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语文上海卷解析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202058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436.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语文上海卷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语文上海卷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语文上海卷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语文上海卷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语文上海卷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语文上海卷解析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语文上海卷解析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语文上海卷解析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语文上海卷解析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语文上海卷解析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语文上海卷解析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语文上海卷解析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语文上海卷解析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语文上海卷解析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语文上海卷解析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语文上海卷解析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语文上海卷解析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语文上海卷解析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语文上海卷解析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语文上海卷解析版.docx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语文上海卷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语文上海卷解析版.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语文上海卷解析版.docx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上海卷解析版

一、阅读8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6题。

(16分)

应该认真对待文献综述

熊易寒

①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国内学术界都不太重视文献综述。

近年来随着学术规范的逐步建立,这种情况有所转变,不过大多数综述都是罗列式的,报幕似的把相关研究一个一个列出来,丝毫感觉不到这些文献之间存在任何内在的关联,甚至也感觉不到这些文献与作者本人的研究有何相干。

这样的综述机械、突兀,有生拼硬凑之嫌,称之为“伪综述”亦不为过。

②阅读国际上的顶级学术刊物,有这么几个发现:

一、书评以外的论文有比较翔实的文献综述;二、专门的文献综述性文章是由该领域的一流学者撰写的;三、对相关著作的征引采取间接引用的形式,很少直接引用。

这与国内的情形很不一样,值得我们思考。

③为什么必须有文献综述?

一篇优秀的文献综述其实就是一幅学术谱系图。

写文献综述不仅是为了陈述以往的相关研究,也不仅仅是为了表示对前辈、同行或知识产权的尊重,更是为了“认祖归宗”,对自己的研究进行定位。

有时候只有把一篇文献放到学术史的脉络中去,放到学术传统中去,我们才能真正理解这个文本:

作者为什么要做这项研究?

他的问题是什么?

他试图与谁对话?

我们在开始一项研究时也同样要有问题意识和对话意识,不能自说自话。

对话的前提自然是倾听,如果连别人说了什么都不知道,如何进行对话?

正是在倾听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了“问题”,才需要与对方进行讨论,否则便无话可说。

通过综述的写作,我们就会知道:

别人贡献了什么?

我打算或者能够贡献什么?

我是否在重复劳动?

从这个意义上讲,撰写文献综述首先是为了尊重并真正进入一个学术传统,其次才是利他主义功能——为他人提供文献检索的路线图。

④为什么专门的文献综述性文章多由大家执笔?

这类文献综述看似简单,其实是一项高难度的工作。

首先,必须熟悉该领域的重要文献,了解最新的研究进展。

在“知识大爆炸”的今天,要做到这一点,非有积年之功不可。

其次,面对汗牛充栋的文献,必须具备高超的理解能力和概括能力,从宏观上把握总的研究状况,否则就不是你在驾驭文献,而是文献在驾驭你。

我们(特别是初学者)在阅读文献的时候,常常淹没在浩如烟海的文献之中,茫然不知所措,有时甚至感觉被人牵着鼻子走,面对不同观点的学术论争,觉得“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不免犯糊涂,此乃“段位”不够所致。

最后,这类文献综述往往具有一定的导向性和前瞻性,除了要总结现有研究,还需要高屋建瓴,指出现状的不足及其根源所在,为这一领域甚至整个学科的发展方向提出建设性意见。

如此看来,专门的文献综述性文章由德高望重、造诣深厚的学术权威撰写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⑤为什么要尽可能间接引用?

间接引用就是作者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引文的核心观点。

这样做至少有两个好处:

一是重新表述需要我们先将对方的观点吃透,然后围绕自己的核心问题和行文思路,重新加以组织,这样可以使论述更加紧凑有力。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尽可能找出不同文本之间的内在关联,它们的分歧是什么,共识是什么,然后将众多的观点进行整合、归类。

二是间接引用突破了原文的限制,可以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有效节省篇幅。

⑥规范的文献综述,要求学者有严谨、认真的治学态度,也需要学术刊物的大力倡导和支持。

因为有了文献综述,论文的篇幅势必扩大,有限的版面会更加紧张,但论文质量将更有保障。

因版面限制而砍去综述,实在是削足适履的不智之举。

⑦认真对待文献综述,对于我们的社会科学研究而言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不能仅仅把文献综述看作论文写作的一个步骤、程序,或者是有关方面的一个规定,更应该看到,这是知识生产过程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不是在重复别人,它是在说出自己。

