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二 第十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210466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103.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必修二 第十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必修二 第十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必修二 第十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必修二 第十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必修二 第十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必修二 第十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6页
必修二 第十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6页
必修二 第十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6页
必修二 第十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6页
必修二 第十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6页
必修二 第十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6页
必修二 第十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6页
必修二 第十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6页
必修二 第十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6页
必修二 第十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6页
必修二 第十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6页
必修二 第十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6页
必修二 第十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6页
必修二 第十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6页
必修二 第十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6页
亲,该文档总共2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必修二 第十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文档格式.docx

《必修二 第十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必修二 第十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文档格式.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必修二 第十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文档格式.docx

D.增加谷物生产的最大潜力就是扩大玉米的播种面积

答案B

命题示例

革命就是解放生产力,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根据这一原理,在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以后,根本任务就由解放生产力变为在新的生产关系下保护和发展生产力。

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必须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具有生机和活力的经济体制才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当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已经成为一种“僵化模式”时,必须进行根本改革,转换成现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改革是经济体制转换的根本途径,不改革就没有出路。

图一赫鲁晓夫图二勃列日涅夫图三戈尔巴乔夫图四邓小平

请回答:

(1)图一、图二所示人物的改革有何共同点?

(提示:

本问以图片为切入点,回答问题需要熟悉基础知识,再现教材关于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改革的各要素(内容、成效及结果等),进而由表及里地通过对比找出其相同之处。

还可以联系改革的时代背景,层层设问化解问题:

如赫鲁晓夫改革发生在二战后苏联进行和平建设时期,斯大林体制的弊端日益暴露,在此情况下作为苏联最高领导人应该如何改革?

结合图一谈谈赫鲁晓夫个人急躁的作风对改革有何负面影响?

这对勃列日涅夫改革又有何影响?

然后将联系到的信息对比亦可得出结论。

(2)图三所示人物的改革与前两人相比,有何不同点?

结果怎样?

本问特别要注意审题,要求回答的是“不同点”,这与第

(1)问不同。

“改革是经济体制转换的根本途径”。

对比不同点时应该主要看这些改革对旧的经济体制进行了怎样不同程度的改革。

其结果从经济效果上,继而深入思考对改革走向的变化和对整个国家局势的影响;

在答案语句的组织上要侧重于对戈尔巴乔夫改革的表述,因为本问考查的是“戈尔巴乔夫改革与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改革相比”所体现的不同,不是侧重考查“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改革与戈尔巴乔夫改革相比”所体现的不同,对比类问题回答在语意表达上是有主次侧重的。

(3)邓小平同志强调:

“我们搞改革开放,把工作重心放在经济建设上,没有丢马克思,没有丢列宁,也没有丢毛泽东。

老祖宗不能丢啊!

问题是要把什么叫社会主义搞清楚,把怎么样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搞清楚。

”对“老祖宗不能丢”和“搞清楚”,你是如何理解的?

对本问的回答可分成以下问题发散思考:

①“老祖宗”指什么?

“不能丢”是说“老祖宗”的什么“不能丢”?

②“搞清楚”实际上就是要澄清什么?

澄清又是为了什么?

③邓小平同志强调的这句话有何重大意义或者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态度是什么?

通俗点理解就是“老祖宗不能丢”与“搞清楚”有何关系?

(4)从苏中两国社会主义改革中,你有何启示?

本问可供参考的解题依托一是题头的情景材料;

二是苏中两国改革的实践,特别是对以上各问的解答。

改革是指对旧有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作局部的或根本性的调整变动,改革的实践成效很大程度上受改革指导思想的支配,而指导思想的正确与否要看它是否符合当时的国情,从苏中两国改革的指导思想上能得到什么启示?

中苏两国进行的都是社会主义改革,但改革的结果大相径庭,应该如何看待社会主义改革历程?

