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总复习第10章《区域可持续发展》导学案含答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229140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123 大小:2.06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地理总复习第10章《区域可持续发展》导学案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3页
高考地理总复习第10章《区域可持续发展》导学案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3页
高考地理总复习第10章《区域可持续发展》导学案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3页
高考地理总复习第10章《区域可持续发展》导学案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3页
高考地理总复习第10章《区域可持续发展》导学案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3页
高考地理总复习第10章《区域可持续发展》导学案含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3页
高考地理总复习第10章《区域可持续发展》导学案含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3页
高考地理总复习第10章《区域可持续发展》导学案含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3页
高考地理总复习第10章《区域可持续发展》导学案含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3页
高考地理总复习第10章《区域可持续发展》导学案含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3页
高考地理总复习第10章《区域可持续发展》导学案含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3页
高考地理总复习第10章《区域可持续发展》导学案含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3页
高考地理总复习第10章《区域可持续发展》导学案含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23页
高考地理总复习第10章《区域可持续发展》导学案含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23页
高考地理总复习第10章《区域可持续发展》导学案含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23页
高考地理总复习第10章《区域可持续发展》导学案含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23页
高考地理总复习第10章《区域可持续发展》导学案含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23页
高考地理总复习第10章《区域可持续发展》导学案含答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23页
高考地理总复习第10章《区域可持续发展》导学案含答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23页
高考地理总复习第10章《区域可持续发展》导学案含答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23页
亲,该文档总共1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地理总复习第10章《区域可持续发展》导学案含答案.docx

《高考地理总复习第10章《区域可持续发展》导学案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地理总复习第10章《区域可持续发展》导学案含答案.docx(1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地理总复习第10章《区域可持续发展》导学案含答案.docx

高考地理总复习第10章《区域可持续发展》导学案含答案

精品地理教辅资料

2019.5

第一讲

中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

[考纲要求]

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及其产生的危害,以及有关的治理保护措施。

一、区域可持续发展

(1)内容:

环境、经济和社会三个方面的可持续发展,其中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是基础。

(2)需要解决的问题:

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

(3)生态破坏:

主要有水土流失、荒漠化、森林破坏、湿地减少等。

(4)水土流失地区多分布在山地、丘陵和高原地带,其中以黄土高原地区最为严重。

二、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

自然原因

地貌

形态的不稳定

土壤

黄土易被侵蚀

气候

降水集中,多暴雨

植被

稀少

人为原因

农业生产

大面积的森林、草原被毁掉,抗侵蚀性减弱

不合理的土地利用

过度开垦、过度放牧、乱伐树木、开矿以及无计划地修建窑洞

[温馨提示]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自古就有,人类社会之前,自然原因是主要原因;人类社会之后,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导致植被破坏,植被覆盖率降低,成为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

三、水土流失的危害

危害

表现

农业

破坏土壤肥力,造成农业减产

交通

加剧沟壑发展和泥石流灾害,威胁工矿交通设施安全

生态环境

造成耕地减少、土壤肥力下降、土地生产力降低,生态环境恶化

河湖

淤积江河湖库,加剧洪涝灾情

水资源

影响水资源的合理和有效利用

四、水土流失的治理

治理措施

生物措施

植树种草

工程措施

在沟谷兴修小型水库,打坝淤地,在坡面修建水平梯田

技术措施

采取保水、保土和改善耕地栽培措施等

小流域综合治理

概念

相当于坳沟或河沟的沟道流域

原则

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紧密结合

[温馨提示] 小流域的综合治理实际上就是各种水土流失治理的措施在小流域不同范围内的综合利用。

水土流失的成因及危害

黄土高原位置的过渡性示意图

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成因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

其中人为原因是现代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

(1)自然原因:

黄土高原特殊的地理位置所具有的“过渡性”特征及特殊的土壤组成,是水土流失问题发生、发展的重要基础。

具体分析如下图所示:

(2)人为原因:

在黄土高原地区易引发水土流失的自然前提下,长期的人类活动,尤其是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加剧了水土流失问题的快速发展,具体表现如下表所示:

原因

对水土流失的影响

过度开垦

为解决粮食问题而陡坡开荒,使地表变得疏松,增加水土流失的物源

过度放牧

破坏植被,使地表缺少植被的保护

过度樵采

破坏森林资源,使地表失去保护,易遭侵蚀

露天开矿

滥挖窑洞

开矿、挖窑洞,破坏了植被,使土壤抗蚀能力成倍下降,并形成水土流失的新的物源和触发机制

战乱和营

造宫殿

大量植被被烧毁或砍伐作为建筑材料

2.利用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原理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危害

从表面上看,水土流失表现为土壤侵蚀,但水土流失过程是地貌、气候、土壤、生物、水文统一变化的过程,如下图所示:

区域生态环境问题成因的分析方法

(1)自然原因:

①地形原因(地形类型、地势起伏状况等);②气候原因(热量条件、降水条件、风力、风向等);③土壤条件(土壤组成、肥力等);④植被原因(疏密状况、季节变化等);⑤河流原因(流量大小、侵蚀强度或沉积强度等)。

(2)人为原因:

包括当地农业结构、居民能源消费结构、生产技术、政策导向等。

当然,分析原因并不需要每一方面均展开说明,应有针对性地对某生态问题的有关方面进行分析说明。

考点

常考题型

水土流失的成因及危害

以区域图为载体,考查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引发的生态环境问题

以我国某区域资源开采示意图为背景,考查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形成及危害

[例1]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图中A、B、C三地的地形区名称:

A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

(2)B地形区的生态问题严重,说明主要是何种生态问题,并说明其成因。

(3)图中B地形区内的著名引水工程是________。

为防止该区域因煤炭资源的开发而引发生态问题,在煤炭开发时应采取什么措施?

[解析] 根据图中的经纬度、长城、河流特征及图中地名信息等可以判断该地位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其中地处黄河中游以东的B地为黄土高原,长城以北的A地为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以东的C地为华北平原。

黄土高原突出的生态问题是水土流失。

其形成原因可从地形、气候、土质、植被、人类活动等多个方面分析。

B地区离黄河最近,可通过引黄入晋解决当地水资源紧张的问题;煤炭开发会破坏植被和原生地面,堆放土石会给水土流失提供物质来源,必须有计划地存放表土,搞好矿区的土地复垦工作。

[答案] 

(1)内蒙古高原 黄土高原 华北平原

(2)该地形区主要的生态问题是水土流失。

产生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是土质疏松,多暴雨,植被稀少;人为原因是不合理的耕作制度(轮荒耕作),不合理采矿,过度樵采等。

(3)引黄入晋 要有计划地存放表土,大力开展矿区的土地复垦工作,避免因煤炭开发而引起大规模的水土流失。

请完成课堂对点练习题组一

水土流失的治理

小流域的综合治理示意图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措施

治理水土流失,应以人类活动为着眼点,努力控制人类破坏的部分,以生物措施、工程措施为主。

如图所示:

考点

常考题型

水土流失的防治措施

以区域图为载体,考查区域地理特征及生态环境问题的治理措施

对教材图示进行迁移变式,考查水土流失的危害及治理措施

[例2] 读黄土高原上韭园沟小流域治理纵剖面图,回答问题。

(1)从客观上讲,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对环境的有利影响是什么?

(2)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造成哪些危害?

(3)从水土流失治理的三大类措施来看,图示治理措施有哪些类型?

[解析] 黄土高原流失的土壤在河流下游及河流入海口处淤积形成冲积平原和三角洲。

但造成的危害也是巨大的,主要表现在对土壤结构的破坏、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淤积江河湖库等。

图中其防治措施要从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两方面来分析。

[答案] 

(1)在河流下游形成冲积平原,在河流入海口处形成三角洲。

(2)①破坏土壤肥力,造成农业减产;

②加剧沟壑发展,威胁工矿交通设施安全;

③造成生态环境恶化;

④淤积江河湖库,加剧洪涝灾情;

⑤影响水资源合理和有效利用。

(3)①生物措施:

如建防护林;

②工程措施:

如建淤地坝。

请完成课堂对点练习题组二

迁移交汇能力(八)——生态环境问题与区域地理特征、人类生产活动及区域

可持续发展等知识的交汇           

[命题者说] 荒漠化和水土流失是当今全球最为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而我国则是全球荒漠化、水土流失面积大、分布广、危害严重的国家之一。

