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鹳草提取物抗胃溃疡作用实验研究.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234379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1.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老鹳草提取物抗胃溃疡作用实验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老鹳草提取物抗胃溃疡作用实验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老鹳草提取物抗胃溃疡作用实验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老鹳草提取物抗胃溃疡作用实验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老鹳草提取物抗胃溃疡作用实验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老鹳草提取物抗胃溃疡作用实验研究.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老鹳草提取物抗胃溃疡作用实验研究.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老鹳草提取物抗胃溃疡作用实验研究.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老鹳草提取物抗胃溃疡作用实验研究.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老鹳草提取物抗胃溃疡作用实验研究.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老鹳草提取物抗胃溃疡作用实验研究.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老鹳草提取物抗胃溃疡作用实验研究.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老鹳草提取物抗胃溃疡作用实验研究.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老鹳草提取物抗胃溃疡作用实验研究.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老鹳草提取物抗胃溃疡作用实验研究.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老鹳草提取物抗胃溃疡作用实验研究.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老鹳草提取物抗胃溃疡作用实验研究.docx

《老鹳草提取物抗胃溃疡作用实验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老鹳草提取物抗胃溃疡作用实验研究.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老鹳草提取物抗胃溃疡作用实验研究.docx

老鹳草提取物抗胃溃疡作用实验研究

“老鹳草提取物抗胃溃疡作用实验研究”解析

谢宇璐(湖南中医药大学13级药物制剂一班)

“老鹳草提取物抗胃溃疡作用实验研究”一文来自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6年1月第三十二卷第一期,作者李祎,刘利民,李超,王严,张旭,李洋等。

该文采用大鼠幽门结扎型、醋酸灼伤型、乙醇诱导型及吲哚美辛药物引导型胃溃疡模型,观察了老鹳草提取物对胃溃疡抑制作用,结果表明,老鹳草提取物能显著降低大鼠幽门结扎型胃溃疡、乙酸灼伤型胃溃疡、乙醇及吲哚美辛诱导胃溃疡模型溃疡指数,老鹳草提取物能抑制幽门结扎型胃溃疡大鼠胃酸分泌、抑制胃蛋白酶活性。

经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对该文解析如下。

1、与该文相关的临床医学知识

溃疡是皮肤或黏膜表面组织的限局性缺损、溃烂,其表面常覆盖有脓液、坏死组织或痂皮,愈后遗有瘢痕,可由感染、外伤、结节或肿瘤的破溃等所致,其大小、形态、深浅、发展过等。

消化性溃疡(pepticulcer)主要指发生在胃和十二指肠球部的慢性溃疡,即胃溃疡(gasstriculcer)和十二指肠溃疡(duodenalulcer).[1]

流行病学

研究表明幽门螺杆菌(Hp)已感染世界范围内一半以上的人口,广泛的调查显示我国的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人群Hp检出率在30%~80%,存在很大差异。

发展中国家高于发达国家,农村人群高于城市,这又与社会经济、卫生状况密切关系。

通过此次调查结果显示,1237例Hp的总感染率在49%,男性和女性并无明显差异,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各年龄组之间的阳性率呈上升趋势,现已证明胃癌高发区不仅与该地区人群中Hp感染率高有关,还与人群中Hp的早发感染有关。

感染Hp后若不及时进行治疗,几乎终身处于持续感染中,而且Hp的感染率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这也与本次的调查结果相符,因此及早发现Hp的感染和正确治疗显得尤为重要。

流行病学资料:

消化性溃疡与幽门螺杆菌感染关系最为密切,95%的十二指肠溃疡以及70%的胃溃疡与幽门螺杆菌感染有关。

几项队列研究表明,幽门螺杆菌阳性者一生中患溃疡病的风险是阴性者的3~10倍[2]。

病因和病机

中医认为,多种因素可以导致胃溃疡的发生:

机体感受外邪,如寒、热、湿诸邪,均可导致胃脘气滞,不通则痛,如《素问·举痛论》言:

