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滁州市凤阳县届九年级下学期中考二模化学试题.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226213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36.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省滁州市凤阳县届九年级下学期中考二模化学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安徽省滁州市凤阳县届九年级下学期中考二模化学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安徽省滁州市凤阳县届九年级下学期中考二模化学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安徽省滁州市凤阳县届九年级下学期中考二模化学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安徽省滁州市凤阳县届九年级下学期中考二模化学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安徽省滁州市凤阳县届九年级下学期中考二模化学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安徽省滁州市凤阳县届九年级下学期中考二模化学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安徽省滁州市凤阳县届九年级下学期中考二模化学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安徽省滁州市凤阳县届九年级下学期中考二模化学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安徽省滁州市凤阳县届九年级下学期中考二模化学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安徽省滁州市凤阳县届九年级下学期中考二模化学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安徽省滁州市凤阳县届九年级下学期中考二模化学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安徽省滁州市凤阳县届九年级下学期中考二模化学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安徽省滁州市凤阳县届九年级下学期中考二模化学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安徽省滁州市凤阳县届九年级下学期中考二模化学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安徽省滁州市凤阳县届九年级下学期中考二模化学试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安徽省滁州市凤阳县届九年级下学期中考二模化学试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安徽省滁州市凤阳县届九年级下学期中考二模化学试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安徽省滁州市凤阳县届九年级下学期中考二模化学试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安徽省滁州市凤阳县届九年级下学期中考二模化学试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安徽省滁州市凤阳县届九年级下学期中考二模化学试题.docx

《安徽省滁州市凤阳县届九年级下学期中考二模化学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省滁州市凤阳县届九年级下学期中考二模化学试题.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安徽省滁州市凤阳县届九年级下学期中考二模化学试题.docx

安徽省滁州市凤阳县届九年级下学期中考二模化学试题

安徽省滁州市凤阳县【最新】九年级下学期中考二模化学试题

学校:

___________姓名:

___________班级:

___________考号:

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化学在生产、生活中应用广泛。

下列过程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A.

粮食酿酒B.

中和过多胃酸

C.

暖宝宝取暖D.

海水晒盐

2.今年世界环境日的中国主题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下列做法符合这一主题要求的是(  )

A.垃圾不分类,统一处理

B.施用大量的化肥和农药以提高农作物产量

C.推广焚烧秸秆增加土壤肥力

D.提倡步行、骑自行车等“低碳”出行方式

3.“吃得营养,吃出健康”是人们普遍的饮食追求。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早餐喝牛奶、吃鸡蛋可以使营养均衡

B.油脂会使人发胖,故禁食油脂

C.食用蔬菜和水果可以预防甲状腺肿大

D.过多摄入微量元素不利于健康

4.如图为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X元素信息不全)。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碳的原子质量为12.01

B.X表示aL

C.硅原子的质子数是14

D.三种元素原子的电子层数相同

5.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青”指的是靛蓝(化学式为C16H10N2O2),是人类使用历史悠久的染料之一。

下列有关靛蓝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属于氧化物

B.一个分子中含有1个氧分子

C.由30个原子构成

D.碳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

6.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

硫在氧气中燃烧B.

过滤

C.

稀释浓硫酸D.

除去CO中CO2

7.逻辑推理是化学学习中常用的思维方法。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化合物含有不同种元素,则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一定是化合物

B.溶液是均一,稳定的,所以均一、稳定的物质一定是溶液

C.向某固体中加稀盐酸,产生无色无味气体则该物质中一定含CO32﹣或HCO3﹣

D.酸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通入二氧化碳后的紫色石蕊试液变红,则二氧化碳属于酸

8.我国科学家研究出碳化钼(Mo2C)负载金原子组成的高效催化体系,使水煤气中的CO和H2O在120℃下发生反应,反应微观模型如图所示。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反应中分子的数目发生了改变

B.金原子对CO起吸附催化作用

C.碳化钼在反应前后化学性质发生了改变

D.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H2O+CO=CO2+H2

9.下列应用对比实验设计的方案中,设计不正确的是(  )

A.

