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徐州市沛县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204964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3.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徐州市沛县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江苏省徐州市沛县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江苏省徐州市沛县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江苏省徐州市沛县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江苏省徐州市沛县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江苏省徐州市沛县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江苏省徐州市沛县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江苏省徐州市沛县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江苏省徐州市沛县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江苏省徐州市沛县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江苏省徐州市沛县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江苏省徐州市沛县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江苏省徐州市沛县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江苏省徐州市沛县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江苏省徐州市沛县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

《江苏省徐州市沛县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徐州市沛县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江苏省徐州市沛县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

江苏省徐州市沛县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2017-2018学年高二第一学期联考(三)模拟考试

语文试卷

一、语言文字运用及课文内容理解(21分)

1.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专业作家在作品中展现出的才华也许令青年读者们觉得▲,然而阅读活动应当是一个平等的交流过程,因此无须对作者▲,而不妨运用自己的思维大胆地去▲,去挑战。

在思想的碰撞中才能真正对作品的深刻意蕴▲。

A.望尘莫及诚惶诚恐置疑洞若观火

B.鞭长莫及诚惶诚恐置疑心领神会

C.望尘莫及顶礼膜拜质疑心领神会

D.鞭长莫及顶礼膜拜质疑洞若观火

1.(3分)C

2.下面是一封求职信的主要内容,加横线的词语全部使用得体的一项是(3分)

日前①光顾贵社网站,得知招聘编辑的消息,我决定应聘。

本人写作才能②超群绝伦,如能③加盟贵社,定当④鼎力工作。

现寄上我的相关资料,如有⑤意向,请与我⑥洽谈。

A.②④B.①③C.④⑤D.③⑤

2.【答案】D

3.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雨中的景象就是一首诗。

你看那些田间的农人,。

①他们憧憬着来日的千仓万箱的收获,哪顾及现在的斜风细雨。

②他们都披着蓑衣,戴着雨帽,

③他们的生活这样和自然接近,这样诚朴静美,纸迷金醉的都市人岂能领略其万一。

④伛偻着插秧或薅草;

⑤这样奇怪的雨帽,连他们的头和身子都遮着了。

A.①②⑤④③B.③②④⑤①

C.②④⑤①③D.④③②⑤①

3.C。

(语段的思路应该是先承题干写“雨中的景象”,然后发表议论。

同时提醒学生注意标点符号。

4.下列歌词中所用修辞手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3分)(   )

A.“就算整个世界被寂寞绑票,我也不会奔跑。

”(吴青峰《小情歌》)

B.“爱上一匹野马,可我的家里没有草原。

”(宋冬野《董小姐》)

C.“孤独的花睁开流泪的眼,祈求时间不要去改变。

”(卢庚戌《风花树》)

D.“这城市已摊开他孤独的地图,我怎么能找到你等我的地方。

”(高晓松《模范情书》)

4.B.比喻,其他为比拟

5.下列诗文引用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为什么有些同学的作文有写不完的有趣事儿呢?

奥秘就在朱熹的“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一诗句里,原来他们都是生活中的有心人呢。

B.在奋斗过程中,我们必定会经受许多挫折和失败,只要我们坚信“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树立信心,鼓足勇气,一定会有成功的一天。

C.世上的路万千条,最值得你走的只有一条,此路在何方,当须你苦苦寻觅,这就不免要“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放出眼光用心抉择了。

D.南宋词人张孝祥被贬途经洞庭湖,写下了“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这样的好词以明高洁情怀,与王昌龄的“一片冰心在玉壶”有异曲同工之妙。

5.B。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出自王维的《终南别业》,意为诗人兴致来了就独自信步漫游,走到水的尽头就坐看行云变幻。

这两句诗是刻画的隐居者自由惬意的形象,与全句意境不合。

6.下列实用文体表述正确的一项是(3分)( C )

A.本人于昨日在小区花台边拾到一个黑色皮包,里面有人民币180元。

(《招领启事》)

B.本人昨天骑车不小心丢失皮包一只,内有钱物若干,拾到者重金感谢。

(《寻物启事》)

C.希望广大读者惠寄“今日话题”“品位”和“文化茶座”等栏目的文章。

(《征稿启事》)

