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心理学教材电子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233701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66 大小:67.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临床心理学教材电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6页
临床心理学教材电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6页
临床心理学教材电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6页
临床心理学教材电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6页
临床心理学教材电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6页
临床心理学教材电子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6页
临床心理学教材电子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66页
临床心理学教材电子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66页
临床心理学教材电子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66页
临床心理学教材电子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66页
临床心理学教材电子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66页
临床心理学教材电子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66页
临床心理学教材电子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66页
临床心理学教材电子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66页
临床心理学教材电子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66页
临床心理学教材电子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66页
临床心理学教材电子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66页
临床心理学教材电子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66页
临床心理学教材电子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66页
临床心理学教材电子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66页
亲,该文档总共6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临床心理学教材电子版.docx

《临床心理学教材电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临床心理学教材电子版.docx(6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临床心理学教材电子版.docx

临床心理学教材电子版

•第一章概论

•第二章临床心理评估与心理测验

•第三章应激与应激障碍

•第四章心理健康与心理卫生

•第五章智力障碍

•第六章人格障碍

•第七章神经症、癔症、抑郁症

•第八章行为障碍

•第九章心身疾病

•第十章临床常见的病人心理问题

•第十一章心理咨询

•第十二章临床心理咨询

•第十三章危机干预

第一章概论

临床心理学的定义、性质及研究目的临床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领域临床心理学的历史与发展

第一节临床心理学的研究目的

•一、临床心理学的定义

•1935年,美国心理学协会(APA)临床心理学分会给临床心理学下了一个定义:

临床心理学是应用心理学的一个分支,通过心理测评、分析、观察等方法,对个体的能力和行为特征进行理解,并通过对个体的身心诊断、生活史了解以及对个体生活状况的观察、分析,以对个体的心理适应问题进行咨询和治疗。

•1991年,美国心理学协会又提出一个新的定义:

临床心理学是运用心理学的原理、方法和程序来了解、预测和缓解智力、情绪、生理、心理、社会和行为上的障碍、适应不良等,以及从事相关的研究、教学和心理服务。

•20世纪60年代,日本心理学会(JPA)和心理咨询与治疗的专家下的定义:

•临床心理学是综合心理学和其他各种学科的知识和技术,通过对特殊的个体(心理不适应的人或心理障碍患者)在生活中遇到的障碍、苦恼的本质的理解,并运用科学的方法加以解决的一门学问。

•因此,他们把临床心理学的实践活动称为“心理学的临床应用”。

•1988年,日本学者田中富士夫下的定义:

•临床心理学概括地说是对心理不健康或有行为问题的来访者进行心理援助,将他们的精神和人格向健康方向引导,这种引导需要运用心理学和各种相关的学科的知识和方法。

•综上所述,临床心理学是应用心理学的分支,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中期;它整合了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以心理适应为中心,并以心理援助为特征;通过缓解适应不良,提高能力水平和缓解情绪不安,以促进人类的社会适应、心理调节和个体发展。

•①临床心理学是一门应用性学科。

②以心理测评和诊断、心理咨询和治疗为中心③以心理适应不良或心理障碍的援助为目标,以达到帮助适应困难的个体调整心态,矫正不良行为,提高个体生活满意度。

•二、临床心理学的性质:

发展性教育性社会性

•发展性——始终强调是一门应用性学科。

•以往:

注重心理诊疗,服务对象主要是心理异常者,此种心理治疗具有浓厚的精神医学色彩。

•后来;心理援助(assistance),危机介入(intervention),引导(guide)或促进(improvement)等概念引入,反映临床心理学的发展特点。

•20世纪40年代前的临床心理学主要以心理测评活动为主,是对个人的适应问题进行指导(direction)、助言(suggesstion)、和劝告(recommendation)式的咨询。

•现代的临床心理学能够为人们的精神健康和身心发展起到建设性的教育、援助作用。

•教育性——社会性——

•临床(clinical)起源于希腊语klinikos,“医生在患者的病床边进行医学的照料”。

•今天,“临床”不仅仅是“床边医学诊疗”的概念了。

不仅限于医疗临床了。

•“家庭心理临床”“教育临床”“地域临床”

•三、临床心理学的目的:

运用心理学的技术、知识、成果,以及与心理学相关的科学理论对有心理适应问题的人进行援助、咨询和治疗。

——最终使人们的心理恢复健康的状态。

•四、临床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以有心理问题的个体为主。

涵盖了人的整个一生——包括

•婴幼儿:

自闭症;阿斯贝鲁症候群(天才白痴症候群);微细脑损伤等。

•学龄期儿童:

弱智,学习困难,多动症,感觉统合失调问题等。

•青少年期:

青春期危机症候群,考试焦虑,同一性丧失,神经症或精神病等。

•成人期:

职业压力,结婚不适,酒精中毒,性异常等,

•老年人:

心理保健,身心功能衰退,自杀等。

•五、临床心理学的研究范围

•包括健康心理学、人生各时期心理问题的评估、干预及预防,以及社区心理学等方面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重点:

心理测验的编制与应用、心理障碍的评估与诊断,以及心理治疗与干预

•目前,国际上临床心理学家的研究活动与关心的课题有了很大的变化——

•①研究重心从幼儿、儿童的不适应和发展障碍转向成人的不适应和精神障碍

•②从单纯重视对智力缺陷的心理测评转向更加重视对人格异常或不适应的心理测评,并开发出各种临床测评量表

•③从对心理异常、精神障碍的分类、诊断为主的临床活动,转向实际的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及临床案例的分析研究。

•六、临床心理学的历史与发展建立过程:

理论与实践

•理论过程:

第一阶段:

心理学先驱霍尔、卡特尔、威特曼学成归来回到美国。

•霍尔¡ª¡ª1883年,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建立美国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兴趣是对儿童心理的研究。

•卡特尔¡ª¡ª是霍尔的学生,1883年师从冯特,是获得德国心理学博士学位的第一位美国人。

1890年首先提出了¡°心理测验¡±这一术语。

并制定出第一套标准化到了的测验方法。

•比纳和西蒙¡ª¡ª1905年应法国教育部的要求,编制了世界上第一套测定智力的测验量表。

•推孟¡ª¡ª1916年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讲比纳-西蒙量表修订成斯坦福-比纳量表,第一次使用智商(IQ)概念,即心理年龄与生理年龄的比率。

•皮尔斯¡ª¡ª20世纪初,《一颗失而复得的心》,此后,美国开展了全国范围的心理卫生活动。

•威特曼——1896年,临床心理学先驱在美国宾夕西法尼亚州立大学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诊所。

初步确立了临床心理学的两大方法:

诊断与治疗。

•1907年——第一本临床心理学杂志《临床心理》问世。

•1908年——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开始招收临床心理学专业的研究生。

•第二阶段:

二战期间第三阶段:

二战之后的蓬勃发展。

•实践过程:

1、心理辅导与心理援助2、心理测评和心理诊断3、心理顾问指导活动4、心理学的社会实践活动

•5、心理学的调查研究活动

•七、临床心理学发展应注意的问题:

1、临床心理学是一门应用性科学2、临床心理学是一门人际关系的学问

•3、临床心理学技术性很强

第二章临床心理评估与心理测验

•一、心理评估(psychologicalassessment)1、概念:

是采用定性或定量的心理学方法和技术,对个体的心理健康、职业资格、社会适应能力等行为特性进行整体评价的过程。

•2、作用:

①心理诊断的主要手段②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的重要依据③心理护理的重要依据④心理健康教育的依据⑤精神疾病诊断的参考依据⑥临床心理学研究的重要手段

•3、常用方法:

①调查法②观察法③会谈法④作品分析法⑤测验法

•4、基本程序:

①明确心理评估的目的②了解被评估者的主要问题③了解被评估者的关键事件④做出评估结论

•5、对评估者的要求:

①具备丰富、广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②具备敏捷的观察能力③具备自我认识能力④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

•二、心理测验(psychologicaltesting)

•定义:

是指对行为样本进行客观和标准化的测量。

即通过观察少数有代表性的行为样本,对行为活动和心理特征,依据特定的原则进行推论和数量化分析,或根据一定的心理学法则给人的行为分派数字。

•心理测验是临床心理评估的主要方法之一。

•行为样本:

是指在对某一心理特征进行测验时仅选择那些典型的、有代表性的一组行为,该组行为是从全体行为中经过筛选,并精心设计出来的,而不是所有的相关行为。

•测验的标准化:

是指测验的编制、实施的条件和程序、计分方法和对分数解释的一致性,目的是保证被试者之间测验结果可以进行比较,减少无关因素的影响,使测验结果准确和客观。

包括由专业人员编制测验条目;测验实施的条件和程序统一(测验时间相同,测验环境相同、测验主试相同,有标准统一的指导语。

)测验计分方法一致;测验结果解释统一;具备有代表性的常模。

•心理评估与心理测验的区别:

心理评估指采用定性或定量方法对整体心理活动进行评价的过程。

心理测验则是一种定量分析方法,通常采用有严格标准化和信效度较好的测量工具。

•2、常模和标准分

(1)常模(norm)———指常模分数构成的分布,是解释心理测验的基础。

•1)常模分数——是依据常模样本(团体)的测验结果,由原始分数按一定规律转换出来的有参照点和等值单位的一种分数形式(标准分数)。

2)常模团体——是指由具有某种共同特征的人所组成的一个群体。

3)常模三种形式:

发展常模,百分位常模和标准分数常模ⅳ标准分数常模——也称参照常模,是通过一个具有代表性的样本在该测验中实际地操作而建立的。

•标准化的形式有很多,其共同点都是基于统计学的正态分布理论(Z分数)衍化而来。

(2)Z分数及其转化形式:

1)z分数-----是正态分布的一种表达方式,其数学性质是平均数为0,标准差为1.z分数是一种等距量表,可以进行四则运算。

通过z分数,原始分数转换为标准分是线性转换。

Z分数的基本数学公式为:

•X-M

•Z=————

•SD2)T分数——是指以50为中值,以10为标准差的一种Z分数换算方式。

T分数使用非常广泛,通常用在人格测验上,如MMPI、EPQ和主题统觉测验。

T=50+10*Z

•ⅲ离差智商:

是指以100为中值,以15为标准差的z分数换算。

主要用于韦氏智力量表的标准分换算上。

IQ=100+15*Z

•3、信度:

定义——又称为可靠性,是对测量一致性程度的估计,即在不同时刻使用同一测验,或使用两项等值测验,或在其他测验条件下对同样的人实施两次(或部分)测验所获得分数的一致性。

•种类:

重测信度(稳定系数)、复本信度(等值系数)、内在一致性信度(分半信度和科隆巴赫)、评分者信度

•4、效度:

定义——又称为有效性,用于检验所编制的测验测量了什么;在多大程度上达到了测验的编制目的。

•种类:

内容效度,结构效度,效标关联效度(准则关联效度)。

三、心理测验的临床应用:

(一)、选择恰当的测验工具

(二)、正确分析测验结果:

1、熟悉和运用各种分析测验结果的方法2、综合分析心理测验结果3、动态看待心理测验结果4、清楚影响测验实施和计分的因素

(1)、测验者与受测者之间的协调关系

(2)、测验者对受测者操作水平的期望(3)、测验焦虑(4)、测验者对受测者的态度

•(三)、临床心理测验的功能:

1、心理和精神障碍的辅助诊断2、人群心理健康状况调查3、探讨心理-社会应激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机制4、评估心理治疗方法和心理护理的效果5、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素材

第二节智力测验一、智力测验概述二、比纳量表三、韦氏智力量表四、瑞文测验

三、智力测验概述:

(一)什么是智力测验

(二)智力年龄、比率智商和离差智商(三)正确认识IQ

(一)什么是智力测验:

智力测验(intelligencetest)—就是对表现个体智力水平的行为样组进行测量,给个体的智力行为一个确定的数值。

属于心理测验的一种,其目的在于测量个体智力水平的高低。

智力游戏、动脑筋联系、智力娱乐

(二)智力年龄、比率智商和离差智商:

1、智力年龄(mentalage,MA)智力年龄简称智龄,就是指智力达到某一年龄水平。

是比纳于1908年在比纳-西蒙质量表中提出的用于表示智力测验结果的一个概念。

例如:

一个6岁儿童,通过了全部6岁组测题,4道7岁组测题,3道8岁组测题和2道9岁组测题,其智龄计算为:

智龄=6岁+4*2给月+3*2个月+2*2个月=6岁+18个月=7岁6个月

2、比率智商(ratiointelligencequotient,RIQ)是智力年龄与实足年龄的比率,表示一个儿童在智力发展上同其他儿童相比时的相对数量。

它能够表示一个被试者的智力发展速度或是聪明程度。

•后来美国斯坦福大学推孟在1916年修订比纳-西蒙智力量表成斯坦福-比纳量表成,提出把该商数乘上100,则小数化为整数,首次用智力商数(简称智商,IQ)来表示智力水平高低。

这就是比率智商:

IQ=MA/CA×100例如:

前面例子

(3、离差智商:

比率智商比智龄进步,但仍有局限性,韦克斯勒在编制韦氏儿童量表时放弃了比率智商计算的概念。

前面已经提过此计算方法。

(三)正确认识IQ:

1、测验有误差2、IQ分数是一个范围3、预测功能的局限性

二、比纳量表

(一)、比纳-西蒙量表

(二)、斯坦福-比纳量表(三)、中国比纳测验

(一)、比纳-西蒙量表:

此量表在现代心理测量和测验的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它是最早出现的科学智力测验。

•1904年准备——1905年问世:

30道题组成的量表(3-11)。

主要测量儿童判断、理解和推理能力。

•1908年第一次修订(题目增加道59道,引入智力年龄的概念,适用于3-13岁儿童)——1911年第二次修订(增加成人组题目,题目总数调整为54个。

•区分正常与低能儿童,对普通和优秀儿童进行分类。

(二)斯坦福-比纳量表:

1916年,斯坦福大学推孟教授对比纳-西蒙智力量表进行修订,称为第一版“斯坦福-比纳”量表。

(共90道题目,其中39个是新加入的。

)提供了标准化施测程序和科学的计分方法,并引用了比率智商的概念。

•1916年---1937年推孟与莫瑞又进行修订,即第二版“斯坦福-比纳量表”(题目增到129项,由L和M两个等值量表构成。

适用于2岁至成人。

)---1960年,进行第三次修订,(将L和M两型合并,题目为142个,并引入离差智商的概念)

•1985年桑代克、哈根和沙特勒针对第三版的问题进行了重大修订。

修订后的第四版“斯坦福-比纳量表”具有如下特点:

•1、涵盖更广泛认知与信息处理能力的测试内容2、依据智力结构理论编制测验3、测验的组织与实施方面的变革

•4、采用多重积分方式

(三)中国比纳测验

1922年,中国陆志伟引进斯坦福-比纳量表1924年,南京发表《中国比纳西蒙智力测验》,江浙地区1936年,陆志伟与吴天敏对中国比纳-西蒙量表进行了第二次修订,适用范围扩大到北方。

1981年,吴天敏再次修订中国比纳-西蒙量表

三、韦氏智力量表:

(一)韦氏智力量表概述

(二)各分测验的主要内容(三)韦氏量表在中国的修订(四)评价

(一)韦氏智力量表概述

(二)各分测验的主要内容:

1、常识2、填图3、数字广度4、图片排列5、词汇6、木块图

•7、算数8、拼图9、理解10、数字符号11、类同12、迷津13、几何图形14、动物房子和动物下蛋15、语句背诵

(三)韦氏量表在中国的修订:

1、中国版韦克斯勒成人智力量表2、中国版韦克斯勒儿童智力量表3、中国版韦克斯勒幼儿智力量表4、中国修订韦克斯勒儿童智力量表(四)评价

韦氏量表是目前世界上使用率最高的智力量表。

1、没有采用年龄量表分类的方法,而采用项目分类测验,每个分测验可以单独计分,也可以合并计算,从而能够评估智力的各个侧面,综合后所得的分数就是一般智力水平。

2、韦氏量表还引入标准分数和离差智商的概念3、韦氏量表测验智力的范围广,可知道不同能力状况。

4、韦氏量表的缺陷是三套量表难度衔接不太理想,难以用于追踪测量。

四、瑞文测验:

又称为瑞文渐进方阵,是由英国心理学家raven创制的一种非文字智力测验。

•优点:

测验内容固定、主要测验G因素,非语言和跨文化。

共包括:

标准型、彩色型、高级型渐进方阵三套测验。

•标准型瑞文测验(StandardProgressiveMatrices,SPM)是瑞文测验的基本型,于1938年问世。

•1947年,Raven编制出适合低龄儿童的彩色型(ColorProgressiveMatrices,CPM),以及适用于高智力水平的高级型(AdvanceProgressiveMatrices,APM)

•中国修订:

1987年,张厚粲完成标准渐进方阵的修订。

1989年,李丹,陈国鹏,天津医科大学王栋完成彩色型和标准型的合并本联合型瑞文测验中国修订版的城市、成人和农村三个常模的制定工作。

1996年,王栋再次修订联合型瑞文测验。

联合型瑞文测验:

6个单元组成,前三个是彩色图形,后三个是黑白图形每个单元含有12个测图。

第三节人格测验

一、人格测验概述二、艾森克人格测验三、卡氏十六种人格因素测验四、明尼苏达多项人格测验五、主题统觉测验

•震颤恐惧心理的诱因案例:

晓兰今年23岁,已经是某大学经济学院四年级的学生了。

这几年的大学是怎么读过来的。

令人不可思议:

她足足有两年没有敢进教室,书几乎全是在宿舍里自己读的,有时抄同学的笔记,有时则靠同学给她做的录音。

尽管这样,她的成绩是绝对优秀的。

如今,要去公司实习,她再也无法回避。

因为没有实习分数就不能毕业,这是明确的规定。

不得已,晓兰咬咬牙走进了心理医生的诊室。

•情况是这样的,从她入学不久,便有一种特殊的感觉,就是总觉得自己的身体在颤抖,这种颤抖不仅使自己烦躁不安,而且使其他同学也坐不住板凳。

她始终觉得从自身的肌肉中发出的微弱颤动,有如电波一样感染到她的邻桌同学,然后再通过该同学依次地传通全班同学,结果导致课堂上无声的骚动,甚至连站在前面的老师也受这种微波的冲击。

每当此时,她窥视左右、前后,那些同学无不对她横眉冷视,一个个从表情上、行动上、乃至一笑一颦、一皱鼻子、一抬腿,都表示对她的

•抗议。

晓兰紧张极了,于是只好躲在教室的一角,战战兢兢地听课。

她常常问及与她坐在一起的同学:

是不是感到颤动?

当同学回答否时,她便以为这位同学是不好意思揭穿,免其尴尬。

周围环境越静,她自身颤抖的体验越强,只有当她进入迪斯科舞厅时,她才有少许的安宁,但即便在这种狂欢的时刻,她也认为,任何一个人的舞动节奏都是和她肌肉的抽动节律相关的。

她勉强坚持学习了三个,就再也无法进教室和任何一个公共场合里去。

同学们都知道她有怪脾气,但由于她为人厚道,什么事都是谦让,宁肯自己委屈,所以同宿舍的同学也都愿意为她办点儿力所能及的事,但几乎无一人知道她是个严重的心理病患者。

•在现时的大学生群体里,患有社交障碍的人约占百分之二三,在每三个社交障碍者中,就会有一个达到恐怖症的程度。

这些患者明知自己不该怕,可就是无法控制,一般都承认有心理障碍。

通常,心理医生治疗心理病,特别是社交恐怖症,往往以行为疗法为首选,且有相当的效,但也确有某些顽固的社交恐怖症,必须通过分析领悟疗法才能复原。

而震颤恐怖、做贼恐怖则常需进行心理分析疗法。

   

第三章应激与应激障碍

■应激的基本理论

■应激的一般心理和行为反应

■应激障碍的反应

■应激的生理反应

■应激和应激障碍产生的影响因素

■应激障碍的应对与预防

第一节应激的基本理论

■应激的概念——机体在受到各种内外环境因素刺激时所出现的非特异性全身性反应,或者说,应激是个体面临或觉察到环境变化对机体有威胁或挑战时做出的适应和应对的过程。

■应激(stress)一词来源于拉丁文“stringeer”,在古法语和中古英语中,它以“stresse”“straisse”形式出现,含有困苦和逆境的意思。

在物理学上指“应力”、“张力”。

在20世纪30年代,加拿大生理学家SelyeH借用应激概念概括机体在环境不利刺激(如感染、中毒、创伤、精神紧张、高温、寒冷、放射性等)下出现的某些非特异性反应,将应激引入生物医学范围使用。

■二、应激的模型

(一)应激的刺激模型:

观点是将应激作为自变量或刺激物。

该模型将应激看成是需要个体做出适应变化的各种环境刺激如天灾等。

它在研究中往往把应激看成自变量,重点分析什么样的环境刺激可使人产生紧张反应。

试图寻求刺激和紧张之间的因果关系,甚至数量关系。

(二)应激的反应模型:

该模型将应激看成是个体对刺激做出的反应,即因变量。

■(三)应激的交互作用模型:

该模型将应激视为个体与刺激交互作用的中间状态。

第二节应激的一般心理和行为反应

■一、认知和情绪反应

(一)认知能力的改变:

1、感知觉功能的降低2、回忆和提3、思维迟钝4、视觉运动反应时延

(二)情绪的改变:

1、焦虑反应2、恐惧反应3、抑郁反应4、愤怒反应

■二、意志行为改变:

1、逃避与回避行为2、退化与依赖行为3、敌对与攻击4、失助与自怜5、物质滥用6、冷漠7、病态固执

第三节应激障碍的反应

■一、急性焦虑反应二、血管迷走神经反应三、过度换气综合症四、急性应激反应:

1、以意识障碍占优势者2、以精神运动障碍占优势五、创伤后应激性反应六、适应障碍1、抑郁心境的适应障碍2、焦虑心境的适应障碍3、混合性情绪的适应障碍4、品行异常的适应障碍5、情绪和品行混合的适应障碍6、躯体主诉的适应障碍7、工作抑制的适应障碍8、退缩的适应障碍七、反应性精神病

第四节应激的生理反应

■一、应激的生理反应

■二、应激的心身中介调节机制

(一)心理-神经中介机制

(二)心理-神经-内分泌中介机制

■(三)心理-神经-免疫机制

第五节应激和应激障碍产生的影响因素

■一、应激源

■应激源(stressor)——是导致应激或应激障碍的直接原因。

■也就是引起机体生理失调的原因,或者是外因或刺激称作应激源。

与此相对应的是:

机体失去平衡的状态称为应激。

■现实生活中比较常见的应激源:

■1、应激性生活事件

■2、自然和社会性灾害

■3、日常生活的困扰

■4、职业性应激源

第五节应激和应激障碍产生的影响因素

■二、神经类型和人格特征

■三、认知评价和归因模式

■四、应付和防御方式

■五、社会支持水平

■六、其他因素

第六节应激障碍的应对与预防

■一、应激障碍的反对

■1、心理咨询

■2、心理治疗

■3、危机干预

■4、社会支持

■二、应激障碍的预防

■1、正确认识和处理生活事件

■2、培养健康的人格

■3、提高心理活动的强度

■4、提高心理活动的耐受力

■5、增强对于环境的适应能力

第四章心理健康与心理卫生

▪一、心理健康的衡量标准与水平

▪二、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卫生

▪三、不同群体的心理卫生

▪四、社区心理卫生

第一节心理健康的衡量标准与水平

▪一、健康与亚健康

▪二、心理健康的概念及水平

▪三、心理健康的评估原则及标准

▪一、健康与亚健康

(一)健康的概念

(二)亚健康

(一)健康的概念

▪我国《辞海》对健康的解释:

人体各器官系统发育良好,功能正常,体质健壮,精力充沛,并具有良好劳动效能的状态。

▪1948年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指出:

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疾病或虚弱,而且指包括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在内的健全状态。

▪1989年,该组织又做了新的补充:

健康应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

(二)亚健康

▪1、概念——指非病非健康状态,是介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状态,也是一类此等健康状态。

又称为“第三状态”、“游离状态”、“灰色状态”。

▪2、亚健康的形成原因

(1)生理心理失衡

(2)营养不良

▪(3)噪音污染

▪(4)空气污染

▪(5)不良的生活方式

▪3、亚健康的表现特征

▪临床上诊断为:

慢性疲劳综合症、内分泌失调、神经衰弱、更年期综合症等。

▪心理上表现:

精神不振、心烦意乱、郁郁寡欢、失眠多梦、白天困倦、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焦虑、紧张、易受刺激

▪生理上表现:

食欲不振、消化不良、便秘、出汗、腰酸腿痛、皮肤干燥

4、摆脱“亚健康”的措施

▪(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