探究气体分子间的间隔与液体分子间间隔的大小

B.

探究Zn、Fe金属的活动性强弱

C.

探究CO2与氢氧化钠的反应

D.

探究空气与呼出气体CO2的含量

10.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的溶解度大于乙的溶解度

B.t1℃时,甲、乙两种物质的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

C.t2℃时,甲的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为30%

D.t1℃时,甲、乙的饱和溶液分别恒温蒸发20g水,析出晶体的质量相等

二、填空题

11.燃气灶是家庭生活必备的用品之一,如图是一款燃气灶的示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属于金属材料的是_____,属于有机合成材料的是_____。

(填序号,写一种即可)。

(2)某燃气灶使用的燃料是天然气写出该物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_____。

(3)天然气在第一次通过管道输送到用户时,必须先将管道内充满氮气,原因是_____。

(4)人类正面临常规能源枯竭的危机,开发新能源迫在眉睫,请你写出一种新能源:

_____。

三、实验题

12.如图是实验室用来制取气体的装置,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图中标号仪器的名称①_____。

(2)实验室用A装置制取O2时,该反应的方程式为_____。

(3)用B和C装置制取H2,B装置的导管口应与C装置的导管口_____(填“a”或““b”)相连。

(4)图D是某同学利用塑料瓶和其他用品设计的装置制取二氧化碳,铜丝网能否用铁丝网替代,原因是_____,该设计与B装置比较优点是_____。

四、流程题

13.海水素有“液体工业原料”之美誉。

工业“从海水中提取镁”的主要流程如图:

(1)反应①煅烧过程中生成的另一种氧化物是_____(填物质名称)。

(2)操作b的名称是_____,操作a、b中都要用到一种玻璃仪器该仪器在操作a中的作用是_____。

(3)以上提取镁的全过程中没有涉及的化学反应类型是_____(填基本反应类型),写出反应③的化学方程式:

_____。

(4)该反应生产生石灰的主要原料来源于海洋中的贝壳,优点是_____。

五、科学探究题

14.某化学兴趣小组对氢气的实验室制法,进行了一系列实验探究。

(1)小组用锌与稀盐酸反应制取氢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2)为了加快锌与稀盐酸的反应速率,老师提示可向反应物中加入少量硫酸铜固体,为了弄明白速率加快的原因,小组同学提出了以下猜想。

(猜想与假设)甲同学:

可能与硫酸根离子有关;

乙同学:

可能与铜离子有关;

丙同学:

可能与铜单质有关。

丙同学猜想的依据是_____。

设计并进行实验室温时,小组同学按下表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现象。

实验序号

实验

产生气泡的快慢

较快

明显加快

较快

明显加快

(分析并得出结论)

(3)由实验①和实验③发现反应速率几乎没有变化得出甲同学的猜想_____(选填“正确”或“不正确”)。

(4)实验④是将硫酸铜换成氯化铜进一步验证猜想,丙同学认为不需要替换试剂,只需通过观察实验②的现象就可以验证,该反应的现象为_____。

此反应发生后反应速率加快依然较明显,小组同学得出_____的猜想正确。

(5)请你重新设计一个实验方案验证丙同学的猜想。

实验方案:

_____。

15.兴趣小组同学对“氢氧化钠溶液与稀盐酸混合是否发生了化学反应”进行了如下探究:

(提出问题)氢氧化钠溶液与稀盐酸混合是否发生了化学反应?