这不仅是一个合法性问题,也是一个有效性问题。

可以说,扎实的文献综述是一篇论文成功的一半。

1.概括第①段大意。

(25字以内)(2分)

2.根据文章的意思,可依次填入第②段空格处的一项是()。

(2分)

A.通常大多都B.大多通常都

C.都通常大多D.通常都大多

3.第③段加点词“倾听”在文中的意思是。

(2分)

【答案】认真阅读

【解析】倾听:

①侧着头听。

②细听;认真地听。

词不离句,对词语的理解一定要结合语境,结合句子,在文中去理解,切不可拿字典中的解释硬套。

在这儿“倾听”的对象是文献综述,很明显,在此语境中,“倾听”用了拟人修辞,“听”实际上是阅读,“倾”则是阅读的姿势——认真。

要写“文献综述”,必须了解相关内容,必须认真仔细阅读有关的书籍,只有了解了内容,才能谈得上与人家交流、讨论。

【命题立意】运用现代汉语基本语法和修辞知识理解文章内容。

【备考建议】找出词语解释的相对应的内容,用相对应的语句替代原词,使上下文保持一致,相对应的语句就是答案。

在具体语言环境中,考虑词语的表面意思,体味其内涵。

4.简析第⑥段的作用。

(3分)

【答案】第⑥段强调学术刊物对文献综述的倡导与支持的重要性;是对核心观点的补充,使论述更全面。

【解析】首先要结合第六段的内容,总结第六段在内容上讲什么,从“规范的文献综述……需要学术刊物的大力倡导和支持”看出“文献综述”离不开学术刊物的支持。

再从结构上依次考虑对文章的作用。

本文为论述文,还要注意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这一文体特点。

【命题立意】分析词、句、段在文中的含义和作用。

【备考建议】从内容(内容重点、情感主题)、结构(题目、开头、上文、下文、结尾)两方面回答。

5.联系上下文,对第⑦段画线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献综述需要对别人的观点概括提炼,不能重复别人的观点。

B.文献综述不是简单重复原文观点,而是对原文的发现和发展。

C.文献综述要突破原文观点的限制,表达出自己个性化的认识。

D.文献综述需要对别人观点加以整合,体现出自己的独立思考。

6.作者认为优秀的文献综述具有哪些价值?

(4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7-12题。

(22分)

冬阳·童年·骆驼队

林海音

①骆驼队来了,停在我家的门前。

②它们排列成一长串,沉默地站着,等候人们的安排。

天气又干又冷,拉骆驼的摘下了他的毡帽,秃瓢儿上冒着热气,是一股白色的烟,融入干冷的大气中。

③爸爸在和他讲价钱。

双峰的驼背上,每匹都驮着两麻袋煤。

我在想,麻袋里面是“南山高末”呢?

还是“乌金墨玉”?

我常常看见顺城街煤栈的白墙上,写着这样几个大黑字。

但是拉骆驼的说,他们从门头沟来,他们和骆驼,是一步一步走来的。

④另外一个拉骆驼的,在招呼骆驼们吃草料。

它们把前脚一屈,屁股一撅,就跪了下来。

⑤爸爸已经和他们讲好价钱了。

人在卸煤,骆驼在吃草。

⑥我站在骆驼的面前,看它们吃草料咀嚼的样子,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的态度。

它们咀嚼的时候,上牙和下牙交错地磨来磨去,大鼻孔里冒着热气,白沫子沾满在胡须上。

我看得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了起来。

⑦老师教给我,要学骆驼,沉得住气的动物。

看它从不着急,慢慢地走,慢慢地嚼,总会走到的,总会吃饱的。

也许它天生是该慢慢的,偶然躲避车子跑两步,姿势就很难看。

⑧骆驼队伍过来时,你会知道,打头儿的那一匹,长脖子底下总系着一个铃铛,走起来,“当、当、当”地响。

⑨“为什么要一个铃铛?

