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复习材料4.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196657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37.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4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复习材料4.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4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复习材料4.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4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复习材料4.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4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复习材料4.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4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复习材料4.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4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复习材料4.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4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复习材料4.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4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复习材料4.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4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复习材料4.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4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复习材料4.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4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复习材料4.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4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复习材料4.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4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复习材料4.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4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复习材料4.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4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复习材料4.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4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复习材料4.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4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复习材料4.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4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复习材料4.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4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复习材料4.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4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复习材料4.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4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复习材料4.docx

《4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复习材料4.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4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复习材料4.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4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复习材料4.docx

4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复习材料4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案

第四章社会主义革命(改造)理论

[教学内容]

一、社会主义革命的总路线(过渡时期总路线)

二、社会主义革命(改造)的道路

三、社会主义制度确立的伟大意义

[目的要求]

一、懂得社会主义革命是为了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二、懂得我国在五十年代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必然;

三、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制度确立的伟大意义。

[重点难点]

一、社会主义革命总路线的内容和特点

二、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和历史经验

三、社会主义制度确立的重大意义

一、社会主义革命的总路线(过渡时期总路线)

(一)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的历史背景

根据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规律,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必须及时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转变。

新中国成立后,经过三年的努力,中国具备了向社会主义转变的基本条件。

1、政治上,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建立与巩固。

(1)统一全国大陆,建立各级人民政权(49年10月—50年10月)

A、到1950年10月,实现了除台湾及其附近岛屿和香港、澳门之外的统一,结束了四分五裂的混乱局面。

B、人民解放军所到之处,彻底摧毁国民党统治,然后召开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建立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现了各族人民的大团结。

C、各级人民政权的建立,为我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转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镇压反革命,巩固人民政权(50年7月—52年12月)

A、新中国建立初期,国民党反动派遗留在大陆的反革命残余势力还相当大,他们以各种方式从事破坏和捣乱。

B、中共中央从1950年3月发出严厉镇压反革命的指示。

1950年七届三中全会又提出了镇反任务,规定镇压与宽大相结合。

但由于出现“宽大无边”的右的偏差,使反革命分子的气焰十分嚣张。

(尤其是在美国发动侵朝战争后)C、1950年10月10日中央发出《关于纠正镇压反革命活动中的右倾偏向的指示》,纠正了“宽大无边”的偏向,镇反运动在全国展开,1951年春形成高潮,1952年12月结束。

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保证了国民经济的恢复,使抗美援朝有了安全的后方。

(3)抗美援朝,保家卫国(50年10月—53年7月)

A、美帝国主义不甘心失败,唆使南朝鲜进攻北朝鲜,中国政府多次声明,但美国置若罔闻,并把战火烧到中朝边界。

B、中共中央作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战略决策,1950年10月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

从50年10月25——51年5月27日,五次战役把敌人赶回“三八”线附近。

C、美国被迫于1951年7月10日开始同中朝方面谈判,但毫无诚意,以军事压力配合谈判,出现了又打又谈,以打为主的局面。

美国凭借空中优势,发动“绞杀战”“细菌战”,我军被迫转入地下坑道作战,进入最困难的时期。

克服无数困难,坚持对敌作战,并取得重大胜利。

(52年10月上甘岭战役)美国不得不于1953年4月26日停战谈判,1953年7月27日双方签定《关于朝鲜停战协定》。

D、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打击了美帝国主义,保卫了我国的安全,极大地提高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际地位和中国人民的民族自信心。

2、经济上,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建立与巩固。

(1)没收官僚资本,建立国营经济

(2)稳定市场物价,统一全国财经工作,确立国营经济的领导地位

建国初期,我国财政经济面临严重困难。

千疮百孔,破烂不堪。

由于帝国主义的长期侵略与掠夺,国民党反动派的腐朽统治,加上长期战乱摧残,工农业生产受到极大破坏。

A、工业总产值比抗战前最高年份下降一半,其中重工业下降70%,轻工业下降30%,原煤产量由6188万吨降到2243万吨,下降47.6%,钢产量由92.3万吨降到15.8万吨,(人均0.58市斤,和人口只有500万的瑞士相当,美国7074万吨,日本311万吨)下降82.9%,棉纱由245万件降到180万件,下降26.5%。