“寒邪客于肠胃之间,膜原之下,血不得散,小络引急,故痛。

”饮食不节,饱饥失常,胃被伤,气机壅滞,使胃失和降,饮食偏嗜,辛辣无度,肥甘厚味,过度饮酒,则蕴生湿热,伤脾碍胃,胃气不畅,如《医学正传·胃脘痛》曰:

“致病之由,多由纵恣口腹,喜好辛酸,恣饮热酒……复餐寒凉生冷,朝伤暮损,日积月深……故胃脘痛疼。

”情志异常,损伤肝脾,以致肝失疏泄,脾失健运,进而导致胃失和降而发生胃痛,如《沈氏尊生书·胃痛》言:

“胃痛,邪干胃脘病也……唯肝气相乘为尤甚,以木性暴,且正克也。

”气滞日久或者久痛入络,可致血瘀胃络,“胃痛久而屡发,必有凝痰聚瘀。

”脾胃,仓廪之官,主受纳和运化水谷,若脾胃虚弱,运化失职,气机失畅,或者中阳不足,中焦虚寒,失其温养而胃痛。

本病的发病机理比较复杂,但主要表现为:

起病缓慢,反复发作,多因情志、饮食、寒邪等诱发,初起在气,多为气滞;久病在血,可以兼见血病。

病变部位主要在胃,与肝脾有极为密切的关系,病性属于本虚标实。

郁热内蕴,迫血妄行,或者中阳虚弱,气不摄血,血溢脉外,可以发生呕血便血;气滞血瘀,邪毒郁结于胃变为胃癌。

胃溃疡具有病程较长、反复发作、周期性、节律性疼痛的特点,在临床工作中因为发病的原因、证型的不同又具有一些不同的特点,具体介绍如下。

(1)肝胃不和证:

胃脘部位周期性、节律性胀满疼痛,痛引两胁,每因情志不遂而诱发或者加重,嗳气,反酸,口苦,舌淡红,苔薄白,脉弦。

(2)脾胃虚寒证:

胃脘部位周期性、节律性隐隐疼痛,喜温喜按,畏寒肢冷,泛吐清水,腹胀便溏,舌淡胖,边有齿痕,苔白,脉迟缓。

(3)胃阴不足证:

胃脘部位周期性、节律性隐隐疼痛,似饥而不欲食,口干而不欲饮,纳差,干呕,手足心热,大便干,舌红,少津少苔,脉细数。

(4)肝胃郁热证:

胃脘部位灼热疼痛,胸胁胀满,反酸,具有周期性的特点,口苦口干,烦躁易怒,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弦数。

(5)胃络瘀阻证:

周期性发生如刺般胃痛,疼痛部位比较固定,肢冷,汗出,有呕血和(或)黑便,舌质紫暗或者有瘀斑,脉涩[3]。

现代医学认为,幽门螺旋杆菌、非甾体类抗炎药、胃酸和胃蛋白酶、遗传因素、胃运动异常、精神因素、饮食因素等均可导致胃黏膜损伤,使保护机制与损伤机制失去平衡而发生此病。

消化性溃疡的发生于很多因素有关,可以将这些因素分为保护因子和损伤因子。

前者包括胃黏液细胞分泌的黏液、HCO3-、和前列腺素。

后者包括胃酸、胃蛋白酶和幽门螺杆菌(hp)。

在正常情况下,两种欧因子处于动态平衡状态,胃黏膜不会被胃液消化形成溃疡。

当某些因素破坏了这一平衡机制,使保护性因素降低,或者使侵袭性因素增强,将导致胃酸或胃蛋白酶侵蚀黏膜而造成溃疡。

胃酸的过量分泌和幽门螺杆菌的感染是引起消化性溃疡的主要原因。

胃壁细胞的泌酸过程与组胺H2受体、乙酰胆碱M受体和促胃液素受体有关。

当组胺、乙酰胆碱或促胃液素刺激胃壁细胞底边膜上相应的受体时,产生受体激动作用。

促胃液素受体和乙酰胆碱受体激动引起Ca2+增加,H2受体激动使腺苷酸环化酶增加,从而增加cAMP的量。

经过Ca2+和cAMP介导,刺激由细胞内向细胞顶端传递,在刺激下细胞内的管状泡与顶端膜内陷形成的分泌性微管融合,原位于管状泡处的胃质子泵即H+/K+-ATP酶移至分泌性微管。

