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成瘾的表现成因及对策.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232717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4.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网络成瘾的表现成因及对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网络成瘾的表现成因及对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网络成瘾的表现成因及对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网络成瘾的表现成因及对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网络成瘾的表现成因及对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网络成瘾的表现成因及对策.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网络成瘾的表现成因及对策.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网络成瘾的表现成因及对策.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网络成瘾的表现成因及对策.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网络成瘾的表现成因及对策.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网络成瘾的表现成因及对策.docx

《网络成瘾的表现成因及对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网络成瘾的表现成因及对策.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网络成瘾的表现成因及对策.docx

网络成瘾的表现成因及对策

青少年网络成瘾症的成因及其对策研究

一、网络成瘾的定义与症状

“网络成瘾综合症”(InternetAddictionDisorder,简称IAD),于1994年由纽约的一位精神医生Goldberg提出,临床上是指由于患者对互联网过度依赖而导致明显的心理异常症状以及伴随的生理性受损的现象。

这种心理疾病类似于“因特网中毒”。

因此有人认为网络成瘾症实质上是一种技术成(Technological

Addiction),是一种包含人机交互作用的非生化成瘾症。

美国心理学家KimberlyS.Young认为IAD与沉溺赌博、酗酒、吸毒等无异,导致的损害是多方面的:

学业成绩下降、损害身体健康、夫妻关系障碍或离异、影响正常工作等。

美国心理学会1997年正式认可“网络成瘾”研究,并专门讨论IAD的诊断标准。

“网络成瘾”是一种过度使用互联网行为的心理疾病,患者年龄介于15至45岁之间,未成年人患病比例远远高于成年人。

1、网络成瘾综合征的主要表现:

(1)耐受性增强:

需要不断增加上网时间才能达到同样的满足程度,也就是网瘾越来越大。

(2)不玩网络游戏时会出现戒断症状:

如果有一段时间(从几小时到几天不等)不上网,病人就会变得抑郁、易激怒、情绪烦躁、无所适从,上网的愿望特别强烈,时刻担心自己错过了什么,甚至做梦都与网络有关。

(3)在网络游戏室玩游戏的实际时间比预计的时间要长,考虑过停止或减少进入网络游戏室,但不能自控。

(4)为了达到进入网络游戏室的目的,可以抛开学习和其它生活活动。

(5)在有关互联网的活动上花费大量时间,比如参与网络游戏、网上聊天、安装新软件、整理和下载大量文件等。

(6)因为上网,严重影响了患者在现实世界中的工作、学习、社交和家庭生活。

(7)虽然能够意识到上网带来的严重危害,患者仍然继续花大量时间上网。

(8)有较强烈的自我表现欲。

2、青少年网络成瘾者的心理特征:

(1)求知欲望强烈,追求时尚。

(2)强烈的自我实现欲望。

(3)青春期性心理尚不成熟。

(4)青少年还未学会正确地应对现实中的困难挫折。

(5)部分青少年缺乏工作、学习与生活目标。

3、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分类:

按成瘾性质来分,可以分为单纯性网络成瘾症;情感性网络成瘾症;网络游戏性网络成瘾症;信息性网络成瘾症;程序性网络成瘾症和强迫行为性网络成瘾症六大类型。

按成瘾程度来分,可以分为网迷;网络成瘾症患者和网络成瘾综合症患者。

按成瘾功能来分,可以分为:

(1)网络游戏成瘾;

(2)网络关系成瘾;

(3)网络色情成瘾;

(4)网络交易成瘾;

(5)网络强迫信息收集成瘾;

(6)露隐癖或病态发泄成瘾。

4、网络成瘾对青少年的危害:

上网者一旦上网成瘾,就开始把网络当做生活的中心,忽略真实生活中的各种社会活动,并以上网作为排解、调节自己情绪的一种方式,逃避现实生活中的烦恼与情绪。

有网瘾的人出现网络痴迷,对网络存有严重的心理依赖,上网时间严重失控,即使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却仍会继续,欲罢不能。

