芜湖现代物流业发展现状分析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621475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4.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芜湖现代物流业发展现状分析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芜湖现代物流业发展现状分析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芜湖现代物流业发展现状分析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芜湖现代物流业发展现状分析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芜湖现代物流业发展现状分析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芜湖现代物流业发展现状分析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芜湖现代物流业发展现状分析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芜湖现代物流业发展现状分析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芜湖现代物流业发展现状分析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芜湖现代物流业发展现状分析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芜湖现代物流业发展现状分析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芜湖现代物流业发展现状分析Word格式.docx

《芜湖现代物流业发展现状分析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芜湖现代物流业发展现状分析Word格式.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芜湖现代物流业发展现状分析Word格式.docx

随着华东第二通道的开通和芜湖长江大桥的建成通车,芜湖已成为长江三角洲地区仅次于上海、南京的第三个水陆交通枢纽,华东沿海城市通往内地的要道。

芜湖是安徽东南沿江地区物资集散地,是重要的区域物流中心城市。

作为商品集散和加工的中心,芜湖第二产业的发展优势明显,在基础设施、交通、信息等多方面相对发达,消费集中而且需求量大,与周围地区存在不对称性。

在这种非对称结构中,本市扮演着“中心地”与“增长极”的作用,形成了以芜湖为核心的枢纽,并将其他地域“极化”成一个商品流通整体。

因此现代物流业发展有着较好自然环境,它也必将成为带动芜湖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3、经济快速增长,为芜湖现代物流业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经济发展是物流需求的重要前提,一般认为国民经济的发展与物流需求的增长是正比例关系。

“十五”以来,我市经济快速发展,地区生产总值以年均13.0%(其中第二产业16.3%、第三产业13.9%)?

的速度递增,GDP总量从2000年的205.99亿元发展到2005年的402.4亿元,增长了84.1个百分点;

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从70.59亿元发展到120.74亿元,增长71个百分点。

高速的经济增长带来流通市场的繁荣和现代物流业广阔的发展空间,尤其是近年来发展更为迅速,以2005年为例,全市货运总量15070.43万吨,主要港口货物吞吐量3534.05万吨,邮电业务总量15.72亿元,较上年分别增长24.2%、11.1%和23.0%。

产业结构的调整,带来物流服务需求量的增加。

经过多年的发展,芜湖形成了以汽车及零部件、建材、电子电器为支柱,以及生物制药、新材料等几大重点产业为代表的现代产业群,且呈高速发展之势。

大力发展以加工工业为主的新型产业结构,必然带来加工产品的原材料、零配件、半成品、待加工产品、产成品等物流服务的大量需求。

表1:

“十五”期间芜湖市与物流业有关的部分经济指标一览表

单位

2000年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2004年

2005年

国内生产总值

亿元

205.99

225.76

253.98

295.26

359.23

402.40

工业总产值

86.89

94.71

109.69

131.64

164.63

187.03

主要港口货物吞吐量

万吨

1292.3

1361.8

1729.7

2167.3

3250.27

3534.05

邮电业务总量

8.13

9.88

8.28

10.82

12.77

15.72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73.82

75.81

97.19

142.93

171.90

220.93

社会商品零售总额

70.59

74.82

80.13

88.00

105.43

120.74

外贸出口总额 

亿美元

1.15

0.98

1.02

1.49

3.17

4.62

实际利用外资

0.44

0.45

1.06

2.1

2.18

2.57

从发展的角度看,芜湖现代物流需求方面有着巨大的市场空间。

仅以芜湖三大支柱产业的部分产品生产为例,目前我市汽车、水泥、空调、PVC型管材的产能分别达38.5万辆、904万吨,420万台和36.8万吨。

从表2可以看出,“十五”期间,我市工业产品产量增势稳定(尽管2005年水泥、型材较上年生产有小幅回落,但从2006年1-9份情况看,不仅大大超出上年同期水平,也全面好于历史最好值)。

值得关注的是,奇瑞轿车2006年销售达30.52万辆,年产能可达45万辆,2010年产能将达100万辆、发动机120万台;

本市海螺水泥的产能319万吨、熟料即将达1700万吨。

表2  “十五”期间芜湖市部分工业产品产量表

2006年1-9月

水泥(万吨)

302.3

417.8

469.99

580.19

609.01

518.76

504.79

塑料制品(吨)

87856

137966

196813

268863

345944

305745

239074

家电(万台)

64.99

80.3

103.00

217.98

363.17

332.02

252.78

汽车(辆)

18370

49331

68883

120434

89499

193352

219251

汽车仪表及零配件(台)

213768

246515

362907

527044

540774

554503

556800

经济的快速发展、工农业生产总量的持续增长,为芜湖现代物流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经济环境和市场环境。

