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新课件二轮练习专项史学案第一部分中国古代史阶段特征.docx
《高考历史新课件二轮练习专项史学案第一部分中国古代史阶段特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新课件二轮练习专项史学案第一部分中国古代史阶段特征.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历史新课件二轮练习专项史学案第一部分中国古代史阶段特征
2019年高考历史新课件二轮练习专项史学案第一部分中国古代史阶段特征
注意事项:
认真阅读理解,结合历年的真题,总结经验,查找不足!
重在审题,多思考,多理解!
无论是单选、多选还是论述题,最重要的就是看清题意。
在论述题中,问题大多具有委婉性,尤其是历年真题部分,在给考生较大发挥空间的同时也大大增加了考试难度。
考生要认真阅读题目中提供的有限材料,明确考察要点,最大限度的挖掘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建议考生答题时用笔将重点勾画出来,方便反复细读。
只有经过仔细推敲,揣摩命题老师的意图,积极联想知识点,分析答题角度,才能够将考点锁定,明确题意。
朝代
起止时间
建立者
号
都城
末君
灭亡的原因
夏
约前2070
—前1600
禹
阳城〔河南登封〕
桀
暴政
商
约前1600
—前1046
汤
亳〔河南郑州〕殷〔河南安阳〕
纣
暴政
西周
前1046—前771
武王
镐京〔陕西西安〕
幽王
犬戎攻破
东周
前770—前221
平王
洛邑〔河南洛阳〕
春秋五霸战国七雄
统一
秦
前221—前207
嬴政
咸阳〔陕西咸阳〕
秦二世
暴政农民起义灭
西汉
前207——9
刘邦
晋高祖
长安〔陕西西安〕
外戚篡权
新
9——25
王莽
东汉
25——220
刘秀
汉光武帝
洛阳〔河南洛阳〕
汉献帝
割据
三国
魏
220——266
曹丕
洛阳〔河南洛阳〕
西晋统一所灭
蜀
221——263
刘备
成都〔四川成都〕
刘禅
曹魏所灭
吴
222——280
孙权
建业〔江苏南京〕
西晋统一所灭
西晋
266——316
司马炎
晋武帝
洛阳〔河南洛阳〕
晋怀帝
匈奴、羯攻破
东晋
317——420
司马睿
晋元帝
建康〔江苏南京〕
大将刘裕所灭
南朝
420——589
刘裕
宋武帝
洛阳〔河南洛阳〕
陈后主
腐败
十六国
304——439
刘渊
建汉〔一成一夏二赵三秦四燕五凉〕
北朝
439——581
拓跋氏
建
北魏
平城〔山西大同〕494迁洛阳
东魏西魏北齐北周
外戚杨坚篡权
隋
581——618
杨坚
年号开皇
隋文帝
长安〔陕西西安〕
炀帝
暴政
唐
618——907
李渊
唐高祖
长安〔陕西西安〕
藩镇所灭
五代
907——960
朱温
开封〔梁唐晋汉周〕
兵变
十国
907——979
北汉前蜀吴闽吴越楚南汉南平后蜀南唐
宋太宗灭北汉
辽
916——1125
阿保机
辽太祖
上京〔内蒙古巴林左旗〕
辽
天祚帝
被金所灭
北宋
960——1127
赵匡胤
年号建隆
宋太祖
东京〔河南开封〕
徽、钦宗
辽灭
西夏
1038——1227
元昊
兴庆〔宁夏银川〕
元灭
金
1115——1234
阿骨打
金太祖
会宁—上京
〔黑龙江阿城〕
元灭
南宋
1127——1276
赵构
宋高宗
临安〔浙江杭州〕
元灭
元
1271——1368
忽必烈
元世祖
大都〔北京〕
红巾军起义
明
1368——1644
朱元璋
建元洪武
明太祖
南京〔江苏南京〕1421迁都北京
崇祯
李自成起义
清
1636——1912
皇太极
清太宗
北京
宣统
辛亥革命
【中国古代的朝代更替】
【常识了解】
七大古都:
〔河南〕安阳、洛阳、开封;北京、南京;西安、杭州
三大分裂〔民族融合〕时期:
春秋战国、三国两晋南北朝、五代十国辽宋夏金
三大统一时期:
秦汉、隋唐、元明清
三个短命王朝:
秦〔14年〕、隋〔37年〕、元〔97年〕
【相关章节历年高考题知识点分布】
章
节
2007年
2017年
2017年
2017年
2017年
必修
一
第一
单元
古代
中国
的
政治制度
夏商西周
的政治制度
25、宗法制的影响
24、分封制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25、郡县制
从汉至元
政治制度
的演变
27、汉初丞相的职责;28、北宋三省六部与唐代的比较
25、《旧唐书.良吏传》“.官府与大姓的关系”
26、北宋的通判
40、秦至唐选官“德”、“才”观的变化及原因,清末的新认识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29、明内阁与清军机处的共同之处
28、明代六部的职权
章
节
07年
08年
09年
10年
11年
必修二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发达的
古代农业
27、明代初土地买卖契约
古代手工业
的进步
40、明清手工业的发展状况
古代商业
的发展
27、北宋城市商业功能增强
25、南北朝时期货币使用情况〔地图〕
古代的
经济政策
26、均田制下农业生产经营的主要形式
章
节
07年
08年
09年
10年
11年
必修三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
演变
“百家争鸣”和
儒家思想的形成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30、
“儒术”
的内涵
24、董仲舒的“大一统”思想
(西周对秦汉统一的影响
宋明理学
26、心学〔.王安石提出“形者,有生之本”。