一旦停止上网,就会马上出现情绪忧郁、心理烦躁、兴趣索然、疲乏无力、容易激动、自我评价能力下降等戒断症状。

有资料表明,我国有1650万青少年网民,有245万着迷上瘾,难以自拔。

青少年网络成瘾,对自己的身心、学习、社会交往造成巨大危害,并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

首先,网络成瘾对青少年身心造成严重危害。

在心理方面,容易使现实生活中的自我个体迷失,现实幸福感降低,心理孤独感不断增强,形成现实生活中的低自尊人格,最后导致个体心理功能损害。

在思维方面,电脑的形象化特征诱导青少年用“看”的方式来认知世界,使青少年的思维方式停留在形象思维上,逻辑思维能力得不到相应的发展。

在生理方面,精神病和心理学专家研究表明,网络成瘾的青少年其肾上腺素水平异常增高,交感神经兴奋,血压升高,身体发生一系列复杂的生理变化。

比如神经功能紊乱、体能下降、体内激素水平失衡、免疫功能下降等等。

如果不加以克制,就会影响其正常生活,导致青少年的身体健康严重受损,最后影响一生的幸福。

其次,网络成瘾造成青少年学习成绩不断下降。

迷恋网络者因其把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用在网络上,从而使得他们不能集中精力听课,没有时间预习复习功课,按时完成作业,从而引起他们的学习下降,引来同学、老师、甚至家长的轻视,这样又进一步促使其在网络上寻求解脱和释放,最后导致他们无心向学,甚至旷课、逃学、辍学。

笔者曾对我校某班学生上网情况进行调查:

在74人的学生中,有37人进过网吧,占50%;在39名男生中26名去过,占66.67%,且多数是玩游戏;在35名女生中有11名去过,占31.43%,多数是聊天。

他们对我县的网吧情况甚为了解。

69.39%的认为网络容易上瘾,很难控制自己;10.17%认为玩起来就没完,自己控制不了。

再次,青少年网络成瘾会引发一系列的社会难题。

2005年11月22日的《北京晚报》报道:

网瘾研究专家陶宏开教授在分析北京网瘾问题时透露北京青少年网络犯罪率惊人,90%的青少年犯罪与上网成瘾有关。

青少年容易受网络中各种不健康内容的影响,造成他们个性放纵,法律意识淡薄,道德观念欠缺,人生观、价值观的扭曲。

有的为了能上网,不惜用掉自己的学费、生活费,有的四处借款,有的欺骗父母,甚至丧失人格和自尊,严重者发展到偷窃、抢劫、绑架等触犯刑律的行为。

据有关专家调查显示,网上非学术性信息中有47%与色情有关,6%的青少年无意中接触到这些信息,而接触过黄色信息的青少年90%以上有性犯罪行为或动机,这严重污染青少年的思想,导致青少年犯罪增多。

二、网络成瘾成因分析

青少年“网络成瘾综合征”的发生是与青少年处于特殊的心理发展阶段分不开的。

青少年个体心理发展中出现了种种矛盾现象,如独立性与依赖性的矛盾、闭锁性与交友意向的矛盾、求知欲与认识水平的矛盾、性冲动与自控力的矛盾、要求理解与难为他人理解的矛盾、理想与现实的矛盾等。

而网络是对现实社会的虚拟和“克隆”,如果青少年的上述矛盾心理在现实社会中没有得到正确的引导与释放,再加上个体的特殊的个性心理特征的影响,就可能使青少年在网络的虚拟社会中找到缓解这些矛盾的途径并不能自拔。

具体地说,引起青少年“网络成瘾综合征”的心理机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闭锁性与交友意向矛盾影响下的交往心理的作用

青少年期是个体交往需要最强烈的时期,交往也是青少年社会化和心理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

但由于心理不成熟、交往经验和交往技巧缺乏等原因,青少年在交往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一系列的心理问题。

