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名词解释总汇.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240607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50 大小:56.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经济学名词解释总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0页
经济学名词解释总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0页
经济学名词解释总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0页
经济学名词解释总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0页
经济学名词解释总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0页
经济学名词解释总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0页
经济学名词解释总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0页
经济学名词解释总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0页
经济学名词解释总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0页
经济学名词解释总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0页
经济学名词解释总汇.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0页
经济学名词解释总汇.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0页
经济学名词解释总汇.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0页
经济学名词解释总汇.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0页
经济学名词解释总汇.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0页
经济学名词解释总汇.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0页
经济学名词解释总汇.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0页
经济学名词解释总汇.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0页
经济学名词解释总汇.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0页
经济学名词解释总汇.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0页
亲,该文档总共5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经济学名词解释总汇.docx

《经济学名词解释总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经济学名词解释总汇.docx(5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经济学名词解释总汇.docx

经济学名词解释总汇

经济学原理

1.经济学:

经济学是研究个人和团体如何最好地利用稀缺经济资源,从事产品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以满足人们无限消费欲望的社会科学。

2.微观经济学:

以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作为考察对象,主要分析单个产品市场的经济活动,以及个别消费者、个别厂商、个别资源拥有者的经济行为,包括供求理论、厂商理论及一般均衡分析理论等。

3.宏观经济学:

以整个国民经济为考察对象,研究政府、社会(非政府组织NGO)等国民经济整体对资源的利用,经济总量及其变化,分析经济活动的现象及规律。

它包括经济结构和国民收入变动理论、福利经济学和宏观经济政策。

4.实证分析法:

是以客观事实为依据,对社会经济现象的过去、现在和将来进行解释、分析与预测,它的判断正确与否可以通过对事实的检查来判定,并且不涉及价值判断的问题。

阐述“是什么”的问题属于实证命题范围。

5.规范分析法:

是在社会一定的哲学、文化、道德、宗教前提下,以一定的价值判断为出发点,对什么是应该、什么是不应该提出行为的标准,主要说明的是“应该是什么”的问题。

6.效用:

是指消费者从消费某一商品和劳务的过程中所得到的满足感,其不仅在于这种商品和劳务满足人的欲望和需求的能力,而起这种效用的大小消费者的满足程度这种主观感觉所决定的。

7.边际效用:

是指消费者对该消费品的消费量每增加一单位所增加的满足程度,或者说所引起的总效用的增减数量。

8.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在一定时间内,在其它商品的消费量保持不变的条件下,随着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消费数量的增加,消费者从该商品连续增加的每一消费单位中所得到的效用增加量即边际效用是递减的。

9.公共产品:

是指具有非竞争性、非分排他性,不能依靠市场机制实现有效配置的产品。

10.私人产品:

是指用于满足私人个别需求的产品或服务。

11.搭便车:

是指在公共产品的消费过程中,某些个人虽参与消费,但是却不愿支付公共产品的生产成本的现象。

12.规模经济:

是指企业的全部生产要素的规模同比例改变而获得规模报酬的变化趋势。

主要包括三种情况:

规模报酬递增、规模报酬递减、和规模报酬不变。

13.内在经济:

内在经济是指企业规模扩大以后,由于其自身的原因而导致产量增加和成本下降。

14.内在不经济:

是指企业规模扩大以后,由于其自身的原因而导致产量减少和成本提高。

15.外在经济:

是指企业规模扩大以后对个别企业带来有利于增减产量和降低成本的因素。

16.外在不经济:

是指企业规模扩大以后对个别企业带来不利于增减产量和降低成本的因素。

17.机会成本:

是指把某种资源投入一种用途之后所放弃的它在其它用途中所获得的最大收益。

18.边际成本指的是每一单位新增生产的产品(或者购买的产品)带来到总成本的增量。

这个概念表明每一单位的产品的成本与总产品量有关。

19.沉没成本:

是指已经付出的无论做出何种决策都无法收回的成本。

20.显性成本:

厂商在生产和经营之中所支出的各项费用的总和,包括个人的工资、借人资本的利息、原材料费、运输费、销售费用等。

21.隐性成本:

是指企业自己拥有的且被用于该企业生产的那些生产要素的价格,是应支付,但未在形式上以货币支付的费用。

包括自有资金、管理能力和承担风险的代价,也被称为正常利润。

22.需求:

是指消费者在某一特定的时期内,在每一价格上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商品和劳务的数量。

23.供给:

是指生产者(厂商)在某一特定的时期内,在每一价格下愿意而起能够提供的商品和劳务的数量。

24.需求量:

是指在某一特定时期内,消费者在特定的价格水平上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商品和劳务的数量。

25.吉芬商品:

是指在特定条件下,当商品价格下降时,需求量会减少,而价格上涨时,需求量反而上升,具有这种特点的商品我们称之为吉芬商品。

26.互补品:

如果两种商品必须同时使用才能满足消费者的某一欲望,则称这两种商品之间存在着互补关系,这两种商品互为互补品。

27.均衡价值:

是指以中商品的绣需求曲线与供给曲线相交之点所对应的价格。

这是这种商品的供求价格和供给价格相等,称为均衡价格。

28.弹性:

就是表示因变量对自变量的反应的敏感程度。

具体地说,表示一个经济变量1%的变动,引起的另一个经济变量变动的百分比。

29.完全竞争:

是指市场中没有丝毫的垄断因素,所有市场主体没有丝毫的垄断意识。

30.完全垄断:

是指市场中没有丝毫的竞争因素,单一的产品出售者完全控制某一产业。

31.垄断竞争:

是指在这种市场结构中,既存在竞争因素,有存在着。

32.非价格竞争:

就是指厂商主要采取价格之外的竞争手段参与竞争的一种经营模式和经营理念。

33.寡头垄断:

是指少数几个厂商控制着整个行业的产品的生产和销售的这样一种市场组织。

34.工资:

工资是使用劳动这种生产要素所支付的报酬,是劳动供求均衡时的价格,主要由维持劳动者生存的资本、维持其家属生存的资本和劳动者的教育训练费所构成的。

35.劳动:

劳动是指有劳动力和劳动经验的人,通过消耗自身的体力和脑力,来改造客观自然物质,使其适合人类需求的有目的的劳动。

36.资本:

是指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广义资本,是指一个经济系统的所有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

37.利息:

是指以货币表示的延期消费或承担风险的报酬,或者说是资本所有者在一定时期内因让渡资本使用权而承担风险所获得的报酬。

38.利率:

利率是指一定时期内利息与借贷资本的比率,是资本的价格。

利率分为名义利率和实际利率。

前者是指现实中直接用货币表示的利率;后者还要用通货膨胀率对名义利率调整后才能得到。

39.地租:

地租是使用土地(包括地面、矿藏、水域等)而支出的价格或出租土地的报酬。

40.级差地租:

级差地租是指因土地丈量与位置的不同,土地的投资回报率不同。

41.准地租:

准地租也称准租金,是固定资产在短期内所得到的收入,是在短期内供给固定不变的生产要素的报酬,是指有些生产要素(之素质较高的生产要素)的租金在一定条件下类似地租。

42.国内生产总值(GDP):

是指在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领土范围内,在一定时期(一般为一年)内经济中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的总和。

43.国民生产总值(GNP):

是指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内本国国名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的总和。

44.漏出:

是指国民收入家庭中没有用于消费的国内生产的商品和劳务的部分,优势可以称之为循环流动的撤销。

45.注入:

是指来自于家庭部门之外,用于购买国内生产的商品和劳务的所有支出。

46.基尼系数:

基尼系数又称洛伦茨系数,是21世纪意大利经济学家基尼根据洛伦茨曲线做出的判断收入分配不均的指标,并由此得名。

它是指一种对收入不均的量度。

基尼系数的含义:

一般把全国人口分为五个档次,由低到高,看每20%的人口收入占总收入的百分比的情况。

47.税收:

是指对有纳税义务的组织和个人所征收的货币和实物的总称。

税收又可解释为政府为实现其职能按照法律规定,强制地无偿地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手段,是一整强有力的财政政策手段。

48.财政政策:

财政政策是政府根据既定目标通过财政收入与支出的变化来影响宏观经济活动水平的经济政策,主要包括政府的收入与支出。

49.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通过改变货币供给来调节利率,从而影响社会总需求,一达到预定的宏观经济目标。

货币政策可以分为两类,即扩张的与紧缩的货币政策。

50.货币:

狭义上,货币是指用于交换商品的标准物品。

广义上,货币是指用作交换媒介、价值尺度、支付手段、价值储藏的物品。

51.货币存量:

是指某一时点上累计的货币总量。

52.货币流量:

是指某一时期内货币的流通数量。

53.流通性偏好:

在报酬相同的资产之间,人们为应付日常不是之需,而回选择流动性较高的资产,这被称为流动性偏好。

54.投资:

游子是指一定时期内资本的增量,即在一定时期内生产能力的增量。

55.资本的边际效率:

资本的边际效率(MEC)是指资本预期利润率,即增一笔投资预期可以得到的利率。

资本的边际效率等于一个贴现率,这种贴现率正好使一项资本物品在使用期内各预期收入的现值之和等于这项资本品的供给价格或者重置成本。

56.汇率:

汇率又称汇价,是本国货币与外国货币的比率。

也可以说是用一国货币表示的另一国货币的价格。

57.加速原理:

加速原理是指在没有闲置生产能力的其况下,如果国民收入(或消费支出)增加,必然会提高需求,引起资本存量增加,而起资本存量增加是国民收入增加的一个倍数。

58.失业:

失业是指在一定年龄范围内具有劳动能力、愿意工作而没有工作的人所出的状况。

59.经济增长:

经济增长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商品和服务总量的增加,也就是社会经济规模的扩大。

一般来说,经济增长包括两层含义:

第一,商品和服务总量是增加的,第二人均占有国民生产总值也是增加的。

60.实际增长率:

实际增长率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实际增加的产量与上一时期的实际产量之间的比例,是指实际产量发生的增长率。

61.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是指因纸币发行量超过商品流通中的实际需要量而引起的货币贬值物价水平普遍持续上涨现象。

第4章消费者生产者和市场效率

1.边际效用

指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从每增加一单位商品或劳务的消费中所得到的效用的增量。

2.消费者均衡

是指单个消费者使用既定的收入实现最大效用并保持这种情形不变的状态。

(实现效用最大,消费购买量不变)

3.效用最大化原则:

指在消费者收入既定的情况下,消费者实现效用最大化的均衡购买行为。

4.商品的边际替代率

在维持效用水平不变的前提下,消费者增加一单位某种商品的消费数量时所需要的放弃的另一种商品的消费数量被称为商品的边际替代率(MRS)。

5.商品的边际替代率递减规律

在维持效用水平不变的前提下,随着一种商品的消费数量的连续增加,消费者为得到每一单位的这种商品所需要放弃的另一种商品的消费数量是递减的。

6.消费预算约束线:

在消费者收入与商品价格既定的条件下,消费者所能购买到的X、Y两种商品数量最大组合的线。

7.短期

厂商的某些要素(至少有一种生产要素)保持不变的时期。

8.长期

指所有投入都可以变化的时期,厂商可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对各种要素投入的量做全面调整。

9.消费者剩余

指消费者愿意为某种商品或劳务支付的代价与其实际支付的代价的差额

10.生产者剩余

指卖者卖出一种物品得到的量减卖者的成本。

 

第十章宏观经济政策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

1.财政制度

财政是一种分配制度,西方财政制度主要包括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两方面的规定。

2.财政政策

能动的财政政策,指政府根据经济运行的状况逆经济风向采取变动财政收入水平的政策。

3.挤出效应

扩张财政政策引起利率上升,从而减少私人投资支出所引起的总需求减少;

实际是政府投资挤占私人投资。

4.货币政策

通过控制货币供给,影响利率,从而影响投资,并最终影响国民收入。

5.货币需求

是指人们在手边保存一定数量货币的愿望,它是人们对货币的流动性偏好引起的,因此又称为流动偏好。

6.交易动机

指人们为了应付日常交易而在手边留有货币的动机;

7.预防动机.

指人们为了防止意外情况发生而在手边留有倾向的动机。

8.投机动机.

