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真高考 高考历史仿真模拟冲刺卷一.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228223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63.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仿真高考 高考历史仿真模拟冲刺卷一.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仿真高考 高考历史仿真模拟冲刺卷一.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仿真高考 高考历史仿真模拟冲刺卷一.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仿真高考 高考历史仿真模拟冲刺卷一.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仿真高考 高考历史仿真模拟冲刺卷一.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仿真高考 高考历史仿真模拟冲刺卷一.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仿真高考 高考历史仿真模拟冲刺卷一.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仿真高考 高考历史仿真模拟冲刺卷一.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仿真高考 高考历史仿真模拟冲刺卷一.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仿真高考 高考历史仿真模拟冲刺卷一.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仿真高考 高考历史仿真模拟冲刺卷一.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仿真高考 高考历史仿真模拟冲刺卷一.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仿真高考 高考历史仿真模拟冲刺卷一.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仿真高考 高考历史仿真模拟冲刺卷一.docx

《仿真高考 高考历史仿真模拟冲刺卷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仿真高考 高考历史仿真模拟冲刺卷一.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仿真高考 高考历史仿真模拟冲刺卷一.docx

仿真高考高考历史仿真模拟冲刺卷一

仿真

(一) 标准仿真预测卷

第Ⅰ卷(选择题 共48分)

本卷共12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4.马克垚认为,周天子当时并没有真正的统治权,周初万邦并立,周不过只是其中之一邦。

周代存在着主权分割现象,却没有形成个人之间的主从关系。

据此判断,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

A.诸侯国与周王室的关系近乎平等

B.诸侯国是由周王室管辖的地方政权

C.周王室的权威尚未被诸侯国认可

D.周王室与诸侯国之间并无盟约关系

25.汉文帝下诏“弛山泽之禁”,即开放山林川泽供百姓樵采,并一度废除过关用“传”(官方所发过关通行证)的制度。

汉文帝的这一举措(  )

A.促进了区域性商帮的形成B.推动了商业经济的发展

C.突出了统一市场的重要性D.体现了抑商政策的转变

26.黄宗羲说:

“天子传子,宰相不传子。

天子之子不皆贤,尚赖宰相传贤足相补救,则天子亦不失传贤之意。

宰相既罢,天子之子一不贤,更无与为贤者矣。

”据此可知,黄宗羲(  )

A.反对皇位世袭B.主张宰相职位世袭

C.主张限制君权D.反对废除丞相

27.1895年5月13日,光绪帝通过总理衙门电谕驻俄使臣许景澄:

“辽东地方借三国之力,倭允归还,大有利益。

现在和约已换,三国视事已了结。

惟台湾众情不服,势将变乱,难以交接,此中国最为棘手之事。

闻台民不愿从倭,意在他国保护。

著许景澄将此情形密商俄外部,能否仍联三国,设一共同保护之策……”这反映了清王朝(  )

A.希望三国干涉范围扩大到台湾B.与俄国在对日问题上达成一致

C.积极采取措施消除战争影响D.与世界各国获得同等的地位

28.民国初年,军队不属于国家,军权就是政权。

民众只知忠于给他们衣食的官长,忠于他们同乡或同族的领袖,不知忠于国家。

工商界不知民权为何物,顺民思想在其身上还有着很深的烙印。

传统知识分子沉迷于古文字,思想腐旧,留学生引进各种思潮,思想分裂。

这主要说明当时(  )

A.思想分裂严重B.辛亥革命没有促进中国近代化

C.民众思想落后D.实现民主共和的条件还不成熟

29.右面是1929年至1932年中国进口日本胶鞋数量变化示意图(单位:

万双)。

导致图中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可能是(  )

A.政治形势和政府经济政策的影响

B.世界局势突变,民族工业获得短暂春天

C.受经济危机影响,中国关税大幅度降低

D.国内政局动荡,市场对胶鞋需求量缩减

30.1972年2月,尼克松在访华前夕送交国会的报告中特别强调:

“我们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新对话不应以牺牲中华民国这个朋友为代价,应该保持我们的友谊、外交关系和防卫承诺。

”这番话表明尼克松(  )

A.准备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

B.说服国会同意实现中美关系正常化

C.不打算放弃干涉中国内政

D.帮助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31.英国《金融时报》报道:

自1978年以来,中国企业有三次创业的高潮点,分别是1984年、1992年和2001年。

催生这三个创业高潮点的动因分别是(  )

A.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确立经济体制改革目标、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B.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邓小平南方谈话、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C.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邓小平南方谈话、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思想

D.开展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确立党的基本路线、完成经济体制改革目标

32.公元前4世纪古代雅典的将军是职业士兵,大多数将军远离政治或缺乏政治影响力,且经常受雇于外国军队并任首领,这既削弱了他们的公众意识,也未培养出明显更优秀的将才。

这说明古代雅典衰落的原因是(  )

A.缺乏优秀军事人才B.将军缺少公众意识

C.过分注重军事功能D.政治和军事的割裂

33.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说:

“唯有服从人们自己为自己所规定的法律,才是自由。

”据此可知,卢梭认为(  )

A.法律是捍卫自由的唯一前提B.社会契约式自由无须法律保护

C.自由与社会契约是相一致的D.遵从法律才能实现真正的自由

34.1933年5月,罗斯福政府颁布了《农业经济调整法》,该法令在农村被称为“犁棉苗法令”。

根据该法令,政府缩减了数千万英亩耕地。

美国政府采取减耕减产这一措施的目的是(  )

A.优化农村环境B.给农民提供补贴

C.提供就业机会D.提高农产品价格

35.“传统的中国是被全球化击败的,却也是从全球化里高速崛起的。

大英帝国是从全球化中崛起的,也是在全球化中衰落的。

眼下的美国,虽然一直是全球化最大的获益国,却呈现冷淡全球化的倾向,因为美国开始感受到代价。

”这段话主要是在说明全球化(  )

A.对各国的损益在不同时期有差异B.给现代中国带来巨大利益

C.是大英帝国衰落的重要原因之一D.对当今美国来说是弊大于利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52分)

本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

第40—41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

第45—47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40.(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日本近代教育之父福泽谕吉(1835—1901)的《劝学篇》发行百万余册,并一度被作为中小学教科书。

他将卢梭“人生而自由平等”的话在《劝学篇》的开篇以“天不生人上之人,也不生人下之人”的方式表达出来,运用天赋人权的理论,从自由、平等的角度对儒家的名分论和忠孝道德进行了反思与批判,认为这样的道德“归根到底是让他人之魂占据我身”。

福泽谕吉写作与出版这部名著时,正值日本明治初期西化、启蒙思潮占主导地位之际。

经过“王政复古”的明治政权,正领导着如天皇在《五条誓文》中所说的“将实行我国前所未有的变革”。

在“富国强兵”“殖产兴业”“文明开化”三大政策下,福泽的劝学正配合并促进着三大政策的实施。

材料二 左右了清末教育现代化取向的张之洞(1837—1909)的《劝学篇》“挟朝廷之力以行之,不胫而遍于海内”。

张之洞著《劝学篇》时,中国正处于甲午战败后。

维新变法思潮已经兴起并呼声很高,顽固派透过甲午战争中中国的失败,更坚定了以祖宗之法治国求强的主张,反对学习西方。

他的劝学如其本人所说:

既要正人心,又要开风气。

“规时势、综本末”,“教士化民”。

他从本末的角度,认为儒家的圣道即伦纪、心术,是不变的本学,是优于西方的。

以此看西方的自由、民主、平等的民权说则“不可行也”,是“无一益而有百害”的。

他认为,“三纲为中国神圣相传之至教,礼政之原本,人禽之大防”;“中国学术精致,纲常名教以及经世大法,无不毕具,但取西人制造之长,补我不逮,足矣”。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桂勤《从〈劝学篇〉比较福泽谕吉与张之洞的人才观》

