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诗词鉴赏12大题型及解题攻略18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218579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39.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语文诗词鉴赏12大题型及解题攻略18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中考语文诗词鉴赏12大题型及解题攻略18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中考语文诗词鉴赏12大题型及解题攻略18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中考语文诗词鉴赏12大题型及解题攻略18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中考语文诗词鉴赏12大题型及解题攻略18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中考语文诗词鉴赏12大题型及解题攻略18Word文件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2页
中考语文诗词鉴赏12大题型及解题攻略18Word文件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2页
中考语文诗词鉴赏12大题型及解题攻略18Word文件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2页
中考语文诗词鉴赏12大题型及解题攻略18Word文件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2页
中考语文诗词鉴赏12大题型及解题攻略18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2页
中考语文诗词鉴赏12大题型及解题攻略18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2页
中考语文诗词鉴赏12大题型及解题攻略18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2页
中考语文诗词鉴赏12大题型及解题攻略18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2页
中考语文诗词鉴赏12大题型及解题攻略18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2页
中考语文诗词鉴赏12大题型及解题攻略18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2页
中考语文诗词鉴赏12大题型及解题攻略18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2页
中考语文诗词鉴赏12大题型及解题攻略18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2页
中考语文诗词鉴赏12大题型及解题攻略18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2页
中考语文诗词鉴赏12大题型及解题攻略18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2页
中考语文诗词鉴赏12大题型及解题攻略18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2页
亲,该文档总共3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语文诗词鉴赏12大题型及解题攻略18Word文件下载.docx

《中考语文诗词鉴赏12大题型及解题攻略18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语文诗词鉴赏12大题型及解题攻略18Word文件下载.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考语文诗词鉴赏12大题型及解题攻略18Word文件下载.docx

而用“乱”,则既具动感,让人眼前仿佛有黄莺上下飞舞,穿梭于林间枝头的动感;

又闻声音,耳中仿佛听到红林深处传出的此起彼伏的鸟鸣声。

(朱自清《春》中“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闹”字与此处的“乱”字有异曲同工之妙。

)例二,前一个动词,用“衔”而不用“连”,不仅在形态上更贴切,而且运用拟人手法,写活了山,写出落日将沉未沉的情态;

后一个动词,用“横”而不用“跨”,表明牧童不是规矩地骑,而是随意横坐在牛背上,表现了牧童的调皮可爱。

提醒一点,炼字品析的“析”,不能架空分析,泛泛地说运用了什么修辞,说生动、形象、富于感染力等空话;

要结合语境,分析炼字使怎样的事、景、人、物、情更形象、更含蓄、更有意蕴等。

例一(答案):

“乱”字不仅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了红林深处传出的此起彼伏的鸟鸣声,还表现出了黄莺上下飞舞,穿梭于林间枝头的动感。

例二(答案):

“衔”字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活了山,写出了落日将沉未沉的

情态。

“横”字表明牧童不是规矩地骑,而是随意地横坐在牛背上,表现了牧童的调皮可爱(天真活泼、淳朴无邪等)。

通关演练

1.品读诗词,完成其后题目。

泊秦淮

(唐)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说说第一句中两个“笼”字写景有何妙处。

2.古典诗词讲究炼字,下面这首诗第二句中“散”字用得好,请你说说好在哪里。

春夜洛城闻笛

(唐)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2.内容理解

内容理解,就是理解诗句所叙何事、所咏何人、所写何景等,有时也要求考生根据对诗词内容的理解作简单的推断、概括、分析、探究等。

这类题目常见的提问方式是“某个词,指的是什么”“某个词,包含哪些含义”或“写出某句诗的大意”等。

江苏宿迁)

春望

(唐)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结合全诗,说说《春望》中的“望”字包含哪些含义。

云南)

饮酒

(晋)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有人说“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一句写出了门庭冷落的景象,表现出诗人的孤独与寂寞。

你同意这种观点吗?

