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专用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专题组合二十四语言文字运用+名句默写+诗歌鉴赏四.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218573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8.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江专用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专题组合二十四语言文字运用+名句默写+诗歌鉴赏四.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浙江专用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专题组合二十四语言文字运用+名句默写+诗歌鉴赏四.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浙江专用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专题组合二十四语言文字运用+名句默写+诗歌鉴赏四.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浙江专用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专题组合二十四语言文字运用+名句默写+诗歌鉴赏四.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浙江专用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专题组合二十四语言文字运用+名句默写+诗歌鉴赏四.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浙江专用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专题组合二十四语言文字运用+名句默写+诗歌鉴赏四.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浙江专用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专题组合二十四语言文字运用+名句默写+诗歌鉴赏四.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浙江专用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专题组合二十四语言文字运用+名句默写+诗歌鉴赏四.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浙江专用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专题组合二十四语言文字运用+名句默写+诗歌鉴赏四.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浙江专用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专题组合二十四语言文字运用+名句默写+诗歌鉴赏四.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浙江专用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专题组合二十四语言文字运用+名句默写+诗歌鉴赏四.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浙江专用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专题组合二十四语言文字运用+名句默写+诗歌鉴赏四.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浙江专用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专题组合二十四语言文字运用+名句默写+诗歌鉴赏四.docx

《浙江专用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专题组合二十四语言文字运用+名句默写+诗歌鉴赏四.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江专用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专题组合二十四语言文字运用+名句默写+诗歌鉴赏四.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浙江专用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专题组合二十四语言文字运用+名句默写+诗歌鉴赏四.docx

浙江专用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组合二十四语言文字运用+名句默写+诗歌鉴赏四

专题组合(二十四) 语言文字运用+名句默写+诗歌鉴赏(四)

一、语言文字运用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庶民(shù)      折耗(shé)

回溯(shuò)牝鸡司晨(pìn)

B.讹诈(é)蒙骗(ménɡ)

肘腋(zhǒu)兄弟阋墙(xì)

C.偈文(jì)屋椽(chuán)

体己(tī)泪洒纸笺(jiān)

D.毡帽(zhān)城垣(huán)

整饬(chì)虚与委蛇(wēi)

解析 本题考查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字音的能力。

A项,回溯(sù);B项,蒙(mēnɡ)骗;D项,城垣(yuán)。

答案 C

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人在低温海水中,临近生命极限,体能消耗将尽时,极易发生痉挛、呛水、心机梗塞、意志丧失等意外情况,随时都有猝死的可能。

B.王老师德高望重,鄙人有幸添列门墙,但奈何天资浅薄,深以为愧。

今日上台发言,心中惶惶,谨以管窥之见,姑妄言之。

C.世界互联网大会在浙江乌镇召开,大会围绕“互联互通·共享共治”主题,开诚部公,畅所欲言,共谋网络治理,共创未来机遇,共谱发展新篇。

D.出于保护孩子们幼小心灵的考虑,族人们将骇人的录像资料当场销毁,并换用了当时一位法医的隐秘手札来展现船上诡异的情况。

解析 本题考查识记和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的能力。

A项,心机梗塞—心肌梗塞;B项,添列门墙—忝列门墙;C项,开诚部公—开诚布公。

答案 D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东汉末年,吴郡(今苏州)人陆绩,任郁林太守时,为政清廉。

当他卸任回乡时,身无长物,舟轻难以渡海,他以一石压舱,才返回苏州。

B.另一方面,预期美联储退出QE的呼声从年初开始响起,直到本月20日消息落地,整整一年的时间,黄金市场如芒在背,忍受着美联储退出QE的魔咒和压力。

C.白乐桥的名字据说源自白居易,本来是茶农的居所,不过,在“小清新们”发现它之前,中国的大文豪们早已在这儿乐不思蜀了。

D.老师要从细处着眼,对每一位学生都要既有表扬又有批评,做到一碗水端平,使每个学生既认识到自身的优势也能看到自身的缺点。

解析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

D项,一碗水端平:

比喻办事公道,不偏袒任何一方。

此处用“一分为二”;A项,身无长物:

除自身外再没有多余的东西。

形容贫穷或简朴;B项,如芒在背:

像芒刺扎在背上一样,形容坐立不安;C项,乐不思蜀:

泛指乐而忘返。

答案 D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经过56天的顽强作战,新疆警方打掉一个境外极端组织直接指挥的暴恐团伙,除1人投降自首外,其余28名暴徒全部被歼灭。

