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期教育学复习提纲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196604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48 大小:50.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上期教育学复习提纲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8页
上期教育学复习提纲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8页
上期教育学复习提纲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8页
上期教育学复习提纲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8页
上期教育学复习提纲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8页
上期教育学复习提纲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8页
上期教育学复习提纲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8页
上期教育学复习提纲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8页
上期教育学复习提纲Word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8页
上期教育学复习提纲Word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8页
上期教育学复习提纲Word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8页
上期教育学复习提纲Word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8页
上期教育学复习提纲Word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8页
上期教育学复习提纲Word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8页
上期教育学复习提纲Word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8页
上期教育学复习提纲Word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8页
上期教育学复习提纲Word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8页
上期教育学复习提纲Word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8页
上期教育学复习提纲Word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8页
上期教育学复习提纲Word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8页
亲,该文档总共4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上期教育学复习提纲Word下载.docx

《上期教育学复习提纲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期教育学复习提纲Word下载.docx(4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上期教育学复习提纲Word下载.docx

亚里斯多德的《政治学》——全面发展;

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教育》——西方最早教育论著;

(英国)培根的《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1623年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提出来);

(捷克)夸美纽斯(教育学之父)的《大教学论》是世界上第一部教育学专著1632年写;

(德)康德:

1776年第一次将教育学列入大学课程;

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是世界上第一部科学教育学专著,1806年出版,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科学的标志。

提出“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等教育观念的教育家是杜威。

4、教育学研究在当代的发展趋势:

学科发展的分化和综合;

理论导向上的冲突与融合;

研究方法的多元互补。

第三章教育与社会发展

1、教育与政治制度的关系

一、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

(一)政治制约着教育的领导权和教育的享受权;

(二)政治决定着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

(三)政治经济制度制约着教育制度;

(四)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

二、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

(一)培养合格公民,造就政治人才;

(二)宣传思想,形成舆论;

(三)促进社会政治民主化。

2、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

一、生产力对对教育的决定作用

(一)生产力的发展为教育的发展提供基础性条件(生产力为教育发展提供人力与时间;

生产力为教育发展提供财力与物力)

(二)生产力教育发展水平决定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三)生产力发展水平对人才培养规格和教育结构有制约作用

(四)生产力发展水平对教育的内容、教育手段和组织形式的改革有决定作用

二、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一)教育是实现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

1、提供劳动者对生产过程要求的理解程度和劳动技能技巧的熟练程度,从而提高工作效率

2、能合理操作、使用工具和机器,注意对工具和机器的保养和维修,减少工具的损坏率

3、提高劳动者学习知识和技能的能力,能缩短学习新技术或掌握新工种所需的时间。

4、可以提高劳动者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5、可以提高劳动者加强生产管理的渴望和能力

(二)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重要手段

现代教育具有传递、积累、发展和再生产科技生产力的经济功能,具有使科学转化为生产技术中心环节的功能,现代教育又是科学知识再生产和科学转化为生产技术最有效的形式。

3、文化的五种形态:

物质形态文化、制度形态文化、观念形态文化、活动形态文化、心理行为形态文化

4、学校文化:

是指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

其中最具决定作用的是思想观念尤其是价值观念。

5、学校文化的特征:

学校文化是一种组织文化;

学校文化是一种整合性较强的文化;

学校文化是一种以传递文化传统为己任;

校园文化是学校文化的缩影(校园文化是人们为了保证学校中教育活动顺利进行而创立和形成的一种特有的文化形态)

第四章教育与个人的发展

1、个体身心发展:

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从出生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身心两方面的积极的变化过程。

2、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1)身心发展具有一定的顺序性和阶段性;

(2)发展速度的不均衡性;

(3)身心发展的稳定性和可变性;

(4)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5)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

3、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

遗传(前提条件)、成熟、环境、教育、个体主观能动性。

4、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为个体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包括机遇、条件和对象;

(2)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之分;

(3)人在接受环境影响和作用时,也不是消极、被动的

5、学校教育在个体身心发展中的特殊功能

(1)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的方向及各个方面作出社会性规范;

