保“意谐”

①审话题,定仿写中心。

由于命题(话题)式仿写已经确定了话题,故审话题,重在思考话题的内涵,发散思维,充分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合理地联想和想象,寻找与话题有关的词语、句子等相关材料,并将其以话题为中心做初步的组合嫁接。

②审情感,定仿写基调。

在审查例句时,要关注例句的感情基调,是忧伤沉重,还是喜悦明快等。

仿句要尽量与例句保持一致,这样比较保险。

微角度3

自由式仿写+修辞

自由式仿写是给出一个语言材料作为例句,仿写内容不确定(可自由发挥),句式依照例句而进行的仿写。

典例4 仿照下面的示例,自选话题,另写一句话,要求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句式与示例相同。

平和犹如绿叶,春天衬万紫千红却无妒意,秋天托累累硕果而不张扬。

[答案] (示例)坚毅犹如青松,夏季迎灿烂阳光却无轻浮,冬季遇皑皑白雪而不屈服。

[解析] 本题考查仿用句式及运用修辞的能力。

仿用句式关键是准确把握所给例句的句式特征及所用的修辞手法。

本题所给的例句是一个两重关系的复句,第一层关系为解说关系,第二层关系为并列关系。

值得注意的是,仿写时要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且选择恰当的本体和喻体。

解题法3 自由式仿写的技巧 ------------------------------

(1)审清题目要求,选择恰当话题。

考生解题时尽量选择自己熟悉的话题,这样写起来才有话可说。

(2)要形神兼备,弄清例句的结构特点、句型、语气,同时还要弄清句子内部的语意关系等,仿写时须严格按照例句的句式特点,做到句式统一。

(3)仿写的句子要有文采,应在表现句子的意蕴上多下功夫,力求使所写例句内容新颖独特,讲究文采,以展示自己的文学素养。

(4)句式、字数、修辞等与例句保持一致。

微角度4

对联式仿写

写对联可看作是句式仿写、句式变换或句子排序等题型的又一新形式,既可以综合考查考生的修辞知识及简明、连贯、得体的语言表达能力,又能够使考生在写对联时贴近生活,贴近时代,深入而广泛地表现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

因此,可以说,对联题是一类以综合知识考查为重点并侧重能力立意的典型试题。

典例5  用下面的短语组成两副有关春节和端午节的对联。

要求:

上下联各为七字,语意连贯,符合节日和对联特点,不得重复使用短语。

门上桃符 碧波竞舟 江边柳线 青艾驱瘴 迎春绿 十里欢 耀眼红 千家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春节:

江边柳线迎春绿 门上桃符耀眼红

端午节:

青艾驱瘴千家乐 碧波竞舟十里欢

[解析] 本题考查对联知识。

解答时首先要仔细分析这些短语的特点,找出对偶的短语,如“门上桃符”对“江边柳线”,“碧波竞舟”对“青艾驱瘴”,“迎春绿”对“耀眼红”,“十里欢”对“千家乐”。

其次,考虑意象与节日特点的关系,将表现同一个节日的短语组合在一起。

解题法4 对联式仿写四原则 ------------------------------

(1)字数相等

虽说对联的篇幅可长可短,但上下联的字数一般要相等。

如果字数不等,那就对不起来,联不起来。

请看对联:

“昨日偷桃钻狗洞,不知是谁(老师出);

他年攀桂步蟾宫,必定有我(郭沫若对)。

”很明显,上下联字数相等,都是11字。

(2)词性相同

上下联对应词语的词性要一致。

不仅要实词对实词,虚词对虚词,而且最好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词对数词,如此等等。

如下面的对联:

“万砖千瓦百工造成千佛寺,一篙二橹三人摇过四平桥。

”很显然“万、千、百”和“一、二、三”是数词对数词,“造成”和“摇过”是动词对动词,“砖、瓦、工”和“篙、橹、人”、“千佛寺”和“四平桥”都是名词对名词。

(3)结构相称

要想对仗工整,除了字数、词性的要求外,还要求上下联的结构对称一致。

具体来说,就是偏正对偏正,动宾对动宾,主谓对主谓,并列对并列。

下面对联的结构就非常对称:

“花甲重逢,增加三七岁月;

古稀双庆,更多一度春秋。

”显然,“三七岁月”和“一度春秋”是偏正对偏正,“花甲重逢”和“古稀双庆”是主谓对主谓,“增加三七岁月”和“更多一度春秋”是动宾对动宾。

(4)内容相应

这是指上下联不仅意义要相联,而且所涉及的事物也要相对或相关。

常见的是天文类对天文类,地理类对地理类,花木类对花木类,禽兽类对禽兽类;