指人们为了把握有利的生息资产而在手边留有一定数量货币的愿望。

9.货币供给

指一个国家在某一个特定时点上由家庭和厂商持有的政府和银行系统以外的货币总和。

10.公开市场操作

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买卖政府债券,买进或卖出有价证券。

11.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

指中央银行规定商业银行必须将其存款的一部分缴纳中央银行作为准备金的制度。

12.再贴现率

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贷款所付的利率就称再贴现率。

第九章失业与通货膨胀

1.失业

凡在一定年龄范围内愿意工作而没有工作,并正在寻找工作的人(具有劳动能力)都是失业。

2.充分就业:

指包括劳动在内的生产要素都能以愿意接受的价格参与生产活动的状态。

3.摩擦性失业.

由于工人找到最适于自己嗜好与技能的工作需要时间而引起的失业。

(正处于从一个工作到另外一个工作过渡所产生的失业。

4.结构性失业

由于劳动力需求结构变动而引起的失业。

5.周期性失业

又称需求不足的失业。

指由于劳动力需求下降所导致的失业。

6.充分就业

是指消灭了周期性失业时的就业状态。

7.通货膨胀:

指在信用货币制度下,流通中的货币超过经济所需数量而引起货币贬值和价格水平全面、持续的上涨。

8.消费物价指数(CPI):

A普通家庭的支出中,购买具有代表性的一组商品,现在要比过去多花多少钱。

B普通消费者所购买的物品与劳务的总费用的衡量指标(这一个是书本的定义)

9.物价指数

某些商品的价格由一个时期到另一个时期的变动适度。

10.通货膨胀率:

从一个时期到另一个时期价格水平变动的百分比

11.货币

货币是指经济中人们经常用于向其他人购买物品与劳务的一组资产。

12.通货膨胀税

政府通过创造货币而筹集的收入。

13.费雪效应:

名义利率对通货膨胀率一对一的调整。

14.通货紧缩:

社会价格总水平即商品和劳务价格总水平不断普遍下降。

15.菲利浦斯曲线:

失业与通货膨胀之间存在交替关系。

第八章生产与增长

1.经济增长

一国在一定时期内国内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供给量的增长,即总产出量的增长。

2.生产率:

指一个工人每小时工作时间内所生产的产品与劳务的数量。

3.物质资本

指用于生产物品与劳务的设备和建筑物。

4.人力资本

指工人通过教育、培训和经验而获得的知识和技能。

(指技术知识传递给劳动力的资源消耗。

5.自然资源

指自然界提供的生产投入。

6技术知识

是指社会对生产物品与劳务的最好方法的了解。

(如何运行的理解)

7.边际消费倾向MPC

每增减1元国民收入所引起的消费金额的变化。

8.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

边际消费倾向随着收入的增加而呈现递减的趋势。

9.边际储蓄倾向:

每增减1元国民收入所带来的储蓄金额的变化

10.投资乘数K:

投资增减变动导致国民收入变化的倍数。

11.资本的收益递减

指随着资本存量的增加(投资增加),从每一单位资本生产中得到的收益是逐渐递减的。

12.追赶效应

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开始贫穷的国家倾向于比开始富于的国家增长更快。

第七章国民收入决定

1.GDP:

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一年内)生产的所有最终产品和劳务的的市场价值总和。

2.国民生产总值GNP(国民总收入)

一个国家的国民在特定时期内生产的所有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总和。

3.生产法

按提供物质产品和劳务的各个部门的产值来计算国内生产总值。

4.收入法(分配法)

把生产要素在生产中所得到的各种收入加总起来

5.支出法(使用法)

把一年内购买各项最终产品的支出加总起来

6.存货投资

是企业持有存货数量的变化,即产量超过实际销售量的存货积累。

7.政府购买

政府购买的产品与劳务总和。

8.名义国内生产总值:

按当年价格计算的国民生产总值。

9.实际国内生产总值:

按不变价格计算的某一年的国民生产总值。

10.国内生产总值折算数

名义国内生产总值与实际国民生产总值之比为国内生产总值折算数(GDP平减指数)。

第一章经济学十大原理

1.经济学

A是研究稀缺的资源在各种可供选择的用途中进行有效配置,来满足人类无限欲望的最大满足的社会科学。

B经济学就是研究社会如何管理自己的稀缺资源。

2.稀缺性:

社会拥有的资源相对于人的欲望来说是有限的

3.生产资源

又称生产要素。

包括劳动或劳动时间、自然资源以及由这两种原始生产要素生产出来用于生产过程的资本品。

4.机会成本

是指为了得到某种东西所必须放弃的能从其他选择中得到的最大收益。

即因选择而放弃的其他机会所造成的损失。

5.生产可能性边界

又称生产可能曲线,指社会使用既定的生产资源所能生产商品的最大组合。

6.经济人

在一切经济活动中的行为都是合乎所谓的理性,以利已为动机,力图以最小的经济代价追逐和获得自身最大的经济利益。

7.完全信息

所有当事人都拥有充分的和相同的信息,而且获取信息不需要任何成本。

8.微观经济学:

A.称个体经济学。

它以整个经济制度中的各个家庭和厂商的行为及其相互联系为研究对象,考察单个产品或投入的市场价格形成。

B.微观经济学是研究家庭和企业如何作出决策,以及他们在市场上的相互交易。

9.宏观经济学:

称总体经济学(或总量经济学。

以整个经济的总体行为为研究对象,考察作为整体的市场表现,说明社会的资源部量是如何决定的。

第二章供给与需求的市场力量

1.市场出清:

市场上的供求均衡

商品价格具有充分的灵活性,能使需求和供给迅速达到均衡的市场。

2.完全理性:

个体的最优化行为

2.市场结构

指市场的组织和构成。

3.需求

指消费者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条件下,在某一特定时间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下,愿意并能够购买的某种商品的数量。

4.需求函数

表示商品价格与需求量之间的对应关系的关系式。

5.需求定理

一般情况下,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商品的价格越高,其需求量就越少;反之,商品价格越低,其需求量就越大——价格与需求量之间成反方向变动。

6.炫耀性消费

如果消费者完全用价格来衡量他对于某种商品的需求程度,那么,他们将在商品价格低的时候买得少,而在价格高的时候买得多,那么,对该种商品的消费是炫耀性消费。

7.正常商品:

在其他条件相同时,收入增加引起需求增加的物品;

8.低档商品:

在其他条件相同时,收入增加引起需求减少的商品。

9.替代品:

一种物品价格上升引起另一种物品需求增加。

如公共汽车和出租车

10.互补品:

一种物品价格上升引起另一种物品需求减少。

如汽车和汽油

11.市场需求

指某一特定时期,某一特定市场内所有消费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下购买的的某种商品的数量。

12.供给

供给指生产者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条件下,在某一特定时间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下,愿意并能够出售的某种商品的数量

13.供给函数

表示商品价格与供给量之间的对应关系的关系式。

14.供给规律

一般情况下,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商品的价格越高,其供给量就越大;反之,商品价格越低,其供给量就越小——价格与供给量之间成同方向变动。

这就是供给规律

15.市场供给

指某一特定时期,某一特定市场内所有生产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下出售的的某种商品的数量。

16.市场均衡

供给与需求达到平衡状态,即供给与需求曲线相交于一点,这一点称为市场均衡。

17.均衡价格

商品的市场供给量与市场需求量相等时的价格为均衡价格

18.供求定理:

供给与需求的变化引起均衡产量与均衡价格的变化。

19.支持价格最低限价

府为了扶植某一行业的生产而规定的该行业产品的最低价格。

20.限制价格最高限价

政府为限制某些生活必需品的物价上涨而规定的最高价格。

第三章弹性及其应用

1.弹性

表示一个经济量相应于另一个经济量变动的反应的程度。

2.需求价格弹性

表明一种物品需求量对于其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

指在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的需求量的相对变动相应于该商品价格相对变动的反应程度。

它是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与价格变动的百分比之间的比率。

3.商品的可替代程度:

替代品的多少及相近程度。

4.需求交叉弹性

又称交叉弹性,指某种商品需求量的相对变动对另一种商品(相关商品)价格的相对变动的比值。

5.供给价格弹性

指在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的供给量的相对变动相应于该商品价格相对变动的反应程度。