自主解答

(1)都在工业和农业领域进行改革;

都取得一定成效;

都没有从根本上触动原有体制;

结果都失败了。

(2)对经济体制进行了根本性变革。

结果陷入困境,不得不把重点转向政治体制改革,最终导致苏联解体。

(3)“老祖宗不能丢”,最重要的是要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

“搞清楚”,最重要的是要澄清被搞乱的理论是非,要结合社会主义建设中新的实践经验和新的时代要求,用新的思想观点发展马克思主义,说出一些老祖宗没有说过的符合客观实际的新话。

邓小平同志正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把继承、发展、创新辩证地统一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进入了新境界,达到了新高度。

(4)社会主义建设不能违背客观发展规律,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走符合本国国情的道路;

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进行深刻的革命性变革,是不可能一帆风顺的,社会主义制度要通过不断的改革来逐步完善。

一、选择题

1.(2009·

临沂模拟)1921年列宁说:

“当正面攀登受到阻碍、不能前进到山顶时,就要有勇气走一段困难、危险的下山路,去寻找能够登上山顶的新路线。

”当时苏联(俄)“走一段困难、危险的下山路”的具体做法是

()

A.普遍实行工业国有化B.允许国内私人资本存在

C.实行指令性计划经济D.完全实行市场经济

答案B

2.“新经济政策一执行,混乱和饥荒马上就开始平息下去了,城市恢复了生机,市场上的商店又开始有了产品的供应了,物价也随之下降。

那时党的口号是‘学会做生意’”。

这里的“学会做生意”主要指()

A.借助商品、市场的自由调节B.宏观调控与计划相结合

C.恢复和发展私人企业D.实行粮食税制度

答案A

3.1921年3月,布尔什维克党的第十次代表大会通过了由战时共产主义过渡到新经济政策的决议。

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相比,苏俄的新经济政策“新”在()

A.由工农苏维埃政权掌握国家经济命脉

B.有限度地恢复资本主义,发展商品经济

C.为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创造条件

D.依靠工农及其他劳动阶级,开展有计划的社会主义建设

4.苏联早期领导人布哈林认为:

“市场关系的存在,是新经济政策的决定性因素。

”“我们过去认为,我们可以一举消灭市场关系。

而实际情况表明,我们恰恰要通过市场才能走向社会主义。

”如果你要说明布哈林的观点是正确的,下列哪一史实不能直接成为其论据()

A.1919-1921年间实行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B.1921年实施新经济政策,利用市场和货币关系扩大生产,苏联经济得到逐步恢复和发展

C.斯大林体制否定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严重阻碍了苏联经济和社会发展

D.中国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取得令世人瞩目的成就

答案D

5.列宁说,“目前的新事物,就是我国革命在经济建设的一些根本问题上必须采取‘改良主义的’、渐进主义的、审慎迂回的行动方式。

”这种“改良主义的”行动方式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实行的改革开放政策在内容上的相似之处是()

①都是为了发展生产力,发展社会主义经济②都是从农村改革入手,前者实行余粮收集制,我国则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③都允许私人办企业④都是利用商品市场发展经济

A.①③④B.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6.影响下图曲线变化的因素有()

①第一次世界大战②战时共产主义政策③新经济政策④斯大林经济体制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②③④

7.有人评价赫鲁晓夫“是徘徊在新旧时代十字路口的一名代表人物,他的一只脚跨进了新时代,而另一只脚又由于历史的原因,仍然深陷在旧时代的泥淖之中而不能自拔。

”这里“跨进了新时代”的主要含义是()

A.改变了农业水平落后的局面

B.改革在理论上取得了重大突破

C.促进了苏联重工业的发展

D.冲击了斯大林模式

8.在教条主义盛行、思想僵化的背景下,赫鲁晓夫对现行政策和管理体制的某些环节进行了调整和改革,揭开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序幕。

赫鲁晓夫在改革中尝试推行的“物质利益原则”,主要是指()

A.允许庄员拥有一定数量的自留地和牲畜

B.给予企业调整部分工资的权力

C.通过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调动生产积极性

D.将部分企业管理权下放到加盟共和国

答案C

9.20世纪50年代中期,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冒着极大的政治风险,不顾国内很多当权人物的疑虑和反对,把斯大林从天上拉回到了人间。

以这一大无畏的行动为发端,在经济、党内生活等领域推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这些改革确实有不少创新之处,使很多人为之振奋,在国内外引起了强烈反响。

可是,从结果来看,赫鲁晓夫的改革并未取得预期的成功,其失败的原因有()

①没有突破原有的经济体制②缺乏一贯的战略方针③个人作风急躁④执政后期趋于保守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③④

10.1982年11月10日,勃列日涅夫在莫斯科逝世,终年76岁。

在勃列日涅夫的时代,苏联的国势达到了顶峰,但由于勃列日涅夫对苏联社会积累的无数尖锐矛盾缺乏认识,缺乏解决问题的决心和魄力,使这些矛盾越积越深,社会动乱的能量越积越大,最终随着勃列日涅夫的逝去,一个曾经令人仰视的强国也随之坠入深渊。