(猜想假设)a.二者混合发生了化学反应;b.二者混合没有发生化学反应

(设计并实验)

(1)甲同学取2mLNaOH溶液于试管中,滴入1~2滴酚酞试液,振荡,逐滴加入稀盐酸,同时不断振荡试管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由此证明氢氧化钠溶液和稀盐酸发生了化学反应。

请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_____。

(2)乙同学用传感器探究氢氧化钠溶液与稀盐酸混合过程中温度和pH的变化得到的曲线如图所示。

①由图1得出氢氧化钠溶液和稀盐酸发生了反应,依据是_____。

②B点溶液中溶质为_____(填化学式),该反应是将_____中(填字母)。

a.稀盐酸滴入氢氧化钠溶液

b.氢氧化钠溶液滴入稀盐酸

(3)丙同学认为溶液温度升高也可能是氢氧化钠溶液或稀盐酸稀释释放的热量,不足以证明两者发生了反应,请设计合理的实验方案排除这种可能性:

_____。

查阅资料:

①电导率传感器用于测量溶液的导电性强弱,能反映离子浓度大小

②相同温度下同种溶液电导率越大离子浓度越大。

(4)丁同学用电导率传感器测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稀盐酸的电导率变化如图2。

①M点前曲线下滑的原因是_____。

②N点时溶液中大量含有的离子是_____。

六、计算题

16.实验室用34g过氧化氢溶液和适量的二氧化锰混合制取氧气,生成氧气的质量与反应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

(1)反应生成氧气的质量为_____g。

(2)实验所用的过氧化氢溶液的浓度为____。

参考答案

1.D

【解析】

【详解】

A、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是化学变化,无新物质生成的变化是物理变化。

粮食酿酒的过程中有新物质酒精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故选项错误;

B、中和过多胃酸的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故选项错误;

C、暖宝宝取暖的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故选项错误;

D、海水晒盐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故选项正确。

故选:

D。

【点睛】

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判断依据是有无新物质生成,此依据是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2.D

【解析】

【详解】

A、垃圾分类回收,统一处理,可节约资源,故选项说法错误;

B、施用大量的化肥和农药,会污染水体、土壤等,故选项说法错误;

C、焚烧秸秆会产生大量的空气污染物,故选项说法错误;

D、提倡步行、骑自行车等“低碳”出行方式,减少了燃油、燃气等交通工具的使用,减少了二氧化碳的排放,符合低碳生活理念,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

D。

3.D

【详解】

A、早餐喝牛奶、吃鸡蛋只能补充蛋白质,不能营养均衡,故错误;

B、油脂会使人发胖,但是不能禁止食用,因为油脂是人体必需的营养物质,故错误;

C、蔬菜和水果中富含维生素,人缺碘会引起甲状腺肿大,故错误;

D、微量元素在人体内含量虽少,却是维持正常生命活动所必需的,但过多摄入会中毒,故正确。

故选D。

4.C

【解析】

【详解】

A、碳的原子质量不是12.01,碳的相对原子质量是12.01,该选项说法错误;

B、X是铝元素的元素符号,一个元素符号中有两个字母,第一个字母大写,第二个字母小写,可以表示为Al,该选项说法错误;

C、由图可知,硅原子的原子序数是14,原子序数在数值上等于原子内的质子数,故硅原子的质子数是14,该选项说法正确;

D、碳原子电子层数是2,铝原子和硅原子的电子层数都是3,该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

C。

5.D

【详解】

A、含有两种元素的化合物,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这样的化合物是氧化物,氧化物中只有两种元素,而靛蓝中有四种元素,故选项说法错误;

B、分子由原子构成,一个分子中含有2个氧原子,故选项说法错误;

C、由靛蓝的化学式可知,靛蓝属于有机物,有机物都是由分子构成的,故靛蓝由靛蓝分子构成的,故选项说法错误;

D、青蒿素中C、H、O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12×15):

(1×22):

(16×5)=90:

11:

40,可知,青蒿素中碳元素质量分数最高,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D。

【点睛】

能结合新信息、灵活运用化学式的含义与有关计算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6.A

【解析】

【详解】

A、硫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硫,为防止生成的二氧化硫污染空气,集气瓶的底部应放少量的水,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B、过滤液体时,要注意“一贴、二低、三靠”的原则,图中缺少玻璃棒引流,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C、稀释浓硫酸时,要把浓硫酸缓缓地沿烧杯壁注入水中,同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以使热量及时的扩散,一定不能把水注入浓硫酸中,量筒只能量取液体的体积,不能在量筒中溶解,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D、二氧化碳能与石灰水反应,一氧化碳不能,但图中装置起洗气功能时进气管与出气管的方向是“长进短出”,图中进气管与出气管的方向错误,图中所示装置错误。

