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文化工作经验交流材料0doc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222044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2.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区文化工作经验交流材料0doc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区文化工作经验交流材料0doc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区文化工作经验交流材料0doc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区文化工作经验交流材料0doc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区文化工作经验交流材料0doc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区文化工作经验交流材料0doc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区文化工作经验交流材料0doc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区文化工作经验交流材料0docWord文档格式.docx

《区文化工作经验交流材料0doc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区文化工作经验交流材料0docWord文档格式.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区文化工作经验交流材料0docWord文档格式.docx

一、规划与落实并行,着力完善文化工作机制

多年来,区委、区政府始终将文化工作机制作为解决文化建设的全局性、根本性问题来抓,统筹规划、完善机制、强化保障,形成以文化规划为龙头,以文化工程为载体,以考核督查为抓手,以经费补助、表彰奖励为杠杆的文化工作机制。

一是因地制宜,科学规划。

1995年,区委、区政府制定了《创建文化先进县和东海明珠工程规划》,根据区城乡一体化程度较高的实际,确定了“九五”期间以抓重点文化工程带动区域文化整体发展的思路。

制定的《区文化事业“十五”规划》又提出:

今后五年,区将大力推进以村落文化为重点,社区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全面发展的基层文化建设,把建设先进文化的要求落实到基层。

制定了《区文化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在文化体制改革、文化产业发展、文化事业繁荣、文化竞争力提升、文化综合实力提高等方面作了详细规划,将建设具有独特魅力和生机的文化大区和文化强区作为今后五年奋斗目标。

在今年召开的区第十二次党代会上,更是把文化建设特别是农村文化建设作为区委战略行动纲领的重要内容。

文化建设目标明确、重点突出、有的放矢,规划的持续性和阶段性实现有机结合。

二是加强领导,落实责任。

发展文化事业,关键是要提高全社会特别是领导的文化意识,其着力点是要将文化工作纳入领导责任制。

为此,区、镇两级分别成立了由分管区长(镇长)挂帅的“创建文化先进县和东海明珠工程领导小组”。

,为适应文化大区建设需要,成立了以区委副书记任组长的文化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并建立了文化工作例会和东海明珠创建工作联席会议制度。

,又成立了由区委副书记任组长、包括12个部门负责人在内的“星光工程”创建领导小组,各镇乡(街道)和行政村(社区)也及时建立文化工作领导班子,实现了区镇村三级全面覆盖。

同时强化考核,将文化建设纳入对区级相关部门、镇乡(街道)年度考核的重要内容,完善领导责任制。

此外还将文化建设列入了政府实事工程,组织人大、政协开展对文化事业的评议、视察等,强化督查力度。

三是落实政策,保障投入。

在1996年至1998年三年间,区委、区政府每年拨出100万元专项用于东海明珠工程建设的奖励,现实际奖励经费已达338万元。

出台的《关于加快文化改革和发展的政策意见》中规定:

区、镇(乡)两级政府对文化事业的投入年增幅应高于经常性财政支出的增幅,区财政每年安排100万元精神文明建设经费用于文化事业和文明创建活动,每年安排100万元经费专项用于精品创作,区图书馆购书经费和文物保护费分别增加到30万元和40万元,镇(乡)每年安排人均4元以上的文化活动经费和图书购买经费等。

起每年拨出300万元经费,专门用于对文化下乡、剧院高雅艺术演出、文化广场演出等活动的补贴。

到三年间,区财政每年安排400万元资金,用于扶助“星光工程”创建,镇乡(街道)按照区政府补助标准1:

1的资金进行配套补助;

每年安排200万元资金,用于支持基层文化体育建设;

每年安排300万元资金,设立“区级文化体育专项资金”,真正做到了班子、规划、经费、措施四落实,从而形成了一个良好的投入机制、激励机制和工作机制。

二、投入与管理并重,大力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

文化工作的着力点要放在基层,面向公众。

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文件精神,区以文化部提出的基本阵地、基本队伍、基本活动内容和基本活动方式为抓手,不断加大公共文化建设力度,积极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强化投入保障,努力夯实文化阵地设施。