与之相对立的观点是
A.“心外无物”〕
明清之际
活跃的儒家思想
27、离经叛道的李贽
26、黄宗羲“天下为公”精神
章
节
07年
08年
09年
10年
11年
必修三
第三单元
古代中国
的
科学技术
与
文学艺术
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
24、甲骨文“有年”、“大有年”的意思
辉煌灿烂的文学
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
31、苏轼《黄州寒食诗帖》字体的特点
【考点预测】
【一】政治文明试题特点:
1、试题主要集中在古代中国的政治文明,古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中日战争等。
2、以材料选择题为主,题型多样。
3、突出考查历史主干知识。
试题预测:
1、古代中国的集权政治〔如监察制度、行省制度等〕与古希腊、罗马的民主法制建设的比较;
2、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及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
3、中日、中美关系的发展。
【二】经济成长历程试题特点
1.古今贯通、中外关联。
2.08、09、10年试题的非选择题都考查经济史,11年四道选择题共16分;这表达了历史研究要符合文明史观、现代史观、全球史观的要求,应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3.材料类型多样:
文本、插图、漫画、图表、地图等。
试题预测:
1.古代中国经济结构及其特点;
2.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与发展;
4.世界市场的形成、发展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
【三】文化史试题特点
1.以选择题为主;
2.以历史文化元素和思想理论为考查的主要对象;
3.所占分值较小;
试题预测:
1.儒家思想的形成发展;
2.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与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3.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的主要流派、特点、代表人物、代表作等;
【阶段特征】【一】 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与发展——先秦、秦汉
先秦〔远古~公元前221年〕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时期;
秦汉〔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对整个中国古代文明起到了奠基的作用。
1、 政治上:
中央集权制度在魏晋南北朝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但在隋唐和宋元得到继续发展,隋唐形成了三省六部制、科举制,标志着中国古代证制度的成熟,在此基础上,宋元中央集权制进一步完善。
2、 经济上:
魏晋时期北方的农耕经济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隋唐、宋元时期,农耕经济全面繁荣,农业、手工业、商业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海上和陆路的对外交往空前繁荣。
3、 文化上:
魏晋南北朝时期,特立独行的士人群体的形成,推动了书法、绘画、文学等艺术的发展;隋唐时期,科举制度扩大了知识分子队伍,推动了文学艺术的进步;宋代,知识分子地位提高、市民阶层队伍扩大都推动了文化的发展。
课本
章节
目
必修一
政治
必修二
经济
必修三
文化
选修一
改革
选修二
民主思想
选修三
战争与和平
选修四
历史人物
【重要历史事实】
政治史:
经济史:
文化史:
【二】中国古代文明的成熟与繁荣——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
魏晋南北朝〔公元220年~公元589年〕、隋唐〔公元581年~公元907年〕、
宋元〔公元960年~公元1368年〕是中国古代文明继续发展并逐渐走向成熟的历史时期。
1、政治上:
从分封制、宗法制逐渐发展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一方面,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逐渐加强;另一方面,官僚体制逐渐代替了贵族体制,专制皇权逐渐形成,权力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奠定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础。
2、 经济上:
农耕经济是中国古代经济的典型特点。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春秋战国时期形成以家庭为能为的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成为中国国古代经济的典型形式;在此基础上,手工业、商业在先秦、秦汉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3、文化上:
在学术领域,经历了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的演变,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基础;文学上,《诗经》和楚辞分别成为我国古代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科学上,形成了东方特色的实用科学。
课本
章节
目
必修一
政治
必修二
经济
必修三
文化
选修一
改革
选修二
民主思想
选修三
战争与和平
选修四
历史人物
【重要历史事实】
政治史:
经济史:
文化史:
【三】中国古代文明的繁荣的转型——明清
明清〔1368~1840年〕是中国古代文明走向衰落并逐渐向近代文明转型的时期。
1、政治上:
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清朝增设军机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空前加强,严重阻碍了新经济、新思想的出现和发展,反映了封建制度正在走向衰落。
2、经济上:
一方面,农耕经济继续发展,并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手工工场,经济总量仍然处于世界前列;另一方面,重农抑商政策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相比,中国发展缓慢,已经开始落后于时代发展的潮流。
3、文化上:
一方面,传统文化仍然占据着统治地位;另一方面,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文化兴起,文学、绘画、戏剧等领域出项了新的成就,明清之际的批判思想对君主专制进行了猛烈地抨击。
4、对外政策上:
实行闭关锁国,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了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使中国与世界隔绝,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课本
章节
目
必修一
政治
必修二
经济
必修三
文化
选修一
改革
选修二
民主思想
选修三
战争与和平
选修四
历史人物
【重要历史事实】
政治史:
经济史:
文化史:
【重点知识归纳】
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历程和表现:
历程
时期
表现
作用
形成
战国
理论:
韩非子
实践:
秦国商鞅变法〔理论基础并非韩非子思想〕
政治:
废分封,行县制
“令民为十五”,实行连坐法
经济:
③统一度量衡
④确立土地私有制
文化:
⑤“燔诗书而明法令”
军事:
⑥奖励军功,按功受爵
积极:
废除了奴隶主贵族的世系特权,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加强了新兴地主阶级的中央集权制度;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他主张的法家思想也成为秦国占统治地位政治思想。
消极:
商鞅实行的严刑峻法和文化高压政策,对后来的秦朝产生了消极影响。
建立
秦
政治:
①确立至高无上的皇权〔皇帝制〕
②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制和行政机构
③颁布通行全国的秦律
经济:
①实行土地私有制,按亩纳税
②统一度量衡③统一货币〔秦半两钱〕
④统一车轨,修驰道
文化:
①书同文〔小篆——隶书〕
②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控制〔摧残儒学〕
③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官办教育,严禁私学
积极:
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有利于封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和巩固发展国家的统一,以及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起了重要作用。
消极:
地主阶级凭借皇帝的专制权威,大大加强了统治力量,人民处境日趋恶化。
巩固
西汉
政:
①改革官制,组成内朝和外朝,
②实行刺史制度,
③推行“推恩令”和“附益之法”
④强化完善封建法制
经:
①改革币制,铸造五铢钱,作为通行全国的法币
②盐铁官营,国家垄断
③平抑物价,征收工商业者营业税和财产税
④编户齐民〔双重性质〕
思: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教:
创建太学和郡国学两级官学。
军:
出兵匈奴,进军南越设九郡;张骞通西域。
政:
加强了皇权,加强了对地方官僚的管辖,削弱了王国势力,打击了豪强地主势力,维护了封建社会秩序。
经:
增加了财政收入,经济实力加强,防止豪强对农民的兼并;但农民的负担加重,严重影响了正常的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
思:
儒学成为封建统治思想
教:
确立中国封建官学制度民:
加强民族融合
完善
隋唐
政:
三省六部〔隋文帝确立,唐太宗明确划分职权〕