节令类对节令类,数目类对数目类等。

此外,上下联中不能出现相同的字,否则,就犯了对联的大忌。

比如“科学能致富,诚信能纳财”就犯了对联的大忌,因为上下联都有“能”字。

还有就是意思不能雷同,如下面对联的意思就有些重复:

“春晖盈大地,朝霞满山川。

”贴对联或有关对联的排序时,注意仄(三、四声)起平(一、二声)收。

命题法2 常见的修辞手法  

修辞的范围很广,从广义看包括词语的锤炼,句式的选择;

从狭义看则专指修辞手法。

修辞手法是为了增强语言表达效果而采用的具有鲜明特点的表达方式。

高考对“修辞手法”的命题多与扩展语句,选用句式,仿用句式,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等一起考查。

所给材料、所设情境,多来自现实生活,与自然、社会、人生密切相关。

常见的九种修辞手法的命题角度如下:

比喻

比喻就是“打比方”。

即抓住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的相似点,用一事物喻另一事物。

比喻的结构,一般应由三部分组成,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用来打比方的事物)和比喻词(联系本体和喻体的词语,比喻关系的标志)。

构成比喻的关键:

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甲乙之间必须有相似点。

比喻主要有以下几种:

(1)明喻。

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等相联结。

典型形式是:

甲像乙。

例如: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2)暗喻。

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没有比喻词,常用“是”“成了”“变成”等联结。

甲是乙。

广场上是雪白的花圈的海洋,纪念碑已堆成雪白的山冈。

此外,暗喻还有一些变体值得注意:

①修饰式暗喻:

本体与喻体之间以修饰与被修饰、限制与被限制的形式来实现比喻关系。

这是花的海洋。

②同位式暗喻:

本体与喻体之间以同位复指形式表现比喻关系。

老王八你不要灌米汤。

(李季《王贵与李香香》)③注释式暗喻:

本体与喻体以注释说明的形式表现比喻关系,常用破折号连接。

五点钟,上工的汽笛响了。

红砖“罐头”的盖子——那扇铁门一推开……

(3)借喻。

不出现本体,直接叙述喻体。

但它不同于借代。

借代取两事物的相关点,借喻取两事物的相似点。

甲代乙。

最可恨那些毒蛇猛兽,吃尽了我们的血肉。

(4)博喻。

连用几个比喻共同说明一个本体。

山上有了小屋,好比一望无际的水面飘过一片风帆,辽阔无边的天空掠过一只飞雁,是单纯的底色上一点灵动的色彩,是山川美景中的一点生气,一点情调。

比喻的作用:

①化平淡为生动;

②化深奥为浅显;

③化抽象为具体;

④化冗长为简洁。

-特别提醒- 运用比喻应注意的问题

(1)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否则不能构成比喻。

一个句子是不是比喻,不能单看有没有比喻词,下列几种情况,虽有比喻词,但不是比喻:

①同类相比。

她的性格很像母亲。

②表示猜度。

这天黑沉沉的,好像要下雨了。

③表示想象。

每当看到这条红领巾,我就仿佛置身于天真烂漫的少年时代。

④表示举例的引词。

社会主义的新中国,在党的照耀下,涌现出许多英雄人物,像雷锋、焦裕禄等。

(2)甲乙之间必须有相似点。

比拟

根据想象把物当作人,把抽象的概念当作人或物,或者把人当作物、把此物当作彼物来描写,这种修辞手法叫比拟。

其形式是:

事物“人化”,或人“物化”,或甲物“乙物化”。

比拟主要有以下几种:

(1)拟人。

把物当人来写,赋予它人的动作或思想感情。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2)拟物。

把人当物写或把甲物当乙物写。

我到了自家的房外,我的母亲早已迎了出来,接着便飞出了八岁的侄儿宏儿。

比拟的作用:

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和形象性,使读者不仅对所表达的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而且可感受到对该事物的强烈感情,从而引起共鸣。

借代

不直接说出事物的本来名称,而是借用和人或事物密切相关的事物的名称来代替。

借代主要有以下几种:

(1)特征代本体。

红眼睛原知道他家里只有一个老娘……

(2)具体代抽象。

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3)专名代泛称。

我们的时代需要千千万万个雷锋。

(4)形象代本体。

上面坐着两个老爷,东边的一个是马褂,西边的一个是西装。

(5)部分代整体。

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

(6)结果代原因。

专弄文墨为壮士捧腹。

(“捧腹”是“笑”的结果)

(7)材料代本体。

五十年间万事空,懒将白发对青铜。

(青铜代镜子)

(8)标志代本体。

谁料竟会落在“三道头”之类的手里呢,这岂不冤枉!