总之,得天独厚的区位、交通优势、产业优势,构成了我市加快发展物流业的基础条件。

三、芜湖现代物流发展现状

1、现代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长足进展

几年来,我市在通信、铁路、公路、水运、港口等物流的基础设施方面有了较大程度的改善(交通部将我市列入中部地区客、货运枢纽城市之一),“十五”期间全市交通运输、仓储、邮电业固定资产累计66亿元,现代物流业的基础功能得到大力提升。

通信:

芜湖是长江经济带上重要的通信枢纽。

目前芜湖拥有大容量、高速度、全覆盖、运行可靠的传输交换网。

2005年市话交换机总容量达173.76万门,电话用户总数达104.16万户,其中固定电话77.48万户,移动电话62.68万户。

长途交换机容量1.83万路端。

CHINANET芜湖节点为国家骨干网汇接层节点之一。

芜湖电信的通信能力、技术层次和服务水平均居省内同行业前列。

铁路:

芜湖是华东地区第二通道的重要枢纽。

芜湖公铁两用长江大桥使芜湖成为西接京九线、京广线,东接京沪线,北接陇海线,南接浙赣线的十字结点城市,使北方货源向南方腹地的流动在芜湖形成了一个集散点,芜湖物流中心的地位得到进一步地加强。

公路:

全方位的运输网络健全。

目前芜湖境内等级公路3204公里(其中高速公路55公里),由国道2条、省道4条和县道62条构成。

芜宣、芜马高速公路的建成,使芜湖形成了以高速公路为主骨架、国省道为主干、县道为支干、乡道为支脉的高速高效快捷的公路运输网络。

随着沿江高速的建设中及芜雁、芜黄高速和长江二桥等工作项目的推进,芜湖作为中部地区运输枢纽的功能将进一步得到强化。

水运:

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

芜湖境内长江岸线71公里,各类码头200多座,内河支流总长527公里,通航里程477公里。

芜申运河即将开工建设,将把芜湖的水运能力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

芜湖港系国家一类口岸,是安徽省水上南北交通咽喉、水陆运输的枢纽。

芜湖港集水路、公路、铁路联运,江海直达,国际间货运班轮、集装箱班轮运输等综合功能于一体,综合通过能力为5000万吨,港口年吞吐量超过3000万吨,集装箱运输量达7万标箱,煤年通过900万吨以上。

物流园区:

园区建设上有所突破。

2003年6月,长江物流园区投入运营,现有规模达到8万平方米,从事货运配载、代理业户210家,每天的车流量达1500多辆,货物日吞吐量7500吨,业务辐射到全国各地,已开通20多条物流专线,初步为我市及皖南地区的工商企业和物流企业搭建了一个服务平台。

2、物流业的发展初具规模

随着传统物流企业逐步向现代物流业转变、产业部门主辅业分离、第三方物流企业的涌现以及国内知名物流企业的落户,芜湖物流业的规模初步形成。

经济普查资料显示,2004年我市物流企业222个(不含铁路物流企业,下同),个体经营户1.24万户,总从业人员4.4万人,营业收入达34.52亿元。

近几年来,芜湖逐步形成了不同所有制形式、不同经营模式和不同经营规模的专业物流企业共同发展的格局。

从企业规模看,年营业收入亿元以上企业7个、5000-1亿元的企业13个、1000-5000万元企业36个,500-1000万元的32个,500万元以下的134个;

从所有制形式看,国有、集体企业46个,股份、有限公司企业46个,私营企业119个,其他类型11个;

从服务载体看,公路物流企业99户、水路物流企业74户、港口及装卸企业22户、仓储企业21户、邮政企业6户;

从服务形式看,大致可分为第三方物流企业、生产企业自己设立的物流企业、传统货运企业、仓储类企业和货运代理为主的企业等,整体上说芜湖的物流企业中传统的货运仓储企业数量较多,真正意义上第三方物流企业数量不足10%。

近年来新增物流企业量大,是我市物流业发展的另一个突出表现。

经济普查资料表明,全市222户物流企业,2001年及以后成立的占53%,其中2003、2004年新增企业分别占19%和18.5%,目前安达物流、长远物流等一批有一定实力物流企业正在加盟芜湖物流业。

2005年以来,新增物流企业中固定资产投资相对较大的15户企业完成投资1.4亿元(计划投资3.2亿元)。

3、物流企业竞争能力不断提升

芜湖经济的快速发展,带动了物流企业的成长,其竞争能力得到有效的提升。

经济普查资料显示,2004年我市物流企业资产总额为45.2亿元,主营业务收入33.1亿元,创利润7.66亿元。

2005年全市仅公路、水路运输和装卸企业营业收入达38.44亿元,较2004年增长21.8%。

一些综合实力较强的物流企业开始出现,其中一些依托大企业做配套服务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尤为突出,如为奇瑞、美的、海螺等大型企业服务为主的安得物流、远方物流、安顺物流等,另少数大企业自办的物流企业如芜烟的安泰物流公司、裕中纺织的升汇物流也具有一定的规模。