将氢离子从胞质泵向胃腔,与从胃腔进入胞浆的钾离子交换,氢离子与顶膜转运至胃腔的氯离子形成胃酸的主要成分——盐酸。

前列腺素E(PGE)能使腺苷酸环化酶减少,具有移至胃酸分泌的作用[1]。

1.幽门螺杆菌感染Marshall和Warren因1983年成功培养出幽门螺杆菌,并提出其感染在消化性溃疡发病中起作用而获得2005年度诺贝尔医学奖。

大量研究充分证明,幽门螺杆菌感染是消化性溃疡的主要原因。

幽门螺旋杆菌的感染和定植可刺激胃酸分泌。

有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十二指肠溃疡病人,胃酸的分泌一般都增高,感染控制后,幽门螺旋杆菌消失,胃酸也下降。

胃酸增高会损伤胃粘膜屏障,影响粘液细胞的分泌功能,使粘液减少,粘膜层变薄或消失,防御功能受损。

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可以促使十二指肠上皮化生,出现胃上皮细胞的形态特征,这在80%-90%的十二指肠溃疡患者中都能见到。

因为幽门螺旋杆菌只能感染胃上皮细胞,因此,这种生化现象使幽门螺旋杆菌有机会入侵十二指肠并削弱粘膜抵抗力,加上胃液的腐蚀,导致粘膜糜烂、发炎,以致溃疡形成[3]。

2.药物及饮食因素

长期服用阿司匹林、皮质类固醇等药物易致此病发生,此外长期吸烟,长期饮酒和饮用浓茶、咖啡似亦有一定关系。

易致胃溃疡的药品:

(1)各种阿司匹林制剂

长期或大剂量服用可引起胃痛及不适,严重者可有呕血、黑便等,胃镜检查可发现胃黏膜炎症、糜烂及溃疡形成。

阿司匹林为长效血小板环氧合酶和血栓素生物合成抑制剂,通过与COX发生不可逆的乙酰化反应,抑制前列腺素(PG)的合成及TXA2的释放,发挥抗血小板聚集作用.阿司匹林导致消化性溃疡合并出血的主要机制可能为:

药物直接作用于黏膜,产生细胞毒作用,损害线粒体,导致大量氧自由基释放和中性粒细胞趋化;阿司匹林通过抑制COX,减少黏膜PG的生成及降低黏膜血流量,破坏胃黏膜正常防御屏障;阿司匹林抑制血小板PG生成,减少COX的合成和释放,降低血小板的聚集能力,诱发出血;异常增多的白三烯和自由基对黏膜的毒性作用[5]。