D.凡符合上述条件的应聘者,请将足下简历、联系方式邮递至本中心。

(《招聘启事》)

6.C.(A/B详细度颠倒:

D将“足下”改为“您的”)

7.下列关于课文的表述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的母亲》主要写母亲是胡适的恩师。

除了写母亲怎样训导之外,还用更多的笔墨写她与家人相处的情形。

这不仅写了母亲对“我”的“言教”,更写了母亲对我的“身教”。

B.刘邦知道韩信被杀后“且喜且怜之”。

喜:

消除了心头大患;怜:

韩信并无反意,却落得个这个下场,亦有怜其才之意。

但终究是喜在心头。

司马迁借助《淮阴侯列传》要表达的一种独特的历史观:

统治者心狠手毒,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C.《梦游天姥吟留别》题意为用梦游天姥的诗向朋友话别。

不过本诗主要内容并无惜别之感,而是借题发挥,运用想象手法,抒写了自己对自由的神仙世界的追求。

D.《兵车行》以送别出征战士的场面描写开头,以行人答问为主体,表现了“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灾难,表达了人民强烈的反战愿望,怨愤之情贯穿全文。

7.D背景不是安史之乱。

二、文言文阅读

(一)课内知识检测。

(3分)

8.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直上载公子上坐(通“座”)以公子为长者(有德行的人)

留军壁邺(驻扎)臣修身洁行数十年(使……高洁)

B.侯生乃屏人间语(使……退避)过客以观公子(拜访)

故久立与其客语(故意)公子亲数存之(问候)

C.不为具食(准备)吾哀王孙而进食(悲哀)

于是信孰视之(通“熟”)樵苏后爨(割草)

D.愿君留意臣之计(仔细考虑)能千里而袭我(竟然)

信建大将之旗鼓(树立)信由此日夜怨望(怨恨)

8.C哀(同情)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18分)

朱碧潭诗序

〔明〕王慎中

诗人朱碧潭君汶,以名家子,少从父薄游,往来荆湖豫章,泛洞庭、彭蠡、九江之间,冲簸波涛,以为壮也。

登匡庐山,游赤壁,览古名贤栖遁啸咏之迹,有发其志,遂学为诗,耽酒自放。

当其酣嬉颠倒,笑呼欢适,以诗为娱,顾谓人莫知我。

人亦皆易之,无以为意者。

其诗不行于时。

屋壁户牖,题墨皆满,涂污淋漓,以诧家人妇子而已。

贫不自谋,家人诮之曰:

“何物可憎,徒涴墙户,曾不可食,其为画饼耶!

”取笔砚投掷之,欲以怒君,冀他有所为。

君不为怒,亦不变也。

一日,郡守出教,访所谓朱诗人碧潭者。

吏人持教喧问市中,莫识谓谁,久乃知其为君也。

吏人至门,强君入谒。

君衣褐衣,窄袖而长裾,阔步趋府。

守下与为礼,君无所不敢当,长揖上座。

君所居西郊,僻处田坳林麓之交,终日无人迹。

守独出访之。

老亭数椽欹倾,植竹撑拄,坐守其下。

突烟昼湿,旋拾储叶,煨火烧笋,煮茗以饮守。

皂隶忍饥诟骂门外,君若不闻。

于是朱诗人之名,哗于郡中,其诗稍稍传于人口。

然坐以匹夫交邦君,指目者众,讪疾蜂起。

而守所以礼君如彼其降,又不为能诗故。

守父故与君之父有道路之雅,以讲好而报旧德耳。

君诗虽由此闻于人,人犹不知重其诗,复用为谤。

呜呼,可谓穷矣!

凡世之有好于物者,必有深中其欲,而大惬于心。

其求之而得,得之而乐,虽生死不能易,而岂有所计于外。

诗之不足贾于时,以售资而取宠,君诚知之矣。

若为闭关吟讽,冻饿衰沮而不厌,其好在此也。

人之不知重其诗,焉足以挠其气,而变其所业哉!

君尝谒予,怀诗数十首为贽,色卑而词款,大指自喜所长,不病人之不知,而惟欲得予一言以为信也。

岂其刻肠镂肺,酷于所嗜,虽无所计于外,而犹不能忘志于区区之名耶?

