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一世纪中国种业的前十年和未来十年.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227176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49.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二十一世纪中国种业的前十年和未来十年.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二十一世纪中国种业的前十年和未来十年.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二十一世纪中国种业的前十年和未来十年.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二十一世纪中国种业的前十年和未来十年.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二十一世纪中国种业的前十年和未来十年.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二十一世纪中国种业的前十年和未来十年.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二十一世纪中国种业的前十年和未来十年.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二十一世纪中国种业的前十年和未来十年.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二十一世纪中国种业的前十年和未来十年.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二十一世纪中国种业的前十年和未来十年.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二十一世纪中国种业的前十年和未来十年.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二十一世纪中国种业的前十年和未来十年.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二十一世纪中国种业的前十年和未来十年.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二十一世纪中国种业的前十年和未来十年.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二十一世纪中国种业的前十年和未来十年.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二十一世纪中国种业的前十年和未来十年.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二十一世纪中国种业的前十年和未来十年.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二十一世纪中国种业的前十年和未来十年.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二十一世纪中国种业的前十年和未来十年.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二十一世纪中国种业的前十年和未来十年.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二十一世纪中国种业的前十年和未来十年.docx

《二十一世纪中国种业的前十年和未来十年.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二十一世纪中国种业的前十年和未来十年.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二十一世纪中国种业的前十年和未来十年.docx

二十一世纪中国种业的前十年和未来十年

二十一世纪中国种业的前十年和未来十年

本博文分为五部分:

第一部分:

中国面临的粮食安全挑战。

第二部分:

中国主要农作物情况分析

第三部分:

中国种业的基本情况

第四部分:

中国种业二十一世纪走过的历程分析

第五部分:

中国种业的未来十年

笔者是坚定的唯物主义者,坚守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可以掌握的这样的辨证唯物主义基本信条。

笔者偿试通过中国种业走过的十年对未来十年的种业发展、行业管理、科研发展、企业动态、农民变化进行预测,仅供参考!

第一部分:

中国面临的粮食安全挑战。

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无信息化被淘汰。

农业是立国之本,在本次世界金融危机之初,温总理就屡次强调,“手中有粮,心中不慌!

”。

我们伟大的祖国,用18亿亩耕地(约占世界的9%,折算成人们较熟悉的单位是120万平方公里,人均一亩多地),养活了13亿人口(约占世界人口的22%)。

另外我国还只用了世界9%的耕地,生产了世界25%的粮食。

但我国的粮食安全问题仍然面临着重大的挑战。

2008年,中国的粮食总产才回到1998年水平线上(引自《环球时报》社评)。

2009年预计国家粮食总产达到5亿吨,而中国年粮食品消费量要超过5.1亿吨。

目前,世界粮食年产量约为20-21亿吨,粮食年贸易量仅为2.5亿吨。

所以即使中国把全世界所有能买的粮食都买来,也不够满足全国半年的需求。

中国的粮食安全挑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农业可耕地面积减少不可逆。

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城市化进程,保护环境退耕还林,使中国可耕地保住18亿亩红线已经非常困难。

中国的粮食增长主要靠挖掘现有土地产量潜力获得的。

在这种情况下,任何比较大的自然灾害、种子事故、病虫害的暴发都会引发粮食安全问题。

中共中央连续五个《中央一号文件》是关于农业的,“以工补农”政策的实施,取消农业税,加大农业补贴,提高保护性粮食收购价格等多项惠农政策,增加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但并不能使我国的可耕地面积增加。

这是一些关于耕地面积的数据:

1、 我国的第一大粮食作物水稻1978年的种植面积约5.16亿亩(3442万公顷),1997年为4.77亿亩(3177万公顷),2009年仅有4.38亿亩(2919万公顷)。

2、 我国玉米是种植面积增长最大的作物,最近几年连续超过4亿亩,超过小麦一举成为我国第二大农作物,但玉米面积的增长是牺牲其他作物为代价的。

比如增长速度最大的黑龙江省,种植面积一越成为全国玉米种植面积最大的省,主要牺牲了大豆的种植面积;而新疆和黄淮流域的玉米面积增长是在全球金融危机情况下,棉花种植面积减少的基础上获得的,如果棉花恢复性增长,必然影响玉米的种植面积。

3、 中国大豆消费量的迅速增长,导致国产大豆供不应求,大量进口。

1996年开始,我国成为大豆纯进口国,2007年进口3082万吨,国产1440万吨,总消费量约4500万吨。

我国每年大豆种植面积1.2-1.3亿亩(800-900万公顷)之间,按现在进口量全部自己生产来计算,大豆还要每年再多占用2.7亿亩的耕地,如果计算每年进口的大豆油和豆粕数量,占用耕地在3.5亿亩以上,这是我国绝对无法实现的。

但2008年全球大豆价格暴涨,我国为该价格买单,平均全国人均付出几十元钱,这还是有大豆可买的情况下,如果大豆像当年泰国禁止大米出口一样,那中国的一条命脉将被牢牢的锁住,这不是耸人听闻,而是现实!