请谈谈你的看法。

赏析古诗词,内容理解是前提,只有先弄懂诗词所写的基本内容,才能进而想象其画面,体味其情感,感知其形象,领悟其主旨,才能进一步踏入审美的妙境。

理解,是赏析的前提和基础。

内容理解,先要扫清字词障碍,这是第一关。

中考古诗词考查,虽然一般不会像文言文那样直接考字词释义,但题目里其实暗含这样的要求。

譬如例一,“说说《春望》中的‘望’字包含哪些含义”。

考场上答题时,可先推想词典里“望”的义项,应该有四项:

(1)向远处看,如眺望;

(2)心中所愿,如盼望、期望;

(3)拜访,如看望、探望;

(4)有名的,人所敬仰的,如望族、声望。

然后通读全诗,从整体上去理解。

第一、二两联,主要是写景,其实也就是写作者眼中所见,他望到了什么呢?

他望到的是山河破碎,春天的凄凉景象。

第三、四两联,写作者内心的想法以及表现在行动上的细节,从这里我们可以读出他心中的期盼:

期盼亲人团聚,国家安定。

如此我们就知道了春望的“望”,既是写作者眼中所见,也是写作者心中所愿,有“望见”和“期望”两层含义。

有时仅仅从字面上去理解还远远不够,还得联系作者的生平事迹、心路历程。

如例二,如果是世俗追逐富贵之人,都喜欢热闹,希望自己家门庭若市。

倘“无车马喧”,门庭冷落,难免孤独与寂寞。

但陶渊明是一位隐士,他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一心归隐田园,就是为了实践自己“淡泊宁静,心无尘杂”的人格理想。

即使身居人境也能尘杂不染,是因为他能做到“心远”。

“心远”就是思想上摒弃富贵荣华之念。

一个人丢掉了物欲,断绝了尘想,精神就远远超出于尘世之外了,哪里还会因为“无车马喧”而“孤独与寂寞”呢?

初中阶段,是培养古诗词赏析能力的起始阶段,这个阶段,一定不能好高骛远,要脚踏实地,一步一步来。

学习古诗词,同学们不妨用点文言文学习的“笨”方法,从题目到正文,先一句句把意思弄清楚,再进一步深层理解。

(1)满头白发,愁苦不堪。

(2分,每点1分。

(2)①诗人眼中所见:

山河破粹,春天的凄凉景象。

(2分)②诗人心中的期盼:

亲人团聚,国家安定。

(2分。

意思对即可,只抄写诗句不得分。

不同意。

这一句是写诗人虽身居闹市,却远离俗世,不受世俗烦扰,表达了诗人陶醉于自然,恬淡愉悦的心情。

(言之成理即可)

1.下面这首诗第三句中“风吹雨”一语,有哪两层意思?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宋)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2.品读下面这首古诗,请写出“双飞燕子几时回?

夹岸桃花蘸水开”这两句诗的大意。

春游湖

(宋)徐俯

双飞燕子几时回?

夹岸桃花蘸水开。

春雨断桥人不度,小舟撑出柳阴来。

3.描绘画面

描绘画面,就是发挥联想和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诗句中展现的画面。

这类题目常见的提问方式是“用自己的话,描绘某一句(联)所展现的画面”。

例(2009·

贵州铜仁)

望岳

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品读全诗,发挥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话,描绘“齐鲁青未了”所展现的画面。

“诗是动的画,画是动的诗”,古诗词里面有许多写景的联句,展现的画面之美令人心醉。

读古诗,脑海里能描绘出形象鲜明的画面,光影流动,动静参差,那才能说感受到了美,才能叫欣赏。

描绘画面,对考生的想象能力、描述能力、审美能力都有要求。

解答这类题目,读懂诗句、理解内容是前提。

譬如上面这句“齐鲁青未了”,先要理解“齐鲁”“青”“未了”各是什么意思。

“齐鲁”是齐国和鲁国,春秋战国时两诸侯国名,泰山以南是鲁,以北是齐,这里指齐鲁大地;