嗟乎!

此固君之所以为好也。

君既死,予故特序其诗而行之,庶以不孤其意,岂以予文为足重君之诗于身后哉!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亦皆易之易:

轻视

B.怀诗数十首为贽贽:

见面礼

C.色卑而词款款:

缓慢

D.不病人之不知病:

担心,忧虑

9.C

10.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又不为能诗故不得推择为吏

B.凡世之有好于物者人多厌之者

C.冻饿衰沮而不厌辞决而行

D.焉足以挠其气焉用亡郑以陪邻

10.D

11.请将文章画线句子和课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

(1)君诗虽由此闻于人,人犹不知重其诗,复用为谤。

(4分)

 11.

(1)朱君的诗虽然由此为人们知晓,但是人们仍然不懂得看重他的诗,反而以此诽谤他。

(被动句1分,“重”1分,“用”1分,大意1分。

共4分)

(2)且公子纵轻胜,弃之降秦,独不怜公子姊邪?

(2)况且您即使瞧不起我,抛弃我,让我去投降秦国,难道您就不怜爱您的姐姐吗?

(“轻”“之”“降”“独”各1分)

12.文中朱碧潭是一个怎样的人?

请分点概括。

(4分)

12.一生清贫潦倒,但仍执着于自己爱好的诗痴;诗作不被世人重视,但仍对做诗有自信;放浪形骸,不拘礼节,但仍不能忘怀“区区”小名。

参考译文:

诗人朱碧潭君,名汶,以名门世家子弟,少年时随同父亲出游,往来湖南、湖北、江西等地,泛舟洞庭湖、鄱阳湖、九江之间,颠簸在波涛之上,以为壮举。

又登临庐山,游赏赤壁,观览古圣贤隐居逃世歌啸咏唱的遗迹,志气有所启发,于是学习做诗,饮酒放浪。

每当酒醉高兴,呼叫欢笑,便要做诗,自得其乐,还说他人哪能了解于我。

人们也都轻视他,不把他的诗当回事。

他的诗不行于时,只有在自己家里的墙壁窗户上,写得满满的,涂得到处皆是,以此来唬弄家人孩子。

自己贫穷得无法谋生,家里人讥笑他说:

“你涂些什么东西,真讨人嫌,只会弄脏墙壁窗户,又不能吃,难道画饼充饥!

”拿起笔砚往他身上掷去,想以此激怒他,让他别再做诗。

他可不发怒,照旧做诗。

有一天,知府出了一张告示,要寻找所谓朱诗人碧潭的。

差人拿着告示到市里喊问,没有人认识是谁,最后才知道是朱君。

差人到门,强迫朱君去见知府。

朱君穿了粗布衣服,窄袖子长下摆,大摇大摆地上了知府衙门。

知府走下座位施礼迎接,朱君无所谓的样子,作一个揖就坐上宾之座。

朱君住在府城西郊,地点荒僻,处于田头林尾地方,终日没有人迹。

知府独去拜访他。

他住的几椽老亭倾斜要倒,用竹竿撑住,让知府坐在下面。

家里揭不开锅,捡一点储备的树叶,生起火来,煮几颗笋,烧水冲茶,款待知府。

那些差役忍饥挨饿,在门外骂骂咧咧,朱君就像没有听见。

于是朱诗人的名字,一府传开了,他的诗也稍稍有人看了。

但是一个布衣同知府相交,大家的眼睛都盯上了,毁谤妒忌全来了。

何况知府的所以降低身份给他礼遇,并不是因为他的诗写得好,而是因为知府的父亲与朱君的父亲是故旧之交,所以与朱君表示修好,报答旧日的交情。

朱君的诗虽然由此为人们知晓,但是人们并不懂得看重他的诗,反而以此诽谤他。

唉,真可说是穷到头了!

大凡世人对于某件事物特别喜爱,必定是这件事物深得其好,而大悦其心。

他追求并得到这件事物,这得到的快乐,是生死也换不到的,哪里还去理会生死之外的事情呢?

做诗不能像货物那样卖给人们,得到钱财,取欢于人,这道理朱君是很清楚的。

但他情愿关门做诗,虽挨冻受饿,衰病失意,也不厌倦,就是因为这是他的爱好。

人们不懂得看重他的诗,怎么能阻挠他的志气,改变他所从事的事业呢!