B.日前,交通管理部门就媒体对酒驾事故的连续报道做出了积极回应,表示要进一步加大对交通违法行为的查处。

C.近10年来,新加坡成为中国留学生选择出国深造的热门之地,毕业后也选择留在新加坡,成为中新友好交往的民间使者。

D.俄罗斯总统下令要求俄政府采取措施,禁止土耳其包机往来于俄土航线,禁止土耳其的任何船只不准在俄罗斯海港水域逗留或者航行。

解析 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解答此题,学生应熟悉高考常见病句错误类型,如语序不当、成分残缺、不合逻辑等。

B项,成分残缺,应在“查处”后加“力度”;C项,暗中更换主语,可在“毕业后”前加“这些留学生”;D项,否定不当,可删去“不准”。

答案 A

5.填入下面空缺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一少年,一猛虎,一段南太平洋上波澜壮阔的漂流旅程。

在影片《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最发人深省的是动物与宗教给“派”带来的独特的宇宙观和人生观。

127分钟时间里影片讲述了两个版本的故事:

一个是电影呈现出来的,派和老虎的漂流故事,实现了人对动物“从恐惧到依赖”的关系变化;另一个,是在病床上的派讲述给调查人员的,水手、厨子、妈妈和派一起漂流的历险,他们互相杀害最终剩下了派一人。

其实生活又何尝不是兼具这迥异的两色?

——________,________。

所以,与其说导演李安是在给我们讲述一个关于人与动物的荒岛求生记,不如说是在揭示一个真实的人生处境。

A.明亮鲜丽如奇幻漂流的壮美 阴暗恐怖似人间炼狱的无情

B.绚丽多彩如荒岛求生的惊险 阴暗恐怖似人间炼狱的无情

C.明亮鲜丽如奇幻漂流的壮美 残忍灰暗似互相残杀的直白

D.绚丽多彩如荒岛求生的惊险 残忍灰暗似互相残杀的直白

解析 根据题干中的关键信息“影片讲述了两个版本的故事……兼具这迥异的两色”可以得知后面概括的“两色”具有截然相反的对立性,同时从内容上讲,“两个版本的故事”,一是“漂流故事”,二是“互相杀害”,由此可以排除B、D两项。

再由下文的“揭示一个真实的人生处境”可知,电影传达给观众的信息不是“无情”,而是“直白”——这就是现实人生。

答案 C

6.请用简洁明白的语言表述画线句的意思。

你心里有了许多话,你要描写一件事,这件事老在你的心里打转,它一切都准备好了,单等你拿语言把它送出来。

那你就把它送出来吧,不要怕你的文字不“美”,言语不“文”。

用花轿送出姑娘固然好看,初学写作好比穷人,把你的姑娘用牛车拉出去吧。

只要文章的内容好,语言笨一些没关系——但记住这是说初写,你千万不要认为这就好了:

我永远运用牛车往外送姑娘了。

这样下去,会弄成车上已经不是姑娘而是粪草了。

(孙犁《好的语言和坏的语言》)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此题为语言风格转换题,即把形象生动转换成简洁明确。

需要学生准确理解“牛车”“送姑娘”“粪草”等词的比喻义。

答案 (示例)不能一直用贫乏的语言来写作,否则会影响内容的精彩。

7.阅读下面的图表,按要求完成后面的题目。

(1)给图表拟一个标题。

(不超过25个字)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图表数据,得出相关结论。

(不超过50个字)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图文转换的能力。

要给图表拟定标题,要先看明白该图表的纵横轴调查的数据情况。

仔细观察发现,该图表是某省2015年抽样数据。

实线和虚线分别代表男生和女生的语文分数分布情况。

横轴是分数段,纵轴是百分比。

这样就可以拟定标题为“某省2015年语文高考男女生分数段分布情况比较”。

再根据实虚线所指示的分数段和百分比,比较之下,可以得出的结论是男生分数比例在100分以下高于女生,在100分以上低于女生。

答案 

(1)某省2015年语文高考男女生分数段分布情况比较

(2)100分以下男生比例高于女生,100分以上女生比例高于男生;大部分考生的分数在100~110(115)之间。

二、名句默写

8.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

(只选3小题)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2)吾闻之,________________,新浴者必振衣。

________________,受物之汶汶者乎?

(《楚辞·渔父》)

(3)千呼万唤始出来,________________。

转轴拨弦三两声,________________。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4)________________,言笑晏晏。

信誓旦旦,________________。

(《诗经·氓》)

(5)三更灯火五更鸡,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白首方悔读书迟。

(颜真卿《劝学诗》)

答案 

(1)谨庠序之教 申之以孝悌之义 

(2)新沐者必弹冠 安能以身之察察 (3)犹抱琵琶半遮面 未成曲调先有情 (4)总角之宴 不思其反 (5)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

三、诗歌鉴赏

(一)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9~10题。

登雨花台①

魏 禧②

生平四十老柴荆,此日麻鞋③拜故京。

谁使山河全破碎?