1949年,在工农业总产值中,工业总产值仅30%,而现代工业产值只占l7%。

旧中国的工业不但比重小,而且基础薄弱,门类残缺不全,技术落后,生产水平低,没有形成独立的完整的工业体系。

特别是生产资料工业基本上没有建立起来,机械工业实际上是修理装配业,机器设备大多依靠进口。

能源工业也十分落后,49年全国发电量43亿度,人均8.6度(美国345.6亿度),煤产量0.32亿吨,石油只有新疆独山子,甘肃老君庙,陕西延川三个小油田,年产原由12万吨(美国2.52亿吨)B、1949年与解放前的最高年份相比,农业总产值下降20%以上,其中粮食产量从3000亿斤下降到2263亿斤,下降24.5%,棉花产量从1698万担降到889万担,下降47.6%;1949年粮食平均亩产仅137斤,棉花平均亩产21斤。

农业生产仍是手工操作,同古代没有多大区别。

自然经济十分强固,商品经济极不发达,全国大部分地区处于封闭或半封闭的状态。

1949年全国受灾面积达1.2亿多亩,约4000万灾民急待救济。

C、交通和通讯设备极为落后,运输能力受到严重破坏,铁路从1876年到1949年的73年间仅修2.2万公里,这时勉强能通车的只有一半,而主要干线没有一条可以全线通车,公路有1/3不能使用。

D、城市中大约有400万失业者和大量的半失业人员,需要人民政府予以安置和救济。

国民党政府留下的几百万军政人员,也要包下来管饭吃。

由于国民党政府长期滥发纸币,市场混乱的局面在新中国建立之初依然存在,严重地影响着工农业生产的正常进行和人民生活的安定,从而直接威胁着新生的人民政权的巩固。

在我国财政经济面临严重困难的情况下,帝国主义者和国民党反动派断言中国共产党无法克服这些困难,等待着我们的失败。

当时,在一些资本家中间也流传着种种说法,诸如“共产党军事内行;经济外行”;共产党“军事上100分,政治上80分,经济上0分”,等等。

一些不法资本家趁国家财政经济困难和社会主义经济刚刚建立之机,凭借他们在市场占有的经济力量,囤积居奇,扰乱金融,哄抬物价,牟取暴利。

从1949年4月到1950年2月,资产阶级先后掀起了4次物价大涨风,给国家经济生活造成严重困难。

这实质上是一场资产阶级同无产阶级争夺市场领导权的斗争。

为了战胜国家财政经济的严重困难,中共中央采取了坚决的措施。

一是积极恢复和发展生产,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国营商业、合作社商业。

逐步树立国营经济在市场上的优势。

二是加强金融管理和市场管理,打击投机资本,稳定金融和物价。

(49年6月“银圆之战”和11月“米棉之战”)

三是财经管理实行高度的集中统一。

(统一财政收支;统一物资调度;统一现金管理)。

(3)“三反”“五反”运动,巩固国营经济的领导地位

1951年10月,在全国开展的爱国增产节约运动中,逐渐暴露出在党、政、军机关和人民群众团体内,存在着严重的贪污、浪费和官僚主义现象。

1951年12月8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反贪污斗争必须大张旗鼓地去进行的指示》,强调指出:

“应把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的斗争看作如同镇压反革命一样重要。

”12月29日,全国政协亦发出相应的指示。

从此,“三反”运动在全国展开。

1952年初进入高潮。

“三反”运动开展起来以后发现大量揭露出来的国家机关中贪污分子的违法行为(刘青山、张子善事件),大多数是和社会上的资产阶级不法分子相互勾结进行的。

与不法资本家的违法行为密切相连。

不法资本家通过“打进来,拉出去”的办法,大肆进行行贿、偷税漏税、盗骗国家财产、偷工减料和盗窃国家经济情报的“五毒”活动,破坏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腐蚀国家干部。