(9)人名代著作。

我们不但要读点鲁迅,还要读点韩寒。

(10)绰号代本人。

“芦柴棒”,去烧火。

借代的作用:

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以事代情。

可以引人联想,收到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的表达效果。

-特别提醒- 运用借代应注意的问题

(1)借体和本体关系密切,借体必须能突出地代表本体,具有鲜明的代表性,让人一看就明白所指称的事物。

有时需要在上下文中对借体有所交代,使读者明白本体是什么。

本体和借体不能同时出现。

(2)借体往往带有褒贬色彩,反映作者的思想感情。

用人物特征作借体时,要注意褒贬色彩:

代表正面人物时,宜用褒义的称号;

反之则用人皆厌恶的事物来代表。

夸张

夸张是为达到某种表达效果的需要,故意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加以扩大、缩小或超前描述的修辞手法。

夸张的基础是真实性,被夸张的事物不是真如此,而是经过作者丰富想象的主观感受。

夸张主要有以下几种:

(1)扩大夸张

把事物的形象、数量、特征或作用等,用夸张的语言尽量往高、多、强、大等方面说。

①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②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2)缩小夸张

把事物的形象、数量、特征或作用等,用夸张的语言尽量往低、少、弱、小等方面说。

天是那样蓝,几乎是透明的,月亮离山顶,似乎不过几尺……

(3)超前夸张

把在时间上后发生的事物或行为说成先发生,或者说成同另一先发生的事物或行为同时发生。

他酒没沾唇,心早就热了。

夸张的作用:

①可以突出事物的某个特征或提示事物的本质,给读者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

②表达作者强烈的感情,用以讽刺或歌颂,感染读者。

③可引起读者的联想、深思和共鸣。

-特别提醒- 运用夸张应注意的问题

(1)夸张的基础是事实,夸张不是浮夸。

(2)夸张和事实距离不能过近,否则会分不清是在说事实还是在夸张。

屋子里静极了,连一根钉子掉在地上都听得见。

(“钉子”换成“针”就合适了)

(3)夸张要注意场合和文体特征,如严肃的汇报、报告、科技说明文、说理性文章等不宜使用夸张修辞。

微角度5

对偶

用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义对称的一组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近或相对的意思的修辞手法叫对偶。

对偶主要有以下几种:

(1)正对:

上下句意思相似、相近、相补、相衬的对偶形式。

①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②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2)反对:

上下句意思相对或相反的对偶形式。

①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②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3)串对:

又称“流水对”。

上下句意思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的对偶形式。

①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②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对偶的作用:

①形式整齐,结构对称,可以收到一种均衡的美感效果。

②词句凝练概括,富有表现力,能够把相关事物间的关系表现得集中鲜明;

使对立事物间的对比强烈,褒贬分明。

③节奏鲜明,音韵和谐,读来朗朗上口,便于传诵记忆。

微角度6

排比

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排列在一起,用来加强语势、强调内容、加重情感的修辞手法叫排比。

排比主要有以下几种:

(1)句子成分排比,即一个句子中的一些成分组成排比。

①延安的歌声,它是黑夜的火把,雪天的煤炭,大旱的甘霖。

②康桥,你的明净艳丽,你的温婉灵动,你的宁静神秘,不正好唤醒了我心中的诗意吗?

(2)句子排比

①适应是什么?

适应是泰山悬崖上迎风劲舞的青松,是寒冬腊月里傲雪盛开的腊梅,是电闪雷鸣中高傲飞翔的海燕。

②疑心是大海中的网,网住了自由的鱼;

疑心是清水中的沙,搅混了清静的水;

疑心是浓情中的刺,刺痛了缠绵的心。

排比的作用:

用排比来说理,可收到条理分明的效果;

用排比来抒情,节奏和谐,显得感情洋溢;

用排比来叙事写景,能使层次清楚,描写细腻,形象生动……总之,排比使文字流畅有气势,有极强的说服力,能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

微角度7

设问

明知故问,自问自答,或提出问题不需要回答,这种修辞手法叫设问。

设问主要有以下几种:

(1)自问自答,例如:

①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②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

(2)只问不答。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设问的作用:

①提醒注意,引导思考;

②突出某些内容,使文章有变化,起波澜;

③有时出现在篇首或句首,起到引起下文或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微角度8

反问

为了加强语气,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的一种修辞手法。

反问一般只问不答,答案暗含在反问句中。

反问主要有以下几种:

(1)用肯定句表达否定的内容。

①太阳会从西边出来吗?