(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3)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不仅具有及时价值,而且具有延时价值;

(4)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6、教育如何适应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

教育制约青少年儿童发展的方向和进程,教育是发展的不可缺少的条件;

教育要真正发挥它的作用必须考虑到青少年儿童发展的内部矛盾,要从他们身心发展的状态和水平出发,遵循发展的客观规律,做到从一切从实际出发,循序渐进、因材施教。

第五章教育目的

1、教育目的:

是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的质量规格的总的设想或规定。

教育目的要回答的根本问题是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

2、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内容:

(1)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片面发展

(2)分析了社会化大生产为人的全面发展提出的客观需求和穿早的可能条件

(3)提出和论述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

(4)提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途径

3、我国社会主义时期的教育目的——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5条规定

4、我国当前的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1)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2)培养全面发展的人(3)培养现代人的品质

5、素质教育的内涵

(1)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2)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德智体美劳)的教育

(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4)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

第六章教育制度

第一节教育制度概述

一、概念:

对教育制度一般有两种解释:

一是指根据国家的性质制定的教育目的、方针和设施的总称;

二是指一个国家各种教育机构的体系,它包括国家为实现教育目的所建立起来的一切教育设施和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相关制度。

二、建立教育制度的依据

1、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

原始社会——没有专门的教育机构和教育制度;

奴隶社会——有了专门的学校和教育制度,学校类型单一,只为培养统治者服务;

现代社会——对人才的的要求在层次和类型上的不同要求使得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学校得以发展,开始形成较为完备的学校教育制度。

2、政治经济制度

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学在官府;

资本主义社会——双轨制(互不沟通、同时并存的为统治阶级子弟而开设的学校系统和为劳动人们子弟而开设的学校系统的学制形态)

3、人的身心发展规律

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学校教育的分段等都必须考虑人的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

(入学年龄为6、7岁,修业年限为6--17岁符合个体身心发展规律)

4、民族传统、文化传统和外国的经验

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考虑本民族的语言、文风俗、习惯等文化传统。

第二节我国基本教育制度

我国基本教育制度包主要包括:

学校教育制度、九年义务教育制度、职业教育制度、成人教育制度、国家教育考试制度、学业证书制度、学位制度、扫除文盲教育制度、教育督导制度与评估制度等。

一、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

(一)概念:

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规定了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彼此之间的关系,它是教育制度中最主要的组成部分。

(二)现代学制的三种类型

1、双轨制——一轨是为上层社会服务的有着优良师资和设备条件的教育体系;

一轨是为下层劳动阶级服务的办学条件较差的教育体系。

两轨之间平行并列,互不衔接,也不沟通。

2、单轨制——一个起点、一个系列、多种分段的学校教育体系。

如633、84、66、444等

3、分支型学制——前段是单轨制,后段分叉介于单轨学制与双轨学制之间。

(三)我国学制的历史沿革

1、旧中国的学制

中国第一个颁布的学制是壬寅学制(1902)——废科举,兴学堂,但未实施。

次年即1903年又颁布了癸卯学制,这是中国以法令形式颁布并实行的第一个现代学制,它既吸取了日本学制的形式,又保留了封建学制的特点,修业年限长达25年。

1912年颁布了《壬子癸丑学制》,第一次规定男女同校、废止读经、增加了自然科学内容,将学堂改为了学校。

1922年又颁布了新学制“六三三制”,规定全部学校教育时间为本6—18年,分三段五级:

初等教育6年(初小4年,高小2年)两级;

中等教育(初中3年,高中3年)两级;

高等教育(4——6年)不分级。

我国现行学校教育体系:

1995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明确规定:

“国家实行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的学校教育制度。

”(按层次分)

按学校性质分,我国学校教育体系包括:

A、普通学校教育体系(含幼儿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

B、职业技术教育体系(含技工学校、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专业技术学院)

C、师范教育体系(含幼儿师范、中等师范、高等师范和综合性大学的培养师资的院系专业)

D、成人职业教育体系(含职工学校、教育培训中心、职工大学、农民学校或大学)