(2)激素替代药消炎痛和保泰松这类药物属激素替代药,对胃黏膜有直接的损害作用,可导致急性胃溃疡。

(3)解热镇痛药如A.P.C,扑热息痛,去痛片以及感冒通等感冒药。

解热镇痛和非甾体抗炎药可以抑制前列腺素(PG)的合成,使胃酸分泌增加[1]。

(4)治疗冠心病的药物如藻酸双酯钠(P.S.S)、潘生丁、利血平,也可导致胃溃疡,甚至胃出血。

(5)消炎药红霉素、乙酰螺旋霉素等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容易造成胃的不适。

(6)抗癌药及其他各类化疗药物往往造成胃肠刺激。

3.胃酸和胃蛋白酶

消化性溃疡的最终形成是由于胃酸/胃蛋白酶自身消化所致,胃酸是溃疡发生的决定性因素。

4.应激精神因素

急性应激可引起应激性溃疡。

长期精神紧张、焦虑或情绪波动的人易患消化性溃疡。

5.遗传因素

在一些罕见的遗传综合征中,如多发性内分泌腺腺瘤I型、系统性肥大细胞增多症等,消化性溃疡为其临床表现一部分。

6.胃运动异常

部分胃溃疡患者存在胃运动障碍,如胃排空延缓所致胃酸分泌增加和十二指肠-胃反流所致胆汁、胰液和溶血卵磷脂对胃黏膜的损伤。

7.其他因素

如I型单纯疱疹病毒局部感染可能有关。

肾移植或免疫缺陷的患者中,巨细胞病毒感染亦可能参与。

8.应激性溃疡

重型颅脑损伤后,交感神经强烈兴奋,儿茶酚胺分泌增多,胃黏膜血管强烈收缩、缺血,导致胃黏膜损害[6]。

胆道术后应激性溃疡的发病机制是胆道炎症致感染中毒,破坏了粘膜,同时长期炎症刺激使迷走神经处于兴奋状态而释放出乙酰胆碱,增加胃液分泌,这种胃液多酸。

另外还刺激胃窦部粘膜的G细胞分泌胃泌素,使胃酸大量释放,致胃粘膜屏障功能受损。

加之胆道术后胆汁逆流人胃,胆汁中的胆酸和胆盐对粘膜屏障功能有害,使粘膜通透性增加,反向弥散的H+增多,使胃粘膜进一步损害。

另外胆道梗阻后,病人肝功能受损,使凝血机能不全,加之消化能力下降,纳差,病人存在贫血、低蛋白血症等营养障碍都会损害胃粘膜[7]。

症状

主要临床症状有反酸、嗳气及周期性上腹部疼痛。

上腹部疼痛是主要症状。

多位于上腹部,也可出现杂左上腹部或胸骨、剑突后。

常呈隐痛、钝痛、胀痛、烧灼样痛。

胃溃疡的疼痛躲在餐后一小时内出现,经一至二小时后逐渐缓解,直至下餐进食后在复现上述节律。

部分患者可无症状,或以出血、穿孔等并发症作为首发症状。

常用治疗方法

胃溃疡的中医治疗

本病的中医治疗以理气和胃止痛、改善胃酸状况、保护胃黏膜为主,审证求因,辨证施治。

笔者通过自拟胃疡康散并随证加减运用,取得了显著的治疗效果。

胃疡康散组方如下:

海螵蛸6g,煅牡蛎6g,煅石决明6g,元胡8g,半夏8g,木香4g,鸡内金6g,三七6g,大枣3枚。

该方共计药物9味,其中的海螵蛸咸、涩、微温,治酸止痛,是治疗胃溃疡之佳品,为君药。

煅牡蛎、煅石决明咸、寒,治酸止痛以助君药,共为臣药。

木香、元胡微温,理气止痛;半夏微温,降逆和胃;三七性平,化瘀通络。

方中药物多为难化之品,且作为散剂服用,怕蓄积胃腑伤脾胃之气,影响脾胃的正常运化功能。

故木香、元胡、三七、鸡内金、半夏共为佐药。

大枣甘温,益气补中,调和诸药,为佐使之用。

现代药理研究证明:

海螵蛸具有治疗胃溃疡的良好作用,其中所含的碳酸钙可以中和胃酸,改变胃内容物的pH值,降低胃蛋白酶的活性,有利于溃疡愈合,同时可以在溃疡面形成保护膜;牡蛎中含有碳酸钙、磷酸钙和硫酸钙,可明显提高抗实验性胃溃疡活性;石决明具有与牡蛎相似的作用;半夏具有显著抑制胃酸分泌的作用,对多种原因所致的胃溃疡有明显的预防和治疗作用;木香对胃肠道具有兴奋和抑制的双向作用,能够增强消化液的分泌,木香单味药能够加快胃肠蠕动,增强胃排空,明显抑制急性胃黏膜损伤,胃溃疡抑制率达100%;元胡全碱具有抗溃疡、抑制胃酸分泌的作用;三七能够抑制胃溃疡的不典型增生;大枣可以增加胃肠黏液分泌,纠正胃肠病损。