②凡属炎黄子孙,谁愿成为民族的千古罪人?

(2)用否定句表达肯定的内容。

①在这薄霭和微漪里,听着那悠然的间歇的桨声,谁能不被引入他的美梦去呢?

(朱自清《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②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反问的作用:

加强语气,具有无可辩驳的力量;

便于情感抒发,能激发读者感情,引起情感共鸣,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微角度9

反复

为了强调某种思想、突出某种情感,重复使用某些词语或句子。

反复主要有以下几种:

(1)连续反复

①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②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2)间隔反复

她含着笑,洗着我们的衣服;

她含着笑,提着菜篮到村边的结冰的池塘去;

她含着笑,切着冰屑悉索的萝卜……

反复的作用:

①用在诗文中,起到反复咏叹,表达强烈的情感的作用。

同时使诗文的格式整齐有序;

回环起伏,充满语言美。

②用在说理性文章中,起强调作用。

③承上启下,划分层次。

典例6  仿照下面的示例,自选话题,另写三个句子,要求修辞手法、句式与示例相同。

小草伸出稚嫩的纤手,向你描绘原野的新绿;

树叶掬起温润的阳光,向你展示森林的生机;

溪流吟唱欢快的歌曲,向你诉说春天的故事。

[答案] (示例)焰火吐射迷人的花朵,向你展现元夜的绚丽;

星辰流泻闪亮的眼波,向你透露宇宙的秘密;

满月倾洒柔和的辉光,向你传达团圆的讯息。

[解析] 本题综合考查仿用句式、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语言表达生动的能力,其中修辞包括拟人和排比。

注意三个分句语意的连贯。

解题法5 解答修辞手法运用题的注意事项 --------

(1)熟悉九种修辞手法的特点

熟悉九种修辞手法的特点,是解答修辞手法运用题的基础。

如果题干只要求“仿照下面句子的修辞手法……”而未指出是何种修辞手法,如果不能识别“示例”句运用了何种修辞手法,就无法解答此题了。

还有一点要注意的,那就是修辞手法中的比喻与比拟、借喻与借代、设问与反问等手法容易混淆,我们应能区辨。

如“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这个句子中的“眉”与“头”只有相关性,没有相似点,二者构不成比喻,即“头”不可能像“眉”,据此我们可以判断作者运用的是借代的修辞手法。

例1 仿照下面的示例,自拟两个对象,另写三个句子,要求使用比喻和比拟来表现。

我的祖国和我,像海和浪花一朵;

浪是海的赤子,海是浪的依托;

每当大海在微笑,我就是海的漩涡。

答案 年轻的母亲和幼小的孩子,就像蓝天和白云一片;

白云是蓝天身边的柔弱,蓝天是白云依靠的坚强;

蓝天展开宽阔的胸怀,孩子就找到了幸福的天堂。

解析 本题综合考查运用比喻和比拟两种修辞手法的能力。

解此题时,必须把握准这两种修辞手法各自的特点以及二者的区别。

喻体与本体重在“似”,拟体与本体重在“拟”。

(2)熟悉九种修辞手法的作用和表达效果

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追求的是最佳表达效果,而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基础,就是熟悉这些修辞手法的一般修辞作用。

九种常见的修辞手法的一般修辞作用是——

比喻:

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繁为简洁。

比拟:

化物为人(或“化人为物”“化彼为此”),亲切自然;

形象栩栩如生,语言生动形象。

借代:

突出本质特征,增强形象性,简洁精练,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

夸张:

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

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

丰富联想,以创造意境。

对偶:

便于吟诵,易于记忆;

用于诗词,有音乐美;

表意凝练,抒情酣畅。

排比:

叙事透辟,条分缕析;

结构紧凑,文意贯通;

语气强劲,抒情强烈。

反复:

反复咏叹,表达强烈的情感;

使诗文句式整齐有序,文章起伏回荡,充满语言美。

设问:

提出问题,引起注意,启发思考,加深理解。

反问:

加强语气,加重语势,激发情感,加深印象。

例2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题。

秋斋独宿

[唐]韦应物

山月皎如烛,霜风时动竹。

夜半鸟惊栖,窗间人独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