在2006年“中国百强物流企业”的评选中,芜湖安得物流有限公司以第17名的优异成绩列入排行榜。

芜湖港作为芜湖现代物流业的代表之一,近年来多元化发展迅速,长江煤炭能源输出第一大港和安徽省港口货运、外贸、集装箱中转的霸主地位日益显赫,已经或即将完成裕溪口300万吨配煤项目及配套工程、朱家桥10万标箱集装箱、西江5万辆汽车滚装码头、朱家桥物流园区现代配送中心等工程,使港口的综合实力进一步全面提高。

目前“朱家桥30万标箱集装箱物流基地”、“裕溪口2800万吨配物流基地”等项目已进入实质性建设期,“十一”期间芜湖港的综合竞争力将提升至一个崭新的高度。

4、物流业在国民经济地位日趋突出

“十五”期间,芜湖物流业有了较大的飞跃,2005年,全市物流企业的货运总量1.16亿吨,主要港口货物吞吐量3534万吨,邮电业务总量15.72亿元,分别是2000年的2.3、2.73和1.93倍;

全市物流业实现增加值39.77亿元,较2000年增长55.78%,年平均增幅9.2%,其中2005年物流业增长较快,增加值较上年提升18.4个百分点。

5、物流企业开始向现代物流转变

随着物流基础设施、物流装备、物流信息网络的建设加快,现代物流的理念、管理、技术、服务方式等,正在成为芜湖物流企业的发展要求,传统的物流企业逐步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型。

民营企业、多元化股权结构的新兴物流企业开始成为芜湖物流的主流;

不少物流企业,依托其原有的资源禀赋,在加快物流速度、降低成本、延伸服务等方面显示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现代物流技术在部分企业得到较好应用,如安得物流、芜湖港储等采用条码识别等先进技术和集中配送等新的生产组织方式,为芜湖物流企业做出了很好的示范和带动作用。

四、物流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芜湖的物流业已初具规模,但仍然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物流业总体发展不足

2001年以来我市GDP增长速度基本保持在两位数。

从物流行业看,尽管2005年增长较快,但就“十五”期间而言,增加值所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呈逐年下降的趋势,平均增速不足10%,这个增幅不仅低于同期全市GDP年均13.0%的增速,也低于第三产业增加值年均12.7%的增速。

第三方物流社会化率不高是影响我市物流业的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调查显示(日前有关单位在全市开展了一次较大规模的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调查,254名企业负责人参与此项调查,他们就芜湖及本企业现代物流业的有关问题做出回答,下同),被调查企业中物流业务外包量占其物流业务量30%以下为67.3%,业务量20%以下为51.9%。

(二)物流管理体制改革尚需进一步深化

目前我市物流管理体制仍然是多元管理方式,造成了物流行业管理的条块分割、部门分割现象,最典型的表现在水、陆、铁路等方面的管理上,形成了所谓的“体制瓶颈”。

不同运输方式归不同的部门管理,由于主管部门的要求不同,使不同运输企业间的联合运输协调困难,统一管理措施不力,导致物流企业分散经营、过度竞争和服务质不高。

(三)物流企业规模小,缺乏竞争实力

物流企业组织规模较小是我市物流业的较为普遍现象。

无论是传统的物流企业还是新型专业化的物流企业,总体说,其规模和实力都较小。

经济普查资料表明,我市物流企业少、个体户多;

企业户均资产2109.2万元(除芜湖港储、港口公司外,户均资产为1629.54万元),资产在1000万元以下的企业160家,占72.1%,其中资产在500万元以下的企业128家,占57.7%;

户均营业收入1515.16万元营业收入1000万元以下企业数占75.2%,其中500万元以下的占61.3%;

全市物流企业计算机拥有量783台,户均3.5台。

(四)物流企业服务功能单一,经营管理水平有待提高

首先,服务方式、手段和功能比较原始单一。

我市多数物流企业是在传统企业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服务内容大多停留在仓储、运输、搬运、货物代理上,很少能提供综合性的物流服务,第三方物流服务功能也没能得到较好的发挥。

调查表明,“服务内容残缺”以认同率51.9%列为被调查企业对目前物流服务不满意的第一位因素。

其次,物流管理水平低。

目前我市多数物流企业属于粗放型经营管理,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都不能满足现代物流所要求的高效率、低成本的第三方物流服务,在物流的专业化、社会化、信息化等方面都有明显不足,与真正意义上的现代物流企业距离尚远。