纵观全方,具有明显的治疗胃溃疡的作用。

随症加减:

如肝胃不和证可结合柴胡疏肝散合五磨饮子加减运用;如脾胃虚寒证可结合黄芪建中汤加减运用;如胃阴不足证可以结合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加减运用;如肝胃郁热证可以结合化肝煎合左金丸加减运用;如胃络瘀阻证可以结合活络效灵丹合丹参饮加减运用[3]。

临床上使用的抗溃疡药(anti-ulceragents)主要通过抑制损伤因子和增加保护因子而发挥作用。

抗溃疡药根据作用机制可分为中恒欧量胃酸的抗酸药、抑制胃酸分泌的抑酸药,加强胃黏膜抵抗力的黏膜保护药和抗幽门螺杆菌感染的药物。

●抗酸药是一类碱性药物,有单方和复方的,如碳酸氢钠、氧化镁、强氧化铝、胃舒平、氢氧化铝、乐得胃等,此类药物通过中和胃酸发挥作用,宜在饭前半小时或饭后1--2小时服用。

这类药物一般按需要服用,只能缓解症状,不能减少胃酸分泌,已逐渐被抑酸药替代。

●抑制胃酸分泌的药物可分为受体拮抗剂和质子泵(H+/K+-ATP酶)抑制剂。

前者包括M受体拮抗剂,H2受体拮抗剂和促胃液素受体拮抗剂,由于组胺刺激增加的cAMP的作用比由乙酰胆碱的促胃液素刺激增加的钙离子的作用大得多,故组胺H2受体拮抗剂抑制胃酸生成的作用远大于抗胆碱和抗促胃液素药。

质子泵抑制剂抑制H+/K+-ATP酶的活性,作用于胃酸分泌的最后一步,可以完全阻断任何刺激引起的胃酸分泌。

抑制胃酸药物有:

有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和兰索拉唑等。

组胺H2受体拮抗剂,如西米替丁、雷尼替丁、法莫替丁等。

这类药物主要可抑制胃酸分泌,促进溃疡病愈合。

因此,服药期间宜在饭前半小时。

组胺H2受体拮抗剂睡前服药可抑制夜间胃酸分泌高峰。

这种抑制胃酸的药物一般维持用药三个月左右。

●保护胃及十二指肠黏膜屏障、加强黏膜防御功能是消化性溃疡治疗的基本方法和重要手段。

黏膜保护剂种类多,结构差别大,作用机制也不相同。

药物名称

作用机制及特点

注意事项

胶体秘

胶体铋是一种复合性铋盐。

在酸性环境中与蛋白质螯合,从而构成一层防止酸和胃蛋白酶侵袭的保护屏障;与粘液形成一种复合物,构成防止H+弥散的屏障。

胶体铋还可减少胃蛋白酶的排出和活性,促进前列腺素的合成。

该药不但有保护胃粘膜作用,而且还有杀灭幽门螺杆菌的作用。

常用剂

量每次120毫克,每日4次,饭前及晚间睡前服。

因铋可有少量吸收,故不宜长期使用,一般用药时间不超过8周为宜。

服药后大便颜色会变黑色,停药后即可消退

硫糖铝

蔗糖硫酸酯的碱式铝盐,在胃酸作用下离解为氢氧化铝和具有高度极性的硫酸蔗糖阳离子,后者粘附于溃疡表面形成保护膜,其胃肠壁形成保护膜覆盖胃肠长达6h,使溃疡面免受胃酸、胃蛋白酶和胆盐浸蚀。

适用于老年性胃溃疡,剂量为每次1克,每日3~4次,饭前及晚间睡前服,4~6周为一疗程,副作用较少,主要是便秘,所以习惯性便秘者应慎用,因铝能少量吸收,故肾功能不全者不宜长期服用。