故选:

A。

7.A

【解析】

【详解】

A、化合物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一定是化合物,故选项推理正确;

B、溶液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但均一、稳定的物质不一定是溶液,如水是均一、稳定的物质,但不是溶液,故选项推理错误;

C、向某固体中加稀盐酸,产生无色无味气体,则该物质中一定可能含CO32﹣或HCO3﹣,也可能是活泼金属,故选项推理错误;

D、酸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通入二氧化碳后的紫色石蕊试液变红,是因为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而不是二氧化碳属于酸,故选项推理错误。

故选:

A。

8.B

【分析】

由反应微观模型可知,反应的方程式为:

CO+H2O

CO2+H2

【详解】

A、由化学方程式可知,反应前后分子数目不变,故错误;

B、从图可以看出该反应中金原子对CO分子起吸附催化作用,故正确;

C、碳化钼是该反应的催化剂,在反应前后其质量与化学性质不变,故错误;

D、碳化钼(Mo2C)负载金原子组成的高效催化体系使水煤气中的CO和H2O在120℃下发生反应,反应方程式为CO+H2O

CO2+H2;故错误。

故选B。

9.B

【解析】

【详解】

A、等体积空气和水,装空气的注射器更容易被压缩,说明气体分子的间隔比液体分子的间隔大,故本选项不符合题意;

B、两支试管中的酸的种类不同,不能用来探究金属活动性强弱,故对比试验设计不合理,故本选项符合题意;

C、氢氧化钠溶液中有氢氧化钠和水,两个塑料瓶中都含有水,对比塑料变瘪的程度能说明二氧化碳是否能和氢氧化钠反应,故对比试验设计合理,故本选项不符合题意;

D、实验过程中,呼出气体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比空气明显,说明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高,故对比试验设计合理,故本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

B。

【点睛】

对比实验,必须控制变量,注意变量的唯一性,当只有一个条件不同时,才可探究出该条件对实验是否有影响。

10.D

【解析】

【详解】

A、比较溶解度大小,必须指明温度,故选项错误;

B、t1℃时,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则甲、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错误,题中没有指明是饱和溶液,故选项错误;

C、t2℃时,甲的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为:

≈23.1%,故选项错误;

D、t1℃时,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则甲、乙的饱和溶液分别恒温蒸发20g水,由于20g水中所溶解的甲、乙质量相等,故析出晶体的质量相等,故选项正确。

故选:

D。

11.②或③①CH4+2O2

CO2+2H2O排尽管道内的空气,防止天然气混有空气点燃时发生爆炸太阳能

【解析】

【详解】

(1)金属材料包括纯金属及它们的合金,铸铁炉架、不锈钢面板属于金属材料;有机合成材料包括合成纤维、合成橡胶、塑料,塑料旋钮属于有机合成材料;故填:

②或③;①;

(2)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甲烷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H4+2O2

CO2+2H2O;故填:

CH4+2O2

CO2+2H2O;

(3)天然气具有可燃性,与氧气或空气混合时点燃有可能会发生爆炸,天然气在第一次通过管道输送到用户时,必须在管道内注满氮气,其目的是排净管道内的空气防止爆炸的发生;故填:

排尽管道内的空气,防止天然气混有空气点燃时发生爆炸;

(4)新能源又称非常规能源,是指传统能源之外的各种能源形式,开始开发利用或正在积极研究、有待推广的能源有:

氢能、太阳能、地热能、风能、海洋能、生物质能和核能等;故填:

太阳能。

12.锥形瓶2KMnO4

K2MnO4+MnO2+O2↑b不能,铁和稀盐酸反应会生成氢气,使制得的二氧化碳不纯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或废物利用等

【解析】

【详解】

(1)仪器①是锥形瓶,故答案为:

锥形瓶;

(2)A装置的试管中有棉花团,因此是加热高锰酸钾制氧气,高锰酸钾受热分解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KMnO4

K2MnO4+MnO2+O2↑,故答案为:

2KMnO4

K2MnO4+MnO2+O2↑;

(3)用B和C装置制取H2,氢气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小,进入装置C,占据下方空间,空气则被赶到下方空间而易从a端排出,故B装置的导管口应与C装置的导管口b相连;故答案为:

b;

(4)图D是某同学利用塑料瓶和其他用品设计的装置制取二氧化碳,铜丝网不能用铁丝网替代,原因是铁和稀盐酸反应会生成氢气,使制得的二氧化碳不纯;关闭装置D的止水夹,气体不能排出,装置中气体增多,压强变大,液体被压进玻璃管内,装置内液面下降,液体与铜丝网内的物质脱离,反应停止。

打开止水夹,气体排出,装置内压强变小,玻璃管内的液面下降,装置内液面上升,液体与铜丝网内的物质接触,反应开始发生,故该设计与B装置比较优点是:

能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或废物利用等;故答案为:

不能,铁和稀盐酸反应会生成氢气,使制得的二氧化碳不纯;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或废物利用等。

【点睛】

根据气体的密度判断万用瓶的进气端,根据装置的特点进行分析评价。

13.二氧化碳蒸发引流置换反应Mg(OH)2+2HCl=MgCl2+2H2O充分利用海洋化学资源、节约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详解】

(1)贝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高温煅烧时产生氧化钙和二氧化碳,故填:

二氧化碳;

(2)蒸发是由溶液得到晶体的方法,操作b将MgCl2溶液变成无水MgCl2,故操作b为蒸发;过滤是分离固体和液体的操作,操作a后得到固体和溶液,故操作a为过滤,在蒸发和过滤过程中都用到玻璃棒,在过滤过程中,玻璃棒的用途为引流,故填:

蒸发;引流;

(3)反应①是碳酸钙高温煅烧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属于分解反应;反应②中,氧化钙和水生成氢氧化钙,为化合反应,氢氧化钙和氯化镁反应生成氢氧化镁和氯化钙,属于复分解反应;反应③是氢氧化镁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镁和水,属于复分解反应;故上述过程中没有涉及的反应类型为置换反应;反应③的化学方程式为:

Mg(OH)2+2HCl=MgCl2+2H2O;故填:

置换反应;Mg(OH)2+2HCl=MgCl2+2H2O;

(4)该反应生产生石灰的主要原料来源于海洋中的贝壳,贝壳价格低廉,来源广,充分利用海洋化学资源、节约成本,提高经济效益,故填:

充分利用海洋化学资源、节约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14.Zn+2HCl=ZnCl2+H2↑锌能与硫酸铜发生置换反应生成铜不正确锌表面有红色固体析出,溶液中有气泡产生丙同学取两只试管,分别加入大小相同等质量的锌粒和15mL10%的稀盐酸,其中在另一只试管中再加入少量的铜,观察现象,若加入铜的试管溶液中产生气泡的速率比不加铜的试管溶液中产生气泡的速率快,则说明丙同学的猜想正确

【解析】

【详解】

(1)锌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锌和氢气;故填:

Zn+2HCl=ZnCl2+H2↑;

(2)因为锌比铜活泼,所以锌能与硫酸铜发生置换反应生成铜;故填:

锌能与硫酸铜发生置换反应生成铜;

(3)向反应物锌与稀盐酸中加入少量硫酸铜固体,反应速率加快,将硫酸铜换成硫酸钠,发现反应速率几乎没有变化,说明在反应中起促进作用的不是硫酸根离子,说明甲的猜想不正确;故填:

不正确;

(4)在反应中起促进作用的不是硫酸根离子,硫酸铜中的阳离子是铜离子,锌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生成硫酸锌和铜,由此反应发生后速率明显加快,则该反应的现象为有少量红色固体产生,反应速率加快。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Zn+CuSO4=ZnSO4+Cu.此反应发生后速率加快依然较明显,说明是生成物起到促进作用,故小组得出猜想丙成立;故填:

锌表面有红色固体析出,溶液中有气泡产生;丙同学;

(5)要验证是铜所起的作用可设计如下对比实验:

取两只试管,分别加入大小相同等质量的锌粒和15mL10%的稀盐酸,其中在另一只试管中再加入少量的铜,观察现象,若加入铜的试管中产生气泡的速率比不加铜的试管中产生气泡的速率快,则说明丙同学的猜想正确;故填:

取两只试管,分别加入大小相同等质量的锌粒和15mL10%的稀盐酸,其中在另一只试管中再加入少量的铜,观察现象,若加入铜的试管中产生气泡的速率比不加铜的试管中产生气泡的速率快,则说明丙同学的猜想正确。

15.溶液由红色变成无色NaOH+HCl=NaCl+H2O一段时间内溶液的温度升高,而溶液的pH明显下降直至7以下NaOH和NaCla把氢氧化钠溶液和稀盐酸分别在烧杯中稀释,分别用温度计测量稀释前后温度的变化,温度没有明显变化,即溶液温度升高是反应放热在氢氧化钠和盐酸反应的过程中氢氧根离子和氢离子结合生成水分子,使溶液中离子的浓度降低,溶液电导率降低,所以M点前曲线下滑NaCl和HCl

【详解】

(1)酚酞试液遇碱性溶液变红,与中性或酸性溶液不变色。

取2mLNaOH溶液于试管中,滴入1~2滴酚酞试液,振荡,逐滴加入稀盐酸,同时不断振荡试管,观察到的现象是红色逐渐消失,由此证明氢氧化钠溶液和稀盐酸发生了化学反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NaOH+HCl=NaCl+H2O,故答案为溶液由红色变成无色NaOH+HCl=NaCl+H2O;

(2)①通过观察,由图1得出氢氧化钠溶液和稀盐酸发生了反应,依据是一段时间内溶液的温度升高,而溶液的pH明显下降直至7以下,故答案为一段时间内溶液的温度升高,而溶液的pH明显下降直至7以下;②氢氧化钠溶液显碱性,氯化钠溶液显酸性,在B点溶液的pH>7,溶液呈碱性,故溶液中含有氢氧化钠以及氢氧化钠和盐酸反应生成的氯化钠;刚开始时溶液的pH大于7,溶液呈碱性,滴加液体后溶液的pH逐渐变小直至小于7,溶液呈酸性,因此是把稀盐酸滴入氢氧化钠溶液,故答案为NaOH和NaCla;

(3)设计如下实验排除丙同学的猜测:

把氢氧化钠溶液和稀盐酸分别在烧杯中稀释,分别用温度计测量稀释前后温度的变化,温度没有明显变化,即溶液温度升高是反应放热的原因。

故答案为把氢氧化钠溶液和稀盐酸分别在烧杯中稀释,分别用温度计测量稀释前后温度的变化,温度没有明显变化,即溶液温度升高是反应放热的原因;

(4)①在氢氧化钠和盐酸反应的过程中氢氧根离子和氢离子结合生成水分子,使溶液中离子的浓度降低,溶液电导率降低,所以M点前曲线下滑,故答案为在氢氧化钠和盐酸反应的过程中氢氧根离子和氢离子结合生成水分子,使溶液中离子的浓度降低,溶液电导率降低,所以M点前曲线下滑;②当氢氧化钠和盐酸完全反应后,继续滴加盐酸,使溶液中的盐酸过量,溶液中的溶质有NaCl和HCl,故答案为NaCl和HCl。

16.

(1)0.8

(2)5%

【解析】

试题分析:

从图示看过程中得到的氧气的质量为0.8克,

解:

设实验所用的过氧化氢溶液的浓度为X

2H2O2

2H2O+O2↑

6832

34g*X0.8g

68:

32=(34g*X):

0.8g

X=5%

考点:

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溶质的质量分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