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E 的 分 析 方 法 及 工 具.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224321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76.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IE 的 分 析 方 法 及 工 具.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IE 的 分 析 方 法 及 工 具.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IE 的 分 析 方 法 及 工 具.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IE 的 分 析 方 法 及 工 具.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IE 的 分 析 方 法 及 工 具.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IE 的 分 析 方 法 及 工 具.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4页
IE 的 分 析 方 法 及 工 具.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4页
IE 的 分 析 方 法 及 工 具.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4页
IE 的 分 析 方 法 及 工 具.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4页
IE 的 分 析 方 法 及 工 具.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4页
IE 的 分 析 方 法 及 工 具.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4页
IE 的 分 析 方 法 及 工 具.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4页
IE 的 分 析 方 法 及 工 具.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4页
IE 的 分 析 方 法 及 工 具.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4页
IE 的 分 析 方 法 及 工 具.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4页
IE 的 分 析 方 法 及 工 具.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4页
IE 的 分 析 方 法 及 工 具.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4页
IE 的 分 析 方 法 及 工 具.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4页
IE 的 分 析 方 法 及 工 具.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4页
IE 的 分 析 方 法 及 工 具.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4页
亲,该文档总共3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IE 的 分 析 方 法 及 工 具.docx

《IE 的 分 析 方 法 及 工 具.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IE 的 分 析 方 法 及 工 具.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IE 的 分 析 方 法 及 工 具.docx

IE的分析方法及工具

IE的分析方法及工具

一、对IE的认识

1.IE是以工程技术为基础,配合科学管理的技巧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预防问题。

2.IE最终目的是经由管理的运作,使企业能获得最大的利益,是故与成本或经济效益有关,包括制度、作业方法、机器、模具、夹具均应予掌握并加以改善。

3.IE是一门应用科学,其操作理论均要能符合实际的需要,是故IE工程师均应具备身体力行的能力,而使理论与实务相得益彰,保证管理效果。

4.IE是运用重点管理的技巧,在任何问题上做重点突破。

5.美国IE协会(AIIE)对IE下的定义如下:

  IE是在工学之中以设计,改善,设定来综合人、材料、设备等系统的结合。

为了明示、预测、评价该系统所产生的结果而使用工学分析或设计原理与技法,并融合数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专门知识与经验。

  对上面的定义我们可以了解:

IE是藉着设计、改善或设定人、料、机的工作系统,以求得到更高生产力的专门技术。

  上面所提的“设计”是指制订新的系统。

  “改善”是指把原有的系统修改得更完美更适合。

  “设定”意指将“设计”或“改善”之系统,导入企业动作体系,并能够稳固的发挥。

6.IE(工业工程)在日本也被称为“生产技术”或“管理工学”。

7.IE的基础也是最早的起源来自于“工作研究“,而”工作研究“的主要构成是来自泰勒(F。

W。

TOYLOR1856—1915)的”时间研究“与吉尔布雷斯(F。

B。

GILBRETH1868—1924)的“动作研究”二者所构成。

8.现阶段的工业工程师主要的范围大致如下:

1.工程分析

2.工作标准

3.动作研究

4.时间研究

5.时间标准

6.价值分析(V A)

7.工厂布置

8.运搬设计

二、工作研究(OPERATIONRESEARCHOR)

1、工作研究的目的是人们藉着物料、机器、工具及工作方法而产出产品,而此产出的方法是否是:

∙生产过程最理想?

∙生产的工作方法最好?

∙机器及工具是否最适当?

∙物料是否最正确?

  工作研究以研究及分析现有的生产过程及方法,并能找出一个最佳生产方法的一种管理科学。

2、工作研究的目的

∙生产工种可否简化或省略分析现有的生产过程,有哪些过程是否可以去除。

∙工作方法更完善对每一项过程的工作方法,针对人、机、物及方法进行研究,以期能找出更快速、更完善的方法。

∙作业标准化对研究出来的最佳方法予标准化,制订作业标准,并依作业标准训练员工,教导员工。

∙决定标准时间

  工作研究的主要目的是为取得最佳的工作方法(标准作业),所以应迅速地、正确地决定标准时间。

此标准时间将成为管理工作上计划与控制的主要依据。

三、方法研究(METHODRESEARCHMR)