勃列日涅夫统治后期,苏联社会矛盾丛生,国家陷入困境。

出现这种状况的根本原因在于()

A.领导者个人专断作风不断滋长

B.中央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的活力衰退

C.苏联党和政府的政治生活僵化

D.对东欧的控制消耗了苏联的大量精力

11.苏联经济改革的最主要的特点,就是搞私有化,而且是以乞求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援助为条件的私有化,要从根本上改变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

当然,在改革的头几年,并没有明确提出搞私有化。

但随着改革政策的失误,经济危机的加深,苏联领导人不仅没有正确地总结教训,反而把经济搞不好的原因,除归咎于无产阶级专政的上层建筑外,还归咎于社会主义公有制。

导致戈尔巴乔夫把改革的重点转向政治领域的直接原因是

A.苏联政治危机加剧B.国际形势日趋紧张

C.各共和国要求分离D.经济改革陷入困境

12.1988年苏共第19次代表会议后,开始实行了私有制,1990年10月18日戈尔巴乔夫颁布了《稳定国民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基本方针》,提出了“各种所有制一律平等”和“非垄断化”、“非国有化”及“私有化”的方针。

我们从中得到的启示不包括()

A.要有全面一贯的改革思路、政策和配套措施

B.不能急躁冒进,也不能保守停滞

C.国家主要用经济方法管理经济,允许个体经济存在

D.不能改变改革的方向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下列材料:

1959年9月,赫鲁晓夫应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的邀请访美。

在访问期间,他特地参观了以种植玉米而驰名于世的加斯特农场,目睹了北美洲的辽阔大平原上一望无际的玉米丰收景象,赫鲁晓夫啧啧称赞。

这次美国之行更加坚定了赫鲁晓夫在苏联大力推广玉米种植的想法。

为推广玉米种植,赫鲁晓夫经常下基层,亲自向基层农业领导人灌输玉米思想。

……1958年1月,他在莫斯科州举行的农业工作者会议上表示:

“在莫斯科州,玉米的收成往往很低,而有时在报告材料上却能对付过去。

莫斯科州人搞这一套是很有一手的。

有时收成不怎么好,他们就找一些丰产田,根据丰产田求出平均数字……”到1955年,玉米的种植面积已达约1800万公顷,而1953年时玉米种植面积仅350万公顷,但赫鲁晓夫对此仍感到不满意,他提出要在1960年使玉米的种植面积达到2800万公顷。

但是苏联大部分地区的地理条件不具备美国那样的“玉米带”。

因此,不少地方农民播种的玉米一无所获。

这不仅无法为牲畜提供充足的饲料,而且由于玉米的种植挤掉了其他作物,连人的口粮都受到威胁,而以玉米秸秆作青贮饲料,比苏联传统的青贮饲料三叶草、牧场草等成本高出两倍多。

“玉米热”因此冷却下来。

到了20世纪60年代,玉米热成了赫鲁晓夫的笑柄,人们给他起了个外号“古古鲁沙”,即俄文“玉米棒子”。

——摘自《环球时报》

试扼要解读上述材料。

(要求准确抓住其主要信息,并能答出其所反映的深刻道理)。

答案在推广玉米种植过程中,赫鲁晓夫忽略了最基本的东西——玉米生长的自然环境。

苏联地域辽阔,气候差异较大。

赫鲁晓夫却从不考虑这些。

玉米种植运动的后果是挤占了耕地,导致其他粮食作物减产;

玉米产量和质量未达到预期目标。

一些地方的农业领导人为完成上面下达的不可能完成的种植玉米的硬性任务,不惜作假,掀起一股浮夸风,赫鲁晓夫对此也有所察觉。

赫鲁晓夫玉米种植运动主要错在凭主观意志办事,不顾不同地区的自然地理条件。

这一运动告诉我们:

经济建设必须立足国情,尊重客观规律。

14.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苏联国民收入、工业总产值增长率表

1956-

1960年

1961-

1965年

1966-

1970年

1971-

1975年

1976-

1980年

1981-

1985年

1986-

1990年

国民

收入

8.7%

6.1%

7.7%

5.7%

3.7%

3.2%

1.3%

工业

总产值

10.4%

8.5%

8.4%

7.4%

4.5%

2.5%

——据《苏联兴亡史》、《苏联政治经济体制七十年》有关资料编制

材料二1971年9月,赫鲁晓夫逝世,其遗体安葬在莫斯科的新圣母公墓。

赫鲁晓夫的墓碑是由雕刻家惠斯特·

涅伊兹维斯特内设计的,用黑白两种颜色的大理石搭配而成,极具特色。

涅伊兹维斯特内在评价自己这件特殊作品时说,墓碑上半黑半白的对比之中“包含着永恒的矛盾、光明的进步的因素同反动的因素之间的斗争。

——张建华著《俄国史》

(1)据材料一,归纳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来苏联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

分析变化的根源。

(2)赫鲁晓夫改革之后,苏联历史上还进行过哪两次大规模的改革?

