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 连《本经》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234142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5.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黄 连《本经》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黄 连《本经》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黄 连《本经》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黄 连《本经》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黄 连《本经》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黄 连《本经》Word文件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黄 连《本经》Word文件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黄 连《本经》Word文件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黄 连《本经》Word文件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黄 连《本经》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黄 连《本经》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黄 连《本经》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黄 连《本经》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黄 连《本经》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黄 连《本经》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黄 连《本经》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黄 连《本经》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黄 连《本经》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黄 连《本经》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黄 连《本经》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黄 连《本经》Word文件下载.docx

《黄 连《本经》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黄 连《本经》Word文件下载.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黄 连《本经》Word文件下载.docx

主肠澼,除肠中混杂之红;

治目疾暴发宜用,疗疮疡首尾俱同。

《汤液本草》:

气寒,味苦。

味厚气薄,阴中阳也。

升也,无毒。

《象》云:

泻心火,除脾胃中湿热,治烦躁恶心,郁热在中焦,兀兀欲吐,心下痞满必用药也。

去须用。

《心》云:

泻心经之火,眼暴赤肿及诸疮,须用之。

苦寒者主阳有余,苦以除之。

安蛔,通寒格,疗下焦虚,坚肾。

《珍》云:

酒炒上行,酒浸行上头。

《本草》云:

主热气,目痛眦伤泣出,明目。

肠澼腹痛下痢,妇人阴中肿痛。

五脏冷热,久下泄澼脓血,止消渴大惊,除水利骨,调胃厚肠,益胆,疗口疮。

《液》云:

入手少阴,苦燥,故入心,火就燥也。

然泻心其实脾也,为子能令母实,实则泻其子。

治血防风为上使,黄连为中使,地榆为下使。

海藏祖方,令终身不发斑疮:

煎黄连一口,儿生未出声时,灌之,大应。

已出声灌之,斑虽发,亦轻。

古方以黄连为治痢之最。

《衍义》云:

治痢有微血,不可执以黄连。

为苦燥剂,虚者多致危困,实者宜用之。

《本草》又云:

龙骨、理石、黄芩为之使,恶菊花、芫花、玄参、白鲜皮,畏款冬花,胜乌头,解巴豆毒。

《本草衍义补遗》:

以姜汁炒辛散,除热有功。

《本草发挥》:

成聊摄云:

苦入心,寒除热。

大黄、黄连之苦,以导泻心下之虚热。

又云:

上热者泄之以苦,黄连之苦以降阳。

蛔得甘则动,得苦则安,黄连、黄柏之苦以安蛔。

洁古云:

泻心火,除脾胃中湿热,治烦躁恶心,郁热在中焦,兀兀欲吐。

味苦,气味俱厚,可升可降,阴中阳也。

其用有五:

泻心热一也,去中焦火二也,诸疮必用三也,去风湿四也,赤眼暴发五也。

酒炒则上行。

去中焦湿与热,用黄连泻心火故也。

眼痛不可忍者,用黄连、当归根,酒浸煎服。

宿食不消者,用黄连、枳实。

《本草纲目》:

黄连大苦大寒,用之降火燥湿,中病即当止。

岂可久服,使肃杀之气常行,而伐其发生冲和之气乎?

歧伯言:

五味入胃,各归所喜攻。

久而增气,物代之常也。

气增而久,夭之由也。

王冰注:

酸入肝为温,苦入心为热,辛入肺为清,咸入肾为寒,甘入脾为至阴而四气兼之,皆增其味而益其气,故各从本脏之气为用。

所以久服黄连、苦参反热,从火化也,余味皆然。

久则脏气偏胜,即有偏绝,则有暴夭之道。

是以绝粒服饵之人不暴亡者,无五味偏助也。

况眼疾本于肝热,肝与心为子母,心火,肝亦火也,肾孤脏也,人患一水不胜二火,岂可久服苦药,使心有所偏胜,是以火救火,其可乎?