针对这种情况,1952年1月,中共中央又发出《关于在城市中限期展开大规模的坚决彻底的“五反”斗争的指示》,于是一场以反对不法资本家的行贿、偷税漏税、盗骗国家财产、偷工减料和盗窃国家经济情报为内容的“五反”运动,在全国大规模地开展起来了。

3、思想上,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指导地位的确立。

(二)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内容和特点(P83)

1、总路线的基本内容(一化三改)

从1949年到1952年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即将结束时,党中央按照毛泽东的建议,及时提出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即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就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渐实行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主体)——提高生产力;

(2)完成三大改造(两翼)——解决生产关系。

符合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辨证统一原理。

2、社会主义革命总路线的特点——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改造同时并举

(1)从理论上讲,依据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过渡时期的理论。

列宁关于过渡时期的理论指出:

无产阶级政党在这个时期的重要任务,就是必须利用自己掌握的国家政权建立社会主义经济。

①通过合作社的形式,把广大农民引上社会主义道路,变农村的个体经济为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②剥夺资产阶级的生产资料归苏维埃国家所有,建立社会主义的全民所有制。

③同时必须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

“没有高度发达的大工业,那就根本谈不上社会主义,而对一个农业国家来说更谈不上社会主义了”。

(《列宁全集》32卷399页)

(2)从实践上看,符合中国国情,反映了我国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性。

①实现国家工业化,是国家独立和富强的物质基础和先决条件。

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主体。

要从根本上改变中国贫穷落后的面貌,把中国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变为一个先进的工业国,就必须实现国家的工业化。

而在中国的具体条件下就是必须实行社会主义工业化。

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国家独立和富强的必然要求和必要条件。

一部中国近代史用血的事实告诉我们,要使我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不因落后而挨打,就必须加速实现国家工业化。

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改变我国经济落后的状况,更快地发展社会生产力,使全国人民共同富裕起来,使人民民主专政更加巩固,使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更好地显示出来。

正如毛泽东所说“没有工业、就没有巩固的国防,便没有人民的福利,便没有国家的富强。

新中国建立后,经过三年的努力,我国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工农业产品的产量达到或超过历史最好水平。

但我国仍是个落后的农业国,生产力水平底下。

1952年现代工业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只有26%,钢产量只有135万吨(美国7077、苏联2349、英国1580万吨),发电量73亿千瓦/小时(美国4631、苏联1191、英国752亿千瓦/小时)。

主要工业产品的产量同当时一些经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很大。

工业布局极不合理,许多工业部门仍然是空白,毛泽东曾经描述当时的国民经济状况:

“现在我们能造什么?

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壶、茶碗,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

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不能制造汽车、拖拉机、飞机以及精密机床设备,还没有现代化的国防工业。

教育、科学和文化也很落后,5亿人口的中国,文盲半文盲比例很大。

不改变这种落后状况,我国就不能摆脱被动挨打的命运。

从历史上看,实现工业化有两条道路:

一条是资本主义工业化道路,一条是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

毛泽东指出:

“资本主义道路,也可增产,但时间要长,而且是痛苦的道路。

我们不搞资本主义,这是定了的”。

近代以来中国的历史证明,我国已经丧失了通过资本主义工业化进入强国行列的机遇,如果搞资本主义只能成为帝国主义的附庸。

②社会主义改造是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必要条件(社会主义改造的必要性)

当时,我国生产关系复杂,公有制不占主体。

存在五种经济成分:

国营经济19.1%;合作社1.5%;公私合营0.7%;私人资本主义6.9%;个体经济71.8%。

根据上述情况,要从根本上改变落后面貌,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第一,对个体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发展我国生产力的客观要求。