可堪翦伐到园陵!

牛羊践履多新草,冠盖④雍容半旧卿。

歌泣不成天已暮,悲风日夜起江声。

【注】①雨花台:

在今南京市中华门外。

②魏禧(1624—1680),字冰叔,又字叔子,号裕斋,又号勺庭;江西宁都人。

明末秀才,明亡后隐居。

其诗古朴苍劲。

著有《魏叔子集》等。

③麻鞋:

指乡野农夫的穿着。

④冠盖:

指官僚们的服饰、车盖。

9.由“柴荆(茅屋)”和杜甫《述怀》中的“麻鞋见天子,衣袖露两肘”可知,首联中的“麻鞋”在手法运用上,既是________,也是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柴荆”是作者生活的环境的实写,展示的是自己的平民身份,由此,“麻鞋”的穿着就是真实的日常打扮,所以是“写实”。

杜甫有诗“麻鞋见天子”,联系该诗,“麻鞋”又是“用典”,用杜甫诗中的意象。

答案 写实(描摹、状物) 用典(引用、借代)(意思对即可)

10.赏析此诗的情感特点及表现技法。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情感及情感表达方式的能力。

首联先写自己老于柴门,不愿意仕进,不愿意为新朝服务,并且到旧朝故都进行拜望凭吊,以表达自己对故国的怀恋之情,此联中诗人叙事抒情,展示自己对故国的忠贞。

颔联先用反问句表达山河破碎的悲痛,再用感叹的语气,对故国遭到践踏的悲痛。

这一联通过反问与感叹表达了故国灭亡的悲痛之情。

颈联上句把清朝入侵者比喻为“牛羊”,他们践踏了大江南北,留下的是一派荒芜的景象。

下句展示的是明朝的一些没有骨气的权贵投降新朝。

对入侵者践踏国土,对旧权贵投靠新朝,诗人表露的情感是憎恶。

尾联上句直接抒情,表达自己面对故国灭亡的悲痛之情。

下句以景结情,描绘出一幅天地同悲的画面,意境苍凉凄怆,诗人的悲痛之情表达得更加深沉。

答案 ①忠贞之志,首联两句将“生平四十”的漫长时间和从“柴荆”到“故京”的空间辗转自然融合,又辅以郑重之“拜”,表明明朝虽早已沦亡,而诗人对“故国”的情深从未改变,忠贞之志日月可鉴。

②悲戚之意,颔联以“山河全破碎”“翦伐到园陵”等描写,表现明朝被彻底葬送和皇陵被任意采伐,结合“谁使”之诘、“可堪”之叹,悲戚之意强烈感人。

③憎恶之愤,颈联的“牛羊践履多新草”展示了一片衰败荒凉景象,诗人想见那些改换门庭、投靠新主,且又扬扬得意的“旧卿”,极端鄙视和憎恶溢于言表。

④悲痛之情,尾联以“歌泣不成”的直抒胸臆和“悲风”“江声”的寓情于景,天暮江黑,夜以继日,悲痛难息,激愤之中又显得情韵悠长,留给读者诸多思索。

(答出三点即可)

【诗歌鉴赏】

首联不仅点明了诗人的布衣身份,而且还隐含着一股豪气。

魏禧在明亡之后,绝意仕进,甘心老于茅屋。

杜甫曾以“麻鞋见天子,衣袖露两肘”的诗句表示对唐王朝的耿耿忠心。

在山河破碎、江山易主的时刻,魏禧以“此日麻鞋拜故京”表达了更为深沉浓重的情感。

颔联诗人发出了激愤的责问:

究竟谁是国家灭亡的罪魁祸首?

表现了诗人对祸国殃民者的仇恨和对历史的反思。

战火遍地,四处疮痍,甚至明朝开国皇帝的陵墓也难逃厄运。

这实在是令人难以容忍的奇耻大辱,诗人用“可堪翦伐到园陵”表达了痛心疾首的义愤之情。

颈联诗人内心的怒火转化为憎恶怨恨,从而使全诗的内蕴更加深邃和丰富。

“牛羊践履”既是实写眼前景,又是对异族侵略者的微妙讥讽。

“多新草”形象地描绘出了被牛羊践踏的田园一片荒芜。

“半旧卿”展示的是那些曾在明朝为官为宦的权贵们,在异族入侵者面前卑躬屈膝,侧姿求媚,摇身又变成了当朝的新贵。

他们毫无民族气节,不顾国家生死危亡,只知追求个人安乐,不正是这些民族败类葬送了明代的江山吗?