经:
租庸调制;
两税法
〔人身控制有所放松,但土地兼并越来越严重〕
教:
科举制
军:
府兵制〔加重农民负担〕
募兵制〔减轻了农民负担,造成军阀割据〕
政:
封建官僚机构形成了完整严密的体系,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的统治力量。
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经:
减轻了农民负担,保证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教:
扩大了地主阶级的统治基础
历程
时期
表现
作用
加强
北宋
①集军权:
杯酒释兵权;三衙统兵,枢密院调兵;
更戍法;地方精壮选入禁军
②集行政权:
中央设参知政事、三司使、枢密使分割宰相权
地方设知州和通判互相牵制
③集财权:
各路设转运使
④集司法权:
地方司法人员由中央派文官担任,死刑须报请中央复审核准
积极:
使藩镇割据的基础得以铲除,从而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消极:
政府机构重叠,官员冗滥,财政开支庞大;军队作战指挥不灵,战斗力下降;地方财政困难。
这些给北宋种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元
在中央健全官制设中书省、枢密院、御史台、宣政院;
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由中央委派官员管理。
行省制度对后世影响深远
强化
明
①中央:
废丞相权分六部;设五军都督府与兵部相牵制
地方:
三司分权
②设锦衣卫和东、西厂特务机构,由宦官统领,皇帝直接控制③颁布《大明律》④八股取士
皇帝权力空前提高,
便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形成极端君主专制统治。
清
①沿用明朝的内阁、六部
②设军机处③大兴文字狱
封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到顶峰。
2.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
历程
朝代
制度
评价
开始
秦
御史大夫:
兼理国家监察事务
1.对加强政府对官吏的监督,调整统治阶级的内部矛盾,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也是中央加强对地方控制、强化皇权、巩固封建统治的重要手段。
2.监察制度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封建社会的衰落其消极作用就越发突出。
发展
汉
西汉
刺史制度:
〔汉武帝设〕
监察诸侯王和地方高官
东汉
刺史增加地方行政权和军权,
东汉末年成为州的最高长官
完善
北宋
各州设通判监督知州
元
御史台为最高监察机构
强化
明
①设立厂卫特务机构。
明太祖设立的锦衣卫负责监视官民的不法行为,直接由皇帝指挥,东厂、西厂由宦官统领,直接由皇帝控制。
②在地方设立提刑按察使司分管地方的检查和司法事务
3.选官制度
名称
概况
秦国
按军功授爵,打破了奴隶主贵族世袭爵位的制度。
察
举
制
时间
两汉
内容
是一种由下而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是两汉选用官吏最主要的途径
依据
初期以“乡举里选”为依据,注重德才,
后期以门第望族为选举的主要依据,世家地主因此而发展起来。
沿革
西汉
创立〔西汉皇帝还征召才能之士,令官吏陪同入京,授予官职。
〕
东汉
逐渐被官僚家族支配
评价
①促成汉武帝时人才辈出,国家鼎盛②东汉之后助长了豪强地主势力
九品中正制
时间
魏晋南北朝
概况
三国时的魏国评定州郡人才高低,分为九个等级,作为政府选用官吏的依据。
中正,有名望的推荐官,人才的等级由他们评定。
科
举
制
时间
隋朝至晚清〔1905〕
依据
考试成绩
发
展
历
程
隋
创立
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
隋炀帝时,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唐
完善
①贞观年间,增加考试科目,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
②武那么天时,增加科举取士的人数,首创武举和殿试;
③开元年间,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科举考试地位,后成定制。
宋
进
一
步
发
展
①考试分为乡试、省试、殿试三级;
②严格科举考试程序,殿试成为定制,录取权由皇帝直接掌握;
③考试科目逐渐减少,进士科成为最主要科目;
④考试方法上实行糊名法;
⑤录取名额比唐朝大大增加;
⑥王安石变法时废明经诸科,进士科不再考诗赋,专考经义和时务策;设明法科,专考律令、断案等。
明朝
鼎盛
僵化
为严厉控制士人的思想,实行八股取士。
不许发挥个人见解;答卷的文体,有严格的规定,分八个部分,称为“八股文”。
八股取士制度,严重地束缚了人们的思想。
清
1898年百日维新内容中规定废八股,改试策论,设经济特科。
废除
1905年,清政府废除了科举制度。
4.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转移
历程
时间
原因
奠基
先秦
秦汉
①春秋战国时期,南方曾经出现了楚、吴、越等强国,南方的诸侯国已经对江南一些地区有所开发,经济开始发展。