(1)结合材料一、二及所学知识,指出福泽谕吉、张之洞对待东西方文化的态度及其原因。

(15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福泽谕吉、张之洞撰写《劝学篇》所产生的影响的异同。

(10分)

 

4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图片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下面图片反映了人类社会现代化的历程。

提取上面图片中的一条历史信息并运用所学知识予以解读。

(12分)(要求:

提取信息准确,解读符合史实)

 

请考生在第45、46、47三道历史题中任选一题作答。

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

45.(15分)(2018·河南省新乡许昌平顶山三市高三第二次调研考试)【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20世纪初的晚清变革大事记

时间

事件

1901年

设立外务部;成立新军体制

1903年

设立商部,出台《奖励公司章程》《公司律》《破产律》等

1908年

颁布《钦定宪法大纲》,成立各省代议机构——咨议局

1910年

成立中央代议机构——资政院

1911年

实行内阁制,设总理大臣及民政等10部

——摘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1)根据材料简要概括晚清变革的主要内容。

(6分)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清末的这些改革最终失败的原因。

(9分)

 

46.(15分)(2018·江西省百所重点高中高三模拟考试)【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41年7月18日,斯大林在致丘吉尔的电报中,提出要求英国在法国北部开辟反希特勒的新战场,改善苏联的处境。

7月21日,丘吉尔在回信中说:

“如果大规模登陆,会遇到一次血腥的还击,而小规模的袭击只能导致惨败。

这时我们两国都会是弊多于利的。

”丘吉尔以上述理由拒绝开辟第二战场。

1942年夏,苏英美达成了开辟第二战场的协议。

之后,希特勒在苏德战场展开了大规模的进攻,但英美两国却不遵守公报中的若干协议,回避履行开辟第二战场的具体义务。

面对英美对开辟第二战场的态度,斯大林说:

“第二战场会开辟,不仅因为苏联需要它,而且盟国也需要它。

”1943年,二战形势出现转折,德黑兰会议上能够通过开辟欧洲第二战场的最后协议,是与苏联武装力量在二战中出现转折分不开的。

1944年6月6日,英美武装部队在艾森豪威尔将军的指挥下,渡过了英吉利海峡,并在法国的诺曼底登陆。

——摘编自王丽娜《英美苏三国在第二战场问题上的冲突与合作》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41年英苏对开辟欧洲第二战场的态度及原因。

(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英美苏三国在第二战场问题上的冲突与合作。

(7分)

 

47.(15分)(2018·安徽省“江南十校”高三联考)【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尼古拉·哥白尼(拉丁语:

Nic.lausC.pernlcus,1473年2月19日—1543年5月24日),文艺复兴时期波兰数学家、天文学家。

18岁时就读于波兰旧都的克拉科夫大学(KrakówUniversity),学习医学期间对天文学产生了兴趣。

40岁时提出了“日心说”,并经过长年的观察和计算完成他的伟大著作《天体运行论》。

1533年,60岁的哥白尼在罗马做了一系列的讲演,提出了他的学说的要点。

直到在他临近古稀之年才终于决定将它出版。

1543年5月24日,垂危的哥白尼在病榻上才收到出版商从纽伦堡寄来的《天体运行论》样书,他只摸了摸书的封面,便与世长辞了!