(3)你是如何理解材料二中赫鲁晓夫墓碑上“半黑半白的对比之中‘包含着永恒的矛盾、光明的进步的因素同反动的因素之间的斗争”,这句话的含义的?

答案

(1)呈现连年下降的趋势。

根源是斯大林经济模式失去活力,日益成为苏联社会经济发展的桎梏。

(2)勃列日涅夫改革和戈尔巴乔夫改革。

(3)赫鲁晓夫的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他执政时期,苏联国民经济发展相对迅速;

他对斯大林的批判,在客观上有利于破除对斯大林的迷信。

但他的经济改革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

他一味否定斯大林,没有对斯大林的功过作出实事求是的分析,这造成了人们的思想混乱。

第22讲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及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

1.有人称苏俄新经济政策是“布尔什维克转向资本主义”,有人说罗斯福新政是“社会主义计划经济”,这两种看法的共同缺陷是()

①没有从政策实施的根本目的上看问题②没有看到政策仅在一定限度内调整③只看表象,不看本质④没有从发展的、辩证的角度看问题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D.①④

答案A

2.关于发达国家对经济干预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西欧国家国有化程度较高②在发达国家中,美国的政府采购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最高③国家干预经济避免了私人资本生产的盲目性④铁路和电力等行业国有化程度在各国中程度较高

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

1929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规模空前的经济危机。

这一次危机波及资本主义世界的每一个角落,面对危机罗斯福总统实行“新政”。

《全国工业复兴法》是整个新政的核心和基础。

罗斯福新政期间,制定《全国工业复兴法》,这主要说明了资本主义国家()

A.解决社会的阶级矛盾B.维护工人的政治权利

C.对传统的经济模式进行调整D.保障工人的经济利益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美国通用电气公司在一则广告中说:

37.6万个股东把储蓄投资在通用电气公司,这是美国的典型,美国近乎每一个公民都是资本家。

材料二20世纪初,占有40%左右的股票才能控制一个公司,但在股票分散化的今天,只要掌握某公司3%-5%的股票,就能获得对该公司的控制权。

(1)材料一反映了资本主义国家的什么突出现象?

注意“37.6万个股东”、“近乎每一个公民都是资本家”关键句的含义。

(2)材料二反映了资本主义企业的什么本质问题?

掌握某公司3%-5%的股票的是少数的股东,这部分人掌握资本主义企业的决策权。

(3)根据上述材料,分析资本主义国家“人民资本主义”的本质。

联系材料和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关键是注意股票分散化的趋势并没有根本上改变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

自主解答

(1)材料一反映了资本主义国家出现股票分散化的趋势,许多普通公民拥有股票的现象。

(2)材料二则是说明资本主义企业的决策权仍然掌握在少数大股东手中的实质。

(3)资本主义国家股票分散化的趋势,被许多人看作是“人民资本主义”的重要标志。

股票制的发展只是资本控制方式的改变,并没有根本上改变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也没有发生资本权利的真正转移。

因而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的性质。

1.1929年10月24日,在美国历史上被称为“黑色的星期四”。

在大萧条中,股票一夜之间由5000多亿美元的顶巅跌入深渊,使5000多亿美元的资产一夜间化为乌有;

农产品价值降到最低点,农民将牛奶倒入大海,把粮食、棉花当众焚毁的现象屡见不鲜。

资本家大量销毁商品的目的是()

A.减少产品,刺激消费B.维持利润,稳定商品价格

C.为了扩大再生产D.销毁过期商品,减少库存

2.1929年至1933年的经济危机发生后,罗斯福取代了焦头烂额的胡佛,当选为美国第32届总统。

临危受命的罗斯福总统陷入了沉思,他说“如果我失败了,我就是美国的末代总统了。

”尽管在今天看来,政府干预经济活动已经是很平常的宏观经济调控行为,而在当时却是对传统政治体系和学术理论界冒大不韪的事件。

30年代的经济危机,给资本主义国家提供了一次机遇,其含义是指()

A.各国提高关税,阻止外国商品进入本国市场

B.更多地运用科学技术

C.迫使政府进行内部调整,形成新运行机制

D.法西斯上台,达到称霸世界的目的

3.站在21世纪的起点,回看风云变幻的20世纪。

这个多难而漫长的世纪到底给新世纪遗赠了什么呢?