E、在职教育系统(含在职进修学校、函授大学、刊授大学、广播电视大学、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业余大学)

F、党政干部教育体系(含各级各类党校、干部学校、管理学院)

(四)世界当代学制发展的基本走向

1、三种类型学制并行,共生互补

2、义务教育年限不断延长

3、普通教育职业化,职业教育普通化

4、高等教育的层次、类型、形式、结构多样化

5、成人教育不断发展

6、阶段性教育向终生教育发展

二、义务教育制度

1986年4月12月《义务教育法》的颁布,标志着我国义务教育制度的建立并开始成为我国重要的教育制度之一。

义务教育是依照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少年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

它具有强制性、普及性、免费性的基本特性。

目前我国施行九年义务教育,2000年占全国人口85%的地区已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

82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里规定:

“国家举办各种学校,普及初等义务教育”。

这是新中国第一次以法律的形式来规定普及义务教育。

86年4月又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98年底,全国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已达98、9%,2000年初中普及率达到85%左右。

三、教育体制

教育体制是指国家各级各类教育事业的机构设置和教育管理权限划分的制度。

它包括办学体制、教育管理体制、教育投资体制、招生与就业体制以及学校内部管理体制等。

教育体制的核心是教育管理体制。

办学体制是指由谁来办学,允许谁来办学的问题;

教育管理体制是指各种类别的教育(即学校)由谁来管的问题—我国实行的是分级办学、分级管理的办学体制;

教育投资体制是指教育资源的运作系统和制度,即教育投资从何处来,以何种方式获取—解决教育经费的筹措途径、配置方式以及合理运用等问题。

(政府投入、征收教育附加费、适当提高个人教育投资比例)

四、其他教育制度

职业教育制度:

职业教育包括职业学校教育、职业培训(从业培训、学徒培训、在岗培训、转岗培训及其他职业培训)和职业预备教育。

职业教育分为初等、中等和高等三级。

成人教育制度:

成人教育是学校教育的继续、延伸和补充,它包括扫盲识字班、职业学校、农民学校、夜大学、广播电视教育、函授教育、各种短期培训班、各种知识和技术讲座、自学等。

国家教育考试制度:

是由国家授权批准的,由实施教育考试机构承办的一种考试制度,主要包括普通高等学校和成人高校的招生考试、研究生入学考试、中等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国汉语水平考试、全国外国语水平考试、计算机等级考试、社会力量举办的高等教育国家学历文凭考试、教师资格证书考试、国家公务员考试等。

学业证书制度和学位制度:

学业证书是由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颁发的证明学生学业完成情况的凭证,它包括毕业证书、结业证书、肄业证书,或学历证书、进修证明、资格证书等。

学位制度是国家或高等学校以学术水平为衡量标准,通过授予一定称号来表明专门人才知识能力等级的制度;

我国学位分为三级:

学士、硕士、博士;

学位门类分为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军事学11类。

教育督导制度和教育评估制度:

教育督导制度是县以上各级人民政府授权给所属的教育部门,对下级人民政府及其教育部门的教育工作进行监督指导的制度。

它包括综合性督导、专项督导、经常性检查等。

教育评估制度是依据一定的教育目标和标准,对学校的办学水平和教育制度等方面进行评价和估量,以保证办学基本质量的制度。

第三节当前我国学制的改革

(1)学制改革的原则

A、教育结构(层次结构与专业结构等)与经济结构相适应;

B、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教育体制、学校类型与层次、办学形式、培养目标等既有统一要求,又要体现多样性)

C、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加强教育发展规模和速度的同时,注重师资、设备、专业建设,确保教育质量的提高)

D、中央集中领导与地方分权管理相结合(中央制定教育方针、教育法规、教育规划、课程标准等,地方具体负责教育管理,充分发挥地方办学的积极性

(2)学制改革的趋势

一、幼儿教育逐步普及,量力而行

二、义务教育因地制宜,多仲分段

三、中等教育多样化、综合化

四、高等教育走向大众、全面开放

五、成人教育体制灵活、类型多样人的教育终身化

第七章教师与学生

1、学生的本质属性

(1)学生是现实社会的成员之一(具有主观能动性;