”我不懂的事就要问一问。

⑩爸爸告诉我,骆驼很怕狼,因为狼会咬它们,所以人类给它带上铃铛,狼听见铃铛的声音,知道那是有人类在保护着,就不敢侵犯了。

我的幼稚心灵中却充满了和大人不同的想法,我对爸爸说:

“不是的,爸!

它们软软的脚掌走在软软的沙漠上,没有一点点声音,你不是说,它们走上三天三夜都不喝一口水,只是不声不响地咀嚼着从胃里反刍出来的食物吗?

一定是拉骆驼的人类,耐不住那长途寂寞的旅程,所以才给骆驼带上了铃铛,增加一些行路的情趣。

爸爸想了想,笑笑说:

“也许,你的想法更美些。

冬天快过完了,春天就要来,太阳特别地暖和,暖得让人想把棉袄脱下来。

可不是么?

骆驼也脱掉它的绒袍子啦!

它的毛皮一大块一大块地从身上掉下来,垂在肚皮底下。

我真想拿剪刀替它们剪一剪,因为太不整齐了。

拉骆驼的人也一样,他们身上那件反穿大羊皮,也都脱下来了,搭在骆驼背的小峰上。

麻袋空了,“乌金墨玉”都卖了,铃铛在轻松的步伐里响得更清脆。

夏天来了,再不见骆驼的影子,我又问妈:

“夏天它们到哪儿去?

“谁?

“骆驼呀!

妈妈回答不上来了,她说:

“总是问,总是问,你这孩子!

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但是童年却一去不还。

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也不会再做了。

可是,我是多么想念童年住在北京城南的那些景色和人物啊!

我对自己说,把它们写下来吧,让实际的童年过去,心灵的童年永存下来。

就这样,我写了一本《城南旧事》。

我默默地想,慢慢地写。

看见冬阳下的骆驼队走过来,听见缓慢悦耳的铃声,童年重临于我的心头。

7.第⑥段画线句的作用是。

(2分)

8.对骆驼挂铃铛的解释,“我”的想法比爸爸的想法“更美”在哪里?

(3分)

9.作者多处描述骆驼队,对此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6分)

A.第①段由一句话构成,简洁而有画面感,将骆驼队这一描述对象凸现出来。

B.第②段先写骆驼群的沉默,再写拉骆驼的人头上冒的热气,有比较的意味。

C.第③段中画线的“但是”一词有强调的作用,语意上与上文没有形成转折。

D.第④段“屈”“撅”“跪”一连串动作的描写,让人们感觉到骆驼的温顺。

E.第⑩段不用对话描写而是转述爸爸的话,改变了表达方式,行文富有变化。

F.第

段描写了冬天快过完时的骆驼队,暗示“我”对骆驼的感情发生改变。

【答案】CF

【解析】C项“但是”否定了煤是“南山高末”和“乌金墨玉”,有转折的意味。

F.从原文“冬天快过完了……我真想拿剪刀替它们剪一剪,因为太不整齐了。

”看出“我”很爱整洁,想把骆驼弄干净一点。

结合后文“我“多次向妈妈问起骆驼,可以看出“我”对骆驼的感情发生没有改变。

【命题立意】赏析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和句子。

【备考建议】找出文章中相对应的语句,抓住文中议论抒情的句子。

转述内容要与原文内容逐一相对。

概念不能随意扩大或缩小,因果、前后关系不能颠倒。

注意选肢之间的比较,如果选项中有内容矛盾的选项必有一错。

注意叙述角度和表达方式的转换。

10.有人评论林海音的文字“细致而不柔弱”,结合这一评论,赏析第⑦段画线句。

(3分)

【答案示例】用两个“慢慢”修饰“走”和“嚼”的动作,两个“总会”修饰“走到”和“吃饱”,两两呼应,写出骆驼不着急的性子,意味深长。

用词朴素,句子简短,表达恰到好处,不见柔弱。

【解析】“细致“的意思是”细密精致“,反映在文字上“细”是着重细节刻画和文字修饰,“致”是语言精心雕琢,富有表现力。

从语言表达角度分析,叠音词“慢慢”修饰动作,副词“总会”修饰动词。

从内容角度,这些恰到好处的词语,写出骆驼的性格。

最后再分析这样表达的效果。

还要赏析“不柔弱”在何处——用词朴素,句子简短,表达恰到好处。

【命题立意】鉴赏作品的艺术形象、表现手法和语言风格。

11.最后三段和前文叙述视角不同,传递的情感也有差异。

请根据前后两部分内容,对此加以分析。

(4分)

12.“冬阳”在行文中着墨不多,却是标题的一部分。

联系全文,对此加以评析。

(4分)

(三)默写。

(6分)

【任选6空,超过6空,按前6空评分】

13.