我国可耕地面积减少不可逆,我国耕地负重指数潜力挖掘有限,我国不可能再牺牲某种粮食作物去增加另外的粮食作物的种植面积,我国也不可能把粮食安全的命脉交到国外的手中(我国在非洲和南美的包地生产粮食被西方国家称为新的殖民措施)。

我们只能自己靠自己!

袁隆平先生说:

“中国的粮食问题解决,是用良种、良法和良田,而首要的问题是良种”。

笔者以为,转基因作物的种植就在眼前。

(后文详细论述)。

来源:

(-二十一世纪中国种业的前十年和未来十年

(一)_韩俊强博客_新浪博客二、人口增长不可逆。

根据国家统计局2009年2月26日发布的“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8年年末全国总人口为132802万人,比上年末增加673万人。

全年出生人口1608万人,出生率为12.14‰;自然增长率为5.08‰。

我国每年还要生出一个“阿尔巴尼亚”,虽然人口增长进入低速期,但人口在达到16亿的上限前的增长是不可逆的。

另外,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调整人口生育政策已经开始在学术界争论。

所以我国粮食产量不仅要增加,粮食每年的增产率还必须要超过人口增长率。

还必须要有充足的粮食储备,以便应对不时之需。

所以最近几年,粮食总产的增加,是战略性的,是燃眉之急!

三、畜牧、工业对粮食需求增长不可逆。

玉米虽然在统计上是粮食作物,但其真正的最大用途是饲料,我国2009年粮食总产超过5亿吨,玉米总产1.5亿吨,占粮食总产的近三分之一。

我国畜牧业产值在2008年的2.06万亿元的基础上继续增加,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超过36%;年末生猪和家禽存栏分别为4.67亿头和53.3亿只,即平均全国每年每人占有1/3头猪和4只家禽(不含出口),同比增长1%左右,基本保证了人民生活需要,但生猪在2008年存栏下降,猪肉价格大幅度上涨,成为引发我国CPI提高的重要导火锁之一,还历历在目。

我国生猪和家禽生产继续保持世界第一,也就意味着需要更多的饲料。

2009年饲料总产量达到1.4亿吨,同比增长2.4%,稳居世界第二位;“十五”期间,我国饲料工业产品产量年增长率7%左右,连续登上了8000万吨、9000万吨和1亿吨三个台阶。

2005年,我国饲料工业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总产值2742亿元,比2000年增长73%;饲料产品总产量达到1.07亿吨,比2000年增长44%。

饲料的主要原料是玉米(还有豆粕),饲料产量的连年增加,就意味着对玉米需求的增长。

这种增长是不可逆的。

除非我国人口对肉类的食用量降低。

另外,酿酒、制药、能源等行业也大量的消耗粮食。

中国是纺织品全球第一大国,棉花因全球性金融危机种植面积下降极大,但最近全球经济复苏,棉花种植面积会大幅度恢复性增长,也意味着粮食种植面积会受到一定的影响。

四、农村轻壮劳力减少不可逆。

城市化、工业化的标志是农村人口的减少。

据统计,中国的城市化水平接近50%,即有一半人口是城市人口,而且城市化水平还在不断提高。

由于我国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还有大量的轻壮年劳力进城务工,农村农业生产的大量人口是三八、六一、七零部队(即妇女、儿童、老人)。

这种变化的不可逆进程对我国的农业生产产生了巨大的改变。

当前中国农业生产对集约化、机械化、简单栽培高产技术化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

对整个农业的服务也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可惜的是我们在这方面的进展还远远满足不了需求。

粮食安全面临着如此的挑战,所以笔者想呼吁:

爱惜每一粒粮食吧,把碗里的最后一粒米吃光,把餐厅里的剩菜打包带回家!

少喝点酒吧!

因为它不仅伤身还得使用大量的粮食!

少吃点肉吧,多信些佛,多吃些素,这不仅对身体有益,还能节约大量粮食!