朱君曾经来看我,送我几十首诗以为见面礼。

他的态度很谦虚,谈话很诚恳,大概的意思是对做诗是很自信的,不怕人们不知道他,只求我讲一句话做证明。

我想他这岂不是如此刻苦专心,爱好做诗,虽然不计较生死之外的事情,但还是不能忘怀于区区的小名吗?

唉,这确实就是朱君的所以爱好之深了。

朱君已经死了,我所以为他的诗写一篇序言,使他的诗行之于世,庶几不辜负他的好意,虽然我的文章说不上能够让他的诗见重于后世。

三、古诗词鉴赏(8分)

13.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问题。

东鲁门泛舟

李白

【其一】

日落沙明天倒开,波摇石动水萦回。

轻舟泛月寻溪转,疑是山阴雪后来①。

【其二】

水作青龙盘石堤,桃花夹岸鲁门西。

若教月下乘舟去,何啻风流到剡溪②?

注:

①山阴:

今浙江绍兴。

山阴雪,指晋王子猷雪夜访戴逵之事。

②剡溪:

王子猷雪夜访戴之事即发生于此地。

(1)请具体分析第一首诗是如何紧扣题中的“泛舟”二字展开的。

(4分)

(2)两首诗中的主人公形象有什么共同点?

请简要分析。

(4分)

13.

(1)首句以“天倒开”写天在水中的倒影,暗写泛舟之事;(1分)第二句以水流、波摇,让人产生石动的幻觉,来写人在舟中(1分);第三句直写轻舟泛月;(1分)结句以东晋王徽之(字子猷)雪夜乘舟访戴的故事写自己泛舟访友。

(1分)由写景到叙事,紧扣“泛舟”二字展开,妙趣横生。

(2)诗人月夜泛舟,满怀兴致地欣赏水上夜景,自比为古代名士(2分)。

两首诗共同刻画了一位豪迈洒脱、闲适恬淡的抒情主人公形象(2分)。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4.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的空缺部分。

(1)信誓旦旦,不思其反。

(《诗经·氓》)

(2)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苏轼《赤壁赋》)

(3)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苏轼《赤壁赋》)

(4)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荀子·劝学》)

(5)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荀子·劝学》)

(6)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韩愈《师说》)

(7)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韩愈《师说》)

(8)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李白《将进酒》)

五、现代文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5题目。

(12分)

我的学校是很特殊的。

上午的课全是用英语讲授,下午的课全是国语讲授。

上午的课很严,三日一问,五日一考,不用功便被淘汰,下午的课稀松,成绩与毕业无关。

所以每到下午上国文之类的课程,学生们便不踊跃,课堂上常是稀稀拉拉的不大上座,但教员用拿毛笔的姿势举着铅笔点名的时候,学生却个个都到了,因为一个学生不只答一声到。

真到了的学生,一部分是从事午睡,微发鼾声,一部分看小说如《官场现形记》《玉梨魂》之类,一部分写“父母亲大人膝下”式的家书,一部分干脆瞪着大眼发呆,神游八表。

有时候逗先生开顽笑。

国文先生呢,大部分都是年高有德的,不是榜眼、就是探花,再不就是举人。

他们授课不过是奉行故事,乐得敷敷衍衍。

在这种糟糕的情形之下,徐老先生之所以凶,老是绷着脸,老是开口就骂人,我想大概是由于正当防卫吧。

有一天,先生大概是多喝了两盅,摇摇摆摆的进了课堂。

这一堂是作文,他老先生拿起粉笔在黑板上写了两个字,题目尚未写完,当然照例要吸溜一下鼻涕,就在这吸溜之际,一位性急的同学发问了:

“这题目怎样讲呀?

”老先生转过身来,冷笑两声,勃然大怒:

“题目还没有写完,写完了当然还要讲,没写完你为什么就要问?

……”滔滔不绝的吼叫起来,大家都为之愕然。

这时候我可按捺不住了。

我一向是个上午捣乱下午安分的学生,我觉得现在受了无理的侮辱,我便挺身分辩了几句。

这一下我可惹了祸,老先生把他的怒火都泼在我的头上了。

他在讲台上来回的踱着,吸溜一下鼻涕,骂我一句,足足骂了我一个钟头,其中警句甚多,我至今还记得这样的一句:

“×××!