(五)企业员工素质不高,缺乏物流专业人才

经济普查数据表明,全市物流企业从业人员中,具有大学本科学历及以上学历仅占从业人员的1.6%,大专学历占从业人员的8.8%,以上二者比重比全市法人单位的大专以上学历的平均水平低4个百分点。

此外物流企业中具有技术职称的人员占其从业人员的比重为5.2%,比全市法人单位技术级职称人员的比率低7.4个百分点,其中中高级职称的低2.9个百分点;

中高级工占物流企业从业人员的比重为2.8%,比全市法人单中高级工的比率低4.8个百分点。

据了解,物流从业人员中具有物流专业学历或取得物流师任职资格的人员少之又少。

调查显示,“缺乏物流人才”以最高的认同率,被列为“制约物流企业发展的主要因素”的第一位,在问及需求人才的具体情况时,53%的被调查者认为企业目前亟需“市场开发”方面的物流人才。

物流专业从业人员的基本素质不高、缺乏专业人员将会成为我市物流发展的“硬伤”。

五、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的对策建议

1、加强对物流业发展的规划和指导

政府应进一步强化为发展现代物流产业服务的观念,着力发挥其组织、协调、规划的职能,重点应放在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制定物流发展总体规划,完善物流市场法律法规等方面,建立公平、开放、有序的物流市场环境,为现代物流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市政府要尽快出台加快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有关扶植性政策,在土地使用、税收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以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调整社会资金的流向,引导企业的经营策略,要加大对现代物流业的投入和重点物流企业的扶持,从而促进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大发展。

物流业是涉及多行业综合性、系统性的新生事物,当前打破管理上的行业分割最为紧迫。

2、进一步加快物流基础设施建设

近年来,芜湖在交通网络的建设等方面有了长足的发展,但在物流园区(中心)和物流信息系统的建设仍需强化。

发展大型物流园区,是提高物流综合效益的重要方式之一。

在建设物流园区上应根据总体规划和物流网络、信息流向、产业布局的特点,明确各个设施的功能,避免物流资源重复配置。

建议,除依托得天独厚的芜湖港优势建设功能更加强大的综合物流中心外,目前应针对开发区内的工业企业日益增长的物流需求和城南经济发展及未来需要,尽快建立南北相互呼应的两个大型物流园区。

现代物流两大基本特征是信息化和网络化,构筑物流信息平台,已成为发展芜湖现代物流业的一项不容怠慢的工作。

物流信息平台建设既包括基础通信设施建设,也包括物流信息技术应用平台,而从芜湖现状来看,建设一个完整可用的物流公用信息平台尤为重要。

3、加快传统物流企业向第三方物流企业的转化

首先,改变物流服务理念。

要切实转变传统物流的环节分割运作观念,促进物流基本功能的有机结合,推动传统物流企业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型,积极发展专业化、社会化现代物流企业,运用市场机制,通过经济杠杆调节,培育一大批主营业务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第三方物流企业。

其次,建立合理的产业组织结构。

加快发展我市现代物流业,建立适应物流技术要求、合理有序的产业结构势在必行。

我们应走集约经营道路,造就有一定抵御风险能力,主导行业发展方向的物流企业集团,形成少数大企业为主导、大量相对较小企业为补充的物流产业“金字塔”结构,满足社会不同物流需求。

4、加快培养高层次的现代物流人才

抓紧建设一批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人才大军,是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的前提条件。

要目前扭转物流人才普遍不足的被动局面,就要建立完善的学历教育、继续教育和岗位培训等多层次的物流人才教育培训体系,通过多样化的培训教育形式与多元化的物流职业资格认证制度的有机结合,培养出高素质的现代物流人才。

同时我们要营造利于人才流动的政策环境,积极引进国内外优秀人才,以满足我市现代物流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5、加快高新技术应用,实现物流业产业升级

西方物流发达国家实践表明:

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信息管理和应用是现代物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提高物流服务质量和物流服务效率的技术保障。

因此,物流企业应当积极运用网络技术,通过网络平台和信息技术,优化物流企业内部资源配置,实现资源共享,信息共用,并对物流各环节进行实时跟踪、有效控制与全过程管理。

市有关部门要鼓励物流企业积极运用电子商务,实现物流电子化。

完整的电子商务是信息流、资金流、物流三者的统一,我市通讯网络已具有较好基础,如果信息平台建成,物流信息系统与银行信息系统有效联网,就有可能实现网上采购和网上结算,促进电子商务的顺畅完成,从而提高我市物流企业的效率,实现物流业的产业升级,提高竞争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