坚持联同共建、协调发展,推进区、镇、村三级文化设施协调建设。

一是以重点工程为核心,提高区级文化设施承载能力。

确定区文化艺术中心、区博览中心、区体育中心和区文化广场四个标志性文体设施作为“十五”期间的文化重点工程。

10月,投资1.25亿元、总占地面积达277亩的区体育馆投入使用;

9月,投资1亿元、占地68亩的区文化广场顺利竣工并投入使用;

同年,投资1.2亿元的大学园区图书馆和区图书馆也已投入使用,实现了高校师生和社区居民知识资源的共享;

年初,投资1.9亿元、总建筑面积2.28万平方米、融演出、电影、文化培训、会议、文化交流等功能为一体的区文化艺术中心通过竣工验收并投入使用;

今年上半年,区历史上首个博物馆——博物馆工程也已封顶,总建筑面积2.5万平方米左右,项目总投资2.5亿元。

四大重点工程的实施,极大提高了区级文化设施的承载能力和文化品位。

二是以东海明珠工程为抓手,完善镇级文化阵地设施。

至年底,全区20个镇乡(街道)已建成省级东海文化明珠13个,市级7个,累计建成(含改建)文化设施面积4.35万多平方米,邱隘文化城、古林文化中心、石矸街道东方文化体育中心等高规格镇级文化设施相继建成;

13个镇乡(街道)的影剧院实现改造维修,全区所有镇乡(街道)均建有图书馆(室),其中万册图书馆13个。

为进一步深化巩固东海明珠创建成果,区将从开始实行“公共文化明珠镇创建工程”,从组织络、阵地设施、文化活动、辅导培训和考核评估五方面提出更高要求。

三是以“星光工程”和村落文化示范点建设为载体,推进村级文化设施建设。

在深入实行村落文化示范点建设的基础上,从开始,在各行政村、社区开展“星光工程”创建活动,构筑“十五分钟文化圈”。

“星光工程”分为三星级、二星级和一星级三个等级,区政府三年内共设补助扶持资金1200万元,力争通过三年时间使全区行政村(社区)星级覆盖率达100%。

实施“星光工程”短短一年时间,全区共新建或改建室内活动场所面积达5.8万多平方米,新建或改建室外活动场地(休闲公园)面积达21万多平方米,农村建设路径总数达469条,覆盖面达80%,村级图书室新增图书30多万册,阅览室、乒乓室、篮球场、门球场等活动场地遍布各村(社区),建成三星级村落147个、二星级101个、一星级19个,分别占行政村总数的36%、25%和5%。

此外还建成了一批专题博物馆和主题文化公园,如投资700多万元、占地17亩、建筑面积3560平方米的周尧昆虫博物馆和沙孟海书学院,投资3000多万元、总占地250亩的主题文化公园——梁祝文化公园等。

注重鼓励引导,切实加强文化队伍建设。

坚持政府鼓励引导和群众自发参与相结合,建设一支群众、贴近于群众、服务于群众的文化队伍。

一是抓人员,壮大充实文化队伍力量。

区早在1997年就对全区文化站人员进行了定编,落实文化站干部的工资福利等相关待遇。

此后,在《关于加快文化改革和发展的政策意见》中规定文化站干部实行专职专用,新任命的文化站长和新录用的文化干部原则上要有大专以上学历。

在各镇乡(街道)推行文化工作指导员和村级文化员制度,在协助制定文化建设规划、计划、帮助文化站拓展工作络、策划组织文化活动等方面均取得明显成效。

目前,全区现有镇乡(街道)文化工作指导员52名,村级文化员从原先的218名增至500多名。

二是抓培训,促进提升文艺骨干素质。

积极参加省、市等上级部门组织的各类培训活动,实行文化站长季度工作例会制度,注重基层文化带头人素质培养;

区文化部门每年举办2期以上业务培训班,采用外聘教师、下乡培训、蹲点辅导、菜单式培训等多种方式加强文化指导员、村级文体员和文艺骨干培训,单是区级部门年培训人数就在1000人次以上。