纵观近几年的高考题,对这一热点问题常常涉及。

但命题背景变式较多,主要包括区域图判读(2012年四川高考)、数据表格分析(2013年重庆高考、2012年海南高考)、景观图分析(2011年山东高考)等,主要综合考查区域地理特征,人类生产活动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等相关内容,命题多结合热点区域及新颖图表资料,巧妙设问,但落点较低,分析此类问题的命题特点和规律将有助于学生在考场上对此类问题进行快速准确地解答。

[考向多维探究]

角度一:

区域地理特征与生态环境问题

1.(2009·海南高考)读下图,回答

(1)~

(2)题。

(1)图示区域内,与古代相比,当代(  )

A.河流水量更大

B.城镇向河流上游迁移

C.交通线离山地更远

D.山地森林覆盖率更低

(2)图示区域城镇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是(  )

A.森林破坏        B.土地荒漠化

C.水土流失D.地面沉降

答案:

(1)B 

(2)B

角度二:

人类生产活动与生态环境问题

2.(2013·安徽高考)下图为陕西省主要苹果基地分布图。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问题。

陕北高原南部过去以种粮为主,产量低。

20世纪90年代成功引种优质苹果。

目前该地区苹果产量、浓缩果汁出口量位居全国前列。

然而在果业发展中,大量施用化肥、农药影响果品品质,果渣露天堆放污染环境,农村薪柴缺乏等问题突出。

指出该地区过去种粮引发的生态环境问题。

答案:

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土地退化,土地生产力下降,水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

3.(2012·重庆高考节选)依据图文资料和所学知识,完成下题。

人多地少是我国的基本国情。

生态环境脆弱的西北地区是我国后备耕地资源主要分布区之一。

为此,我国积极实施国际资源合作开发战略。

据报道,俄罗斯经济发展部建议将远东的几百万公顷土地(下图中阴影所示区域)出租给外国投资者。

我国投资者对此表现出极大兴趣。

下图是俄罗斯远东局部区域示意图。

指出我国西北地区后备耕地资源开发不当会引起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答案:

①土壤盐渍化;②土地荒漠化;③水资源短缺加剧;④生态系统多样性减少(生物多样性减少)。

角度三:

区域可持续发展与生态环境问题

4.(2012·海南高考)下表为我国某区域1999年主要土地覆被类型的面积。

下图示意该区域1999~2007年土地覆被类型面积变化率,正值表示增长,负值表示减少。

该区域生态环境已呈退化趋势。

据此完成

(1)~

(2)题。

土地覆被类型

面积(×104hm2)

沙地

468.7

草地

58.8

盐碱地

32.1

耕地

16.6

沼泽地

10.7

建设用地

1.4

(1)改善该区域生态环境首先应(  )

A.治理盐碱地    B.退耕还草

C.保护沼泽地D.植树造林

(2)该区域可能位于(  )

A.云贵高原东部B.松嫩平原中部

C.黄土高原中部D.内蒙古高原西部

答案:

(1)B 

(2)D

5.(2012·四川高考节选)下图为亚洲某国年降水量分布图。

读图回答问题。

针对该国面临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应采取的主要防治措施是(  )

A.调整农作物熟制

B.大面积营造水土保持林

C.广泛建设人工水域

D.实施林草结合的防风固沙工程

答案:

D

[备考技法归纳]

一、通性

1.试题多以世界或我国的热点区域图为载体,以简短的文字资料为切入点,考生审题障碍不大,解答这一类问题时,一定要结合区域的地理背景,找出资料和设问中的关键词语,便可快速解答。

例如,第2题中“陕北高原南部”“种粮”;第3题中“西北地区”“后备耕地资源开发不当”;第4题“草地”;第5题中的“年降水量分布”。

2.这类试题命题背景变式较多,但设问简单,考查知识也相对稳定,主要考查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类型、成因及治理措施等。

很好地体现出题在书外,理在书中这一命题理念。

二、通法

1.确定考查范围

首先认真审题,审图表,审资料,提取关键信息;再审设问,弄清题目考查的是生态环境问题与区域地理特征的关系,还是生态环境问题与人类活动、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2.明确思考方向

①考查区域地理特征与生态环境问题的,首先要确定区域的位置,其次分析区域地理特征,再次分析生态环境问题的成因(侧重于自然原因,如气候、地形、植被等)。

②考查人类生产活动与生态环境问题的,首先确定生态环境问题类型,其次分析人类活动的特点,再次分析生态环境问题对人类生产的影响。

③考查区域可持续发展与生态环境问题的,侧重从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治理措施(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农业技术措施、管理措施)来分析。