你是什么东西?

我一眼把你望到底!

15.解释“正当防卫”的含义。

并概括这种行为是在什么情形下发生的?

(6分)

“正当防卫”含义:

维护自身尊严,要学生学习国语。

情形:

1.学校忽视国语教学;2.老师敷衍国语教学;3.学生轻视国语学习。

(含义2分,情形一点1分,三点4分)

16.简析这两段文字的表达特色。

(6分)

1.侧面描写:

通过写其他国语老师敷衍行事反衬徐老师的负责。

2.正面描写:

通过情态、行为、语言描写徐先生骂性急发问的同学,骂挺身分辩的我。

3.语言风趣幽默

课堂上常是稀稀拉拉的不大上座,但教员用拿毛笔的姿势举着铅笔点名的时候,学生却个个都到了,因为一个学生不只答一声到

有时候逗先生开顽笑。

国文先生呢,大部分都是年高有德的,不是榜眼、就是探花,再不就是举人。

他们授课不过是奉行故事,乐得敷敷衍衍。

他在讲台上来回的踱着,吸溜一下鼻涕,骂我一句,足足骂了我一个钟头,其中警句甚多。

(特色3分,不写“侧面描写”“正面描写”,答“反衬”“情态、行为、语言描写”亦可;解释3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20题目。

(20分)

窗中戏剧

(德)伊尔泽·爱辛格尔

女人倚在窗子边,朝对面望去。

风微微地从河边吹来,感觉和平常没什么不一样。

她住在顶楼的倒数第二层,街道在远远的下面,就连马路上来来往往的车辆的噪音也很少传到这里。

就在女人准备从窗边转身离开的时候,她突然发现,对面那个老人房间里的灯不知道什么时候已经打开了。

天色还不晚,外面还很亮,老人房间里的灯光并不明显,那种感觉就好像太阳底下开着的街灯,又像是灯火通明的教堂里,某个人在窗边点亮的蜡烛。

女人站住了。

老人打开窗子,朝着这边点了点头。

他是在向我打招呼吗?

女人心里暗自想道。

她所住的房子上面一层是空着的,下面一层是一个工厂,这会儿早就关门了。

女人于是微微地点了点头,作为对老人的回应。

只见老人又冲着这边点点头,同时伸手去摘帽子,却突然发现,自己的头上并没有帽子。

老人转身消失在了后面的房间里。

很快,老人又出现在了窗前。

这次,他的头上多了一顶帽子,身上加了一件外套。

他脱下帽子,微笑着向女人致意。

接着,他从口袋里掏出一块白色的手帕,开始挥舞起来。

一开始,是轻轻的,接着,越来越激烈。

他把身子倾在窗台上,让人不得不为他担心他的整个身体会从窗子里跌出来。

女人有些愕然地后退了一步。

这时,窗子对面的老人一抬手,将手中的帽子远远地甩开了。

同时,他将围巾顶在了自己的头上,就像一个穆斯林人一样,将自己的头包裹了起来。

接着,他将双臂交叉,合在胸前,开始鞠躬。

每次抬起头时,他的左眼都闭着,仿佛在向女人传递着他们两人之间的某种秘密信息。

女人饶有兴味地看着这一切,直到她突然发现,窗子中出现了两条穿着窄窄的、打着补丁的丝绒裤子的双腿。

老人在做倒立!

当他那满脸通红、满是汗水而又兴高采烈的脸重新出现在窗前时,女人终于拨打了警察局的电话。

老人仍然没有停下来。

他披着一个床单,在两个窗子前交替出现。

三条街道以外的警局接到了女人的电话,女人在电话中有些语无伦次、声音十分激动,以至于警察们也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