(1)问君何能尔?

(陶渊明《饮酒》)

(2),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荀子《劝学》)

(3),何似在人间!

(苏轼《水调歌头》)

(4)不义而富且贵,。

(《<论语>七则》)

(5),阴阳割昏晓。

(杜甫《望岳》)

(6),不能成方圆。

(《孟子·离娄上》)

(7)一夫当关,。

(李白《蜀道难》)

(8)月子弯弯照几州,。

(杨万里《竹枝歌》)

(四)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第14-16题。

(8分)

春江晚景

张九龄

江林皆秀发,云日复相鲜。

征路那①逢此,春心益渺然②。

兴来只自得,佳处莫能传。

薄暮津亭下,余花满客船。

[注]①那:

同“哪”。

②渺然:

广阔辽远的样子。

14.与诗歌题目中“江”字直接照应的词语有“江林”“”和“客船”。

(1分)

【答案】津亭

【解析】“津亭”是古代建于渡口旁的亭子,渡口自然在江边,与“江”直接照应。

【命题立意】鉴赏作品的艺术形象、表现手法和语言风格。

15.对本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诗用典与写实相结合,含蓄而又自然。

B.本诗以咏物为题材,脉络清晰而且顺畅。

C.颔联、颈联对仗工整,符合律诗的要求。

D.全诗的语言清新淡雅,又不失朴实之风。

16.从情景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前两联是如何表达作者情感的。

(4分)

【答案】本诗首联描绘了树木繁茂、落霞与夕阳交相辉映的春江晚景,色彩艳丽,含蓄地传达出作者喜悦的心情。

颔联则直接抒发作者在征路上见到美景时喜出望外的心情。

两联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

【解析】情与景分为直接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和情景交融。

首联情景交融,颔联直接抒情。

【命题立意】鉴赏作品的艺术形象、表现手法和语言风格。

【备考建议】抒情方式分类

特点

例句

简析

直接抒情

直抒胸臆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不要任何附着物,由作者直接对有关人物、事件等表明爱憎态度。

借景抒情

白居易《草》

即由“景”生“情”。

这是最常见的一种抒情方式。

寓情于景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诗人怀着特有的情感去看眼前景象,这种景象自然带上了诗人情感的色彩。

情景交融

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

抒情与写景达到了浑然一体,自然天成的程度。

托物言志

陆游《卜算子·咏梅》

即借描写其他事物,来表现人物的思想和品格。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17-21题。

(17分)

卜式传

①卜式,河南人也。

以田畜为事。

时汉方事匈奴,式上书,愿输家财半助边。

上使使问式:

“欲为官乎?

”式曰:

“自小牧羊,不习仕宦,不愿也。

”使者曰:

“家岂有冤,欲言事乎?

”式曰:

“臣生与人无争,邑人贫者贷之,不善者教之,所居,人皆从式,何故见冤?

”使者曰:

“苟,子何欲?

”式曰:

“天子诛匈奴,愚以为贤者宜死节,有财者宜输之,如此匈奴可灭也。

”使者以闻。

丞相弘曰:

“此非人情,愿陛下勿许。

”于是上不报式。

式归,复田牧。

②岁余,会浑邪等降,仓府空,贫民大徙,皆仰给县官,无以尽赡。

式复持钱二十万与河南太守,以给徙民。

河南上富人助贫民者,上识式姓名,曰:

“是固前欲输其家半财助边。

”上于是以式终长者,召拜中郎。

③初式不愿为郎,上曰:

“吾有羊在上林中,欲令子牧之。

”式既为郎,布衣草履而牧羊。

岁余,羊肥息。

上过其羊所,善之。

式曰:

“非独羊也,治民犹是矣。

以时起居,恶者辄去,毋令败群。

”上奇其言,使式治民,有政声。

上以式朴忠,拜为齐相。

(选自《汉书》,有删改)

17.写出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4分)