“青”,是指山色青翠;

“未了”,是无穷无尽的意思。

这句话合起来意思就是:

齐鲁大地那青翠的山色无穷无尽。

但这样回答,不是描绘,而是解释。

描绘,还要结合上下句去联想想象,结合上一句“岱宗夫如何”(泰山怎么样啊),我们应意识到这一句其实是写作者远望泰山,强烈地感受到它的巍峨、辽阔,它“拔地而起,参天耸立”。

接着用描写性的语言组织答案:

泰山拔地而起,参天耸立,苍翠的山色中掩映着辽阔无边的齐鲁大平原。

为了增添语言的描写性,我们一可以运用修辞,如比喻、拟人等,使语言更形象、生动;

二可以添加联想与想象,把古诗因为追求简练而省略的内容补充出来。

当然,在平时的古诗词学习中,更要有意识地调动自己的全部感受去看、听、触、嗅每一首诗歌。

如欣赏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你可以闭上眼睛,想象出这样一幅图画:

浩瀚的戈壁滩上,烽烟孤直上升;

奔腾的黄河之上,一轮夕阳悬挂。

你眼前的线条、色彩、动静是不是那么鲜明呢?

渔翁

(唐)柳宗元

渔翁夜傍①西岩宿,晓汲②清湘③燃楚竹④。

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⑤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注释】①傍:

靠近。

②汲:

打水。

③湘:

湘水。

④楚竹:

即湘竹。

这一句的“汲清湘”“燃楚竹”有超凡绝俗之感,象征诗中人孤高品格。

⑤欸(ǎi)乃:

象声词,形容摇橹的声音。

第三、四句“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描绘了怎样一幅画面?

4.情感体味

情感体味,即体会诗歌中传达的思想感情、蕴涵的感情基调,以及作者的情绪等。

这类题目常见的提问方式是“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诗人情感变化的原因有哪些”等。

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这首诗融情于景,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浙江温州)

除夜[注]作

(唐)高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注释】除夜:

除夕之夜。

作者心情“转凄然”的原因有哪些?

请结合全诗,用自己的话回答。

古诗词以含蓄为贵,诗人直抒胸臆、情感外露的并不多见,往往融情于叙述、描写、议论之中。

情感体味题,考查的是考生“披文入情”的能力,即顺着文辞的通道进入并解析作者情感世界的能力。

解答这类题目,一是明确诗歌的题材。

古诗从题材看,可分为田园诗、边塞诗、送别诗、思乡诗、咏物诗、咏史诗、怀旧诗等很多类,各类诗歌感情的抒发也有规律可循。

如例一《村晚》是一首田园诗,田园诗往往抒发喜爱山川美景之情,表达远离污浊官场的洁身自好情怀。

照着这个思路理解《村晚》,大抵不差。

例二《除夜作》是一首思乡诗,思乡诗一般表达游子的思乡怀人之情,按照这个常识理解《除夜作》,应该八九不离十。

二是分析诗歌的意象。

几千年古诗写作传统的沿承,使很多意象的意义指向都已固定、明确,如杨柳、孤蓬、浮云用来表达离愁别绪,明月、鸿雁、杜鹃用来表达思乡怀人之情。

例一《村晚》里出现了青草、池塘、远山、落日、牧童、短笛等意象,尤其牧童是“横坐”牛背,短笛是“无腔”“信口”吹,这些都描绘出乡村生活的悠然宁静,作者如此描绘乡村晚景,他的喜爱、欣赏之情自然是蕴藏其中的。

答案:

抒发了诗人对乡村晚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或:

表达了诗人对悠然宁静的乡村生活的向往之情)。

三是把握表露情感的词语。

古诗词的标题、正文部分有时会有一些直接表露作者思想感情的词语,如《书愤》中的“愤”,《春夜喜雨》中的“喜”,《示儿》中“但悲不见九州同”的“悲”字,等等。

例二《除夜作》中,也出现了很明确的表露心绪的词语“凄然”,另外“寒”“思”“霜鬓”等词也含蓄地透露了作者的情感。

本题要求分析作者心情“转凄然”的原因有哪些。

通读全诗,一是“旅馆寒灯独不眠”,一是“故乡今夜思千里”,一是“霜鬓明朝又一年”;

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即一是除夕之夜独自一人寄居旅馆,二是对故乡亲人无比的思念,三是感慨年华易逝。

解答古诗词情感体味题,为了表达精确,还要储备一些专业性词语,如“离愁别绪、恬淡闲适、清高孤傲、孤寂惆怅、凄苦烦闷、伤感不平、苦闷无聊、乐观旷达、轻松愉悦、壮志未酬、忧国忧民、借古讽今、怀古伤今、物是人非”等,在分析古诗词情感时经常用到,不可不知。

1.下面两首诗都是写秋天,试比较其抒发的感情有什么不同之处。

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秋词

(唐)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2.品读下面古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澄迈驿通潮阁(其二)①

(宋)苏轼

余生欲老海南村,帝②遣巫阳③招我魂。

杳杳天低鹘④没处,青山一发是中原⑤。

【注释】①元符三年五月,作者遇赦北还,被命移廉州安置,离海南过澄迈时作诗二首,这首诗即其二。

澄迈驿:

设在澄迈县(在今海南省北部)的驿站。

通潮阁:

在澄迈西,是驿站上的建筑。

②帝:

天帝。

③巫阳:

女巫名。

④鹘:

鹘鸟。

⑤一发:

犹言“一线”。

此句说中原仅在距隐隐青山一线之处。

这首诗的第三、四句融情于景,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5.主旨领悟

主旨领悟,即领悟诗词里作者的写作意图,或者理解作品蕴涵的哲理。

这类题目常见的提问方式是“某句蕴涵了怎样的道理”“作者的写作意图是什么”等。

湖北恩施)

观书有感

(宋)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你从第三、四句诗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江苏镇江)

江南春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对于诗的后两句,有人认为是表达诗人对江南景物的神往,有人认为是借古讽今。

你赞同哪一种?

说说你的理由。

初中阶段,对古诗词主旨的领悟,主要集中在理趣诗、怀古诗、咏物诗中。

理趣诗中,一般都有脍炙人口的哲理句,有时人们正是因为这些哲理句而记住了整首诗,某种意义上,这些诗能流传至今,是沾了哲理句的光。

理趣诗中的哲理,不是直白地说出来的,如果是那样,有理而无趣,跟和尚写的阐发佛理的偈言有什么差别?

理趣诗妙在无意说理而理随境生,妙在寓论于景、寄理于物。

在理趣诗中,理语通常与情语、景语融为一体,景语、情语就是理语。

如例一,“问渠……”这两句表面是写景,是说方塘之水——问那方塘的水怎么会这样清澈?

因为有水从源头不断流来,从而成了活水。

但结合题目《观书(书法)有感》,我们知道这其实是作者阐发对书法艺术的感悟:

这作品为什么如此清新隽永呢?

原来是由于书写者内心有源源不断的艺术灵感注入啊!

书法艺术如此,万事万物也是同样道理。

回答题目的设问,我们还应该结合自身学习知识,或者接受新事物的经历、体会来谈。

示例:

要使自己的知识越来越丰富,就要不断地学习新的知识。

(或:

要保持心灵境界的澄明,就要不断接受新事物的洗礼。

怀古诗,是指以历史故事、古人事迹为题材的诗作。

古人常说“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又说“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所以,他们写怀古诗的目的多是怀古伤今,或借古讽今。