  IE里“工作研究“是以生产工厂的整个制造系统为主要的活动对象,而工作研究的动作技巧主要是由”方法研究“及”作业测定“所构成。

  “作业测定”又是由“时间研究”发展而来,与“方法研究”同时配合进行,或者可说是方法研究所确定的生产系统及工作方法,定量测定“多余的时间”要素及“无效的时间”要素等非生产部分,并进行削减,并作为以后管理计划及控制的依据。

  针对以上对“方法研究”与“作业测定”的了解,也可说“方法研究”与“作业测定”是一体两面,具有互补性。

当在做“方法研究”时,虽然目的是要取得“最佳的方法”,而在取得后,就需把“时间”确定。

  反过来说,当在做“时间”测定时,也要考虑测定的“时间”是否最佳的“方法”了。

 

(一)、方法研究的技巧

如何进行“方法研究”,首先应从生产现场的工作系统来探讨。

1.生产对象(物)

应经由作业过程、经由时间、空间的变化,做逐一的分析研究。

  此部分也就是广义的“工程分析”,也可说是一咱“生产系统分析”。

可使用产品工程分析表、生产流程图等分析工具,从原料到成品,来做经济性的探讨。

2.生产主体(人)

人是生产的主体,对作业过程,在生产对象物的工作方面做分析研究。

此部分是广义的“作业分析”,也就是“工作方法分析”可藉由作业者的作业规范、工作抽样、基本动作、PTS或影片进行分析,或应用“动作经济原则”在作业过程,人、机的稼动状况。

人与机的配合上追求作业地区或作业者的作业方法的合乎目的性、合理性。

对于检讨的对象及能适用的主要的方法研究,其分析技巧如图。

对于各种生产型态研究的一般方向如图:

方法研究分析技巧

探讨项目

内容

分析手法

制造整个工程系统

从原料→生产→成品至出货为止。

制造流程图分析

操作标准书分析

工厂布置

物料移动

工厂内部门与部门之间及人与物料之活动。

流程图分析

模型配置分析

作业区域的配置

作业者的位置及作业者周围的物品的放置方法。

由基本动作的动作研究

PTS

动作经济原则

作业简化原则

组合作业或自动机械作业

以组合进行的共同作业或以自动机器作业的人与机器的配合。

连合工程分析

工作抽样

作业简化原理

作业中的作业员动作

短的作业周期且高反复度的作业员动作。

基本动作的动作分析

PTS

动作经济原则

(二)、方法研究实施步骤

使用方法研究的技巧,以期解决问题的原则性步骤:

1.选择问题,并将问题的目的明确化。

问题的选择可来自3种情况。

A.利用现有的资料,整理出问题点,并把握原因。

B.将来可能发生的问题并预测潜在的原因。

C.认为应该解决的问题。

选定的问题将目的明确化。

选定的问题对期望的成果(目标)予设定。

2.设定理想方法

应认清目的与手段的关系之后,再去抓住要达成最终目的的最经济手段是什么。

也就是说在步骤2里,尽量避免现行方法的影响,应思考如何对于所选定问题的理想方法。

3.现状分析

将选定的问题,使用IE的技巧来加以直接观察,并作成数据的分析。

4.比较分析结果

将第3个步骤的现状分析与步骤2的设定的理想方法作比较,可使现状与理想的方法的差异明确化,在此可使用“5W1H”法加以探讨。

A.WHAT:

做什么?

有必要吗?

B.WHY:

为何要做?

目的在哪里?

C.WHERE:

哪里做?

没有更适合的场所吗?

D.WHEN;何时做?

时间是否适当?

E.WHO:

谁做?

有没有更合适的人?

F.HOW:

如何做?

有没有更好的方法?