(1)使者以闻

(2)布衣草履而牧羊

(3)岁余,羊肥息(4)上过其羊所,善之

【答案】

(1)使……知道

(2)穿着布衣(3)繁殖(4)认为……好。

【解析】对实词理解要结合语境,解释时,不能以今律古,望文生义。

要充分利用学过的古汉语知识,特别要注意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现象。

如“闻”,本已“听见、知道”,在此是使动用法,“使……知道”;布衣,名词活用为动词,“穿着布衣”;息,有“气息、信息、利息、儿女、繁殖、停止”等含义,在文中卜式养的羊膘肥体壮,繁殖得很快。

在此为“繁殖”意。

善,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好”。

【命题立意】理解常见文言实词的意义。

【备考建议】分析形旁,推求字义。

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

通过语法特征推断出词性。

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

用成语比较推导词义。

联系上下文,前后照应,保持一致。

注意词类活用。

要把对实词的解释带入到原句原文中,看看是否合乎原文的语言环境。

18.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臣生与人无争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

B.以田畜为事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C.布衣草履而牧羊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

D.愚以为贤者宜死节河南上富人助贫民者

19.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6分)

(1)苟,子何欲?

(2)以时起居,恶者辄去,毋令败群。

20.第①段中,卜式的做法为什么被丞相认为是不合“人情”的?

(2分)

【答案】丞相认为付出后要求回报是人之常情,卜式则为国家无私付出,不求回报,所以被认为不合“人情”。

【解析】重点从文本中理解“人情”的含义,在封建社会,有了功劳,理应得到回报,这是常理,即人情。

卜式慷慨解囊,捐资为国,不求回报,但在丞相公孙弘看来不合常理。

【命题立意】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21.依据全文,概述皇帝对卜式认识的变化过程。

(3分)

【答案】皇帝开始不太了解卜式的为人,接着认识到他是忠厚的长者,最后发现他有治国才能。

【解析】解答时要从整体上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时间、人物、事件以及文中人物的所做事情和变化,以及皇上的态度变化等内容,尤其要重视对选文细节的理解“上不报式”“上于是以式终长者”“上过其羊所,善之”“上以式朴忠”反映出由不太了解——认为是忠厚的长者——发现其是治国人才。

【命题立意】分析作品的思路、结构、写作特点。

(六)阅读下文,完成第22-26题。

(11分)

潭州东池戴氏堂记

柳宗元

①弘农公刺潭三年,因东泉为池,环之九里。

其岸之突而出者,水萦之若玦焉。

池之胜于是为最。

公曰:

“是非离世乐道者不宜有此。

”卒授宾客之选者谯国戴氏曰简,为堂而居之。

堂成而胜益奇,望之若连舻縻舰,与波上下,就之颠倒万物,辽廓眇忽。

树之松柏杉槠,被之菱芡芙蕖,郁然而阴,粲然而荣。

凡观望浮游之美,专于戴氏矣。

②戴氏尝以文行见荐,而志不愿仕。

与人交,取其退让,受诸侯之宠,不以自大,其离世欤?

好孔氏书,旁及《庄》《文》,以至虚为极,得受益之道,其乐道欤?

贤者之举也必以类,当弘农公之选,而专兹地之胜,岂易而得哉!

地虽胜,得人焉而居之,则山若增而高,水若辟而广,堂不待饰而已奂矣。

戴氏以泉池为宅居,以云物为朋徒,抒幽发粹,日与之娱,则行宜益高,文宜益峻,道宜益茂,交相赞者也。

既硕其内,又扬于时,吾惧其离世之志不果矣。

③君子谓弘农公刺潭得其政,为东池得其胜,授之得其人,岂非动而时中者欤!

于戴氏堂也,见公之德,不可以不记。

【注】①刺潭:

担任潭州刺史。

22.第①段“水萦之若玦焉”中的“之”是指。

(用自己的话回答)(1分)

【答案】东池岸边向外突出的地方

【解析】要结合语境,在邻近的上下文中,具体找“之”指代的具体内容,然后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在原文“东泉为池,环之九里。

其岸之突而出者,水萦之若玦焉”这句话里,可以看出“其”,指代是东池,东边的泉水为池,周围有九里。

东池岸边向外突出的地方,水围绕着它,就像一块玉在那里。

它具体是指东池岸边向外突出的地方

【命题立意】理解常用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

【备考建议】注意代词的“就近指代”原则。

23.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分析第①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

(2分)

24.第②段“堂不待饰而已奂”的原因是什么?