替普瑞酮

替普瑞酮为萜烯类的一种。

本药可促进胃粘膜、胃粘液中主要的再生防御因子、高分子糖蛋白、磷脂的合成与分泌,提高胃粘液中的重碳酸盐。

提高胃粘膜中前列腺素的生物合成能力。

人工合成的刺激内源性前列腺素合成增加的新制剂,兼有滋养粘膜血管再生的作用,是目前比较理想的一种粘膜保护剂

因临床试用时间尚短,价格昂贵,尚不能常规使用。

 

L-谷氨酰胺呱仑酸钠颗粒(麦滋林)

内含两种有效成分。

1、水溶性奥,系自菊科植物花中提取的一种化学物质,近年研究发现其具有下述作用:

抑制多种致炎物质引起的炎症,且作用较为持久;通过局部直接作用抑制炎性细胞释放组胺;增加粘膜内前列腺素E2的合成,促进肉芽形成和上皮细胞新生;降低胃蛋白酶的活性。

2、L一谷酰胺,系自绿叶蔬菜中分离提取得到的二种人体非必需氨基酸,亦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如增加葡萄糖胺、氨基已糖、粘蛋白的生物合成和促进溃疡组织再生等。

二者的联合应用有利于溃疡组织的再生、修复和形成保护性因子。

其优点在于主要发挥局部作用,而不是阻断H2受体,因此极少发生副作用。

无明显毒副作用,而且可以很好的预防应激状态下急性胃粘膜病变所致的上消化道出血

治癌后初期胃粘膜防御机构还处于不完全的状态。

胃壁可看到发红和充血,如在这个阶段停药,易复发。

该药与非类固醇类消炎药同时服用不影响其吸收,可缓解非类固醇类消炎药所致的胃粘膜损害,是一种安全性较好的胃粘膜保护剂。

胃粘膜保护剂的作用比较

●根治幽门螺杆菌多采用三联疗法:

1 一种抑酸药和(或)秘剂,抑酸药多采用质子泵抑制剂或H2受体拮抗剂;

2 一种合成抗菌药,一般采用甲硝唑或替硝唑;

3 一种抗生素,多采用克林霉素、阿莫西林或四环素。

幽门螺杆菌为革兰阴性微需氧菌,故常将一种抗厌氧菌药物和一种抗格兰阴性菌的药物一起使用。

三联疗法中的抑酸药可减少胃酸分泌,提高胃内PH,使阿莫西林和克拉霉素抗幽门螺杆菌的活性显著增强。

铋剂不但能在病灶局部形成保护膜,还兼有抗幽门螺杆菌的作用[1]。

现状

随着对溃疡病发病机制认识的更新,对消化性溃疡的治疗方法也不断变化。

回顾上世纪对消化性溃疡的治疗进程,在50年代以“止酸、镇静、解痉”为基本治疗原则,所用的药物主要是氢氧化铝、颠茄之类。

至70~80年代,随着H2受体阻滞剂及第一代PPI的出现,消化性溃疡治疗转向以抑酸治疗为主,因为“没有酸,就没有溃疡”是治疗溃疡的理论依据,而PPI的抑酸强度是碱性药物的数十倍,使溃疡愈合率有了大幅度的上升。

但一旦停药,每年有20%~30%的复发率。

到90年代,随着对Hp研究的深入,确定其是引起消化性溃疡复发的主要病因,因而从单纯抑酸治疗转向以抗Hp为基础的治疗。

从本组调查资料可见,全国300多家医院在内镜诊断溃疡病的同时,已有70%患者作了有关Hp感染的检查。

约50%阳性患者采用了抗Hp治疗。

阴性病例或未作Hp检查的患者中也有20%以上采用了抗Hp治疗.这一观点得到国内外多数同仁的认可,因为目前在Hp的检查方法中。

不能100%得到确诊,根据国内Hp治疗共识意见,对活动性消化性溃疡、早期胃癌术后、胃黏膜相关性淋巴瘤(MALT)、有明显异常慢性胃炎等均划为应予根除的范围。

对消化性溃疡作抗Hp治疗可以说是对溃疡治疗认识的一个新飞跃。

经过10多年的实践,目前国内消化性溃疡发病率尤其是复发率均明显降低。

各医院内幽门梗阻等严重并发症亦十分少见,这是根除Hp治疗取得的成果[8]。

二.与该文相关的基础医学知识该文观察指标涉及的生理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免疫学、病理学等相关知识,与疾病的关系。