具有各自的思想感情;

具有独特的个性);

(2)学生是处于人生阶段发展最迅速时期的人(具有身心发展的全面性;

具有发展的潜在可能性和可塑性;

具有获得成人教育关怀的需要);

(3)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具有能动性的教育对象(学生既是教育的对象,又是教育的主体;

学生以学习为主要任务,学校教育起主导作用;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学习)

2、学生享有人身权(身心健康权、人身自由权、人格尊严权、隐私权、名誉权和荣誉权)、受教育权

3、教师的概念

接受社会的委托,在学校中以对学生的身心施加特定影响为其主要职责的专职人员,即是我们所称的教师。

4、教师角色的特点

(1)教师是人类文化的传递者;

(2)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3)示范者的角色;

(4)管理者角色;

(5)父母与朋友的角色;

(6)研究者角色

6、教师劳动的特点:

(1)特殊的复杂性;

(2)独特的创造性;

(3)鲜明的示范性;

(4)显效的长期性

7、教师职业专业化的条件

(一)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

1、精通所教学科的基础性知识与技能;

2、了解所教学科相关的知识;

3、了解学科的发展脉络;

4、了解学科领域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

(二)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

1、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

教育理念:

教师对教育工作本质理解基础上形成的关于教育的观念和理性信念.

(1)新的教育观:

教育不再仅仅是传授知识和技能,而是充分开发每个学生的潜能,发展学生的健康个性,让学生生动活泼的全面发展.

(2)新的学生观:

学生不是被动的知识的接受者,而是学习活动中不可替代的主体,能积极主动参与教育活动,具有主观能动性.

(3)新的教育活动观:

教育活动具有双边共时性、灵活结构性、动态生成性、综合渗透性

2、良好的素质

(1)科学文化素质

广博的文化基础知识;

精深的专业学科知识;

全面的教育科学知识;

基本的美学知识

(2)教育能力素质

加工教学内容和选择教学方法的能力;

语言表达能力;

组织管理能力;

交往能力;

自学与研究(学科研究与教育研究)能力

(3)职业道德素质

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热爱学生,团结协作精神,良好的道德修养。

(4)心理素质

积极乐观的情绪;

豁朗开达的心胸;

坚韧不拔的毅力

(5)创新素质

创新教育观念;

创新教育能力;

创新教育人特征格

8、学校师生关系的主要表现形式

(1)师生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构成授受关系(教师教——学生学);

(2)师生关系在人格上是民主平等的关系(亦师亦友);

(3)师生关系在社会道德上是相互促进的关系(教学相长)

9、学校师生关系的特点

(1)民主平等;

(2)爱生尊师;

(3)教学相长

10、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

(1)树立新型的师生观

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思想基础:

教师的权威不再建立在学生被动与无知上,而是建立在学生积极参与以促进其充分发展的能力之上,建立在对学生坦率、开朗的基础上;

教师的作用不再是传递知识的简单工具,或是提供利用的资料库,而是帮助学生在自学的道路上迅速前进的向导,教会学生怎样学习。

(2)建立教师威信

影响教师威信的因素:

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技能;

教师的人格魅力;

教师善与同学交往的能力;

教师对评价手段的合理运用

(3)善与同学交往

师生交往经历的基本步骤:

接触——亲近——共鸣——信赖

(4)发扬教育民主,倾听学生意见

对学生一视同仁,善于换位思考、理解学生,满足学生正当要求。

第八章课程

1、课程是教育内容的系统组织,它是根据教育目标,为指导学习者的学习活动,有计划的编制的教育内容的整体计划,主要有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科书三种表现形式。

狭义的课程仅指某一门学科

2、课程类型主要有:

学科课程(以学科逻辑为中心编排的课程,各学科均有特定的内容、一定的时数和学习期限);

活动课程(打破学科知识逻辑组织的界限,以儿童的需要、兴趣和能力为基础,以儿童自己组织的一系列活动为中心而实施的课程);