它是供给量变动的百分比与价格变动的百分比之间的比率。

6.谷贱伤农(主要是用弹性的角度考虑)

当粮食供给增加时,销售量增加,但也导致了价格的下降,因为粮食的需求缺乏弹性,所以价格下降的幅度大于销售量增加的幅度,所以总收益下降。

第四章生产者行为理论

1.生产

是指制造用于人们消费的物品和劳务(服务和劳动的统称)的行为

2.厂商

是为销售而生产某种物品和劳务的单位。

3.生产函数

厂商在每个时期投入的各种生产要素的数量与获得的产出数量之间的关系叫生产函数

4.固定投入

指当市场条件的变化要求产出变化时,其投入量不能立即随之变动的投入

5.变动投入

指当市场条件的变化要求产出变化时,其投入量能很快随之变动的投入

6.技术系数

指生产一定量的产品所需要的投入物的比例

8.边际收益递减规律

其他要素投入数量不变时,如果等额增加一种要素,产量的增加开始会上升,但超过某一点后,增加每一单位要素带来的MP会下降。

9.总产量TP

投入一定量的某种生产要素所生产出来的全部产量。

10.边际产量MP

表示在其他要素的数量保持不变时,增加一单位要素所引起的总产量的增加。

11.等产量线Q:

表示两种生产要素L、K的不同数量的组合可以带来相等产量的一条曲线。

12.等成本线:

一条表明在生产者的成本与生产要素价格既定的条件下,生产者所能购买到的两种生产要素数量(K,L)最大组合的线。

13.规模收益

当所有投入同比例增加时,总产量的反应程度。

是由规模变动所引起的总产量的变动。

14.适度规模:

使两种生产要素的增加、即生产规模的扩大,正好使收益递增达到最大。

15.内在经济:

一个厂商在生产规模扩大时由自身内部所引起的产量增加。

16.内在不经济:

一个厂商由于本身生产规模过大而引起产量或收益减少。

17.外在经济:

指整个行业生产规模的扩大,给个别厂商所带来的产量与收益的增加

第五章外部性、公共物品和公共资源

1.垄断

指一家厂商完全控制整个市场的商品供给

2.自然垄断

指在某行业由一个厂商供给某种产品全部市场时平均成本最低,该行业就是自然垄断。

3.排他性

可以阻止一个人使用一种物品时该物品的特性

4.竞争性

指一个人使用一种物品会减少他人使用该物品的特性。

5公共物品

指具有共同消费性质的产品和服务。

其特征为消费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

既无排他性又无竞争性的物品。

6.私人物品

那些可以分割、可供不同人消费,并且对他人没有外部收益或成本的物品。

既具有排他性又具有竞争性。

7.自然垄断

具有排他性但不具有竞争性的物品,则存在自然垄断。

8.公共资源(准公共产品)

具有竞争性,但不具有排他性的物品

9.免费搭车(搭便车):

指得到一种物品的收益但避开为此支付的人。

10外部性

对他人的福利产生有利或不利的影响,但不需他人对此支付报酬或进行补偿的活动。

当私人成本或收益不等于社会成本或收益时,就产生外部性。

11.外部不经济,

又称负外部性,是生产和消费给其他人造成损失而其他人却不能得到补偿的情况。

12.外部经济,

又称正外部性,是生产和消费能给其他人带来收益而其他人却不必进行支付的情况。

13.庇古税

对外部不经济的厂商征收的一种附加税。

征收的税额应等于该厂商给社会其他成员造成的损失,使厂商的私人成本恰好等于社会成本。

14.科斯定理

如果私人双方可以无成本地就资源配置进行协商,那么它们就可以自己解决外部性问题的一个命题

15.产权

对谁拥有一种物品以及作为所有者被允许可以与他人作什么形式的交易所做出的法律规定。

第六章 完全竞争条件下的产品市场

1.完全竞争

又称为纯粹竞争,经济学家所说的完全竞争的市场或行业中存在着许多厂商,以致于没有一个厂商会把其他厂商看作自己的竞争对手。

2.成本不变行业:

成本固定不变的条件是行业内厂商数量的变化对相关生产要素需求的变化不会引起要素价格的变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