……!

我知道这些话有些人看到会骂死我,但如果我国粮食安全某一天真的面临危机,以上所有的话都会成为现实!

第二部分:

中国主要农作物情况分析

一、水稻

 水稻起源于我国,现种植主要分布于亚洲、欧洲南部和热带美洲及非洲部分地区。

水稻之所以对于我国重要,是因为我国人口有60%以稻米为主食。

我国的水稻种植面积低于印度,居世界第二位,但我国的水稻种植面积却居我国各农作物之首。

我国水稻常年种植面积占粮食种植面积的26%-28%,年总产量占我国粮食总产量的37.4%,单产水平居世界前列,总产量居世界之首。

我国在水稻种植上取得的巨大成就与杂交稻的推广密不可分,袁隆平先生被誉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谢华安先生(育成的汕优63曾达到年种植面积1.6亿亩)、黄耀祥先生、杨振玉先生、邹江石先生、罗孝和先生、张慧廉先生等的名字将永载中国史册。

不过水稻栽培的旱育秧技术、抛秧技术、机插秧技术、烤田技术的推广对水稻增产也是功不可没!

我国水稻分为籼稻和粳稻两大类,杂交水稻的种植面积占水稻面积的50%,产量占全国稻谷总产量的58%;其中籼稻是实现杂交化程度最高的水稻,杂交籼稻种植面积已占中国籼稻面积的近80%。

而粳稻的常年播种面积已达1.3亿亩,占水稻总播种面积的28%,但杂交粳稻的种植面积仅占粳稻种植面积的约3%。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中国水稻情况如下:

1、 南方籼稻走过了由双季稻改单季稻(双改单),最后进入大面积恢复双季稻的历程。

1997年是中国水稻生产的转折年,当年中国稻谷产量达到历史最高,为2.027亿吨,直到目前这一记录也没能重写。

2007年是中国稻谷单产最高年份,但总产也仅达1.86亿吨,而刚刚过去的2009年预计稻谷总产1.805亿吨!

进入二十一世纪,我国对稻米优质的需求,使水稻双季种植大面积改为单季种植(中稻或称一季晚稻“一晚”),成为水稻种植面积下降的重要因素之一。

早稻在1997年种植面积为1.2亿亩,到2003年达到历史最低值,仅有8400万亩。

近几年,国家对早稻的保护价格的大幅度提高,才使早稻面积有所恢复。

前几天在《新闻联播》中看到早稻国家出台的保护性价格已经达到一斤0.90元,仅较中稻差几分钱,真是利国利民的好政策啊!

2、 粳稻面积持续增长。

来源:

(-二十一世纪中国种业的前十年和未来十年

(二)_韩俊强博客_新浪博客

中国水稻种植原来以南方籼稻,北方粳稻的格局,北方的东北大米、宁夏大米、天津小站米的优质粳稻在全国都是赫赫有名的。

但随着江苏和浙江省在南方帅先实行“籼改粳”,江苏一越成为全国最大的粳稻种植省份。

进入新世纪以来,安徽北部、豫南、云南等省都相继加入了这一进程。

据中国食品工业协会数据,江西有关单位研究表明,农民收入每增加10%,粳米需求量增加1.38%,而籼米则相应下降1.38%。

3、 杂交籼稻单产近十年来徘徊不前。

我国所有稻谷的平均亩产在1998年达到了第一个顶峰,为425公斤/亩。

这一数据较改革开放之初的稻谷单产增幅达到了61.7%!

进入新世纪,中国稻谷平均亩产的最高峰为2007年,约为429公斤/亩。

可见我国稻谷的平均亩产量在这十年间,并没有大的增长。

籼稻单产增加更另人担忧:

早稻平均亩产366公斤,仅于1998年相当。

中稻平均亩产470公斤,较1998年低17公斤/亩。

晚稻平均亩产370公斤,较1998年低20公斤/亩。

亩产低的原因,在此后博文中分析,但这一现象引发了一个新的问题。

我国要不要成为第一个稻米转基因种植国家?

如果你是这一问题的决策者,你该作何决策呢?

4、 一些新变化

籼稻中的常规籼稻面积有所增加。

由于常规稻的米质优良、品种水平抗性较好,在南方籼稻主栽区种植面积有所增加。

尤其是早稻,由于近两年杂交种子供给不足,常规种使用量增加幅度更大。

与推广优质米水稻相反,在一些籼稻种植区,高产抗性好,但米质差的品种却得到大面积推广。

这些区域被称为“民工粮”种植区!