[课堂对点练习]

题组一 水土流失的成因及危害

(2013·重庆高考)地理兴趣小组对某小流域进行水土流失的调查。

据此回答1~3题。

1.在调查之前,该组同学需要优先收集调查区的地形图和(  )

A.气温分布图        B.降水量分布图

C.工业分布图D.旅游景点分布图

解析:

选B 小流域水土流失的发生主要与地势起伏状况、降水多少及降水强度、地表植被覆盖状况、土质等密切相关,因此地理兴趣小组对小流域水土流失进行调查之前应优先收集调查区的地形图和降水量分布图,故选择B。

2.流域产沙量(一定时间内流域内产出的泥沙总量)是水土流失调查中的一项重要指标。

同学们提出了四种获得流域年产沙量的方法,可行的是(  )

A.测定一年内每次暴雨的土壤流失量做累加

B.测定一年内每次暴雨的土壤流失量做平均

C.在流域源头设置收集池,年终称取泥沙总量

D.在流域出口处设置收集池,年终称取泥沙总量

解析:

选D 根据流域产沙量是指一定时间内流域内产出的泥沙总量可知,通过在流域出口处设置收集池,年终称取泥沙总量而获得该流域年产沙量最可行,故选D。

3.下图是几位同学根据调查结果绘制的坡度与单位面积产沙量关系曲线,其中符合水土流失一般规律的是(  )

A.①B.②

C.③D.④

解析:

选A 一般来说,在一定坡度范围内,坡度越大,水土流失越严重,故①曲线符合。

题组二 水土流失的治理

4.(2011·山东高考)下图为我国北方某区域地貌景观和地质剖面示意图。

读图回答下题。

下列土地整治方式中合理的是(  )

①甲处平整土地,提高土地质量 ②乙处修建护坡堤,防止岸坡侵蚀 ③丙处修建梯田,增加耕地面积 ④丁处修建挡土坝,拦截泥沙以防淤地

A.①④B.②③

C.③④D.①②

解析:

选A 甲处为河流冲积平原适宜发展种植业,可以平整土地,进一步提高土地质量,故①正确;乙处位于河流凸岸,河流主要以沉积作用为主,故不用修建护坡堤来防止岸坡侵蚀,②错误,丙位于陡坡,不宜修梯田,故③错误;丁处属山地沟谷,应修建挡土坝拦截泥沙以淤地,故④正确。

(2010·上海高考)黄土高原地貌千姿百态、地域文化丰富多彩,生态环境日益改善。

据此回答5~6题。

5.黄土地貌形态多姿,黄土峁就是其中一种。

黄土峁是指(  )

A.切割较深的黄土沟

B.孤立的黄土丘

C.长条形的黄土高地

D.范围较大的黄土高原残留面

解析:

选B 黄土高原上黄土地貌形态非常多,切割较深的黄土沟是沟谷;孤立的黄土丘是黄土峁;长条形的黄土高地是墚;范围较大的黄土高原残留面是塬。

6.治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合理措施有(  )

①坡面修梯田,减缓坡度 ②加快林地建设,调节地面径流 ③保持传统轮荒耕作制度 ④在低处修建淤地坝,贮水拦沙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D.①③④

解析:

选C 针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采取对应的措施。

其中传统轮荒耕作会加重水土流失。

7.(2009·北京高考)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比较图中两水文站所测河流泥沙含量的差异,任选一个水文站分析其原因。

(2)概述图中高原国土整治的主要任务及措施。

(3)简述渭河平原的成因,说明该平原地形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4)指出图中的山脉名称、走向,并简述其自然地理意义。

解析:

(1)题,结合流经地区的土质状况、植被覆盖率及河流流速对河流泥沙含量的影响进行综合分析。

(2)题,图示地区为我国黄土高原,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水土流失严重,依此提出国土整治的主要任务及措施。

第(3)题,渭河平原为地堑构造及河流冲积而成,其对农业的影响从地形、土壤等角度分析。

第(4)题,结合区域定位分析可知,图中山脉为秦岭且为东西走向,是我国自然地理分界线。

答案:

(1)张家山(咸阳)水文站河流泥沙含量高(低)。

泾河张家山(渭河咸阳)水文站以上河段流经黄土高原(南部山地),植被覆盖率低(高),张家山(咸阳)河段比降大(小),流速快(慢)。

(2)主要任务是治理水土流失。

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农业技术措施(或三项具体措施)。

(3)由于构造下沉(构造运动形成地堑),河流堆积形成冲积平原。

地势平坦,土层深厚,适宜发展耕作业。

(4)秦岭,呈东西走向。

中国暖温带和亚热带的分界线(秦岭以北暖温带、以南亚热带);半湿润地区和湿润地区的界线(以北为半湿润地区,以南为湿润地区);界线以北以落叶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为主,以南以常绿阔叶林为主。

[课时跟踪检测]

(限时4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读我国生态环境问题分布图,回答1~2题。

1.图中反映我国最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是(  )

A.森林破坏     B.生物多样性减少

C.草地退化D.土壤侵蚀

解析:

选D 结合图例,根据各种生态环境问题分布范围和广度,可以看出该图反映的主要环境问题是土壤侵蚀。

2.甲、乙两区域生态问题相同,其中危害较为严重的是甲,其理由不包括(  )

A.地形起伏大,土层薄

B.处于各种地理要素的过渡地带,生态环境脆弱

C.河流下游城市密集,经济发达

D.土地生产能力高

解析:

选B 甲为东南丘陵地区,这里地形起伏大,土层薄;河流下游城市密集,经济发达;土地生产能力高。

处于各种地理要素的过渡地带,生态环境脆弱是对黄土高原特征的描述。

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由于流水侵蚀作用,使地表呈现出千沟万壑的地貌特征。

其中典型地貌有黄土塬,又称黄土平台,其顶面平坦宽阔,周边为沟谷切割的黄土堆积高地。

据此完成3~4题。

★3.下图中能够反映出黄土塬地貌的是(  )

A.①           B.②

C.③D.②③

4.对黄土塬的治理措施是(  )

A.平整土地,增加水流下渗,削减地表径流

B.缓坡修筑水平梯田,发展林果基地

C.打坝建库,拦泥蓄水

D.在支沟分段营造防护林

解析:

3.C 4.A 塬面为较平坦较宽阔的黄土高地。

治理塬面措施主要是平整土地、大力营造防护林网,合理利用水土,提高劳动生产率。

一个坡面在顺坡方向降水、入渗强度、坡面质地一致的情况下,不同坡段侵蚀量也不相同,下图表示侵蚀量在坡面上的变化(实线为坡面线,虚线为原始坡面线,灰色区域表示侵蚀量)。

读图回答5~6题。

★5.由图可知,坡面侵蚀最严重的坡段是(  )

A.坡顶B.坡面中段

C.坡麓D.沟底

6.由图可知,治理黄土高原小流域最重要的措施是(  )

A.保塬,平整土地B.固沟,沟底轮作套种

C.护坡,封坡育林种草D.宣传,建立预警机制

解析:

5.B 6.C 第5题,图上无论是侵蚀量,还是原始坡面线与坡面线的差异都显示了坡面中段侵蚀最严重。

第6题,由上题可知,坡面侵蚀最严重的是坡面中段,因此,黄土高原的小流域治理最重要的措施是护坡。

地理环境是一个整体,一个区域地表形态的变化往往会受另一个区域物质运动的影响。

读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7~8题。

7.图示区域泥沙主要来源区为(  )

A.青藏高原B.内蒙古高原

C.黄土高原D.华北平原

8.图示期间,该区域陆地面积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地壳倾斜抬升B.流水搬运沉积

C.地壳断裂陷落D.海水顶托淤积

解析:

7.C 8.B 第7题,根据题干“一个区域地表形态的变化往往会受另一个区域物质运动的影响”以及图中的“黄河”等信息,可得出图示区域陆地面积的扩大是由黄河携带的泥沙在河口附近大量沉积而造成的。

所以,泥沙来源区应该为黄土高原。

第8题,黄河三角洲的泥沙来源区黄土高原土质疏松,植被遭到破坏,水土流失严重,河流携带的泥沙在下游河口地区堆积,三角洲面积不断扩大。

(2014·临沂一模)下图为我国50°N附近某牧区的土地利用图。

该区域最高海拔1480m,区内最大高差小于300m。

读图回答9~10题。

9.近年来,该区域过度的农业生产活动引发了严重的环境问题,其主要表现是(  )