5.改良方法设计:

  经过探讨的整理之后,考虑现在或将来或许是企业的限住条件之外,来设计一个最佳的工作系统或方法。

  下面是一般企业里在被考虑的限住条件:

A.生产数量。

B.使用空间。

C.品质、机能。

D.管理复杂化。

E.过多的人员

F.费用。

G.实施日程。

H.劳务关系。

  针对上面的这些限住条件应以考虑,并进行改良方法之设计,改良方案的设计,应先以试行,并做逐基修改,才可定案。

6.标准化及实施

改良方法,即为新的最佳方法,经过认可后,即做成作业标准书,并以此训练、教导员工执行新的工作方法,新的工作方法也应该给以新的标准时间。

四、工程分析

工程分析系指工厂里从原物料至被制成成品这一连串的生产活动,对整个过程及个别过程进行分析改善的一种手法。

工程分析的主要意义在于:

1.探讨工程系列组合是否合于目的性、经济性。

2.探讨个别工程前后的关连性。

工程分析表一般有2种:

A.产品型的工程分析表此种分析表是以材料、零件及制品等以“物“为中心的变化程序的图表,称为“制品工程分析表”或只称“工程分析表”。

B.作业者工程分析表

以作业者为对象做工作程序所做成的工种图表称为“作业者工程分析表敗?

(一)工程符号

生产活动的各种不同的要素,可分类成加工、搬运、检查及停滞四种过程现象,这四种不同的过程现象各以符号来表示,表示的这些记号是根据日本工业规格(JIS)的“工程图示记号”JISZ8206所制订。

定义及记号:

1.加工

指原材料、零件、半成品依照生产的目的受到物理、化学、机械或被人为变更状态。

记号:

用大圆形作为加工记号。

如碰上加工又要做检查时,则加工的大圆记号内加上检查的方型记号

例:

……指加工的第一3工程.

  

……加工中同时检查(外侧为主要工程).

2.搬运

指材料、零件、半成品、成品从某一位置被子移动至另一位置。

记号:

约为加工的大圆记号的1/2大小的小圆,内侧可注明搬运的机器或工具。

……指用卡车搬运。

有时因与大圆的记号不易区别,也有使用箭头记号(

3.检查

指材料、零件、半成品或成品的品质特性或数量用方法加以检测,并将其结果与基准比较作为判别合格或秒合格。

记号:

……品质检查

……数量检查

……品质与数量的检查

4.停滞

指材料、零件、半成品或成品在某一位置滞留或存储。

记号:

----原材料、零件的存储

----半成品、成品的存储

----工程中的滞留。

有时为了区别于存储,也可以把工程中的滞留用半圆(

)为记号。

工程图示记号(JIS)

工程分类

工程记号

说明

加工

凡一件物品或标的物经有意的改变其物理或化学性质之过程,均可称为操作。

操作使用的材料、零件经加工而完成。

搬运

原料、材料、零件或制品被移动至其他位置所发生之状况。

箭头所示为工程流程方向。

检验

为鉴定物品性质之规格之异同,而用某种方法鉴定,比较或证明其数量怀品质,称为检验。

检验须具有标准,而将原料、半成品或成品与原标准之比较,所做的判定。

停滞

储存为物品性质之保存或维持,惟此行动仍在控制之下。

储存行动之取消,必须经过制度或法定上之认可。

由于预定的次一行动(主要是操作、检验可搬运)即刻产生之时间空档为非必要,或非控制情况之下。

 

工程图示记号之应用

大分类

说明

小分类

说明

说明例

 

 

 

 

物品受到本质或位置变化的单位工程

加工

物品被变形、变质装配、分解的单位工程

第3加工工程

B零件的第5加工工程

加工中同时做产品检验

搬运

变化物品位置的单位工程

男工搬运

卡车搬运

 

物品检验的单位工程

检验

品质的检验

数量的检验

品质与数量同时检验

 

 

 

物品停滞时的单位工程

停滞

材料的存储

半成品或成品的存储

工程间的滞留

加工中的暂时滞留

 

五、动作研究(MotionResearchMR)