就能清楚作者为什么要观察此指标,以及在评价药物作用与应用的重要性。

该文涉及到的指标有:

胃液量、总酸度、胃蛋白酶活性、溃疡指数、溃疡抑制率。

病理

溃疡多为单发,仅有5%左右为多发。

界限清楚圆形或者卵圆形,亦可呈线状,可见到集中地黏膜皱襞延伸至溃疡边缘,由于胃蠕动的关系,金策多为悬垂状,而远侧多呈倾斜状,标本切面可见边缘破坏,溃疡中央的胃壁呈灰白色的纤维结缔组织所代替质地较硬,浆膜面亦可见到纤维化改变,并可触及肿大的淋巴结[9]。

典型的慢性胃溃疡为圆形或卵圆形,深而壁硬,呈“打洞”样或“漏斗”形,但也可在粘膜下扩大呈“地道”式,溃疡的边缘常增厚而充血、水肿,但光整无结节,溃疡底较洁净,呈灰白色或灰黄色,有时带有新鲜出血斑或陈旧的棕色出血斑。

根据Askanazy的经典分析,消化性溃疡的结构可分为四层:

(1)表面为白色纤维样渗出物,内部含很多白细胞和红细胞;

(2)其下为嗜酸性纤维样坏死带

(2)第三层为炎性肉芽组织,含有丰富的血管(4)溃疡底为一层致密的纤维组织疤痕,可向外侧延伸超出缺损的边缘。

胃镜下溃疡可分为三个病期:

(1)活动期:

溃疡的基底部蒙有白色或黄白色厚苔,边缘光整,四周粘膜充血水肿,有时见出血。

一旦水肿消退,则见粘膜纹向溃疡集中,溃疡边缘常见红晕环绕。

(2)愈合期:

溃疡缩小变浅,四周充血水肿消退,基底出现薄苔,薄苔是愈合期的标志。

(3)疤痕期:

溃疡基底部的白苔消失,遗下红色疤痕,最后红色疤痕转变为白色疤痕,四周有粘膜纹辐射,表示溃疡已完全愈合。

生理

溃疡的发生与胃酸、胃蛋白酶的关系非常密切。

1910年,Schwartz提出“没有酸就没有溃疡”的论断至今仍是正确的。

胃酸、胃蛋白酶对胃及十二指肠粘膜有侵蚀作用,同时,胃及十二指肠粘膜自身对胃酸、胃蛋白酶也有抵御作用。

消化性溃疡的发病基础是胃酸、胃蛋白酶分泌过多,或粘膜的抵御能力减弱,或两者兼有,从而使胃酸、胃蛋白酶的侵蚀作用与胃十二指肠粘膜对这种侵蚀作用的防御能力之间失去平衡。

由于溃疡发生于粘膜与胃酸接触部位,故胃酸-胃蛋白酶活力是溃疡形成所必备的。

胃酸由壁细胞分泌,而胃蛋白酶由主细胞分泌。

壁细胞表面至少有三个囊体,即胃泌素、乙酰胆碱和组胺受体,在相应的物质刺激后能分泌胃酸,胃泌素、乙酰胆碱和组织胺能单独地促进胃酸分泌,但主要还是联合作用,使壁细胞的泌酸能力达到最强程度。

刺激胃酸分泌的物质也能刺激主细胞分泌胃蛋白酶原[10]。

三、与该文相关的实验技术[11]

药理学实验的目的是通过动物实验来认识药物作用的特点及规律。

为使实验结果精确可靠,实验设计必须遵循三项基本原则,即:

重复、对照和随机。

该文涉及到的实验技术:

造大鼠幽门结扎型、醋酸灼伤型、乙醇诱导型及吲哚美辛药物引导型胃溃疡模型。

◆Shay幽门结扎型溃疡模型

原理:

结扎大鼠胃幽门造成胃液在胃中滞留,致溃疡因素增强,胃壁防御因素相对减弱,导致溃疡形成。

溃疡发生在对胃液抵抗力较弱的大鼠前胃部黏膜,呈点状或不规则状片状糜烂,严重时可形成穿孔。

操作方法:

大鼠实验前禁食48h,禁食期间可以自由饮水。

乙醚麻醉,无菌操作下沿腹中线切开胃壁,用缝合线结扎幽门十二指肠结合部。

结扎时小心避开血管,缝合腹壁,术后禁食禁水,14~20h后处死大鼠。

开腹,结扎贲门并取全胃,将胃浸泡于1%甲醛溶液中固定5~10min,然后沿胃大弯剪一小口,收集胃液并记录胃液量,取胃液测定游离酸量、总酸量及胃蛋白酶含量。

然后沿胃大弯剪开胃,将胃平展在玻璃板上,在前胃部黏膜面观察溃疡发生的情况。

用解剖显微镜(10*)测量溃疡面积。

实验药物在结扎前或结扎后立即给予,灌胃给予的药物最好选择在结扎前。

评价溃疡程度:

1)测量每个溃疡的面积,将每只鼠溃疡面积的总和分为五个等级,作为溃疡指数。

如Okabe法。

溃疡指数

1

2

3

4

5

溃疡面积(mm2)

1~12

13~25

26~37

38~50

≧50或者穿孔

面积小于1mm2的溃疡点,10个相当于溃疡面积1mm2。

2)将溃疡面积和数量结合划分溃疡指数。

如:

0:

无溃疡;1:

1~3个小溃疡,(3mm2)以下;2:

3个以上小溃疡或者1个大溃疡;3:

一个大溃疡和几个小溃疡;4:

几个大溃疡;5:

穿孔性溃疡。

根据溃疡指数进一步计算:

溃疡抑制百分率=(对照组溃疡指数-给药组溃疡指数)/对照组溃疡指数*100%

溃疡发生百分率=形成溃疡动物数/实验动物数*100%

胃液成分分析:

1.胃酸的测定取收集的胃液标本,以1%酚酞为指示剂,用0.1mol/L氢氧化钠(胃液少时可用0.01mol/L)滴定到pH=7.0的终点,所消耗量*10即为胃液中所含的游离盐酸量。

若所用氢氧化钠不是0.1mol/L则可按1000W/V计算之。

N为滴定时氢氧化钠的实际用量,V为胃液量。

另外,胃液的酸度也可用酸度计测定,用pH表示。

2.胃蛋白酶测定

1 取胃液用0.04mol/L盐酸稀释50倍,取0.5ml加血红蛋白基质液2.0ml混匀后置37℃水浴孵育10min,加入5%三氯醋酸5.0ml,振荡混匀,在室温中放置30min,3000r/min离心10min,取上清液1ml加入0.5mol/L碳酸氢钠溶液5.0ml,再加入酚试剂0.5ml迅速混匀,再在室温下放置60min,以640nm测吸收度,对照管不加血红蛋白基质液,其余相同。

取一定量的L-络氨酸用0.2mol/L盐酸溶液稀释成不同的浓度,同上处理制备标准曲线。

计算公式:

胃蛋白酶活性=测定管(查标准曲线)读数/对照管读数*75.单位为μg/(ml*min)。

2 麦特(Mett)法:

将内径1~2mm,长10cm的清洁均匀的毛细玻管充盈蛋清,经85℃水浴凝固,冷却后管端用石蜡固封,冰箱存储备用。

实验时取胃液1ml,放入50ml三角烧瓶中,加入0.05mol/L盐酸溶液15ml,摇匀后,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科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