黄连,治目及痢为要药。

古方治痢,香连丸(木香、黄连)。

姜连散(干姜伍)。

变通丸(茱萸伍)。

姜黄散(生姜伍)。

治消渴用酒蒸黄连。

治下血,大蒜伍。

治口疮,细辛伍。

皆一冷一热,一阴一阳,寒因热用,热因寒用,君臣相佐,阴阳相济,最得利方之妙,所以有成功而无偏胜之害也。

去心窍恶血,解服药过剂烦闷。

权、斅、道书皆言黄连犯猪肉令人泄泻。

《本草经疏》:

黄连禀天地清寒之气以生,故气味苦寒而无毒。

味厚于气,味苦而厚,阴也。

宜其下泄,欲使上行须加引导。

入手少阴、阳明,足少阳、厥阴,足阳明、太阴。

为病酒之仙药,滞下之神草。

六经所至,各有殊功。

其主热气,目痛眦伤泪出,明目,大惊益胆者,凉心清肝胆也。

肠澼腹痛下痢,《别录》兼主泄澼。

泄者,泻利也;

澼者,大肠下血也,俗名为脏毒。

除水利骨,厚肠胃,疗口疮者,涤除肠、胃、脾三家之湿热也。

久服令人不忘者,心家无火则清,清则明,故不忘。

简误:

黄连味大苦,气大寒,群草中清肃之物。

其处上经,譬犹皋陶之在虞廷,明刑执法以禁民邪,是其职也。

稷契夔龙之事,则非其任矣。

故祛邪散热,荡涤肠胃,肃清神明,是其性之所长;

而于补益精血,温养元气,则其功泊如也。

凡病人血少气虚,脾胃薄弱,血不足以致惊悸不眠,而兼烦热躁渴,及产后不眠,血虚发热,泄泻腹痛,小儿痘疮,阳虚作泄,行浆后泄泻,老人脾胃虚寒作泻,阴虚人天明溏泄,病名肾泄,真阴不足内热烦躁诸证,法咸忌之。

犯之使人危殆,大忌猪肉。

《本草蒙筌》:

味苦,气寒。

味厚气薄,可升可降。

沉也,阴也,阴中微阳。

无毒。

治诸火邪,依各制炒。

火在上炒醇酒,火在下炒以童便。

实火朴硝,虚火酽醋。

痰火姜汁,伏火火伏下焦者。

盐汤。

气滞火同吴茱萸,血瘕火拌干漆末。

食积泻亦可服,陈壁土向东者妙。

研炒之。

硝茱漆土俱研细,调水和炒。

肝胆火盛欲驱,必求猪胆汁炒。

又治赤眼,人乳浸蒸。

或点或吞,立能劫痛。

胜乌附,乌头、附子。

畏款冬。

恶芫菊芫花、菊花。

玄参,忌猪肉冷水。

为使黄芩龙骨,入手少阴心经。

巴豆遇之,其毒即解。

可熬膏煎液,任合散为丸。

香连丸广木香和搀,为腹痛下痢要药;

茱连丸吴茱萸佐助,乃吞吐酸水神方。

如止消渴便多,单研蜜为丸亦效。

同枳壳治血痔,血当归治眼疮。

佐桂蜜煎服空心,黄连为君,佐官桂少许,煎百沸入蜜,空心服之。

使心肾交于顷刻。

镇肝凉血,凡治血,防风为上使,黄连为中使,地榆为下使。

调胃厚肠。

益胆止惊痫,泻心除痞满。

去妇人阴户作肿,愈小儿食土成疳。

消恶疮恶痈,却湿热郁热。

谟按:

苦先入心,火必就燥。

黄连苦燥,乃入心经。

虽云泻心实,泻脾脏为子能令母实,实则泻其子也。

但久服之,反从火化,愈觉发热,不知有寒。

故其功效惟初病气实热盛者,服之最良,而久病气虚发热,服之又反助其火也。

《本草乘雅》:

苦寒凌冬,寒水之;

有节色黄,中土之制,判为心之用药也。

热气上炎,即以炎上作苦之品,异以入之,变易其性,以致和平。

黄取其色,连象其形,凌冬不凋,气寒味苦,合得太阳寒水化气。

假此黄土,以为堤防不特默化其侮反侮其侮,以为用神。

方随机应变,绝无内顾之虞。

炎上作苦,苦性走下,匹休太阳上及九天,下彻九泉,外弥肤腠,内达五中,故连可上治头目,下及阴中,外疗疮疡,内主肠胃。

久服则达于热烦,而安于宁谥。

故令人不忘,皆以火热为本气,火热为标见,火热为化气者也。

《药性解》:

黄连,味苦,性寒,无毒,入心经。

主心火炎,目疾暴发,疮疡红肿,肠红下痢,痞满泄泻,小儿疳热,消中口疮,惊悸烦躁,天行热疾。

黄芩、龙骨、连翘、滑石为使,恶菊花、芫花、玄参、白鲜、白僵蚕,畏款冬花,解巴豆、乌头毒,忌猪肉、冷水。

按:

黄连味苦泻心,治心火诸病不可缺,泻痢虽属脾经,正由火不能生土,况心与小肠相为表里,心火泻则小便亦利,而肠胃自厚矣。

因寒得泻者忌之,又久病气虚,心火不盛者,用之则心气愈虚,虚火反炽。

《药鉴》:

气寒味苦,气薄味厚,无毒,沉也,阴也。

手少阴药也。

以姜汁炒肜,则止呕吐,清心胃。

且治一切时气,又解诸般热毒秽毒及肿毒疮疡、目疾之暴发者。

盖黄连得姜汁制,则和其寒而性轻折,且少变其性,以引至热处,而使之驯化,正经所谓热因寒用是也。

与木香同用,为腹痛下痢要药。

吴茱萸同用,乃吞吐酸水神方。

同枳壳治血痔,同当归治眼疾。

佐桂蜜,使心肾交于顷刻。

入姜辛,疗心肺妙于须臾。

欲上清头目口疮之类,酒炒为佳。

欲泻解痘疮之毒,桔梗、麻黄汁炒之,取其达表而解之也。

实火同朴硝,虚火用酽醋,痰火用姜汁,伏火用盐汤。

米食积泻者,壁土炒之。

赤眼暴发者,人乳浸之。

东垣以为厚肠胃者,何也?

盖肠胃为湿热所挠,而为痢为痛,得此苦寒之剂,则湿热去而痛止,则肠胃自厚矣。

又曰与木香同用,治心下痞满并伏梁心积宜矣,若停食受寒,及伤寒下早所使者,则不可用。

又曰除肠中混杂之红宜矣,如阴虚下血,及损脾而血不归脾者,概用之乎?

又曰治五劳七情,定惊悸,止心腹痛,皆未分寒热而混言之,用者宜斟酌可也。

胡黄连疗劳热骨蒸,治伤寒咳嗽,温疟多热即解,久痢成疳竟除。

补肝胆,劫目疼尤灵。

理腰肾,敛阴汗最捷。

大都苦先入心,入心则热澡,此剂虽云泻心,实泻脾土,盖子能令母实,实则泻其子也。

中病即已,不可久服,久则反从火化,愈觉发热。

故曰:

芩连栀子,久服发热。

此之谓也。

反花猪肉。

《景岳全书》:

味大苦,气大寒。

味厚气薄,沉也,降也,降中微升,阴中微阳。

专治诸火,火在上,炒以酒;

火在下,炒以童便。

火而呕者炒以姜汁;

火而伏者炒以盐汤。

同吴茱萸炒,可以止火痛;

同陈壁土炒,可止热泻。

同枳实用,可消火胀;

同天花粉用,能解烦渴。

同木香丸,和火滞下痢腹痛;

