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生动物资源的保护与管理.pptx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620295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PPTX 页数:181 大小:3.7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野生动物资源的保护与管理.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181页
野生动物资源的保护与管理.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181页
野生动物资源的保护与管理.pptx_第3页
第3页 / 共181页
野生动物资源的保护与管理.pptx_第4页
第4页 / 共181页
野生动物资源的保护与管理.pptx_第5页
第5页 / 共181页
野生动物资源的保护与管理.pptx_第6页
第6页 / 共181页
野生动物资源的保护与管理.pptx_第7页
第7页 / 共181页
野生动物资源的保护与管理.pptx_第8页
第8页 / 共181页
野生动物资源的保护与管理.pptx_第9页
第9页 / 共181页
野生动物资源的保护与管理.ppt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1页
野生动物资源的保护与管理.ppt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1页
野生动物资源的保护与管理.ppt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1页
野生动物资源的保护与管理.ppt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1页
野生动物资源的保护与管理.ppt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1页
野生动物资源的保护与管理.ppt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1页
野生动物资源的保护与管理.ppt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1页
野生动物资源的保护与管理.ppt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1页
野生动物资源的保护与管理.ppt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1页
野生动物资源的保护与管理.ppt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81页
野生动物资源的保护与管理.ppt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81页
亲,该文档总共18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野生动物资源的保护与管理.pptx

《野生动物资源的保护与管理.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野生动物资源的保护与管理.pptx(18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野生动物资源的保护与管理.pptx

野生动物资源的保护与管理,野生动物资源的保护与管理,(提纲)一基本概念:

1野生动物(Wildlife):

2野生动物资源:

野生动物资源主要包括的信息:

获得信息的途径:

获得准确信息的条件:

3野生动物的生物学和生态学基础:

3.1生命科学:

3.2动物分类学:

3.3动物生态学基础:

4野生动物的价值:

二野生动物资源保护:

三野生动物资源管理与利用:

一基本概念:

1野生动物(Wildlife):

Wildlife从词意上指一切野生生物(动物、植物),一般情况下特指野生动物。

广义的“野生动物”范指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

狭义的“野生动物”系指除鱼类和无脊椎动物以外的其它脊椎动物。

虽然经过短期驯养但还没有产生进化变异的各种动物,还是野生动物。

有生命物体(生物)共同特性:

摄取营养获得能量;占据一定空间;繁殖后代。

人类,脊椎动物,兽类鸟类爬行类两栖类,鱼类,动物,节肢动物,有生命物体,无脊椎动物,(2界)植物,软体动物环节动物线形动物扁形动物腔肠动物,自然界,真菌,蓝藻原核生物(5界)细菌原核生物(6界)病毒非细胞生物无生命物体空气、水、岩石,腔肠动物门:

大部分的腔肠动物和海绵动物一样,沿着海岸线都可以看到,其中某些种类在退潮时可在岸边找到。

腔肠动物比海绵动物进化,具有神经、肌肉、感觉器官等结构,它的特征是具有触手。

体内的胃腔可消化食物,多孔红海绵(海绵动物)但没有肛门,残渣由口排出。

扁形动物门:

动物身体左右对称,表皮覆盖着纤毛。

一般分为三种:

即能独立自由生活的涡虫、营寄生生活的血吸虫(住血吸虫、肝血吸虫及肺吸虫)和绦虫。

涡虫(变形动物),环节动物门:

身体有层层环节的动物称为环节动物。

它的消化、循环、排泄及神经等系统,已经相当发达。

多毛类(沙蚕类)有6000余种,贫毛类(蚯蚓类)、蛭类、泡蚓、颤蚓及古沙蚕类达7000余种。

蚯蚓,沙蚕,章鱼,软体动物门:

分为5纲,头足类是依身体、头、腕等顺序三部分连接在一起的;双壳贝类(即斧足类)只有身体和脚;螺贝类(腹足类)有明显的头与扁平的脚;以及头部不明显的掘足类。

此类动物的身体,大部分为柔软的外套膜所包住,会从上皮分泌带有贝壳成分的物质。

大多数属于雌雄异体,而贝类中有很多已经变态了。

白纹花潜金龟靛蓝摩尔佛蝶,节肢动物门,软骨鱼,蛙,鳄鱼,娃娃鱼,鸵鸟,蛇,绿头鸭,鹰,袋鼠,鹿,鲸,2野生动物资源:

自然界野生动物的数量和质量。

是野生动物资源科学保护、利用、管理的基础。

2.1野生动物资源的特点:

与其它自然资源相比,具有如下特点:

可更新性:

繁殖产生新个体,可永续利用。

对环境的依赖性:

在自然环境中演化形成,离不开环境,也不能适应迅速改变的环境。

(躲避不良环境,寻找适宜环境能力和时间都是有限的)不占用专门的土地:

指自然界的野生动物,不包括繁育中心等侍养个体。

2.2野生动物资源主要包括的信息:

边界、日期、种类、数量、分布(地理分布,季节分布)、运动状况、居留类型、生存状况(良好,艰难)、发展趋势(上升,稳定,下降,濒临绝灭)。

2.3获得信息的途径:

通过科学的调查,获得及时、完整、准确,的数据。

在此基础上进行科学分析,才能得出正确结论。

2.4获得准确信息的条件:

人:

有保护、爱护野生动物的热情,良好的素质和科学修养;财:

有保证工作的经费;物:

必要的装备和设备。

没有必要的条件是不行的。

如何创造条件则有不同的渠道和途径。

野生动物的生物学和生态学基础:

野生动物保护管理是一门综合科学,它包括经济学、社会学、更离不开生命科学。

生命科学:

有生命物体的科学,过去称为“生物学”。

生命科学:

基础学科,鸟类学兽类学鱼类学昆虫学按系统分类划分微生物学其它动物学植物学,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细胞学生理学按研究的生命现象分形态学遗传学发育生物学生态学进化论其它,生命科学包括的学科内容及学科之间的关系可用下图表示:

(蛋糕切割图),生命科学:

应用学科野生动物学,医用动物学,桑蚕学,水产学,寄生虫学保护生物学:

是生命科学中新兴的多学科的综合性分枝,研究物种保护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及持续利用生物资源等问题。

动物分类学:

研究动物类群间的异同及其异同程度,阐明动物间的亲缘关系,进化过程和发展规律。

进化过程,发展规律:

由简单到复杂,由水生到陆生,由低级到高级。

变异、遗传,自然选择,适者生存。

3.2.2分类依据:

目前的分类系统主要以动物形态或解剖的相似性或差异性的总合为基础确定分类地位。

(由于扫描电镜的使用,可以观察到微细结构。

细胞学特征,生化组成,DNA,RNA的结构等也开始用于分类,提出了不同的分类系统和学说,如鸟类。

采用那种分类系统应由各国的学术界决定。

),(续表),(续表,燕鸻科燕鸻亚科鸥科鸥亚科贼鸥族剪嘴鸥族鸥族燕鸥族海雀亚科鹰科鹗亚科鹰亚科隼科鸊鷉科鸏科鲣鸟科蛇鵜科鸬鹚科鹭科红鹳科鹮科鵜鶘科鹳科军舰鸟科潜鸟科鸌科鸌亚科信天翁亚科海燕亚科,(续表),(续表),15鸦科,鸦亚科,鸦族14燕鵙族11黄鹂族,12卷尾亚科,扇尾鹟族卷尾族王鹟族雀鹎亚科林鵙亚科,9太平鸟科16河乌科鹟科鸫亚科4)鹟亚科鹟族鵖族13椋鸟科椋鸟族21鳾科鳾亚科22旋壁雀亚科,鹡鸰科山椒鸟科鹎科和平鸟科太平鸟科伯劳科黄鹂科卷尾科椋鸟科燕鵙科鸦科河乌科鹪鹩科岩鷚科鹟科鸫亚科画眉亚科莺亚科鹟亚科山雀科鳾科旋木雀科攀雀科啄花鸟科,(续表),20山雀科长尾山雀科4燕科河燕亚科燕亚科戴菊科7鹎科扇尾莺科26绣眼鸟科3)莺科苇莺亚科草莺亚科噪鹛亚科莺亚科鹛族莺族3百灵科25太阳鸟科太阳鸟亚科24啄花鸟族太阳鸟族麻雀科麻雀亚科,太阳鸟科绣眼鸟科文鸟科雀科,(续表),(续表),3.2.3分类等级:

3.2.4物种:

在有性生物,物种呈现为统一的繁殖群体,由占有一定空间,具有实际或潜在繁殖能力的种群所组成,与其它这样的群体在生殖上是隔离的。

3.2.5科学名称(学名):

种名:

“双名法”由2个拉丁字或拉丁化的文字组成。

前面一个是属名,,后面一个是种本名。

属名用主格单数名词,第1个字母要大写。

种本名用形容词或名词,第1个字母不大写。

学名之后还附加当初定名人的姓氏。

如树麻雀的学名:

Passermontanus(Linnaeus)。

亚种名:

“三名法”在种名之后加上亚种名。

如树麻雀的指名亚种:

Passermontanusmontanus(Linnaeus)。

(树麻雀的新疆亚种:

PassermontanusdilutusRichmond3.2.6陆生野生动物类群:

鸟类:

两足动物。

体表有羽毛,卵生,体温恒定,肺呼吸,陆地生活。

兽类:

四足动物。

有毛发,胎生哺乳,体温恒定,肺呼吸,陆地生活,有些重返水中。

爬行类:

四足或退化。

体表有角质鳞或硬甲,卵生或假胎生,肺呼吸,陆地繁殖。

两栖类:

四足或退化。

体表光滑,卵生,皮肤呼吸,经变态后才能在陆地生活。

鱼类:

无足具鳍,体表光滑或有鳞片,卵生,鳃呼吸,水中生活。

自然选择和进化是长期的,类群之间有过渡类型。

能生活到现在的过渡类型称为活化石。

3.2.7野生动物资源:

动物生态学基础定义:

研究动物对有机和无机环境的全部关系的科学。

研究对象:

研究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研究以种群、群落、生态系统为中心的宏观生物学;研究重点在于生态系统和生物圈中个组成成分之间,尤其是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关系。

3.3.3环境和环境因子(生态因子):

环境:

生物有机体(如动物)周围一切的总和,它包括空间以及其中可以直接或间接影响有机体(如动物)生活和发展的各种因素。

环境因子:

组成环境的各种因素称为环境因子,又称生态因子。

生存条件:

有机体(如动物)生活和发育不可缺少的外界环境因素(如食物、热、氧气、水等),有时称为生存条件。

环境因子分类:

一般分为二类:

非生物因子温度、湿度、光生物因子其它同种和不同种的个体。

有些学者分为四类:

气候因子;土地因子;生物因子;人为因子。

生物和环境至今的相互关系是相互的和辩证的。

生态因子对于动物的行为、分布、繁殖等的影响,可以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间接的。

环境对有机体的影响称为“作用”。

有机体对环境也有“反作用”。

如植树造林可以改变环境(小气候)。

举例:

非生物因子对动物的影响:

温度;湿度和降雨;光;水的盐碱度。

生物因子对动物的影响:

食物;寄生,共生,捕食。

3.3.4种群,种群是占有一定地域(空间)的一群同种个体的自然组合。

种群内个体相互依赖,彼此制约。

同一种群内的成员栖息于共同的生态环境并分享同一食物来源。

具有共同的基因库,彼此间可进行繁殖并产出有生殖力的后代。

种群特征:

种群内个体的空间分布:

均匀分布,随机分布,聚群分布种群的年龄结构:

出生率:

死亡率:

存活曲线:

种群的增长及调节:

增长曲线数量的调节:

种群密度,人类活动是影响种群密度的最重要因子。

种群的数量统计:

(一)绝对密度测定总数量调查直接数量调查取样调查:

(1)样方法

(2)标志重捕法

(二)相对密度测定直接数量指标:

捕获量间接数量指标:

粪堆计数,鸣叫计数,毛皮收购,足迹,巢、洞的数量等。

(三)绝对密度更有价值。

但是,绝对密度或绝对数量不等于绝对准确和可靠,或一定比相对密度更准确可靠。

往往需要用统计学方法检验。

3.3.5群落,群落是一定的地区内所栖息的各种生物种群(动物、植物、微生物)的自然组合。

每一群落内的各个生物是互相联系,互为影响,又各自独立地,恒定地利用和消耗能量。

群落特性:

物种多样性:

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

物种多样性是基础,可用物种丰富度表示。

生态优势:

通常以优势种命名群落名称。

生态位与集团结构:

群落的分层:

群落演替:

影响群落结构的因素:

竞争捕食干扰岛屿效应,池塘生物群落,3.3.6生态系统,群落连同其所生活的物理环境所构成的能量、物质的转化和循环系统,就是生态系统。

构成生态系统的3个条件:

由许多成分组成;各成分间不是孤立的;具有独立的,特定的功能。

生态系统的基本结构

(一)基本组成成分:

非生物环境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获取营养方面:

绿色,紫色植物自养生物自然界的生产者;动物异养生物自然界的消费者初级消费者以植物为食物;次级消费者以食植物的动物为食物;真菌分解吸收自然界的还原者,

(二)食物链、食物网、营养级和生态锥体,陆生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生态系统的功能:

能量流动,物质循环,稳定及反馈调节的内部机制。

生态锥体,3.3.7地球、生物圈、野生动物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与作用地球:

德国地球物理学家魏格纳(A.L.Wegener)认为:

古生代石炭纪以前,大陆曾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周围是海洋。

脊椎动物起源于北方大陆,逐渐向南侵入。

后来,破裂成大陆块,几度离、合,形成今日各大洲和大洋的分布格局。

生物圈:

又称生态圈,是地球上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

只占据地球表面一薄层,由大气圈、水圈、土壤岩石圈及生活在其中的生物组成。

海面下10公里、地表下300米及地表以上垂直高度约15公里的大气层。

野生动物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与作用:

生态系统的成员;参与能量和物质流动。

具备上述生物学和生态学基础后再回头检查野生动物资源保护管理需要的信息,如下:

边界:

行政区划,地理区划,栖息地(生境)类型等,边界清楚,面积才能清楚。

日期:

历史资料,当前资料种类:

学名(中名、英名、拉丁名),不要用土名。

中名英名拉丁名,大天鹅WhooperSwan黑颈天鹅Black-neckedSwan金腰燕Red-rumpedSwallow,CygnuscygnusC.melancoryphusHirundodaurica,数量:

不仅记录个体数量,还应记录个体的性别、年龄等。

分布:

地理分布:

不同地点,不同生境的分布(纬度、垂直分布)。

季节分布:

四季分布图:

不同地点及不同季节的鸟兽分布图,相对于植被类型的鸭巢分布:

样方大小是5X5m,植被高度划分为四个等级,用四种不同的颜色表示。

运动状况:

选择适合的生境(气候、隐蔽地点、食物、繁殖等)迁移:

主要指兽类为寻找适宜生活条件定期、长距离的移动。

迁徙:

主要指鸟类为寻找适宜生活条件定期、长距离的移动。

由于鸟类有飞翔能力,许多鸟类跨国迁徙。

回游:

鱼、虾、龟、鳖等定期、长距离的移动。

如何认识、解释这种现象有不同的学说。

例如鸟类的迁徙。

有些种类定期、长距离移动。

有些种类只是部分个体定期、长距离移动。

居留类型:

相对于地区而言:

长期居留(留鸟)季节性居留繁殖地(夏候鸟)越冬地(冬候鸟)中途停歇地(过路鸟)偏离迁徙路线,偶尔停留(迷鸟),生存状况:

(猎捕程度及栖息地状况)良好:

有足够的食物,活动场所,顺利繁殖(鸟:

配对,筑巢,育雏)和运动;艰难:

没有足够的食物和活动场所,不能顺利繁殖和运动,生活在惊恐中。

为野生动物提供良好的生存条件是野生动物管理学的内容。

发展趋势:

种群数量上升:

分布区域扩大,雌性多,幼体多,每年数量增加;种群数量稳定:

分布区域不变,性别和年龄比例正常,每年数量稳定;种群数量下降:

分布区缩小,雄性和老年个体多,每年数量下降;物种濒临绝灭:

分布区急剧缩小,接近最少存活种群。

保持稳定的种群数量,挽救濒临绝灭物种,是野生动物保护学的内容。

4野生动物的价值:

(一)直接经济价值:

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收入,换取外汇

(二)间接经济价值:

娱乐观赏价值:

狩猎,观赏,旅游文化和美学价值:

图腾,图案,诗歌,动画科学价值:

科研对象,实验动物,仿生学,环境监测生态价值:

食物链,生态系统平衡,病虫害防治(三)伦理价值:

国家和民族文明的标志(申办奥运)每一物种都有生存的权利;所有物种是相互依存的;人类必须像其它物种一样生活在同一个生态范围之内;人们必须对其行为负责;人们对未来后代负有责任;尊重人类生活和人类多样性与尊重生物多样性是一致的;自然具有超越经济价值的精神和美学价值;生物多样性对确定生命起源是必要的。

只要接受其中的精神或其中的几条,就可作为野生动物保护,野生动物的价值如何用货币来衡量?

价值评估,直接经济效益:

2000年全国鸟类环志中心承担新疆猎隼项目。

出口10只,外方在中国境内共支出人民币967320元。

不包括新疆还完成的另外50只指标。

国家,地方野生动物主管部门获益,增加了野生动物保护管理,科学研究经费;工商(民航、电信、餐饮、交通等)部门受益;群众(住房、养鸽、陪同人员、雇员)受益。

间接受益:

制止走私,保护资源;节约环志经费;培训人员。

2000年全国鸟类环志中心新疆猎隼项目的经济价值,二野生动物资源的保护、管理与利用:

(一)野生动物的益、害分析野生动物的价值不容易直接感到,经常议论的是野生动物的益和害。

野生动物是漫长历史条件下经过自然选择进化来的,作为生态系统中的成员,都是不可缺少的。

本身并无益、害之分。

野生动物的益、害是相对于人类说的,是人类给确定的。

完整的生态系统内各种动物的数量应当是稳定的,任何一种动物的数量不会过多。

如果过多,多半是人类对生态系统干扰破坏的后果。

野生动物的益、害是相对的,不是一成不变的。

再好的动物数量过多也会成灾,有害动物数量过少也会成为珍稀动物。

许多野生动物对人类的益处有待发现。

举例:

啄木鸟的益害、狼的益害、松毛虫尽管如此,我们仍然保留“有害野生动物”的提法,如鼠害,虫害。

(二)野生动物资源保护的对象,保护对象的确定:

面临威胁,种类和数量下降的物种;特有种;具有重要经济和科学研究价值的物种;双边或多边国际协议确定的物种;由于几乎所有野生动物都面临人类的威胁,从生物多样性保护观点出发所有的野生动物都应保护。

野生动物资源保护不包括数量多的鼠和昆虫等有害动物。

保护目标的制定:

因国家、地区而异,因资源状况而异,应该不断地调整。

稳定现有物种的数量,虽然不能增加,但也不要减少;特别关注某种或某类动物,也保护其它动物;减少现存物种的危险性。

3濒危状况的国际标准:

世界自然和自然资源保护联盟(IUCN)编写的红皮书提出的国际标准是:

绝灭(Ex)濒危(E)易危(V)稀有(R)未定(I)数据缺乏(K)受威胁(T)贸易致危(CT)低危,中国野生动物红皮书濒危物种受威胁等级:

野生绝迹(Ex):

指野生种群已经消失,但人工放养或饲养的尚有残存,如麋鹿。

国内绝迹(Et):

指国内野生种群已经消失,但国外尚有野生的种群,如高鼻羚羊。

濒危(E):

指野生种群已经降低到濒临灭绝或绝迹的临界程度,且致危因素仍在继续,如朱鹮、华南虎、东北虎、白鳍豚等。

易危(V):

指野生种群已明显下降,如不采取有效保护措施势必成为“濒危”者。

稀有(R):

指从分类定名以来,迄今总共只有较少的发现记录。

其数量稀少的原因不是人为因素,如沟牙鼯鼠。

未定(I):

指情况不甚明了,但有迹象表明可能已经属于或疑为“濒危”或“易危”者,如普氏原羚。

4保护级别的确定:

(以我为主,充分考虑国际公约!