综合课程(通过合并相邻领域学科的办法,把若干门教材组织在一门学科中综合而成的课程)。

(4)显性课程(在学校情境中为实现一定教育目标而以直接的、明显的方式呈现出来的课程);

隐性课程(那些难以预期的、对学生的发展起着潜移默化影响的课程)。

3、课程标准。

也称教学大纲,是根据教学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定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教学指导文件,它规定学科的内容范围、逻辑顺序;

教学进度和教法上的基本要求。

课程标准是按学科分别编写的,课程计划所设置的每门学科,都应有相应的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是国家对各科教学的统一要求,是编写教科书和教师进行教学的直接依据,也是衡量各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

4、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思路

(1)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转变课程功能;

调整课程结构;

改革课程内容;

改善学习方式;

改革评价体系;

改进课程管理。

(2)基础教育的课程结构

注重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加强课程的可选择性。

(3)国家基础教育的课程评价

(1)建立旨在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

(2)建立旨在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的评价体系

(3)建立旨在促进课程发展的评价体系

(4)改革和完善考试制度

5、我国中小学课程改革的趋势

(1)课程体系三级管理的趋势

国家规定基础教育阶段课程的基本目标和政策,制定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评价制度与要求,确定各类课程的课时比例,组织编写教材编写指南等。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行政部门制定本省(自治区、直辖市)实施义务教育课程计划和指导性意见,对国家课程在实施过程中进行二度开发,规划地方课程,指导校本课程的开发。

各地、各学校制定本校的课程实施方案。

(2)课程综合化的趋势

减少教学科目,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调整课程结构,强化学科之间的相互沟通和彼此衔接,促进学科间知识的整合,发挥课程的整体教育功能,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3)稳定并加强基础教育的趋势

加强课程与社会、生活和自然的联系,增加学生的实践性学习环节,改变理论脱离实际的现状,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

明确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突出学生经验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建立自主探索与合作学习的方式。

(4)课程个性化和多样化的趋势

课程既要体现共同性,又要体现差异性和层次性、多样化。

(5)课程改革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趋势

正确处理好学生与教师的关系、知识传授与智力发展的关系、智能发展与人格发展的关系。

第九章教学规律与教学原则

1、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中心工作,是学校实施全面发展教育、加强素质教育和造就合格人才的基本条件。

2、教学的概念

教学是指在教育目的的规范下,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共同组成的双边活动。

即在教育目的的规范下,学生通过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引导和培养,积极主动地掌握系统的知识、技能,从而促进自身全面发展的过程。

3、我国普通中学教学的基本任务是:

(1)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2)发展智能、体力和创造才能

(3)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

(4)促进学生个性和谐发展

4、教学过程的概念

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地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能力,增强体质,形成科学世界观及培养思想品德、发展个性的过程。

5、教学过程的本质

教学过程是学生的一种特殊(间接性;

引导性;

简捷性;

交往性)的认识过程。

6、教学过程的特点(规律)

(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

学生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但间接经验的学习必须一直接经验为基础

(2)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

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

智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条件;

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可以相互转化。

(3)教学过程中知、情、意相统一(教学的教育性)

知情意是教学过程的内在因素,他们的协调发展,不仅与教学内容有关,还与教学过程的组织、教学方法的运用有关。

(4)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能动性相结合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组织者的地位,应充分发挥主导者的作用。

(教与学辩证统一)

7、教师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

(1)教师决定着学生学习的方向、内容、进程、结果和质量,还起着引导、规范、评价和纠正的作用;

(2)影响着学生的个性以及人生观、世界观的的形成;

(3)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处于主体地位,应充分发挥学生参与教学的主体能动性。

8、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表现在:

(1)学生对外部信息具有选择的能动性、自觉性;

(2)学生对外部信息进行内部加工时体现的独立性、创造性。

9、教学原则概述

教学原则是教学工作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是根据教育目的和教学过程的规律制定的,也是长期教学工作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

教学原则是反映教学规律的一般理论。

正确贯彻教学原则,是实现教学任务的重要保证。

教学原则来源于教学实践,植根于教学经验。

人们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逐步积累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解决方案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