同吴茱萸丸,治胃热吐吞酸水。

总之,其性大寒,故惟平肝凉血,肃胃清肠凉胆,止惊痫,泻心除痞满。

上可治吐血衄血,下可治肠便红。

疗妇人阴户肿痛,除小儿食积热疳,杀蛔虫,消恶疮痈肿,除湿热郁热,善治火眼,亦消痔漏。

解乌附之热,杀巴豆之毒。

然其善泻心脾实火,虚热妄用,必致格阳,故寇宗奭曰:

虚而冷者,慎勿轻用。

王海藏曰:

夏月久血痢,不用黄连,阴在内也。

景岳曰:

人之脾胃,所以盛载万物,发生万物,本象地而属土。

土暖则气行而燥,土寒则气凝而湿,土燥则实,土湿则滑,此天地间不易之至理。

黄连之苦寒若此,所以过服芩连者,无不败脾,此其湿滑,亦自明显易见。

独因陶弘景《别录》中有调胃厚肠之一言,而刘河间复证之曰:

诸苦寒药多泄,惟黄连、黄柏性冷而燥。

因致后世视为奇见,无不谓黄连性燥而厚肠胃,凡治泻痢者,开手便是黄连,不知黄连、黄柏之燥,于何见之?

呜呼!

一言之谬,流染若此,难洗若此,悖理惑人,莫此为甚。

虽曰黄连治痢亦有效者,然必其毒禀阳脏,或多纵口腹,湿热为痢者,乃其所宜。

且凡以纵肆不节而血气正强者,即或误用,未必杀人,久之邪去亦必渐愈,而归功黄连,何不可也?

此外,则凡以元气素弱,伤脾患痢,或本无火邪而寒湿动脾者,其病极多,若妄用黄连,则脾肾日败,百无一生。

凡患痢而死者,率由此来,可不寒心?

余为此言,而人有未必信者,多以苦燥二字有未明耳,故余于《传忠录》辨河间条中,复详言苦味之理,以俟卫生仁者再为赞正,庶是非得明,而民生有攸赖矣。

道书言:

服黄连犯猪肉,令人泄泻。

《本草备要》:

泻火燥湿。

大苦大寒。

入心泻火,王海藏曰:

泻心实泻脾也。

实则泻其子。

镇肝凉血,凡治血,防风为上部之使,黄连为中部之使,地榆为下部之使。

燥湿开郁,解渴,单用能治消渴。

除烦,益肝胆,厚肠胃,消心瘀,能去心窍恶血。

止盗汗。

凉心。

治肠澼泻痢,便血曰澼,有脏连丸。

湿热郁而为痢,黄连治痢要药。

噤口者热壅上焦,同人参煎汤呷之,但得下咽便好。

喻嘉言曰:

下痢必先汗解其外,后调其内。

首用辛凉以解表,次用苦寒以攻里。

《机要》云:

后重宜下,腹痛宜和,身重宜除湿,脉弦宜去风,风邪内结宜汗,身冷自汗宜温,脓血稠粘宜重剂以竭之。

下痢赤属血分,白属气分。

戴氏曰:

俗谓赤热白寒者非也,通作湿热处治,但有新久虚实之分。

痞满燥湿开郁。

仲景治九仲心下痞,五等泻心汤皆用之。

腹痛,清热。

心痛伏梁,心积。

目痛眦伤,人乳浸点或合归、芍等分,煎汤热洗,散热活血。

痈疽疮疥,诸痛痒疮,皆属心火。

明目《传信方》:

羊肝一具,黄连一两,捣丸,凡是目疾皆治,名羊肝丸。

定惊,镇肝。

止汗解毒,除疳同猪肝蒸为丸。

杀蛔。

蛔得苦则伏。

虚寒为病者禁用。

久服黄连、苦参反热,从火化也。

昂按:

炎上作苦,味苦必燥,燥则热矣。

且苦寒沉阴肃杀,伐伤生和之气也。

韩矛曰:

黄连与肉桂同行,能交心肾于顷刻。

时珍曰:

治痢用香连丸;

姜连丸用黄连、干姜;

姜黄散用黄连、生姜;

左金用黄连、吴茱萸。

治口疮用黄连细辛,止下血用黄连、大蒜。

一阴一阳,寒因热用,热因寒用。

最得制方之妙。

治心火生用,虚火醋炒,肝胆火猪胆汁炒,上焦火酒炒,有吞酸嘈杂等证,亦有吐酸者名酢心,宜黄连、吴茱萸降火开郁。

酢,音醋。

中焦火姜汁炒;

下焦水盐水或童便炒;

食积火黄土炒;

治湿热在气分,吴茱萸汤炒;

在血分干漆水炒;

点眼赤,人乳侵。

诸法不独为之引导,盖辛热其寒苦,咸寒制其燥性,用者详之。

黄芩、龙骨为使,恶菊花、玄参、僵蚕、白鲜皮、畏款冬、牛膝,忌猪肉,时珍曰:

方有脏连丸,黄连猪肝丸,岂忌肉而不忌脏腑乎?

杀乌头、巴豆毒。

黄连泻心火,佐以龙胆泻肝胆火,白芍泻脾火,石膏泻胃火,知母泻肾火,黄柏泻膀胱火,木通泻小肠火,黄芩泻肺火,栀子佐之;

泻大肠火,黄连佐之;

柴胡泻肝胆火,黄连佐之;

泻三焦火,黄芩佐之。

郑奠一曰:

热郁恶心,兀兀欲吐,用黄连数分甚效。

《本经逢原》:

苦寒,无毒。

治心脏火,生用;

治肝胆实火,猪胆汁炒;

治肝胆虚火,醋炒褐色;

治上焦火,酒炒;

中焦火姜,汁炒;

下焦火盐,水炒;

气分郁结肝火,煎吴茱萸汤炒;

血分块中伏火,同干漆末炒;

食积火,黄土拌炒。

解附子、巴豆、轻粉毒,忌猪肉。

黄连性寒味苦,气薄味厚,降多升少,入手少阴厥阴。

苦入心,寒胜热,黄连、大黄之苦寒,以导心下之实热,去心窍恶血,仲景九种心下痞,五等泻心汤皆用之。

泻心者,其实泻脾,实则泻其子也。

下痢胃口虚热口噤者,黄连人参煎汤,时时呷之;

如吐再饮,但得一呷下咽便好。

诸苦寒药多泻,惟黄连、芩、柏,性寒而燥,能降火去湿止泻痢,故血痢以之为君。

今人但见肠虚渗泄,微似有血,不顾寒热多少,便用黄连,由是多致危殆。

至于虚冷白痢,及先泻后痢之虚寒证,误用致死多矣。

诸痛疡疮,皆属心火。

眼暴赤肿,痛不可忍,亦属心火,兼挟肝邪,俱宜黄连、当归,治痢及目为要药。

故《本经》首言治热气目痛,及肠澼腹痛之患,取苦燥之性,以清头目,坚肠胃,祛湿热也。

妇人阴中肿痛,亦是湿热为患,尤宜以苦燥之。

古方治痢,香连丸用黄连、木香,姜连散用干姜、黄连,佐金丸用黄连、吴茱萸。

治消渴用酒蒸黄连,治口疮用细辛黄连,治下血用黄连葫蒜。

皆是寒因热用,热因寒用,而无偏胜之害。

然苦寒之剂,中病即止,岂可使肃杀之令常行,而伐生发冲和之气乎!