A、农业合作化才能适应工业化。

社会主义工业化需要农业提供大批劳动力、必要的商品粮食、轻工业原料、工业品市场和积累工业发展的资金等条件。

在土地改革完成后,我国的农业生产力已从封建剥削制度下解放出来。

农民生活水平虽然有了很大改善,但我国农业中小农经济还占绝对优势,而小农经济无力进一步发展生产和抵御自然灾害,劳动生产率极低、产品少,除自己消费外,不能为社会提供大量产品,不能满足工业对粮食原料的需求,同时也不能成为工业的广阔市场,它的小商品生产的分散性和国家有计划的经济建设不相适应,因而这种小农经济和社会主义工业化之间的矛盾,已随着工业化的发展而日益显露出来。

B、互助合作才能提高农业生产力。

为了提高农业生产力,必须进行农田基本建设,兴修水利,实现机械化,采用新式技术。

土地改革以后,农业生产由于摆脱了封建生产关系的束缚,一个时期内有过相当大的发展;同时,由于实行个体经营,这种发展又受到相当大的限制。

个体农户耕地很少,一般每人3亩,一户十来亩,经营规模极度狭小;生产工具严重不足,贫雇农每户平均仅有耕畜0.47头,犁0.41部;资金十分短缺,一个农户一年用来购买生产资料的支出仅52.3元,其中用于购买生产工具的为6.5元。

在这种情况下,农民要兴修农田水利设施、平整土地和改良土壤,使用改良农具以至机器来进行耕作、播种、收获,实行分工制度来发展多种经营等,都有很大的困难。

许多农户不仅无力进行扩大再生产,就是连简单再生产也难以维持。

由于力量单薄,遇到自然灾害,更是没有抗御的能力。

为了避免卷入两极分化,为了发展生产,进行农田基本建设、兴修水利、采用新式技术,抵御自然灾害,确有走互助合作道路的要求。

如果不引导个体农民走组织起来的道路,不仅不能进一步改善农民的生活,而且农村也不可能为工业的发展提供必要的商品粮食、轻工业原料、工业品市场和积累工业发展的资金等条件,从而成为工业发展的严重的制约因素。

C、组织起来才能避免两极分化。

个体农业经济制度下的农村两极分化的出现,影响着工农联盟的巩固。

当时,有些贫苦农民因生产资料不足,仍然处于贫困之中,一遇天灾人祸,他们就要负债,出租甚至出卖土地、房屋及劳动力,刚刚翻身的贫苦农民又有重新陷入困境的危险。

毛泽东说:

农村向两极分化的现象必然一天一天严重起来,失去土地的农民和继续处于贫困地位的农民将要埋怨我们,他们将说我们见死不救,不去帮助他们解决困难。

向资本主义发展的那些中农也将对我们不满。

据山西省忻县地委对143个村的调查:

1949年后,有8253户农民出卖土地房屋,占总农户的19.55%。

该地区静乐县五区19个村;有167户老中农因出卖土地下降为贫农,有471户新中农又下降为贫农,占农村总住户的11%,其中6%一10%的农户成了赤贫户。

这正如列宁所指出的:

分土地只是在开始的时候是好的,表明土地离开了地主,归农民所有。

但这是不够的。

只有共耕制才是出路。

个体手工业的情况,与个体农业情况类似。

所以无论是从国民经济的发展,还是从农民的根本利益出发,我们都必须引导农民和个体手工业者组织起来,实行互相合作,走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

第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也是迅速实现国家工业化,建设社会主义强大国家的迫切需要。

A、民族工商业基础薄弱。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力量薄弱,发展困难,不可能成为国民经济起飞的基础。

中国的民族资本主要是商业资本和金融资本。

民族工业资本在整个民族资本中只占1/5。

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主要是轻纺工业和食品工业。

据解放初期的统计,雇工在500人以上的工厂在民族资本主义的工厂中只占0.1%,69.7%的工厂只有不到10个工人,79.1%的工厂是工场手工业。

能不能设想,在这个基础上,通过一个时期的资本主义自身的独立发展,中国就可能成为高度发展的工业国呢?