——竺可桢《哥白尼》

材料二 自然科学借以宣布其独立并且好像是重演路德焚烧教谕的革命行为,便是哥白尼那本不朽著作的出版,他用这本书(虽然是胆怯地而且可说是只在临终时)来向自然事物方面的教会权威挑战,从此自然科学便开始从神学中解放出来。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哥白尼“日心说”提出的原因及意义。

(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是如何看待哥白尼在临终时才决定出版《天体运行论》的。

(6分)

 

仿真

(一) 标准仿真预测卷

24.A “周不过只是其中之一邦”“没有形成个人之间的主从关系”,说明诸侯国与周王室的关系近乎平等,故A项正确。

B、D两项材料均不能体现;C项误读材料。

25.B “弛山泽之禁”,是指放松对山林矿藏资源的专营,将资源性产业向民间开放;废除过关用“传”的制度,则减小了地区之间的物流成本,统一市场的优势得以展现,促进了商业经济的发展,故B项正确。

“区域性商帮”形成于明清时期,A项不符合史实;C项观点片面;西汉初年社会经济凋敝、国力极度羸弱,在此背景下汉文帝采取休养生息政策,促使经济复苏,结合“一度废除”可知这种举措仅是暂时性的,D项错误。

26.D A、B两项材料均不能体现;C项与材料不符。

“天子之子不皆贤,尚赖宰相传贤足相补救,则天子亦不失传贤之意”“宰相既罢,天子之子一不贤,更无与为贤者矣”,大意是天子的儿子不一定都很贤能,需依赖贤能的宰相辅佐,这样天子仍然做到了唯贤是举。

如果废除了宰相,天子的儿子一旦不贤明,那就没有贤能的人辅佐他了,故D项正确。

27.A 材料的意思是光绪帝还希望三国共同干涉的范围扩大到即将落入日本囊中的台湾,故A项正确;清政府高层已经将俄国视为共同拒日的可靠盟友,但是并非与俄国在对日问题上达成一致,故B项错误;采取积极措施消除战争影响材料未体现,故C项错误;与世界各国获得同等的地位与材料无关,故D项错误。

28.D 材料讲的是民国初年,军界、民众、工商界、传统知识分子等的状况,这些状况说明当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条件不成熟,故选D项。

29.A 从图中可知,1929年至1932年间,中国进口日本胶鞋数量不断下降,这一时期,国民政府发起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民族工业得到较快发展,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列强的经济侵略,故A项正确。

B项发生在一战时期,排除;C项关税大幅度提高不符合实际情况,排除;D项不是最主要原因,排除。

30.C 材料信息表明尼克松试图改善与大陆的关系,但仍然保持与台湾的关系,说明他没有放弃干涉中国内政的立场,C项符合题意。

31.A 本题考查改革开放,意在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解题关键是把握材料中的时间信息。

1984年国有企业改革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1992年中共十四大确立经济体制改革目标,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故选A项。

32.D 本题主要考查古代雅典的民主政治。

题干中“公元前4世纪古代雅典的将军是职业士兵,大多数将军远离政治或缺乏政治影响力”表明,古代雅典衰落的原因是政治和军事的割裂,故D项正确。

缺乏优秀军事人才、将军缺少公众意识属于政治和军事割裂的结果,故A、B两项错误。

过分注重军事功能在题干中没有体现,故C项错误。

33.D 材料表明实现真正自由的条件是人们遵从自己制定的法律,据此可知D项正确。

A项观点绝对化,错误;社会契约式自由是法律保护下的集体自由,B项错误;材料并未涉及自由与社会契约的相互关系,C项错误。

34.D 本题考查罗斯福新政中调整农业的措施。

经济危机爆发的主要原因是“生产过剩”,“生产过剩”造成价格降低。

罗斯福政府采取减耕减产,减少农产品,以维护商品价格,保障农业的收益,故选D项。

35.A 本题考查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材料主要说明全球化背景下,中、英、美三国在不同的时期崛起、衰落。

“对各国的损益在不同时期有差异”较完整地反映了题干材料的主要内容,故选项A正确。

40.