主要表现为自闭与防御心理、自卑心理、交往恐惧、以自我为中心等,从而导致在现实中交往的失败,交往需要得不到满足。

而在网络上的交往具备了人际交往的所有条件与特征,又由于是主要通过电子邮件、网上聊天和网上传呼等手段进行联系与交流,这就使交往双方逃避了在现实交流中必须要面对面的压力,而且可以向对方隐瞒真实的身份、年龄甚至性别,以一个“虚拟”的“我”来与对方进行交往,这就使这部分青少年觉得这种交往方式更随意、没有压力,既避免了现实中交往的紧张、不适应心理,又满足了交往需要,于是逐渐地乐此不疲。

根据国外的研究,“网络成瘾综合征”的患者多为有不同程度的躁狂抑郁症和社交恐惧症的人,从个性特点上看,他们具有敏感、喜欢独处、缺乏社会交往等特点。

这些正是这种心态的表现。

2、性冲动与自控力的矛盾影响下的性好奇心理的作用

青少年正处于性意识从萌发到日渐明确和成熟的阶段,且时常被性意识和性冲动所困扰。

另一方面,又由于心理幼稚,意志力不坚强,自觉抵制不良信息的能力较差,再加上在当前获得正确性知识和性教育的渠道不畅,会有一种强烈的性好奇心理。

而在互联网上,却充斥着各种与情色、暴力有关的内容。

据有关调查,互联网上的与娱乐有关的内容中,有47%与色情内容有关,并且与其他媒体的有关内容不同的是,互联网上的这类内容几乎是对任何对象都不加限制的。

这就会使得青少年有意或无意地接触到有关信息后而不能自拔,成为“网络色情成瘾症”的患者。

这不仅不利于这部分青少年心理的健康发展,而且还可能诱发性犯罪的动机和行为。

3、求知欲与认识水平的矛盾影响下的“信息占有”心理与探索心理的作用

青少年个体求知欲旺盛,获得和占有信息的欲望较强烈。

而互联网上的信息丰富、直观,形式丰富多样,易于理解和接受。

这一切都会吸引求知欲旺盛的青少年,使他们成为“天然的网民”。

但如果分不清这些大量信息的实质,不加选择地加以接受和占有,就容易走入误区。

在这种心态作用下的“网络成瘾综合征”主要有两种类型:

一是每天从网上收集大量并不重要的信息,或下载和学习使用尽可能多的而实际并不急需的软件,登记注册大量的免费信箱,尝试从网上购买商品和获得服务,参加与互联网有关的活动等,严重者甚至表现出一种类似强迫的症状。

另一种类型是对网络技术与安全具有强烈的探究欲,并以攻击和破坏网站、非法进入机密网站来显示自己的能力,获得成就感,成为网络“黑客”。

这种类型的“网络成瘾综合征”也可能会导致网络犯罪的发生。

4、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影响下的幻想、玩乐心理的作用

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好幻想,但容易脱离现实,看不到现实与幻想之间的距离,从而沉湎于幻想不能自拔。

网络游戏给他们的这种心理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表现渠道。

部分青少年之所以沉湎于网络游戏,是因为在玩网络游戏的过程中,个体始终存在一种“自居”作用,即把自己想像成为游戏中具有超强本领的英雄人物,最终能通过努力完成伟大的使命,以此获得成就感。

再加上电子游戏中多媒体和三维技术的运用,更符合青少年的接受心理,使他们乐此不疲,达到痴迷的程度。

而网络上的游戏资源更为丰富、获得更为方便,并且可以通过“联机”,从传统的网络游戏的人与电脑的互动变为双方各操纵一台计算机,扮演不同角色的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且不受空间距离的限制。

三、对策及思考

针对上述青少年“网络成瘾综合征”形成的心理机制,为避免它的发生,从学校和社会上来说,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社会和学校方面

主动参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和理念  许多学校因条件有限都未设专职心理辅导老师,但是广大教育工作者,特别是各类学校的教师,应自觉树立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和理念,主动学习掌握一些教育心理学的知识。

在专业课的教学活动中,通过师生间思想感情的交流,让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都能体会到教师对他们心灵成长的关注,使教育产生一种巨大的魅力。