三是抓团队,切实规范群众文艺团队管理。

区级文化部门和镇乡(街道)文化站通过组织活动、举行比赛、业务指导等形式,积极组织培育群众文艺团队,在“星光工程”中更是对团队数量作了硬性规定,如今有600余支文艺团队活跃在各地,拥有较固定队员近2万人,成为区群众文化活动的主要力量。

同时,不断促进业余文艺团队的规范化管理,扎实开展业余文艺团队等级评估和奖励工作,全区现有甲、乙级业余文艺团队75支,区里给予他们3000元至1万元不等的奖励,有力推动了文艺团队向规范化、制度化发展。

此外,区还先后建立了8个民间艺术基地、4个少儿艺术培训基地和20余支民间艺术表演队伍,培植了一大批群众文艺骨干,保存和弘扬了一批优秀民间艺术。

融合地方特色,不断丰富群众文化活动。

一是丰富活动内容,培育社会新风。

坚持把开展文化活动与移风易俗相结合,与提高群众素质相结合,与弘扬优秀的民族民间文化相结合,以健康文明的文化活动培育社会新风。

如近几年开展的全区文明村(单位)文艺调演、“反对邪教、破除迷信”等科教电影放映活动、农民读书活动、“十佳藏书家庭”评选、民间文艺大会串、民间文艺大巡游等。

尤其是在特色文化建设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涌现出了3个省民间艺术之乡和6个市“一乡一品”镇和13个市“一村一品”村。

二是拓展活动形式,注重文化联动。

坚持多样化、多层面和普及性、广泛性,充分动员社会力量,依托群众文艺队伍和现有文化阵地,形成了以大型文化活动为龙头、节庆活动为基础、镇村活动为主体的群众文化活动格局。

先后开展了“中国梁祝婚俗节”、“相约”文化艺术周、“放歌新”、“文化进百村”、“星光灿烂新”活动,吸引八一女篮落户,建成国际象棋训练基地等,使其成为区文化活动的重要品牌,今年10月份还将举办首届群众文化艺术节。

镇村文化活动日趋经常,钟公庙街道的文化艺术节已连续举办四届,还有高桥镇的“蝶恋高桥”文化艺术节、横溪镇的“灵秀横溪”文化艺术节、咸祥镇的“嵩江之春”音乐会、古林镇的“席乡之村”音乐会、洞桥镇的“八戒西瓜节”、横街镇的“毛笋节”等,在各行政村(社区),各类具浓厚乡土气息的文艺活动蓬勃开展,健身、晨晚练、广场舞、腰鼓等成为群众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去年共组织文体活动达余次,参加人数近40万。

三是开展文化下乡,倡导文明乡风。

深入开展文化下乡活动,区电影公司每年免费送电影下乡场次都保持在500场以上,区越剧团每年免费送戏80场以上,区文化馆充分发挥文艺“轻骑兵”的作用,经常性下乡辅导和组织小分队下乡演出,区政府还专门出资80万元,购置了一辆集广场演出、宣传图片展示、流动书库多功能为一体的“文化直通车”,极大地方便了文化下乡工作。

与此同时,群众性文艺创作活动得到广泛开展,一批作品如儿童话剧《我长大了》、《外婆教我的歌》、《当代书画家作品集》和少儿舞蹈《梨园小顽童》、《远足》、《来发唱童谣》、戏剧小品《喜开门》,陆续在省和全国的重大文艺赛事中获奖。

张家潭等村级文艺队积极开展送戏进城活动,使农民演出团队登上专业剧院舞台,在文艺精品工程建设上取得了新的突破。

深挖区域资源,积极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开发。

区历来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发,将此项工作作为“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常抓不懈,通过民族民间文化资源普查、非遗保护开发等举措,打造并拥有了一批不可替代、不可复制的传统文化瑰宝。

在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区的梁祝传说、朱金漆木雕2个项目名列其中,将梁祝文化推向了世界;

在首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朱金漆木雕、骨木镶嵌、宁波走书3个项目名列其中;

在首批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梁祝传说、朱金漆木雕、宁波走书、骨木镶嵌、跑马灯、金银彩绣、咸祥彩船、红帮裁缝制作技艺8个项目名列其中。