(1)态度:

福泽谕吉对儒家传统文化基本上持否定态度,而对西方文化则主张全方位吸取;张之洞则强调“中体西用”,他认为儒家的圣道优于西方,反对西方的自由、民主、平等的民权说,主张仅学习西方的技术。

(8分)原因:

福泽谕吉为配合明治维新,实现文明开化,宣传西方启蒙思想;洋务运动后期,西方与中学斗争日趋激烈,张之洞试图正人心,开风气,既抵制变法启蒙思想,又驳斥顽固派的保守。

(7分)

(2)相同点:

都对本国特别是教育产生了重大影响。

(4分)不同点:

对日本社会起到了启蒙的作用,配合了明治维新,推动了日本的近代化;对中国来说,虽然冲击了顽固保守势力,但不利于西方启蒙思想的传播,阻碍了中国政治和思想文化的近代化。

(6分)

解析:

(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关键信息“运用天赋人权的理论,从自由、平等的角度对儒家的名分论和忠孝道德进行了反思与批判”“儒家的圣道……是优于西方的”“西方的自由、民主……‘不可行也’”等即可归纳;第二小问从二人所处时代及主观目的的角度回答。

(2)问,由材料信息“发行百万余册,并一度被作为中小学教科书”“左右了清末教育现代化取向”“挟朝廷之力以行之,不胫而遍于海内”等可知,相同点是都对本国特别是教育产生了重大影响。

不同点要结合两国的历史发展回答,如福泽谕吉的《劝学篇》对日本社会起到了启蒙作用,配合了明治维新,推动了日本的近代化进程等;张之洞的《劝学篇》虽然冲击了顽固保守势力,但不利于西方启蒙思想的传播,阻碍了中国政治思想文化的近代化。

41.示例一 人类社会随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不断进步,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

原始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和知识社会。

(4分)解读:

生产力的进步是推动人类社会前进的根本动力;随着农具的改进及农业革命的发生,人类迈入农业社会;以大机器生产为标志的工业革命促进了工业化进程,将人类带入工业社会;第三次科技革命以及知识经济的出现将人类带入知识社会和信息时代。

(8分)

示例二 工业革命推动人类社会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第一次现代化由此发生,人类逐步走向工业化、城市化、民主化、福利化、非农业化。

(4分)解读:

工业革命使机器大生产逐步取代工场手工业,推动了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工业在生产力结构中占的比重逐渐增大,农业文明逐渐被工业文明取代;工业革命改变了社会的面貌,工厂制和工业资产阶级、无产阶级的诞生使近代城市出现,城市化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工业资产阶级推动下,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建立或完善资产阶级代议制;为确保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社会福利制度在某些欧洲国家出现等。

(8分)

示例三 社会形态的演进需经历一个过程,这个过程伴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生产力结构的变化等。

(4分)解读:

以中国的农业社会为例:

传说时代和夏商周时期农业经济和农业社会起步,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的广泛应用使农业文明有了较大的发展,汉唐时期铁犁牛耕的改进和大一统的完成促进了中国古代农业社会的成熟,宋元时期农业社会和农业文明进一步发展,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中国出现向工业文明演进的趋势,这反映了生产力水平的一步步提高;(6分)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农业、手工业、商业在生产力结构中的比重发生变化,为工业文明的出现准备了条件。

(2分)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人类社会的现代化进程。

材料所给图片的横轴主要描述的是生产力结构,纵轴描述的是生产力水平,与横纵两个方向产生密切联系的是工具制造革命、农业革命、工业革命、知识革命及与之相关的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及现代化进程。

考生在读懂该图的情况下,只要坚持以唯物史观、近代化史观、文明史观为指导,结合所学知识,准确阐述诸要素或部分要素之间的联系即可。

45.