杂交粳稻越来越受到重视,但由于科研有待突破,杂交粳稻的生产制种问题,光温敏感问题,米质问题还有待科研的全面突破!

   5、 两系法杂交稻在籼稻区的全面崛起

   世纪之初,两系法杂交稻的推广还存在争论。

笔者亲历了这一历程。

以2000年推广第一代两系杂交稻两优培九为标志,两系杂交稻在长江下游我国水稻主栽区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两优培九连续四年成为全国种植面积最大的杂交水稻品种,十年结束,是以杂交稻种植面积前三位全部为两系稻为结尾。

两系法杂交稻不仅在中稻上取得突破,在早稻和晚稻种植上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二、玉米

 

玉米原产于热带美洲。

我国引入玉米种植几百年来,发展极为迅速。

当前,我国是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玉米生产国。

玉米在相当长的一断时间内是主要的口粮,但当前已经发展为真正的饲料、经济、粮食的三元作物,并成为开发用途最广、附加值最高的作物。

玉米现已成为我国第二大作物,年种植面积4亿亩,年总产1.5亿吨,面积和总产分别占粮食的26%和30%。

但最新数据显示,我国玉米种植面积在2009年达到4.5亿亩,总产超过1.6亿吨,成为我国名符其实的第一大作物。

我国年玉米总产量约占全球的20%,是全球最大的非转基因玉米生产国,每年还有一定的出口,但2007年全球石油价格暴涨,我国当时也批准了几个生物能源项目,当年就出现了东北企业到农户地里抢购玉米的现象,虽然生物能源工程已被叫停,但中国玉米的缺口时代很快也会到来!

我国继续增加玉米的种植面积已经不现实,就是能够维持住现有种植面积已属不易。

所以我国玉米提高单产的重要性已实实在在的摆在眼前。

可喜的是,我国玉米单产的潜力是所有主要农作物最高的!

我国玉米单产水平仅在世界处于中游水平,玉米作为高产作物,2004~2006三年我国玉米的单产水平为350公斤/亩,玉米单产仅为水稻单产水平的84%。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中国玉米情况如下:

1、 走过了大幅度压缩种植面积,后来全面恢复并一越成为中国第二(数据显示2010年成为最大作物)大农作物的历程。

自1999年后,由于对玉米的重视不够,我国玉米的种植面积大幅度下滑,据统计,全国玉米面积从1999年3.89亿亩降至2003年的3.61亿亩,4年累计减少玉米面积1.12亿亩,年均减少2800万亩;总产量从12808万吨降至11583万吨,累计减少5509万吨,年均减少1377万吨;每亩产量从最高350公斤降至320公斤以下。

到最近六年,玉米种植面积大幅度上升,并稳定在4亿亩以上,玉米总产也稳定在1.5亿吨左右。

据2010年中国玉米产业技术发展报告数据,2009年我国玉米种植面积首次突破4.5亿亩,玉米总产有望达到1.6亿吨!

2、玉米主栽区经历了三代品种三种种植方法的转变。

来源:

(-二十一世纪中国种业的前十年和未来十年(三 )_韩俊强博客_新浪博客世纪之初,我国玉米正在经历第五代(前四代是中单2号、掖单2号、丹玉13、掖单13)品种更替。

代表品种是许启凤先生育成的农大108,豫玉22、东单系列、丹玉、蠡玉6、三北6、鲁单981等品种,人们俗称“稀植、高秆、大穗、晚熟”品种。

农大108在最高年份在全国的种植面积达到近五千万亩,以优良的抗性为中国玉米育种史写下了浓重的一笔!

但当时中国农村种植玉米密度加大的趋势已经十分明显。

顺应潮流,堵纯信先生育成的郑单958应运而生!

郑单958的出现彻底巅覆了原有的玉米种植模式,玉米主栽地区(除西南玉米区、华北部分春播区、西北部分春播区、东北局部)播种不间苗的情况随处可见。

密植是玉米的一个发展方向,但最重要的还有一点是合理密植。

近几年,先玉335和玉米单粒播的崛起,又在全国掀起了单粒播狂潮。

虽然,先玉335现在还不能说是替代郑单958的下一代品种,但郑单958的种植面积大幅度下降已经是不争的事实!

3、玉米品质越来越受到重视

4、特种玉米作为新兴的产业全面兴起。

青贮玉米、鲜食玉米、蔬果玉米、专用爆裂玉米等在全国每年都有一定幅度的增加。

5、由于玉米品种种植单一、血缘高度类似,病害有加重和大面积爆发的趋势。

尤其高度重视大斑、灰斑和锈病!