显然,这是根本不可能的。

B、民族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矛盾越来越尖锐。

新中国建立后,由于当时工业不发达,国家需要利用资本主义经济有利于国计民生的积极作用,同时限制其不利于国计民生的消极方面,这就不能不在社会主义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之间发生限制和反限制的斗争。

随着国家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展开,社会主义经济与资本主义经济的矛盾更加尖锐。

从投机资本的猖獗活动以及资产阶级大搞“五毒”的事实来看,资产阶级的不法行为确实给国家经济建设带来严重危害。

而这种经济上的矛盾又必然造成阶级关系的紧张和阶级矛盾的加剧。

在这种情况下,仅靠“五反”运动和限制资本主义经济的消极作用不能彻底解决问题,客观上要求必须及时地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以便从根本上解决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解放被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束缚的生产力,推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迅速发展。

(三)实现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可能性

党提出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充分考虑了具有实现的可能性。

第一,我国已经有了相对强大和迅速发展的社会主义国营经济。

由于现代工业的固定资产中官僚资本占80%,国家没收这一部分资本,不仅建立起了在国民经济中起领导作用的社会主义经济,而且成为整个国民经济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重要开端。

经过1949年到1952年三年的努力,国家已经掌握了重要的工矿企业、铁路、银行等国民经济的命脉。

国营企业大多技术比较先进,劳动生产率比较高,职工在国营企业中主人翁意识强、生活稳定、劳动热情高涨。

社会主义国营经济明显地表现出对于其他经济成分的优越性。

到1952年,国营工业产值在全国现代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已经增加到56%,国营批发商业的营业额占全国批发商业营业总额的60%,社会主义的国营经济在国家经济生活中实际上已居于相对强大的地位。

这为党提出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总路线提供了物质基础。

第二,土地改革完成后,为发展生产、抵御自然灾害,广大农民具有走互助合作道路的要求。

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党在一些老解放区大力推广农业互助组,并着手组织以土地入股为主要特征的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初级合作社。

党总结这些经验,认为这些互助合作形式是帮助贫苦农民战胜自然灾害、克服困难、增加生产、避免农村重新出现两极分化、引导农业向社会主义方向发展的适当形式。

毛泽东认为,中国工业化和农业机械化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农业合作化不能坐等工业化和机械化。

一般规模较小的农业互助合作组织,没有大机器,主要靠协作,也可以增产。

事实上,与个体农业相比,农业互助合作组织的增产一般比较明显。

这也为党提出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总路线提供了重要依据。

第三,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和国家在合理调整工商业的过程中,出现了加工订货、经销代销、统购包销、公私合营等一系列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形式。

这些本来主要是为了帮助私营工商业克服生产困难而采取的措施,不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了有效的利用和限制,也很自然地加深了它们同社会主义国营经济之间的联系,引起它们在生产关系上发生程度不同的变化。

国家在利用和限制资本主义工商业的过程中所积累的经验,成为对资本主义经济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最初步骤。

这也成为党提出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总路线的又一个重要因素。

第四,当时的国际形势也有利于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

苏联社会主义的发展已经显示出对于资本主义的优越性,对我国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尽管帝国主义对我国军事上侵略威胁,经济上严密封锁,政治上孤立遏制,但当时资本主义国家也很不景气。

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社会主义国家正充满向上发展的活力。

此外,朝鲜战争停战也使世界的形势开始和缓。

这为实行过渡时期总路线提供了有利的国际环境。

毛泽东科学分析了新中国成立后经济、政治和社会发生的深刻变化及发展趋势,及时提出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放弃了一举过渡的最初设想。

他领导全党和全国人民在建设工业化国家的同时,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在中国这个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

二、社会主义革命(改造)的道路

(一)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P86

1、改造的道路——农业合作化(互助合作)

2、改造的原则——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国家帮助

所谓自愿,就是不能强迫命令农民入社,而应当采取说服教育,典型师范,国家帮助的办法引导农民自觉自愿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所谓互利就是不能无偿剥夺农民的生产资料,侵犯他们的利益,只有互利的基础上,才能实现自愿。