历史故事、古人事迹,只是他们感慨的触发点。

如例二,如果将其单纯看作一首写景的诗歌,你可能觉得后两句写出了深邃悠远、朦胧迷离的江南景色,与前两句的明朗绚丽相映衬,使江南春的图画更加丰富多彩。

但如果你深入一层——意识到作者的眼光穿越历史的“烟雨”,想到几百年以前的南朝统治者推崇佛教,大兴佛寺,劳民伤财,但佛寺并不能挽救病入膏肓的南朝政权,而现在晚唐的统治者正重蹈前人的覆辙——那它就不是一首简单的写景诗,而是怀古诗。

作者是在借古讽今:

后两句写出了南朝笃信佛教造成寺庙的恶性发展,引发作者的慨叹,表达对唐朝推崇佛教的现实的不满。

原题答案:

赞同前者:

后两句写出了深邃悠远、朦胧迷离的江南景色,与前两句的明朗绚丽相映衬,使江南春的图画更加丰富多彩。

赞同后者:

咏物诗,即描摹物象的诗歌。

大自然的万物,大至山川河流,小至花鸟虫鱼,都可以成为诗人描摹的对象。

咏物诗往往不是单纯地描摹事物,咏物是为了抒情、言志。

如虞世南的《蝉》,句句写的是蝉的形体、习性和声音,而句句又暗示着诗人高洁清远的品行志趣,可谓物我互释。

这就告诉我们,咏物的深层意义是咏人。

1.读下面一首诗,说说第二句“春江水暖鸭先知”蕴涵了怎样的生活哲理。

惠崇《春江晚景》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2.品读下面这首古诗,请结合自身的成长经历,谈谈你从这首诗获得的启示。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

(宋)杨万里

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空喜欢。

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

6.形象感知

形象感知,主要是指对诗歌中“人”的感知,包括诗人自我形象和作品中的人物形象。

这类题目常见的提问方式是“整首诗(或某一句)勾勒(或刻画)了怎样的人物形象”。

江苏盐城)

江城子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

鬓微霜,又何妨!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画线的句子勾勒了怎样的人物形象?

尾联刻画了诗人怎样的形象?

诗歌里的形象,主要有两类:

一是自然形象,如山川草木、花鸟虫鱼;

二是人物形象,包括作者自我形象和作品中的人物形象。

中考考查的一般是人物形象,例一、例二里考查的都是作者自我形象。

解答形象感知题,应先“建模”,在头脑里储存一些常见的人物形象类型,如心怀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杜甫《登高》),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形象(陶渊明《归园田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辛弃疾《破阵子》)……

然后,结合诗词内容,结合作者生平,结合其创作诗歌的背景与心境,进行具体分析。

如例一,从整首词对太守“狂”态的描写,尤其是从下阕引用冯唐的典故和画线句的描写中,我们强烈地感受到一位英雄形象,他英武豪迈、气概非凡,内心则壮怀激烈,渴望一展抱负,杀敌报国,建功立业。

北宋仁宗、神宗时期,国力不振,国势衰弱,时常受到辽国和西夏的侵扰,令许多有为之士义愤难平,苏轼即是如此。

他借出猎的豪兴,将深隐心中的夙愿和盘托出,以西汉魏尚自况,希望朝廷能派遣像冯唐一样的使臣,重新信任、重用自己。

勾勒了一个英武豪迈,气概非凡的英雄形象。

再如例二,尾联是一个细节描写,写诗人为国事、家事而愁,头发因为频繁的抓挠而越来越少,以至于簪子都插不上去了。

这里描写的是诗人忧愁焦虑、憔悴不堪的形象。

满头白发,愁苦不堪。

形象感知题,解答的关键,有时不在诗内,而在诗外。

我们要对历史有一些基本的了解,譬如知道晚唐诗歌多为表达悯农情怀和对黑暗现实的批判,而南宋诗歌多为表达壮志难酬的忧愤和对朝廷偏安一隅的不满。

同时,对一些重点诗人的生平、心迹也要有个大致的把握,如杜甫诗中多是忧国忧民的形象,李煜后期词中多是愁苦、悲哀的形象。

1.下面这首诗的第三、四句勾勒了怎样的边塞健儿形象?