 

玉米的单产提高需要在良种、良法、良田上的全面突破。

影响玉米高产的第一因素是干旱,据资料显示,南水北调工程的完工会有效的提高黄淮海夏玉米区的单产水平,改造大量的玉米中低产田,加大水利设施建设都能有效的提高玉米单产水平。

玉米种植在我国是比较粗放的,玉米的高产前提是“七分种、三分管”,国外跨国企业带给了我国对玉米精播的经验,笔者也在密切关注玉米主要精播省的单产水平变化。

玉米新品种选育上,笔者认为,同属于主要饲料用途上的大豆,我国基本都在使用转基因产品,所以玉米是最有可能成为继棉花放开后,在转基因上全面放开的第二个主要农作物。

因为争议最小、最理所当然!

 三、小麦

来源:

(-二十一世纪中国种业的前十年和未来十年(四)_韩俊强博客_新

我国是世界上小麦总产最高、消费量最大的国家,小麦也是我国第三大农作物。

小麦种植面积占我国粮食作物总面积的22%左右,产量占粮食总产量的20%以上。

中国是惟一总产量超过1亿吨的国家,位居世界第一,其次是印度、美国和俄罗斯。

2009年中国小麦种植面积3.6亿亩,总产量1.15亿吨。

我国人口众多,目前小麦消费量约占世界消费量的17%,近几年我国小麦自给率达95%以上,已形成“本土生产、就近供应”的区域格局,但如按人均年消费小麦85公斤计算,2015年我国小麦总消费量将达到11815万吨。

如果国内小麦生产水平没有明显的提升,届时小麦产需缺口将超过几百万吨,立足国内生产、确保小麦总量平衡的难度较大。

此外,我国优质专用小麦需求旺盛,特别是高品质小麦仍然需要进口。

十来来小麦的情况如下:

1、1998-2004年,我国小麦种植面积连续7年下滑,由1997年的4.5亿亩下降到3.2亿亩,面积减少了1.3亿亩。

2005-2007年,小麦种植面积有所恢复,由2004年的3.2亿亩恢复到2007年的3.6亿亩。

2008年和2009年都基本稳定在3.6亿亩以上。

2、小麦单产连创新高。

2004-2007年我国小麦亩产分别达到283.5公斤、285.0公斤、303.3公斤和307.2公斤,2008和2009年单产都突破了亩产300公斤,连续6年超过1997年273.5公斤的历史最高纪录,走出了多年徘徊的局面,连年突破300公斤大关。

3、是总产持续增长。

2007年我国小麦总产1.09亿吨,2008总产为1.12亿吨,2009年达到了1.15亿吨的总产水平,恢复到20世纪90年代总产水平,并且实现了连续六年总产增加。

在小麦面积减少1亿亩的情况下,再次超过1亿吨,实属不易。

2000-2005年,我国小麦连续6年产不足需,年均产需缺口700万吨以上。

2007年后产需基本平衡,但优质小麦仍需进口。

4、我国小麦的优质化率全面提高。

小麦品质明显改善,优质率达61.6%。

黄淮海、长江中下游和大兴安岭沿麓三大优质专用小麦产区逐步形成,且各具特色。

黄淮海麦区已成为我国最大的中强筋小麦生产基地;长江中下游优质弱筋麦区形成;大兴安岭沿麓已成为我国优质硬红春小麦主产区,所产硬红春小麦品质优良,商品性能稳定,市场反映对进口硬麦替代性增强,目前商品率保持在80%以上。

5、2007年,我国小麦机播和机收面积分别占总种植面积的78.3%和79.4%。

机械化作业不仅减轻了劳动强度,而且降低种子用量15%以上,减少收获损失3%-5%,小麦也是我国主要农作物机械化水平最高的作物。

四、棉花

棉花是中国最重要的经济作物,我国与美国、印度、巴基斯坦、乌兹别克斯坦为世界五大产棉国。

我国是世界最大的棉花生产国和消费国,总产量占全球的30%,消费量占全球的40%。

我国也是世界纺织品出口第一大国,纺织工业关系到2000万纺织工人就业和2000亿美元的出口创汇,对整个国民经济发展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纺织业是劳动力密集型产业,据统计,每1万吨棉花用工在11000多人,其中农民工占八成。

棉花生产还涉及1.2亿棉农,所以棉花是关系我国国计民生的战略物资。

我国棉花常年种植面积8000万亩左右,棉花不能自足,部分依赖进口。

进入2008年后,棉花种植是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最大的产业,但随着全球经济的复苏,棉花种植的恢复已迫在眉睫!