这就与上一联“谁使山河全破碎”紧紧呼应起来。

“冠盖雍容”与诗人“柴荆”“麻鞋”的身份相映衬,表露出“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之意,诗人强烈的民族气节也就愈加分明。

尾联诗人在雨花台上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之中,满腹的悲愤还未倾吐干净,不觉暮色已经降临。

作者的真挚情感甚至打动了天地万物,只见凄风悲号,江水痛哭,日夜不息。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1~12题。

夕 阳

林 鸿【注】

抹野衔山影欲收,光浮鸦背去悠悠。

高城半落催鸣角,远浦初沉促系舟。

几处闺中关绣户,何人江上倚朱楼?

凄凉独有咸阳路,芳草相连万古愁。

【注】林鸿:

元末福建福清人。

此诗是他在京城任职时的作品。

11.本诗通过描写夕阳来抒发________、________的哀愁。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形象与情感的能力。

诗中的景物形象是情中景,解答这类题时,找出情与景的关系很关键,要善于通过作者所写之景参透景中所含之情,并准确地表达出来。

本诗运用即景生情,情景交融的手法,很好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给读者以强烈感染。

首联由夕阳下的景物写起,写乌鸦归巢的从容写意,强烈地反衬出诗人思乡心切的落寞。

后三联中诗人根据夕阳的集体体验所作的文学性引申,表现出一种惆怅、落寞的情绪。

答案 忧国 思家

12.颔联中有两个字用得很好,请作简要赏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

诗眼,指的是诗歌中点睛传神之笔。

它可以是诗词句中最精练传神的某个字,也可以是全篇最精彩和关键性的诗词句子。

颔联中“催”“促”两个字用得好,由于有了这两个字而使形象鲜活,意味深长,引人深思。

边地黄昏时,号角已鸣,好像在催人关闭城门;而江边的码头上,暮色苍茫,好像在催促人们抓紧时间系舟下锚。

诗人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夕阳下人们忙碌的情景。

答案 “催”和“促”两字。

边地黄昏,号角已鸣,似乎在催着关闭城门;江边码头,暮色苍茫,似乎催促水手们赶快系舟下锚,做好夜泊的准备工作。

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黄昏时分人们忙碌的情景。

【诗歌鉴赏】

“抹野衔山”是描写夕阳的形与色。

“衔山”指夕阳之形:

远眺夕阳,夕阳已被山峦吞衔去一半或多半;“抹野”是写夕阳之色:

夕阳已矮斜下去,其光已不再明亮,它斜射出来,给平野抹上一层淡淡的颜色。

“光浮鸦背”是写淡抹夕阳之下一群归巢的乌鸦仿佛背负着夕照霞光从容归去。

“浮”字传神地描绘了这样的情景:

乌鸦飞在天空,光亮的羽毛反射出落日的余晖,时隐时现,就像是日光漂浮在乌鸦背上似的。

这样,才更显乌鸦归巢的从容写意,也就更强烈地反衬出诗人思乡心切的落寞。

“去悠悠”三字既是写乌鸦归家的从容神态,也可看作写夕阳影收光敛的静谧安详。

前两句是诗人的实景描写,中间四句则转为一种想象。

它们既是对前人文学意象的继承,同时又是将夕阳之景从眼前推想开去,拓展了诗境,使黄昏之景上升为一种社会的普遍经验。

“高城半落催鸣角”是写边地的黄昏,号角已鸣,城门半闭,使人联想起宋人范仲淹词所创造的意象“长烟落日孤城闭”。

“远浦初沉促系舟”则是写到江边的码头,暮色苍茫之中人们急急忙忙地在系舟下锚,做着夜泊的准备工作。

“几处闺中关绣户,何人江上倚朱楼?