)根据我国野生动物保护法,将保护动物分为国家一级和国家二级保护种类,及省级重点保护动物。

2000年8月1日以“国家林业局令”形式,公布一批“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有重要经济和科学研究价值的野生动物”,其中包括鸟类707种,兽类88种,两栖类291种,爬行类395种及,昆虫120属的所有种及另外110种。

国家I级和国家II级保护动物,圆括号内数字为农业部管理的种类昆虫保护种类中的属或亚属,系指该属或亚属中的全部种类。

(三)野生动物资源保护,1野生动物面临的威胁生命起源大约是在35亿年以前。

从一个原始物种经过漫长的遗传、变异、自然选择发展到现在的数百万种。

有些物种消失(如恐龙),有些物种形成。

物种的产生和消失是自然界的正常现象,只是需要经历漫长的时间。

早在人类之前,地球上已经有了野生动物。

早期的人类生产力低下,只能靠采摘野果和渔猎为生,人类时刻要预防猛兽的威胁。

那时,如何保护人类是首要问题。

人口数量急剧增加;科学技术不断进步,人类改变自然的能力越来越强;人类追求高质量生活(衣、食、住、行)的欲望,对自然界的索取愈来愈多。

后果是:

大气、水质污染;森林、草场、湿地面积急剧减少;森林过度砍伐,草场过度放牧,渔场过度捕捞,野生动物过度猎捕;外来物种过度引入。

野生动物生存条件越来越恶劣,绝灭的速度加快(增快1000倍),濒临绝灭的物种数量增加。

促使物种灭绝和趋于灭绝的因素,有人(Reid和Miller,1989)认为,促使物种灭绝和趋于灭绝的因素是:

丧失生境,过度开发,引进物种,捕食,其它,以及一些未知因素,对野生动物的威胁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直接威胁:

乱捕滥猎,过度捕猎,中毒(环境中毒及人为放毒);间接威胁:

栖息地减少、破碎(岛屿化)、消失;栖息地质量降低(不能完全满足生长繁殖的需要)。

最严重的威胁是:

(1)生境(栖息地)丧失:

据IUCN1986年资料,“现在世界上的许多国家,特别是人口稠密的岛屿,绝大多数的原始生境都已被毁灭。

61个热带国家中已有49个国家50以上的野生生物生境已经不再存在。

在亚洲热带国家中,孟加拉高达94,中国香港97,斯里兰卡83,越南和印度均为80”。

生境(栖息地)减少:

热带雨林正以每年18万Km2的速度递减,其中8万Km2完全毁灭,10万Km2发生退化;中美洲太平洋沿岸落叶性的干旱林仅残留不到2;湿地常成为贮水池,或者被排干,修渠引水,构筑大坝以及化学污染等常使湿地发生变化;草地被转化成农田;一些热带草地、灌丛、落叶性森林、温带灌木地被过度砍伐和利用,失去表土层,造成沙漠化。

生境(栖息地)破碎(岛屿化):

原先面积很大的生境现在常常被道路、农田、城镇及其它较大的人类活动场地而分割成小块。

生境破坏时常常留下像补丁一样的残片。

有时,如果原有生境被公路、铁路、水沟、电线网路、篱笆、防火道或限制动物活动的其它障碍物分开,即使生境面积减少程度很小,也会发生生境岛屿化生境岛屿与原有生境具有明显差异:

边缘面积增大;片断部分的中心距离边缘更近。

限制物种扩散和建立新种群;边缘效应可能对物种造成巨大影响。

(3)生境(栖息地)的退化与污染:

农药污染:

DDT分解,DDE,DDD使卵壳变薄,抑制胚胎正常发育,猛禽数量大大下降。

水体污染;大气污染:

酸雨,臭氧等。

无铅汽油,取代铅的两种化学物质可能是英国许多大城市麻雀消失的原因。

环境污染使生物群落内的许多物种在没有受到明显干扰的情况下走向灭绝。

不适宜野生动物生存的环境预示着人类生存环境受到威胁。

(野生动物,尤其是鸟类可作为环境质量监测的指标),对野生动物威胁的主要来源:

人类的“胡作非为,倒行逆施”。

(自然界的风霜雨雪,野生动物的生老病死都是“自然选择,适者生存”的正常现象)各门学科彼此之间孤立地发展,各行其是。

对地球、生物圈和生态系统没有一个统一的。

彼此协调的管理。

只顾经济效益不考虑生态后果。

社会原因是世界财富分配不均,物种丰富的国家或地区比较贫困。

2野生动物保护的途径,首先解决认识(伦理)问题:

提高认识,增强保护野生动物的自觉性。

伦理、宗教西方。

制止资本家、财团的破坏行为,支持别国保护;国家、民族的文明程度第三世界。

提高生产,改善人们生活条件贫困国家和地区,在保护中受益。

提高文化教育程度,认识环境保护,野生动物资源保护的意义归根到底是保护人类自己。

提高保护意识,特别是决策人员的保护意识,贯穿在各项生产。

生活活动中。

加强立法,健全法律,依法保护。

加强科学研究,增加科技含量,培养一支队伍,知道如何保护。

科学管理(物种管理和栖息地管理),永续利用。

加强国际合作。

3野生动物保护(保育)方法:

个体保护制止乱捕滥猎,非法交易。

(管理枪支,网具,狩猎法,禁猎期,产地证,运输证)迁地保护野生动物园,繁育中心,救护中心就地保护保护区,禁猎区,国家公园特别保护濒危珍稀物种保护野外种群的恢复,(四)野生动物资源管理野生动物资源保护与野生动物资源管理是统一的,有时很难截然分开。

一般来说,保护的对象是濒危珍稀物种,有益的或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物种。

从生物多样性保护来说,除了控制有害生物以外,其余物种都应保护。

野生动物资源管理是野生动物资源保护的手段。

1野生动物管理的定义:

不同时期的定义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局限性。

“使土地生产供娱乐用的产量持续稳定的野生动物的一门技术”(Leopold,1933)“是使土地生产野生动物的技术”(Peek,1978)“使土地生产有价值的野生动物种群的技术”(Bailey,1984)。

认识到野生动物管理是野生动物保护事业中的一部分。

“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发展野生动物资源,使人类得到最大效益的理论与技术”(马建章,贾敬波,1990)“采用科学的管理措施,监控野生动物种群、生境和人类之间的相互关系,科学地利用野生动物资源,以达到人类持续利用野生动物资源的目的”(美Giles,1994),2野生动物管理的目的、目标及管理者应具备的条件,目的:

根据人类的需要,将动物的数量保持在合理的范围内。

人类的需要是多方面的,是不断变化的。

环境的容纳量是有限的,并不是动物数量越多越好。

管理目标是一定时期一定范围内野生动物的数量,是经过调查、分析、比较后的决策。

管理要考虑效益,不仅是经济效益,还要考虑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管理者的任务是管理动物资源,不是仅仅去保护动物和研究动物。

管理者要用系统的方法来管理资源,为了达到既定目标,有时也进行研究,收集资料,设计方案,执行野外工作计划,所有一切都是为了能正确决策,管理好动物种群。

所以,管理者的条件是有坚实的专业知识,一定的研究基础,能正确决策。

3中国野生动物管理的历史及现状,回顾中国近代野生动物及其栖息地保护,有许多沉痛的经历和教训。

清朝末期和民国初年,政治腐败,连年争战,民不聊生。

加之西方资本主义的掠夺和瓜分,中国的野生动物及其栖息地遭到严重破坏。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野生动物及其栖息地保护的历史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一)第一阶段(19491965),又可称为中国现代野生动物及其栖息地保护的萌芽阶段。

由解放前的只利用(猎取)不经营管理,逐渐开始向有计划、合理经营利用方向转变。

首先,明确了国家野生动物的行政主管部门,规定了一些制止乱捕滥猎的行政法规,开始全国性动物区系调查,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