“反危机”无疑是重要的一项遗赠。

从某个角度看,20世纪是极不安全的,是危机丛生的。

其他的危机且不言,单说经济危机,人类几乎就是蹈着经济危机的烈焰进入20世纪的。

20世纪20年代,美国经济趋于繁荣,但在繁荣的背后隐藏着严重的危机,这是由于()

①政府奉行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②资本家为眼前利润,盲目扩大生产③无限制的股票投机盛行④劳动人民日益贫困化

A.①②④B.①③C.②③④D.①②③④

4.选举前后,富兰克林·

罗斯福驱车巡视全国,失业民众的贫困惨状和悲愤绝望的目光令他极为震惊。

他到迈阿密演说时,一个精神崩溃的失业者狂呼着“快要饿死的人太多了!

”冲出人群,举枪对罗斯福开火。

幸好有人推挡了一下,他才没被击中,却把身边的芝加哥市长打死了。

选举前后的遭遇使罗斯福()

罗斯福像

①更坚定力挽狂澜,救民于水火之中的决心②彻底抛弃民主党那种见死不救、袖手旁观的政策

③在民众的期盼和国会全力支持下,与智囊团紧急研究对策④把尽快实行自由放任政策,让美国人民从经济危机的阴影中走出来作为上台后的首要任务

A.①②③B.②③④C.②④D.①③

5.罗斯福说:

“低收入的工人是我们人数最多的消费集团,可是今天他们却无法维持象样的生活水准,不能购买食品、衣服和其他必需品以保持我们的工厂和农场充分运转。

”为此,罗斯福新政采取了()

A.整顿银行,统制货币B.调节农业生产

C.以工代赈,规定最低工资标准D.降低生活用品价格

6.在美国乃至世界经济发展史上,爆发于1929年至1933年的经济危机和罗斯福总统实施的“新政”给人们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以至于研究现代经济,不可回避的要研究这段历史。

下列关于罗斯福新政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实质上是资本主义国家在探索一条宏观调控经济的道路

B.主要解决的是生产和销售的矛盾

C.以国有化为主要手段

D.它使美国找到了一条既能缓解危机又能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方法

7.(2009·

西安模拟)罗斯福的“新政”措施,最终目的是为了加强国家资本主义,以克服经济危机,巩固资本主义制度。

“新政”是他医治资本主义社会的疾病在常规疗法不能奏效的情况下试用的一种试验性的疗法。

罗斯福新政之所以取得成功,其根本原因是()

A.国家干预经济

B.保持了资本主义的自由企业制度

C.采取了一些有利于工人的措施

D.调整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8.1933年3月21日,罗斯福将成立保护队的提案送交国会,很快被通过。

4月5日,民间自然资源保护队正式成立,开始活动。

保护队在全美建立了1500个工作营地,吸收失业、待业青年,参加从事绿化造林、森林防火、防治水患、水土保持、道路维修等多方面的劳动。

营地食宿免费,每月工资30美元,其中25美元必须寄回本人家中以补贴家人生活。

对那些又一次来示威请愿的退伍军人,罗斯福采用将其中一大部分人吸收入保护队的办法,使其满意而去。

自然资源保护队的成立可说是一箭三雕()

①解决了一批工人就业,缓解了工人家庭贫困②保护了生态环境③提高了工人的思想觉悟和与资本家斗争的水平④对就业工人进行了技术培训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9.亚当·

斯密主张用“看不见的手”去调节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和分配,反对用人为的制度去加以控制。

对此准确的解释是()

①反对政府干预经济活动②罗斯福新政的理论基础③自由主义思想的表现④工业经济发展的产物

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③④D.①③④

10.1931年美国处于“过剩危机”时,凯恩斯曾把那些上街购物的家庭妇女称作爱国者。

他说:

“现在我们所需要的不是勒紧裤带过日子,而是一种发展扩张,积极活跃的精神状态,要多干一些实事,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职业教育 > 中职中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