所谓的「动作研究」既在于「分析一个组合的基本动作」。

也就对于一个工作者使用两眼、两手、两脚的动作加予细分并进行分析及研究,把「不必要」的「去除」,把「有必要」动作既「有效率」,又「不易疲劳」的最「经济性动作」。

要做系统性的「动作研究」,除了探讨「动作研究」的技巧外,同时还要配合「动作经济原则」之应用。

「动作研究」对于少几种大批量生产型的企业尤其贡献更大,往往一个简单动作的改善,却可获得相当庞大的效果。

(一)基本动作符号

  动作研究的技巧创始者是F·B·GILBRETH,而THERBLIG动作要素中(动素)就是从其名字的英文字倒过来拼的。

  所谓的基本分类,就是将人所要做的动作,以“目的”来细分做为共同产业的基本要素的名称。

  GILBRETH的基本要素计18种,参照下表;

基本动作记号

种别

基本要素

略号

记号

定义

手或身体部位的起点

内容

手或身体部位终点

 

 

 

 

 

 

 

 

 

空手移动

TE

空手开始移动时

向目的物移动(延伸)

接触零件或动作停止时

抓起

G

开始握住目的物的时候

要握住目的物

握住目的物后

载重移动

TL

带着目的物开始移动时

改变目的物的位置(搬运

带着目的物的手或身体某部位到达目的地或停止时

位置

P

开始排列零件或附着于所指定的位置

排列零件决定方向改变位置

组合

A

插入零件开始移动的时候

将零件组合插入时

零件组合插入终了

分解

DA

开始分解组合零件时

把目的物分解

目的物分解终了时

使用

U

开始操作工具或按纽时

使用工具或操作按纽

工具或按纽操作终了时

放下

RL

开始将目的物放下时

把目的物放下

目的物放下终了时

 

 

 

寻找

SH

开始用手去探寻零件时

寻找目的物

已经找到目的物的位置时

选择

ST

开始接触数个目的物

从数个目的物中选择一个目的物

选出一个目的物时

检查

IS

开始查看目的物的时候

调查目的物的品质

对目的物的查看终了时

思考

PN

开始考虑应该动或不动

要决定做什么

决定了做什么

放置前面

PP

和“位置”一样只是于使用前先将零件或工具的位置纠正

 

 

 

 

 

保持

H

带着零件或目的物的动作停止时

将目的物保持于一位置或场所

将保持的零件或目的物开始动的时候

不可避免的等待

UD

开始等待的时候

作业方法的一部份中有等待或与机器身体部位时间的配合而做的时候

作业开始的时候

可避免的等待

AD

未遵照标准作业做时

作标准方法以外的动作或什么都不做

恢复到标准时

休息

R

什么都不做的时候

工作循环的一部份同时为恢复疲劳以便再开始工作所以必须休息

再开始工作时

 

(二)动作分析说明

1)空手移动(伸出)

  是指碟上无装载任何东西之形态,没有带任何东西的空手移动而言,这是往对象物进行的情形,与回复的情形二种。

动作范围,始于空手开始运动时,而终于转到下一个动作要素之前(主要是抓住)。

2)抓住

  是指拼摆手指抓住东西的形态,而以手(广义的解释,是身体的一部分)使对象物处于能控制的形态而言,动作的范围始于身体部位的移动至对象物,而终于确立做下一基本动作所需的控制时。

  “抓住”的意义,主要是以手指尖端抓住(抓住型的抓住),或以手抓住工具(握住型的抓住)等,但是包含为使对象物滑行,把手接触(接触型的抓住)等的情形在内。

(注):

(1)使用工具抓住时,(以小钳子(PINCET)或筷子抓住,或以针钩等)将其工具作为“使用”。

但带手套抓住对象物时,并非”使用“手套”,而需解释为“抓住”。

在此意谓,手套是为保护手而用,并非是“抓住”工具使用。

    

(2)“抓住”经过长时间继续的话,成为“保持”。

3)持重量的移动(搬运)

  指把东西装在器皿上,或用手以及身体的一部分,比照负荷的重量,更换对象物的位置的动作而言。

 搬运空间、押压、拉上、滑行、回转等,“持重的移动”继之“抓住”而发生,始于手开始动时,而终于对象物达到下一位置而停止时。

(注):

(1)“持重的移动”的速度,如果达到零的话,成为“保持”。

    

(2)有时,与“放在前面”以及“决定位置”同时实行

4)决定位置

  是指东西在手指尖的形态,或所带的东西移到别的“配合”或“使用”物之正确的关系位置而言。

动作范围是自从开始决定位置至终了为止。

(注):