如果通过观察了解发现学生是因为学习困难、成绩不佳而丧失信心,沉溺于电脑和网络,就需要对他们进行学习方法、学习动机等方面的指导。

而在人际关系上有障碍的学生,就需给予人际交往技巧方面的指导,鼓励他们积极参加其他活动,多与人交往,注意与亲友、同学的关系,多创造人际交流的机会,让他们把压抑的情绪通过正常的人际宣泄出来,让其体验到现实人际交往的成功,从而获得成功和满足,促使他们逐渐减少上网的次数和时间。

确定“网络成瘾综合征”的“高危人群”,以便有针对性地采取一定的引导措施  如上所述,“网络成瘾综合征”与个体的个性心理特点有一定关系。

根据国外的有关调查,“网络成瘾综合征”患者一般有喜欢独处、敏感、偏执、不服从社会规范等特点。

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网络成瘾综合征”的“高危人群”应为:

年龄在15~27岁之间,有一定文化教育水平,有条件经常接触网络,且在个性上较内向、敏感的个体。

从身份上看,主要以大中专院校学生和中学生为主。

在青少年中进一步普及互联网,消除对互联网的神秘心理  避免“网络成瘾综合征”的有效方式绝不是简单禁止,那样不仅效果不佳,更不能发挥互联网作为传阅交流信息的工具的作用,是一种因噎废食的做法。

正确的措施不仅不是简单禁止,而且是更进一步的普及。

因为普及网络的使用和有关知识,能使青少年消除对网络的神秘感,了解互联网作为工具的实质,“网络成瘾综合征”的发生几率就会大大减少。

丰富积极健康、适合青少年的互联网页内容,引导青少年正确使用互联网单从当前互联网上的与青少年生活有关的中文综合类网站看,存在着数量少、内容不丰富的问题,从形式上看,多数仅是传统媒体的简单的翻版,交互性不强,对青少年的吸引力不够。

另一类针对青少年的网站为学习网站,则多数是教学内容、习题、试题等在网页上的简单再现,沦为“互联网上的应试教育”。

而且这两类网站多数并非是教育部门或青少年研究机构所办。

2、家庭方法

制定家庭公约:

公约要建立在尊重、真诚、平等、信任的基础上,要求家庭成员营造轻松、和谐的家庭氛围。

公约应要求家长强化鼓励孩子的长处,必要时可暗示不足之处;让孩子独立承担家务劳动,并长期坚持;经常与孩子共同完成其力所能及的工作;遇事征求孩子的意见,并采纳合理的建议;关心孩子的身心健康,及时协助孩子调整负性的心理状态。

倡导正确的家庭教育:

中国的家庭教育体系存在很多弊端,有很多不完善之处。

许多父母教育方式过于简单,要么一味溺爱、放纵,最终导致孩子性格不成熟,独立处理问题能力差,使孩子不能合理应对外界事物;要么对孩子严加看管,甚至将其关在家里,不能出门。

一旦孩子网络成瘾,便恨得咬牙切齿,恨不得将孩子一棍子打死。

这些对孩子的错误教育方式,都是导致网络成瘾的高危因素。

事实上,对孩子施行正确的家庭教育,是改变网络成瘾问题的关键。

家长要了解和学会使用网络调查结果显示,有近40%的家长根本不了解电脑。

对于孩子玩网络游戏,63%的家长表示“很无奈”,因为现在很多家长自己是“网盲”,根本无法引导孩子如何正确掌握、使用网络。

所以,父母首先应该具有一定的网络知识,才能正确引导孩子;其次,父母要用自己对网络的态度影响孩子正确认识、使用网络。

家长要掌握一定的心理学治疗知识:

很多家长面对子女网络成瘾,往往是苦口婆心地劝说、哭诉,最终又束手无策。

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正确面对,并用适当方法去改变孩子,转移孩子的兴趣,帮助他们走出网络成瘾这个迷阵。

只有从社会、学校、家庭三方面同时入手,才能创造出良好的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培养好孩子一个健全的人格,不断地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使之能早日回归社会,适应社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