凉州词

(唐)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2.品读下面诗歌,说说其三、四两句刻画了诗人怎样的形象。

登科后

(唐)孟郊

昔日龌龊①不足夸,今朝放荡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注释】①龌龊:

这里指处境不如意和思想上的拘谨局促。

②放荡:

自由自在,无所拘束。

参考答案:

1炼字品析

1."

笼"

是笼罩的意思,两个"

字将烟、水、月、沙和谐地融合在一起,绘成一幅极其淡雅的水边夜色图,渲染了一种迷蒙、冷寂的氛围。

2."

散"

是飘散、飞散的意思,一个"

字,让笛声有了可视可触的形象:

像春天的花瓣?

像春天的细雨?

像春天的柳絮?

……一个"

字,使得笛声随着春风悄悄地在夜空飘荡,洛城之中,无所不在。

2内容理解

风吹雨"

既指自然界的风雨,又喻指南宋王朝风雨飘摇的境地。

2.成双成对的燕子是什么时候回来的呢?

湖水高涨,使岸上低垂的桃花好像蘸着水在盛开。

3描绘画面

示例:

日出东方,烟消雾散,湘水上一片安静。

渔翁欸乃一声撑船出发,声音在山水之间回荡,唤醒了万物。

山有了灵气,水有了精神。

山显得更为葱绿,水显得更为碧蓝。

4情感体味

1.前一首悲秋,世事艰辛,家愁国难,老病孤舟,都化作千缕愁绪;

后一首赞秋,洋溢着一种激越向上的豪迈之情。

2.作者登高望远,北眺中原,抒发了浓浓的思乡之情。

5主旨领悟

1.由于鸭子喜欢游水觅食,故而能最先体会到春天的来临、水温的上升。

它告诉我们:

只有经常和某种事物接触,最熟悉它,才能最敏锐地发现它的任何细微的变化。

2.示例:

追求任一目标的过程,总是一个障碍接着一个障碍,一个困难接着一个困难。

所以当取得一些成功后,我们切不可沾沾自喜,停滞不前,而应该鼓足勇气去争取更大的胜利。

6形象感知

1.勾勒了豪放开朗、视死如归的边塞健儿形象。

2.刻画了诗人金榜题名后潇洒得意、神采飞扬、心花怒放的书生形象。

7.景物描写

景物描写,即对自然景物的描写。

这类题目主要考查写了哪些景物,景物的特点是什么,或者要求找出描写景物的句子,加以概括。

题目常见的提问方式是“写了哪些景物”“描绘了怎样的美丽景色”等。

浙江湖州)

春日

(宋)晁冲之

阴阴①溪曲绿交加,小雨翻萍上浅沙。

鹅鸭不知春去尽,争随流水趁②桃花。

【注释】①阴阴:

草木阴阴(谓草木繁盛——编者注)。

②趁:

追逐。

这首诗通过描绘、细雨翻萍、的春日景象,构成了一幅优美而完整的画面。

山东德州)

春日偶成

(宋)程颢

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

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

春日里诗人被什么景色所感染?

例三(2009·

浙江杭州)

城南

(宋)曾巩

雨过横塘水满堤,乱山高下路东西[注]。

一番桃李花开尽,惟有青青草色齐。

【注释】路东西:

分东西两路奔流而去。

一、二句写出了“雨”怎样的特点?

古人说“景乃诗之媒”,古诗十之七八都离不开写景,对景物描写的考查,自然也较为常见。

一般而言,景语也是情语,但景物描写题,大多忽略写景中的情感因素,而是就写景谈写景,就描写谈描写。

解答这类题目,先要确定景物的时空特点,即写的是何时、何地的景色。

譬如例一《春日》,从题目与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