”是从黄昏将至的盼归与思归想象开去,写出人世间目标难以实现后的无可奈何之感。

游子不归,闺中少妇盼望了整日只好将绣户关闭;而浪迹江湖的游子斜靠在夕阳余霞辉映的船楼上,其相思亦早已飞回家园。

以上都是诗人根据夕阳的集体体验所作的文学性引申,表现出一种惆怅、落寞的情绪,可以看出诗人在有意识地模仿前人又要超越前人。

正是在人们对夕阳普遍感受的基础上,诗人最后推出自己独特的体验,夕阳下的京城小路上,芳草萋萋连着夕阳的余绮,诗人沉思着历史和个人的命运,一种与历史相通的悲凉禁不住从心底升起。

(三)阅读下面这两首宋词,完成13~14题。

如梦令

严 蕊①

道是梨花不是。

道是杏花不是。

白白与红红,别是东风情味。

曾记,曾记,人在武陵微醉。

卜算子

严 蕊

不是爱风尘,似被前缘误。

花落花开自有时,总赖东君②主。

  去也终须去,住也如何住!

若得山花插满头,莫问奴归处。

【注】①严蕊:

浙江台州人。

出身低微,自小习乐礼诗书,后沦落风尘,曾因被诬而入狱,受严刑拷打但宁死不认,后无罪释放。

《如梦令》《卜算子》为其表白心迹之作。

②东君:

司春之神。

13.《如梦令》一词所咏之物为花,前四句皆是空际著笔,末句的“武陵”二字则暗示了此花为________(花名),别有一番意思。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意象的能力。

“人在武陵微醉”,“武陵”二字,暗示出此花之名。

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写道,武陵渔人曾“缘溪行,忽逢桃花林”,“穷其林”后终于来到世外桃源。

此花就属桃源之花,花名就是桃花。

答案 桃花

14.在《如梦令》《卜算子》词中,作者是通过哪些手法表白自己的心迹的?

请联系具体词句作简要赏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结合各自词句判断其运用的表现手法。

《如梦令》中“人在武陵微醉”运用《桃花源记》的典故,表现自己的高洁。

《卜算子》中“不是爱风尘,似被前缘误”是直接抒情。

“花落花开”是自喻,“花落”比喻自己落难,身陷囹圄。

“花开”比喻自己摆脱灾难,获得释放。

“若得山花插满头”中的“头插山花”借代自由自在地生活。

答案 《如梦令》一词,“武陵”一句,为用典,有身陷风尘而心自高洁之意。

《卜算子》一词,“不是爱风尘,似被前缘误”句直抒胸臆,抒写自己沦落风尘、俯仰随人的痛苦与无奈;“花落花开自有时,总赖东君主”句借自然现象比喻自身命运,表达的是心中的哀伤与期望;“若得山花插满头”句则用借代手法,表达自己对平淡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如梦令

开篇两句词人连用梨花、杏花比拟,可知所咏之物为花。

此花之色,有如梨花之白,又有如杏花之红。

“白白与红红”连下两组状色的叠字,极简练、极传神地写出繁花似锦、二色并妍的风采。

“别是东风情味”赞美此花之风韵独具一格,超拔于春天众芳之上。

“人在武陵微醉”,“武陵”二字,暗示出此花之名。

此花属桃源之花,花名就是桃花。

句中“醉”字,写出此花之为人所迷恋的感受。

道是梨花不是、道是杏花不是、别是东风情味的红白桃花,不正是这位色艺冠绝一时的女性自己的写照吗?

而含蓄地点明此花乃属桃源之花,不正是她身陷风尘而心自高洁的象征吗?

这首咏物词中,能巧妙地借助于典故的文化意义,表现词人自己的高洁怀抱,似无寄托,而有寄托,就境界言,可以说是词中的上品。

卜算子

这是一首反抗压迫、渴望自由的词篇。

上片是申诉自己无罪,希望予以释放。

开头“不是爱风尘,似被前缘误”,是说我是被迫坠入风尘的,“不是”一词极为坚决地肯定了自己无罪。

“似被前缘误”说似乎是前世命中注定。

“花落花开自有时,总赖东君主。

”“花落花开”是自喻,“花落”比喻自己落难,身陷囹圄。

“花开”比喻自己摆脱灾难,获得释放。

“自有时”相信自己无辜,终会得到昭雪。

“东君”暗指清官。

下片写自己渴望自由渴望幸福。

“去也终须去,住也如何住”写自己一定要离开牢狱,摆脱灾难。

“去”指离开囹圄之灾,“终须”是最终应该的意思,表达了作者渴望自由的坚决信念;“住也如何住”中的“住”指在牢狱之中,“如何”含有质问之意,继续表示自己是无辜的。

“若得山花插满头,莫问奴归处”,写如果我获得释放,头插山花自由自在地生活,那时不必问我归向何处。

“归处”两字,就是表达了作者渴望保持人类尊严,过自由自在生活的这一要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