今年上半年,区的《三字经》、宁波走书、骨木镶嵌、红帮裁缝技艺4个项目又获准申报国家级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金银彩绣、红帮裁缝技艺、彩船制作技艺、跑马灯4个项目获准申报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区还被评为“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先进单位”。

今年6月份开始,又开展了全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对全区范围的非遗资源进行全面排查、整合、记录、编册成档,非遗保护工作卓有成效。

三、探索与发展并举,积极创新文化发展模式

文化民间,发展于群众,而最终必定走向市场。

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在“大文化、小政府”的格局影响下,单纯依靠政府办文化的模式终究是行不通的,传统的文化经营管理体制必须改革。

面对市场经济对文化工作提出的挑战,区委、区政府及时转变思路,探索公共文体设施有效的运作模式和管理机制,推进文化资源的优化配置,力求全面激活文化事业和产业,大胆摸索出了一条“政府支持、社会参与、市场运作、规范管理”的新路子。

实行政府管理和市场运作相结合模式。

文化设施的管理维护需要大量物力、财力投入,由政府承担这一职能显然任务过重,且效果不佳。

因此从开始,区就着手探索文化设施市场经营管理模式,先后对已建成的区体育馆、区文化艺术中心以面向全国公开招标的方式进行委托经营管理,收到了良好实效。

同时,以公开招标的方式,吸引民营企业合理合法、有序地参与文化建设。

在民间资本的帮助下,全年戏剧演出达170场、文化直通车演出达250场以上,农村电影放映全面实现数字化,民营资本还参与到“文化进百村”、“千场电影百场戏剧进农村”和文化直通车欢乐基层行活动、文艺团队大汇演、镇级文化艺术周等大型活动。

初,万达国际电影城、万达大型神采飞扬游乐园、乐天数码城玩派吧一批高档次、大规模的民营文化企业相继开业,社会办文化的格局初露端倪。

实行政府投入和社会融资相结合模式。

面对农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求,文化事业仅仅依靠政府投入是远远不够的,如何利用市场资源,引导社会参与其中是文化事业长足发展的关键。

为实现文化事业社会融资,一方面,我们积极引导鼓励,通过整体出让、文企联姻、企业冠名、社会赞助多种方式,引导社会资本投向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另一方面,出台激励政策,规定了企业和个人对公益性文化事业捐赠,在其缴纳企业或个人所得税时,允许其在一定比例内予以扣除,用经济激励手段调控文化活动,调动社会办文化的积极性。

在此影响下,社会参与文化事业的例子不断涌现:

邱隘文化城吸引社会捐赠260万元;

石矸街道东方文化体育中心由政府无偿提供土地并减免相关税费,企业出资2500万元建设,实行共建共享共管的模式;

下应街道在“星光工程”建设中,采取村企结对的方法,以活动场地企业冠名、村企阵地共用、送文化到企业、村企共同举办活动,引导本地一些企业与创建村结对,得到了充足的资金来源;

新组建的区演出公司吸引了社会力量入股。

实行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结合模式。

在公共文化设施实行市场化经营管理的同时,区坚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结合,逐渐探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文化设施民营改革之路。

在选择委托经营单位时,将公共文化实施能否发挥正常公益职能作为先决条件,发挥应有的社会效益。

目前,区艺术中心、区体育馆每年均必须对外开放330天;

面向机关和社会团体提供场租服务及面向老年人、学生、军人、残疾人专场文体活动和集体订票的提供适当优惠;

对不需要专门服务和支出费用的室外场地,免费向公众开放等等,取得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双赢。

同时,积极参考上海、广州等地成功做法,设立重大赛事、高雅文化艺术活动专项补贴经费,激励、引导承接单位不断引进丰富多彩的文体项目,促成新的文化消费热点。

在文化事业不断推进的过程中,我们深刻感受到经济腾飞与文化发展是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

当前,区面临着新一轮发展的大好时机,这就迫切要求我们在注重经济发展的同时,牢抓文化强区建设目标,按照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总体要求,不断在创新创优文化工作上出成绩,让全区人民充分感受到共建共享“文化”带来的成果,全面提升区的整体形象、综合素质和竞争实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