医经有久服黄连、苦参反热之说,此性虽寒,其味至苦,入胃则先归于心,久而不已,心火偏胜则热,乃其理也。

近代唐流,喜用黄连为清剂,殊不知黄连泻实火,若虚火而妄投,反伤中气,阴火愈逆上无制矣。

故阴虚烦热,脾虚泄泻,五更肾泄,妇人产后血虚烦热,小儿痘疹气虚作泻,及行浆后泄泻,并皆禁用。

《本草崇原》:

黄连生于西蜀,味苦气寒,禀少阴水阴之精气。

主治热气者,水滋其火,阴济其阳也。

目痛、眦伤泣出者,火热上炎于目,则目痛而眦肉伤,眦肉伤则泣出。

又曰:

明目者,申明治目痛,眦伤泣出,以其能明目也。

肠澼者,火热内乘于阴,夫热淫于内,薄为肠澼,此热伤阴分也。

腹痛下痢者,风寒暑湿之邪伤其经脉,不能从肌腠而外出,则于行肠胃,致有肠痛下痢之证。

黄连泻火热而养阴,故治肠澼腹痛下痢。

妇人阴中肿痛者,心火协相火而交炽也。

黄连苦寒,内清火热,故治妇人阴中肿痛。

久服令人不忘者,水精上滋,泻心火而养神,则不忘也。

太凡苦寒之药,多在中品下品,唯黄连列于上品者,阴中有阳,能济君火而养神也。

少阴主水而君火在上,起冬不落叶。

凡物性有寒热温清燥润,及五色五味。

五色五味以应五运,寒热温清燥润以应六气,是以上古司岁备物。

如少阴君火,少阳相火司岁,则备温热之药。

太阳寒水司岁,则备阴寒之药。

厥阴风木司岁,则备清凉之药。

太阴湿土司岁,则备甘润之药。

阳胆燥金司岁,则备辛燥之药。

岐伯曰:

司岁备物得天地之专精,非司岁备物则气散也。

后世不能效上古之预备,因加炮制以助其力。

如黄连水浸,附子火炮,即助寒水君火之义。

后人不体经义,反以火炒黄连,尿煮附子。

寒者热之,热者寒之,是制也,非制也。

譬之鹰犬之力,在于爪牙。

今束其爪,缚其牙,亦何贵乎鹰犬哉。

《本草求真》:

[批]大泻心火实热。

黄连专入心,兼入肠、胃、脾。

大苦大寒,据书所载治功,备极表著,且以《别录》中有厚肠胃一语,互为传播,以至于今,廖尤莫辟,贻害无穷。

讵知黄连止属泻心之品,除湿之味。

好古曰:

黄连苦燥,苦入心,心就燥,泻心者,其实泻脾也。

实则泻其子也。

即云肠澼能止,口干能除,痞满腹痛能消,痈疽疮疡能愈,肝虚能镇,与夫妇人阴蚀,小儿疳积,并火眼赤痛,吐血、衄血、诸毒等症,无不由此调治,亦何莫不因湿热火退而言,岂于湿除火退之外,尚有治效之著哉。

元素曰:

黄连其用有六,泻心脏火,一也;

去中焦湿热,二也;

诸疮必用,三也;

去风湿,四也;

赤眼暴发,五也;

止中部见血,六也。

朱震亨曰:

下痢胃口热噤口者,用黄连人参煎汤,终日呷之,如吐,再强饮,但得一呷下咽便好。

刘完素曰:

古方以黄连为治痢之最,盖治痢惟宜辛苦寒药,辛能发散,开通郁结,苦能燥湿,寒能胜热,使气宣平而已。

诸苦寒药多泄,惟黄连、黄柏性冷而燥,能降火去湿而止泻痢。

故治痢以之为君。

杲曰:

凡眼暴发赤肿、痛不可忍者,宜黄连、当归以酒浸煎之;

宿食不消、心下痞满者,须用黄连、枳实。

况此性禀纯阴,在人肠胃素厚,挟有燥湿火热,服之过多,尚有偏性为害,而致胃阳顿绝,生气澌灭。

宗奭曰:

今人多用黄连治痢,盖执以苦燥之义,下俚但见肠虚渗泄,微似有血,便即用之,又不顾寒热多少,惟欲尽剂,由是多致危困。

黄连大苦大寒之药,用之降火燥湿,中病即当止,岂可久服,使肃杀之令常行而伐其生发冲和之气乎。

秦观与乔希圣论黄连书云:

闻公以眼疾饵黄连至十数两犹不已,殆不可也。

医经有久服黄连、苦参反热之说,此虽大寒,其味至苦,入胃则先归于心,入而不已,心火偏胜则热,乃其理也。

矧有脾阳素弱,因此一言流播,而可恃为常服者乎。

今人一见火炽,不论是寒是热,是虚是实,辄以取投,以致偏胜贻患,暗受夭折,殊堪叹惜。

黄连治目及痢为要药。

古方治痢,香连丸用黄连、木香;

姜连散用干姜、黄连;

变通散用黄连、茱萸;

姜黄散用黄连、生姜。

治消渴用酒蒸黄连;

治伏暑用酒煮黄连;

治下血用黄连、大蒜;

治肝火用黄连、茱萸;

治口疮用黄连、细辛,皆是一冷一热,一阴一阳,寒热互用之意,而无偏胜之害。

汪昂曰:

黄连泻心火,佐以龙胆泻肝胆火,白芍泻脾火,石膏泻胃火,知母泻肾火,黄柏泻膀胱火,木通泻小肠火。

黄芩泻肺火,栀子佐之;

泻大肠火,黄连佐之。

绣按:

柴胡泻火,止就肝胆邪郁而言,若内实火用此,愈增其害矣,不可不知。

《得配本草》:

黄芩、龙肌、理石为之使。

畏牛膝、款冬,恶冷水、菊花、玄参、白僵蚕、白鲜皮、芫花。

忌猪肉。

杀乌头、巴豆、轻粉毒。

大苦,大寒。

入手少阴经气分。

泻心脾,凉肝胆,清三焦,解热毒。

燥湿开郁,治心窍恶血,阳毒发狂,惊悸烦躁,恶心痞满,吞酸吐酸,心腹诸痛,肠澼泻痢,疳疾虫症,痈疽疮疥,暴赤目痛,牙疳口疮,孕妇腹中儿啼,胎惊子烦,阴户肿痛。

得木香,治热滞;

得枳壳,治痔疮;

得肉桂,使心肾相交;

得吴茱萸,治挟热下痢;

得白芍,泻脾火;

得石膏,泻胃火;

得知母,泻肾火;

得黄芩,泻肺火;

得木通,泻小肠火;

得川柏,泻膀胱火;

得槐米,泻大肠火;

得山栀,泻三焦火。

配煨独头蒜,治脏毒下血;

配川椒,安蛔虫;

配芦荟末,蜜汤肠,治小儿疳疾。

加蟾炭等分,青黛减半,麝香少许,搽走马牙疳。

配茯苓,去湿热,治白淫。

佐龙胆草,泻肝胆火;

佐枳实,消痞气火胀;

佐花粉,解烦渴;

使细辛,治口疮,止下血。

各经泻火药得川连,其力愈猛。

泻心火,生用;

火在上,酒炒;

火在下,童便炒;

火在中,姜汁炒;

伏火,盐水炒;

火在气分而痛,吴茱萸拌炒;

食积成火,黄土炒;

止泻,壁土炒;

肝胆火,醋炒或胆汁炒;

热结于下,朴硝拌炒;

血中伏火,干漆拌炒。

虚热妄用,必致格阳。

真阴益乏。

久服反化为热。

连必燥而不润。

不可食猪肉,恐令人作泻。

邪火横逆,非至苦至寒之品不能退其热势。

然发热初起,邪火正欲攻击而出,投川连遏抑其火,则邪将盘结而不散,散致内伤气血,热邪愈炎,所谓寒之益热也。

又热久阴气大伤,胃液干枯,宜急救胃阴,以制阳火,凉润之剂在所必需。

若用苦燥者治其热,则愈燥而愈热。

盖苦以降气,气降则阴不生,燥以耗血,血亡则津益竭,由是畏火起与邪火交相攻击,其毙也可立而待。

《本草经解》:

黄连气寒,秉天冬寒之水气,入足少阴肾经;

味苦无毒,得地南方之火味,入手少阴心经。

气味俱降,阴也。

其主热气目痛也,心主火,火气热,心病舍肝,肝开窍于目也,黄连苦寒,所以清火也。

手少阴之正脉,出于面,合目内眦,手少阴为心火,火盛,则心系急而泪出;

眦伤者,皆心火,黄连清心,所以主之。

实则泻其子,心者,肝木之子也,清心则肝邪泻,所以明目也。

大肠为庚金之腑,心火乘之,则津液化成脓血,痛而下痢矣,其主之者,寒以清火,苦以泻热也。

北方黑色,入通于肾,开窍于二阴,妇人阴中,乃肾窍也,热盛则肿,肿痛者火盛也,黄连入肾,寒苦清火,所以主之。

其久服令人不忘者,入心清火,火清则心明,能记忆也。

《神农本草经读》:

味苦无毒,得地南方之火味,入手少阴心经,气水而味水,一物同俱,故能除水火相乱,而为湿热之病。

其云之热气者,除一切气分之热也。

目痛眦伤泪出不明,皆湿热在上之病;

肠澼腹痛下痢,皆湿热在中之病;

妇人阴中肿痛,为湿热在下之病,黄连除湿热,所以主之。

久服令人不忘者,苦入心,即能补心也。

然苦为火之本味,以其味之苦而补之;

而寒能胜火,即以其之寒而泻之。

千古唯仲景得《本经》之秘,《金匮》治心气不足而吐血者,取之以补心;

伤寒寒热互结心下,而痞而者,取之以泻心;

厥阴之热,气撞心者,合以乌梅;

下痢后重者,合以白头翁等法,真信而好古之大圣人也。

《神农本草经百种录》:

味苦寒。

主热气,除热在气分者。

目痛,眦伤泪出,明目,除湿热在上之病。

肠澼腹痛下痢,除湿热在中之病。

妇人阴中肿痛。

除湿热在下之病。

苦入心能补心也。

苦味属火,其性皆热,此固常理。

黄连至苦,而反至寒,则得火之味与水之性者也,故能除水火相乱之病。

水火相乱者,湿热是也。

凡药能去湿者必增热,能除热者,必不能去湿。

惟黄连能以苦燥湿,以寒除热,一举两得,莫神于此。

心属火,寒胜火,则黄连宜为泻心之药,而反能补心何也?

盖苦为火之正味,乃以味补之也,若心家有邪火,则此亦能泻之,而真火反得宁,是泻之即所以补之也。

苦之极者,其性反寒,即《内经》亢害承制之义。

所谓火盛之极,反兼水化也。

《本经疏证》:

黄连根株丛延,蔓引相属,有数百株共一茎者,故名连,其治亦多延淹久之证,如淫疮黄连粉主之是矣,夫名浸淫,则非初起暴得之疾,亦非一治可瘳之候,故伤寒论金匮要略两书,从未有新得之病用黄连者。

黄连根黄花黄实黄,皆具土色,四月开花,六月结实,七月根紧,适逢太阴湿土阳明燥金主令时,宜乎为入脾胃之药矣,乃仲景诸泻心汤以之为关键何欤?

夫仲景溯诸泻心证之源曰,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因作结胸;

病发于阴而反下之,因作痞。

结胸称热入,痞不称热,可见所入之邪,非阳邪矣。

阴邪结于阴位,心下痞鞭,非心病而何?

心自病不能温土,土遂不运而干噫食臭干呕心烦下利矣,腹中雷鸣者,心气被遏不能上行,下走肠间也(观本经桔梗丹参之治可见),夫心之为体,于卦象离,今被邪之已化者,阴邪已化,不逼心阳,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