(1)内容:

设立新机构;制定法律;变专制为立宪。

(6分)(若是从经济、外交、政治等角度来答亦可)

(2)原因:

国际环境恶化,19世纪末20世纪初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清政府丧失民意基础,镇压戊戌变法、签订《辛丑条约》等;反清力量不断积聚,资产阶级革命运动日趋高涨;改革目的和本质具有落后性,是为维护其反动统治。

(9分,答出三点即可)

解析:

(1)问政治上,仿效西方代议制国家政治体制建立新机构;经济上,成立符合经济发展形势的中央机构,制定法律加强对经济的干预力度;外交上,成立新机构替代传统的礼部,适应对外关系发展步伐。

(2)问19世纪末20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列强逐渐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加紧对世界各国的殖民掠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取得一定成效,资产阶级队伍壮大,资产阶级革命运动日趋高涨;晚清政治改革目的和本质具有落后性,是为维护其反动统治,不具有民意基础,决定了其改革不可能取得成功。

46.

(1)态度:

苏联急于要求开辟欧洲第二战场;英国以各种理由拒绝。

(2分)

苏联要求的原因:

在西线开辟欧洲第二战场,可减轻德国法西斯对苏联的压力,有效地支援苏联,加速德国的溃败。

英国拒绝的原因:

开辟欧洲第二战场难度大;出于自己利益考虑,想让苏德两国在战场上互相厮杀,相互削弱。

(6分)

(2)评析:

苏联急切地要求开辟欧洲第二战场,反映了苏联欲尽快结束战争的决心;英美政府以多种借口拒绝,反映了英美政治集团企图转嫁战争负担,削弱苏联,建立其在战后世界经济地位的意图;1944年,基于苏联的武装力量在二战中的贡献,英美统治集团担心继续拖延将对它们自身的利益构成威胁,故积极开辟第二战场;第二战场的开辟是苏美英三方斗争与妥协的产物,国家利益在其中起了重要作用。

(7分)

解析:

(1)问第一小问态度,根据材料“1941年7月18日,斯大林在致丘吉尔的电报中,提出要求英国在法国北部开辟反希特勒的新战场,改善苏联的处境”“丘吉尔以上述理由拒绝开辟第二战场”可以得出:

苏联急于要求开辟欧洲第二战场;英国以各种理由拒绝。

第二小问原因,苏联要求的原因可以从减轻德国法西斯对苏联的压力,有效地支援苏联,加速德国的溃败来回答;英国拒绝的原因从开辟欧洲第二战场难度大;出于自己利益考虑,想让苏德两国在战场上互相厮杀,相互削弱来回答。

(2)问冲突表现在,苏联急切地要求开辟欧洲第二战场,英美政府以多种借口拒绝。

苏联急切地要求开辟欧洲第二战场,反映了苏联欲尽快结束战争的决心。

英美政府以各种借口拒绝,反映了英美政治集团企图转嫁战争负担,削弱苏联,建立其在战后世界统治地位的意图。

合作表现在基于苏联的武装力量在二战中的贡献,英美统治集团担心继续拖延将对它们自身的利益构成威胁,故积极开辟第二战场。

基于以上评析,得出:

第二战场的开辟是苏美英三方斗争与妥协的产物,国家利益在其中起了重要作用。

47.

(1)原因:

文艺复兴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哥白尼对科学真理的追求和顽强的毅力;前人的基础。

(6分)

意义:

冲击了天主教会的神学统治;对近代科学的思维方法有重要贡献;掀起了天文学史上的一场革命,近代科学开始大踏步地前进。

(3分)

(2)看待:

天主教会势力的强大,社会影响广泛;哥白尼坚定的科学信念和智慧。

(6分)

解析:

(1)问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中“文艺复兴时期”学习医学期间对天文学产生了兴趣。

40岁时提出了“日心说”,“并经过长年的观察”信息从“思想影响、个人努力”等角度分析原因;第二小问,依据材料中“自然科学便开始从神学中解放出来”并结合所学从“冲击传统思想统治、思想以及科技革命”等角度说明意义。

(2)问依据材料二中“教会权威挑战”并结合所学从“天主教会以及哥白尼”两个视角分析回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