因“决定位置”易于与“放在前面”混为一谈,

5)组合

指组合的形态,通常在完成“决定位置”之后,嵌上(即插入)而言。

6)拉开

是指由组合的形态中取掉一条之形态,将组合之对象物拉开,再分解之动作而言。

7)使用

系指英语USE的头一个字母,以工具或机器为使用目的而操作之动作言。

(注)“组合”、“拉开”、“使用”都是。

(1)“组合”、“拉开”、“使用”都被称为复合基本动作,且可分解为别的基本动作。

(2)“组合”、“拉开”是指直接以手的场面,但“使用”是指使用工具或机器的情况而言。

(3)以外行的动作,而适应“使用”的,有下列情形,是以手“切断”,“钻”,“爬”,“捏”,“打”等情形。

8)放开

系指将所持之物弄掉的形态,以手或身体的一部分,放开所控制之对象物而言。

(注)“放开”是“折住”之相反动作。

9)调查

  系指凸形镜片的形态,将对象物之品质及数量怀标准相比,而予以判定之心理上作用而言。

(注):

(1)因大多与基本动作同时发生,所以难以区分。

     

(2)时常作为作业中之动作而发生,除正规的“检查”外,难于判定其要与否。

10)寻找

  系指眼珠形成模形态,以眼睛寻找事物,以手触摸等,包括利用五个感觉寻找事物的一切情形而言,动作范围,自开始寻找到“发现”之前为止。

(注):

如果是增加作业之复杂性、反复次数少、作业的安定度低等情况之下,由于难于记住东西放在何处,所以依其程度而越会发生。

11)发现

  指眼珠移到中央的形态,继于“寻找”的作为,而动作范围只限于寻找的瞬间。

(注):

A、寻找与“选择”是难以辨别。

    B、一般而言,由于“寻找”结束时,已经“发现”所以有时不将“发现”当作基本动作。

12)选择

系由同种二个以上之对象物,选择其中之一,通常继于“寻找”、“发现”而发生。

(注):

(1)“寻找”与“发现”是难以分别。

   

(2)一般而言,“选择”发生于“空手移支”与抓住之间。

   (3)有必要“选择”时,其前面的“寻找”与“发现”之分析,可以省掉。

13)思考

  系把手按住额部的形态,是为要决定次一行为之心理性作用。

指想办法了解、判断等而言。

停止手的动作而“思考”的情况也有,而边思考边工作的情形也有。

(注):

“调查”、“寻找”、“发现”、“选择”以及“思考”都是。

这些心理上的作用,与身体部位动作重复实行时,有时省略分析。

14)放在前面(改为可使用的方向)

系保龄球瓶的形态,是将所抓的对象物恢复原状,使它随时能再用一般,保持准备好的方向或姿态。

(注):

“放在前面”,常易与“决定位置”混乱,但一般而言,是“改为可使用的方向”,而发生于“抓住”之后,“决定位置”,通常决定“组合”(插入)或“使用”前之“正确的关系位置”。

15)保持

系铁片附着于磁铁的形态,是不动对象物,而以一定位置支撑,指仅与万力做同一作用之形态。

16)不可避免的延迟

跌倒的形态,指机器自动输送中延迟,或因双手作业时,一手工作,另一手为保持均衡之延迟等。

对作业者没有责任的情况下的延迟。

17)可避免的延迟

是睡觉中的形态,指虽然作业方法维持现状,随着作业者的意思可免掉的延迟而言。

18)休息

系坐在椅子上的形态,表示为恢复疲劳,而停止身心活动的状态,

以上各基本动作中,单一动作也有,复合几个单一动作之一组有机性动作的也有,而没有动作的动作也有。

实行作业时,所使用的各动作,利用基本动作符号来加以详细区分,将这些事项,依据各个定义来分类,可发现非效率之点,以及能得到改善的线索。

各基本动作,可分为下列种类;