①土地沙漠化扩大 ②水环境恶化 ③洪涝灾害频发

④水土流失增加 ⑤地面大幅沉陷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②③⑤D.②④⑤

解析:

选B 从题干提供的纬度和海拔来看,图示区域位于内蒙古高原的东北部。

该地区过度的农业生产活动(过度放牧和过度农垦等)破坏植被,由此导致土地荒漠化扩大、水土流失增加,进而河流流量减少,含沙量增加和农耕中的化肥、农药带来的水污染,使水环境恶化。

因地处高原,且位于半干旱区,不会导致洪涝灾害。

10.该区域的干流河谷地带没有形成林区的主要自然原因可能是(  )

A.河道弯曲,冻土广布B.地势较低,降水量多

C.山地背风坡,气流下沉D.山地阳坡,水分蒸发

解析:

选A 河谷地带没有形成林区是由于河谷内为沼泽地,不利于树木生长。

沼泽地多的自然原因是纬度高,蒸发弱;地势低平,河道弯曲,排水不畅;冻土广布,水不易下渗等。

读我国西北地区某河流域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变化情况示意图,回答11~12题。

11.该流域最可能产生的生态问题是(  )

A.土地荒漠化        B.水土流失

C.土地盐碱化D.地面沉降

解析:

选A 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地区耕地大幅度增加,而水体大幅度减少;在我国干旱的西北地区,水体的减少最有可能导致土地荒漠化的产生。

★12.有关该地区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沙尘暴强度和频率降低B.气温日较差增大

C.城镇面积增长幅度最大D.河流流量增大

解析:

选B 该地区林地、草地和水体的减少会导致生态环境恶化,干旱加剧,气候的大陆性增强,气温日较差增大。

二、综合题(共52分)

13.(2014·广州模拟)西辽河流域面积约13×104km2,平均年降水量为375mm。

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农牧业的发展,其环境问题日益严重。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28分)

材料一 西辽河流域在全国的位置及其水系示意图。

材料二 1995~2005年西辽河流域各土地利用类型数量的变化图。

(1)西辽河属于________(内、外)流河。

西辽河流域的过渡性位置决定了其生态环境十分脆弱,试举例说明西辽河流域的过渡性位置。

(8分)

(2)西辽河流域地处我国________重要林业生态工程地带,该工程对改善环境最显著的作用是什么?

(4分)

(3)请描述1995~2005年,西辽河流域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情况,并分析造成这种转变的主要原因。

(8分)

(4)分析西辽河流域农业生产过程中可能引发的环境问题。

(8分)

解析:

(1)题,根据西辽河的地理位置可作出判断。

(2)题,西辽河流域处于我国“三北”防护林地带,该防护林主要起到防风固沙、保护农田的作用。

第(3)题,该地区土地类型的变化可以通过材料二图示看出,其变化原因主要分析社会经济因素的变化。

第(4)题,通过上述变化可以看出该地存在破坏草地、过度开垦等人为活动,可能造成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等生态问题。

答案:

(1)外 半湿润区与半干旱区过渡地带;温带森林带与温带草原带的过渡地带;季风气候与温带大陆性气候的过渡地带。

(2)“三北”防护林 防风固沙、保护农田。

(3)耕地、林地、建设用地增多;草地、未利用土地、水域减少。

 人口增长,粮食需求增加,把大量草地和未利用土地开垦为耕地。

(4)过度砍伐,造成森林破坏,水土流失;过度放牧,破坏草原;过度开垦,土地沙化;不合理排灌,造成土地次生盐碱化;农业用水量增大,造成水资源短缺。

★14.图1是南方某区域等高线(单位:

m)地形图,图2是图1中甲处的气候资料。

据道光、咸丰年间的县志记载,图1中甲处当时森林茂密,柳竹成荫,河深水清,舟楫畅行;然而现在展现在人们眼前的却是被切割得支离破碎的光山秃岭,一片“红色荒漠”景观。

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24分)

(1)根据材料,分析图1甲处形成“红色荒漠”景观的原因。

(8分)

(2)图1甲处形成的“红色荒漠”带来的危害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8分)

(3)在充分利用当地资源的基础上,我们应采取哪些有效措施防治图示区域日渐扩大的“红色荒漠化”?

(8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