3、改造的步骤

(1)组织农业生产互助组(1949——1953年)①性质:

带有社会主义萌芽的集体劳动组织。

②特点:

由几户或十几户农民,按照自愿互利的原则组织起来,共同劳动,换工互助,以解决社员间缺乏劳动力、耕畜和工具的困难。

土地、耕畜、农具等生产资料仍归农民个人私有。

③形式:

常年互助组和临时互助组。

(2)组织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4——1955年下半年)①性质:

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农业集体经济组织。

②特点:

按照自愿互利原则,将私有土地作股入社,实行统一经营;耕畜和大型农具交社统一使用;社员集体来动,产品统一分配,在扣除农业税、生产费用、提留公基金和公用基金后,剩余产品按照入股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使用报酬,以及劳动报酬进行分配。

社员以“按劳分配”的原则取得报酬。

劳动报酬一般高于土地报酬。

(3)实行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5年下半年——1956底)①性质:

完全社会主义性质的农业集体经济组织②特点:

社员私有土地无代价地转为集体所有,耕畜、大型农具按照自愿互利折价归社。

实现了土地、耕牛、大型农具等主要生产资料的公有化。

允许社员利用工余、假日耕种自留地和经营家庭副业,作为集体经济的补充。

高级社的劳动产品由社统一分配。

(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P88

1、改造的道路——国家资本主义

(1)什么是国家资本主义?

在人民政府管理之下,用各种形式和社会主义国营经济联系着,并受工人监督的资本主义,是无产阶级国家能够加以限制并能够规定其活动范围的资本主义。

(2)国家资本主义的形式

①初级形式:

A.在工业中:

加工、订货、统购、包销。

加工:

国营商业(或其他国营企业、国家机关)通过订立合同,对私营工厂供给原料或半成品,规定原材料等消耗定额,委托私营工厂进行生产。

私营工厂必须按照合同规定的产品规格、质量、数量和交货期限完成加工任务,国家按照规定付给加工费。

订货:

国营商业(或其他国营企业、国家机关)通过订立合同,向私营工厂订购产品,私营工厂根据规定的产品规格、质量、数量进行生产,并按期交货,取得货款。

统购:

国家根据社会需要,对某些与国计民生关系重大的产品,规定由国家指定的国营商业部门,按照规定的价格向私营工厂统一收购,不准私营工厂自行销售。

包销:

国营企业同私营工厂订立合同,规定私营工厂生产的某些产品,按照规格、质量和合理价格。

在一定时期内全部卖给国营企业。

B.在商业中:

经销、代销

经销:

私营商业对国营商业全部大部掌握货源的商品,根据国营商业的供应计划,现款进货。

按照规定的供应办法和零售牌价出售,从批零差价中获得收入。

代销:

国营商业把商品委托私商代销,私商按照国营商业的供应计划和牌价销售,取得规定的代销手续费,接受代销业务的私商向国营商业缴存一定的保证金。

②高级形式:

公私合营

A.个别企业公私合营:

国家将私营企中的官僚资本投资或敌伪财产予以没收,转为“公股”,而资本家原有的资产经过清理核算成为“私股”,使企业的生产资料由原来的资本家私人占有转变为国家和资本家共同占有。

同时国家派遣干部进入企业,同资本家共同经营企业,企业生产经营直接纳入国家计划。

B.全行业公私合营:

资本家原来占有的生产资料全部交国家统一管理、统一支配,资本家失去了对企业所有权的支配。

2、改造的方针——“和平赎买”

(1)什么是“和平赎买”?

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以后,采取有偿的办法把资产阶级的生产资料逐步收归国有的政策。

(2)为什么实行“和平赎买”?

①可能性:

一方面,民族资产阶级具有两面性:

既有剥削工人取得利润的一面,又有拥护共产党的领导接受改造的一面。

另一方面,具备了一定的社会条件:

一是政治条件,无产阶级掌握着国家政权;

二是经济条件,国营经济控制着经济命脉;

三是国家对主要农产品实行统购统销政策,割断了资本主义与农民个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