1.属于第一类的基本动作是

(1)~(9)之“空手移支(伸出)”、“抓住”、“持重

的移动(搬运)”、“决定位置”、“配合”、“拉开(分解)”、“使用”、“放开”以及“调查”,这些均可视为完成工作之所必要之要素。

2.属于第二类的基本动作是(10)~(14)之“寻找”、“发现”、“选择”、“思考”,

以及“放在前面(改为可使用之方向)”,如果有这些要素,第一类的动作会趋向迟慢;因此,应考虑昼减去第二类的基本动作。

通常的情况是因考虑作业领域内的事物之放置法,而加以减除。

3.属于第三类的基本动作是(15)~(18)之“保持”、“不可避免的延迟”、“可避免的延迟”及“休息”,可以说这些事项是指工作没有进行的状态。

基于作业改善,以除去第三类的基本动作最有效果。

依筹划机械性的保持具,或更换作业域的位置,或改编作业次序,可减去大部分的“保持”与“不可避免的延迟”。

对于“休息”,必须考虑到是除去疲劳的原因。

为动作研究而做作业方法的改善,首先须尽量减少第三类以及第二类的要素,且进一步对第一类的要素,想出合理性的次序与配合,造出以短时间内可作业之动作系列。

六、动作经济原则

  所谓动作经济原则,即在于人在操作作业时,能以最少的劳力在到最大的工作效果的经济法则,对这个法则能好好的学习与使用,在工厂内,我们可在许多地方发现许多不合乎此法则的动作,当然工作效率会低,人员易于疲劳。

  动作经济原则刚开始是由动作研究的创始者GILBRETH所提倡,尔后再经过专家学者的改进。

  (基本原则)

1.动作能量活用原则

2.动作量节约原则

3.动作法改善原则

(一)、动作能原则

在人的身体各部位,凡是能具有进行动作能力的部分,不管何部份,都希望全面能活用。

o脚部或左手能操作的事,不使用右手。

o尽量使两手同时作业,也同时结束动作。

o双手不要使其同时静止,手空闲时,须动脑想另一工作。

(二)、动作量节约原则

多余的运动量,不但浪费时间及空间,更会消耗体力。

1.尽量使用小运动来操作工作。

躯体的运动依序为腕部前腕部手腕部手指,能够使用小运动,应尽量使用小运动。

2.材料及器具应放置于伸手能及的范围内,并尽量放在近手边。

3.小单元的动作次数,应尽量减少。

4.工具应予简化、易用。

5.材料及零件应使用易拿取之容器。

6.工作物长、或重或体积大时应利用保持器具。

(三)、动作法改善原则

能动的部位使其全部活动,可以节约的能量可以省去的徒劳动作也尽量去除,而动作的方法还是有改善的地方。

1.动作能予规律化。

2.双手可反向运动,而不可同向运动。

3.利用惯性、重力、自然力等,尤其尽量利用动力装置。

4.为了减少疲劳,作业椅及作业台的高度应适当。

美国学者巴恩斯教授继GILBRETH后对省工原理继续研究将动作经济原则又依人体、工具、场所布置来归纳分类:

(一)、关于人体动作方面

1.双手并用原则

双手最好同时开始,同时完成工作,除了规定的休息时间外,双手不应同时空闲。

2.对称反向原则

双臂或双手之动作,应反向对称为之。

3.排除合并原则

排除不必要的动作。

尽量减少动作,或使二个以上的动作能合并动作。

4.降低等级原则

尽量使用最轻松而又能达成目的的低等级动作。

手部经济动作等级表

级别

运用部位

1

手指动作

2

手指、手腕动作

3

手指、手腕、前腕动作

4

手指、手腕、前腕、上腕及身体其他部位动作

5

手指、手腕、前腕、上腕及身体其他部位动作

5.免限住性原则

尽量避免使用限住性的动作。

6.避免突变原则

尽量避免急剧停止或急剧改变方向之动作。

尽量使用圆滑连续曲线或直线进行之动作。

7.节奏轻松原则

动作之安排尽量使之轻松,并兼有自然节奏。

8.利用惯性原则

尽量利用物体之惯性及重力或自然之动作。

9.手脚并用原则

减少手的工作负荷,可用脚代替控制性的工作。

10.适当的姿势原则

应使用适当姿势操作,避免疲劳及劳动伤害之动作。

(二)、关于工具设备方面

1.利用工具原则

能够使用工具的尽量使用工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