我国棉花的单产水平较高,平均单产81公斤/亩,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6倍,是美国的1.35倍,我国用世界14%的棉花面积生产了30%的棉花。

十年来中国棉花情况如下:

1、棉花播种面积和总产变化:

我国棉花种植1984年为历史最大,达到1.04亿亩;1992年次之,为1.02亿亩,1993年9810万亩。

1998年国家开始放开棉花流通;2000年前,国家一直采取的是限制棉花发展的政策,导致除新疆外的各主要产棉省棉花种植面积迅速减少。

2001年,国家开始拓宽棉花收购渠道,棉农种植积极性得到鼓励,中国棉花生产开始保持稳定增长态势。

下图为我国棉花种植面积与总产。

 

2008年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种植面积大幅下降到七千多万亩,2009年继续下降趋势。

在2009年12月底召开的全国种植会议上,农业部明确提出要将2010年棉花种植面积恢复到8500万亩,较上年增加13%,产量稳定在750万吨。

2、棉花单产稳步提升。

我国棉花单产增长率水平,从50年代到新世纪前9年的60年间,棉花单产年递增率高达3.12%,近30年的年递增率高达1.08%,实际上,新世纪前9年单产达到77.4kg/亩。

近五年平均单产达到81.6kg/亩。

3、棉花生产格局形成。

据农业部种植管理司调查显示2005-2007年期间,三大棉区(新疆棉区、黄淮棉区、长江下游棉区)植棉面积占全国99.85%。

基本形成新疆常规棉、黄淮转基因棉、长江下游杂交棉的格局。

4、棉花纤维品质明显改善。

据农业部棉花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对我国棉花优质棉基地县主栽品种纤维品质多年的检测结果,纤维长度、比强度、纺纱均匀指数全面提高。

我国已经选育出一批具有纤维长度在30mm以上、断裂比强度在31cN/tex以上的陆地中长绒棉花新品种,我国棉花品质结构中陆地棉中长绒、中绒、中短绒棉比例有所改善。

5、转基因棉花全面种植。

自1998年孟山都在我国推广33B、99B转基因棉花和我国转基因棉花育种的全面突破,我国转基因棉花已在全国大面积种植。

 

五、大豆

谈起大豆,我国的豆油生产企业、农业人士、种业企业都有很多感慨!

大豆原产于我国,也曾经是全球最大的大豆生产国和出口国,因大豆植物蛋白和不饱和脂肪含量高而成为植物蛋白和植物油的重要原料。

我国食用豆腐和豆油的历史悠久;随着畜牧业的发展,豆粕已成为生产动物蛋白的最重要的植物饲料来源。

这是我国关于大豆的一组触目惊心的数据:

来源:

(-二十一世纪中国种业的前十年和未来十年(六)_韩俊强博客_新浪博客

1、 我国当前常年大豆种植面积约为1.4亿亩,是我国第四大农作物(玉米、水稻、小麦、大豆),总产量年产1500-1600万吨,不到全球总产的8%(全球大豆总产2.2亿吨,总产量还在持续增长)。

2、 我国是全球最大的非转基因大豆生产国,大豆自给率还达不到1/3,而且还在持续下降中。

1996年开始,我国成为大豆纯进口国,2007年总消费量约4500万吨,其中进口3082万吨,国产1440万吨,进口量是国产量的两倍。

2009年我国总计进口大豆4255.2万吨,较2008年3743.6万吨的大豆进口量大幅增加511.6万吨,增长幅度为13.67%,2009年是我国大豆进口量连续第5年创历史最高纪录,进口的大豆主要为转基因大豆。

很多人士担心,原同为大豆生产大国的日本和韩国,大豆基本全部依赖进口的现实会不会在我国重演!

3、 我国大豆的平均亩产只有114公斤,世界大豆平均亩产为161.3公斤,相当于世界平均单产74%。

美国利用转基因技术,在政府和民间大豆协会的推动下,抓住了机遇,大豆生产直线上升。

巴西等南美国家,利用美国转基因技术,也很快发展起了大豆产业,继巴西总产超过中国后,阿根廷不久也超过中国。

大豆生产中心从亚洲转移到了美洲。

4、2009年我国总计进口豆油239.1万吨,全国人均3.7斤豆油,而且基本全为转基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