(2分)

【答案】因为在这里居住着有才德的人。

【解析】“堂不待饰而已奂”,正应了那句“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惟吾德馨”,注意联系前文“地虽胜,得人焉而居之”,后文“行宜益高,文宜益峻,道宜益茂,交相赞者也”可知,有品行高尚,才华横溢的人居住,自然不待装饰就已经华丽了。

【命题立意】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25.下列与戴氏有关的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戴氏是谯国人,他是弘农公宾客中的一位佼佼者。

B.戴氏堂是东池胜景,由弘农公建造送给戴氏居住。

C.戴氏推崇孔子的思想,也能够博采其他人的学说。

D.戴氏非常喜欢自然风物,常陶醉其中,抒发情怀。

26.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3分)

【答案】本文描绘了戴氏堂的美景,称赞了戴简离世乐道的情操,颂扬了弘农公治政、识人的才能和中正的美德。

【解析】从题目“记”上可以看出,本文主要是记载事物,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本文一篇借写潭州东池藏氏堂的景,赞的是戴简、弘农这些人的精神品质和追求。

【命题立意】概括段落大意和全文主旨,揭示写作意图。

【备考建议】主要内容总结时要符合格式:

本文描写了……赞美了……颂扬了……。

【参考译文】

①杨凭(杨凭,弘农人)担任潭州刺史三年,依借东泉把它修成了人工湖,环周九里。

东池岸边向外突出的地方,水围绕着它,就像一块玉在那里。

东池的景观为这一带景色中最美的。

弘农公说:

“不是超凡脱俗而乐道的人,不应该到这里来享受美丽的景致。

”离任时将东池授予宾客中最优秀的谯国名士戴逵之后戴简,戴简得东池后,在南岸半岛上筑堂而居。

戴氏堂建成后景观更加的绮丽,远望它就像那战船相连,与水上下波动,站在戴氏堂上,看到的所有景物似乎都倒置着,辽阔渺远浩浩荡荡。

栽上松树、柏树、杉树、槠木等树,种上菱角、芡实、荷花这些花,郁郁苍苍,灿然开放。

凡是来这里能够观赏水上美景、体会到它的神奇魅力的,只有戴简了。

②戴简曾经因善写文章,文采出长而被授予官职,但是他不愿意做官。

与人交往,总是谦让三分,深受各位诸侯的宠爱,但他不自以为高傲,难道是他远离社会了吗?

但是他喜欢读孔子的书,又涉猎到庄子等人的文章,研究到了极为精通的地步,从中领悟到它对人生有益的道理,难道是他乐于这些道吗?

贤能的人所作所为也一定是志趣相同的人才处在一起,当弘农公选拔人的时候,特意到这个景色美丽的地方,难道是那么的容易得到吗!

地方虽然好,但如果再有合适的人居住在这个地方,那么山似乎愈增其高,水域好像更加宽广,山水景观就更加美丽了,戴氏堂不用装饰,堂屋更华丽照人了,这是人间对自然景观的作用。

戴简以泉水池塘作为宅地居所,以天上的云和美丽景物作为朋友弟子,表达幽雅的情趣,发扬精纯的品性,他每天与它们为伍,相乐相娱,那么他的品性应该是更加高尚,他的文章风格应该更加峻峭,学问思想应该更加盛大。

这就是自然对人间的作用,这样两者之间互相促进。

既丰富了他的精神世界,又在当时社会传播了出去,我担心他远离社会的志向不能实现。

③有远见卓识的人认为弘农公担任潭州刺史找到了做官的真谛,建造东池找到了它的美丽的景观,把官职授给最为有才华的人,难道不是这个社会上以中正美德感动我们的人吗!

在戴氏堂上,看见弘农公治政、识人的才能和中正的美德,不能不记下这些事。

二、写作70分

27.根据以下材料,选取一个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

人们对自己心灵中闪过的微光,往往会将它舍弃,只因为这是自己的东西。

而从天才的作品中,人们却认出了曾被自己舍弃的微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