此刻,对面的老人笑得更厉害了,脸上的皱纹堆成了一团。

他伸出一只手,做了个模糊的手势,在脸上一抹,随即,他脸上的笑容消失了,似乎,他的笑容已经瞬间被他攥在了手里。

女人一直站在窗边看着这一切,直到警车赶到楼下。

女人气喘吁吁地跑下楼。

警车周围已经围了许多人。

一群人跟着警察和女人上了楼,有好几个甚至跟到了最后一级楼梯上。

他们凑在一起,好奇地等待着——先是有人上前敲门,没有人应;然后按门铃,仍然没有回应。

作为训练有素的警察,打开一道门并不是难事——门很快被打开了,干净利落。

顺着窄窄的走廊,他们终于捕捉到了走廊尽头隐约的灯光。

女人蹑手蹑脚地,紧紧地跟在警察后面。

当通往里间的那道门被打开时,只见老人背对着他们,仍站在窗子旁。

他的双手拿着一个大大的白色的枕头,放在自己头上,又拿下,不断重复着。

那样子仿佛是在告诉什么人,他要去睡觉了。

而他的肩上,还披着一块地毯。

众人几乎已经走到了他的身后,老人仍然没有转身——这个老人的听觉已经非常迟钝了。

女人的视线越过老人,望向对面,她看到了自己家那扇昏暗的窗子。

就像她所想的那样,底下那一层的工厂已经下班了。

不过,在她家楼顶上,不知什么时候搬来了一对小夫妻。

在他们房间的窗子旁,有一个围着栏杆的儿童床。

一个小男孩正站在里面。

这个小孩儿头上也顶着一个枕头,身上披着一个床单。

他不停地在床上蹦着跳着,朝着这边挥动着双手,嘴里咿咿呀呀地叫着。

他先是笑着,接着,用手在脸上抹了一把,随即,他的脸变得严肃起来,仿佛他在一秒钟之内将自己的笑容攥在了手中。

紧接着,小男孩伸出手,用尽全身力气将手中的笑容抛到了所有目瞪口呆的人们脸上。

17.开头第一段划线句对老人房间的灯光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4分)

18.结合文本,简要概括小说中女人的心理变化过程。

(5分)

19.小说结局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请具体分析。

(5分)

20.小说题为“窗中戏剧”,请结合全文探究作者这样拟题的理由。

(6分)

17.(4分)①外面很亮,老人房间里开着灯光,为老人的表演提供了明亮的环境。

②室内有灯光,窗边的女人才能清晰看得到老人的表演,为推动后面的情节发展作了铺垫。

③老人“房间的灯光”“好像……又像是灯火通明的教堂里,某个人在窗边点亮的蜡烛”这一句联想描写暗示了老人内心的童真和慈爱圣洁的情怀。

(三点任意答对两点给4分)

18.(5分)①突然发现老人房间里的灯打开了,她在窗边站住-----好奇;

②看到老人动作越来越剧烈并把身子倾在窗台上----愕然、担心;

③突然发现老人倒立后,她拨打电话-----紧张、担心;

④继续站在窗边看老人喜怒无常、动作怪异;气喘吁吁地跟着警察----害怕、紧张、好奇;

⑤站在老人的房间,看到楼上男孩的动作,了解真相----释然。

(每点1分)

19.(5分)①小说到结尾处,才使读者明白,那老人原来是在逗孩子玩,这个结局是起初料想不到的,故曰在意料之外。

(2分)

②但这个结局在前文其实已有暗示,故也在意料之中。

(1分)

暗示有:

“她住在顶楼的下面一层”,“她所住的房子上面一层是空着的”,反复提到楼上,其实是在暗示楼上可能住人;“老人打开窗子,朝着这边点了点头”,这样的情节说明老人是彬彬有礼的,这样的老人不应该做出怪诞的行为。

“这边”一词,表明老人未必是对女人点头;“她看到了自己家那扇昏暗的窗子”,强调“昏暗”,暗示的是在前文,老人其实是看不见女人的,他是在看别人;老人的种种动作表情,都有逗乐的意思,不像是对着女人发出。

(只要说明其中的两点即可,每点一分)

20.(6分)①“窗中”点明小说故事发生的地点,“戏剧”暗示故事情节的戏剧性;(2分)

②因为“窗”的局限而造成人们的误解,推动故事情节发展;(2分)

③意在提醒读者通过“窗子”发现生活中的美,表达了作者对关爱、良善的人性美的欣赏。

(2分)

七、作文(70分)

21.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

如果你是鱼,不要迷恋天空;如果你是鸟,不要痴情海洋。

——汪国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