但涉及的范围较狭窄。
②秦朝统一南方越族地区后,中原的铁器传到珠江流域,当地经济有所发展。
③西汉时,牛耕、马耕在长江流域广泛使用。
④东汉末年,北方各个军事集团混战,农民大量南迁,带去先进的耕作技术,与当地人民共同开发江南。
初步
开发
三国
①东汉末年和三国时,位于江南的吴国农业和手工业有了发展。
②两晋末年起,大批北方农民南迁,给南方带来先进的工具和技术,同南方劳动人民共同开发了江南地区。
大规模开发
东晋
东晋和南朝时期,北方人民继续南迁,南方得到大规模开发。
趋向
平衡
南北朝
南朝时期,江南修建许多水利工程,开垦了大量良田,小麦种植开始推广,牛耕得到普及,水稻种植技术有了提高,江南经济开始赶上北方。
开始
南移
隋唐
隋唐时期,南方经济迅速发展,南北几无差距。
大运河开通促进经济发展;唐时南方越州瓷器闻名全国;
唐中期以后,北方经过安史之乱,生产遭到严重破坏,南方政局那么相对稳定,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继续
南移
五代十国
五代十国时期,吴越重视兴修水利,杭州、成都丝织业发达,杭州、广州等地商业繁荣;南方相对安定,统治者为增强实力都重视生产,北方人民继续南迁,这些使南方经济得到较大发展。
完成
南宋
宋朝时期,通过北宋的继续开发,南方经济持续发展,农业发展,江南和两广地区都种上了北方作物,“苏湖熟,天下足”。
新开了许多茶园,景德镇成为著名瓷都,苏州湖州成为全国重要粮仓,棉花种植扩大,棉纺织业发展,造船业进步,泉州、广州和明州成为著名的海外贸易港口,海外贸易发达。
南宋时南方经济超过北方,经济重心实现了南移。
元朝时,出现南粮北调。
巩固
发展
明清
江南经济发展,在商品经济发展基础上,中国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并缓慢发展,使南方的经济中心地位得到巩固和发展。
认识:
〔1〕经济重心转移的规律:
由北向南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和江南一带;由内地向沿海逐渐转移。
〔2〕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①北方战乱较多,南方相对和平稳定;
②北方农民大批南移,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并补充了劳动力;
③江南统治者为发展实力,比较重视发展经济,采取了许多发展经济的措施;
④南北方劳动人民共同辛勤劳动,开发了江南;
⑤南方生产条件和自然环境比较优越;⑥政治中心的南移加速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5.古代科技
造纸术
印刷术
指南针
火药
发明
西汉前期已经有了纸。
甘肃天水放马滩出土的绘有地图的纸,是目前世界上所知最早的纸。
隋唐时期已有了雕版印刷的佛经、日历和书籍;868年印刷的《金刚经》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
战国“司南”
唐朝中期书籍里已经有了制成火药的武器;唐末开始用于军事,
如最早的火器火箭
发展
105年,
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人称“蔡侯纸”。
魏晋取代简牍成为主要书写材料。
11C中期北宋平民毕升发明了活字印刷
北宋时指南针
用于航海事业
北宋东京设专门的机构造火药、火器
南宋时制造出世界上最早的管形火器——
“突火枪”
传播
4C东传至朝鲜
7C到日本
8C西传中亚阿拉伯
12C西传到非洲、欧洲
16C到美洲
19C到大洋洲
东传朝鲜、日本
西传埃及和欧洲
比欧洲早4个世纪
13C〔南宋〕时
指南针传到阿拉伯和欧洲各国
13C中期〔元〕
传入阿拉伯
后由阿拉伯传入欧洲
影响
推动了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对世界文化的交流和发展也是一个伟大贡献。
是资本主义文化战胜宗教文化的重要武器。
有利于文化的传播发展;
传播了资产阶级新思想和新教,成为科技复兴的工具,对世界文化的发展有巨大贡献〔推动了欧洲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科学文化的发展。
〕
促进了各国航海事业的发展,为欧洲航海家发现美洲和实现环球航行提供了重要条件;欧洲人开始殖民扩张,促进了欧洲各国的资本原始积累,促进了世界市场形成
开创了人类作战史的新阶段;
对欧洲资产阶级战胜封建贵族齐了一定作用;
促进了冶金业的发展,使资本主义手工工场发展起来。
7.文学
时间
类别
人物
代表作
意义
先秦
诗歌
《诗经》
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至春秋中叶的诗歌,
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文学价值:
它的人文精神和现实主义创作态度,
春秋战国
“楚辞”
屈原
《离骚》
采用楚国方言,利用南方民歌的形式,创造出一种新的诗歌体裁“楚辞”。
《离骚》我国古代最长的一首抒情诗。
诸子
散文
孟子
庄子
《孟子》以刚柔相济的辩论见长
《秋水》《逍遥游》散文文字优美,想象丰富。
汉
汉赋
司马相如
《子虚赋》
《上林赋》
两汉兴起的一种文学新体裁,讲究排比、韵散并用,
缺点是辞藻过于华丽
东汉的赋现实感强。
篇幅较短
班固
《两都赋》
乐府
汉代诗歌
《陌上桑》
形式朴实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